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型小分子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新型小分子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新型小分子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新型小分子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新型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

新型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 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赵天恩 免疫功能的异常将导致机体的病理变化而致病,而这种功能的异常主要包括免疫功能异常亢进和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对异常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药物称为免疫调节剂(immunregulative agents),此类药物大体上分为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ive agents)和免疫增强剂(immunoenhancers)。传统的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CTX)、甲氨蝶呤(MTX)、硫唑嘌呤等,在皮肤科早已广泛用于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新型免疫抑制剂层出不穷,旨在尽可能具有高度的靶位点选择性,提高疗效,降低其不良反应。但迄今这些新型药物尚不足以替代或淘汰传统的免疫抑制剂。 一、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 环磷腺苷(cAMP)对维持细胞的分化、增殖等具有重要的生理调节功能,PDE 抑制剂的作用是避免cAMP水解,升高细胞浆cAMP的水平,从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KC)过度增殖,抑制Th2及其分泌的IL-4、5、6、10和B细胞分泌IgE。 现用于临床的药物有1%RO30-1724软膏或霜剂,用于异位皮炎(AD)的疗效与1%氢化可的松霜相当;0.5%CP-80633霜有作用迅速而持久的抗炎作用,用于AD、湿疹和接触性皮炎等。有外用皮泼林(pipeline)治疗银屑病的报告,但相关文献尚少。 罗利普兰(rolipram,ZK62711)是PDE4抑制剂,可抑制T细胞增殖,抑制其产生IL-2;抑制嗜碱性粒细胞释放IL-4、IL-13, 降低IL-6和TNF-α水平;抑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B4(LTB4);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抑制CD69、ICAM-1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抑制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可系统用于哮喘、荨麻疹、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银屑病和湿疹等病的治疗。 扎达维林(zadaveelin)和benzafentrine 可同时抑制PDE3和PDE4,从而发挥其抗过敏和抗炎作用。其适应症同罗利普兰。. 哌罗司特(pemirolast,吡嘧司特)通过抑制PDE活性而升高细胞浆cAMP水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免疫抑制剂的分类及其在药学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 免疫抑制剂是近20余年来在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免疫病理学和临床免疫学等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药剂类别,在治疗剂量下可产生明显免疫抑制效应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作用于免疫反应过程的不同环节,抑制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抑制抗原的加工、提呈,抑制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抑制活化T细胞或B细胞增殖和抑制淋巴细胞效应等。本文拟就免疫抑制剂的分类及其在药学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常用免疫抑制剂分类 1.1 合成药物:该类化合物多来源于抗肿瘤物,此类药物对免疫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但其不良反应严重,为减少不良反应,临床上多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合用,如目前临床上多在三联疗法中应用A Z P ( A Z P + C S A +泼尼松) 。 1.1.1 糖皮质激素: 此类药物有泼尼松、氢化泼尼松和地塞米松等,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包括防止和抑制中介的免疫反应,减少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数目,降低免疫球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能力,并抑制白介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阻止淋巴细胞向淋巴母细胞转化。此类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其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常规剂量下,其免疫学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少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影响细胞的激活。但在大剂量使用进行冲击治疗时,还可通过直接作用造成淋巴细胞溶解和凋亡,以达到快速有效的抑制免疫反应的目的。[1]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诱发和加重感染,或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等,但由于其疗效明显。若使用得当,仍不失为治疗自身免疫病的首选药物。常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症、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的治疗。 1.1.2 烷化剂: 环磷酰胺最早应用于临床, 它通过杀伤免疫细胞,影响免疫过程中的各阶段,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用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较明显的副作用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因不同剂量及投药时问而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高铁血红蛋白浓度,一般推荐一氧化氮吸入浓度为20?10-6 80?10-6mmol/L。试验报道[20]患儿吸入一氧化氮浓度40?10-6 80?10-6mmol/L30min和吸入一氧化氮6?10-6 20?10-6mmol/L1 53d,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一氧化氮本身是一种自由基,大剂量吸入对肺有一定损伤。吸入高浓度一氧化氮则可产生不良反应。这主要因为一氧化氮可与氧结合形成二氧化氮,后者有很强的毒性作用。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具有快速的早期反应性、高选择性和非创伤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肺血管痉挛性低氧血症、BPD等治疗。但现在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一氧化氮的来源及毒性效应。一氧化氮的许多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其生物合成、释放、转运、作用、灭活及清除机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雾化吸入一氧化氮供体(如硝普钠和硝酸甘油)是一种很成功的尝试。