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抗敌歌》原名《抗日歌》,抗敌歌是中国最早一首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歌曲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音乐家黄自有感于神州山河遭敌寇侵略荼毒,欲唤起人民抗敌爱国意志所作。作者黄自是中国创作第一首抗日歌曲的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激起我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当时只有27岁的音乐家黄自义愤填膺,想用歌曲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但等了一个多月,没有合适的歌词。他按捺不住汹涌澎湃的激情,便自己拿起笔,一口气写下歌词:“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

万万同胞!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恨。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志不挠。一心一力团结牢,努力杀敌誓不挠。”(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整首歌曲为黄自所谱曲、韦瀚章作词,于同年11月9日由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在上海的广播电台中首次播唱,并由胜利公司灌制成唱片,是中华民国第一首抗日爱国歌曲。

抗敌歌的谱曲优美而流畅,主调雄壮澎湃,节奏紧凑有力,层次分明、气势磅礴。整首歌主要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的音调豪迈而肯定,领唱与合唱一问一答,仿佛群众集会上宣传鼓动的热烈场面,第二乐段的合唱采用反复轮唱的方式,形成一呼百应的效果。其歌词充份展现了当时国人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爱国热情,也唱出了中国人民誓死报国的抗日心声,可谓抗战期间最有名的爱国歌曲之一。

《救亡进行曲》周钢鸣,孙慎曲。作于1936年。"一二?九"运动后,作者根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斗争生活和群众歌咏活动的体验和需要,在上海创作此曲。曾由业余合唱团首次演唱。同年4月刊载于《生活知识》第一卷第12期"国防音乐特辑",是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极大地鼓舞了游行示威群众的斗争,并迅速传遍祖国各地。歌曲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分工农学兵商,团结一致,奋起求亡的爱国热情和要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这是一首富有战斗性的进行曲。附点节奏和表现肯定语气的节奏贯穿全曲,赋予它极大的推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第一乐节由坚定的附点节奏和四度跳进构成,歌曲以它为基础,发展成三部性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曲由瞿希贤编配成合唱谱,作为影片《青春之歌》的插曲。

《松花江上》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建国后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和施鸿鄂演唱的版本广为流传,也是最经典的两个版本。特别是施鸿鄂演唱更是感人肺腑,有极强的感染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大刀进行曲》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哲元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游击队》歌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所作,其旋律部分来自于[1]《英国掷弹兵进行曲》。“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村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d形象的鲜明生动、群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分不开的。

《在太行山上》1938年4月初,日军以3万余兵力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进攻,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吃掉八路军总部,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在毛泽东同志游击战光辉思想的指导下,八路军129师避其锋芒,于1938年4月16日,在武乡县长乐村将钻进口袋阵的3000日军截为数段围而歼之,然后又乘胜追击,在高平县附近歼敌千余。此战役歼敌4000余人,收复十八座县城,粉碎了敌人9路围攻,为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太行山上》就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该曲写成后,在汉口进行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中国。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

《新四军军歌》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

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新四军高级将领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

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新四军鲁迅艺术团团长何士德谱曲。成为新四军部队集体宣誓性质的战歌,并和《八路军军歌》一起,成为新四军部队作战间隙休整开会时必唱的两首军歌(先唱《新四军军歌》,次唱《八路军军歌》,由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文化遗产之一。这首战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常在为牺牲战友默哀完毕后合唱,特殊情况下,在小部队作战中即将全体牺牲前由带队军官领唱,以此向首长和兄弟作战单位告别。

《毕业歌》此歌作于1934年。该片描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影片《桃李劫》摄于1934年,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步影片。影片讲了一对新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理想不能实现,逐渐落得家破人亡的故事。

《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毕业歌》昂扬奋发的调子极好得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使人颇涉遐思。年轻的激情,爱国的深情,以及二十来岁的人所特有的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的感觉。虽然不同时代环境变化很大,但年轻的心是相通的,同样轻率,飘逸,火热。后来随着故事地变化,《毕业歌》的旋律几乎消失了,直到最后,男主人公身陷囹圄,老校长来看他时,《毕业歌》模糊地飘起,使悲剧情绪迅即加强,观者恸不可已。如果只是一个人的悲惨故事,其悲感是有限的,而《毕业歌》的飘荡,,使人感觉受伤害的是所有人的年轻之梦,这正是《毕业歌》在《桃李劫》这部影片中的感染力所在。

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毕业歌》随着影片公映,旋即成为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进行曲。许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五月的鲜花》曲作者是阎述诗。阎述诗家在东北,从小就喜欢音乐创作。学生时代经常参加宣传

