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

屈原列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属()草稿未定 2.谗谄()之蔽明也 3.惨怛() 4.谗人间()之

5.帝喾() 6.濯淖() 7.皭()然 8.滓()

9.从()亲 10.商于()之地 11.屈匄() 12.靳()尚

13.唐昧() 14.咎() 15.不肖() 16.随属( ) 17.忠臣之分() 18.被()发 19.渔父() 20.餔()其糟

21.温蠖() 22.汶汶() 23.啜()其醨()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屈平既绌 6.亡走赵,赵不内

7.濯淖污泥之中 8.厚币委质事楚 9.被发行吟泽畔

三、解释多义词

1.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名属教

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吾属今为之虏矣()/神情与苏、黄所不属()

2.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伐薪烧炭南山中()/此五霸之伐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口诛笔伐()

3.疏

王怒而疏屈平()/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论积贮疏()/十三经注疏()

4.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约从离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多情自古伤离别()

5.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本末倒置()/今背本而趋末()/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在冀州之南()/己后典籍皆为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用芽者自从本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臣本布衣()/抑本其成败之迹()

6.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聊斋志异()/项脊轩志()

7.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如削葱根()/璧有瑕,请指示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哙遂入……头发上指()/指通豫南()

8.闻

博闻强志()/忽闻门外虫鸣()/初闻涕泪满衣裳 ( cháng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无何,宰以卓异闻()

9.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令()/先生可留意矣()/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10.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战、守、迁皆不及施()

11.父渔父见而问之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2.弹新沐者必弹冠()/莫辞更坐弹一曲()/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13.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四、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加以解释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 4.方正之不容也

5.明道德之广崇 6.蝉蜕于浊秽

7.厚币委质事楚 8.泥而不滓

9 其后楚日以削 10.亡国破家相随属

11 时秦昭天与楚婚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身客死于秦 1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5.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古今异义词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3.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奈何绝秦欢

5.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6.颜色憔悴。

7.形容枯稿 8.而能与世推移

9.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 遂绝齐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4.以出号令

5.方正不容也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8.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0.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11.明道德之广崇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4.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15.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七、解释下列成语

1.怀瑾握瑜

2.博闻强志

3.随波逐流

4.弹冠振衣

5.与世推移

八、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鲁迅曾经赞誉《史记》为“ ,”。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创作《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表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的句子是:“ ,”。

九、作家作品常识填空

1.《史记》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______通史。作者为______。

2.根据课文回答:屈原(约前340~前27),名___,字___,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___时期___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主要作品有

《》《》。

十、文题理解

解释“列传”:

十一、从课文中找出能代表屈原各个时期情况的一个字写在下面

十二、作品主旨与构思特点

1.从课文看,屈原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

2.课文重要表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和品德?

答:

3.课文是怎样来表现屈原对楚国的重要性的?

答:

4.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各自表现了怎样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观点?

答:

十三、层次结构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2.文章第三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十四、写作特点(含写作技法和语言特点)

试比较《屈原列传》与一般传记的不同点。

答:

拓展阅读及训练

十五、下文是《汉书》中《霍光传》的最后部分,霍光,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弟,以受汉

武帝之命,辅佐汉昭帝、拥立汉宣帝,把持朝政一二十年。霍光死,其家族犹权倾朝野,骄恣无节,发展到要谋反,被人告发后遭族灭。节选的这一部分,是写霍氏被族灭后的论功行赏、交代霍氏族灭的由来,以及汉室最后对霍氏的处理。先通读一遍,标点“宣帝始立”一段,然后再分段细读,做段后和篇末的题目。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①,不逊必海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有,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②”;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③。

注:①[不逊]不顺乎礼义常道。逊,通“驯”。②[泰盛]指权力太大,气焰太盛。“泰”,通“太”。

③[辄报闻]封建皇帝处理臣下奏章的一种方式,只说“已知道”,不依言处理。

习题一:

(1)“逆道”,此处的意思是:A 谋反之道;B 违反顺于礼义之道;C 违背待人接物之道。

(2)“在人之右,人必害之”,联系下几句看,“右”和“害”的意思是:A上、害怕B右边、害怕;C 上、忌恨;D右边、忌恨。

(3)“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几句的正确泽语是:A陛下即使爱霍氏给以优厚待遇,也应及时加以抑制,不使他们发展到自取灭亡的地步:B陛下如果厚爱霍氏,就应随时加以抑制,不让他发展到自取灭亡;C陛下即使厚爱他们,也应随时加以打制,不让他们自取灭亡。

