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子勋对新婚妻子的建议

李子勋对新婚妻子的建议

李子勋对新婚妻子的建议

李子勋是我最喜欢的家庭治疗师,这是他对新婚妻子的建议:

1.你不能对丈夫太好。如果你对他太好,他就会像泡在粮罐里,个性一点点儿

地变坏。

2.时刻不要忘记,要对丈夫说“不”。现在总是说“是”,以后遇到麻烦,想改

口都难。

3.不要主动放弃你的生活习惯,待他请求你放弃时再作改变。让丈夫意识到你

的牺牲有多大。

4.不要让丈夫在性或爱上“吃得过饱”。做这样的事要悠着点,留点余味和想象,

不然再好的东西也会变得腻味。

5.不要包揽所有的家务。有意无意地培养丈夫爱家的习惯,他要做惯了家务,

想不回家都难。

6.当你想要求丈夫做什么的时候,把他看作男子汉;当你要一个人静一静的时

候,把他当作缠人的小男孩。

7.不要压抑你的情绪。有时候醋海兴波,死缠烂打更能让木讷的男人感觉到你

内心的爱。

8.不要说话太多。想听男人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装聋作哑,男人比女人更耐

不住寂寞。

9.时不时犯点小错误,让男人有机会表现出他的宽大来。好的品质总是会用进

废退的。

10.隔三差五制造一点分离,增加丈夫对你的相思。再在电话里给他几声叹息,

让丈夫的心为你憔悴。

11.时不时你要故意忽视丈夫的生活要求,装出很无能的样子,让他学会自己替

自己操心。

12.不要为了你的丈夫而忽视你的朋友。你的朋友越多,对丈夫的心理压力越大,

他越不敢随便怠慢你。

亦师亦友――相互尊重主题班会

亦师亦友――相互尊重主题班会 一、活动背景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了现在主要的家庭模式,孩子的任性、娇气、自私等问题行为,正从家庭走向学校;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的逐渐淡化了的尊师重道的自律,都令老师产生了“师者的地位何在”的困惑,师生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近期班级发生了2起师生间言语冲突的事件。师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差异之处,难免存在冲突。如何认识、削弱、消除师生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良好对策。按照心理专家李子勋提倡的“关系大于教育”理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彼此尊重、相对自由和谐的关系。当老师和学生间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向老师所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更注重关系,学生会自然地进步。作为班主任,意在通过主题班会的探讨,使学生意识到相互尊重是构建“亦师亦友”师生关系的基石,认识到尊重的重要性,从而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主动、有意识地改变。二、活动目的(1)明白发生师生冲突的主要原因;(2)加深对尊重的理解、感悟和内化,引导对个人言行的细节关注;(3)意识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三、活动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pt 四、活动形式:小组讨论、游戏五、活动过程(一)活动流程(二)具体过程 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观看猫、狗冲突的画面猫狗的关系,类比师生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话题讨论。二、情景剧1、师生模式冲突老师和学生小A当场再现课堂冲突其他学生观看课堂冲突的模拟再现,使得学生的后续讨论更真实。2、师生讨论环节Ⅰ—讨论行为刚才的情景模拟中,你觉得同学、老师的哪些行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表

现?客观地分析事实,承认在师生冲突中,双方都有不尊重对方的表现。环节Ⅱ—分析原因分析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利用换位思考的心理体验过程,试着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在公正地评论事件中师生双方的表现过程中,也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对事实的尊重。3、老师小结学生倾听通过分析,发现师生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对尊重的理解1、列举(1)学生不尊重老师的表现;(2)老师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借这一环节,罗列并明确存在于学生中的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老师也能明白学生对老师表现的认定。2、讨论话题1:你是如何判断“尊重”的表现的?话题2:尊重的表现利用具体到抽象的概况,从例举的表现中提炼出“尊重”的定义和表现。这种方式比直接阐述更易于学生接受。3、学习简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触动学生,并使他们意识到尊重是人的内在需求。四、尊重的艺术性1、小游戏:两位学生一组,用不同的方式互相说“你好”。在自创的小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看表演,或亲身体验,边思考边感悟,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2、讨论、小结刚才的游戏中,你感悟到了什么?(1)尊重是相互的;(2)尊重体现在细节处。通过游戏这种活动媒介,使学生由体验内化为自身的感想与体悟。五、师生活动▲点评与分享(1)提问:在今天的班会课上,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感觉有舒服的被尊重感?哪些表现还有待改进?(2)老师与学生分享学生时代与老师发生冲突的过程、事后的感想。承认老师不是完美的化身,诚恳地接受同学的评价,散发着师生间平等交流的气息。通过老师真实故事的分享,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交流你有过跟老师的冲突吗?怎么解决的呢?不断的感悟使学生对尊重有深层次的理解,也帮助他们对尊重内涵的真正吸收和消化,才会延伸为