抗日思想的演出活动,也因此受到敌人迫害,后逃到关内,辗转来到北京,在北京二十六(北京汇文)中学担任数学老师。

1935年,光未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首小诗,阎述诗受到了诗歌的感染,想起自己在参加学生运动时的情景:敌人用刺刀阻止同学们的脚步,许多人付出了鲜血的代价,但大家仍然情绪高涨,没有一点退缩……他激动地提笔为这首诗谱了曲,当晚就交给大家,并很快成为鼓舞情绪的“战地”歌曲。这首诗,就是如今大家熟悉的《五月的鲜花》。当年恐怕连阎述诗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首歌后来能流传如此之广。先是学校里的学生合唱,后来逐渐传到了一些抗日团体里,成为他们用来鼓舞士气的“战歌”。而最令人难忘的就是1937年冼星海在一次万人聚会上,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五月的鲜花》,在场的好多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却没有人知道谱曲者是阎述诗,连歌曲的词作者光未然也对他一无所知。

《救国军歌》——五六分钟创作的抗战名歌这首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救国军歌》,堪称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这首歌的词作者陈凝秋(笔名塞克)早在日寇侵华初期,就在东北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和抗日英雄周保中(后授将衔)同在宣传部门。1935年,已经奔向抗日文艺中心上海的陈凝秋,一天晚饭后,独自一人在昏暗的马路上散步。他走着走着,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军人状态的步伐,而随着军人的步伐,他在东北救国军时的感情、思想,一起涌起。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写一首抗日的军歌了。当时,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正在一浪高过一浪,共产党还发表了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于是,“枪口对外”,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第一句,而抗日战争必然胜利、中华民族必然解放,“永做自由人”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词眼,作为每节的尾句。

歌词的腹稿就在马路上的散步当中孕育了。回到住处,趁热打铁,陈凝秋将《救国军歌》的歌词完成,并且署名为“塞克”。“塞克”,即俄语“布尔塞(什)维克”的简称。

第二天,塞克拿着抄写好的歌词稿,去了冼星海的住处。恰巧,冼星海正在吃饭。塞克将歌词向冼星海面前一扔,自己则点上了最后一根香烟,把空烟盒也扔在了冼星海的桌子上。冼星海端着饭碗看了一遍歌词,连声叫好。是抗日的责任,是创作的欲望,是灵感的火花,促使冼星海顾不上寻找铅笔橡皮和五线谱纸,便立即掏出了随身带的钢笔,又随手将塞克那个废弃的纸烟盒拆开来,一边吃着饭,一边用鼻子哼着旋律,又一边用筷子敲着碗边打击着节奏,还不时地停下来在烟盒上记些什么。就这样,一支后来风靡全国的抗战名歌,塞克抽完了一根烟,冼星海也谱完了曲子———仅仅用了五六分钟的时间!

这支《救国军歌》经新生合唱团的首唱并在上海抗日救国会组织的群众大游行中歌唱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支抗战名歌。

《打回老家去》安娥词、任光曲的《打回老家去》唱遍全中国。这首歌曲同任光以柔美见长的《渔光曲》、《月光曲》等作品不同,是作者投身抗日歌咏运动后,开始转变创作作风时写的最成功的作品,东北三省被侵吞,当地同胞被迫流亡关内,一时间,反抗侵略,收复失地,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首歌曲及时地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心声,迅速得到广泛传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响起了“打回老家去”的吼声。全曲每一句几乎都作了重复,气势十分豪壮。

《长城谣》这首歌是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原是为华艺影片公司所拍摄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1937年春,潘孑农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投入拍摄。影片讲述一位东北的京剧艺人,“九·一八”事变后,携妻女流亡关内,在颠沛流离中,自编小曲,教育幼女牢记国仇家恨的故事。故事里,幼女在流亡途中走失,被一音乐家收养。后来,在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募捐演唱会上,幼女演唱了一首《长城谣》,这是音乐家根据幼女父亲编的小曲谱成的。这首歌使他们父女团圆,却仍然回不了家乡。

《到敌人后方去》“到敌人后方去,把强盗赶出境……”这首描述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军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勇气。

1937年秋,八路军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友军与日军正面作战。但太原失守后,八路军迅速挺进敌后,向山西四角的管涔山、吕梁山、恒山南段和太行、太岳山脉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显示出游击战争的巨大威力。

1938年9月,周恩来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到武汉视察抗战宣传工作,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所属演剧队全体人员作了一场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周恩来为演剧队带来了抗日前线的捷报,又分析了国民党消极抗战、日军直逼华中重镇武汉的不利局势。周恩来还重点阐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等一系列围绕抗日战争的军事思想,尤其强调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性。这场报告使在场的爱国诗人赵启海和作曲家冼星海深受启发,于是二人合作写下歌曲《到敌人后方去》。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和国家弱小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作于延安,原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郑律成曲,公木词。歌曲以英勇雄壮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歌颂和塑造了八路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歌曲完成后广为流传。抗日战争胜利后,将歌词作适当的调整,由中央军委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由中共中央批准,又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团结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从1943年创作问世至今,历久弥新,被传唱了70年。

