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第4卷第6期

2008年12月

教育学报

Journa10fEducationalStudies

V o1.4,No.6

Dec.2008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李敏谊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呼”巨龙腾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

了春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期,教育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深刻体现

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经费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发展

贡献了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都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事业;成就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98(2008)06—0017一l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最

根本的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

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

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呼”巨龙腾飞”.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从3645亿元增长到210871亿元.1978—2006年,我国GDP实现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长.2005

年,我国GDP已经连超法国和英国,世界排名跃居第四;2006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

20,60.6和91.3.相应地,我国GDP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6年达到5.5.2002年,我国人

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而人均国民

总收入在世界的排名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

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

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人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o[13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我国1990—2005年的人

均GDP的年增长率达到8.8,位居”金砖四国”的首位,也远远高于OECD国家1.8和世界1.5的平均

水平._2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伟大

时期,同时深刻体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

关的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

经费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包括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力资源存量迅速扩大,人力资源水平快速提升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1985--2006年,我国教育人口从2.3亿飙升到3.3亿,教育人口比重从22%上

升到25.6%..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的人力资源水平.文盲人口

显着减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口比例不断提升,这些都使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人

收稿日期:2008—09一10

作者简介:李敏谊(1978一),女,汉族,广东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早期教育和比较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顾明远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课题”中国教育改革与发

展三十年研究”(课题批准号:2oo8JYJO22)的研究成果之一.

18教育学报2008正

力资源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一)国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显着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最为突出的教育成就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根据教育部2008年5月发布的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到2007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22个(含其

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8.59/6,”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4]2001—2004年,全

国共扫除文盲803万人,年均扫除文盲2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成人识字率居9个发展

中人口大国前列.中国的四川省巴中县,山东省五莲县,河南省西平县,新疆,全国妇女联合会,甘肃省天水

市和青海省等获得了国际扫盲大奖.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显着的

提高,人口素质有了很大

的改善.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85年,比1982年提高2.52年;25岁以上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42年,比1982年提高3.16年.2007年,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

上升到8.5年,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如表1所示.

表11982--2007年全国不同人口群体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单位:年)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和2000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7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表明,同一期间(1980—2000年)世界107个国家15岁及以上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92年上升到6.66年,发展中国家从3.57年上升到5.13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

国家从5.10年上升到6.71年.由此可见,我国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的速度比较快.我们完全可

以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在亚太地

区”独占鳌头”.但是和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86年上升到9.76年相

比,我们仍然有差距.而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图1).[5]

图1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国际比较(1980--2000)

上述图表的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1982年,1990年和2000年全国第三,四,五次人I=I普

查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其他数据来自Bar—

ro,RobertJ.,&Lee,Jong—Wha(April2000).InternationalDataonEducarlona1Attain mertt:Updatesand

Implication(JELcodes:120,J24).CIDWorkingPaperNo.042,PP.24—29.

(二)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程度水涨船高

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我国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也有了质的飞跃.1982--2000年(图2),

每1O万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从615人增加到3611人,增长近5倍;具有高中和中专学历的人

口从6779人增加到11146人,增加约65%.

200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表明: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

第6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19

(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

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

程度的人El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

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

育程度的人El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E6]

图2每10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变化(1982—2000)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与此相对应的是,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也相应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图3),

1982--2000年,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持续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相对较快的提

高,但是与第二,第三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及以上

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

图31982—2000年我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比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显而易见.2000年,我国25—64岁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97

年,而1999年OECD国家中的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均在12年以上.[7]2004年,OECD国家25—64岁

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l1.9年,而挪威,德国,美国等国家接近14年.[83因此,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来实

现产业的顺利转型,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二,教育投入逐年提高,生均事业费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教育投入,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采用了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政策,创造了

“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进入21世纪,伴随着国家的发展重Ii,转移以及政府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20教育学报2008焦

在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全党,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向”人民教育政府办”转

变,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教育总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以及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

款年年飙升,充分体现了教育经费投入在保证,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作用,并成为各级教育事业最

重要的支撑与保障.

(一)全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提高

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总投入实现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教

育经费总投入达到9815.31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约4.2倍,占GDP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3.09提高到

4.659/6(图4).