一氧化氮研究得出的许多结论还仅是初步的,因为各自的研究方法、条件、标准的不同,有的结论出入较大,甚至相互矛盾。 参考文献 [1]唐英,王泉云.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的临床研究新进展[J].中国麻醉与镇痛,2001,2(3):151-156. [2]Lowson SM.Inhaled alternatives to notric oxide[J].Anesthesiolo-gy,2002,96(6):1504-1513. [3]洪小杨,王斌,付雪梅,等.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2006,3(13):266-267.[4]吴湘兰,王章星,王萍,等.雾化吸入硝酸甘油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J].广东医学,2010,12(3):1602-1603. [5]Gong FQ,Shiraishi H,Mariko Y.The effect of inhaled ion nebuliz-ed nitroglycerin in dogs with experimental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duced by U46619[J].Chinese Med J,2000,113(7):475-476.[6]Jiang BH,Maruyama J,Yokochi A,et al.Correlation of inhaled ni-tric-oxide induced reduction of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and vas- cular changes[J].Eur Respir J,2002,20(1):52-81. [7]王少华,黄斌,万永明,等.雾化吸入NO供体对新生猪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 志,2011,18(1):53-55. [8]曾建军,陈冬梅,王瑞泉,等.吸入一氧化氮与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 急救医学,2010,6(17):537-539. [9]夏红萍,黄国英,孙波,等.雾化吸入一氧化氮供体治疗新生猪急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 117-120. [10]诸冰雪,贾兵,陈张根,等.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J].临床儿科杂志,2005,3(23):146-151.[11]Omar HA,Gong F,Sun MY.Nebulized nitroglycerin in children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West View Med J,1999,95(2):74-75. [12]张宁,徐永健,张珍祥,等.核因子кB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节作用及雷公藤甲素对其影响[J].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3):435-438. [13]张骏,夏毓华.先天性膈疝动物模型制作及其肺部一氧化氮的改变[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4):243-245. [14]沈毅弘,高惠荣.一氧化氮的临床应用进展[J].浙江医学情报,1996,18(1):14-16. [15]李鲁明.一氧化氮及合成酶在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5):22-23. [16]刘翠青,马莉.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4):243-245. [17]夏耀方,刘翠青.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对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氧合功能及气道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 15(3):234-237. [18]Schreiber MD,Gin-Mestan K,Marks JD,et al.Inhaled nitric oxide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th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J N Engl J Med,2003,349(22):2099-2107. [19]Barrington KJ,Finer NN.Ihaled nitric oxide for resp iratory failure in p reterm infan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18 (3):CD000509. [20]Geggel RL.Inhalation nitric oxide:A selectiv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J].J Pediatr,1993,123(1):103-108. 收稿日期:2011-12-26修回日期:2012-03-14编辑:楼立理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徐凯,朱其明※(综述),冯建鹏(审校) (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海慈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泰州225321) 中图分类号:R97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2)14-2177-04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推动了器官移植的蓬勃发展,一些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得到了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发作用于新靶点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了全面地了解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现对细胞因子抑制剂、DNA合成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类免疫抑制剂等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XU Kai,ZHU Qi-ming,FENG Jian-peng.(Yangtze River Pharmaceutical Group Jiangsu Haici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Co.,Ltd,Taizhou225321,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ology in recent years,many new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have been discovered,which has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organ transplant,and some new efficient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with low toxicity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The goal of research of new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still focuses on researching for new targets.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f the action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some immunosuppressive drugs,such as cytokine inhibitors,DNA synthesis inhib-itors and monoclonal antibody,etc.to ge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Key words:Immunosuppressive drugs;Organ transplantation;Action mechanism;Clinical application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可抑制机体异常免疫反应的药物,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止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免疫抑制剂自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很大进展。免疫抑制剂可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和免疫病理反应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同的免

