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我对矛盾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

浅谈我对矛盾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

浅谈我对矛盾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
浅谈我对矛盾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

浅谈我对矛盾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摘要:“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讲的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研究方法作为我们开展研究工作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矛盾研究方法的基本特性和认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课程所学的内容,并结合自身学习的实践,分析了作者对矛盾研究方法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社会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社会矛盾主次性、社会矛盾利益性三个特点与意识方面出发阐述对矛盾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矛盾研究方法;普遍性;特殊性;主次性

矛盾研究方法是指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矛盾研究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1]。再次研究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矛盾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研究方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2]。

1、社会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提到矛盾,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不能回避,只能正视它并想办法去解决它。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同样可以看到矛盾的影子,比如研究投资收益问题时,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之间就是一对难以回避的矛盾,我们可以做

的只是想一个折中的办法去获得更大的效益[3];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时,政府的监管和企业的自觉性就是一对处于博弈中的矛盾,所以有很多的学者都在研究是否存在着一种均衡,以更好的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4-5];考虑我们自身的情况时,读研和工作之间的抉择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读研就意味着晚点出去工作,就会使得工作经历比同级的同学要少,所以我们只有努力学好知识才能弥补经历不足的劣势,进而寻求矛盾的解决方式[6]。首先,谈一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二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即“共性”;其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作为对立统一的双方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由于共性(普遍性)是从个性(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是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不是普遍性包含特殊性,但特殊性又必须服从普遍性;最后,依据对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的理解,由于普遍性是指从同类事物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特征,所以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多数或整体”,也不能把特殊性理解为“少数或部分”,它们之间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7]。

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问题,但是每天的问题却又不一样;在应用某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要注意现实条件,比如市场条件的变化就会导致投资策略的效果产生变化[8]、样本选取的差异就会导致同一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不同[9-10]、不同的人对同一研究方法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应用推导[1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12]等等。要理解特殊性,可以从两点出发。首先,因为某一事物总要服从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所以分析矛盾特

殊性必须以矛盾普遍性为指导;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是停留在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上,其最终目的是在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13]。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14]。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15]。在经济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可以说是做出了很多创举,有很多可以举的例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矛盾研究方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较好的结果,才能解决问题。研究一个问题,首先得了解前人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现实条件不一样,必须要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可以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科研的创新和持续研究的必要,才能推动科研工作向前发展。

2、社会矛盾主次性

说到矛盾的主次性,主要是指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谈的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而事物作为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其内部各种矛盾的力量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各种矛盾力量是不平衡的,不同的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各有自己的特点,都有主次之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抓住主流

的同时,也不忽视支流的发展。

然而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者也是不一样的概念。对于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主要是阐述问题的立足点不同。主次矛盾更多地强调解决问题,侧重于改造世界。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和评价事物、分析形势、总结各种情况等,侧重于认识世界。

联系到现实的实际,我们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论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内存在很多矛盾,如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沿海与内陆的矛盾、积累和消费的矛盾等等。众多的矛盾中,只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而其它矛盾则属于次要矛盾[16]。因此,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必须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才能带动其它矛盾的解决。但是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又要注意民主法制等各方面建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影响。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时候,促进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这些就告诉我们要处理好“重点论”和“两点论”之间的关系,抓主要矛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17]。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成就的人,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总归于失败。”

对于读研与工作这一对矛盾而言,在我们看来,读研是主要的矛盾,即学习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日后就业的决定因素,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主要方面,继续在学校里学习,而不是马上工作。然而工作经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在读研的过程中,我们不会放弃实习的机会,以更好的解决这一对矛盾。在科研工作中,也有主次之分。比如在实证研究中,最关键的是要保证数据收集的有效性和数据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所以我们在研究中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设计问卷和开展相应的样本收集工作,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我们也不会忽视其他方面的解决,比如文献的回顾等等。在实证研究中是如此,

