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凝心聚力的强国梦想,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只有植根于人民、生长于社会,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和深刻认同,才可能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13亿国民熔铸成一个稳固的价值共同体,把价值导向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形成崇德向善的价值风尚。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多样多变,为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和民族注入了空前活力,也在精神价值层面给人以巨大冲击。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有激动、有振奋,有实现精彩人生的无尽热情,也有困惑、有怅惘,有难以言说的精神迷思。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怎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契合人们心灵深处对精神信仰的渴求,我们就能以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期待、诉说共同愿望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广泛的社会共鸣。把握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

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我们就找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

找准情感的共鸣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亲和力。一辈子追求信仰的将军夫人龚全珍为什么感人至深?刹那间抉择生死的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什么粉丝无数?因为她们的选择,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价值观的认同不仅体现在理性认知,也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找寻思想道德情感的交集,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浅出、情理交融,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这样的引导中成为心灵的罗盘、情感的寄托。

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只有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是主体。在坚持以人为本中提升价值认同,以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就有了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就一定能描绘出这个时代最美丽的心灵图景。

组织部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心得体会2篇XX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以人为本的三个理论基础

(一)人的存在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1)人作为人这个种群而存在,即人类;(2)人作为群体意义上的社会而存在,即人民群众;(3)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体而存在,即个人。

(二)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来评判历史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由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发展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是不断表现对人终极关怀的历史。

(三)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以人为本的三层基本涵义

(一)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

【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三篇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三篇作为一名不断向党靠近的入党积极分子,我始终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为此本月的思想作一个汇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范文,欢迎阅读学习。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篇一: 敬爱的党支部: 作为一名不断向党靠近的入党积极分子,我始终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党章为指导,牢记党的教育,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端正自己的态度和思想,保持自己始终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使自己得到不断的成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句话在我第一次看它的时候,便早已深深的引入了我的脑海之中。事实上,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个人,都在不断的经历一个成立、发展、消亡的过程。历史上的很多国家、政党,甚至是盛极一时的大帝国,都在最后的时候,因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失去民心或者是自身存的过多问题影响下,渐渐衰落下去,消际在我们的实现之中。 我们的党成立在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际,发展于革命烈火熊熊燃烧的时代,兴盛于如今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大建设的这个时代,是我们每一位党员那颗始终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心。 我们光荣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渐渐成熟起来,担负起国家建设的大任。我们党的成长,使我党的先进性与国家实际国情的紧密结合所决定的,更是由我党那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所支持的,正是这种思想,使我党长成一个肩负了再现中国辉煌的大党,我党取得着一些成绩,靠的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标准,这体现在“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

以人为本引导教师幸福生活培训心得体会4.doc

以人为本引导教师幸福生活培训心得体会4 以人为本引导教师幸福生活 培训心得体会 坚信教师是愿意学习的 现在的教师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变革,这种迅速的变革对教师 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是非常愿意学习,并通过学习来应付这 种变革的。1998年,张思中外语教学改革法风靡全国,我们曾经 组织部分老师到重庆学习,为了能够抢占前排的座位,老师们顾 不得吃饭,连进厕所也一路小跑……以后,这样的故事我听过很多,这样的场景也看到过很多。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他们是骨干,当然这样了。但我在和很多普通老师交流时,他们也反映出了希 望学习、希望进步的强烈愿望。 所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坚信教师是愿意 学习的。确立这样的观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在于它坚定了