常用免疫抑制剂

常用免疫抑制剂 一、激素类药物 主要为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和强的松(prednisolone),前者在术后近期及急性排斥时静脉注射,以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后者为术后口服维持。 作用机制: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均有影响,主要是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也阻碍淋巴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破坏淋巴细胞,使外周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并损伤浆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缓解变态反应对人体的损害。 副作用:骨质疏松、溃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二、细胞毒类药物 1.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依木兰,Imuran) 作用机制:主要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对T细胞的抑制较明显,并可抑制两类母细胞,故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但不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副作用:抑制骨髓使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感染等。 2.霉酚酯酸(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商品名:骁悉CellCept) 作用机制:特异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抗体形成和细胞毒T细胞的分化。 副作用:1)消化道不适:食道炎、胃炎、腹痛、腹泻和消化道出血。2)血液: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 三、钙调素抑制剂 1.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A) 作用机制:可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辅助性T细胞被活化后可生成增殖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环孢素可抑制其生成;但它对抑制性T细胞无影响。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干扰素。 副作用:多毛、震颤、胃肠道不适、齿龈增生以及肝、肾毒性;亦可见乏力、厌食、四肢感觉异常、高血压、闭经及抽搐发作等。 2.普乐可复(Prograf),又称FK506或他克莫司(tacrolimus)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同,主要是抑制白细胞介素-2的合成,作用于T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基因的产生(对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的mRNA转录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抑制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但不影响抑制型T细胞的活化。与环孢素相比,有如下特点:1)免疫作用是环孢素的数十倍到数百倍。2)可减少肝、肾移植受体的急、慢性排斥反应。3)细菌和病毒感染率也较环孢素治疗者低,尤其是本品有较强的亲肝性,对肝移植的功效高100倍,因而大大降低了临床使用剂量,可降低原治疗费用1/3~1/2,同时不良反应也明显降低。 副作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震颤、思维紊乱、低磷血症、失眠、视力障碍和呕吐等,偶见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异常,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失调,皮肤瘙痒等。 四、生物制剂类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发表者:王祥2216人已访问 一、国外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1、神经病学发展史 神经病学是一门古老的临床学科,几乎伴随医学的产生而产生。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最早的医学文献——埃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Edwin Smith Papyrus)——就已经详细描述了颅骨结构、脑膜、脑的外表面、脑脊液以及颅内压的波动情况。在此后的许多其他手稿中也有大量关于神经系统征象的描述,如苏美人在一个浅浮雕中描述了一头狮子在被箭击中背部后出现下肢瘫痪,埃及人则描述了人在脊髓横断后的表现。这是人类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开端。但是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由于宗教的束缚,医学包括神经病学发展相对停滞。 现代神经病学发展开始于十六世纪。Vesalius(1514-1564)详细描述了大脑以及其他部位的解剖。Thomas Willis (1621—1675)分别于1664年和1676年发表了《脑的解剖》和《大脑病理》。他对脑底动脉环的描述使该环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他对反射和定位的一些模糊的观点是对脑的功能的最早的认识,此外,他还描述了癫痫、中风和偏瘫等神经病学征象。在他的文献中,神经病学(neurology)这个名词被首次使用。 十九世纪,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病学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Purkinje (1787-1869)在1837年首先描述了神经元的形态,此后Golgi和Cajal等发现了神经细胞的分支和突触。Luigi Galvani (1737-1798)发现电刺激神经后可引起肌肉收缩,Charles Bell (1774-1842)和Francois Magendie (1783-1855 )则发现脊髓前角和运动有关而后角则与感觉有关,此后在许多神经病学家的努力下,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得到了充分的认识。随着生理学、病理学、

海洋药物的发展历程