在其他的科研工作中也是如此。

3、社会矛盾利益性

矛盾之所以会产生,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利益分配的关系,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紧张、矛盾的加深,都是因为利益的问题。所以说,矛盾是带有利益性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读研与工作的矛盾,就是考虑到现实的经济因素;在科研结果问题上的产生矛盾,就是由于为了争得在学科领域里的地位等等。在这里,主要讨论政治领域里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所导致的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是最普遍、最普通和最常见的矛盾关系。比如为了有人为了自私自利的实现,不惜盗取国家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利益,主要是指与社会利益相对应的个体的利益,包括自然人的个体,也包括法人的个体,也就是指与社会整体相对应的个体。因为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进程,就是由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个体以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为动力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所构成和推动的,所以个体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激励因素和动力的基础因素。由于个体利益行为主体的动机、目的和手段,都是从个体出发的、都是个体性质的,因而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对立关系。由于个体利益作用的能动性极强、个体利益的重要性得到了市场经济制度的确认并且深入人心,由此则可能导致个体利益对社会利益的损害,从而削弱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制约关系,为了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也有可能导致对个体利益的损害,从而削弱个体利益。无论是从静态方面分析,还是从动态方面分析,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都始终存在着相互排斥的一面[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的一面。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依赖关系,具体地表现为市场经济具体利益与普遍利益、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它们是市场经济领域内经济利益的两个基本表现

形态。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互依赖的关系,还表现在它们可以互相转化。个体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社会利益,因为个体利益的发展为社会利益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增长,同时,个体利益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利益的客观要求。社会利益寓于个体利益之中,是个体利益的综合和个体利益的总和;个体利益是社会利益在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个体身上的利益表现,并且受社会利益的制约。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依法追求个体利益的行为,也是有利于社会利益的行为,社会利益是为个体利益服务的。因此,没有个体利益,也就没有社会利益;而没有社会利益,个体利益也就得不到最终保障,从而也就难以不断地得到发展[19]。

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集中体现为利益方面的矛盾,这种矛盾大多数是由不能很好协调各个阶层和群体利益引起的。社会矛盾利益性的根源是人民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社会矛盾,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异等问题突显。我们要正确认识矛盾的利益性与非利益性,关注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重视社会矛盾的利益性,同时也不忽略矛盾的非利益性,多维度、多视角地思考探索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和手段。

4、总结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具有独到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并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我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能力[20]。

21世纪的公共政策研究必须面向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21],加强矛盾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取向,创新公共政策研究路径和方法;才能有针对性地、具体地研究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等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提高决策效率;加强这一研究,对建立新型的政府公共决策模式,提高公共决策的理性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军.正确认识“矛盾分析的方法”[J].中学政史地(高三综合),2006,11:20-23.

[2]盖运丰.第四讲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J].理论导刊,1990,03:17-21.

[3]吴卫星,齐天翔.流动性、生命周期与投资组合相异性——中国投资者行为调查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02:97-110.

[4]万莉,罗怡芬.企业社会责任的均衡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09:117-124.

[5]鞠芳辉,谢子远,宝贡敏.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09:91-98.

[6]肖明园.SWOT矩阵分析读研与就业[J].消费导刊,2007,06:237.

[7]刘敬东.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23-28.

[8]张鹏.不允许卖空情况下均值-方差和均值-VaR投资组合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04:30-35.

[9]汪侠,梅虎.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模型及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7:1-6.

[10]杨丹,魏韫新,叶建明.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及模型修正[J].经济研究,2008,03:73-86.

[11]王伟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探新[J].哲学动态,1987,02:16-18.

[12]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01:4-14.

[13]熊峰.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4,02:111-113.

[14]蒲国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选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9,01:32-36.

[15]于玉华.矛盾论视角下的和谐社会构建——读《矛盾论》有感[J].网络财富,2010,09:159-160.

[16]安起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主次矛盾理论[J].社会科学,1988,02:11-17.

[17]陈敏强.主次矛盾理论新探——纪念《矛盾论》问世五十五周年[J].理论探索,1992,04:35-38.

[18]王冰,刘蕾.市场经济运行性矛盾和利益性矛盾分析[J].学习论坛,2009,12:24-27.

[19]尚庆飞,张明.毛泽东《矛盾论》与辩证法的中国初旅[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4:109-115.

[20]贾樱.浅谈对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认识[J].参花(下),2013,05:141-142.

[21]尹吉成,刘长明.予盾方法与系统方法[J].山东社会科学,1996,02:32-35.

