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发表时间:2015-06-16T14:47:20.3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8期供稿作者:代吉寿

[导读] 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代吉寿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曲家店小学266700

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代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代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让小学生轻松学好数学

让小学生轻松学好数学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素材,营造民主、和谐 的教学氛围,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课是促使学生轻松学数学的有效手段,是提 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情境民主 数学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如简单的数字“1”,包含着“1”的来历、“1”的意义、“1”的运用等等。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透彻理解教材、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独自思考的空间,就能构 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们学得愉快、轻松。下面我就如何“让学生轻松学好数学”谈一下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结合生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生活中的事例 引入课堂,能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课更感兴趣。例如,我们 在教学“平均分”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这样打比方:把10颗糖分给5位小朋友,怎样分才显得公平呢?每位小朋友又能分到多少颗糖呢?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 得出:当每个小朋友都分到2颗糖时最公平。[10÷5=2(元)]直接引入,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分”!通过打这个比方,可以让小朋友们意识到:“平均分”就是要让每个人分到的数“一样多”;“平均分”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这样学 生就顺利完成了“平均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们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要认真理解教材,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出符合 学生生活与知识水平的教学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师生相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大形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学生们的心底,成了亘古 不变的话题。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教师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一直烙在学生心上,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难以填平的沟壑,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 的情况:布置的练习题不会有学生来问,但教师一提问学生却不懂;学过的知识 学生表面理解,但考试学生却不会做;教师说1+1=3,不会有学生认为1+1=2…… 这些种种现象,都体现了教师的“权威”震慑了学生的种种“潜能”,导致学生有想 法不敢说、有创新不敢做、有问题不敢提、有意见怕指责。这就严重阻碍了数学 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给学生松绑,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三、多表扬、少批评,激情饱满上好课 “悲观者看问题悲观,遇到的问题也悲观;乐观者看问题乐观,遇到的问题也 乐观!”这句话用在教学者身上特别合适。许多老师在上课时遇到学生精神不集中,就会感到很生气!面对学生的上课走神、做小动作,大声怒斥、批评责骂。这样,个别同学的某些举动,影响了老师上课的心情,耽误了其他同学求知的权利。作 为教师,应该善对每一位学生,课堂上用多表扬少批评,才能激情饱满上好课, 使学生自主学数学。如我在一年级上数学课时遇到过这种情况:教室里有一半的 同学在画正方形、长方形的时候站了起来并走去和上下左右桌的同学说话。为了 让大家安静并坐好,我大声斥责他们不能说话,用棍子恐吓他们不能继续说话了,结果吵闹的声音越来越响。我意识到:批评这方法无效,得改变方法,于是,我

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的

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 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学数学

2014年优秀教学论文送评材料 科目小学数学 学校惠州市XX小学 题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学数学姓名 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日期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了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表明数学学习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以探索为主线,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体验数学乐趣,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重要途径。 一、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认识角》时,我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角的大小跟角的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特征。在经历了看一看、想一想后,有的学生用学具做出活动角移动角的两条边,发现角在变大或变小;有的学生画一个边很长很长的角,擦短它的两条边,角的大小没有改变。从而知道角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而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建构新知。 数学实验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有利于激起大脑中探究区域的活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二、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链;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突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封

让学生学好玩又好学的数学

让学生学习好玩又好学的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来习惯了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不在意,还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又好学呢?谈谈我的看法。 让小学生学有趣的数学。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要由兴趣主导。虽然数学常常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进行形式化的表达,但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照本宣科,不应该是仅就“学术状态”的数学学习,而应该是“教育状态”下的数学学习。应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鲜活有趣、充满活力。 让小学生学与生活联系的数学。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小学生在经历的生活中已经有过数学应用的体验,数学学习是对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例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就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这是多好的解读!他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物化”出来。上学之前的活动与经历使学生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但却为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被“重新解读”。学生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同时,他们还将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让小学生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对于学习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强迫着听,强迫着学”。教师要让小学生能听得懂数学,一是要让数学学习内容贴近儿童实际,让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要把数学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简单些,就是用“熟悉的”去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去理解“抽象的”。容易些,就是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减少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统一要求,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朴实些,就是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的尽善尽美,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甚至是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自己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爱 上 数 学 课

