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图版1.3地球的运动

中图版1.3地球的运动

中图版1.3地球的运动
中图版1.3地球的运动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9)中图版必修1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9)中图版必修1 1.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解析:地球自西向东转,从极地上空俯视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 答案:C 2.下列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和夜 B.地球上物体做水平运动时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 C.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西边的地点总是比东边的地点先见到日出 D.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解析: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即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于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转的规律是: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答案:D 3.关于晨昏线(圈)所在平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晨昏线永远垂直于太阳光线②该面通过地球的地心③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该面与南极圈相切④太阳直射赤道时,该面与地轴重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晨昏圈是个大圆,晨昏线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因此晨昏圈所在的平面经过地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晨昏圈平面与南极圈相切,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圈平面与地轴重合,故选D项。 答案:D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运动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 ) A.在任何地方均偏转 B.在极地不发生偏转 C.在北半球自低纬度向高纬度运动时向东偏 D.在南半球自高纬向中纬运动时向东偏 解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只有赤道上不偏向。 答案:C 5.关于地球自转、公转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 B.地球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 C.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66°34′ D.太阳既是地球公转的中心,也是地球自转的中心 解析: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3°26′,叫做黄赤交角。地球绕太阳公转,又绕地轴自转。 答案:B 2007年2月18日,世界华人共同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完成6—7题。 6.纽约的华人听到中国大陆撞响“农历猪年”第一声钟响为当地时间( ) A.2007年2月18日0时 B.2007年2月18日11时 C.2007年2月17日11时 D.2007年2月17日24时 7.下列城市的居民,最早见到“农历猪年”曙光的是( ) A.漠河 B.海口 C.上海 D.高雄 解析:第6题,纽约为西五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时差为13小时,然后用北京时间减去13小时即是纽约当地的时间。第7题,2月18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中图版)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第四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规律。 教学重点 1.自转的运动规律。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经度时差。 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 【讲述】地球运动的种类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地球仪自转。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 学生回答略。 【引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用吹塑片演示(课本第27页)“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教学重点 1.公转的运动规律。 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难点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1)学生演示自转,同时说出自转周期。 (2)自转的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运动形式——公转。 【演示】教师利用一个小地球仪演示公转,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方向、地轴的方向是否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看书中第31页图,讨论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

【讲述】地球位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和运动速度的规律。 【板书】 【演示讲解】利用黄赤交角模型讲解黄赤交角的概念。 指导学生计算黄赤交角的度数。 【板书】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演示步骤: (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 (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 (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划分,了解五带的划分、分布。 ②理解这些地理意义是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④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2、能力目标: ①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能准确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测视图),并能举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极视图。 ③运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德育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认识并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和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疑。 通过复习地球公转的概况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铺垫知识框架,创设问题情境,产生疑问: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呢? 第二步:探究。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不断设疑,并向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学生通过听讲、读书自学、讨论切磋、分析综合等方式,参与各种多边活动。在教师总体调控下,学生探究正确结论。 第三步:尝试。 教师提供动手动脑的检测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尝试,解决各种问题。 第四步:小结。 师生通过评议、引申,寻求知识内涵、总结求知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原有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产生学习新目标。 (具体过程如下) ㈠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一步:设疑。 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切入,“长到夏至短到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二步:探究。 1、教师利用投影图片《昼夜半球示意图》讲解:在平面测视光照图上,晨昏线所在平面过地心,且永远与阳光垂直。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白天越短。学生认真听讲理解。

2019-2020年中考地理专题三地球的运动讲义中图版

2019-2020年中考地理专题三地球的运动讲义中图版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围绕地轴转动 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 (1)昼夜交替与晨昏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误区警示】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会有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了吗? 地球上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地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太阳光照射下,地球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因此昼夜现象的产生和地球是否自转没有关系。 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是表明,没有了地球自转,就不会有昼夜交替了。在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同样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此时的昼夜交替周期将由一天变为一年。 2.昼夜交替的周期: 24小时 3.晨昏线 (1)概念:昼与夜的分界线,晨线上看到日出,昏线上看到日落。

(2)判读: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由夜进入昼为晨线。 (3)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 (4)晨昏线的画法 依据晨昏线的特征,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即为该日晨昏线(注意二至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内的极昼或极夜状况)。然后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意斜线不与经线或纬线平行)。 (2)地方时 (1) 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2) 特点: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①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②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3) 计算: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o,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①求地方时:已知A地时间,求B地时间。 1.求经度差(同区想减,异区相加) 2.将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4分×经度差) 3.由已知时间求未知时间(东加西减) 公式: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4分×经度差) 注:如果B在东面用“+”,B在西面用-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同步测试

