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

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

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

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得了海绵状血管瘤该怎么治疗呢?孩子发现得了海绵血管瘤,作为孩子的父母也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下面给大家解答治疗海绵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血管瘤医生提醒大家得了血管瘤一定要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一般很多患者都选择了手术切除治疗,大部分病变可以手术切除。但对范围较大,位置较深,特别是累及肌肉组织和颈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中出血多,危险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使外科医师感到十分棘手。

手术要求争取做一期全部切除,残留的血管瘤组织具有诱发凝血机制紊乱,可以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如果术前做血管造影,了解海绵状血管瘤的营养支,则在血管瘤两端结扎供应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切除。由于手术治疗远期复发率太高,现在基本上不采用了。针对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采用高频电极术

高频电极术是一种纯物理的治疗方法,不会有任何的药物到瘤体内,其方法是在超声定位下,采用高频电极治疗仪产生的电流、热能及高频电凝作用于患处,从而是使病变的血管组织逐渐机化、萎缩,直至完全闭合消失。该技术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无破坏性,治疗效果完美。

长峰血管瘤医院医生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以点击免费血管瘤在线医生咨询,或是拨打我们的全国免费咨询热线。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我院真诚的祝愿您身体健康!

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导语:绝大部分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腿部上面出现海绵状血管瘤都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到自己的腿部长出来 绝大部分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腿部上面出现海绵状血管瘤都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到自己的腿部长出来一个红红的斑点,大部分人都会把这种斑点当成胎记的,但其实这种斑点是一种病变的情况,所以必须要及时发现,然后及时进行治疗的,治疗腿部海绵状血管瘤方面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主要就是采取一些手术的治疗方法。 美国血管脉冲术是将最新两种不同的脉冲技术整合成一种治疗技术,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发出不同的脉冲按照不同的先后顺序对病灶进行治疗,先使血红蛋白转化为1064nm波长更好吸收的物质,再将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或凝结,将吸收率增加3至5倍,让两种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增加皮肤穿透深度有效凝结和破坏靶组织,最后结合临床药物修复,从而有效治疗血管病变,彻底根除血管瘤。 脉冲染料脉冲(PDL),波长585nm:特异性地被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吸收,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使血管凝固坏死,从而被吞噬系统吸收,随淋巴循环排出体外。因为只在瞬间针对血红蛋白凝固,所以对正常皮肤无任何影响。迄今为止,脉冲染料脉冲是针对鲜红斑痣、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红色胎记、红色小血管、伤疤和红斑、痤疮等病变是上海医学上的“金标准”。 Nd-YAG脉冲,波长1064nm:当血红蛋白吸收脉冲染料脉冲的能量后,会在瞬间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这种微型凝固的蛋白对染料脉冲的吸收很少,但是对Nd:YAG脉冲吸收率较血红蛋白提高了3-5倍,从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李宇,张洪义(空军总医院,北京100036) 中图分类号:F1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070(2010)01—0037—02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0.01.014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 一,尸检发现率约为3%一20%…。目前对其确切的 病理学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传统观念多认为是先天性 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旧1。而朱少君等的研究显示 肝血管瘤的克隆性研究显示每肝血管瘤内不同部位病 变组织具有相同的x染色体失活模式,提示肝血管瘤 属于克隆性增生属于实性肿瘤【3J。Mahajan人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VEGF)等在应用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加家 兔肝内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贝伐单抗 为患者治疗结肠恶性肿瘤时意外发现,患者原有肝脏 血管瘤体积减小,提示肝血管瘤的形成与发展与 VEGF的调节有一定的关系HJ。 大多数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生长缓慢,无明显 不适症状,多于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至今无恶变 报道,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只需定期复查,或者相应 给予保守治疗。但仍有少数病例肿瘤增长速度较快, 或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血管瘤破裂出血,Kasabach— Merritt综合征等,需要外科干预治疗。 1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传统观念认为对于肿瘤直径>5cm、有临床症状、 肿瘤增长较快、压迫周围脏器和影响循环系统,或者有 可能出现瘤体破裂危及生命者,应积极进行有效的治 疗。PauloHerman等人的研究认为"J,对于无症状的 肝血管瘤不要过分强调以瘤体大小为标准作出治疗决 策。鉴于肝血管瘤的病因可能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未 见有恶变的报道,自发性破裂出血极为罕见等因素考 虑,认为:外科治疗应更为保守。外科治疗主要用于无 法缓解的疼痛、压迫临近器官、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怀 疑为恶性肿瘤者。肝血管瘤常见的症状有腹痛,腹胀 以及压迫临近器官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对于有疼痛症 状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胆道结?综述?37 石、胃部疾病等引起的疼痛,并可给予止痛剂治疗。多 数患者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对于首诊基本明确诊断肝 血管瘤、又无任何临床症状者,可在门诊随访,每6个 月复查1次B超。 2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主要手术方法有血管瘤外剥除术、肝切除术、肝移植 术。 2.1血管瘤外剥除术血管瘤外剥除术因能最大限 度地保留正常肝脏组织,是肝血管瘤最常用的手术方 式,其手术基础是肝血管瘤膨胀性生长挤压周围的肝 组织。尽管Belli等研究表明有时很难发现肿瘤与正 常肝脏组织之间的界限,平均输血量达2.8U【6J,但血 管瘤外剥除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仍比肝切除术 低。目前观念认为对于肝脏巨大血管瘤多应采用规则 肝切除而对于较小的肝血管瘤可采用局部切除或段切 除。SinghRK等人进行的一组回顾性研究中表明巨 大肝血管瘤行血管瘤外剥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 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肝切除术。规则肝切除 术仅用于疑有恶变、或者肝脏某叶完全被肿瘤占据 时o¨。但对两者优劣性的分析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 研究。 2.2肝切除术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肝脏外科手 术技巧的提高,肝切除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大大减少, 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肝脏的良性病变,其中肝血管瘤 是最常应用肝切除术的肝脏良性病变。对于巨大肝血 管瘤由于出血的风险增大,多采用肝切除术。Herman 等人对8例直径>14cm的巨大肝血管瘤采用规则肝 切除术治疗,仅l例患者需输血治疗∞l。SallehIbra— him等对84例良性肝肿瘤进行了规则肝切除术其中 46例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输血率为o,并发症发生率为万方数据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那么,对于这种静脉畸形要怎么治疗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 3.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但是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