爱上数学课 发表时间:2015-06-17T17:03:45.16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3期供稿作者:马文函 [导读]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 山东省东营市盐窝中学马文函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和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这正是我们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一味强调升学率的今天,我们已经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就只有一个要求:只要会算题,能得高分就行了。既不给他们讲有关的历史,也很少向他们介绍这些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致于使学生怕上数学课,不愿意上数学课;为什么刚学数的小孩子不觉得它枯燥,是因为老师在教他们的时候,都是用的现实中的例子,他们能现学现用。因此据我了解,学生厌倦数学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学生看不到它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第二,学生参与的机会(既包括课堂上,也包括野外)太少,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要让学生彻底改变对数学课的认识,还得对症下药。对此我仅代表个人提几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多思善问,就会发现很多和数学知识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数学绝对不仅仅只是和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抽象演绎打交道,或者是玩那些煞似好玩的数字游戏,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让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应用于数学教学,让数学更加具体化、趣味化,例如我们在学习集合时,就可以用这样一段对话来引入它的概念(这是一个姑姑和6岁小侄儿的对话):姑姑问:“你的脸在哪儿?小男孩儿指指鼻子。“不对,那是鼻子。”小男孩儿又指指腮帮子。“那是腮帮子呀!”小男孩儿接着又指眼睛,又指嘴巴,但都没指出哪儿是他的脸。最后,姑姑告诉他说:把你的鼻子、腮帮子、嘴巴、眼睛、前额、下巴颏儿……放在一起,这么一圈儿,才是你的脸。然后我们再给学生集合的定义:“在数学里,当我们把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考虑时,便说它们组成了一个‘集合’!”这肯定比一上来就给学生集合的定义,或者只是把书本的例子重复一遍印象更深刻。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柱体、锥体、球体的体积的时候,如果能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学习,那么这些公式一定会更有吸引力,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充气的气球为什么是圆的?买西瓜为什么要买大的、圆的?……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搬入课堂,学生们的积极性能不高吗?就拿易拉罐为形状设计来说吧?为了减少用料最省.降低成本,所以易拉罐是用金属薄片做成的封闭圆柱体,因为对于柱体,在给定面积的情况下,制作出的圆柱体的体积最大,而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不得不考虑其它的一些因素,比如美观、方便等等,所以我们看到的易拉罐形状才各具特色。 再比如在教学“对称图”时,教师创设逛游乐园的情境,让学生一边看各种游乐项目的录像,一边用手势,身体模拟自己正在玩滑梯,转转盘、蹦蹦床等动作,从而感受平移与旋转两种运动,产生了研究这两种运动的极大兴趣。教师把树叶、蜻蜓、蝴蝶、飞机、天平等对称图案带入课堂,把歪脸、袖长不同的衣服等不对称的图案也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实物情景中,感受对称与不对称的强烈对比,从而产生了研究对称的浓厚兴趣。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一定不会厌倦。 第二、如果我们一味的代替学生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使他们形成一种依赖性,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差,自信心也会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学习长方体的时候,我提前一天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让每个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要学生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能不活跃吗?此法也可以用于学习其它“多面体”。再比如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由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为你的讲解内容创设情境,如在教循环小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些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东西,这样先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我相信这样要比我们纯粹的使用数字说明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走到学生中去。很多学生往往都是因为爱老师才爱上这门课的,而爱学生,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朋友,这不仅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生所渴望的。而往往很多老师缺少的就是这个。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我们就要走到学生中去,能经常和学生交谈(可以找学生谈心,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闲聊),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或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尽可能的给予帮助,我相信在学生爱上我们的那一刻,他们也会爱上这门课。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