李子勋简介

李子勋 简介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 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 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 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 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教育 1978-1983年:华西医科大学:医学 1989-1990年:北大医学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1996-1999年:德中心理学院(德国海德堡学院心理专业导师):系统式家庭与婚姻治疗。 1989年:接受中国健康教育所“行为与认知治疗”培训。 1990年:接受夏威夷大学曾文星教授“分析性治疗”培训。 1992年:接受日本加藤隆吉“催眠治疗”训练。 1993年:接受美国加利福利亚“性健康治疗与咨询培训”。 2001年:接受北大“国际PDST(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培训。 专业工作经历 1995年拥有心理卫生学会心理专业资格。 2000年获家庭治疗督导资格与家庭治疗专业培训师资格。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心理医生 精神专业执业医师 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执业资格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理事 北大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 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 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 著作 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 书中的书信材料和一语中的的问题都来自深圳版《女友》,原文刊登的专栏为《布鲁夫妻》,成书的时候,为了尊重杂志社的劳动,原文故事变成了通俗的散文诗体。杂志的原主编易虹是李子勋多年的朋友。

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 本集文章由作者从1995——2005年发表过的文章里精选而出,这些文章以笔名子木、小里、晓立等发表,主要发表在《时尚》杂志、深圳《女友》、上海《双周刊》、《世界都市》、《追求》等著名杂志。文章采自发表前的原稿,没有采用经杂志社删改、编辑的成稿,主要是想体现作者的观点和创作风格。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 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对涉及有关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际间亲密关系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答。这些解答和普通心理学的解释可能会很不一样,原因是作者一直试图对心理困惑背后的文化进行解读。大多数心理困扰其实是观念冲突所引发的痛苦。作者在一个学习班上问,谁能举出一个不受文化影响的心理痛苦,有人说亲人死亡引发的悲伤是不受文化影响的。作者马上会指出不同文化下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民族在亲人离去时,会举行欢快的告别聚会,送亲人回家(去天堂)。 根源舞:发掘你的性资源 全书通过外星人的性表达方式——根源舞和四个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性心路历程、性观念的形成和目前的性现实状况,借以阐述几个重要的性观念。《根源舞》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探讨比较深奥的性问题,通过书中四个人的经历,阐述不同的观点,阐述不同的感受,而这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影响了这四个人的一生。这本书是故事性的,对有些问题的阐述并没有结论,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引人入胜。

2021年《学习的格局》读后感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 《学习的格局》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是自己一直在寻找一本关于学习的方法,因为在最近的几次学习考试的过程中,自己一直面临着各类考试的失败与挫折。外语考试没过, ___考试也没过。拿到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孩子的一本书,让我意外收获的是寻得一本帮助孩子的一本好书。 虽然这本书是关于教育孩子的,但我也从此书里意识到了一些自己的学习问题。写这本书的 ___是中西合璧的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黄静洁是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实践导师”。通过深入 ___和研究中西教育20年,不断学习汲取中西教育精髓,形成融合中西的家庭教育新观念,著有畅销书《父母的格局》、《学习的格局》,并在实践中建立起独到的“格局养育”新观念,提出为世界养育孩子的父母新格局。黄静洁同时还是xx ___社会类十大科普公号"父母堂"创始人,新浪育儿早幼教研究院特聘专家。获选全国、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评选的全国百名"传承好家风的好妈好爸"。被新浪育儿授予"妈妈信赖的养育图书 ___"称号。 《学习的格局》是一本为父母和孩子而写的“优等生”养育指南。本书融合了65个世界前沿的学习理论,提供了208个高效实用的学

习方法, ___了 ___个翔实生动的案例故事, ___ ___了那种靠“低水平重复”的传统学习认知,引导父母走出固有的学习误区,助力孩子成为自主学习的“优等生”,最终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未来 ___人才。 《学习的格局》是一本教育孩子自主学习的"育儿宝典",然而这本书却强调了一个主旨:不犯错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要学会“有效犯错”。对于这句话,知名亲子关系专家李子勋老师就有过这方面的见解,他表示,如果孩子犯错误了,那么家长应当有两个原则,一种是让孩子承担错误的后果,另一种则是让孩子的错误"不能浪费"。 这句话与《学习格局》的主旨一样,都在强调家长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态度,认为关于错误一定要"有效利用",如果孩子不能承担错误,那么家长也要让孩子在这次失误当中得到经验。父母要能容忍错误,孩子才能从错误当中学到东西。 孩子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毕竟人无完人,没有人可以一次性就一帆风顺没有任何的挫折,因此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错误给予宽容,因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在错误当中学习到经验,毕竟对孩子来说,在失败过后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反思更多的问题。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李子勋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 李子勋1 ——什么是情绪?怎么定义它,什么是好的情绪和坏的情绪,为什么7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书,情绪调节的书都把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看成是健康的法宝,真是这样吗?快乐的心境、激越的情绪真的能保留住吗?很多情绪调节的书指导大家去学习管理情绪的方式与技术,这些外来的调节技术真的可以让情绪放松吗?我曾在《情绪的自我调节》一文中对当下流行的情绪疏导模式做了必要的解释,提出不同的调节方式对人体健康暗藏的危害,主张顺应情绪的自然,调节要适可而止。这篇文章我想用一种全新的,类似哲学描述的方式来解释情绪。 情绪原本没有好坏之分 什么是情绪,正如血液流动是肌体维系活力一样,情绪的自然流动是精神的活力,没有情绪的人是死气沉沉的。心理学应该担心的不是情绪鲜明、爱哭爱笑的人,反倒是情绪缺乏或情绪表达困难的人。情绪的分类不应该是文化所标定的正性或者负性,这种分类的方式易于给人一个误解,以为情绪是有好坏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情绪是一种能量,是人的意识、心灵、精神世界维持清晰和觉察力的动力。没有情绪的人对他人、对世界是麻木的。情绪能量低的人,爱的能力也很低,喜好、欲望、冒险精神、探索心、创意也相应很低。我们应该把人类的情绪原型看成一种掩藏在生理机制后面的生命力。科学可以解释人的神经活动,但解释不了人的自由决策、追求、信仰、喜欢、宗教情结这样的东西。在一种特定的创伤下,如植物人,没有意识,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了情绪。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人的情绪,甚至是动物的情绪看成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呢? 心理学曾经把恐惧、焦虑、孤独、敌意、依恋、兴奋、攻击性(掠夺)、贪欲、满足看成未分化的原始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在动物世界具有普遍性。这些情绪在未被文化分类的时候,都是生命赖以存在的重要能力。由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正如人类发明了社会,也发明了社会化情绪一样,情绪不再无序地以本能形式出现。我们伪造了许多美丽的情绪,这些情绪不是人类本体的,而是派生的。用哲学的话来说,情绪是素材,人们通过文化再认和呈现来表达它。这种再认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压抑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反情绪的。实际上,情绪在未被分类前,是难以描述的,是一个泥团,情绪现象只是一种能量突起,彼此不能分。正如爱是靠恨来依附,乐是靠悲来承受一样。中医说七情六欲是人的生命现象,哲学上称之为情绪的客观存在性。 抑郁症是一个发明词汇 人对情绪的觉察力在五岁前基本完成,这是情绪的语言化过程,被识到的情绪已经不是原始情绪本身,而带有明显的价值标定与功能性。当然,对情绪的描述仍旧可以是恐惧、焦虑、孤独、敌意、依恋、兴奋、攻击性(掠夺)、贪欲、满足,但这个时候,它们的内在服义已经不同。原始情绪中恐惧针对死亡意识,焦虑针对存在意识。被感知的情绪具有与现实的互动互应性,不是针对一种意识觉知,而是针对某种具体场景。当然,人的情绪会因为社会的复杂化 1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及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业进修,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第一届学员。1990年至今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嘉宾。 发表作品: 《高峰体验》 《男人与母亲》 《家庭塑造人》《对亲惰的思索》 《寻找你的心理医生》 《<中国式离婚〉心理分析》等