1995—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12000

10000

18000

6000

:旺L

4000

2OOO

O

199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5.00%

4.5O

4.OO

3.5O

3.0O

2.5O

2.00

1.50

1.OO

0.5O

0,O0

图41995—2006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与此同时,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逐年有

所提高.2006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人达到6348.36亿元,比2000年增长约1.5倍,占GDP的比例也

从2000年的2.58提高到3.01.但是,这个比例仍然没有达到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

发展纲要》中规定的4的目标.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表示,逐步使财政性

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的4.实际上,正如表2所示,我国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如果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性投入亟待提升,刻不容缓.

表2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国际比较(%)

2000200320002003

中国2.583.Ola美国7.07.5

德国5.25.3OECD平均水平一5.9

El本4.74.8欧盟平均水平一5.6

韩国6.47.5智利4.66.8

墨西哥5.56.8以色列8.28.5

英国5.26.1

说明:a.2006年的数据.b.2004年的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的数据来自2000年和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其他数据来自OECD(2006).Education

ataGlance:OECDIndicators2006.Paris:OECD,P.205.

(二)义务教育阶段生均事业费增长最为迅速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各级教育按生均标准的教育投入水平逐年提

第6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21

高,有效支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633.51元,比1995

年增长5.15倍;普通初中为1896.56元,同比增长2.85倍;普通高中为2240.96元,同比增长1.27倍;职业

中学为2163.69元,同比增长1.41倍;高等学校为5868.53元,同比增长8.①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尤其

是普通小学生均投入增长态势最为突出,政府拨款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及国家重大

工程实施效果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可谓”相形见绌”.以2004年数据为例,

OECD国家小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就达到5331美元.L9

如果从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表3),各级教育的经费分配不尽合

理,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仍然不足,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比重过大,整个教育系统的教育经费重心过高.根据

UNESCO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三级教育生均公共经费占人均GDP比例都比较均

衡,而且重心基本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例如美国三级教育生均公共经费之比是22:25.7:27.6.I1

表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

年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高等学校

l07.85

93.02

79.O6

65.74

54.76

45.01

38.12

36.49

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1995—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计算得出. 三,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并重

1990年3月,在泰国宗滴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的重要议题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全民教育”,对

90年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求,要求世界各国在现行基

础教育服务范围,除了加强正规学校教育渠道外,提倡有效利用各种非正规教育渠道,以保障每一个体的基

本权利.90年代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均被提到各国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普及和提

高成为各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两大艰巨任务.

我国从1986年制订《义务教育法》后就开始了普九的步伐.为了解决中西部地区学生入学困难等问题,

2001年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2006年《义务教育法》重新修订,

开始在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2008年开始扩展

到城市.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以义务教育为核心,关注两头(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公平与效率并重

是这三十年基础教育的发展主线.

(一)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入学率和升学率显着增加

基础教育规模的发展,主要通过入学率和升学率这两个指标来体现.从毛入学率来看(表4),从1992

年到2006年,初中和高中的毛入学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高中的毛入学率翻了一倍多.从升学率

来看(表5),2006年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达到了100%;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达到75.7%,差不多是1990

年的两倍.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由于高等教育拓展的政策,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2006年达到

75.19,6,接近1990年的3倍.

①根据教育部1995—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计算所得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5621519.html,,2008—4—10

875l8445

719799O4

●●●●●●●●

77775443

l11l1111

23664693

57O62289

●●●●●●●●96765433

1l11l1ll

55828O29

76429167

●●●●●●●●989O9OO1

11ll

76854516

22468141

5678899O

l

5O123456

9OOOOOOO

9OO0OOOO

12222222

22教育学报2008焦

表4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毛入学率(%)

年份小学初中高中年份小学初中高中

1992109.471.8262003107.292.743.8

1995106.678.433.62004106.694.148.1

2000104.688.642.82005106.49552.7

2001104.588.742.82006106.3101.959.2

2002107.59O42.8

注:小学的入学率按照各地相应的学龄计算,初中计算的是12—14周岁的学童,高中计算的是15—17周岁的学童.

表5各级学校的升学率

年份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高等教育年份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高等教育

199074.640.627.3200397.959.683.4

199590.850.349.9200498.163.882.5

200094.951.273.2200598.469.776.3

200195.552.978.8200610075.775.1

20029758.383.5

注:高中升学率为普通高校招生数(含电大普通班)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之比.

数据来源:教育部199O一2006年的教育统计数据.

但是如果从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在校生数这个指标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发

展亟待加强.

图51990—2006年我国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在校生数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教育部1990--2006年的教育统计数据.