我的工作信心,想一想,如果抱着“教师不自觉,他们不愿意学习”的观点,我会怎么办?我可能就会想,无论我如何努力,你 都不积极,我何必努力。现在,我坚信教师是愿意学习的,是想 学习的,那在遇到教师在继续教育实践中不认真、不积极的现象时,我就不会抱怨老师,而是千方百计改变自己。我就会不断调 整内容设计,不断改进研修方法,尽可能适应老师,满足老师们 的学习需求。 其实,坚信教师愿意学习、想学习、能学习,对我的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曾经和一些搞教师培训的朋友讨论老师们有没有退场的权利,我认为当然有:你讲的东西对我没有帮助,我为什么不可以退场,我为什么必须在里面承受痛苦的煎熬?如果教师本身是愿意学习的,在这种无帮助的培训面前选择退场,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选择意识的觉醒,这是一种进步。 说教师愿意学习,并非指老师愿意接受所有的培训。曾经在一个培训机构的大门看到这样一幅标语:“培训是给教师提供的最好福利”,以此来动员教师意识到参与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想法当然不错。但是作为培训机构,这样的认识却远远不够,我们只能说:“高质量的培训(这里的高质量是受教师欢迎、并能对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长江论坛》2007.1期总第82期 收稿日期:2006-12-14 [作者简介]乔翔,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政教室副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 生。 [摘要]近年来,科学发展观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学 科领域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理论深度,并涌现了大量的成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综述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980(200701-0014-04 2003年10月,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坚持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它一经提出,特别是2004年2月党中央举办省部级干部“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之后,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并涌现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理论深度。现将近年来对于这一问题探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有的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客观需要。目前还存在诸如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要

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为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和机制。而新的发展动力、机制的确立,就要求有科学的发展观做指导。 有的学者指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事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呈现出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这些矛盾如更为激化,不仅经济本身的发展无法持续,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因社会的失衡而被部分抵消。因此,理性分析与高度正视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瓶颈性约束和挑战,及时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总结,就成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事实依据。 有的学者认为,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解决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更快,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它将进一步指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有的学者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举措。一个大国的腾飞和兴起,不仅取决于该国领导人和人民的努力,而且还取决于历史机遇。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需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做指导。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 乔翔 (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政教室,河南洛阳 471003 《长江论坛》2007.1期总第82期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心得体会:以人为本的课程创新

心得体会:以人为本的课程创新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 实施以人为本的课程,需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重要载体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它贯穿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是一门必修课程,具有跨学科实践和动态开放特征,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 《纲要》提出,学校在课程实施中要做到“三个防止”:防止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防止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防止将专题教育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那么,如何设计、实施、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学校面临的重要课

近年来,北京中学的学生通过服务学习、社会创新实践、“STEM+ ”等综合课程与项目的学习,不仅规避了“三个防止”,而且建立了与生活、社会、自然的有机连接,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 服务学习作为一门课程,给学生认识自己、关怀他人提供了机会,将学习拓展到社区。课程内容包括教师帮助下的服务课程,学生自主参与的校内服务,学生自主设计、实施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 服务课程包括自我认识、调研与报告、服务策划与体验、经验整理和校内分享五个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技能,促进服务行为,是学生设计和实施服务项目的教育主渠道。 校内服务、校外服务是辅助,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如学校就餐环境管理、校园金点子推进实施、学校大型活动志愿者、社区敬老项目等。在与客观世界对话中,教师将学科知识点串联到某个社会议题,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因需要而学,知识因运用而活,教师因学生而动,社会因行动而美。 服务学习作为一种体验性学习方式,不仅需要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还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区及服务过程中,具有明确而真实的学习目标、适应真实的社区需要、学生做决定 以及分析性反思等特征。 实施中,随着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一批学生从服务学习走向社会创新实践,用创新的策略、方法解决社区、社会问题。比如,为社区绘制平面图、设计多功能垃圾桶,研究厨房垃圾的分解并推广,创想并实施周末共享校园项目,自主设计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一)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一) 作者:许学梅嵇东海许方维 摘要:回顾了关于激励的定义,不仅包括国内外对激励的一些典型定义,还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激励的看法。在激励定义的基础之上,叙述了国内外的激励研究,不仅包含了激励的理论研究,还囊括了近几年来国内对激励的实证应用研究。并对激励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激励理论;应用研究;研究展望 一、激励的定义 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源于需要,始于动机,引起行为和指向目标这几个程序,具体来说就是员工个体因为自身内在或者外在的需要和动机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需求,随后又由动机支配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个体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活动,借此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一行为刺激和行为强化了其原来的动机,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二、激励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激励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激励理论日益兴起,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工作丰富化理论、佛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Hackman和Oldham的工作特性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理论以及亚当斯(1963)的公平理论等。 西方的一些学者在对上述的这些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Lawel(1970)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金钱只有在具备下列三种条件下才可以激励员工:第一,金钱的数目本身具有诱惑性;第二,员工完成工作后能够得到期望的金钱;第三,员工经过努力提高了工作绩效。Bandura(1977)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后来经过修改成为社会认知理论(1986)。Latham(1986)认为,将实验室里的目标设置与工作中的目标设置结合起来,对员工激励更有效果。Greenberg(1986)提出了组织公平原则,回答了关于如何运用公平理论的问题。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同时,西方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对激励的实践应用也一直处于不停的探索之中。经过整理,对激励的实践应用研究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员工特质与激励的关系应用研究。Tett(2003)研究表明,员工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工作和任务。Dweck(1999)认为,目标倾向是反应员工个体差异的稳定变量,与激励方式显著相关。Wiggins(1996)发现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工作的丰富化,神经质的人对他人及工作环境比较敏感,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喜欢自由度比较大的工作。Day,Schleicher等(2002)认为,具有自我控制人格的人适宜做领导的位子,他们解释认为,因为自我控制者们对他人的期望比较敏感,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可接受性。应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给予其不同的任务,符合各自不同的角色期待是一种很不错的激励措施。第二是关于工作本身特性与激励的研究。西方的学者认为,单调的工作使我们沮丧和委靡不振,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相反丰富化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有利于我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国内的激励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激励机制得以强化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应用各种激励理论进行广泛地分析与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包括激励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两大部分。 1.激励理论研究。在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上,主要是对国外已有的激励理论进行借鉴以及加以改进,以期适合中国的文化情境。张维迎认为,由于激励机制主要取决于产权和所有制结构,因此企业需要给予经理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肖耀国,赵飞(2007)对激励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目前在理论界和实践中较为流行的几种激励理论,分析了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以