《团结就是力量》产生在1943年6月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村子。那时敌后正处于战斗最紧张、最残酷,生活最艰苦的“黎明前的黑暗”的最困难时期。为了反对日寇到边区抢粮,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疯狂政策,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参加斗争。平山队由我和卢肃同志负责。我们白天工作,晚上参加当地的减租减息斗争。为了配合这场斗争,牧虹和卢肃同志一起在三四天左右时间里,突击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在这个剧的排练过程中,大家觉得剧情还可以,就是感到结束得有些突然,缺乏终止感。综合大家建议,决定由牧虹同志写词,卢肃同志谱曲,为该剧增加一个幕终曲,于是《团结就是力量》这首经典名曲,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小歌剧演出后影响很大,主题歌《团结就是力量》立即在全边区广泛流传。它曾成为团结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号角和心声,为全世界法西斯罪恶势力敲起了丧钟。

十大抗战歌曲

十大抗战歌曲 1.《义勇军进行曲》 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影片《风云儿女》 创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2.《松花江上》 作词/作曲:张寒晖

这是一首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抗日歌曲,歌中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伴随着血和泪的歌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残酷掠夺中国人民的罪行。 3.《保卫黄河》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聆听了 黄河船夫们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号子。1939年返回延安后,光未然在一次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词作。冼星海听后表示要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而其 中的《保卫黄河》也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4.《大刀进行曲》 作词/作曲:麦新 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孙培元(又名默心,后化名麦新)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久此歌就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此歌即为《大刀进行曲》。 5.《新编“九一八”小调》 作词/作曲:吕骥

吕骥,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自幼喜爱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吕骥创作了不少优秀音乐作品,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保卫马德里》、《铁路工人歌》等。 6.《毕业歌》 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作于1934年,最初是影片《桃花劫》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 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喜爱。 7.《游击队之歌》 作曲/作词:贺绿汀

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根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活动安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4月组织开展了“我喜爱的抗战歌曲”评选和出版工作,从各类经典抗战题材音乐作品中推选出100首优秀抗战歌曲,并由中国唱片总公司结集出版。 7月21日,“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活动启动,活动历时一个月,数十万网民通过网络参与投票活动。 “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入选名单 序号曲目作词作曲创作年代 1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聂耳1935年 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曹火星1943年 3 团结就是力量牧虹卢肃1943年 4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1939年 5 大刀进行曲麦新麦新1937年 6 游击队歌贺绿汀贺绿汀1937年 7 松花江上张寒晖张寒晖1936年 8 毕业歌田汉聂耳1934年 9 南泥湾贺敬之马可1943年 10 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劫夫 1942年

1、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填词:田汉 谱曲:聂耳 歌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2、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创作于:1943年 创作:曹火星 原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歌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 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 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3、《团结就是力量》歌词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案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 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 历史的能力。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学 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制作课件,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的精神。 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 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 敌忾的高昂斗志,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 活动准备 全班按平日的分组情况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有负责本组事宜的小组长,组内成员分工协作。 教师说明本次活动的主题、目的,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书目、网址。 各组或查阅书面、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

关人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收集以下资料:①有关抗日救亡歌曲作者、词曲内容等方面的资料;②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或伴唱带等;③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标语等。 每组根据自身特点或优势设计出本组的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各组长研究出最佳联唱方式。然后学生在老师配合下制作课件。 教师课前将每组选出的最喜欢的歌曲打印成歌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学唱,每组至少学会两首。 各组选出一名学生组成裁判组,裁判组制定竞赛规则及评分表,课堂中随时作记录,课前准备好纪念奖品。 没有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用录音机播放,也可以由老师或学生演唱。 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歌。你可曾知道,在民族存亡 的关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带给人 们的是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千万同胞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不久华北又告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7 年日本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 存亡的关头。全国各界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一首首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

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学设计

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nti Japanese and national salvation songs