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数学 平罗县姚伏小学周军 关键词:游戏动手操作生活中的数学运用媒体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打开了寻找知识的大门,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绿色课堂的开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思考,不断改变践行以往的教育传统理念,不断创新,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张扬个性,快乐的学习———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育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他们才会愿意学,乐于学,而且容易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快乐。 一、快乐游戏,轻松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教材编排上适当安排以游戏为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教材的游戏符合小学生好动、好玩、天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合作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二单元P80做一做。游戏——找朋友。目的是加深和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学号是12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站左边,学号是18的因数而不是12的因数站右边。通过游戏学生发现:我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该站哪儿呢?学生想了又想,站到中间。教师顺势引导,你们又发现了什么信息?学生甲: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

的因数叫公因数,其中最的的因数叫最大公因数。 在游戏中学生学生学习了数学。 二、动手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六年级教材,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课层次出现。他的主要目标通过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获得知识的解决途径与结果。实践活动课,它可以方便教师更好的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团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学生、和教师共享学习的乐趣。 案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 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课前准备好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24个,摆自己喜欢的长方体,并把与长方体相关的数据填写下表: 观察自己所填的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A: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B: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真正学到了数学知识。

学习有用的数学

学习有用的数学问题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学习有用的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新教材编排的一个明显特征。解决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题意,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离不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7页练习六中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我尝试创设结合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数学,走进生活,感悟知识,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演”出氛围,明白题意 四年级上册练习六第3题是以图片形式呈现的,画面有三个小学生买肯德基,售货员背后有一张价格表,肯德基有18元/份和21元/份两种,三个小学生的对话传递的信息是:有60元,买3份,有几种买法? 图形实际上是生活现实的一个缩影,解决问题要完成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快速把握题意完成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教学中我组织四名学生上台表演,要求他们把习题内容表演清楚,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且思考:如何用有顺序的语言把表演内容说清楚。 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他们有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景学生容易接受,能够直接、快速的完成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加上教师在遣词造句、语句提炼方面简单的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在“演一演”到“说一说”的氛围中把图画表述的意识搞清楚,明白题意。 二、“演”出道理,明确方法 学生在明白题意之后,怎样解决问题,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时仍然以买方和卖方两种角色的表演形式呈现,由于肯德基有18元/份和21元/份两种,所以会有多种方法,此时放手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说一说可能的情况、方法、算理。一边演,一边说,突出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渗透规律性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基本明确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注意算式的书写,格式的规范就可以了。 三、“演”出关键,感悟算理 练习六第7题是“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三棵,每棵便宜

论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学数学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学数学 刘钟老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了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表明数学学习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以探索为主线,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体验数学乐趣,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重要途径。 一、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认识角》时,我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角的大小跟角的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特征。在经历了看一看、想一想后,有的学生用学具做出活动角移动角的两条边,发现角在变大或变小;有的学生画一个边很长很长的角,擦短它的两条边,角的大小没有改变。从而知道角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而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建构新知。 数学实验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有利于激起大脑中探究区域的活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二、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链;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让孩子学好数学的四个诀窍,非常实用

让孩子学好数学的四个诀窍,非常实用 要让孩子、学生学好数学,请您记住这四句顺口溜:调动兴趣是关键,数学基础要打牢,思维训练要做好,习惯、坚持很重要。 第一部分:调动兴趣是关键 因为我喜欢数学,所以我愿意去学它,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愿意去克服;克服困难所得来的成功体验又增强了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我更喜欢学数学了。 一个很简单的正循环摆在我们面前,所以说,学好数学,调动孩子的兴趣是关键。调动兴趣的方法有:

1.亲其师,信其道。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1)展示能力,让孩子佩服。比如可以在孩子面前秀自己知识渊博、计算和解题能力很强等,孩子们个个佩服地一塌糊涂。 校信通在做优秀大学生数学学习规律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喜欢某一个老师,甚至是因为老师随手就可以画出很标准的圆、椭圆。 2)展示人格魅力,让孩子敬服。 教育者人格中很突出的一点或几点魅力很容易感染到孩子,比如幽默、严谨等等。一般来说,一位老师要储备至少200—300条笑话,便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轻松快乐学习。也有很多孩子喜欢老师的理由是:“她认真负责到家了,天天都有新花样,辩论会什么的,干啥啥行!”3)用心关爱孩子。 如果想让所有孩子都喜欢您,那就平等对待他们吧!课堂上,如果有成绩不好的学生举手发言,明知他会回答地一塌糊涂,也要鼓励和支持他。