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浅谈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DUFE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学号:2014100988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张馨月

摘要:本文是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基础,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探讨关于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社会的主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为复杂的矛盾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矛盾分析方法行政管理社会矛盾 前言:首先感谢郭老师为我们带来这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课程,让我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并且在写论文阶段通过查阅资料更加详细了解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为我今后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广泛, 但由于字数有限也不想泛泛罗列每个观点,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结合了行政管理领域中对于各种社会现象所引起的社会问题着重谈下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正文分为三大块,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阐述社会矛盾方法的内容,最后一部分则是社会矛盾方法的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方法体系。

社会研究方法概念简述

第一讲导论 (一)基本概念 1、社会研究方法 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实证主义方法论 ①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②通过具体、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③研究过程是可重复的。 ④.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3、人文主义方法论 ①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 ②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投入理解”、“人对人的理解”)。 ③理解派的方法最适合与复杂现象作探索性研究,特别是在这些现象不太为人所知的时候。 ④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二)简答论述题 1、简述社会研究的特征 ①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②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③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2、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一般过程:选题——初步探索——研究设计——试验性调查——实地抽样——搜集资料——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综合与评价——撰写报告 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1)选择问题阶段 ①选择研究主题: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领域中,根据研究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②形成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集中研究的焦点,将比较含糊、笼统、宽泛的研究领域/研究现象具体化、精确化。 (2)研究设计阶段 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所谓道路选择,指的是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所谓工具准备,主要指的是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者信息收集工具等的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 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4)资料分析阶段/研究阶段 主要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是一种以文字和图表将整个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系统、集中、规范的反映出来的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

从《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看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质性研究方法这门课,通过一学期老师课上详细的讲解,使我掌握了一个系统的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对于我今后硕士研究论文的设计与写作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结合我阅读的《当代美国文化研究》,我从该本书的两个部分,谈谈我对于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的认识与见解。 一、绪论部分 (一)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对于任何社会问题的研究,都一定要界定清楚研究的现象,对研究范围有明确的划分,如涂尔干的《自杀论》,书中的第一章就进行界定哪些是作者所研究的自杀现象,哪些又不是属于其研究的范围。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也一样。书中绪论开篇第一句就说明了本文“旨在研究美国一个小城市纵横交织的复杂生活趋向”(P10)。因此作者在绪论里主要向我们说明了三点问题:其一,调查的性质,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其二,城市选择的依据,其三,概括介绍该城市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 在调查性质这一部分,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他的视角:即认为人们的行为模式是互相关联和彼此交错的,在对城市人民生活进行探讨时应该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作者对这项研究进行了一个假设“:即在这个美国城镇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包括在下列六大类活动之中:谋生,持家,教育子女,以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和艺术等消闲,参与宗教仪式,参加社区活动。”(P11)正如作者所说的美国的小城市很多,面对那么多的选择,作者根据其调查研究的性质与内容,在城市选择方面给出了他选择的两个主要考虑:“第一、该市应当尽可能地代表现代美国生活,第二,从表面到实质它都能够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P15);之后,通过作者的严密的分析与说明,最终选择了米德尔敦,正如其所说的“选择米德尔敦作为调研的对象是由于它的特性而不是考虑他的一些异常的特点,我们并未把它当做一个典型城市。很自然,这项研究的结果普遍应用于美国其他城市或美国生活,应当是十分小心的。”(P18) 在确定好研究的城市之后,作者在书中又单独列了一章节来介绍该城市的历

浅谈四种社会研究方法

浅谈四种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简述 (一)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使用结构式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一是在对大量个案作分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由于资料的格式是统一的,将所有被调查到的个案资料汇总就能得到一些统计数字,因此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一般都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这种分析可描述调查样本的一般状况,也可以进行分类描述。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研究者还可以探求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统计调查法可用于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也可用于探索性研究。这种方法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成为理论检验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实地研究得到的资料通常是无法统计汇总的文字资料,如观察、访问记录,除此之外同时还包括未形成文字的感性材料,如现场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实地研究与单纯的调查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收集资料的活动,还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思维加工,从中概括出理性认识。实地研究主要运用归纳法,研究从观察开始,然后得出暂时性的结论。这种结论又知道研究者进一步观察,获取新的资料,再得出新的结论或完善原有的结论。实地研究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通常集中关注于某一个案,主要采用无结构的观察和访问来进行资料收集。 (三)实验。通过实验法收集到的资料与统计调查很相似,都可以分类汇总和统计。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统计调查是在自然环境中,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观测或询问;(2)统计调查所得到的不同的变量值是调查对象本身固有的,而实验则是人为施加某种刺激,使调查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实验的设计方法很多,最典型的实验设计是将调查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观测他们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由实验法收集的数据资料是精确量度的,以便能反映出调查对象的细微差异。数据资料的分析主要使用统计方法。在社会研究中,实验法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和小群体的研究。 (四)文献研究。在社会研究中,文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指在初步探索阶段需查阅文献,为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做准备,而且指在无法直接调查的情况下利用文献资料开展独立研究。文献研究的特点在于不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不会产生由于这种接触

