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三种知识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三种知识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三种知识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三种知识

名词解释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SubjectInvolvedKnowledge)是指教师所具

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具体地说, 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

验的积累”。

上周五在幼儿园和老师们研课,其中有一个老师提出“空气无处不在”有科学错误,证据是“把玻璃制品、铁制品放入水中并不会有泡泡冒出,说明没有空气”——其实只是相对还是绝对而已,说“空气无处不在”没有什么错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不可能运用所有的手段检测所有的物品是否有空气,也没有必要。昨天开会与一园长朋友一起坐,她问我:立方体必须是实心的物体吗?据她讲,在他们本地区教研的时候,有位领导是这样讲的,老师们也不是很清楚。——所谓的立方体应该是指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物体,与物体是否是实心的没有任何关系……

举上面两个例子只是想要说明,现阶段制约很多幼儿园老师设计组织科学数学活动的是教师学科知识的欠缺,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有人这样举例说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就好比“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中的“水”,条件性知识好比“怎么倒水”,实践性知识就是倒水过程中的经验。虽然我们一直重视教师是否拥有“一桶水”,但由于诸多原因,教师的“一桶水”明显的偏少或者“水质”偏差。因此,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的缺乏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要素。 1.教师的教育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持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然而,教师的教育信念则应该是教师对教育中的某些观念的坚定确信和倾向,具体表现为对教育目的、学生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及其实施和评价等问题的理解,教师的信念是积淀于个人心智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它是应用型的。 2.教师的自我知识 教师的自我知识是指教师对自身以及其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体验、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此类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扬长避短,适度发展;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教师的人际知识 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感知和了解、热情和激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品质: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会通过身体力行表达自己对某些人际交往原则的理解,并表现在课堂管理中。

4.教师的情境知识 教师的情境知识主要透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反映出来。教学智慧是教师作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时自然展现的一种行为倾向,这一层次知识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情境性、不确凿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场景中会面对许多不可预测的各种随机性偶然性变化,这些不能回避的变化和现实情况要求教师必须做出适当判断和选择,要超越理论的条条框框,根据情境“当机立断”、“急中生智”。 5.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此类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等。 6.教师的反思性知识 教师反思性知识是指教师静下心来对自己已经经历过的、现在和未来正在经历的教学行为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和选择的知识。主要表现在教师知道如何对日常教学中已经习惯性了的、部分常规化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理性的判断、检验与评价。尽管以上论述并没有说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也不可能用语言或符号表达所有的实践性知识,但笔者认为上述几个方面内容能够说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构成成分。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分析

实践性知识 与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性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性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11期“深圳教育论坛”陈向明教授观点综述 第11期“深圳教育论坛”邀请到了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做主讲嘉宾。陈向明教授是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教学、课程设置与学习环境”专业学习和工作六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1999.1-7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学者,系Bailol 学院成员。曾任北大教育与人类学系主任,现任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北大本科课程改革战略发展小组成员、元培计划委员会委员。陈教授还兼任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外籍学校认证专家,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多家教育专业期刊编委。 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论。著作《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内社会科学界开创了“质的研究”之先河,并产生了重要影响;著作《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在全国教师教育界和基础教育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她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做过系统而全面的考察与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教育叙事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权威专家。

主题演讲中,她从为什么师范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大量理论知识还是不会教书,优秀教师所拥有的妙招和直觉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才能学到?等问题出发,侃侃而谈,深入浅出,逐步将思路引向深入,让现场的教师进入了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新境界。 她以自己的课题详细诠释了实践性知识(英文表示Practical Knowledge,简称“PK”)如何捕捉和研究。她认为,首先要对实践性知识进行界定,包括内涵/定义,内容类型,表征形式,结构要素及生成机制,生成媒介/影响因素等,都得先大致摸清楚,这是研究的基础。其次,组建一支研究队伍,包括大学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合作,优势互补。第三,要注意研究的范式,实践性知识通常秉承解释主义(质性研究)+ 行动科学(行动研究),以及旁观、中立的解释+ 介入式的对话和生成等指导思想。第四,研究方法,主要运用观察(观课)、访谈(座谈)、实物分析、参与式活动等。第五,研究过程是演化的、自下而上的,还常常用到求真的悖论等等。 关于实践性知识的界定。她先对各类知识论进行了归总:传统定义:“知识是认识主体对外在事物正确把握后形成的信念”。杜威:“知识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改变成为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的结果”。还有,知识是“命题性知识”与“能力型知识”的结合;“知识能力说”。知识是真值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历程与前瞻_温恒福