李子勋---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讲座(完整版)

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讲座 如何保护孩子所具有的天赋?” “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的才华?”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希望从小就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最好的条件下学习,希望孩子是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并不总能理解父母的苦心;而父母的付出也不一定就是孩子所需要的。 李子勋老师的讲座里,阐述了天才具备哪些素质,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应该注意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自然,如何引导孩子喜欢学习、发挥学习的潜能。在活动的最后,部分听众进行了现场提问和咨询。 “保护孩子的直觉,学习让他感到舒服他才会喜欢。”这是李子勋老师给家长们的建议。他甚至以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告诉家长们,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们的事情,家长不应该替代孩子学习。 本次活动由东南早报和省职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泉州分会主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协办。 央视心理专家:保护孩子天生的直觉 李子勋说,我们知道,有些孩子是天才。怎样判断一个孩子是天才呢,或者说天才具有怎样的素质?在大自然中,我们看不到完美无缺的东西,所有的海岸线都是凹凸不平的,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在被教导之前,孩子对自然的感知是非常强大和多样化的。 那么,如何保持孩子这种天生的直觉呢?其实,每个刚生下的小孩都拥有这种感知能力,没有被语言化、逻辑化,他们是凭着直觉,主要通过嗅觉来感知环境,感知自然的。 美国有一个片子讲的是有关哺育婴儿的。孩子出生第17天后就一直啼哭,一个心理学家过来详细问了孩子的生活环境,但婴儿的妈妈坚持并没有改变婴儿的生活环境,吃的穿的都与之前一样。但心理学家察看一番后,一再坚持是妈妈改变了婴儿熟悉的环境。后来这位妈妈才想起给婴儿换了枕头,这说明婴儿有强烈的环境控制力。西方的教育主张孩子从小接触自然,美国的妈妈尽量让孩子在自然中长大,而中国的妈妈坐月子期间,成天关在家里,害怕着凉。从加拿大回来的孩子,冬天都光着脚丫子到处跑。所以,应该让孩子尽早到大自然去感知,发展知觉能力。

最新婚姻家庭,心理访谈视频

最新婚姻家庭,心理访谈视频 篇一:心理访谈报告 【案例】 小杰3岁那年,父母离了婚,他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三个人的感情很好,但是从小学开始小杰就出现了偷窃的行为,屡次管教,没有悔改,外公、外婆对此伤心、绝望。小杰13岁的时候,母亲改嫁并把他接来一起生活,刚开始一家人感情很好,自从发现小杰有偷钱习惯后,一切都改变了。小杰经常拿家里的钱,偷亲戚的钱,小到几块大到几百块。小杰用偷来的钱和朋友吃喝玩乐,吸烟、上网、赌博。有一次小杰甚至还因为跟同学一起偷铁进了派出所,这让家人对他更加失望。为此,小杰妈妈非常着急,对孩子严加教育,甚至会动手打他,但是这些做法都没有使小杰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小杰在家里几乎不说话,甚至很长时间不回家。有一次小杰因为拿了家里客人的钱,继父第一次动手打了他,从此他更加不爱说话、不爱回家。妈妈为了让孩子与原来的朋友切断联系,举家搬到了现在的住处,依然无济于事。现在母亲每天在家照顾两个不到三岁的女儿,全家五口人的开销全靠丈夫每月微薄的工资支撑。 评估与诊断:达到品行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 问题成因分析: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问题。 家庭教育:怜悯是一种天然的能力,但爱不是一种天然的能力,需要在别人的教 授下习得。家庭中的孩子首先需要“被爱”,才能感知到什么是“爱”,进而学会如何去“爱人”。然而,案例中的这个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是近乎“虐待式”的对待——亲生父亲连枕头都不愿意给他买;外公虽然内心在爱孩子,却以极其粗暴的态度对待他;母亲显然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但母亲经济拮据、婚姻失败、改嫁生子,并且解决自己人生困难的方式也十分愚昧,其许多行为都是雪上加霜的选择,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既不懂什么是爱,也不会表达爱,作为补偿,他选择在同伴那里,用金钱换取友爱。学校教育:教师都应该是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职业群体,可以起到