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

-“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A.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涂尔干丰富、精深的社会学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言 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的或间接、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作自杀。迪尔凯姆在书中驳斥了当时流行的关于自杀的自然主义和生物学主义的特点,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造成欧洲各国各地区以及各个时期不同自杀率耳朵原因是社会潮流。他又根据社会潮流的不同,划分了四中自杀类型: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失范性自杀以及宿命性自杀。 (1)、利已型的自杀。 理论假设一: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已型自杀率上升的原因。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实证材料也支持上述假设。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拨,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利他型的自杀。 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利他型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性自杀,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说利已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整合程度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失范性自杀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method of contradiction analysis) 目录[隐藏] 1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2 矛盾分析法的步骤 3 矛盾分析法的特点 4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1] 5 矛盾分析法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矛盾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1] 6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编辑] 矛盾分析法的步骤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

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编辑] 矛盾分析法的特点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编辑]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1]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 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

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的斗争性是以矛盾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在采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将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事物才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内因分析法。内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02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社会法制的不完善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 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据中国医师协会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共有16起,其中温岭杀医案、河北馆陶女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辱骂后坠楼身亡等案件都成为舆论关注焦点。2014年2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齐齐哈尔医生出诊遭患者报复身亡。2014年2月18日15时许,河北易县一外科医生遭患者割颈。2014年2月25日,微博爆料,因为床位问题,南京口腔医院护士被官员夫妇殴打。2014年3月5日中午,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发生潮州“押医游行”事件。由于目前医疗事故处理的机制和法律不健全,患者选择医疗事故鉴定、诉讼途径解决的较少,加上有些媒体对医疗纠纷事件报道的负面倾向,使得医患冲突进一步恶化。 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社会舆论已经很少会站在理性的一面了,更多的人是毫无底线的宣泄,各种谩骂指责全部指向医生和院方,“医生该砍”的言论让即将步上医学道路的我们心惊胆寒,也让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医学生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担忧今后的道路,甚至重新思考将来的选择。医患矛盾依然恶化到如此境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演变为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本着以矛盾分析法的精神,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医患冲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就一些主要因素作一分析:1社会因素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2011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0.3%,远低于世界国家59.7%的平均水平。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虽然国家在大力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是有患者个人承担的。这种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来就医时怀着对医方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治病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病情恶化或死亡时,患方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难以承受这巨大压力,患者及其家属会因“人财两空”而迁怒于医方,从而引发暴力事件,激化医患冲突。

留学生培养方案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留学生) (专业代码:030301) 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培养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作风。具有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在本学科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能力,并能提出独到见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利用专业外文资料。培养从事社会学理论、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能够适应国家相关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区工作、新闻媒体等实际工作。 2.学习年限 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二、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教育部的学科分类系统中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 (一)学科专业 学科门类:法学(03) 一级专业:社会学(0303) 二级学科:社会学(030301) (二)研究方向 1.文化社会学 2. 民俗社会学 3. 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 (三)授予学位 法学硕士 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学术前沿专题讲座)、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补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与科研工作四类。硕

