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四集华夏心灵

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

“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

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古文字学家张颌】

“时具四季,简称春秋”,咱们是农业国家,春天祭祀,就是希望好好地种下去,要好好的生产,秋天获得很多,所以祭秋也举行大的祭祀,一般的就是这样。那夏天人们都知道夏热冬冷,对生活感觉到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所以说,一年就只提春秋,不提冬夏。

“丙辰卜宾贞其告秋于上甲”,庄稼熟了,对以农耕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商代人来讲,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汤王庙山西晋城】,每年秋收结束的时候,商王都要亲自支持隆重的“告秋”祭典,把喜悦和感激之情,转告先祖和上天。这种丰收后的祭神活动,在中国一直持续了数千年。一种生存方式想要主导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势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到商代,中国农业已经走过了将近五千年的岁月。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发现了八十八个用来储藏粮食的窖穴。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教授王震中】

根据窖穴的高度,以及粮食的比重,考古专家经过计算以后,总的储存粮食的量能达十三万多斤。这十三万多斤粮食都是我们北方常见的黍,粮食作物是黍。能有十三万多斤的黍粮食作物的储存,这反映了当时我们北方农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一个发展程度。【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

借助考古学,我们只能辨认出先民们农耕生活的大致轮廓,但是当汉字成群结队地在甲骨文上显现,当汉字呼朋引伴地在尊贵的青铜上现身时,情景便完全不同。

绘声绘形的汉字,使我们能够以真切的方式,面对远古先人的农业生存。“力”和“耒”是两种原始的木制农具,由于材质的关系,经历千年之后,实物荡然无存,汉字的字形清楚地显示出,这两种农具曲柄的前头分叉,叉的上端有一块横木,大概是踏板,用脚使劲踩着,可以增加破土的力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

因为黄土高原从上到下都是由黄土物质所堆积而成的,它非常均匀,很松软,它多孔,它具有垂直节理,用这样一种木头的犁也罢,铁犁也罢,都能够进行耕作。

在希腊语中许多与农业有关系的词汇,例如小麦、橄榄、葡萄树、无花果等等,都是外来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恶劣的耕作条件,应该的其中重要的一项。和古希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已经能看到,稷、黍、粟、麦、稻,菽等粮食作物,和麻、桑、瓜、果等经济作物,厚厚的黄土

不仅养育了华夏儿女,也培育了独特的农耕文明【北京社稷坛】。农耕的技术是很繁杂很高妙的。

【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嘉璐】

同一块地你种就能结一百二十斤,我种只能是八十斤,这里面有巧门的,技术要传,生产资料就是财产,生产工具,农耕技术,还有手工业纺纱都得传。所以农耕社会讲继承,讲继承就得尊祖,慎终追远,讲和睦,讲团结。同时知道对大自然不能过度索取。农牧的特点是天下为家,在他看来,大地上的一切任我享用。因此《诗经》上说,除了上帝,他是创作者,我们都是被创作者,因此咱们是平等的,入了教全是兄弟,爸爸跟儿子也是兄弟。这有一个好处,产生了平等思想。

大自然的赐予,使西方世界和中国在一开始就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当然欧洲大陆在人口增多和资源短缺的矛盾逼迫下,跨入工业文明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大陆,还在继续着千古如斯的农耕生活。

农耕文明在中国为什么有如此之强的耐力?换句话说,在工业文明的曙光照耀中国大陆之前,华夏儿女为什么没有感受到生存压力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和先民们生于兹,长于兹,葬于兹的黄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

黄土发源地区即使到今天为止,它每年还有沙尘暴,还不断地有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输入,是由风所带来的,所以还可以不断地把它加厚,即使你使用得比较厉害以后,堆积得比较厉害,就是说你农业耕作比较厉害,或者说把土壤的肥料用尽了,或者表面被流水所侵蚀了,它下面更老的黄土仍然暴露出来,还可以运作。

黄土地这种自我加肥的能力,使得早在五、六千年前累世定居,已经成为华夏先民的生活常态【半坡遗址博物馆陕西西安】,土地和家园,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传递,仅关中地区勘查出的仰韶农业遗址就有四百多处,而整个渭河流域遗址分布密度,不亚于现代的村落。对于这块养育了自己和儿孙,埋葬着祖先,最终页将埋葬自己的土地,华夏先民倾注的绝不仅仅是汗水,而是一种近乎神圣的情感。

于是甲骨文中,艺术的“艺”字,恰恰就是一幅农人栽培苗木的图案。数千年的农业栽培生存塑造了华夏先民的意识,在他们的观念中,最“香”还是粮食,种地才是“男”人的本分。成熟的庄稼是最“秀”美的景色,而将粮食收回家,就算过了一“年”,甚至连“周”和“秦”这样伟大王朝的名字,都起源于耕田和农作。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

“周”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田地加上一个“口”,那么实际上就是表明田的周围,表明国家的一个范围。这个国家是以田地为核心的周围的边界是子弟的意思,而那个“秦”字,更像一个会意加上象形的文字,这个字就的说,上面是两只手拿着一件杵,底下是两株谷物,表示成熟的稻子。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

农业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它是靠天吃饭,所以如果天有灾,旱或是涝了,对收成就有影响。所以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之中,它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保佑人类,乞求风调雨顺。

自然界是神秘的,自然界也是神圣的【古观像台复原模型夏】。甲骨文中的“人”字,被刻画成了这幅毕恭毕敬的图像,这正是华夏子民在包容一切的上天面前应有的之姿态。“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人可以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体会“天”的好生之德。

【吕氏春秋审时篇】“夫稼者,为之者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天、地、人”就这样相互依托,而又各自独立地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成为后世华夏子民建立人与自然,甚至是人与人之间伦理秩序的支点。

【汉说文家居也】

公元前1300年前的一天,商王武丁碰到了一件拿不准的事情,在当时,拿不准的事情就需要通过占卜向上帝和祖先询问,占卜的内容被贞人记录在一片龟甲上【陶范商】。【殷墟博物苑河南安阳】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

占卜什么呢?占卜这个“娥”,这个妃子,她的“子”是不是我的孩子,“余”,甲骨文里边的“余”字,和后来古文里边的“余”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我”的意思),是不是我的儿子,它在儿是一种问号。

武丁是商王朝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国王,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商王朝进入了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因此武丁也被后世子孙尊称为“帝丁”,“帝”字在甲骨文中,本来是指宇宙的主宰,相当于今天俗语中的老天爷,而用这个字来形容人,武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那么像神一样圣明的武丁,为什么会糊涂到连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弄不清楚呢?