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学习与探究之四 活动目标 通过学唱优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培养互相帮助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学生熟悉所学课文中反映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内容,掌握背 景性知识。 全班分四个小组,组内分工协作。教师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各组或查阅书面、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 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收集以下资料: (1)有关抗日救亡歌曲作者、词曲内容等方面的资料; (2)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片,诸如影片{英雄 儿女)(青春之歌》、伴唱带等; (3)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标语等。 教师将课文中列出的抗日救亡歌曲印成歌片,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学唱,每组同学至少学会3首(学生也可选择其他抗日救 亡歌曲)。 每小组选出若干名代表组成参赛队,另抽出1名学生组成裁 判组(其中记分员两名),各组其余学生均作为本参赛队的啦啦队。 裁判组制定分组竞赛规则及评分表。 四个小组共同布置场景(为营造历史氛围,两边墙上可悬挂 学生收集的历史图片,标语等。如条件允许,可把收集的影像资 料片制成课件,在联唱进行中适时播放)准备好竞赛用的抢答器、记分板、纪念晶。 活动过程 主持人致开场白: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抗敌歌》原名《抗日歌》,抗敌歌是中国最早一首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歌曲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音乐家黄自有感于神州山河遭敌寇侵略荼毒,欲唤起人民抗敌爱国意志所作。作者黄自是中国创作第一首抗日歌曲的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激起我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当时只有27岁的音乐家黄自义愤填膺,想用歌曲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但等了一个多月,没有合适的歌词。他按捺不住汹涌澎湃的激情,便自己拿起笔,一口气写下歌词:“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 万万同胞!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恨。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志不挠。一心一力团结牢,努力杀敌誓不挠。”(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整首歌曲为黄自所谱曲、韦瀚章作词,于同年11月9日由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在上海的广播电台中首次播唱,并由胜利公司灌制成唱片,是中华民国第一首抗日爱国歌曲。 抗敌歌的谱曲优美而流畅,主调雄壮澎湃,节奏紧凑有力,层次分明、气势磅礴。整首歌主要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的音调豪迈而肯定,领唱与合唱一问一答,仿佛群众集会上宣传鼓动的热烈场面,第二乐段的合唱采用反复轮唱的方式,形成一呼百应的效果。其歌词充份展现了当时国人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爱国热情,也唱出了中国人民誓死报国的抗日心声,可谓抗战期间最有名的爱国歌曲之一。 《救亡进行曲》周钢鸣,孙慎曲。作于1936年。"一二?九"运动后,作者根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斗争生活和群众歌咏活动的体验和需要,在上海创作此曲。曾由业余合唱团首次演唱。同年4月刊载于《生活知识》第一卷第12期"国防音乐特辑",是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极大地鼓舞了游行示威群众的斗争,并迅速传遍祖国各地。歌曲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分工农学兵商,团结一致,奋起求亡的爱国热情和要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这是一首富有战斗性的进行曲。附点节奏和表现肯定语气的节奏贯穿全曲,赋予它极大的推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第一乐节由坚定的附点节奏和四度跳进构成,歌曲以它为基础,发展成三部性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曲由瞿希贤编配成合唱谱,作为影片《青春之歌》的插曲。 《松花江上》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建国后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和施鸿鄂演唱的版本广为流传,也是最经典的两个版本。特别是施鸿鄂演唱更是感人肺腑,有极强的感染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大刀进行曲》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哲元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游击队》歌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所作,其旋律部分来自于[1]《英国掷弹兵进行曲》。“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村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d形象的鲜明生动、群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分不开的。 《在太行山上》1938年4月初,日军以3万余兵力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进攻,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吃掉八路军总部,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在毛泽东同志游击战光辉思想的指导下,八路军129师避其锋芒,于1938年4月16日,在武乡县长乐村将钻进口袋阵的3000日军截为数段围而歼之,然后又乘胜追击,在高平县附近歼敌千余。此战役歼敌4000余人,收复十八座县城,粉碎了敌人9路围攻,为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太行山上》就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该曲写成后,在汉口进行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中国。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 《新四军军歌》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 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新四军高级将领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 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新四军鲁迅艺术团团长何士德谱曲。成为新四军部队集体宣誓性质的战歌,并和《八路军军歌》一起,成为新四军部队作战间隙休整开会时必唱的两首军歌(先唱《新四军军歌》,次唱《八路军军歌》,由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文化遗产之一。这首战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常在为牺牲战友默哀完毕后合唱,特殊情况下,在小部队作战中即将全体牺牲前由带队军官领唱,以此向首长和兄弟作战单位告别。 《毕业歌》此歌作于1934年。该片描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影片《桃李劫》摄于1934年,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步影片。影片讲了一对新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理想不能实现,逐渐落得家破人亡的故事。 《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毕业歌》昂扬奋发的调子极好得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使人颇涉遐思。年轻的激情,爱国的深情,以及二十来岁的人所特有的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的感觉。虽然不同时代环境变化很大,但年轻的心是相通的,同样轻率,飘逸,火热。后来随着故事地变化,《毕业歌》的旋律几乎消失了,直到最后,男主人公身陷囹圄,老校长来看他时,《毕业歌》模糊地飘起,使悲剧情绪迅即加强,观者恸不可已。如果只是一个人的悲惨故事,其悲感是有限的,而《毕业歌》的飘荡,,使人感觉受伤害的是所有人的年轻之梦,这正是《毕业歌》在《桃李劫》这部影片中的感染力所在。 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毕业歌》随着影片公映,旋即成为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进行曲。许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五月的鲜花》曲作者是阎述诗。阎述诗家在东北,从小就喜欢音乐创作。学生时代经常参加宣传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救国军歌素材 北师大版