士研究生应修最低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各类课程学分要求如下: 1.必修课程(不少于27学分) (1)学位公共课(不少于7学分,由研究生院统一开设)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每位硕士生根据导师要求选修3门课。每门学位基础课为54学时,计3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9学分,每位硕士生根据导师要求选修3门课。每门学位基础课为54学时,计3学分。) (4)学术前沿专题讲座(2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15次的国内外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或参加按学科专业组织的专题讨论,考查方式为提交会议论文或学术文章,本环节计2学分。 2.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每位硕士生选修3门课,其中1门为专业外语;1门为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每门选修课为36学时,计2学分。) 3.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需补修“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思想史”2门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考核合格即可,不计学分,但成绩记入档案并注明“本科”字样。 4.实践环节与科研工作(2学分) (1)教育实习或社会实践 1学分 (2)科研工作 1学分 四、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课程将采用主讲教师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应认真阅读导师组和导师制定书目,按时完成读书报告、资料翻译、学术评论、学年论文等作业。在此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建构良好的专业基础。学生在选定的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社会调查地点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社会调查报 告,学位论 文必须有社会调查资料支持。学生应积极申报“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或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在研究实践中提高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二)考核方式 研究生按照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经审核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研究生,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社会研究方法(B站清华大学课程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B站清华大学——刘志林) 第一讲理解社会科学研究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由社会研究者开展的,针对社会中某些我们关心的问题来寻求答案的过程 提出问题——搜索和分析证据——得出答案 个人经验、传统观念、权威、原创研究 社会研究中常见的错误: 1、不确切的观察(而科学的观察是有意识的、系统的) 2、过度推论或者过度概括 3、选择性观察(e.g.:共享单车是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4、非逻辑性推理(e.g.:风水轮流转) 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分析评价证据——得出答案 社会研究:由社会研究者所开展的,针对社会中某些我们关心的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二、什么是科学的社会研究 科学与研究 风水:反映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多年观察的一种经验积累(坐北朝南、向阳背阴与冬季挂干冷西北风,夏季刮东南季风有关) 经验主义Empiricism(环境的选择与设计画→运势) 科学:是人类积累关于自身和世界的知识的方式之一 零散的观察和总结→系统的观察和分析 科学研究的诞生,反映出人类知识积累从零散的经验积累到有意识的系统系统观察和分析的转变 科学的社会研究:超越经验主义的系统观察

3个特点: 从对现象的描述到原因的解释(是什么→为什么) 实证+逻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因果解释的逻辑过程) 从观察到结论:个别的、具体的现象→一般的、概括性的规律与机制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s: 掌握发现社会现象中仍然需要并值得回答的社会问题,并通过大家认可的、可信、可行的技术路线寻求证据、进行论证的社会研究者 三、社会研究的出发点 差异变化 总结归纳:趋势模式 描述差异,发现规律→揭示原因、提供解释→提供预测、指导决策 值得研究的差异(艾伦˙巴比):固 有观念:晋升制度影响士气;参照群体理论(与周围的人比较) 四、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 因果关系大学教育→收入;勤奋→收入 相关关系夏天→冰激凌销量增加→去海边人数增加→溺水身亡 区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研究问题:上大学能增加收入吗? 因果解释的不同逻辑Idiographic VS nomothetic 个案式推理 Idiographic Reasoning 寻求对某个具体现象/事件/案例的全面解释 为什么某一项政策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因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对A的全面解释意味着难以帮助我们理解除了A以外的其他任何问题 通则式推理Nomothetic Reasoning 寻求能够解释所有类似现象的某个或某几个因素

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

读《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有感 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的主任,是推动我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也是《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作者。从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来看,陈向明老师对质的研究方法的研究并非一时兴起的,她在学术界发表的多篇文章都是关于质的研究的,如《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等。陈向明老师借助对这些文献的理解以及从事质的研究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有关的西方学者与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领域提出的相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形成了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奠定了陈向明老师在教育界、学术界的地位。 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六大板块,从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到准备阶段再到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检测手段,最后谈到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书中将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与比较具体的操作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同时穿插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这样的探讨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质的研究及其有关的相关理论问题。这样的构架结构既可以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课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参考使用。 第一部分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质的研究的定义、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历史的追述,同时也介绍了这种方法学的哲学思想基础以及操作方式分类。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这是陈向明老师在之前发表的论文对质的研究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给出的定义。其实,质的研究是相对于量的研究而言。“量”的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手机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情景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它们在方法上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它们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分歧。它们之间的区别可参见书本P11页。 质的研究的发源于民族志、社会科学领域、自我反省意识的觉醒及对政治权力的反思,这一渊源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丹曾和林肯根据这一历程认为质的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一、以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传统期”(1900-1950);二、受现象学和阐释学及其他思潮和方法影响,以后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现代主义期”(1950-1970);三、含混的、解释的、多元的领域模糊期(1970-1986);四、对传统人类经典的彻底摧毁的表述危机期(1986-1990);五、主张彻底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期。可见质的研究的总的发展的趋势有从传统、现代到后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一元多元,从事实描述到意义解释,从论证理论到建构现实,从追求“科学”到重视人文,从“客观性”到“主体间性”,从写语言到写文化,