(二)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有所缩小,剑指均衡发展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

落后地区,即西部地区和中部的农村地区,表现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通过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

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等,力图缩小了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

以教育经费为例(表6),就预算内公用经费而言,1995年,农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都是全国平均水

平的6O左右,到了2006年,这个比例上升到9O以上;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国家采取公共财政优先向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倾斜,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补助

等保障性政策,大大缩小了城乡中小学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的差距.

第6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23

表61995--2006年农村教育经费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

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

年份业费支出占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费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费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支出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比例

199********O

200065528478

200692919291

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1995—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计算得出. 地区差异是我国教育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就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入学率而言,2002年,初中入学率

全国平均为91,东部地区高达95.5,西部地区仅为82.1,东西差距达到8.8.随着西部地区”两基”

攻坚的实施,西部地区初中人学率迅速提高,2006年达到89.4,与东部地区相差5.8.东西部差距比

2002年减少了3.u

但是,如果从其他指标来看,地区差异还在进一步扩大.例如就生均教育支出而言,1995年,小学生均

经费最高的上海达到1591.53元,这是全国最低水平贵州(216.06元)的近8倍.2005年,小学生均经费最

高的上海达到9767.45元,这是全国最低水平河南(972.74元)的1O倍多._1]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组根据地理和行政特征以及教育发展情况,把中国分成了四

类地区.第一类是全国教育水平最高的京津沪,第二类是教育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河北,辽宁,江苏,浙

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第三类是教育发展一般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

湖北和湖南;第四类是教育发展滞后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新疆,内蒙古和广西.[13]19-21在这四类地区中,教育发展指数(EducationalDevelopmentIndex,EDI)低于6O

的地区有广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和西藏.[131200而第三类和第四类地区应该是国家未来基础教育均衡发

展的重点.

由此可见,缩小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关键.

(三)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注

改革开放三十年,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逐渐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共识,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弱势

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那些有着特殊需要的儿童,女性以及少数民族.

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大幅增加之外,由于随班就读政策

的实施,更多有着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融合以及消除歧视.2006

年,我国共有1605所特殊教育学校,比2000年增加55所;小学随班就读招生人数达到16419人,比2000年

(2403人)增加接近6倍;普通初中随班就读招生人数达到12370人,比2000年(470人)增加了25倍多.[3]

随着我国教育经费的水涨船高,特殊教育事业必然有着更好的发展前途.

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确定了六项全民教育目标,其中一项核心目标就是要在2015年消除所有教

育阶段性别的差别.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不断改善女童的受教育环

境.2004年,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97和98.93,男女差距由1995年的0.7下降到0.04%.政府不

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环境,保障女童与男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努

力保证女性平等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女性比例显着提高.2004年,普通初中和高

中在校女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7.4和45.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女生的比例达到51.5;普通高等院校在

校女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5年提高10.3%;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

和31.4,比1995年分别提高13.6和15.99/6.2004年,全国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8.2,

比1995年下降5.7;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16.9,比1995年下降10.5.全国青壮年妇

女文盲率为4.2,比1995年下降了5.2,超过总文盲率的下降幅度.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

国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年,比1990年增加了1.5年,10年间男女差距缩小0.5年.[1]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1.而随着教育

24教育学报2008焦

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在教育人口中的比重也越来越体现其在总人El中的地位,也体现出国家对于少数

民族教育的重视.例如2006年(表7),小学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口的10.O9,比2000年提高

了一个百分点,而这个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也有所提高.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所占

比例仍然低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专任教师的情况也不太理想.在下一步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家要继续加

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政策,让少数民族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表7少数民族人口在教育人口中的比重(%)

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重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2000正2006焦2000正2006正

普通高等学校5.716.195.434.68

普通中学6.776.747.O36.39

小学9.O81O.099.441O.24

特殊教育学校2.917.135.O55.5

幼儿园3.426.233.434.51

注:a.采用的是普通本专科的数据.b.采用的是普通高中的数据.c.采用的是普通小学的数据.

数据来源:教育部2000和2006年的教育统计数据.

四,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的制度.停止了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培养更多优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国家经济的转型提供人力资源.