其后,霍后沫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日:“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会突①,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台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③,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清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④。

注:①[在突]直烟囱。②【上行】上座,行:读h?ng。这句言那些因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于上座。

③[不录言曲突]没把建议改为弯曲烟囱的人计算在有功者之内。录,计算。④[郎]郎官,宫廷侍卫。

习题二:

(1)“更为”的意思是、;“且”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余各以功次坐”是说:A其余的人凭救火之功依次就坐;B其余的人都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C 其余的人都按功劳等次就坐。

(3)“且有变”,“变”的意思是、;“唯陛下察之”,“唯”的意思是

(4)“贵徙薪曲突”二句的修辞方法是:A引用;B借代;C比喻;D省略。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①大将军光从接乘②上内严惮之③若有芒刻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分骖乘天子从容体肆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人主者不畜④霍氏之褐萌于骖乘

注:①[高庙]汉高祖庙。②[从驻乘]跟随前去,骑马随侍皇帝车倒,乘:读shang。③[上内严惮之]皇上小心非常害怕他。④[不畜]不容。

标点参考答案:(立,)(庙,)(乘。)(之,)(背。)(乘,)(体,)(焉。)(死,)(诛。)

(曰:“)(畜。)(祸,)(乘。”)

至成帝时,为光置守冢百家①,吏卒奉词焉。元始二年②,封光从父昆弟③,曾孙阳为博望侯,千户④注:①“为光”句:言设置了一百户人家为霍光守坟墓。②[元始]汉平帝年号。③[从父昆弟]以父,叔伯父;昆弟,兄弟;霍光从父之于是霞光的堂兄弟。④【千户】言霍阳享用一千户人家的赋税。

习题三:

(1)指出全文中的古音通假字。

(2)指出“亡”字在句中的不同意义。

① 帝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② 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③ 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主出.爵之费。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②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③ 威震主者不容,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4)简答下面的问题:

① 全文旨在揭示什么历史经验教训?

答:

② 结尾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揭示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矛盾斗争?

答:

附《屈原列传》随堂练习答案:

一、1.zhǔ 2.Chánchǎn 3.dá 4.jiàn5.kù 6.zhu?nào

7.jiào8.zǐ9.z?ng10.wū11.gài12.jìn13.m?14.jiù15.xiào16.zhǔ17.fan18.pī19.fǔ20.bū2 1.chu?lí22.m?n23.hu?

二、1.离,通“罹”,遭遇。2.反,通“返”,返回。这里是思念的意思。3.见,通“现”,显现。4.指,通“旨”,文章的含义。5.绌,通“黜”,指罢免官职。6.内,通“纳”,接纳。7.濯,通“浊”,污浊。8.质,通“贽”,见面礼。9。被,通“披”,披散。

三、1.连缀,引申为写作,动词/连接,动词/通“嘱”,嘱托,动词/属于,动词。/掌握,动词/用在人称后,表示复数,名词/类似,动词/2.夸耀,自夸,动词/攻打,动词/砍伐,动词/功业,名词/战胜,打败。动词/声讨,动词3.疏远,动词/疏通,动词/稀疏,形容词/陈述,旧读shù动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ù,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ù,名词4.“离” 通“罹”,遭受,为动词/动词,离散,分离/动词,背离/动词,分离,离别5.名词,根本/名词,本义:草木的根/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副词,本来的/副词,本来/名词,稿本,版本/名词,稿本、底本/代词,这、此/量词,册/副词,本来是,原来是。另一说,动词,出身于/动词,推究,考察6.名词,志向,心意/名词,意愿/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名词,志趣/动词,记述/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7.名词,通“旨”,意旨,旨趣/名词,手指/动词,指出/动词,指向/动词,直立,竖起/副词,一直,直接8.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动词,听说/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动词,懂得,明白/名词,声望,声名/动词,闻名9.动词,扣留/动词,停留/动词,留心,关心/动词,保存,遗存10.动词,放逐,流放/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动词,变迁,变更/动词,迁移,迁都11.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名词,叔父,父辈人12.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动词,弹奏/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

总称13.动词,嫉妒/动词使动用法,损害/名词,祸害

四、1.听: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2.谗谄: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4.方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5.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6.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7.厚币: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8.泥: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9.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0.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破:使……破败。11.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12.内、外: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13.客: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14.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15.存、兴: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16.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17.祖: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五、1.治乱:偏在“治”,一说“乱”反训作“治”,“治乱”连文同义。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3.诡辩: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4.5.6.7.8.