关系大于教育(李子勋)

关系大于教育(李子勋) 有一次和朱明瑛做节目,她带来了她的男孩,18岁,非常阳光灿烂、聪明、懂事。我问:“我们都知道你是单亲妈妈,这样好的孩子时如何教育出来的?” 朱:“我觉得应该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天生的吧,我和他父亲都是比较开朗的人。” 主持人问:“单亲子女的教育会是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克服的?” 朱:“不要试图教育他可能是更好的教育,因为教育孩子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的,不一定适合孩子。” 我:“如果你觉得有一个观念让你与孩子相处获益的话,是什么?” 朱:“和孩子建立好的关系。” 主持人问:“什么样是好?” 朱:“彼此相信、尊重、欣赏、信赖的关系。” 好的教育会体现在好的关系中,好的家庭不用刻意地教育,孩子是在好的关系中就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这时望子成龙就不再是难事,关系是什么意思呢?关系不是依赖,而是平等,孩子有话可说,家里也没有什么禁忌。有一个标准、忌讳,有些家庭不允许孩子干什么,或者是不允许孩子说什么。在关系好的家庭里是很轻松的,孩子跟爸爸妈妈像朋友,孩子有话都可以说,不会因为哈韩就不敢说,爸爸在家就不敢听音乐。同样哈韩的话,会引发家庭的共情,爸爸妈妈也会从孩子喜欢韩国的东西,看到韩国文化的某一些长处,这就是好的一面,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这样关系的现实里,你不用教育孩子,因为你的审美观、价值取向会通过这样的共情传达给他。如果爸爸喜欢读书,有一个很好的书房,儿子就会收集书,就会有自己的书房。好的关系的家庭没有防护和敌对,没有隔阂,所以孩子是最容易模仿父母的,所以好的关系要先于教育。 凡是带过小孩的父母,可能都有一些亲身的体验和感觉:在许多时候,孩子某些行为问题只是在家庭里、在父母的身边才表现出来,换一个环境,换一个人就有很大的不同。在外面是一只小绵羊,回到家里就变成了小疯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美国、中国香港,精神医生和心理辅导人员会认为,孩子的异常是父母亲不能很好地扮演双亲的角色造成的。他们一方面开办父母学校,帮助成人学会与孩子相处,另一方面也会把这种行为紊乱的孩子收治入院,热衷于用一个好父母的形象来帮助儿童走出紊乱期。这样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内部的麻烦和冲突,但却“产生了大批有家归不得”的儿童病人。 家庭治疗师不同意将孩子与父母亲身边隔离,认为孩子“变异”了的行为正好是与父母接触中慢慢发展而来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治疗大师米纽秦通过观察、交谈提出“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互相抵消的,壹加壹等于零。”的确,在我的临床治疗中,发现许多儿童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是父母的教养观点不一致,但却都要争夺教育权所致的。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有无论如何做都是错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发展出一种“混乱”的行为来逃避这种两难情境。 心理医生劝导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应有三个原则: 第一是要积极地倾听,等孩子把话说完、说清楚,有时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要一听风就是雨,忙于纠正,结果越纠越偏。 第二,要注意与孩子的相处关系,不要只注重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良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这样做只会引起逆反心理。一般来说,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第三,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避免矛盾信息,也不能朝晴暮雨,如双方意见有分歧,也要避开孩子来讨论。同时,一个家庭里规矩不能太多,简单地几条,孩子也易于遵守。做到这些,教育好一个孩子并不难! 心理发展方面有很多理论,但更多的理论是一种多样化的理论,认为孩子没有什么好与