如果您想改变某个孩子的话,那就去“偏爱”他吧!“我喜欢这位老师,是因为她待我象待自己的妹妹一样。”“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老师在我的作业本里夹了一张纸条,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感动极了!” 当然,家长也要积极引导孩子喜欢老师。比如通过和孩子讨论老师的授课方式、性格特点等,引导孩子关注老师的闪光点,发现老师值得自己学习的思考方法、习惯和品质等。 2.化抽象为生动。 比如在讲例题的时候,结合题目给学生讲一些顺口溜、数学故事、数学发展史、生活中的数学等。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比如华罗庚的数形结合顺口溜“数与形,本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难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代数几何本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生活中的数学包括身边的事、新闻时事等,比如:让学生适度参与现在很多父母都热衷的股票问题;自己家里每月消费多少米,多少油,多少盐等,人均消费多少;今年淮河流域出现洪灾,泄洪时就需要考虑上游水位和下游河道宽的关系等等。

活用“举例法” 轻松学数学

活用“举例法” 轻松学数学 摘要:活用“举例法”让学生借助具体的数字,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定律、法则和公式,让学生感到数学好学,学起来轻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举例法;学数学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虽经老师反复讲解和多次重点强调,但学生在作业或测试时,还是屡屡出现错误,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苦。面对这种状况,笔者进行了认真反思,采取改老师一味讲授,变让学生运用具体的实例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举例法,轻松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从这些看得见的数据中来理解概念特征和本质属性。例如,学完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老师让学生说出你知道的质数和合数有哪些?有学生说:质数有1、3、5、7、9……;合数有2、4、6、8、10……显然,该生把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相混了。老师让学生把这些数的因数,写出来,并结合质数、合数的意义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数是否质数,与该数