思想汇报全面理解以人为本修订稿

思想汇报全面理解以人 为本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思想汇报: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尊敬的党组织: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但前者的涵盖面更广。以人为本的提法,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当然,gdp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唯一指标、唯一标准。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没有必要把以人为本改为“以民为本”。那么,为什么不提“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树立全面、协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凝心聚力的强国梦想,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只有植根于人民、生长于社会,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和深刻认同,才可能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13亿国民熔铸成一个稳固的价值共同体,把价值导向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形成崇德向善的价值风尚。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多样多变,为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和民族注入了空前活力,也在精神价值层面给人以巨大冲击。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有激动、有振奋,有实现精彩人生的无尽热情,也有困惑、有怅惘,有难以言说的精神迷思。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怎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契合人们心灵深处对精神信仰的渴求,我们就能以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期待、诉说共同愿望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广泛的社会共鸣。把握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

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我们就找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 找准情感的共鸣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亲和力。一辈子追求信仰的将军夫人龚全珍为什么感人至深?刹那间抉择生死的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什么粉丝无数?因为她们的选择,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价值观的认同不仅体现在理性认知,也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找寻思想道德情感的交集,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浅出、情理交融,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这样的引导中成为心灵的罗盘、情感的寄托。 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只有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是主体。在坚持以人为本中提升价值认同,以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就有了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就一定能描绘出这个时代最美丽的心灵图景。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826-840)① 摘要:本文整合部分生态城市研究者其相关文献中的观点及其理论,进行以下综述:一、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本质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生态城市中的人文生态:从人文生态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三、中国城市建设案例:简单举例临沂、惠州和海口三座城市的城市建设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四、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措施:以人为本,综合政府监管,区域合作等。 关键字:生态城市人文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的主要集聚地和集聚形式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系统,城市具有高度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并依靠这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量,创造国民财富。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2050年将达到61%。可以说,21世纪是真正“城市化”的世纪。”③而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生态失衡,由此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平衡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日益重视的课题。生态学的观点、原理也就进入了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 一、生态城市概述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有一定差别。当前,针对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说法不一。理查德·雷吉斯特强调生态城市是指生态方面健康的城市,它所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并充满活力与持续力。同期,亚尼茨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按生态学原理建造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它可以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其所有的生态要素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唐顿则把生态城市的作用提高到决定人类命运的高度,他认为生态城市能够拯救当今世界,生态城市是治愈地球疾病的良药,它包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④王全喜认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⑤因此,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⑥ 2、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本质 依据上述各种生态城市的涵义理解,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显而易见。苏廷良认为,在环境方面,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在经济方面,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要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生产方式;在社会方面,要求居民有 ①2010年10月16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②杨彤.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经济管理,2006,(14):90~96 ③薛华培.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重点内容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7 ④苏廷良.试论生态城市的构建途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5~77 ⑤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 ⑥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