9.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

六、1.判断句 2.省略句。遂绝 ( 于 ) 齐 ( 省略介词 ) 3.省略句。又因厚币 ( 赂 ) 用事者臣勒尚 ( 省谓语 ) 4.省略句。以 ( 之 ) 出号令 ( 省介词宾语 ) 5.被动句6.被动句7.被动句8.倒装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介宾短语后置 )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10.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 11.明道德之广崇 (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语后置 ) 1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介宾短语后置 )14.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同上 ) 15.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同上 )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 w?i)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

七、1.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3.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5.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八、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九、1.纪传体司马迁 2.平原战国楚《离骚》《怀沙》

十、列传: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十一、任——疏——系——迁——沉

十二、1.政治上有内政外交方面的才能。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内政上,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外交上,结遇宾客,应对诸侯;能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反;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攸攸相关。文学上,写作《离骚》《怀沙》,特别是《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2.爱国精神和正直高洁的品德。3.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结合起来。楚国的兴衰存亡和屈原的命运息息相关。

4.(略)

十三、1.第一部分(1—3):屈原由被“任”而被“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第二部分(4—10):屈原心系怀王、被迁,楚王三次被骗,客死于秦,楚国兵挫地削。

第三部分(11):屈原怀瑾握瑜,自投汨罗而死。

第四部分(1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2.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到“盖自怨生也”):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第二层(到“举类迩而见义远”):《离骚》的内容及特点。

第三层(到结尾):高度评价屈原之“志”“行”。

表达上主要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方式。

十四、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五、习题一:参考答案:(1) B(2) C(3) A 。

习题二:参考答案:(1)改换成;将要。(2)C。(3)变乱;希望。(4)借代。“徙薪曲突之策”,代建议止乱于萌芽时之策;“焦发灼烂”,代乱起后止乱有功之人。

习题三:参考答案:

(1)“逊”通“驯”;“泰”通“太”;“乡”通“向”;“亡’通“无”;“寤”通“悟”;““畜”通“蓄”;“蓄”,容也。

(2)“亡”的意义:①逃亡;②灭亡;③通“无”。

(3)全国人忌很他们,而他们本身又以违反礼义常道行事,则他们不灭亡还等什么呢?②建议改装烟囱,搬走柴火的人没有受到什么好处,而把因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奉为上客,(这合理吗?)③假使原先徐福的意见能得到施行,那国家就不会有(对功臣)划分封地、赏赐爵禄的耗费了。

(4)①全文旨在揭示这么一个历史教训,应当遏止祸乱尚处在萌芽状态之时,等祸乱发生,国家损失就大了。②这两面反映了封建时代有功重臣与皇室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重臣来说,切忌威震人主,以免招致灭族之祸;从人主来说,又须平乱之后做些安抚工作,以收买人心,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历史。

(完整版)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 一、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2、“离骚”者,犹离忧也 3、人穷则反本 4、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8、屈原既绌 9、厚币委质事楚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11、使于齐,顾反 12、亡走赵,赵不内 13、被发行吟泽畔 14、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2、(上官大夫)因谗之曰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屈平正道直行 7、惠王患之 8、厚币委质事楚 9、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0、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1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1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4、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6、其后楚日以削 17、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18、同死生,轻去就 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颜色憔悴 3、形容枯槁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四、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并翻译: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一词多义: 1、属屈平属草稿未定(连缀,引申为写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委托,嘱咐) 十三学的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吾属今为之虏矣(类,辈)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2、疏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陈述) 论积贮疏(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 3、本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本末倒置(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此指农业) 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考察) 4、疾君有疾在腠里(疾病)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同“嫉”,妒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猛烈)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5幸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大王亦幸而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封建时代君王到某处)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希望) 6、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同“贽”)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锧”,一种刑具) 7、内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 亡走赵,赵不内(“纳”,接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距关,毋内诸侯(“纳”,使……进来)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1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 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流放 C.新浴者必振衣振:振奋 D.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随:顺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形容枯槁 B.何故深思高举 C.颜色憔悴 D.渔父莞尔而笑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离骚者,犹离忧也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厚币委质事楚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夫天者,人之始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B.明道德之广崇 C.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其后楚日以削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怀王卒行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B.? ???? 秦虎狼之国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 内惑于郑袖身客死于秦 D.?????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亡走赵 B .屈平既嫉之 C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D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8.下列句子不能表现屈原忠君爱国以及其政治智慧的一项是( ) A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B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C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D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9.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活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活动过程】 一、自学质疑 (一)结合注释,了解本文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zhǔ)草稿谗谄 ..(Chán chǎn)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 帝喾.(kù)濯淖 ..(zhuónào)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商于.(wū)屈匄.(gài)靳.(jìn)尚唐昧.(mò)咎.(jiù)忠臣之分.(fèn)被.(pī)发餔.(bū)其糟相随属.(zhǔ ) 啜.(chuò)其醨.(lí)汶汶 ..(mén mén)温蠖.(huò) (三)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四)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3)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三部分(11—12)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及屈原死后的影响 (五)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示例:博闻强志.“志”同“记”,记忆力