【中华书局编审赵诚】

他并不是糊涂,那个时候凡是父辈的都叫做“父”,凡是祖辈的都叫做“祖”,凡是字辈的都叫做“子”,那么他要来问,是不要把他当成我的“子”来看待,它

这里边就包含着一个就是我应该把他看成是什么样的一个“子”,是一般意义上的“子”,还是跟我比较更近一点的子啊,这里就牵涉到一个王位继承和财产继承的问题了。

在人们的经验中,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家族似乎也不应该例外,任何世家望族都是从一对先考先妣组成的小家庭,沿着血缘的脉络,一步步开花散叶,分化孽乳而来。然而甲骨文却告诉我们,小家庭是大家族进化的果实。【宏村安徽黟县】

对于我们的耕作先人而言,在很长一段时期,甚至数千年的时间内,小家庭都是一个奢侈的理想。这是甲骨文勾勒出来的亲属关系图,同“子”字所代表所有的孩子一样,“祖”是所有一切男性祖辈的统称,“妣”是所有一切女性祖辈的统称,“父”字既可以是亲生父辈,也包括佰父叔父,“母”不仅指生身之母,姑姑,婶婶,姨姨,舅妈,都称“母”。而平辈人,只要有血缘关系的,不论远近,也不论男女,都统称为“兄”或者“弟”。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教授李民】

从现在甲骨文的资料和考古学的资料来看,它当时是聚族而居的,特别是在殷墟的西边,那个家族墓地,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一大片墓地里头,比如他头向哪儿,他都是向什么方向,埋葬的习俗什么的,一个家族是一个形式。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凤翰】

很小的家庭,都不能够独立地从事农业的劳动,因为生产工具落后,一旦碰到天灾就不能抵御,所以需要一个比较大规模的耕作组织来进行农业耕作。所以当时的平民,最基层的社会下层,生活的组织也是比较大的。这在甲骨文中也可以看到。

这就是甲骨文中的“族”字,字形的上半部分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旗帜下的箭表示武装,这个字形象地表明,“族”既是一个血缘团体,又是一个生产组织。

1971年,安阳殷墟西区发现了几大片商代家族的墓地,考古学家注意到,这些家族有大有小,小的十几人,大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平均每五座墓室之中,必有一座墓室伴随着一定数量的兵器。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宋镇豪】

如果用这个概率来设想当时的家族结构的话,那么可能涉及到当时这个家族主要承担的一个社会义务,或者的当时的一个队国家负责的义务。义务是什么?就是说,你这个国家发生事情以后,你要出兵,你要去打【妇好墓殷墟】。

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居家过日子,都必须有一定的规矩,那么家里的规矩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既然“家”是由大家族开始的,那么我们熟悉的,今天还生活其中的小家庭是什么时候从大家族中分离出来的呢?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直民】

这时候金属工具的出现,特别是铁器的出现,铁犁和牛耕是这个变化的重要的推动力量。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凤翰】

还有一个就是随着封建制的逐渐瓦解,集权制起来以后,对于从工具的君子来讲,无论是各个诸侯国,还是从上层社会来讲,也不希望把权力分散,世家大族太强大了,就会冲淡国家的集中的权力。所以从政治上来讲,也开始对这些世家大族开始进行瓦解。

家越来越小,亲戚却越来越多,据人类学家统计,古往今来所有不同的文化中,中国人创造的亲属称谓是最多的,大约有三百五十个,其次是古罗马,大约有一百二十二个,而其他民族大多维持在二十到三十个之间。【画像石东汉】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无法探究每一个称谓出现的具体时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已经需要用单独的一章来解释和定义日益复杂的亲属称谓了。那么,为什么在甲骨文中还是不到十个亲属称谓,突然间放大了二三十倍,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创作出如此庞大的血缘关系网呢?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员郭方】

西方后来逐渐《罗马法》的发展,规定了财产的绝对私有制,这样的话,财产就逐步向核心家庭转移,这样的话,那么复杂的亲属称谓就不太必要了。而在中国,春秋以后,强调的是家天下,统治的君王要以礼治天下,自己是大家长,强调的是以孝治天下,于是,把这些亲属的称谓复杂化,而且等级,尊卑,远近,制度化了,所以后来中国的亲属称谓越来越复杂。

小家庭的分化给婚姻的组合提供了更自由的天地,同时也使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土楼福建南靖】在兵荒马乱中,人们最近终能依靠,也是唯一能指望的帮助,还是来源于家人和亲属,于是这张暖融融,沉甸甸的血缘关系网便空前壮大起来。就像家庭会繁衍变化一样,一个家庭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父亲壮年时,他可以利用手中的刀斧权杖,对外保护家族的安全,对内维持家族的秩序。但是当这只大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虚弱的时候,家族靠什

么来维系呢?我们必须指出,每一种文明的后来者,都是踩着野蛮人的生存路径,从野蛮走向现代的,即便以伦理道德自傲的中华民族,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因此在汉字中,留下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踪迹。

【中华书局编审赵诚】

原来的解释,那个“弃”就是手拿了一个簸萁,上面一个孩子,把他扔掉了。有人解释这是什么呢?生了孩子你养不活,养不活我就把他弃了。至于“微”这个问题啊,因为跟那个“老”字差不多嘛,有一点相近,就以为这是“打老”。因为有一个观点就是古代养不活人就是要“弃子”,也要“弃老”,就是把老给搞掉。这个现象在有些社会,古一点的也有这个风俗,就是重年轻的,嫌弃老的。

生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将弱者,老者抛弃,减轻负担,这是生命遗传的自然选择。在人类历史早期,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这样的传统。那么,中华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告别这种野蛮的陋习呢?