救国军歌 《救国军歌》 枪口对外, 齐步前进! 不伤老百姓, 不打自己人! 我们是铁的队伍, 我们是铁的心, 维护中华民族, 永做自由人! 枪口对外, 齐步前进! 维护中华民族, 永做自由人! 装好子弹, 瞄准敌人, 一弹打一个, 一步一前进。 我们是铁的队伍, 我们是铁的心, 维护中华民族, 永做自由人! 装好子弹, 瞄准敌人, 维护中华民族, 永做自由人! 歌曲背景资料——五六分钟创作的抗战名歌 这首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救国军歌》,堪称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 这首歌的词作者陈凝秋(笔名塞克)早在日寇侵华初期,就在东北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和抗日英雄周保中(后授将衔)同在宣传部门。1935年,已经奔向抗日文艺中心上海的陈凝秋,一天晚饭后,独自一人在昏暗的马路上散步。他走着走着,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军人状态的步伐,而随着军人的步伐,他在东北救国军时的感情、思想,一起涌起。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写一首抗日的军歌了。当时,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正在一浪高过一浪,共产党还发表了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于是,“枪口对外”,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第一句,而抗日战争必然胜利、中华民族必然解放,“永做自由人”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词眼,作为每节的尾句。

歌词的腹稿就在马路上的散步当中孕育了。回到住处,趁热打铁,陈凝秋将《救国军歌》的歌词完成,并且署名为“塞克”。“塞克”,即俄语“布尔塞(什)维克”的简称。 第二天,塞克拿着抄写好的歌词稿,去了冼星海的住处。恰巧,冼星海正在吃饭。塞克将歌词向冼星海面前一扔,自己则点上了最后一根香烟,把空烟盒也扔在了冼星海的桌子上。冼星海端着饭碗看了一遍歌词,连声叫好。是抗日的责任,是创作的欲望,是灵感的火花,促使冼星海顾不上寻找铅笔橡皮和五线谱纸,便立即掏出了随身带的钢笔,又随手将塞克那个废弃的纸烟盒拆开来,一边吃着饭,一边用鼻子哼着旋律,又一边用筷子敲着碗边打击着节奏,还不时地停下来在烟盒上记些什么。就这样,一支后来风靡全国的抗战名歌,塞克抽完了一根烟,冼星海也谱完了曲子———仅仅用了五六分钟的时间! 这支《救国军歌》经新生合唱团的首唱并在上海抗日救国会组织的群众大游行中歌唱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支抗战名歌。 曲作者介绍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05年 6月13日生于澳门,1 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

十大抗战歌曲,经典抗战歌曲有哪些

十大抗战歌曲,经典抗战歌曲有哪些 /2015/0806/20150806075310413.jpg" width="450" alt="" /> 【十大抗战歌曲】 1.《义勇军进行曲》 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2.《松花江上》 作词/作曲:张寒晖 这是一首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抗日歌曲,歌中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伴随着血和泪的歌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残酷掠夺中国人民的罪行。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聆听了黄河船夫们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号子。1939年返回延安后,光未然在一次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词作。冼星海听后表示要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而其中的《保卫

黄河》也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4.《大刀进行曲》 作词/作曲:麦新 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孙培元(又名默心,后化名麦新)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久此歌就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此歌即为《大刀进行曲》。 作词/作曲:吕骥 吕骥,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自幼喜爱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吕骥创作了不少优秀音乐作品,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保卫马德里》、《铁路工人歌》等。

十大经典抗战歌曲

十大经典抗战歌曲 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樊永强、陆洪根、何坤)“诗言志,歌永言”。 抗战时期,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战歌在血火中诞生。 铿锵战歌,鲜血谱就。这些响彻神州的歌声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直到今天,每每听来依然令我们热血沸腾。 《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 《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西安街头有大批东北官兵和流亡者。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这首爱国曲、思乡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唱起,随后很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大刀进行曲》:最解恨的抗战歌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歌词中最后一个“杀!”字,充分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刻骨的仇恨。

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远哲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 “七七”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共和国 田汉词,聂耳曲,创作于1935年4月,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表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抗日的不屈精神。 田汉在被捕前,将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后由夏衍交给聂耳,聂耳很快将歌曲谱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歌名发表在《中华日报》上。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震撼人心的战歌迅速传唱全国。后来,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并录制了唱片,更使这首战歌载誉全球。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这首歌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诗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