海洋药物的发展历程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天然产物宝库,占地球表面积71%。动物界28个主要动物门有26门生活在海洋水域,低等海洋生物物种更多达15~20万种,据估计约有50余万种动物和13000余种植物栖息于海洋环境之中,海洋生物物种的丰度远高于陆地生物。生长在海洋这特殊环境(高盐、高压、缺氧、缺少光照等)中的海洋生物,在其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并积累了大量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并具特殊生理活性和功能的物质。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开发海洋,向海洋索取资源变得日益迫切,而开发海洋药物已迫在眉睫。 一、海洋药物的发展概况 当前世界上海洋天然产物的开发研究正方兴未艾,走在这一领域前列的是美国,日本及欧共体的成员国。在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和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每年用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各为5000多万美元;近年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海洋药物研究资金已增加到全部研究资金的11%以上,与合成药、植物药基本持平。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Japanese Marine Biotechnology Institute)及日本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Japan Marine Scienceand Technology Center)每年用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约为1亿多美元。欧共体,海洋科学和技术(Marine Sciencesand Technology,简称MAST)计划每年用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约为1亿多美元。 海洋天然药物的筛选,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筛选抗肿瘤物质,70年代以后扩大到抗病毒、免疫抑制、强心、抗炎等物质的筛选,80年代以抗菌、抗霉菌为多。随着新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至90年代,海洋生物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研究学科,为海洋药物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主要以抗心脑血管病、抗艾滋病等研究为主。生物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有20%左右的海洋提取物或化合物显示不同程度的活性,在已发现的这些化合物中,不仅包括了陆地生物中已存在的各种化学结构类型,并且还存在很多特殊化学结构类型,它们的特异化学结构是陆生天然活性物质所无法比拟的,成为研制开发新药的基础。 我国是最早将海洋生物用作药物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建国以来,我国对海洋药物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自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向海洋要药”的提案及后来提出的“开发海洋湖沼资源,创建中国蓝色药业”的战略设想以来,我国对海洋药用资源的研究已具有一定基础。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有5种海洋药物获国家批准上市:藻酸双酯钠,甘糖酯,河豚毒素,多烯康,烟酸甘露醇;另有10种获健字号的海洋保健品。 二、海洋药物的研究应用 1、抗菌药物 与海洋生物共存的微生物是一座丰富的抗菌宝库,目前从海洋生物中已分离得到脂肪酸类、丙烯酸类、苯酚类、吲哚类等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国内已开发了系列头孢菌素等海洋抗菌药物。 2、抗病毒药物 已分离得到萜类、核苷类、生物碱类、多糖类、杂环类等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国内市场上已有珍宁注射液、珍珠贝壳层酸性提取物等产品上市。 3、抗肿瘤药物 最有希望的抗癌药物将来自于海洋,海洋抗肿瘤活性物质一直是海洋药物研究的重点。现已发现海洋生物提取物中至少有10%具抗肿瘤活性,包括核苷酸类、酰胺类、聚醚类、大环内酯类等化合物,其中阿糖胞苷等已形成药物。我国正在开发的抗肿瘤药物有6-硫酸软骨素、海洋宝胶囊、脱溴海兔毒素、海鞘素A(B,C)、刺参多糖钾注射液等药物。目前,只有10个海洋抗肿瘤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更多的处于临床前研究。浙江省舟山市用乌贼加工时丢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通过不同途径非特异性地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通过不同途径非特异性地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包括化学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作用于免疫反应过程的不同环节这些免疫抑制剂多为化学制剂或抗生素,是临床上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方案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免疫抑制用药,其中很多药物是各种免疫抑制方案的基础用药。最基础免疫抑制剂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上一次介绍过的,就是激素。超生理剂量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其作用机制如下:⑴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⑵溶解破坏淋巴细胞,使淋巴器官萎缩;⑶抑制淋巴细胞的分裂、增殖及抗体的形成;⑷干扰补体参与免疫反应;⑸通过其抗炎作用,抑制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炎性反应。当激素控制重症肌无力不能达到一定的缓解程度,还有激素减量复发,病情到了中等以上的患者,医生会处方另外的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有很多种,一直以来国外和台湾香港都用的硫唑嘌呤,就是依木兰。它用于增加类固醇的疗效:服用硫唑嘌呤的患者可用低剂量强的松龙明显的摆脱症状,故此,可减少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这是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内外医生的共识。任何患者长期服用,都可能轻微增加患淋巴瘤的风险(也可能是其它的癌症),但是这样的副作用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调查中,台湾和香港医生都认为没有,因为我们的用量非常小,如果是器官移植病人大剂量的使用才会有很少的可能性存在。虽然有这样的可能性存在。同样的,我们应该在这些潜在的风险和已证实的疗效之间进行权衡(例如:能保持肌无力控制在好的状态和减少强的松龙的剂量)。其它的免疫抑制剂还有些其它的免疫抑制剂,例如环孢素A、吗乙基麦考酚酯(骁悉)、氨甲喋呤和环磷酰胺,通常仅用于无法服用上述一线药物的患者。这些药物并没有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进行较完善的测试研究,同时它们也有自己的副作用,部分原因是他们是更强大的免疫抑制剂。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只减少肌无力致病性抗体产生的智能化武器,而不是抑制所有的免疫应答。研究证实,他克莫司的副作用较之前常应用的强的松、硫唑嘌呤、环孢素副作用要少。关于有效率,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多数依赖强的松或者环孢素),研究中绝大多数(80-90%以上)有效,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其中一小部分可以逐渐减量、停用。多数患者需要依靠药物维持症状的缓解。关于起效时间,一般认为1-2个月内就可以起效,部分患者在7-10天就可以有明显效果,较硫唑嘌呤、环孢素快。 【别名】他克莫司,大环哌南,普乐可复 【外文名】Tacrolimus, Prograf, FK506 【药理作用】在分子水平,他克莫司的作用显然是利用与细胞性蛋白质(FKBP12)相结合,而在细胞内蓄积产生效用。FKBP12-他克莫司复合物会专一性地结合以及抑制calcinurin,其会抑制T细胞中所产生钙离子依赖型讯息传导路径作用,因此防止不连续性淋巴因子基因的转录。本药是具有高度免疫抑制的药物,其活性在体外及体内实验中都已被证实。本药抑制形成主要移值排斥作用之细胞毒性淋巴球的生成。本药是具有高度免疫抑制的药物,其活性在体外及体内实验中都已被证实。本药抑制形成主要移植排斥作用之细胞毒性淋巴球的生成。本药抑制T细胞的活化作用以及T辅助细胞依赖B细胞的增生作用。也会抑制如白介素-2、白介素-3及γ-干扰素等淋巴因子的生成与白介素-2受体的表达。在分子水平,本药的效应似乎是由结合到细胞性蛋白质(FKBP)所产生,此蛋白质也会造成该化合物累积在细胞间。在体内试验中发现,本药显示出对肝脏及肾脏移植有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