屈原列传知识梳理答案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一、注音 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 濯淖(nào)滋垢(gòu) 渣滓(zǐ)皭(jiào)然 汶汶(mén)稚(zhì)子 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 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 属(zhǔ)草稿汨(mì)罗 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 二、通假字: 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 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 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王甚任.之信任 3上官大夫与之同位次

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 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 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13、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 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 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 17、举类迩 ..而见义远事物近 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 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 泥,同“涅”染黑 21、乃令张仪佯装 ..去秦假装 呈献质,同“贽”见面礼 22、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凭借当权者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屈原列传》习题

《屈原列传》练习(一) 班级:姓名: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_x0001_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 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划线字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1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了解《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了上至,下至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表(大事年表)、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相关背景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4.解题 ①“屈原”,传记记载的对象; ②“列传”,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5.了解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6.“楚辞”与《楚辞》 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屈平属.()惨怛.( ) 帝喾.()齐桓.( ) 皭.然泥.( ) 濯淖.( ) 浊秽.( ) 从.亲() 枯槁.( ) 其糟.( ) 啜.其醨.( )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屈原列传》(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加点字 其.后秦欲伐齐()厚币.委质事楚()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时秦昭王与楚婚.()亡.走赵,赵不内.() 冀.幸君之一.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2.找出下面句子中词类活用并解释 1)厚币委质事楚() 2)亡国破家相随属()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身客死于秦() 6)秦虎狼之国() 7)时秦昭王与楚婚()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大破楚师于丹、淅()战于蓝田()秦,虎狼之国()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2012-3 一、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2、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3、博闻强志.记,记住 4、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扣留 5、顷襄王怒而迁.之贬谪,放逐 6、渔父.见而问之曰 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使之改变,强行改变 8、屈平不与.允许,同意 9、人穷.则反本处境艰难,困厄不堪 10、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惫 11、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忧伤哀痛 12、靡.不毕见副词,没有 13、乃令张仪佯.去秦假装 14、厚币委 ..质事楚礼物;呈现 15、使使如.秦受地往,到……去 16、以一仪而当.汉中地抵换,相抵 1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责备,怪罪 18、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1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 20、楚诚.能绝齐如果,果真 21、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方正 22、明于治.乱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23、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副词,大概 2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副词,全都 2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介词,相当于“于” 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犹离忧也离—罹遭遇,遭受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旨趣,旨意 3.人穷则反本反—返返回,回到 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绌—黜(被)罢免官职 5.厚币委质事楚质—贽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6.靡不毕见见—现体现 7.亡走赵,赵不内内—纳接纳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浊污浊 9.被发行吟泽畔被—披披散 10.举类迩而见义远见—现表现,表达 11. 齐与楚从亲从—纵合纵 三、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今意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 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古义:形,形体。容,容貌。又如《林黛玉进 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2.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4.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5. 而能与世推移古义:变化。/ 今义:移动。 6.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 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如成语“从容不迫”。 7. 屈原至于江滨古义:到达,动词;