2011年3月  第4卷第1期 当代教师教育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M a r.,2011 V o l.4N o.1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历程与前瞻 温恒福,崔冬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已经有近30年的历程,可分为萌芽期、 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特征、构成、表征方式以及 获得与产生等方面。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看,其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 的问题。未来应有的研究方向与重点是继承与发扬本土研究优势、持续跟踪引进与借鉴国外相关 研究成果;运用科学化与综合化的研究方法;加强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和创生机制 等三个取向的研究。 关键词:教师;知识;实践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1)01-0026-07 收稿日期:2010-12-10 作者简介:温恒福,男,山东招远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崔冬敏,女,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其研究的历程与内容作一梳理和回顾,并在反思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教师实践性知识未来应有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概况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舍恩(S c h o n DA)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1983年,舍恩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是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同时又是充满许多潜在的价值冲突的专业。在这类专业中,执业者的知识隐藏于艺术的、直觉的过程中,是一种行动中的默会知识。”舍恩认为,教师是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的。鉴于此,我们认为舍恩的这一思想标志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开始。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关注基于两方面原因:其一是教师和教师知识研究取向的变化,即对教师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群体教师,到关注个体教师的变化,从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到关注教师知识的变化;其二是以舒尔曼为代表的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1986年,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在《教学研究手册》(第三版)对行为科学的教学研究进行了根本性批判,他指出“行为科学“过程一结果”范式的研究缺乏“3C”,即内容(c o n-t e n t)、认知(c o g n i t i o n)、情境(c o n t e x t)”。[1]舒尔曼认为,证明存在保证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发挥主导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他所建构的教师知识结构为:“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和有关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2]在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结构中,他鲜明地提出了“学科教学法知识”,即“学科内容知识 26 DOI:10.16222/https://www.wendangku.net/doc/4918113808.html, ki.cte.2011.01.003

性健康知识

我们知道女性怀孕是十月怀胎,一般是九个月,把九个月分成三个段,初期、中期、后期,一般的医生讲,在怀孕的初期和后期是不能性生活的,头三个月和后三个月,因为头三个月受精卵在子宫着床之后还是一个胚胎,还很脆弱,这个期间如果有性生活容易造成流产,这个期间要忍耐一下,后三个月胎儿比较大了,我们说七活八不活,基本上六七个月胎儿基本是比较完整的一个生命了,这个期间如果性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变化,可能造成流产,孩子可能要提前出生或者是夭折了,这个期间也是要慎重的,除此之外,中间三个月的期间是可以有适度的性生活的,一般生小孩都是比较年轻的夫妇,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所以如果说九个月时间没有性生活,也确实是很难熬,中间的三个月可以有性生活,但是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性生活的体位,夫妻双方的姿势要和平常的没有怀孕的时候性交姿势是不一样的,一般正常的性交姿势是男上女下或女上男下的姿势,这时候肚子逐渐大了,这时最好采取女上位或后位,就是女性半跪在床上,或者是侧位,这时虽然不能尽兴,只能是勉强为之,但是也能解决性欲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频率和力度的问题,频率、次数,年轻夫妇可能在怀孕之前,可能比较频繁,每天都有,或者两天一次,在这个期间就要尽量的减少,到饥渴难耐的时候做一次,还有是力度,要想到还有第三者在现场,无非我想就是如此,孕期的性生活是勉强可以做,但是需要掌握这个时间、力度和频率的问题,不知道朋友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继续问。 现在初中生出走的很多,现在的孩子也有钱,拿上钱就坐着火车走了,跟着两个相好的同学,这些问题有些家长也和我们探讨怎么办,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也一降再降,在原来没有这些情绪之前,要求你必须学习达到多少分,拿多少奖状,将来考什么学等,等到孩子有反抗之后,你学习过得去就行,但是别搞早恋,别出现问题,等到孩子最后出走之后,最后说只要你回来我都依着你,怎么都行,我觉得这种家长就是失败的,作为孩子也是失败的,我在想这个问题,这些问题出在学生身上,实际上跟在家长身上,出在初中,实际上根源是在小学,现在之所以学生跟家长那么对立,那么容不得家长管,我认为跟独生子女从小没有规矩,一切以我为核心,等大了以后人生观定型了,再想树立家长的权威就很难了,作为现在孩子还小的一些年轻的夫妇,比如说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这个时候要未雨绸缪就要重视孩子的情商,就是非智力因素,性格的培养、品质的培养,让他有这种考虑,让他的人格、性格比较完整,不是仅仅听话的问题,怎么样学会尊重别人,有自信,要善于和人接触,要有挫折感等等,其实这个我认为,这些教育这些培养比那些智力培养,学钢琴、背多少英文单词要重要的多,所以说,现在我们从各级政府也好,社会也好,我们网上也好,要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我认为确实是没有预测到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这些问题,过去教育还好教育,到现在再着急,只能是亡羊补牢。 孕期哪个阶段比较适宜过性生活呢?