这是陕西扶风出土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史墙盘西周】,它是公元前900年前后,一位名叫墙的史官,为祭祀自己的先祖“微子”,而铸造的礼器,距离“微”字不远,还有一个和老人有关的图像,一个孩子搀扶着一个柱着拐杖的老人,这就是数千年来温暖了无以计数的中国家庭的“孝”字。

早在两千九百年前,先民们已经用当时最贵重的金属,将这个字熔铸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百善孝为先”。正是在这块基石上,我们的社会道德才充分地发育起来【二十四孝砖雕金】,成为作用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品格。道德和文化都依赖于血脉相传,是不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先人才象征家族血缘传承的符号“字”取代“文”,来命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呢?“敬字如敬人”是理想,还是期望呢?

【汉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感动我们的故事也曾感动过我们的先人。这是一本编撰于公元前240年左右的历史著作,它的主编正是秦国的丞相吕不韦,在这本号称囊括古今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卜宪群】

周文王有一次出巡,见路边有一具无名尸体,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他收殓起来,随行的官员就说,这是一具无主的尸体,不用管他。周文王听了以后很不高兴,

就训诫官员说,有天下的人,就是天下人的家长,有国家的人,就是一国的家长,我现在是他的家长了。官员听了以后,立即命令把这个尸体收殓起来埋葬了。

虽然书中叙述这个故事,只用了短短六十五个字,但周文王宽厚仁慈的情怀,跃然纸上,孔子曾经评价周文王说,“为人君,止于仁”,而“仁”正是“孝”的升华。在中国古代,“家”和“国”从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国君往往要承担大家长的角色。【仙翁庙壁画山西晋城】

这是甲骨文中的“国”,不论“口”在哪边,它的用意义都很明确,武装保卫自己的族人,而一个国家的最高首领——“王”,说白了,就是在战争中最勇敢的族长。【青铜钺商】所以在甲骨文中,用一把比父亲手中的权杖更为张扬的战斧来表示。

有君就会有臣,这是甲骨文中的“臣”字,一支竖起了的大眼睛,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解释,“臣”字最近初的意思是指奴隶,眼睛竖起了是表示诚惶诚恐,心惊胆战的样子。这种解释可以从另一个古老的汉字中,得到一些印证【玉跪俑商】,一支大眼睛被尖锐的锥子刺瞎了,这个符号就是今天的“民”字。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雨】

最早的“臣”,有人说他是一种奴隶,以后有人讲,特别是这个“小臣”,他接触王的机会比较多,他管理的事情和重要性,也比较细微,到最后是比较重要,有这个发展的过程。那么“宰”呢,一般在西周的金文里面,大多数的情况下,他是一个大管家的意思。

这如同小家庭是大家族发育分化的结果一样,后来王朝的各种官制也是从管理家族的各种职能中发育分化而来的。在甲骨文中,宰相的“宰”字,是表示屋子的符号下,一个“辛”字。“辛”是一种刑具,用来在脸上刺字。“宰”字的意思,就是一个脸上刺着字,干家务活的奴隶。在商朝时,“宰”逐渐变成了家臣之长,这种职能一直延续到周代。在《周礼》中,“宰冢”虽然位列百官之首,但是在他的下属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负责皇家饮食的官吏。

公元前1754年,商朝的缔造者商汤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临终前,他把一个名叫“保衡”的新官衔教授予了同他一起打天下的旧臣伊尹【太保鼎西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平安】

“保”有安的意思,这个是《尚书大传》中的解释,那么“衡”有平的意思,这也是《尚书大传》的解释。那么“保衡”,也可以看作是伊尹所做的工作,是他

作为重臣的职责所在,这样综合看起来,“保衡”空调看作是具有职官色彩的一个尊号,或者一个称号。

这是金文中的“保”字,一幅男人怀抱孩子的图案,这样的情景在今天仍然随处可见,从这个字的字形中可以形象的看出,“保”这个官职对于幼王天下的责任,从卜辞上看,商代大约有七十个左右的官职,后来广为人知的太师、太傅、太史、司马、刺官等官名,都已经初露端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被周王朝取而代之。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安邦定国,周王朝创造了一种新的统治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晖】

当时商王朝和中原众多的方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联盟关系,这种关系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春秋时期的霸主和其他诸侯的关系一样。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雨】

西周它由一个小的民族,最后战胜了一个强大的商部族,当时它的地位是岌岌可危的,随时有复辟的可能,所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它就采取了一项政策,就是把他所占有的庞大的国土,分封給他的亲属和一些功臣,这样的话,分头去各掌握一块封国,再进行统治。

据史书记载,周初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其中姬姓五十三位,其他异姓诸侯也通过联姻结为亲戚,【曾侯乙编钟战国】这个以血缘为基础建立的强大王朝,继承了百分之八十的商代官职,但是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周代的官僚体系逐渐膨胀。在西周铭文中可以见到的官职,大约有二百一十个左右,比商代多了三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负责礼乐的“宗伯”系统和负责公共工程的“司空”系统。【湖北省博物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和同为一个大家庭,周王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的天子,而对待天下的公共道德,都来源于一个血缘家庭内部,对待自己长辈和孩子的态度。即便后来有学者认为,周王朝的封建的一场灾难,因为它从根本上强化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周公像】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古人的角度联想,站在世界其他民族的经验来对照,我们不得不为周王朝所取得的政治成就而感叹。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