的因数的个数有关。通过对具体数的分析,让学生彻底理解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以后当问到质数的意义时,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具体的数,先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再判断是否为质数,从而说出质数概念。 二、用举例法,轻松掌握运算律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许多法则、公式和定律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揭示的,即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对特例的观察、分析、实验,从而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当定律法则揭示出来以后,必须进行举例运用,在举例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定律和法则的含义、特征,所以揭示出运算律后,一定要让学生用具体的数字例子来说明运算律的含义并说明其运用的价值。如:揭示出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就举出了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运算律的运用,有两个学生分别举出了以下的例子:①32×(18+12)=32×18+32×12和②25×(4+8)=25×4+25×8,对比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例子①只是体现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但没使计算简便,而例子②不但体现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而且体现了运用乘法分配律后,计算更简便了,通过交流与对比学生举出的不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很快就理解了运算律的含义及其用法,还培养了学生的简算意识。当学生掌握了简算的价值后,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都争先恐后想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例子,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难道不比老师出题,学生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_数学论文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_数学论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文章内容由收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两次提到:“教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但事实却不容乐观,去年我市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有这样两道题: A.一根圆柱形铁皮通风管长7米,底面半径1分米,制作4O节这样的通风管,一共需铁皮多少平方米? B.小洪家用85米的篱笆沿房屋墙壁围成一个长方形养鸡场,养鸡场的长是35米,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结果实在不能令人满意。A 题列式完全错误的竟占考试总人数的的42.5%,他们只知道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却没有想到通风管是没有底的!(有底怎么通风呢?)B题列式错误的就更多了,竟占91.7%,只有个别细心的同学联系实际画了草图、发现85米并不是长方形的周长,只是一条长与两条宽的总和,要正确求出长方形面积就要先求出宽是25米才行。 此类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审题不细心之外,还有以下原因:A.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机械照搬数学计算公式、算理。B.教师忽视了“现在教,是为了以后不教”。只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依样画葫芦”的技能,不注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引导学生逐渐认识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做一只火柴盒的内外壳各需多少纸板,从而引到计算粉刷教室、游泳池,制作不带盖的长方体水箱的用料面积等实际生活问题上。 2.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用数学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想懂”的。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包办代替得越多,学生依赖性越强,又怎么会“用数学”呢?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某电视机原价400元,涨价20%后又跌价20%,现在售价多少元?此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经济效益观念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充分思考,自己解决。 3.化静为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如学习相遇应用题后,学生对“相对、相遇,相对而行未相遇,相背而行”等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化静为动。可以让学生模拟走动,直观演示一番,动手又动脑,可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梁铭慧 试问你们各位数学老师,要想教好自己的数学学科,是不是很想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数学课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找到最好的方法。 教数学几年,我常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什么是最大的成功?什么是最惨的失败?我思索的结论是:最大的成功在于有更多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走进数学、爱上数学;最惨的失败在于学生因为教师的因素而从小远离数学、厌恶数学。 喜爱,是人类重要的持久学习动因,也是人在某门学科上产生创造欲望,获得创造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石。陈景润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地追求“1+1”的答案,?居里夫人在清贫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元素的秘密……都缘于他们对科学的一往情深。因此,新教学大纲把“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对数学的喜爱,除少数人因先天因素而对数学“一见钟情”外,绝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产生兴趣,反复体验个中滋味,才会爱上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让学生爱上数学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要出色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习过程的作用,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一个平正的文字,正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是一样的。”这说明,只有让学生感到安适和自由的人际关系时,他们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首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权利、选择、差异,特别要宽容犯错误、说错话的同学。尊重是爱的前提,数学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拉近了学生与数学这门学科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移情”效果,从而爱上数学课,爱上数学。 2、创设生动的数学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的生活正逐渐数字化,生活是数字的源头活水,又是数字研究的终极目标。把数学问题设置在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中,带着学生走进了问题情景,无疑也就带着学生走进了数学王国。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必须做到有序、有趣,才能有效。所谓有序,是指针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序性,设置的情景要有合理的程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所谓有趣,是指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和其生活经验,设置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激发兴趣、调动情绪、集中精力的情景。有效的数学情景,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 3、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爱上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每一个学生都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中,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爱好倾向、

找好导的切入点,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概念

找好导的切入点,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概念-小学数学论文- 教育期刊网 找好导的切入点,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概念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研究室(530000)卢兰惠 在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不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而且是培养、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知识内容。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概念课中,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新概念的引入、形成及应用巩固上下工夫,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概念,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实质,运用数学规律来指导数学实践,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寻找合适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切入点,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新概念,更容易理解新概念,下面就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通过生活的感性材料,给学生直观形象地引出新概念 我们的日常生活处处有数学,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认真观察、仔细比较、深入分析并且总结归纳,从而去获取新概念。 如,要指导学生学习“平行线”的概念,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牛奶盒、食品袋、窗户、桌子、椅子等带有对应的两条边的”平行线”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其实就藏着关于“平行线”的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或分散或隐蔽,但都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在进行“平行线”概念教学时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在比较分析了牛奶盒、窗户、桌子、椅子上下边的属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到这些物品上下边存在的关系: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

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等。在师生的共同比较分析总结中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通过感性材料入手归纳新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概念教学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入手,引导学生从表到里进行观察并分析,这样就能让学生轻松地从熟悉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二、运用旧知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新概念 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相关的旧知识来讲授将要学习的新概念,这样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数学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就要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的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 例如,从求几个数的“倍数”引出与旧知识“倍数”有关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新概念。上课初始,给出“分别求出2、4、8、16这几个数的倍数”,让学生把这些数的倍数列出来: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4的倍数有4、8、12、16、32……8的倍数有8、16、24……16的倍数有16、32、48……列出数据后,再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谈谈自己的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已有概念“倍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种体验过程是学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是建立数学概念的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进行新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在备课上下工夫,先分析要学习的新概念