论抗战时期中国革命歌曲的意义及作用

论抗战时期中国革命歌曲的意义及作用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革命歌曲是中华民族近代音乐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其题材之集中、创作速度之快, 流传之广、数量之多、演唱者热情之高、歌咏规模之大, 是前所未有的, 超过了中国文明史任何一个朝代, 堪称之最。这些革命歌曲是夺取抗战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仅对于抗战救亡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战;救亡;革命歌曲 一、概念及时间上下限的界定 关于革命歌曲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在一些文献资料中革命歌曲也称为“革命历史歌曲”,它是革命年代艺术家们深入社会和百姓创造出来的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注1)在这 一概念中,革命歌曲似乎只是少数人顺应历史思潮的作品。在另一些文献资料中革命歌曲的概念又被限定在国家、政体及特定时期的范围,如中国革命歌曲被看作是红歌、老歌等。如果以学术的眼光去界定,可以发现这些定义皆为从某一狭小角度及层面对革命歌曲特征进行概括,而缺失广泛的包容性。革命一词,政治学上的经常相对概念是“改革”。前者指对现行体制的推翻或取代,而后者则是体制内的稍大规模修改,通常是系统性的计划。在中国,“革命”一词最早喻指改朝换代,例如:商朝对于其推翻夏朝取而代之的行为称为“汤武革命”。 在近代,该词则始于晚清时期,孙中山从日本的翻译著作取出“革命”二字作为推翻满清政府的口号。通常,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在社会学以及日常口语中,通常表示一种极端的、常 常带有暴力的、对现存政治和交际关系的社会性变革(颠覆)。这里,“革”指改变,“命”指 命令,即“天命”。(注2)在社会学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如果没有极端的社会变革,只是由 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紧密联系的关系网发动的,且只有相对较小的群众基础,这样的行为,一般称为政变,或者在有军队参与的时候称为“叛乱”。但这种情况也时常用“革命”代称(注3)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根据对以上文献介绍、比较、分析后,本人认为:“革命歌曲”中的“革命”,应界定在社会学语境中,以对现存政治和交际关系的社会性变革(颠覆),也应该包括体制内的稍大规模修改,包括系统性的计划及非系统性计划甚至无系统计划。“革命歌曲”是“革命”特定时空内整个社会群体所创造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反映现实,表 达明确政治倾向的歌曲形式的音乐艺术作品的总和。“抗战时期的中国革命歌曲”则应该在广义上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出现的所有体现特定时期现实生活并带有反侵略情感的作品,这其中不应该包括非反法西斯的外国歌曲和非政治性的中国作品,也不应该包括为日本,日伪推行“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作品。如江文也回国初期的一些奴化性政治歌曲(注4)。在此语境下的“抗战时期的中国革命歌曲”,其概念内涵与广义上的“中国抗战歌曲”、“中国抗日救亡歌曲”等概念接近。就如同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与直接领导的左翼音乐运动开始,被重新定义并逐渐狭义化的“新音乐运动”中的“新音乐”概念与“新兴音乐”、“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等概念共通化类似。(注5)(注6)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受到诸多列强的欺辱和侵略,但其中对中国伤害最大,侵略时间 最长,屠杀中国人最多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说起日本侵华史实际上始于1874年,那一年日本不仅吞并了当时被中国保护的琉球岛国,还派兵侵犯台湾宝岛。1895年5月至11月间,日本 根据《马关条约》开始登陆台湾,台湾民众曾自发组织抵抗达7年之久,死伤共11万人。这样算来,日本侵华史前后长达70年之久。八年抗战,习惯上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但要讲抗战革命歌曲,则应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甚至要更早些。所以史学界也有“十四年抗战”一说。(注7)早在1917年,冯玉祥将军任湖南湘西镇节使期间,曾创作过反对“21条秘密条款”的《国

抗战歌曲一览表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遍及全国的群众性爱国歌咏活动,始自1931“九一八”之后黄自等创作的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新编“九一八”小调》等。“七七”事变后,救亡歌咏运动出现高潮。全面抗战,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大批艺术形式更多样、民族风格更鲜明的抗战歌曲,形成了“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的形势。《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原为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后伴随着全国救亡运动的热潮,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最著名的一首抗日歌曲。1940年,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汉语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了唱片,使这首歌享誉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月的鲜花》:光未然词,阎述诗曲。1935年,当日寇兵进山海关、威胁平津时,二十余岁的张光年以笔名“光未然”写下了独幕剧《阿银姑娘》。该剧的序歌就是《五月的鲜花》。紧接着,作曲家阎述诗为这首歌谱了曲,使这支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爱国抒情歌曲飞遍了全国。《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东北,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关内。当时西安街头也出现了大批东北军和东北的流亡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流离失所,啼饥号寒。当时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任教的张寒晖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和着泪水开始创作。1936年底,在西安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游行队伍中,西安二中的同学们唱起这首歌曲走上街头,很快这首歌便从西安唱到华北,再唱到东北,唱到燃遍抗日烽火的每一寸土地上。此歌与1937年11月江陵作词、刘雪庵作曲的《离家》、《上前线》构成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歌可以说是抗日歌曲中唱着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处在前线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英勇杀敌,大显神威。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麦新(原名孙培元),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大刀进行曲》,1937年8月,作者在上海浦东大厦亲自指挥了这场首次演出,激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以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气概,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号角,敲响了日寇终将灭亡的丧钟!《长城谣》:潘孑农词,刘雪庵曲。这是193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的刘雪庵为左翼电影《关山万里》创作的,以长城为主题的插曲,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长城谣》经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在新加坡演唱并灌制成唱片在国外发行,大大激起了东南亚和欧美侨胞的爱国