商是讲究鬼神,以前直接商王说了算。但是到西周不是那么迷信,敬天而离鬼神远之。那么它治理,主要实际上是搞一套制度,适合于周天子来统治。它这一套礼乐制度要推广到全国各地,所以说它前一百多,将近两百年,维持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历代帝王庙北京】。

一个西周王朝竟然统治了三百年之久,这在数千年前是整个人类史上仅有的政治成就。依据血缘关系和伦理价值,西周的缔造者,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登峰造极的政治范例,不论在统治模式上,还是在王朝形态上,都成为令后世仰望的样板。

尽管秦汉会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会以“法治”来改善“人治”,会以更细腻的制度来强化和丰满社会的管理能量,但是后世君王和有识之士们的所有理想,都在于一个王朝秩序的天长地久,百世千年。

【汉说文命使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庙山东曲阜】公元前五世纪的一天,孔子的学生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必须先从“正名”开始。据文字学家考证,孔子当时提到的“名”,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字”。

按照这种理解,孔子所说的“正名”,实际上就是要把每一个汉字的内涵分清楚,治理国家和汉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孔子专门解释了至高无上的“王”字的含义。【史墙盘西周】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教授栾丰实】

孔子把它解释为“天地人”,中间通过一个“竖”把三者连通起来,我们现在看起来,完全是一种望文生义。

有人说,如果孔子看到甲骨文中的这把大斧头,就不会作出这样的解释,究竟孔子见没见过甲骨文,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使孔子看到过这把斧头,他也依然会作出这样的解释【孔子燕居像明佚名】。因为到了孔子的时代,汉字已不仅仅是单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本身就是价值,就是美和丑,就是好和坏。

【瑞典汉学家教授罗多弼】

孔子跟周代其他人的心目中一样,都认为原来有一个尧舜的时代,而且他们面临的任务就是恢复这个时代。因为春秋时代是孔子的时代,然后才是战国时代,是矛盾冲突贯穿社会的一个时代,所以那个时候他们的社会,他们的天下又处在一种危机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他就主张“复礼”。

然而这个奢侈的梦想,如何才能化为现实呢?武力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知书才能达理”,要想让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服从一定的秩序,尤其是各诸侯国的君主们都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共同恢复那个“大一统”的健全的天下,只能靠锲而不舍的教化【孔庙大成殿】。

在孔子看来,前人已经建立过,令后人难以企及的理想社会,所以如何创建那个理想社会的道理都隐藏在先人们留下的典籍里,只不过这些典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只要还它们以本来面目,就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十三经碑林清】“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终其一生。【国子监北京】

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儒家创始人”的圣人“述而不作”,没有创造过一本属于自己的著作。在教书育人之暇,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修订先贤书籍中被篡改的文字。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汉学家施舟人】

很多古代的思想家,他们是从他们的宗教的背景中发展一个哲学,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比中国更具体更实在。这个事情是跟一种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感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汉学家杜维明】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从启蒙,就是18世纪以后,它是反宗教的,当时是反基督教。另外它发展科理性的一种强烈的“浮士德的精神”征服自然,所以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地紧张。中国的人文精神,譬如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的,但同时它是自然的,它有精神性的一面。为什么呢?它有四个侧面,它都顾及到了,就是个人、社群、自然和天道。

“仁、义、礼、智、信”,大写在龙的土地上,成为永世高扬的精神旗帜,成为所有高贵者和低贱者,贫者和富者,农人和学者,共同信守的价值规则【祭孔大典山东曲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限制地接近追求是人的心灵和社会道德,一个没有尽头的奋斗目标,在这个路途上,一个文明的伟大实践者,不论和风细雨,还是慷慨激励烈,不论名垂青史,还是默默无闻,数千年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因此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比较而言,是外在追求认知和利益的文明,而中华文明才是内在追求心灵和道义高度的文明。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在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丰厚杰出的遗产!

2020学年海珠区六年级上三四单元语文大测试卷

2020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语文六年级综合练习参考内容(二) 班别姓名学号 一、看拼音,写词语。 1.有的同学bié chū xīn cái()想jì gāo yì chóu()给竹节人沾上一个xiàng pí()diāo chéng()的脑袋,再做一套纸盔甲,看上去wēi f ēng lǐn lǐn()的。 2.老汉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zhòu wén()。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俨(yǎn)然揭(jiě)开盗(dào)窃陨(shǔn)石 B.气氛(fēn)搀(chǎn)扶蟠(pān)桃分析(xī) C.揪(jiū)住轨(guǐ)道趴(pā)下跺(duò)脚 D.豁(huǒ)开祭奠(diàn)蜷(juǎn)缩寡(guǎ)妇 2.下列词语中与“胜地”的“胜”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A胜仗 B.胜任 C.名胜古迹 D.不胜其烦 3.下列句子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项是()。 (1)故宫建筑群规模,建筑,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河上是五座的汉白玉石桥。 (3)中和殿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 A.宏大精致精美优秀 B.宏大精美精美优美 C.宏伟精致精致优秀 D.宏伟精美精致优美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节人》全文都在为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和操作方法。 B.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还在探索的字宙之谜。 C.《故宫博物院》的四个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故宫的相关情况。 D.阅读时要先想想阅读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5.关于高尔基《童年》一书,下面情节与原著不相符的一项是()。 A.“我”因父亲去世,随母亲到外祖母家生活。 B.外祖父对“我”非常残暴,从不夸奖“我”,也不教“我”认字。 C.外祖母性格开朗,充满慈爱,经常给“我”讲故事。 D.“我”曾偷偷拿了家里一个卢布去买了几本书,因此被同学们叫作“小偷”。 6.选择省略号的恰当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A.表示省略递进的次数 B.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C.表示语意的跳跃 D.表示说话结结巴巴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1-2集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 2012-02-18 13:19:23| 分类:历史|字号订阅 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天、人、合、一 ……天…… 《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 辛派词人