1998年,中国政府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

展,入学率接近15”的目标.但由于1999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扩招使得这个指标提前了5年,在2005年

就得以实现.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飙升,普通高校规模急剧扩张

199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3.4,1998年为9.8.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5,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比原计划提前3年完成任务.2007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

到了2700万人(含成人高校),比2000年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进一步提升到了23%.中国高等教

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普通高校规模急剧扩张.如图6所

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校均规模是8148人,大约是1992年的4倍;其中本科院校的校均规模是13973

人,是1992年的5倍多;专科院校的校均规模是4515人,是1992年的4倍多.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不是

说越高越好.高等教育在扩张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做好结构调整以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还需要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二)结构有所调整,高等教育质量稳中有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发展同步.1978年我国招收

的研究生只有10708人,2007年我国招收了41.86万名研究生.1978年我国当年招收的本专科生40.15万

人,2007年,招收各类本专科生合计超过756万人.按照新的统计口径(表8),2002—2007年我国研究生的

招收势头最猛,翻了一番.而专科生招收规模的增长速度比不上本科生的扩招速度,由此可见,结构调整仍

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6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25

:釜阮仪.

簇,,r,rr,萋,l圈萋耄,,,,,,,,r,rrr,,,f,

图6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变化图(1992--2006)

数据来源:教育部2006年的教育统计数据.

表82002—2007年研究生,本科,专科招生情况

指标2002拄2003正2004焦2005钲2006矩2007正

招生数(71人)

合计563.O8631.38701.13733.9677O.28798.89

研究生2O.2626.8932.6336.4839.7941.86

本科219.81243.54285.86311.O833O.85364.18

专科323.0136O.95382.64386.4399.64392.85

所占比例(%)

研究生3.6O4.264.654.975.175.24

本科39.0438.5740.7742.3842.9545.59

专科57.3657.1754.5752.6551.8849.17

数据来源:教育部2002—2007年的教育统计数据.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相继出台了”211工程”和”985工程”.1995年中国政府启动实施”211

工程”.”九五”期间,”211工程”在99所高校中实施建设,主要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和两个全国高等教育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为186.3亿元,其中中央安排专项资金27.55亿元,部门和地方配套103.2

亿元,学校自筹55.6亿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64.7亿元,学校和全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6.1亿元,基础

设施建设等85.5亿元.”十五”期间,”211工程”在107所大学中实施建设,主要安排了821个重点学科和

三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资金为

187.5亿元,其中中央安排专项资金60亿元,部门和地方配套59.7亿元,学校自筹67.8亿元.用于重点学

科建设97.9亿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7.1亿元,师资队伍建设22.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等30.4亿元.经

过十年建设,”211工程”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

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论文发表数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

总值增长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1995年全国高校被SCI收录的论文

数总和,还不及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所学校同期被SCI收录的论文数.我国早期设置研究生院

的28所”211工程”大学,与国际公认的美国最好的61所大学(美国高校联盟AAU)

的SCI论文发表和被引

用次数平均值之比,从1995年的1:15.1和1:51.7,缩小到2005年的1:3.6和1:6.2.”211工程”成功探索

26教育学报2008

了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国情出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211工程”学校仅占全国高校的6,

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2的留学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

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o[15]2008年,国家计划在”211工程”三期建设资金由

发改委和财政部各出50亿元,中央专项资金主要是创新人才培养,实施队伍建设和全国高校的公共服务系

统,同时鼓励社会包括地方政府做进一步的投入.

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985工程”,”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

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O年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

学之路.教育部通过与各个省市共建一流大学,使得工程建设在促进高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985工程”一期建设成效显着,调整和优化了学校的学科结构

和学科方向,快速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充实了师资队伍,提高了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批

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强了所建高等学校的整体实力,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为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

贡献.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在”985工程”二期(2004—

2007)建设中,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

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目前”985工程”即将进入第三期的建设周期.

五,职业教育进入发展黄金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信息化进程加快,产品周

期和技术周期缩短,对一线劳动者培训需求量大大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将近2亿农民从农业岗位向城镇

农民工转移需要培训;这些都已经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央政府先后召开六次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大会.其中,进入21世纪以后三次召开全

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

略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推进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全局中,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数以亿计

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

持和人才保障.2002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又颁布《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2005年11月国家提出中央财政和发展经费在今后五年中将对职业教育的示范院校建设,师资队伍建

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以及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等几个行动计划投入100亿元,目前该预算已经大大超过这个

数字.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正式启动,2007年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开始实施,

职业教育财政性投入有了新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O亿元支持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这是中央财政对高

等职业教育的首次巨额投入.国家对中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预计为25亿元.自2003年以

来,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53亿元,重点支持了10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35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