【最新】2020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5篇

2020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5篇很荣幸能向您汇报我在近期的思想体会,这不仅意味着我又可以向成为党员迈进一步,也是我能够向党组织积极汇报,接受改进建议的好机会。小编在此整理了20xx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20xx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篇1 尊敬的党组织: 虽然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但是我深知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汲取知识的时间,学习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资源,让我们好好利用和学习,我们就有理由学到更好,我们的思想觉悟应当更高。以人为本,在中国当代,表明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价值目标到具体行动纲领的关键性转变,因而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且仅当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时,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人的感性存在时,其有效性的提高才能有现实可能性。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开启了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社会目标的社会发展理念,“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等,我们党和国家已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等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根本上确立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的理念。理论上的清醒确保了实践上的自觉。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党和国家始终自觉地将以人为本作为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取向,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最高纲领与现阶段奋斗目标的统一点,并为我国现阶段如何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制订行动纲领,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体系,全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其本身就是人的发展的具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_1

( 心得体会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4262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People oriented experience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 凝心聚力的强国梦想,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只有植根于人民、生长于社会,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和深刻认同,才可能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13亿国民熔铸成一个稳固的价值共同体,把价值导向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形成崇德向善的价值风尚。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多样多变,为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和民族注入了空前活力,也在精神价值层面给人以巨大冲击。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有激动、有振奋,有实现精彩人生的无尽热情,也有困惑、有怅惘,有难以言说的精神迷思。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怎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契合人们心灵深处对精神信仰的渴求,我们就能以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期待、诉说共同愿望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广泛的社会共鸣。把握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我们就

找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 找准情感的共鸣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亲和力。一辈子追求信仰的将军夫人龚全珍为什么感人至深?刹那间抉择生死的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什么粉丝无数?因为她们的选择,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价值观的认同不仅体现在理性认知,也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找寻思想道德情感的交集,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浅出、情理交融,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这样的引导中成为心灵的罗盘、情感的寄托。 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只有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是主体。在坚持以人为本中提升价值认同,以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就有了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就一定能描绘出这个时代最美丽的心灵图景。 组织部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以人为本 XX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以人为本的三个理论基础 (一)人的存在理论。

_以人为本_近期研究综述

“以人为本”近期研究综述  张景荣 赵永忠  (天津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天津 30019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近期研究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主要围绕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涵义、“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源流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的运用等问题展开。[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4)08-0072-06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理论界近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涵义 中外思想史上都有过类似“以人为本”的提法。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之初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的内涵,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有很明确的论述。温家宝总理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参见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参见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这应该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依据。 学者们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1.“以人为本”中的“人”指什么? 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民为本,或以人民为本,两种提法是完全一致的。但许多学者持不同的观点。 有论者认为,从基本内容讲,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两种提法确实是一致的,因为“民”是“人”的大多数,但“民”并不等同于“人”,不能以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宽泛。“民”的含义在历史上有变化。在古代,“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或者说是相对于统治者来说的,亦即被统治者。在今天,“民”是相对于领导者来说的,即民众、人民群众。“人民”作为敌人的对立者,则包括领导者。可见“民”、“人民”都不能包括所有的人。至于“人”,则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包括所有的人。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是以物为本。以人为本最初本来是为了反对以物为本的管理原则提出来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提法有其确切的含义,不能用别的提法笼统地加以取代(参见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3月1日)。 还有论者指出,在“以人为本”这个命题中,“人”相对于群体(阶级、阶层)来说是整合的。而现实中的人是分解的——分解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我们不能不承认,即使在旧式分工尚未消灭、阶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仍然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最新整理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汇报.docx