第十八集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都是坚决主张抗金的,这一派的词慷慨激昂,愤呼怒吼,但都不免缺乏耐人寻味的深远意境。像陈亮就是这样,他是政论家,哲学家,主张做事要讲原则,但不能不讲功利。治国要靠农业,但不该压制工商。在小农社会里,这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他上疏皇帝主张抗金,被当权者诬陷,几次蹲大狱。五十一岁时中状元,但没来得及做官,第二年就死了。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遭遇最悲惨的状元吧。 1186年,宋朝派特使去为金朝皇帝祝寿,这时金与宋已由原先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其实不过是父子关系罢了。陈亮在写词为特使送行时,于是大发了一通感慨: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槀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辛派另一个重要词人是刘过,刘过与陈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坚决主战,反对议和。都曾向朝廷上书谈如何恢复中原,都以布衣终生,没有做过官。他对自号稼轩居士的辛弃疾非常崇敬,认为不仅谋略不次于东晋系国家安危的重臣陶侃,而且还有杰出的文才。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 说得非常中肯。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即掌管一路军政和民政的最高长官。他约刘过去见面,刘过当时在西湖住着,一时去不了,就写了一首词寄去,这首词说,正准备带上酒和猪肘子之类的食物,在风雨中度过钱塘江去见辛弃疾,不想被香山居士白居易,林逋林和靖与东坡居士苏轼三个人挡住了。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风景好着呢,为什么要走?白居易说,对了对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这里的南高峰是值得一游的呀。林逋却说,你们两人说的不对,还是到孤山去赏梅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多有意思,等天晴了,再去拜访辛弃疾也不晚,还是先在这里游玩一番吧。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这首词,把在西湖住过的三个诗人搬出来,将他们的名句改为对话,写得像个微型的独幕剧。全词不讲含蓄,不讲跌宕,构思奇特,挥洒自如。据记载,辛弃疾看了就非常喜欢,岳飞的孙子岳珂跟刘过开玩笑说,词倒真是好词,就可惜没有药来治你这白日见鬼症。与一百年前乃至四百年前的古人聊天聊得有滋有味儿,可不是白昼见鬼吗? 刘克庄也是辛派人物,诗和词都有较高的成就,不过他比辛弃疾晚了半个世纪,又活了八十多,死后七年南宋就灭亡了。他对辛弃疾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辛弃疾的词“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诗坛盟主。南宋前期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江西派讲究用典,到后来诗成了典故展览,于是出现了反江西派的江湖派,主张不用典。刘克庄是江湖派成就最大的诗人。 十三世纪初,宋王朝想图侥幸,去进攻金朝,结果大败。于是定立嘉定和议,规定每年要交纳绢三十万匹。刘克庄写诗挖苦说: 诗人安得有春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战败求和,要向金朝交纳绢百万匹,诗人还能有衣服穿吗?为满足金人的需索,西湖这里干脆砍了垂柳改种桑树吧,好多养蚕织绢去送礼呀。 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也是一首怪词,他所梦的这个朋友,这时已经死了。因此写这首词,只是为了悼念亡友。而悼念亡友也只是由头,实际上在抒发心中的愤懑。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七集 浴火重生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七集浴火重生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七集浴火重生(点击链接,欣赏视频) 1860年,历时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结束。在与英、法两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并且承诺在官方文书中,不再用“夷狄”来称呼西方人。 条约中对于中外文字也有明文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具有五千年生命历程的汉字,就在这种极为屈辱的情况下,与养育它的民族一起,开始了栉风沐雨的现代之旅。 【汉说文殊死也】 公元1867年,大清同治六年,这一年由春及夏,北京城“天灾”不断,春季大旱,瘟疫流行。阴历六月初十,黄沙遮天蔽日,紫禁城内有两个时辰几乎昏暗如黑。一时间人心惶惶。按照传统的认识,天灾都是由人祸引发的。 候补直隶知州杨廷熙上奏折说:“天象之变,必因时政之失,京师中街谈巷议,皆以为同文馆之设,强词夺理,师敌忘仇,御夷失策所致。”同文馆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外语学校,设立外语学校和气候异常,显然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它是导致“天灾”的原因呢?

梅兰芳的老师齐如山,早年曾是“同文馆”德文专业的学生,他的《回忆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情绪。 “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挑战,【唐乾陵陕西乾县】即便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也充溢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历代王朝一直以“朝贡”来理解国际交往,作为天朝上国,它从来不操心与外夷沟通的事情,那是朝贡者的责任。天朝没有了解夷文夷语的义务。而此时,在西方列强的威逼下,唯我独尊的汉字同那个懦弱的王朝一起,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进入人类不同文字相互交流的平台。 1861年一月十三日,恭亲王奕昕上了一份奏折,请求设立同文馆。其中提出,如果想了解各国的情况,必须得先熟悉它们的文字,这样“方不受人欺蒙”,“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着共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然后,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几个十三、四岁以下,天资聪慧的儿童来学习。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 当时上这份奏折的目的是,希望晚清政府在和西方打交道的时候,要有外语人才,要通过学好外语避免在对外交往中受蒙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奕昕已经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了很长交往的经历。但是在奏折中,却把英语和美语列