论文: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重庆市开州区长沙镇中心小学何远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使我深切的感受到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既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又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挖掘出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落到了实处,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发生了根本转变。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老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生中掌握、认识和发现知识,并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尝试、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而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也不会因为我们探究的逐渐深入而淡化。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只要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教师仍然“扮演”课堂的主角,学生依然是听众,是观众,最多也只是当一当教师的配角。 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停留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状态。教师怕学生不懂,讲得多,问得碎,怕学生“乱”,不敢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一旦出差错,不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立即打断,予以纠正。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讲几句完整的话,没有独立思考解决几个问题。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旁观,

让小学生轻松学好数学

让小学生轻松学好数学 发表时间:2017-07-21T10:49:06.1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7期作者:张海明[导读] 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课是促使学生轻松学数学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第二小学514400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素材,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课是促使学生轻松学数学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情境民主 数学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如简单的数字“1”,包含着“1”的来历、“1”的意义、“1”的运用等等。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透彻理解教材、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独自思考的空间,就能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们学得愉快、轻松。下面我就如何“让学生轻松学好数学”谈一下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结合生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能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课更感兴趣。例如,我们在教学“平均分”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这样打比方:把10颗糖分给5位小朋友,怎样分才显得公平呢?每位小朋友又能分到多少颗糖呢?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得出:当每个小朋友都分到2颗糖时最公平。[10÷5=2(元)]直接引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分”!通过打这个比方,可以让小朋友们意识到:“平均分”就是要让每个人分到的数“一样多”;“平均分”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这样学生就顺利完成了“平均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们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要认真理解教材,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出符合学生生活与知识水平的教学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师生相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大形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学生们的心底,成了亘古不变的话题。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教师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一直烙在学生心上,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难以填平的沟壑,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布置的练习题不会有学生来问,但教师一提问学生却不懂;学过的知识学生表面理解,但考试学生却不会做;教师说1+1=3,不会有学生认为1+1=2……这些种种现象,都体现了教师的“权威”震慑了学生的种种“潜能”,导致学生有想法不敢说、有创新不敢做、有问题不敢提、有意见怕指责。这就严重阻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给学生松绑,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三、多表扬、少批评,激情饱满上好课 “悲观者看问题悲观,遇到的问题也悲观;乐观者看问题乐观,遇到的问题也乐观!”这句话用在教学者身上特别合适。许多老师在上课时遇到学生精神不集中,就会感到很生气!面对学生的上课走神、做小动作,大声怒斥、批评责骂。这样,个别同学的某些举动,影响了老师上课的心情,耽误了其他同学求知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该善对每一位学生,课堂上用多表扬少批评,才能激情饱满上好课,使学生自主学数学。如我在一年级上数学课时遇到过这种情况:教室里有一半的同学在画正方形、长方形的时候站了起来并走去和上下左右桌的同学说话。为了让大家安静并坐好,我大声斥责他们不能说话,用棍子恐吓他们不能继续说话了,结果吵闹的声音越来越响。我意识到:批评这方法无效,得改变方法,于是,我大声说:“看!×××同学坐得多端正啊!”声音还未落地,大家已经找回了座位,端正地坐好了。这种就是表扬的效果。此后,面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都用积极肯定的方式去解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不断进行课改,让学生“当家作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汇报新知识。这是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最为不同的一面。在“圆环的面积”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准备好一个圆,测量出圆的半径,根据所学知识求出圆的面积。这就复习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接着,让小组操作、讨论:1.怎样把圆剪成圆环?2.说说圆、圆环、剪去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操作、讨论的结果会让学生明白了“大圆面积-小圆面积=圆环面积”。最后出示题目:花坛的半径是8米,在花坛的周围铺一条2米宽的小路。求花坛周围小路的面积是多少?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多动手(反复操作,感受变化过程)、多动脑(反复思考,悟出其中道理)、多动嘴(反复说说,理解知识内容)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很多教师担心放手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不牢固、不全面其实是错的。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怎么不会让人更牢记呢? 总之,要让小学生能轻松学好数学,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每一位学生才能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好学数学、轻松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孔慧英梅智超编著《现代数学思想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