教师实践性知识

国外研究者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其中, 英国学者艾尔贝兹( Elbaz, 1983)、美国学者舍恩( Schon, 1983) 、加拿大学者康内利和柯兰迪宁( Connelly & Clandinin, 1984) 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教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怎样表达他们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通过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PersonalPracticalk加wledge)的研究去探讨教师知识。首先,我们把教师的知识理解成是出自个人经验的,就是说,那种知识不是某种客观的和独立于教师之外而被习得或传递的东西,而是教师经验的全部。在我们看来,个人实践知识是为使我们谈论教师时把他们作为博学而博识的人来理解经验这一概念而设计的术语。个人实践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存在于教师现时的身心中,存在于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个人实践知识贯穿于教师的实践过程,也即,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个人实践知识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与未来以致于把握现在(Connelly&Clandinin,1988,P.25)。 我们用以理解和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的术语和方法是什么呢? 有必要直接研究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课堂上、在课堂外和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更理想的是这种直接研究是合作进行的,这种合作过程使教师成为研究参与者:教师帮助界定研究的目的,对解释提出建议,而且对最后结果加以评论。 我们的方法有许多步骤。首先是实地考察记录的收集。实地考察记录相当于定量的实证数据。它们是在研究现场所做的记录,例如,在一个教师的课堂上记下的笔记。下面部分地列出了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所用的实地考察记录的种类:现场笔记、采访、交谈、日志、自传材料、教师与研究者间的通信、口头叙述历史、简史、纪事、教师故事、家族故事、照片、记忆箱以及其他个人/家族的作品。 现场笔记:这是由研究者在观察教师或以同事的身份在教师的课堂上与他们合作时所做的书面笔记。现场笔记也可以)是由参与合作的教师所做。 研究采访:采访多多少少围绕研究者制定的和在观察教师实践时生发的间题。采访也可以更多地以参与者为取向,根据与教师协商而制定的议程进行。 交谈:在方法上,采访融入交谈,类似于非结构化的采访。在交谈中,人们自由加入正在进行的某个兴趣话题的讨论。这些话题和交谈的录音稿是以后分析的基础。 日志:由教师参与者所做的日志是教师实践以及教师对这些实践之反思和思考的记录。当研究者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时也经常做日志,另外,作为研究过程的一部分,教师参与者和研究者经常交换日志。在日志写作中,参与者们一起编织他们个人的和专业的思想,抓住经验的片段以便逐渐加以理解。 自传材料:在自传材料中,人们写下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志向、他们个人的或专业的故事等等,一般而言自传材料的主题由教师参与者确定。 教师故事:我们工作的重要研究框架是叙述和讲故事。我们将在下文中展开讨论这一框架。在研究过程中,参与者们随时讲述或者写下教育故事。这些可能是他们自己受教育的故事、他们教学中的故事,有关学校的故事或者是学校的故事。 家族故事:相关的方法是讲或写家族故事,家族故事是世代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关于家族成员和家族事件的。通过家族故事,人们了解家族的历史并形成个人的身份。家族历史经常可以用于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行观察和评论。 照片、记忆箱、其他个人作品:与其他人一样,教师也在他们个人或专业生活中收集各种物品。这些物品包含了他们经验的有纪念意义的记录。教师们赋予了这些记录以教育意义。教育研究者则从中发掘出有关教师知识的信息和观念。即使一个人丢失了这些物品,或者这些物品被拿走了,这些物品仍然存在于教师的记忆之中,这些记忆代替了事物本身。 口头历史:口头历史是教师个人或专业生活的口头讲述。口头历史是人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的改造。