最新整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汇报把握当下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在科学发展中,我们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这是一个重大的改观,在这个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时期,我充分重视人,和人性的发展。以人为本是xxx的核心。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xxx在xxxxx大报告中指出:xxx,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xxx,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否定和超越,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由于人可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理解,故以人为本的观念兼含有以社会的人或作为群体的人为本位和以个体的人为本位两重含义。马克思主义倾向于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群体去理解人。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奋斗目标。他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为基础,把抽象的、孤立的、非历史的人科学地还原为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人。在他看来,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因而,作为以生产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作为xxx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是中国xxx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

心得体会800字范文7篇

心得体会800字范文7篇 心得体会800字范文1 下面是我结合我司近期安全事故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安全管理 每一次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麻痹大意造成的。要从以前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加强对现场安全工作的管理,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要充分发挥公司安全员和班组安全员作用,对现场安全隐患进行定期、不定期排查,做到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安全责任人要加强对生产现场的巡察工作,对违章操作进行严肃处理和纠正,加强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学习,提高员工执行力,增强员工责任感,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安全生产的良好秩序。 二、杜绝“三违”行为 “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违行为就是野蛮行为,不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只图省事,存侥幸心理,怕麻烦,这就给了事故发生可乘之机。作业人员严重的违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操作行车前不进行遥控器和行车的比配确认,远距离操作行车,都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要加大对“三违”行为的查处,坚持开展班前五分钟安全早会,做到安全工作天天抓、天天讲,安全互保对子之间应做到时时监督,时时提醒,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制止;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技能培训 要组织好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加强设备认知培训,让员工了解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增强其对操作规程的进一步理解;加强安全培训,让员工在通过不断的安全学习中进行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强化安全意识,增强责任感。 事故通报的学习与分析,其目的旨在于警世及教育我们,帮助我们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安全管理水平,做到安全无小事。 心得体会800字范文2 社会实践”这个词我早有耳闻,无疑就是学生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可是当我真正经历过一次时,我才发现之前那种想法很幼稚、可笑,因为它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容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的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能从中学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真实的理解了“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的确,感性认识到只身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检验才知道其正确与否,同样,只

学生评价的国内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2746111.html, 学生评价的国内研究综述 作者:白雯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8年第08期 【摘要】目前国内针对学生评价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更缺少对国内已有文献梳理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对国内已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述,以充分了解国内学术界对学生评价研究的主题、进展与不足。 【关键词】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理论;学生评价模式;学生评价问题;学生评价改革 考核是伴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起源于古代中国,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评价却出现在西方国家。学生评价是帮助大学院校有效获取学生阶段性发展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帮助大学院校及其教育者和管理者了解学生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帮助大学院校进行有效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知,西方学界对学生评价的研究开始于1950年,相反,国内学者对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评价的研究历史并不长,笔者手头所掌握的我国最早关于学生评价的研究开始于1987年。李俊勤针对高等院校中学生评价使用定性方法的弊端,建议在学生评价中采用Fuzzy三级综合评判的方法。 一、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兴盛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有研究者指出,美国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院校的教育效能,在美国高等系统内部已经构建起包括院校、专业和课程等多个层面的学生评价体系。孔令帅等对美国校本和增值性学生评价进行了研究,指出美国校本学生评价具有地方课程、标准和评价与州保持一致,合理利用学生评价信息,并对评价信息进行审视和检验,重视教师在校本学生评价中的作用的特点。同时,王凯论述了英国的国家考试、教师实施的评价、学生反思性自评与互评的学生评价体系。但是,国内研究者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多集中在英、美国家,忽视了德国、法国等其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学生评价的实施,更缺少对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 二、关于学生评价理论的研究 已有文献关于学生评价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教育学家加德纳(Gardner)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勾小群详细探讨了多元智 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评价的主要特点,包括评价指导思想、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及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等。(2)人本主义。国内研究者认为人本主义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及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同时,他们认为基于人本主义的学生评价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评价过程中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例文荟萃(新版)