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名人录

李子勋、杨凤池、钟杰、徐凯文、刘丹、施琪嘉、曾奇峰、朱建军、金洪源、袁辛、胡邓、汪冰。 1、李子勋 简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理硕士及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业进修,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第一届学员。1990年至今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夜话栏目主办涉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题讲座,在《父母必读》杂志长期开设心理咨询专栏,接触过许多涉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实际案例,在实话实说栏目曾就“中学生强迫症”话题做过深入分析。 担任:《父母必读》亲子关系栏目主持人。《女友》深圳版布鲁夫妻婚姻咨询主持人。《时尚健康》心理栏目撰稿人。中央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亲子关系节目主持人。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心理专家之一。中央电视台12频道《心理访谈》心理专家之一。 评价:不是他在哪一个方面优秀,而是各个方面都优秀。他自己的话说,是已经看通了人性,达到了这个境界。平时我们说,只要哪个咨询师有一样本领出众,就可以远近闻名,而李子勋是多样出众,样样高手,因此他当之无愧的成为明星咨询师。我们网站上也开出了李子勋专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看看李子勋视频,定能收益良多。专栏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495732053.html,/forum-74-1.html 2、杨凤池 简介: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神分析疗法的专家代表;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咨询督导师。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班代表性学员。 担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特约心理专家。 评价:杨凤池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发展和心理障碍的咨询、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咨询、婚姻家庭心理障碍的咨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恢复原本的自我,作出新的生活选择;也可以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塑造健全的人格,体验到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由于还在学习之中,这一课的内容将在后面很长的时间内逐步完善... 不得不说的是,心理咨询与别的行业不同,许许多多的高手并不宣传自己,在网络上很难找到资料,即使能找到,也并不详细。因此我的搜寻具有很大的局限,如果您有认为水平很高的咨询师,可以把他的名字和专长跟帖在后面,谢谢。

大众心理学读物与专业基础读物推荐

大众心理学读物与专业基础读物推荐 经常有朋友要我给他们推荐几本心理学的读物,一方面自己看的大多是专业书,专业、技术性太强,怕他们读不懂;另一方面,我的记性太差,一时半会想不起有哪些好书适合他们读,看来读书这东西还是需要积累的哦,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前几天又有朋友问我,实在不好意思再推脱,今天就好好整理一下。以下的书籍自己并没有都读过,不过多数有些了解,供大家参考,不如意之处还请见谅。 一、推荐心理杂志如下: 1、《爱人心理》期刊每本3.50元 2、《心理医生》月刊每本3.8元 3、《心理月刊》每本20元 4、《心灵世界》月刊每本8元 《女人坊》对于女性来说也是不错杂志,科普性很强,值得一读哦! 二、推荐心理学书籍如下: 1、《陪孩子长大》李子勋著 CCTV特邀心理专家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本书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 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 2、《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著 CCTV《心理访谈》特约婚姻问题专家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换个视角给你看不一样的生活,这是一本实用的婚姻生活心理指导书。用心理医生独特的视角,帮你打开一扇扇家庭的

窗口,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家庭的形态,看到其中的因果互动、矛盾纠结。在不经意间,你会被他带到一个新鲜、奇妙的境界里,轻松、开放、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一切。 婚姻和爱情一样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本书试图用男女两个人的角度去解读婚姻,书中把婚姻男女一律以东东、西西来指代名字,来表达婚姻关系情景。而作者采用双层身份——一个用男性视觉,一个用女性视觉,把一样的东西作不一样的解读,以这种形式增加读者对婚姻多样化的理解。 3、《心灵飞舞》李子勋著 《心灵飞舞》一书精选了李子勋先生的全部文章,包括对文化的解构、心理篇、男性篇、女性篇、婚姻篇和专业篇,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平常问题,探讨心灵自由的心理秘诀,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健康之路,体现了李子勋解决心理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深厚功力。 4、《根源舞》李子勋著 全书通过外星人的性表达方式——根源舞和四个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性心路历程、性观念的形成和目前的性现实状况,借以阐述几个重要的性观念。《根源舞》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探讨比较深奥的性问题,通过书中四个人的经历,阐述不同的观点,阐述不同的感受,而这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影响了这四个人的一生。这本书是故事性的,不是说教式的,对有些问题的阐述并没有结论,可是许多问题原本是不需要有什么结论的。没有结论,反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引人入胜。 5、《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著 《心理访谈》特约专家的第一部心灵药方。李子勋教你100个快乐处方,帮你解读生活困扰,改变平常视角,提供有效方法,开拓快乐之旅。这本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其价值体现了李老师对家庭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用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其自然通俗、怡然自得的语言就像纯净、甘甜的泉水一样滋润着每一个家庭。 6、《女心理师》毕淑敏著分上下册 7、《改变,从心开始》——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荷)马丁纳著 8、《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著 9、《你不知道的自己》曾奇峰著 10、《理解人性》阿德勒著 11、《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朱建军著 12、《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徐钧著

采用央视《心理访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采用央视《心理访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大中小学生的人生成长旅途中所起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也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然而,由于受到师资、教材、经验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讲授式、学科倾向的心理课未能引起学生的真正兴趣,效果大打折扣。 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心理访谈》是全国第一档现场个案访谈的心理栏目,许多表现的是学习心理、亲子关系、师生交往、青春期困惑等问题,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且有当事人鲜活的案例,有杨凤池、李子勋等著名心理专家的分析、点拨,在短段的20分钟里当事人的心理就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非常形象、生动、直观。 我们录制了部分《心理访谈》,以此作为素材在高一的心理课上播放,结合讨论、讲授等形式,做了灵活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从公主到丑小鸭》与寻找自我 《从公主到丑小鸭》讲述了一个叫李佳的18岁少女,在一年内整容6次,先后共做了4次双眼皮手术,隆了鼻子和下巴,还做了切除下颌骨和去除咬肌手术,即使是这样,她对自己的容貌还是十分地不满意,而且是越整容越不满意。 李佳在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家庭、学校的“小明星”,处处受宠,然而到初中时一位老师批评她爱美,说她“无药可救”了,这沉重打击了她的自尊心,使她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认同危机”,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做到没有任何人敢说我不好看。然而,数次整容并没有改变她内心的印痕,反而愈加迷失自我。 心理专家分析指出,一个女孩子的价值不全在那张脸,至少一半的价值在于内心、内涵,例如学业、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那为何不对这些“整容”呢?李佳恍然大悟。接着,专家引导她模仿自