高中语文_《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峨冠博带,长剑陆离,高高地屹立在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千秋百代。 他是一个悲剧,因为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没有看到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扯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只能看着自己深爱的楚国一步步消失在了战国的兵荒马乱里。 他又是一部正剧,因为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的品行被奉为后世楷模,随着他的肉体倒下,他的精神高高耸立起来,呐喊了千百年仍震撼着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开创的楚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这个人,就是屈原。 【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合作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记一记】: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展示与分享 【讲一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梳理文本脉络,熟悉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概括情节 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品 味这种写法的好处 【读一读】:多种形式品读“渔夫问答”一段,探讨读法 【辩一辩】:组内形成辩论,探讨屈原与渔父的人生选择 辩论、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 【写一写】:写作练习 【链接材料】:关于屈原素材的写作片段,形成观点争鸣 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段后遇到的最长的一篇文言文,且文本中有一半的内容为议论性语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即便是疏通了文本,也很难建立起整体的印象。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故事情节,才能对文本结构、写作特色等作深入分析。 学生平时写作援引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时,容易大篇幅叙事,流于讲故事而缺乏适当的议论和点题,因此,在分析《屈原列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时,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夹叙夹议的好处,并将这一写法运用到日常写作练习中。 一直以来,对屈原的评价呈现出绝对“一边倒”的情况,学生习惯直接给屈原贴上“爱国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等高大上的标签,而缺乏独立思考和辩证评价。因此,引领学生用历史观和现代观重新评价屈原,探讨人生选择和生命价值,是难题,也是重点,需要充分备课,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这一开放命题。 效果分析 本课能结合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学科特点,准确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充分发动学生, 将学生自主解决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而“讲一讲”“辩一辩”等活动形式则激发了 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 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 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认识比较单一、僵化,习惯了贴标签式的分 析评价人物,只要是正面人物形象,就一味的肯定、赞扬,满纸高大上的溢美之词,而 缺乏独立客观的思考评价。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观和现代观辩证的看待 事物、评判人物,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叩问,明白:古往今来,没有绝对 完美的英雄,而只有绝对完美的理想追求;没有永恒不过时的选择,而只有永恒不过时 的精神品质。 教材分析 《屈原列传》是高一年级鲁教版必修三课本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赞歌”。学习本单元,我们将走近屈原,领悟他以死明志的伟大爱国情怀;我们将走近刘和珍,了解现代青年的勇毅精神;我们将走近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品味贝尔曼为挽救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性光辉;我们将走近文天祥,感受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浩然正气。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生命的内涵,为我们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让我们慨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6 【课时】第一课时【使用日期】3月13日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见《伴你学》第24页。 2.诵读全文,并正音,完成《伴你学》第25页“基础积累”1题 3.疏通课文完成《伴你学》第25-26页“基础积累”2-5题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划分层次,概括每层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屈原被罢黜到被放逐的历程;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屈原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影响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讨论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最新资料推荐------------------------------------------------------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通假字人穷则反本犹离忧也靡不毕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平既绌齐与楚从亲厚币委质事楚顾反赵不内被发行吟泽畔文言实词释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吾属今为之虏也神情与苏、黄不属若属皆且为所虏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口诛笔伐伐薪烧炭南山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此五霸之伐也疏王怒而疏屈平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论积贮疏名词十三经注疏名词离离骚者,犹离忧也约从离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多情自古伤离别本父母者,人之本也本末倒置今背本而趋末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在冀州之南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用芽者自从本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臣本布衣抑本其成败之迹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聊斋志异项脊轩志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如削葱根璧有瑕,请指示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哙遂入头发上指指通豫南闻博闻强志忽闻门外虫鸣初闻涕泪满衣裳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无何,宰以卓异闻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先生可留意矣我命绝今日,魂 1/ 4

去尸长留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战、守、迁皆不及施父渔父见而问之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弹新沐者必弹冠莫辞更坐弹一曲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明道德之广崇: 蝉蜕于浊秽: 厚币委质事楚: 泥而不滓: 其后楚日以削: 亡国破家相随属: 时秦昭王与楚婚: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身客死于秦: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1(可打印修改)

《屈原列传》(节选)习题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诋毁)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放逐)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效法)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判断句)/③④⑤⑦(被动句)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 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沐:洗头)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随时随地变化转移)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长流,即江水)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屈原列传复习知识点答案

《屈原列传》 一、文学常识 屈原,名__平__,字__原__,___战国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浪漫_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招魂》、《九歌》、《哀郢》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二、通假字 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遇人穷则反本同“返” 靡不毕见同“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屈平既绌同“黜”罢免官职 齐与楚从亲“纵”合纵亡走赵,赵不内“纳” 被发行吟泽畔“披”厚币委质事楚“贽”见面礼 三、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脸色,面容 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第二年 而欲反覆之君悟、俗改。覆,翻转过来 四、解释加点字意思 娴.于辞令 ..熟练、熟悉。应对的语言。 王甚任.之信任 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屈平不与.允许,同意 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恨、痛心。明 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神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泥浆 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同“涅”,染黑。污浊。 愿得张仪而甘心 ..焉快意,心里舒服。 亡走 ..赵逃跑。奔向。 楚人既咎.子兰归罪,责怪。 其存.君兴国思念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帮助自己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 不知忠臣之分.资质 .. 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 被.发行吟泽畔披,散着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吃。酒渣。喝。淡酒。 怀瑾握瑜 ....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洁净的样子。玷辱。 ..,受物之汶汶 皓皓 ..之白皎洁的样子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贾生吊.之悼念死者 又爽然 ..自失矣茫然 五、句式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 “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 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 六、默写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

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 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