“三违”一般性知识

“三违”一般性知识 行为或现象。三违行为,往往由师传徒,由甲传乙,侥幸变经验,习惯成自然,由于对事故的严重后果没有意识或认识不足,使违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自己或他人于危险状态,甚至酿成悲剧。 一、三违的定义 1、违章指挥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者或管理人员违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程、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安排或指挥生产的行为。 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中,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约占60~70%。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者之中,违章指挥危害最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的程度也最为严重,它具有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三重特性,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抗拒性,特别是隐性违章指挥不易发现,但对安全的威胁更大。 2、违章作业 主要是指操作人员违反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和制度,冒着危险进行作业的行为。 3、违反劳动纪律 主要是指员工违反生产经营单位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即违反单位为形成和维持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劳动合同得以履行,以及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其他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可能造成危害后果的行为。 二、三违产生的根源

三违现象有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如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低下以及不健康的安全心理;休息不足、劳动强度大导致意识疲劳;不良情绪和异常心理的影响;逆反、偷懒、走捷径和省事心理作怪;观察不细致,思想不集中,反应不敏捷,操作不熟练;自控能力差,应急处理和自救能力差;教育培训未到位或无证上岗;现场缺乏安全检查和监护,现场管理人员责权不清,安全责任意识树立不牢;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岗位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不执行或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力,安排工作、指挥生产时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等。 实际经验表明,反三违要控制23种人: 一是善于冒险、不考虑后果的大胆人; 二是冒失莽撞的勇敢人; 三是吊儿郎当的马虎人; 四是满不在乎的粗心人; 五是心存侥幸的麻痹人; 六是投机取巧的大能人; 七是固执己见的怪癖人; 八是牢骚满腹的情绪人; 九是难事缠身、心事重重的忧愁人; 十是急于求成的草率人; 十一是心神不定的心烦人; 十二是习惯违章的固执人; 十三是凑凑和和的懒惰人; 十四是带病工作的坚强人;

培训: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培训: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目前,所有的幼儿园都很重视园内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国内专家一直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昨天下午在济南的培训,黄谨老师也提到这个问题。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SubjectInvolvedKnowledge)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上周五在幼儿园和老师们研课,其中有一个老师提出"空气无处不在"有科学错误,证据是"把玻璃制品、铁制品放入水中并不会有泡泡冒出,说明没有空气"——其实只是相对还是绝对而已,说"空气无处不在"没有什么错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不可能运用所有的手段检测所有的物品是否有空气,也没有必要。昨天开会与一园长朋友一起坐,她问我:立方体必须是实心的物体吗?据她讲,在他们本地区教研的时候,有位领导是这样讲的,老师们也不是很清楚。——所谓的立方体应该是指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物体,与物体是否是实心的没有任何关系…… 举上面两个例子只是想要说明,现阶段制约很多幼儿园老师设计组织科学数学活动的是教师学科知识的欠缺,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有人

这样举例说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就好比"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中的"水",条件性知识好比"怎么倒水",实践性知识就是倒水过程中的经验。虽然我们一直重视教师是否拥有"一桶水",但由于诸多原因,教师的"一桶水"明显的偏少或者"水质"偏差。因此,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的缺乏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我们都需要补课。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 摘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生长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存在对其研究不系统,界定不清等问题。本文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生成、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作系统的概述和分析,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性知识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研究领域越来越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对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进行分析与整理,旨在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舍恩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是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同时又是充满许多潜在的价值冲突的专业。在这类专业中,执业者的知识隐藏于艺术的、直觉的过程中,是一种行动中的默会知识。”他认为,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而是在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使用理论”[1]。舍恩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受国外研究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引进国外对于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并努力使之本土化。1996年,柯兰迪宁和康内利的《专业知识场景中的个人实践知识》一文作为特邀稿被译成中文,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在其影响下,国内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现状 1.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定义的研究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最早进行系统的探讨活动始于加拿大的学者艾尔贝兹。她通过开放性访谈,对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加拿大的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莎拉的故事展开研究。主要集中研究莎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和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试图理解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出选择和形成决策。艾尔贝兹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教师以独特的方式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她把这种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并把它界定为教师以其个人的价值、信念统整他所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依照实际情景为导向的知识[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加拿大学者柯兰迪宁和康内利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方面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他们一直致力于探究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专业知识场景和教师专业身份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个人实践知识是使我们谈论教师时把他们作为博学而博识的人来理解经验这一概念而设计的术语[3]。在这里,可以看出,柯兰迪宁和康内利所说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也就是教师的“经验”,这种经验并不是教师原封不动地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而是一种教师个体在实践中经过内化、反思而获得的一种“个人经验”,它们强调个体性,也反映了这一反思和内化的过程。 从国内来看,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国内学者并没有达成一致。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儿童性教育知识大全