论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论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 [摘要]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而提供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矛盾的绝缘体。但是社会矛盾也有其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避免社会矛盾。 1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的任何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矛盾。物质领域的矛盾是社会其他领域一切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领域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政治、文化和广泛的社会领域,物质领域的矛盾的解决必然有助于社会其他领域的矛盾的解决。 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在任何社会中,区别只是矛盾的性质问题、程度问题,并非矛盾的有无问题。不仅阶级社会存在矛盾,无阶级社会也存在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人类社会。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时也就是一部矛盾发展史,一部矛盾解决史。 社会主义社会并非矛盾的绝缘体。社会主义“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自觉认识并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所在。 2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矛盾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始终遵循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其二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始终遵循着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总是不可遏制地向前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已经根本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随着构成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运动过程。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也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社会研究方法 第四版 》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 A.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主题指的是涉及的现象领域或范畴。社会研究的主题首先必须是有关社会的。意味着社会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必须包括人的社会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 B.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所谓经验性,指的是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即社会研究只针对那些可以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感兴趣。 C.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对于一个问题能否科学地进行探讨,首先依赖于这一问题是不是可以由科学来回答的问题,社会研究中所探讨的问题必须是可以由科学来回答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A.人的特殊性 社会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以及由人和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 B.研究的干扰性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有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

C.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社会现象是一种与自然现象有着根本性质差别的想象。 D.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外,有时还会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社会研究的困难不只体现在变量多、原因复杂,还体现在要对这些变量进行研究时,所受到的各种社会因素的限制也比较多。 E.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学家本人也是他所研究的对象的一部分。因此,社会研究者要在研究过程中要像自然科学家那样保持一种客观的、超然的态度。就要困难得多。 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一:方法论 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主要问题包括(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 二:研究方式 指的是研究搜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简介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法作为宇宙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就是把马克思关于矛盾的观点运用于社会研究,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揭示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以及社会矛盾的规律性,从而指导社会生活实践,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社会矛盾也具有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一般特征,即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恩格斯认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毛泽东更是强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生活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有四块,即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其中经济领域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投入与产出、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等;政治领域的矛盾包括阶级矛盾、利益矛盾、民族矛盾、国家利益矛盾等方面;文化领域内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矛盾、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矛盾等;社会领域内城乡矛盾、区域矛盾、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等。总之,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其次,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中社会矛盾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其二,每一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着矛盾,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只存在矛盾的性质、类型的不同和具体情况不同的问题。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 题型: 1、填空题:20*1分=20分 2、不定项选择:10*1分=10分 3、名词解释:5*4分=20分 4、简答题:5*5分=25分 5、论述题:两题12分+13分=25分 一、导论 1、社会研究的概念: PPT: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社会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而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就是社会研究方法。 书本: (P2)社会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泛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即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理论来解释具体社会现象,并力图找到具体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 (P4)社会研究方法:有目的的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要素、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 2、社会研究的特点:(P5) (1)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科学性(指研究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2)研究的方式是实证的(价值中立)——实证性(社会研究不涉及到价值判断,或者说研究者在研究中要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 (3)研究的主题是经验的(可检验,也重复)——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获取的资料,并能通过验证资料的验证。) (4)研究过程是客观的——客观性(指研究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获得的经验事实是客观的。) 3、社会研究的类型:(P11) (1)按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按研究目的: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研究对象的范围: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4)按社会研究的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市场调查 (5)从时间性角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P18) ①横向研究/横剖研究/截面研究:(瞬间取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横剖研究通常是较简单、较省钱的方法,但缺点是无法捕捉社会过程或变迁状况,是调查研究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②纵向研究/纵贯研究:指的是在较长时期内的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探讨社会现象的前后联系,力图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纵贯研究通常比横剖研究来得复杂,涉及的成本也比较高,但也比较有力,特别是当研究者想要寻找社会变迁问题的答案时。 ●纵贯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区别) A.趋势研究/时间序列研究:在不同时点上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测量方法(总体的某一特征一直得到研究)。(书本:是指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变化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间点的资料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B.同期群研究/同龄群研究/世代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每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参考书,考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参考书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01社会保障02社会管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 ③303数学三或737 社会保障 ④967专业综合 18个人737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政策导论(运用该书框架分析中国社保制 度)Neil Gilbert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967专业综合 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社会统计学》(第三版)卢淑华编著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版