湖北省利川五中2012届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考时:90分钟命题人:王兴武彭勇 第一卷单项选择题 1.图为地球上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分布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对图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太阳高度为43°08 B、甲、乙之间的距离约为5200千米 C、北京时间为16:00 D、3小时后极点的日影位于东半球 图中N点为北极点,AB为晨昏线并与80°N纬线相切,ACMDB为赤道,CND为北京时间9:00的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回答2---4题: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 ) A(0°,160°E)B(10°N,84°E) C(10°N,165°E)D(0°,165°E) 3.此时,一架飞机自M机场沿赤道向东飞行,12小时后又回到M机场,飞机上的人观测到( ) A一次日出,一次日落B一次日出,两次日落 C两次日出,一次日落D两次日出,两次日落 4.下列有关此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N经线上各地的影子都朝南B.赤道上日落的方位为西偏南10° C.D点时刻约为17:20D.正值我国南方梅子黄熟的季节 5.如果一架飞机沿60°N某地以每小时1670千米的速度匀速向东飞行,则飞行员见到昼夜更替的情况以及为了和当地时间保持一致,应将钟表作何处理( ) A.昼夜更替比一个太阳日短,将钟表每小时拨快1小时 B.昼夜更替比一个太阳日长,将钟表每小时拨快1小时 C.昼夜更替比一个太阳日短,将钟表每小时拨快2小时 D.昼夜更替比一个太阳日长,将钟表每小时拨慢1小时 6.假设海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有时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有时乙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有时同时看到日落。一年中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的时间仅持续一个月。下列时段中,甲岛上 的居民可能先看到日落的是( ) A.3.21——4.20 B.12.7——1.7 C.6.7——7.7 D.8.23——9.22 7.6月22日家住北京的王先生于世界时4:00从北京起飞,去海口探亲,飞机飞行了3小时,这一天他经历的昼长为( ) A.14时51分 B.14时28分 C.14时04分 D.16时17分 下图表示某日北半球a,b两纬线上不同经度的太阳高度示意图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绪论》导学案(含答案)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绪 论中图版必修1 【导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理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和特点。 3、掌握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4、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5、能熟练运用经纬确定某点的位置(半球、经纬度) 2、【学习重、难点】 能熟练运用经纬确定某点的位置和方向 【基础知识梳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_________。 地球的表面积约_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千米,地球赤道周长___千米。 2、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叫做。 3、经线和经度 (1)概念: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并与纬线的弧线。 形状: (2)特点方向:指示方向 长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 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分别给它们标定的度数(3)经度划分方法:经经线,定为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0o经线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o,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和。 经度变化规律: 。 4、纬线与纬度 (1)概念:在地球仪表面,与经线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圆圈(除外) (2)特点方向:指示方向 长度:赤道,向两极逐渐,到两极

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定 划分方法:赤道纬度为,向南、北各有, 赤道以北称 用表示,赤道以南称,用表示,纬度最大为90o 。 特殊纬度:0o ,23 o 26ˊ ,66 o 34ˊ (4)低中高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纬度变化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在北南两极;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 巧思巧记: 歌诀巧记地球形状和纬线特点 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 东西方纬线,独成平行圈; 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9、经纬的作用:(1)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一般的表达方式是纬度在前,经度在后,比如甲(20°N,30° W)。 (2)判定两点的方向,比如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向。依据:(1)纬线永远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永远指示南北方向。(2)经纬度数的变化规律。 要点一 如何判定东西方向: 1:同经区时候;同在东经区度数越大越在东;同在西经区度数越大越在西; 2:不同经区时候;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如果两者度数和小于180度,则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如果两者的度数之和大于180

2019年地理必修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中图版练习题三十八

2019年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中图版练习题三十八 ?第1题【单选题】 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肘11分,尼泊尔著名旅游城市博卡拉(28.2°N,84.7°E)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读“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小题。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此次地震发生一个月以来( )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北京的昼长时间越来越短

C、广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不断南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17年4月18日10点11分(西五区),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制的“翱翔一号”立方星作为欧盟QB50计划首批次射入轨的28 颗卫星之一,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卡纳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西北工业大学师生网上观看“翱翔一号”卫星发射时北京时间是( ) A、4 月17日21:11 B、4月18日10:11 C、4 月18日13:11 D、4月18日23:11

此时( ) A、全球昼长夜短 B、北极点出现扱光 C、新一天约占全球1/8范围 D、太阳直射北半球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图为“一年中南京市昼夜长短及变化状况示意图”,甲~丁、a~d代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各点中,北半球白昼最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我国传统上所说的春季是立春到立夏之间。在图中是( ) A、a~b之间 B、乙~丙之间 C、b~c之间 D、丙~丁之间 【答案】: 【解析】: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13页给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17页“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练习、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重点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20页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20页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