八年级历史教案-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学习与探究之四活动目标通过学唱优秀的、具有鲜明时代 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 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学习通过 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合 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培养互相帮助和集体协作的精神。活动准备学生熟悉所学课文中反映抗日 救亡音乐作品的内容,掌握背景性知识。全班分四个 小组,组内分工协作。教师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各组或查阅书面、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经历 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收集以下资料:(1)有关抗日救亡歌曲作者、词曲内容等方面的资料;(2)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影 像资料片,诸如影片{英雄儿女) (青春之歌》、伴唱带等;(3)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标语等。教师将课文中列出的抗日救亡歌曲印成歌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学唱,每组同学至少学会3首(学生也可选择其他抗日救亡歌曲)。每小组选出若干名代表组成参赛队,另抽出1名学生组成裁判组(其中记分员两名),各组其余学生均作为本参赛队的啦啦队。裁判组制定分组竞赛规则及评分 表。四个小组共同布置场景(为营造历史氛围,两边墙

上可悬挂学生收集的历史图片,标语等。如条件允许,可把收集的影像资料片制成课件,在联唱进行中适时播放)准备好竞 赛用的抢答器、记分板、纪念晶。活动过程主持人致开场 白: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3 000万同胞沦陷在 日寇的铁蹄之下,不久华北又告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各界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一首首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融进了人们的血脉,成为抗战年代的进军号角。今天我们举行抗日救亡歌曲大联唱,从艺术的角度具体感知这段历史,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 志。主持人宣读竞赛规则和竞赛程序 小组主题明确(5分) 演喝水平(3分) 准确说出所唱歌曲的创作背景(2分) 附加分:说出词曲作者总 分(每说出一个加1分) 第一 组第二组第三组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精编教案北师大版

第21课历史的回响――“ 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学习与探究之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会制做powerpoint 课件。 个别同学有演唱专长,可充分发挥。 学生特别喜欢唱歌,但他们所喜欢和接触的多是流行歌曲,对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歌曲了解甚少,大概除了《义勇军进行曲》,其他很少甚至根本没听过。这一单元正好刚刚学完抗战历史,让他们用歌声来体会当时的时代心声和风貌,既可以重温历史,又可以感受到革命歌曲所具有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这也正是学生所喜欢的一种寓教于乐的历史学习方法。 〖活动目标〗 通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制作课件,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的精神。 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 〖活动准备〗 全班按平日的分组情况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有负责本组事宜的小组长,组内成员分工协作。 教师说明本次活动的主题、目的,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书目、网址。 各组或查阅书面、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收集以下资料:①有关抗日救亡歌曲作者、词曲内容等方面的资料;②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或伴唱带等;③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标语等。 每组根据自身特点或优势设计出本组的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各组长研究出最佳联唱方式。然后学生在老师配合下制作课件。 教师课前将每组选出的最喜欢的歌曲打印成歌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学唱,每组至少学会两首。

附抗战歌曲、爱国歌曲合唱曲目

抗战歌曲、爱国歌曲合唱曲目 1.《祖国颂》(混声合唱)乔羽词刘炽曲 2.《旗正飘飘》(混声合唱)韦瀚章词黄自曲 3.《歌八百战士》(混声合唱)桂涛声词夏之秋曲 4.《地道战》傅庚辰词曲 5.《游击队歌》(混声合唱)贺绿汀词曲 6.《黄河大合唱》各乐章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7.《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冼星海曲 8.《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词沈亚威曲 9.《抗敌歌》(混声合唱)韦瀚章词黄自曲 10.《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 11.《英雄们战胜大渡河》(混声合唱)魏风词罗宗贤时乐蒙曲 12.《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 13.《儿童团放哨歌》(童声齐唱、合唱)金帆词瞿希贤曲 14.《七律长征》(混声合唱)毛泽东词彦克吕远曲 15.《红军回来了》金帆词瞿希贤曲 16.《长征组歌》肖华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 17.《沁园春雪》(领唱与合唱)毛泽东词田丰曲 18.《十六字令三首》(混声合唱)毛泽东词郑律成曲 19.《英雄赞歌》公木词刘炽曲 20.《人民军队忠于党》张永枚词肖民曲