中等职业学校,7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成

了1.2万名骨干专业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任务.中央财政”十一五”期间将安排40亿元,从2006年起每年安

排8亿元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2007年5月,我国政府加大了

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国家财政每年将安排500亿

元,资助20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按照政策规定,中等职业学

校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都能得到国家财政1500元的资助,连续

资助两年,共3000元.国家还做出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

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各项资助政策到位后,全国将有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到资助,能够

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普通高等学校的资助政策.2007年秋

第6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27

季学期,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经费达到9O多亿元,高职学生也享受到了国家奖

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高职学生受资助面达到20以上,中职学生受资助面达到

90以上~El6]

(二)规模扩张与基础能力建设双管齐下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扩张.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

万;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当年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高中和中

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经大体相当,提前实现了”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目标.2007年,

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起来招生数接近1100万,在校生数接近3000万,基本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

的战略意图.

中央财政从2005年开始拿出100亿用于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五个计划,第一个计划是实训

基地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要建2000个用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提供相应的设备;第二个计划

是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第三个计划是建设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第四个计划是建设100所示

范性高等职业学院;第五个是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这五个计划的实施对于改善学生的实

习实训条件,改善学校的设施,吸引各方面支持职业教育,吸引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素

质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为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机构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2007

年,全国资格证书培训共注册学生467.6万人次,比2002年增加444.4万人次,结业学生达到662.8万人

次,比2002年增加630.9万人次.岗位证书培训也迅速发展,2007年全国岗位证书培训共有注册学生

614.17Y人次,比2002年增加587.6万人,结业学生804.5万人次,比2002年增加684.7万人次._1l_

另外,国家通过组织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

用人才培训工程?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8年这个中国改革的“而立”之年,我们有必要驻足回眸,回顾一下这30年的历程。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这30年的成就做一总结。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就人均GDP而言,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9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3629美元,2007年是1952年的30.5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年均增长6.4%,平均约12年翻一番。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就城镇居民而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联合国在2003年发表了最新的减贫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中国实现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在企业改革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在财税体制方面,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在流通体制方面,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培育农产品市场。 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了投资体制,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构建也取得相当进展,如双向选择的企业用人制度已经建立、商业用地使用权转让实现了“招、拍、挂”、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汇率弹性明显增强等。 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建国初期,我国在政治经济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在经济上完成了“一化三改”,为我国长足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基础,可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错误的经济方针使中国陷入了困境,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穷、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党和国家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中国当时可谓是内忧外患,内部自然灾害,经济衰退,外部苏联绝交,欧美继续封锁中国,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又一次尴尬的站在了历史的风头浪尖上,然而,就像历史给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了共产党一样,历史又一次眷顾困窘不堪的中国,给中国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新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2.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 (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相伴随,党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

(整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我看改革开开放 从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30年中,我国不仅建立了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 当代中国人最熟悉的词汇是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以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波澜壮阔,势不可挡。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前,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振聋发聩地疾呼:“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此后30年间,改革开放的大潮冲破重重阻力、战胜各种困难,以不可阻挡之势奔腾向前。 实行改革开放,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意愿;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矢志不渝地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强意志;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是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强不息,开拓奋进,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伟大革命。这场革命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人民富裕为基础,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带来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带来了人们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这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坚持和推进这场新的革命,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30年新时期中最伟大的实践。 改革开放,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曲壮歌。30年的洗礼,30年的进步,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力极大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精神面貌充满活力;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继续保持,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相互促进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的这些巨变,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也是举世公认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抚今追昔,见证了30年改革开放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由衷地感受到祖国的发展进步,都会发自内心地赞叹改革开放的神奇伟力。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