儿童性教育知识大全 目录 ?性教育:说实话不要说瞎话 ?家庭性教育的作用 ?他山之石:借鉴国外性教育经验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有讲究 ?儿童性教育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展开 性教育:说实话不要说瞎话 对婴幼儿的性教育中,语言的定位非常关键。因为婴幼儿的周围有同龄人,也有长者和老者。他们在与所有的人进行沟通,他们就像一台新的计算机,容量很大,但存进去的内容尚不多,因此他们在拼命地“吃”知识。 记得小时候(大约3岁多),有一次在公共厕所发现一位阿姨小便处向下滴血(来月经了),我十分恐惧,以为她病了,并想像着她可能昏倒,于是不肯从厕所离去,并一直盯着她看。姥姥把我拉了出来。我问姥姥:“那个阿姨怎么了?”姥姥说:“她做了坏事,所以流血了。”“她做了坏事?”我闷闷地想呀想,“为什么做了坏事就要那个地方流血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每当我认为我做了坏事(自认为不对

的地方),就担心自己那个地方流血,并拼命进行自我检讨。回想起来,很像教徒在做祷告。 直到青春发育期我第一次来月经,今天仍记得十分清楚,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比往日醒来得早些,感觉内裤处非常不对劲,起来一看,啊!血!我惊呆了!我当时简直就要吓昏了,好像天要塌下来,天啊!报应终于来了!我做了什么坏事? 事隔这么多年来,我想起来都要大笑。因为害怕,不敢告诉家长,自己找来一些卫生纸垫着,因为弄不好,上学时弄在外裤上,放学后不敢回家,一直在教室里坐着,直到天黑,把书包挡在屁股上拼命往家跑。这样尴尬的事直到有一天被姐姐发现,才得到解决。 当我们知道了我们的语言会被孩子无限拓展,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性教育中不要说瞎话。 收起全文↑ 家庭性教育的作用 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更多的家长期望由学校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学校是性教育的合适场所。然而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尤其在目前学校性教育还有待于完善的情况下。

实践性知识与班主任专业发展

实践性知识与班主任专业发展 引言 一、西方传统的理解论取向——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 众所周知,自古希腊以降,西方学术界就形成了一种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传统,人们认为,理论(沉思生活)是高尚的而行动(实践)则是卑微的。这种取向发展到近代登峰造极。实证理解论框架下的技术理性有三个假设:1.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有通用的解决办法;2.这些办法能够在实际情景之外(如行政或研究中心)开发出来;3.这些办法能够由出版物、训练或行政命令等途径转换成实践者的行动【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83.】。 所以,哲学(理解)的努力方向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重要的,现象是次要的。→“核桃理论”与“洋葱理论”】哲学(理解)的目的则是通过度析和抽象的手段实现对世界的剥离,从而获取抽象的理论(形式化理论)。事物被认为是一些“现象”,哲学需要探究的是“事物背后”的“真理”。当前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旁观者的思维”,反映的是传统哲学的一种对象式思维方式:心灵作为主体在所有事物之外冷眼旁观,以各种主观的形式把事物逻辑地组织起来【赵汀阳(1998)】。人们坚信,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能够与具体的实践无缝对接,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 于是,思想者在阁楼里生产与实践无涉的理论,再把这种理论投放到实践领域以指导实践。此即所谓“理论的实践化”(theory into

practice)。这样,实践者沦为类似“工具”的、单纯的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技术操作员(理论的“消费者”)。于是人们常常会把“坐在椅子上的人”的观点看成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的观点,把学者为了阐释实践而必须建构的模式放在行动者的意识里【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huá),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3:210】,并且以为这才是世界的真相。 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的危害: 1.对理论的推崇与对实践的贬低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指出,人的理性活动能够区分为“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前者指的是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而后者是人的行动和决策过程。前者不能决定后者,因为人类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了解不等于知道如何行动。 英国哲学家赖尔(Nyiri,J.)在《Knowing How and Knowing That》中阐述了“knowing how”和“knowing what”的问题。“knowing what”指向“陈述性知识”,而“knowing how”指向“程序性知识”。 在教师教育中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实践感的训练或养成。理论学习的比重远远超过实践性教学。 2.对等级性的支持 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直接导致了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劳心者与劳力者)的二元对立以及一系列人与人的权力关系(如师生关系)。理论的建构者成了“立法者”而实践者成了单纯的“指令的执行者”。 这种工具理性的做法带来一种信誉上的等级,理论研究和制定决策的人地位高,专家比教师的可信度高,而教师又比学生更加可信。