编号:YB-TH-0558 ( 心得体会)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例文荟萃 (新版) Being good at summarizing can enable you to choose the most reasonable ability to handle affairs when encountering the same or similar problems.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例文荟萃(新版) 心得体会作用:善于总结可以使你在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选择最合理的处理事务能力,可以锻炼你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一个善于总结的人是很少会犯错误。本内容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篇一】以人为本心得体会例文荟萃 前些天,所有员工利用晨会时间学习和讨论了公司下发的“以 人为本”具体内容。 首先,商品部经理给我们讲解具体的以人为本的内容,重点是 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怎样相处,员工对公司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商品部经理把讨论内容每一条都给我们讲解的很清楚,让我们思路 也变的清晰起来,大家也开始敞开心扉谈论起来。 谈论到同事之间的相处,有的人说每个人性格不一样,同事之 间有些小摩擦很正常,关键是要及时解释清楚,减小误会,避免意 见加深,不要背后搞小动作,影响团队和谐,误会解释清楚了,同 事之间才能更好的相处;有的人说同事之间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也 是很重要的,比如某位同事早上来了,看着状态和平时不太一样, 咱们可以主动问问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情,主动了解情况,多去关

有关治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有关治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地方政府治理运动标志着人类公共生活新时代的来临,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成为西方学术界特别是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探讨的理论热点问题,以治理为研究对象的著述大量涌现。我国也受到了治理运动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活动的影响,国内学者不仅致力于将国外治理理念的成果引进国内,同时也对其展开了自己的思考,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有意识地对其本土化,在加深研究国外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取得了属于自己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的理论成就,形成了理论研究与运用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共同发展的局面。从知识论的角度看,治理理论是我国学者在寻求解决政府危机和社会矛盾问题上所做出的一次尝试,它打破了人们长期存在的两分法的思维模式,促进政府在管理方面由“统治、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而向“治理”新的管理模式转变,它以崭新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分析框架建构起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的命题。从实践论角度来看,治理理论是指引我国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以来政府改革的方向,力争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以治理理论要求合作的价值追求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条件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善治的政治局面。本文在回顾治理理论兴起的缘由基础上,对治理概念、国内外学者有关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治理的中国适应性问题以及治理运动在中国开展情况做一个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治理理论;治理实践;地方治理;治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研究综述 自从1989年世界银行在讨论非洲的发展情况时首次提出“治理危机”以来,“治理”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很快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治理”并不是新造的词汇,早在14世纪末叶,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就是用过这个概念,用以表明上帝授予国王对国家统治的权利,但是新世纪赋予了“治理”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并催生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运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运动传遍全世界,与此同时对治理理论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各国学者都为这一新的制度范式做出了卓越贡献,加快了治理理论体系的健全化和多样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国政府改革都是力求实现治理和善治的政治运动,再此不得不承认尽管各国学者对治理有争议但是它却成为一个颇具潜力的公共管理研究新领域。 一、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一)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人类政治历史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都是伴随着特定危机的爆发而发生的,之所以治理时代会降临,是因为传统管理的过程中政治家和学者们都看到了市场和国家都有失效的可能,只有建立一个政府、社会、市场合作的网络机制和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当今社会危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提高本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各国纷纷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成为各国的共识,标志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而且在以19世纪工业生产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官僚化政府公共事务的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特别是发展国家中社会矛盾更是尖锐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加上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给输出国和输入国带来不均等的利益问题和全球面临的普遍性安全、生态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汇报3篇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汇报3篇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世代相传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制度等等各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和智慧。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汇报,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汇报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为期两天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座成功落下帷幕,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讲说让我意犹未尽。此次讲座为一直以来爱好和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同学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而为那些一直以来未能有机会了解中华国学的同学们搭建起一座学习的桥梁。做为一名政法学子,我为能得到这次学习的机会感到非常的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广大的同学们感谢学院领导为我们提供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文以载道,润物无声,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条长河,源远流长。两天的学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民族文化之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更是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感染和心灵上的启迪。通过这次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为人之根本,知道了什么是礼义廉耻,孝悌之义;通过这次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感恩,知道了什么叫鹏程千万里,始于父母恩;通过这次学习更是使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能胸怀天下,能在年轻时便树立了"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远大志向!两天的讲座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却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的种在每一个政法人的心里。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精神的凝聚和思想文化的沉淀,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诸子百家思想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百家争鸣更是我中华历史上的灿烂篇章,儒家的"仁术",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卓越思想将中华民族的智慧显现的淋漓尽致。 一直以来,儒家的学说更是被奉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社会整体利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