21.《长城谣》潘孑农词、刘雪庵曲 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公木词郑律成曲 23.《祖国,慈祥的母亲》张鸿西词陆在易曲 24.《我和我的祖国》张藜词秦咏诚曲 25.《军民团结一家亲》吴祖强词杜鸣心曲 26.《我站在铁索桥上》顾工词方韧曲 27.《乘胜进军》上海交响乐团集体创作 28.《祖国呀,请检阅》高峻词孟宪斌曲 29.《参军小唱》瞿宗词毕庶勒曲 30.《神圣的战争》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 31.《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 32.《新编“九一八”小调》蒐催钢鸣词吕骥曲 33.《五月的鲜花》光未然词阎述诗曲 34.《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 35.《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洗星海曲 36.《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 37.《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劫夫曲 38.《只怕不抵抗》洗星海词曲 39.《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40.《渔光曲》安娥词任光曲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4.21《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案 北师大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制作课件,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的精神。 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 活动准备 全班按平日的分组情况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有负责本组事宜的小组长,组内成员分工协作。 教师说明本次活动的主题、目的,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书目、网址。 各组或查阅书面、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收集以下资料:①有关抗日救亡歌曲作者、词曲内容等方面的资料;②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或伴唱带等;③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标语等。 每组根据自身特点或优势设计出本组的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各组长研究出最佳联唱方式。然后学生在老师配合下制作课件。 教师课前将每组选出的最喜欢的歌曲打印成歌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学唱,每组至少学会两首。 各组选出一名学生组成裁判组,裁判组制定竞赛规则及评分表,课堂中随时作记录,课前准备好纪念奖品。 没有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用录音机播放,也可以由老师或学生演唱。 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歌。你可曾知道,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带给人们的是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

十大抗战合唱歌曲

十大抗战合唱歌曲 八年抗战最终在1945年9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即,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关于十大抗战合唱歌曲,希望你喜欢。 十大抗战合唱歌曲 1.《义勇军进行曲》 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2.《松花江上》 作词/作曲:张寒晖 这是一首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抗日歌曲,歌中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伴随着血和泪的歌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残酷掠夺中国人民的罪行。 3.《保卫黄河》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聆听了黄河船夫们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号子。1939年返回延安后,光未然在一次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词作。冼星海听后表示要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而其中的《保卫黄河》也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4.《大刀进行曲》 作词/作曲:麦新 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孙培元(又名默心,后化名麦新)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久此歌就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此歌即为《大刀进行曲》。 5.《新编“九一八”小调》 作词/作曲:吕骥 吕骥,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自幼喜爱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吕骥创作了不少优秀音乐作品,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保卫马德里》、《铁路工人歌》等。 6.《毕业歌》 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作于1934年,最初是影片《桃花劫》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由于歌曲表达

听抗日救亡歌曲 品民族精神之魂

听抗日救亡歌曲品民族精神之魂 从 1931年“九一八”,到 1945年 9月 3日日本签订投降书,中国人民的十四年艰苦抗战,对于中国现代音乐史来说,却是一个空前的“黄金时代”———因为在这个历史时期当中,全民族的无比激愤之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灵感源泉。这个源泉滋养了至少两代中国音乐家,他们也许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音乐家。在他们当中,既有像黄自、冼星海这样接受过西方音乐大师严格正规系统教育的、艺术功底深厚的专业作曲家,也有很多主要依靠天才、依靠灵感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音乐作者,甚至还有不少属于音乐爱好者。他们从全民族抗战这一共同源泉中吸取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创作出了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优秀的音乐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以下这些音乐形象最为鲜明、传唱最为广泛、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杰作,通过音乐这一小小的侧面,回顾中华民族那段伟大的历史吧。 黄自 提到中国的现代音乐,就不能不提黄自这个杰出人物。这位留学于德国柏林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的“秀才”,被“九一八”日寇的炮声惊出了象牙之塔,毅然出手创作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救亡歌曲,而且出手就不凡: ———《抗敌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刚刚过去两个月,这首歌就在黄自笔下问世了,可以说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歌曲。这是一首四声部的合唱曲,单二部曲式。原名就叫《抗日歌》,但因为当时的蒋介石当局怕刺激日本,才改为现名。歌的确是首好歌,唯一的缺憾是歌名有点词不达意。其实,强盗就是强盗,你刺激与不刺激他都一样。你越是对他含蓄,他越认为你软弱可欺。 ———《旗正飘飘》 1933年写成,次年发表,并被用做电影《还我山河》的插曲。这又是一首四部合唱,风格却与《抗敌歌》迥然不同,曲调是激昂悲壮的,“国破家亡,祸在眉梢”,悲愤之情无法抑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