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初步培养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有效手段,应用在学科教育实践中应认同三个基本假设,即,高校教师教育中的大学生就是准教师、准教师具备教学的研究能力、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就是研究教学实在。案例可以选自成熟的课例、教师自主编制的案例,也可以利用生成性案例。要建立教与学新的面对面的沟通关系,同时教与学二者都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职,才能够有效地达成目标。如何让教师教育专业中的学习者完成从大学生到准教师,再到新手型教师的转变,同时为其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是教师教育者必须严肃认真地思考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和指标就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1]。而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学科教育中)一个有效的手段是案例教学。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之于准教师的意义 教学活动是具有多元性和多变性等特点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作为教师仅有丰富的学科理论、教育学及其他的有关于教学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理论还需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发生互相的融合、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才能使得“教”与“学”的活动真正合成为整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实践性知识极好地将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日本的佐藤学教授在其

著作《课程与教师》一书中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提出了几个有意思的词:“同个别的具体经验结合的案例知识、整合了多种立场与解释的‘熟思性知识’、同不确定性占主流的情境相对峙的‘情境性知识’、无意识地运用默会知识的‘潜在知识’、以每个教师的个人体验为基础的‘个人知识’。”对于教师而言,“理论的实践化”固然重要,“实践性理论”或是“实践的理论化”更是必须[2]。着眼于“教学生会学知识”,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会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更会从自身的实践经验中“悟”出自己的“行动理论”[3]。教师实践性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意义[4]:一是对于教学实践的意义;二是对于教师专业属性的意义;三是对于教师教育的意义。对于正在教师教育专业学习的大学生而言,完成从大学生到准教师的转变,直至走出大学校园,成为新手型教师,也必须要初步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只不过这是一个难题。难点在于大学的课堂中如何实现“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尤其是后者。 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5]。只有在更多的实践场景中的实践、思考、解决问题,及更多同伴之间的相互补充、印证等的活动中,才能够形成坚实的实践性知识,才能有更广泛的迁移[6]。 二、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三违”一般性知识(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三违”一般性知识(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三违”一般性知识(最新版) 行为或现象。“三违”行为,往往由师传徒,由甲传乙,侥幸变“经验”,习惯成自然,由于对事故的严重后果没有意识或认识不足,使违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自己或他人于危险状态,甚至酿成悲剧。 一、“三违”的定义 1、违章指挥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者或管理人员违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程、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安排或指挥生产的行为。 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中,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约占60~70%。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者之中,违章指挥危害最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的程度也最为严重,它具有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三重特性,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抗拒性,特别是隐性违章指挥不易发现,但对安全的威胁更大。

2、违章作业 主要是指操作人员违反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和制度,冒着危险进行作业的行为。 3、违反劳动纪律 主要是指员工违反生产经营单位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即违反单位为形成和维持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劳动合同得以履行,以及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其他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可能造成危害后果的行为。 二、“三违”产生的根源 “三违”现象有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如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低下以及不健康的安全心理;休息不足、劳动强度大导致意识疲劳;不良情绪和异常心理的影响;逆反、偷懒、走捷径和省事心理作怪;观察不细致,思想不集中,反应不敏捷,操作不熟练;自控能力差,应急处理和自救能力差;教育培训未到位或无证上岗;现场缺乏安全检查和监护,现场管理人员责权不清,安全责任意识树立不牢;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岗位安全职责落

环保知识大全集【完整】

环保知识大全集 小盛齐天 1,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 答: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 2,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各指什么? 答: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生活三废是指:粪便,垃圾,污水。 3,通过污染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农药主要有哪些? 答: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有机汞农药。 4,水污染常说的“五毒”物质是什么? 答:酚,氰,汞,铬,砷。 5,对绿色植物损伤最大的五种气体是什么? 答:氧化氮,乙烯,氯气,氟化物,二氧化硫。 6,十大垃圾食品分别是什么? 答:油炸食品,罐头类食品,腌制食品,加工的肉类食品,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物,奶油制品,方便面,烧烤类食品,冷冻甜点,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品。 7,垃圾食品的危害具体有哪些? 答:“三高三低”:高热量,高钠,高脂肪;低纤维,低维生素,低矿物质。钠盐或糖类含量过高,含致癌物质等特点,长期食用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8,雾霾形成的要素有哪些? 答:雾霾形成要素主要有3个:一是生成颗粒型扬尘的物理基源。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土壤质地最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二是运动差造成扬尘。三是扬尘基源和运动差过程集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颗粒最终与水分子结合聚集成霾。9,简述“六五”世界环境日的来历。 答:在世界各国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人类首次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0,我国七大水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请你按污染的严重程度顺序排列。 答: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11,噪声有哪些危害? 答:噪声对人的听觉器官,神经系统,心血管和消化系统都会产生危害。 12,生态系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 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命物质和能量五大部分组成。 13,1997年我国首批6个城市被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仿城市,这6个城市是? 答:厦门,大连,珠海,深圳,威海,海口。 14,城市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 15,至今我国已颁布了六部环境保护法律,请至少说出四部法律。 答:《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噪声