用史实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1]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在于中国遵循了经济增长“四色定理”。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增长“四色定理”——和平稳定、开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 (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相伴随,党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30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持续发展成就最大、国力增长最为显著、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欣欣向荣,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据国外有的学者计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看来,中国经济增速达到9%左右,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成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中国奇迹”。 2003年至2007年保持年均增长10.6%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7个百分点。国家外汇储备,2002年是2864.07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平稳增长。这里所说的经济平稳增长,主要就是指经济周期实现了由建国以来多次发生的超强波周期(波谷年与波峰年经济增速落差在20个百分点以上)、强波周期(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上)到轻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下)的转变。 现在,中国GDP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几倍,2005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2005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 万亿元。相应的人均收入2006年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正是整个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让我们办成了许多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北防护林等,结束了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让广大亿万农民兄弟感到党的温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第二,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第四,住宅水平有所提高。第五,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生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第六,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是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第七,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第八,闲暇时间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由改革前的每周单休日改为双休日。第九,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一个综合指标。 (四)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 第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452亿美元;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第四位,居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与此相联系,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长。 第二,作为主要农产品的谷物、肉类和籽棉1978年分别居世界的第二、第三和第二位,1990年以后三者均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钢和水泥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主要能源的煤、原油和发电量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三位、第八位和第七位。其中,煤在199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在1990年以后上升到第五位或第六位,发电量在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的第二位。当前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的第四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85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其三,目前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突破400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超过国外申请量,2006年达到53.4%,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第四,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38.0亿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增长了105.3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世界位次1978年为二十七位,2004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三位。另据2007年8月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有958种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排名第一,是拥有占有率位居第一的商品种类最多的国家。第五,据国外有的单位测算,2006年我国消费额占世界消费额的5.4%,居世界第五位。但在这里也需说明:第一,上述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是从总体上说的。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中国在有些领域(比如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还没有成为经济大国;另一方面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不只是经济大国,还是经济强国。其突出表现,就是继人造卫星上天、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之后,2007年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 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 保定市徐水县釜山乡南陈庄小学四年级陈春妍辅导教师:李海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巨变,集中反映了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辉煌成就。下面我就以我们小学生的视觉来简单说说。 先说“衣”。爷爷奶奶所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有三年’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颜色以青绿蓝一统天下的局面更是一去不复返。如今的服装不论从款式、质地、颜色、舒适度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就是我和身边的小伙伴穿的学生装也是五颜六色,样式也是五花八门,不仅穿出了我们的朝气,更彰显了自己的个性。 再说说“食”。都说“民以食为天”、“家中有粮,心里不慌”。过去农村人的温饱问题一直梦魇般缠绕着每一个人。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简直就让人难以置信。爷爷奶奶口中的各种“票”,什么粮票、油票、……早已黄鹤一去不复返。农村生活更是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了可喜的一大步接着说“住”。过去成为农村住房象征的茅草房、土坯房早已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一以及一栋栋鳞次栉比的楼房,厨房、洗浴室、卫生间等更是一应俱全。就连我的哥哥和我都有了各自的小书房,另有一台电脑更是我的最爱。通过它,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小朋友沟通交流,真是方便极了。 最后说“行”。三十年前,农村的代步工具几乎没有。自行车已是凤毛麟角,更别说是摩托车、轿车了。过去的村路、街道人们戏称“水泥路”——晴天扬灰、雨天水泥。如今你看,村路是宽阔的真正水泥路,可容得下三两大卡车并行。各式各样的摩托车、电瓶车乃至高级轿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每想至此,我就会对“改革——必由之路”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是啊,三十年来的事实证明,改革是完全正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一国两制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像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一条辉煌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学校地址:保定市徐水县釜山乡南陈庄小学 邮政编码:072558 联系电话:8992040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 原因和主要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30年来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②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③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④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⑤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⑥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第4卷第6期 2008年12月 教育学报 Journa10fEducationalStudies V o1.4,No.6 Dec.2008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李敏谊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呼”巨龙腾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 了春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期,教育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深刻体现 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经费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发展 贡献了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都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事业;成就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98(2008)06—0017一l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最 根本的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 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 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呼”巨龙腾飞”.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从3645亿元增长到210871亿元.1978—2006年,我国GDP实现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长.2005 年,我国GDP已经连超法国和英国,世界排名跃居第四;2006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 20,60.6和91.3.相应地,我国GDP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6年达到5.5.2002年,我国人 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而人均国民 总收入在世界的排名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表现:(1)百姓生活大变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具体体现在我国人民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体表现在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③、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感受和启示是:(1)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成功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4)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5)青少年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6)最根本的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坚决跟着共产党走。(7)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共产党成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表现在:(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把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5)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举的伟大旗帜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定不移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东方古国正在崛起,中国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富强。当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巨型工程;青藏铁路,世界屋脊铺铁桥。中华民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壮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年。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一、是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澳门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回归十几年来的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

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澳门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澳门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祖国的南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也为祖国的最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 年至2006 年的28 年间,中国的GDP 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 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 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三、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 年到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 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 亿下降到2148 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与 经验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40年; 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40年; 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40年; 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40年。 改革是有目标和方向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能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一切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句话,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能保障中国长期发展、长期稳定。 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 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 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