The Spiritual Value of Chinese Characters汉字五千年之华夏心灵

The Spiritual Value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fourth part of Five Thousands Year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called Heart and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The theme of this part is to dig out and explain the spiritual value of Chinese characters.And also the Chinese culture pursues the internal transcende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gnal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es in that every Chinese character is composed of spiritual value,and every Chinese character can tell you what is wrong or right and its statu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owever,the signal of Western world has not the unique feature. BC240,Lv Buwei,the prime minister of Qin dynasty,called called for intellectuals to write a book which included everything in history,namely,Lv’s commentaries of History.He hanged in the the grate of the town Xianyang and said if anyone who can delete one word or plus one word to the great book,then the one can get a thousand gold for reward.At that time,the character(in Chinese“字”)developed from the symbol of prosperity of families to the generic term for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Chinese character(字)implies concrete meaning.Such as,the character winter(冬)meant the ending of things before it used as a season in West Zhou.Eighty eight cellars were found in Hu Bei province.Some professors estimate more than 130 thousand Chinese jin millet can be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 第一集宋词概览 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都爱听,有些歌曲唱红了流传开来以后,文人学士就产生了旧瓶装新酒的念头。干脆依照原来的曲调,自己写一首新词填到曲子里来歌唱,借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这就叫倚声填词。填词所依据的曲就是词牌,康熙时编的《钦定词谱》就是收集词牌的专书,共收唐宋元这三代的词牌达八百多个,现存宋词的词一千三百多人,存词两万多首。是一份非常丰富的文学遗产。 宋王朝是在宫廷政变,即陈桥驿兵变时候建立起来的。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当时任后周王朝的太尉,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初,忽报辽国入侵,于是他带兵去抵御。开到开封东北郊陈桥驿这里时,部下竟背着他在暗中策划,将黄袍披在他身上。一阵万岁就把他喊上了皇帝的宝座。就这样,他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这当然是演戏,演的也并不高明。据记载,赵匡胤发迹前,曾见人写诗赞美朝阳,文字上虽然见功夫,但立意浅陋,他看了不满意,就自己写了一首。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星与残月。他还有咏月亮的两句诗说,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从这些诗就看得出来,他从来就不是个老实分子。现在兵权在握,往前走一步都能挨着皇位,他岂有不想弄个皇帝当当的,他站稳脚跟后,第一件大事,自然就是防止这种事件重演。为此,宋太祖赵匡胤导演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时,就开门见山告诫武将们,与其提心吊胆,争权夺利,实在不如交出兵权做闲官。多为子孙积累一些田产和金银财宝,尽情享受声色犬马的愉快以颐养天年。宋王朝从此就干什么都用儒臣,连行军布阵,镇守边关也不例外,用儒臣建成一个成熟的文官制度。 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

汉字五千年第七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七集浴火重生 (点击链接,欣赏视频) 1860年,历时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结束。在与英、法两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并且承诺在官方文书中,不再用“夷狄”来称呼西方人。 条约中对于中外文字也有明文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具有五千年生命历程的汉字,就在这种极为屈辱的情况下,与养育它的民族一起,开始了栉风沐雨的现代之旅。 【汉说文殊死也】 公元1867年,大清同治六年,这一年由春及夏,北京城“天灾”不断,春季大旱,瘟疫流行。阴历六月初十,黄沙遮天蔽日,紫禁城内有两个时辰几乎昏暗如黑。一时间人心惶惶。按照传统的认识,天灾都是由人祸引发的。 候补直隶知州杨廷熙上奏折说:“天象之变,必因时政之失,京师中街谈巷议,皆以为同文馆之设,强词夺理,师敌忘仇,御夷失策所致。”同文馆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外语学校,设立外语学校和气候异常,显然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它是导致“天灾”的原因呢? 梅兰芳的老师齐如山,早年曾是“同文馆”德文专业的学生,他的《回忆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情绪。 “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挑战,【唐乾陵陕西乾县】即便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也充溢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历代王朝一直以“朝贡”来理解国际交往,作为天朝上国,它从来不操心与外夷沟通的事情,那是朝贡者的责任。天朝没有了解夷文夷语的义务。而此时,在西方列强的威逼下,唯我独尊的汉字同那个懦弱的王朝一起,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进入人类不同文字相互交流的平台。

汉字五千年第二集观后感

xxxx 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本集从养育汉字的小农经济模式讲起,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首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中国安阳市殷墟。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8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并且有过渡文字——斗门镇花园村甲骨文。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范文五篇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范文五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八集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是为了提高各国汉语学习者对汉字汉语的兴趣而拍摄的。虽然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冷静地叙说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汉字五千年》观后感,欢迎大家踊跃阅读!《汉字五千年》观后感范文1 最近,我观看完了《汉字五千年》。本来,我对汉字是孤陋寡闻,看了《汉字五千年》之后,我对汉字的博大精深有着去多感触。 《汉字五千年》是一部八集的纪录片。看篇是以英国马格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引出当时西方世界对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文化的缺乏了解。《汉字五千年》虽说是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向我们叙说着中国崎岖坎坷的历史。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这也提高了我对汉字历史的兴趣。 我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有些我虽然听说过,但并不真正的了解。《汉字五千年》中却把这些知识全都讲到了。如,我们中国古代汉字家喻户晓的传说:

仓颉造字——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绘它的形象,创造了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 《汉字五千年》中也曾提到过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人们可在龟壳或兽骨上的字,所以才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被清朝末年的王懿荣所发现的。后来经过大规模的挖掘与搜查,最终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汉字还代表着艺术,是用来审美的。像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米芾的《宝章待访录》等等。这些书法作品龙飞凤舞,入木三分。所以,人们常说:“写字写得好与坏,和他的个人素质修养有关。”也正是“书品及人品”。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是世界上不能缺少的文字。《汉字五千年》观后感范文2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分为人类奇葩、高天长河、霞光万道、华夏心灵、翰墨情怀、天下至宝、芳华永驻等。其借助了32个富有代表性的汉字,通过文献资料、考古研究、访谈调研等多种形式,探索汉字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古代寥寥可数的女诗人,能毫无愧色与第一流的男性诗人比肩而立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千秋才女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是颇有名气的学者和散文家,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所著《金石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清照从小就才华出众,诗和散文都很出色,还擅长书画,词更是宋词中独树一帜的名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善于把口语锤炼得浅切平易、活泼动人,富于表现力,用于塑造鲜明的艺术形像。像她十八岁结婚前写的这首词,语言就已经锤炼得很见功力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抒情主人公是个大家闺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她内心朦胧地在寻求爱情,羞涩却又落落大方,放得开却又带几分矜持。宋代是封建意识形态逐渐强化的时代,但那种约束力对少年李清照似乎根本不存在。打秋千能打到“薄汗轻衣透”说明很有些放肆。见有人来,羞得顾不上穿鞋就跑,头发也乱了,金钗也滑落了,跑到门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回头偷看一眼,还顺手抓过来一枝青梅闻一闻。这种举动,是完全不符合封建规范的,但这一串动作,却把少女健康开朗、娇憨羞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名篇,到重阳节时已过秋分,已经昼短夜长,“薄雾浓云愁永昼”自然就不是真的白昼漫长,而只是丈夫不在,空房独守,因而无以消遣的内心感受。白昼难挨,夜里更是冷清,但词人不明说,只用“半夜凉初透”这种愈变愈凉的气候来暗示,这就比说冷清更饶有余味。“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重阳节那天,菊花开得正艳,多少天过去了,应当开始萎谢了吧?因此“帘卷西风”的瞬间,看到窗外的菊花蔫萎,词人顿时敏感地想到了“人比黄花瘦”,这一声轻柔的叹息,浓缩了无限的凄苦。是千言万语的陈说,都无法代替的。全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无处安顿的失落感,这固然与向丈夫,诉说相思之苦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一个生性敏感的女词人,面对步步紧逼要剥夺女性一切参与权的社会,总会感到有一种无法抵御的压力,因而不由自主会有一种无处立足的飘浮感。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于这首词,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据说赵明诚读到这首词后,既欣赏又不服气,他一气写了五十多首,把这一首也夹在里边,请朋友评定高低,那个朋友认为五十多首词中,

辉煌中国解说词[辉煌中国]

辉煌中国解说词[辉煌中国] 历经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越过战国的文化繁荣,越过汉唐的富足强盛,越过宋元明清的民族融合,越过近代血与火的抗争…… __,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六十一年,弹指一瞬,崭新的xx年,一个更 臻繁荣、昌盛、辉煌的中国,正以她恬静端淑的容颜,雄劲刚勇的举动成为世人惊诧注目的焦点。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勤劳 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一往无前的艰辛探索。一路风雨,一路高歌,谱写了一首首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卓越昂扬的亮丽风采。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杂交水稻的问世不仅 能养活中国人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解放初期,中国物质匮乏,生活用品都凭粮票、邮票、布票购买,过着“半年野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可谓“有啥吃啥”。今天,物质丰富“吃啥有啥”。人们的住房也在变化着,小房子取代大房子,大房子变成新楼房。农业生产靠牛耕,人种镰收的时代早就一去不返了。田野里机声轰鸣,欢歌阵阵。xx年3月, __总理说,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在1.5亿--2亿吨之间。这个数字意味着即使世界大闹粮荒,中国13亿人也完全可以养活自己。这与建国前人民吃不饱饭的现实相比,是

何等鲜明的对照!近几年,农民种地不收税,国家还实行粮油等各种补贴,给孤寡老人办低保,人人参与合作医疗……种种优惠举措,使千百年来“汗滴禾下土”的农民成了逍遥自在人,真乃匪夷所思! 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由于中国的贫穷落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八国联军侵华的屈辱,“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无果而终……然而,新中国的诞生,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经济建设指标的超额完成——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自己建成的第一座长江大桥,一洗百年耻辱,“大庆油田”让中国贫油的帽子随风而去……这一切更让中国人充满自信。 是呀,中国有信心,更有能力强大自己造福人类。“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神五”、“神六”成功升空,“神舟七号”在天地间自由往返。“嫦娥一号”的成功探月,点缀了中国航天科技的璀璨星空。更有“港澳回归普天同庆,百年耻辱一洗清。 __开新宇,扬眉吐气展笑容”。中国用自己的实力,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完成了民族复兴的大业,台湾问题正在妥善解决中……坚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团圆、和谐、喜庆的大家庭会绽放更甜美的笑容。 xx年5月12日大地正考验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空前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胡锦涛主席和__总理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为群众分忧解难,为救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四集华夏心灵 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 “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 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汉字五千年

汉字五千年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异)体字。目前,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

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当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汉字和水书属于非拼音文字。在人类的历史上,比汉字更早的文字有两河流域的钉头文字和埃及的圣书文字,但是它们早已灭绝了,所以目前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国使用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有人说汉字是中国五大发明,是一个奇迹。 现今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祖先直接创造的。梵文字母是创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创造并授予人类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是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的。汉字和西方文字是不同的,汉字就是单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已经很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错的。汉字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象形的特征,一个是有价值固定化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导致了杰出、特殊的书法。从敦煌出土的汉代木简中可发现,早在20XX 多年前中国的文官已经反复练习汉字书写的技巧。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书写的好坏不仅直接会对科举成绩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xx把书法看作是完善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即书品直接代表人品。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无数优秀的xx将精力倾注于字块的形状,并把这种艺术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字五千年》还通过毛笔,纸张,印章的汉字书写用 具引出了一一造纸术和印刷术一一中国民族自豪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两项与汉字有关的发明。“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从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时期的“小篆”,实现“书同文”,之后,“隶书” 便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阶段的转变,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出现。一字一图诠释汉字的形与意生动解说讲述汉字的

根与源,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探寻汉字的前世今生。作者是唐汉,西安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汉字研究先后出版了汉字密码。唐汉解字等著作使沉默多年的古文字,学风波再起各种媒体争相报道,被誉为古文学学界挑战许慎郭沫若的一人。 这是一本让青少年了解中国汉字的有趣的通俗读物,全书选取了2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用图画故事的形式形象的讲解每个汉字。每个字一幅图,让你一眼看懂汉字的形与义。每个是一个演变过程展示了他们的前世今生。每个是一则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讲述了汉字中深藏的文化历史文学知识。当然,汉字文化有它的大功,当然也有它的黑暗一面。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各朝各代的文字狱,值得一提的是,文字狱并不是清朝的“特色”,历朝历代皆有,只是清朝的文字狱更加彻底更加血腥。当然,这不是文字自身的错,黑暗的是“人” 自身。每一次文字狱,都是一些小人为求上位的血腥结果,皇帝有时只是一件听信一面之词、被愚弄的工具而已,文字狱最大的得益者还是那些小人,而归根到底,还是封建制度让这些小人得以使用了过分的权力。书中,我还看到了很多很多关于汉字的我从未想过的知识一一汉字与十二生肖、汉字的避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文字游戏................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当然不能避免的要不断革新,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人类历史是向前进的,知古是好事,但是