李宁公司swot分析

学生学号0121203920711 实验课成绩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 财务战略管理 名称 开课学 管理学院 院 指导教师 石友蓉老师 姓名 学生姓 叶信威 名 学生专业 财务1201 班级

2 013 - - 2 014 学 年第 2学 期

公司简介: 李宁公司由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先生创立。李宁公司成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已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李宁公司采取多品牌业务发展策略,除自有核心李宁品牌(LI-NING),还拥有乐途品牌(LOTTO)、艾高品牌(AIGLE)、心动品牌(Z-DO)。 自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以来,李宁公司业绩连续六年保持高幅增长,2009年更是达到83.87亿人民币。李宁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底,李宁公司店铺总数达到8156间,遍布中国1800多个城市、并且在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拥有多家销售网点。雇员6000余人。 李宁公司成立之初即非常重视原创设计。1998年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服装与鞋产品设计开发中心,率先成为自主开发的中国体育用品公司。2004年8月,香港设计研发中心成立,集中负责设计李宁品牌服装产品。2008年1月李宁集团美国设计中心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投入运营,专注于鞋类产品的高端技术研发、人体工学科研和专业运动鞋的设计、开发、测试工作。 李宁公司长期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曾先后与NBA、ATP等国际顶级赛事和组织结为战略伙伴。与奥尼尔、柳比西奇、伊辛巴耶娃、托希尔德森等国际顶级运动员合作,与西班牙奥委会、西班牙篮协、瑞典奥委会、阿根廷篮协合作,都强有力的表明李宁品牌的专业实力得到国际顶尖体育团队和个人的认可。更值得一提的是,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李宁公司伴随中国奥运军团一路走来,长期支持中国体操、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等五支“金牌梦之队”。 但近6年来,李宁体育公司的业绩逐年放缓,加上体育永平和服装业近年来萧条的行情,使得李宁公司在12年面临相对其他行业品牌更为严峻的问题,包括库存严重积压,顾客流失,销售停滞,定位失当和过于冒进的国际化战略等。尤其是囤积在中间商和公司仓库中商品更是使得企业资金链紧张,渠道信誉下降。为此在12年,李宁不得不拿出1800000000现金做出折价回购经销商囤货,建立工厂店,折扣店消化库存,直至2014年三季度经过两年多的马拉松式消化,李宁最终重新开始,轻装上阵。然而此时的李宁虽然依旧是国产运动品牌名义上的领头羊,却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即使在国产运动品牌全面回暖的2014年,业绩依旧不好看: 那么,依旧作为国内领头羊,近年来却业绩连跌的“李宁体育”本身具有怎样的优势

李子勋 中国式离婚

《中国式离婚》心理分析(李子勋系列十三) 热播的《中国式离婚》将现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若隐若现的婚外恋、怨妇、情商不高的丈夫等家庭矛盾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放大了现代婚姻的危险因素,吸引了全国无数家庭的眼球。为此,我们邀请两位心理专家对此作心理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中国式离婚》对婚姻的启示 从心理角度看《中国式离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截然相反的婚姻真相:貌似无辜和让人同情的宋建平才是始作俑者,而所谓歇斯底里的林小枫又是如何被他一步一步逼至疯狂…… 《中国式离婚》把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民教师,沦落成为一个泼妇式的市井人物。阴森的目光,蓬乱的头发,在许多段落,林小枫出其不意地现身,跟踪,窃听,无理取闹,自杀,毁损器物,欺辱邻居,假造证据,无所不用其极。大多数女性观众看林小枫一无是处,看宋建平处处同情。这位婚姻的写手,编出这样的婚姻故事内心有三个前提:女人是靠婚姻来生存的;女人是婚姻中天生的弱者;女性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会有婚姻的幸福。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离婚》,看到的其实更多的是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启示1:彼此误解是婚姻生活的常态。误解可以消除,两人的人格冲突却无药可治,林小枫遇上宋建平,他们的婚姻注定狼烟四起。宋建平与林小枫反目成仇不完全是误解所致,因为宋的确对林没有了激情。 从性格分析看,林小枫是一个缺乏自我边界的女性,她喜欢把爱的人纳入自我,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内心没有边界的人要么是胆怯依赖,要么是自我膨胀,很难用适中的方式来与人交往,对人热情与冷淡完全以当时的心情而定。林小枫对宋建平清高保守的生活态度不满,对家庭的经济现状不满,然后又对宋建平对她缺少关爱不满,看起来林是有夫妻诉求的那一方。林小枫是需要夫妻时刻分享内心才有亲密感,需要知道一切才有安全感的女子。而宋建平却是一个自我比较完整,不喜欢暴露内心,也不主动与人交流的人。他有很好的自我感,把内心世界与客观现实分得很清,他可以幻想,或对别的女人动情,行为上却异常地保守与节制。这样的两个人走在一起,婚姻很难有平静的时候。婚姻中正常的交流如果不能达成,交流就会朝向极端方式发展。这时的婚姻必定狼烟四起。 启示2:宋式男人对女人有高度杀伤力,他用掩藏在压抑、委屈中的儒雅和对妻子无原则的忍让来“吸引”身边的女人们。看看宋建平身边的好女子肖莉、娟子,因为同情而被他吸引,最终卷入婚姻冲突,遭受林小枫不白的欺辱。“一个好端端的女子嫁给这个男人,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低自尊、无职业身份、自我糟蹋、甚至有偏执狂的女子,你能说那个男人是无辜的!”宋建平在外人面前,他体贴关怀,替人着想,让女人想不喜欢他都不行!在婚姻里面却独来独往,用隐忍去拒绝,用退缩表冷漠,用防御来进攻。