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浅论

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浅论 摘要:可以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划分为可言传的与难以言传的两类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通过教师的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获得的。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内因有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动机水平、原有的知识背景、理论学习状况和自我反思意识等,外部因素则主要是社会和学校氛围。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 目前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的研究较为零散,本文拟对此进行梳理、分析与探讨,以期形成—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实践性知识的形式 学者们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分为三个层次,即可言传的、能意识到但无法言传的(缄默理论) 和无意识的(内隐理论)[1]。笔者倾向于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划分为可言传的、难以言传的两类,其中难以言传的又可分为两个层次:可意识但难以言传的,下意识且难以言传的。作如此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认识论的考虑。人的意识来源于外界的刺激,只要存在着实践性知识,那么不管是在当时、还是过后,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它迟早都会被意识到,并通过语言、行动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真正无意识的知识是无法被感知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过于强调实践性知识的无意识和缄默性只会让我们陷入神秘主义的泥潭。 可言传的实践性知识,即所谓的显性知识。它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对一些理论知识的描述和解释,包括教师传授的学科知识和对一些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技巧的说明。这种实践性知识的表述符合一定的逻辑规律,界定较为明确,并易为现象所证实或证伪。它在实践中能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可以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 难以言传的知识,即所谓的缄默知识。可以将难以言传的知识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可意识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我们能意识到这类知识的存在,但却难以用语言表达,有些经过努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挖掘和表达出来。例如每个人都体验过愁的滋味,可是却无法对此进行具体描述,而少数杰出的文学家却做到了这一点。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先写花已尽,泪先流,倦梳头,事事休;继而写“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但再接下来却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就把一种难以言传的愁绪表现得极为具体和形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说,难以言传的知识中的大部分仍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上。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2]。 其二,下意识的且难以言传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除了能被主体

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王 超

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第一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第二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第三事实性知识教学策略设计的案例分析 第一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通过书籍或其他媒介存储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事实性知识的含义是事实性知识又叫事实,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安德森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指导的基本要素。伊根等人认为事实性知识是一种单独出现的、存在于过去和当前多的、不具有预测价值并且只能通过观察过程而获得的内容类型。 从这两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事实性知识有以下这些特点: 一是事实性知识的点滴性或孤立性。比如我们在回答“皖”是我国哪个省份的简称的时候,我们会回答是安徽省的简称,而不需要知道安徽为什么简称“皖”、安徽的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土特产等方面的信息,因而这条属于点滴性的事实性知识。 二是这种知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低。如学生能陈述“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即证明了他掌握了一条历史方面的事实性知识。 三是事实性知识的基础性。如儿童习得了自家养的宠物狗及邻居家养的宠物狗的一些事实,才有可能形成“狗”的概念。 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 .事实性知识对我们日常生活十分重要。例如,银行几点开门关门,你才能很好地办理相关金融业务。 .事实性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你只有学会互联网的操作,才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其他知识。 .事实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例如,有媒体报道某些参加歌手大赛的选手在答到西游记的作者是:1.古龙;2.司马迁;3.吴承恩。答曰:古龙。由此可以反映出这些歌手的文化素质仍需提高。