专业课的复习和应考有着与公共课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虽然每个考生的专业不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有一个既定的规律可以探寻。以下就是针对考研专业课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专业课考试的方法论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第四讲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主要方法。黑格尔也把这一方法当作建构其宏大逻辑学的基本方法,并将其看作是贯穿在逻辑学中的内在灵魂。从根本上讲,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辩证法,重点就是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 一、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乃至在学术研究中,“矛盾”这个概念的使用都很混乱。它有时是指问题、事物、对象,有时是指困难、障碍、危机;有时是错误、谬误、否定,有时是指事物的本质、本性、规律等。因此,研究矛盾分析方法,首先必须把什么是“矛盾”这个问题搞清楚。 “矛盾”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涵义。有形式逻辑的矛盾,也有辩证意义的矛盾。所谓形式逻辑的矛盾,是指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中由于违反了“矛盾律”或“排中律”所产生的矛盾。所谓矛盾律,是指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不可能同时是真的,其中一个必然是假的。所谓排中律,是指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可同时是假的,其中一个必然是真的。《韩非子》中那个著名的“矛盾”的故事,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典型,在形式逻辑上,它就违背了“矛盾律”。所以,形式逻辑中的“矛盾”,与“错误”、“谬误”等值,是应该被克服和排除的东西。 所谓辩证意义的矛盾,是指一个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辩证意义的矛盾,是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其本质的一种分析的方法。例如,我要把握一个人的本质,我就深入到一个人的心灵里面,考察其“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善与恶的矛盾,德与才的矛盾,知、情、意的矛盾。我要考察经济问题,我就要深入到深入到经济活动里面,分析其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等。辩证意义的矛盾无非是告诉我们一种如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分析其内在联系及其结构,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就是要通过有形有象的“器”来把握那无形无象的“道”的一种方法。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曾谈到,把握事物的“矛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智慧

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精华版)

绪论 1、研究的过程 计划阶段+执行阶段 计划阶段(包含文献检索) A、识别宽泛的研究领域 B、选择研究主题 C、确定研究方法 D.撰写研究申请 执行阶段:A、收集研究数据 B、分析数据 C、表达研究结果 在进行执行阶段也有可能返回计划阶段的修正。 第二章确定研究主题 确定宽泛的研究领域——导师认可——主题初选——可行?——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可以接受的主题(过程需要进行修正) 缺少导师有益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很可能会迷失研究方向,或者不能满意地完成所确定的研究。导师会指定一些选题,选择新颖的。 选题原则: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研究计划的可操作性,时间限制,所需技能,资金,涉及到的风险。 主题来源:已有的学位论文期刊书籍及书评研究综述专家交流同事工作媒体等 结果分析: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得出很多可能结论,要综述和探索出其他方法的可能性,不能过于狭隘的思路研究方法。 而对于应用或者行为研究还需要在得出结论后,要求学生给出相应的应用建议。 选择的题目要不仅今天有用,以后也有用的题目,对职业和发展都大有裨益,不能选择很容易过时的东西。 第三章研究范式 三类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理解)批判主义研究范式 定量研究,调查,实验定性研究(行为研究案例研究人种学研究数学建模等及扎根理论等) (强调解释而不是理解,目的是预测)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 1、行为研究i 行为研究是被设计用来研究变化对于现实的影响,由参与现实的人(一般是了解组织或场所情况的内部知情人,因为他们能识别“变化”,而外部的话在引用变化时要困难)启动,所以需要发生在现实环境中。并通过监测变化以监视产生的结果。 行为研究的螺旋循环过程 2.案例研究 针对一个实例的详细研究,所有的个人、社会群体、组织或者事件都可以被看作是值得研究的“案例”例如: (1) 新担任的CEO (研究重点在此人对CEO 这新角色的反应) (2) 一个坐落在大城市的咖啡厅(研究对象是组织,可能对顾客的变化情况或顾客关系 感兴趣等) (3) 一个小学讲授英语技巧方式的改变(研究对象是事件,描述讲授方式改变的本质, 以及改变后的效果,学生的反应等) 与行为研究相比,案例研究不试图控制变量,或者从仔细挑选的样本收集数据,二是仅仅针对一个案例对其周围的特定交互进行详细描述,目的是建立比调查研究更加精确和丰富的组织描述。 3.人种学研究(略) 4、扎根理论 将俩个以上的概念或者思想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说明其中的一个如何影响另一个的一般陈述。另外,通过收集经验数据,理论还能够被实践所证实。研究的目的是最终形成理论。 5、调查研究 样本会比较大。数据多。 一般研究以下三个方面: (1) 特定人群的特定生活态度和方式,或者特定社会习俗在该类人群中的存在程度 (2) 特定人群的发展趋势 (3) 从事特定职业的特定人群的特点 (对于非生命体如汽车 住房等也适宜调查研究) 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