关系大于教育

关系大于教育 去年九月底有幸参加了由资深的心理咨询专家李子勋教授主讲的心理咨询师执业能力培训班,培训归来潜心内化所学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其中的关于青少年问题教育中“关系大于教育”的教育理念如清风拂面。掩卷之时,意犹未尽,适逢北屯高级中学开展“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主题活动,在这种大环境中着力践行此教育理念,感悟和收获颇多。意欲与陷入青少年关系问题漩涡的、并且愿意尝试此教育理念的为人父母者共享此后现代教育理念。 “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行。”———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他强调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更注重关系,孩子会自然地进步。从根本上说,实在的改变是在日常关系中,而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而已。 “正是因为太重视教育了,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李子勋说,这就像一个团队,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团队就会充满朝气、有活力,能做到十分的,孩子能做到十二分。而不良关系的结果是,家长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

加给孩子。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并且你的平和投射给他,他会产生愉悦的感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用一种坦诚平和的态度,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用什么情绪在说。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更多是指向父母的情绪,很少关注父母的言语,更少关注父母的价值标准。父母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内心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这样总是能发现问题,也总是感觉到教育的重任,父母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的空间。父母的眼睛在建构孩子的问题,以为在教化甚至拯救孩子,孩子可能会慢慢地失去创造的能力,变得听话与平庸。孩子是什么个性本身并不给孩子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是父母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往往是这样,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事实,因为担心本身可能存在一种心理驱动力,并缓慢地变成真实。其实,我们转个角度,用关注去照亮另一面,孩子很快就会忘掉他是这样的,而变得那样,变得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缺点,喜欢从反面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而李子勋建议家长,多从“资源取向”上看问题,而不是“问题取向”。“问题取向”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总能看到好事背后的坏事,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资源取向”则把问题看成资源,总能看出负面背后的正面,这则是一种积极的状态......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

李子勋——幸福从心开始

李子勋:幸福从心开始 站在这里我是以家乡人的身份来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些有关家庭的学问,因为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家国天下,对家庭的珍视是我们文化的核心。家庭是社会结构的细胞,现在讲和谐工程,我们特别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幸福,都稳定,都和谐,这样才能有个和谐的社区,和谐的城市,才会有一个和谐的中国,当然中国也会引导着世界的和谐。所以我们还是从家庭开始。50、60、70后创造财富奇迹我要讲一下变革时期的婚恋关系。我们知道,在成都这个地方,或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同年代的人对婚姻的理解是不同的,婚姻的稳定性也不同。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相对来说婚姻稳定性要好得多,因为那时比较传统,更少受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影响,那时中国人都追求集体主义精神,比较随大流,再加上他们结婚的70年代经济不太好,只有结婚单位才会给房子,而且很多人类生存的要件都和婚姻密切相连,所以那时婚姻非常稳定,在这样的文化下哪怕吵架、打架,绝不会想到要离婚,因为结婚是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社会的福利必须在婚姻里才能够得到。所以,50年代生人的离婚率非常低。60年代有些不同,因为他们出生时正好是困难时期,没有吃的,所以他们更多地关注财富、物质,到了后期“文化大革命”又让很多人多少产生一些无政府的思潮,比较个人主义。心理学一直研究儿童时期对成年以后的影响,想想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人,普遍来讲他们小时候物资比较匮乏,所以他们创造的社会文化就是精英文化,就是成功学,就是利益最大化,就是发展,就是刻苦读书,就是发展我的事业,挣更多钱,得到更多保障,拿到更多物质,所以这30年出生的人现在让我们的中国变得非常富有,这30年生的人对中国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财富的奇迹。话又说回来,60年代的人进入婚姻时已经是80、90年代了,那时物质比较饱满,改革开放后更多的西方文化随着好莱坞的电影,肯德基汉堡可乐等来到中国,中国从家文化慢慢偏移到了个人文化,每个人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权利、边界以及和他人的不同。当然传统永远是会胜利的,因为我们是在这个文化背景里长大的,个人主义可能在年轻人那里呈现得多一点,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无一例外还要回到我们传统文化中去修身养性。幸福感递减,离婚率递增通过婚姻调查我们发现,家庭的幸福感随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递减。这一方面由于我们有了更多快乐的资源。过去我们要快乐,只能跟太太或丈夫在家里才快乐,但现在你看成都满街都是让人快乐的地方,酒吧、卡拉OK厅、舞厅、电影院、剧场,戏剧、话剧、音乐剧,反正让我们爽的事情很多。所以夫妻之间对快乐追求的欲望就减弱了,不再是原来那种唯一。我在“文革”后下乡,我们跟农民一块做工,每天就听他们讲怎么跟老婆开心,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电影院,老百姓的娱乐就是夫妻娱乐,这是最好的低碳的不用花费的娱乐。所以那时他们的婚姻非常稳定。离婚本身是一个文明的进步,但离婚率太高会削弱家文化,对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稳定性有影响。所以心理学家也好,社会学家也好,政府部门也好,并不希望大家都去离婚。我们看到60年代人的离婚率高于50年代人,而70年代人的离婚率可能是在三个年代里最高的。想想70年代人的青春期,已经是1985年以后了,这时中国已经人人可以吃饱饭,农村也可以吃干饭了,我下乡时农村永远喝粥。70年代生的人青春期的时候,他们开始接纳这个世界,形成审美,包括情爱思想。这个社会是欣欣向荣的,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中越来越朝气蓬勃,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充满快乐奋进的精神。所以70年代的人是富于探索的,因为他正好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分界时期。他们的成年期差不多是90年代。成年期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宗教信仰,决定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将为什么样的事业献身。70年代出生的人处在世纪变革期,他们是富有创造性和自由精神的一群人,但他们内心还是非常保守,往往靠媒人和朋友介绍,20来岁就结婚了。他们很快发现这个世界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慕课课程简介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慕课”课程简介 《人生与人心》 课程简介: 我是谁?是什么决定了我与他人的关系?我能从外部世界得到什么?如何才能活得幸福?这些看似鸡汤却直击人心的话题,将被复旦名师陈果——这位因课堂视频红遍网络、荣登央视《开讲啦》的“女神教师”重新解读,让你通过自我更新来收获全世界,换一种想法,也就是换一种活法。 教师简介: 陈果,复旦大学,高级讲师。 《中华诗词之美》 课程简介: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也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教师简介: 叶嘉莹,南开大学,教授。 《大学生魅力讲话实操》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对魅力讲话的方法及训练手段的讲述,教给学生耳语练声法及如何练胆、练情,用动作、表情和声音让讲话更有吸引力。并总结出前读后看、低开高走、字音矫正等实操技巧,带领学生体验当众讲话的魅力。 教师简介: 殷亚敏,原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 《大学生健康教育》 课程简介: 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课程根据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包括健康生活方式、