人体知识大全

1、两个拳头的周长是脖子的周长。 2、七个脚长是身体的高度。 3、一生心跳25亿至30 亿次。 4、每天吞口水580次左右。 5、人不睡觉10天就会死亡。 6、人在下午没有灵感、越到晚上越聪明、沐浴时更有创造性。 7、人的左右鼻孔三小时替换呼吸一回,感冒了才知道哦。 8、肌肉能是人体的发动机。 9、早上帮助消化的胰岛素活跃,所以一定要吃早饭。 10、一辈子手指屈伸2500次。 11、人平均每年小便时间为十二小时。 12、肠子长度是身高的4——5倍。 13、血液循环一周只需20秒。 14、血管长度可绕地球两周。 15、人的大脑记忆相当4G容量的电脑。 16、人的睡眠周期为90分钟,赖床30分钟后会进入下一个周期。 17、自然分娩的大部分时间是下午5点到6点左右,有60%以上是在下午6点左右分娩。 18、下午六点人体分泌肾上腺素的高峰、此时应付困难最有能力。 19、左耳受右脑控制,右脑主导情感,因此左耳接受到甜言蜜语时比右耳敏捷。 20、原始分工使女性的视野几乎是男性的6倍,男性喜欢盯住一个目标,目光更远,但

没有女性 眼观6路的视野宽阔。 21、人在性色,金钱,美味巧克力刺激大脑的是同一个区域,使人在金钱抉择上受性色的影响, 会冒险投入的比例大好多。 22、智力比身体衰老的慢。 23、傍晚锻炼、此时人的味觉、视觉、听觉敏感、协调能力强,心律于血压较平稳。 24、人的心搏次数在一生是固定的次数。 25、人在潜意识处理一闪而过的负面信息时,反应敏捷,如危险、绝望、暴力。 26、人平均只需7分钟就可入睡。 27、打喷嚏时无法睁着眼睛。 28、睡眠时的脑比看电视时活跃。 29、大拇指的指甲长的最慢,中指的指甲长的最快。 30、睡眠时耗费的热量比看电视更多。 31、出生时眼睛多大,现在还是多大,但是鼻子鱼耳朵一直在长。 32、舌头有一万个味蕾。 33、惯用右手的人比惯用左手的人长命可大9年。 34、舌纹与指纹一样,每个人都不同。 35、如果月亮在人的正上方,人的体重会稍微减轻。 36、人平均每天使用洗手间6次。 37、人体每平方英寸的皮肤包含有20英尺长的血管。 38、出生时有360块骨骼,成人后只有206块。

“三违”一般性知识(标准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违”一般性知识(标准版)

“三违”一般性知识(标准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行为或现象。“三违”行为,往往由师传徒,由甲传乙,侥幸变“经验”,习惯成自然,由于对事故的严重后果没有意识或认识不足,使违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自己或他人于危险状态,甚至酿成悲剧。 一、“三违”的定义 1、违章指挥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者或管理人员违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程、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安排或指挥生产的行为。 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中,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约占60~70%。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者之中,违章指挥危害最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的程度也最为严重,它具有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三重特性,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抗拒性,特别是隐性违章指挥不易发现,但对安全的威胁更大。 2、违章作业

青春期性知识教育

青春期性教育 【设计思路】: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的萌发,使得学生对和“性”有关的内容产生了空前的关注和好奇。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如何面对性好奇以及如何探索性知识上,希望在帮助学生接纳对性的好奇的基础上,澄清学生对于性知识探索方式的道德标准,并获得合适的了解性知识的途径。 【教学目标】: 1. 理解、接纳青春期萌发的对性的好奇和关注 2. 了解获取性知识的正确渠道和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 【教学对象】:七年级32班 【课前准备】:课前调查;讨论纸;红绿灯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天生好奇心 1、童年的好奇 漫画:《小爷们儿那点事》:有一天我开始了我的人生终极探究,我问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提问:你有没有问过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回答的? 2、简单的真相 父母常常对这个问题遮遮掩掩,到底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插入图画书《我从哪里来》:简单介绍受精过程,胚胎发育和分娩、成长的过程。 原来真相不过如此。父母对这个问题感到羞涩和回避,是由于这个问题和“性”有关系。的确,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私密、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性”有关系,性是很正常、很自然的,对性产生好奇也是很正常、很自然的。 3、青春的困惑 现在我们进入青春期之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和一系列和性有关的变化,同时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和问题。在课前调查中,同学们在提到的问题包括: 我还没有来月经,需要去看医生吗?" 乳房发育不对称,有问题吗?" 什么是手淫?正常吗?" 阴茎的发育怎样才正常?" ……" 羞涩和回避阻挡不了我们的困惑和好奇,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会有许多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那据你所知,大家可能会采取哪些方式去寻找答案呢?让我们进入——好奇有办法! 二、好奇有办法 1、引导语:据你所知,大家可能会采取哪些方式去了解和性有关的知识?现在大家会拿到的文件袋里有这样一张海报纸,请把你们小组想到的所有方式都记录下来,不管这种方法你们是否赞成。我们看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