《宋之韵》解说词十一集大成者

第十一集集大成者 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 《少年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总是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为止,避免一泄无余,力求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总之,周邦彦的词虽然离不开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和个人哀怨,在内容方面没有什么新东西。但结构严谨,沉郁顿挫,情韵悠长,耐人寻味。在语言上他追求雅正,即便用口语,也能做到俗中见雅。加上他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又曾做过掌管乐府的官员,因而,对词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精密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到南宋末年,他就成了许多词人学习的榜样,影响达及于清代,被尊为词坛集大成者。有人甚至把他在宋词中的地位,比作唐诗中的杜甫。虽说只是从艺术成就上着眼,实际上无法相比,但也足见他的影响之大了。 把前人的诗句不露痕迹地融化在自己的词里,这是周邦彦最叫人佩服的拿手好戏。比如像他的《西河.金陵怀古》。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海珠区六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2018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六年级语文期末综合练习参考内容 (完卷时间:120分钟) 一、读拼音,写词语。 kuíwúwēi xiéchúfáng bǐng gān ()()()()zīrùn qǐn jiǎn mòshēng yuèpǔ ()()()() 二、根据给出的词语组词,再把句子补充完整(词语不得重复)。 1、用“望”字组词 (1)人类不能()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这位老艺术家(),在美术界享有盛誉。 (3)这是文学院最有()的教授,许多学生莫名而来听他的课。 2、用“意”字组词 (1)外公这番()的话,使我受益匪浅。 (2)深秋的风卷走了满树的黄叶,使人感到深深的()。 三、选择题。 1、下面几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组是()。 A. 模.(mó)仿勘.(kān)测 B. 恶劣.(luè)潺.潺(chán) C. 抱歉.(qiè)明晃.晃(huǎng) D. 静谧.(bì)镌.(juān)刻

2、以下词语中,和其他词语不属于 ...一个艺术门类的是()。 A. 雕梁画栋 B. 响遏行云 C. 巧夺天工 D.古色古香 3、以下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其小说《故乡》。 B.怀念母亲》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都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是意思是伯牙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必须得到它。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以下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 A. 辩论时,可以不必确定自己的观点,随时加入正方或者反方。 B. 建议书没有一定的格式,只要写清楚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即可。 C. 活动总结一般先写活动是怎么开展的,重点写此次活动的不足。 D. 综合性学习的汇报可以采取演讲、朗诵会、知识竞赛等形式。 5、以下句子不属于 ...病句的一个是()。 A. 大队活动结束后,张校长同意并听取了少先队员代表的意见。 B. “独脚”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坚持平衡。 C.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 D. 这部小说立意新颖,不落窠臼。 四、请以第七单元的动物为主角,按要求写句子。 1、反问(嘎羧) 2、设问(海鸥) 3、拟人(松鼠) 五、根据提示,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春秋两个季节各有其美,古诗词中亦是如此。杜甫的“,。”赞美了春雨滋泽万物的特点。白朴的《天净沙·秋》以“,。”描绘了秋天绚烂之色彩。 2、正因大自然如此可爱,让我们记住这句话:珍惜自然资源,。 六、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练习。 《辉煌中国》第四集:绿色家园(解说词) 【画外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来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解说词1】这五年,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一个天蓝、地绿、水

南京市玄武区2009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南京市玄武区2009年初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满分120分,含书写3分;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2分)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生命的江流一泄 ..千里 ..(xiūqì)。 ..,向着远方的大海奔腾而去,从不停留,也不休栖 B.有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全被试.净.(shìjìn),水光山色,豁然开朗 ....…… C.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人们以馈赠 ....地享受生活。 ..(guìzèng),人们才会真正乐此不疲 D.一个执着的人,能绝处逢生 ..(ruìzhì)的人,会笑看世界。 ....;一个睿智 2.下面各句表述(含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上,学生们向胡锦涛主席展示了自己的小发明。 B.纪录片《汉字五千年》介绍汉字发展、产生、演变的过程,彰显独特中华文化魅力。C.据统计局精确臆测,现在学生用书信与家长保持联系、进行沟通的不到十分之一左右。D.玄武湖古称“桑泊”,占地437公顷,有五、六十个足球场大,是南京的一盏掌上明灯。3.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关关雎鸠,。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2)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3)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 (4)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5),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6),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7)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引起苏东坡对亲人的牵挂。在另一个不眠之夜,他见到了另一番月色“,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心中充满恬淡闲适之感。(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填写) (9)思念是一条河。在温庭筠笔下,那是凝妆少妇“,” 的失望;在李清照笔下,那是懒妆女子“,”的忧伤。缕缕深情,尽在思念的河水中荡漾。(分别用《望江南》和《武陵春》中的诗句填写)每年的3月21~28日是“中国水周”,班级为此开展了“中国水文化”主题活动。【曲水流觞】 4.下面是根据典故拟写的对联,请从供选的词语中选择并组合,对出下联。(2分)典故: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偕亲友来到兰亭。他们在美丽的清溪边,沿着“斗折蛇行”的溪岸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衔觞赋诗”。据史载,在这次著名的春宴中,众宾陶醉在融融春光中,均饮酒数觥,其乐无穷。其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收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也因之被尊为“书圣”。从此,“曲水流觞”传为佳话。 供选词语:书圣、《兰亭集序》、美名、成、衔觞赋诗、众宾、挥毫、留、春宴、雅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