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五大板块,以进一步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与身心健康为宗旨。 教师简介: 张欣,天津医科大学,教授。 常红,天津医科大学,副馆长。 李子勋,原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赵然,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苑媛,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 甄宏丽,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委会,副主任。 费国忠,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医师。 田春岐,同济大学,副教授。 《大学生防艾教育》 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基础上,从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着眼,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性道德、性责任方面形成明确认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针对近年来高等院校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的问题,通过对入学新生的艾滋病认识强化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并科学预防艾滋病。 教师简介: 甄宏丽,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委会,副主任。

心理学家李子勋的亲子教育

心理学家李子勋的亲子教育 1、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2、言语有一种能量,你铄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学会积极关注,而不是消极强化。) 3、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4、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 5、父母同样受到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 6、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而是父母说话与行为方式造成的。问题儿童与家庭:1、有问题的孩子,往往能够改变家庭和夫妻关系。2、分化不良,不能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特点。3、告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就不要常回家了。4、东方家庭的孩子比较善良但幼稚一些;西方家庭的孩子更独立,不会因家庭琐事而争吵,他们大多关注一些价值观方面的东西。5、最初我们对未出生的孩子(胎儿)的态度会影响这个孩子。6、孩子在5~6岁以后心理发展更迅速。 7、人生的三个重要时期:2~5岁;11~16岁;18~25岁。一般人过了25岁以后就很难改变了。 8、很多人的创伤都来自妈妈早年对自己的创伤(从胎儿就开始了)。 9、共病——一个疯狂的孩子后面,必定是一个疯狂的母亲。母亲的很多信息不一定是通过言语来传输的,母亲通过与孩子共处的生物场去影响孩子。母亲内心的宁静、稳定对孩子十分重要(从胎儿开始)。 10、在太太怀孕之后,到孩子6岁之前,丈夫就是做牛做马也应该,这样可以让太太顺气。 11、中国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比孩子对妈妈的依恋还要多。 关于孩子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1、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不舒服,要让他有快感,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批评他的坐姿,写字潦草,等他学完之后再说。 2、投射性认同:妈妈关注孩子的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你关注他撒谎,而且只关注他撒谎的行为,而且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谎的坚实的证据,那孩子就会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骗子。 3、陪孩子学习、读书,孩子用的不是自己的智商,而是用了你的智商。你唯一不能帮孩子的就是读书学习。 4、4年级以下的小学教师必须要长得漂亮,要温柔,这样孩子就较少出现青春期逆反。 5、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少的可怜,而且大多数将来都用不着,鼓励孩子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 6、看书只取所需,不必全部都看,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 7、让孩子的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当智力在某一点上达到优秀时,智力是会拓展的。若孩子厌学,你可以让他专攻某一门他最喜欢的课,其他学科先放弃,当这门课达到优秀时,其他课就会自然也好起来。 8、11岁以前,小学阶段暗示的技巧:当孩子考的不好时,你可以表现出不高兴,但当孩子问你是不是因为他考的不好而不高兴时,你要说:不是因为你考的不好,我只是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不舒服、不高兴。当孩子考的很好时,你可以表现出高兴,但不要告诉他你是因为他考的好而高兴(不外化学习的责任)。 9、当我们的孩子被老师骂了,我们应该抚慰孩子而不是成为老师的帮凶。撒切尔夫人做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