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核元素治疗,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4.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 *导读: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好发于成年女性的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与毛细血管变性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肝内出血、血中机化、发育异常有关。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为贫血、腹胀、嗳气等,随着疾病的发展,还会出现心理衰竭、梗阻性黄疸等症状。……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好发于成年女性的常见的肝脏良性 肿瘤,其发病与毛细血管变性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肝内出血、血中机化、发育异常有关。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为贫血、腹胀、嗳气等,随着疾病的发展,还会出现心理衰竭、梗阻性黄疸等症状。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法 手术治疗适合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大的或巨大的血管瘤直径大于5.0cm;年龄大于60岁但器官功能及健康情况良好的;诊断不明确,不能除开恶性肿瘤可能的;肿瘤在肝脏的解剖部位有可能完全切除的;急症情况下手术如肿瘤破裂出血的。 手术治疗时手术切除具有一定难度,对技术上要求、条件上保证、多学科间的配合上,应能有充分的保证,故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做全面考虑,分析手术的风险性欲安全性,权衡利弊。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不能抱有试探性的性质,因为一次不成

功的手术改变了局部的解剖关系,使随后的手术极困难或成为不可能。因此,对巨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前进行详细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二、非手术治疗 1.介入栓塞治疗:目前HAE多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血管瘤的治疗。另外,妊娠期海绵状血管瘤常迅速增大,为预防腹压逐渐增大引起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破裂出血,HAE是最佳的选择治疗方法。 2.放射治疗:对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可采用放射治疗,以控制肿瘤进一步增大。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怎样治疗?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大部分医生都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丰富的知识,能够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较好地回答患者的疑问。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多种外科方式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LHG)的适应证与手术经验。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经手术切除、瘤体捆扎、肝动脉结扎或栓塞、微波固化术等不同方法治疗的LHG 580例进行总结、分析,对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选择,术中防止大出血的方法及应急措施,术后辅助治疗等进行讨论。结果 全组术后1个月内死亡2例,占0.34%;其余均恢复顺利,近5年来已无手术死亡。结论为提高手术安全性,获得满意疗效,治疗LHG应根据病变大小、部位、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或联合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关键词:血管瘤,海绵状/外科学;肝肿瘤/外科学 分类号:R732.2;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947(2000)01-0052-03 Comprehens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 WU Bo-wen WU Meng-chao PAN Ze-ya YAO Xiao-ping YANG Guang- shun YANG Jia-mei (Eastern Hepatobiliary Surgical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indication and effect of various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 (LHG).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80 patients with LHG treated by various surgical measures such as hepatic resection, tumor trussing up, liver arterial ligation/embolism or microwave coagulation of the tumor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in our hospital, as well as surgical indications, selection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severe operative bleeding and postoperative supplementary treat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assessed. Results Of all patients, 2 died (0.34%) and the rest recovered smoothly; but no death caused by the operation was found in the recent 5 years. Conclusions The choice of operation model o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hould be adopted lying on the lesion size, location and patients'systemic situation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e operation and brings a satisfactory outcome of treatment. Key words:HEMANGIOMA,CAVERNOUS/surg;LIVER NEOPLASMS/surg CLC number:R732.2;R735.7Document code:A▲ 由于B型超声检查在肝脏检查中的普遍应用,临床发现肝海绵状血管瘤(LHG)的病人日趋增多,因此,对LHG治疗的研究将有更普遍的临床意义。分析

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

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关键词】舌;血管瘤,海绵状;麻醉 我院收治1例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此例患者病程长,手术难度大,加之基层医院条件、设备差,我院完成此类手术尚属首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5岁,因舌部肿块25年伴进食不便入院。其母代诉:幼时先天舌部即有约拇指大小肿块,高出舌面,无不适,而未就诊,随着年龄增长,肿块亦有增大,偶伴有疼痛,曾自行抗炎治疗(具体不详),肿块无减小,近来肿块增大迅速,伴有进食不便,被他人送来就诊。查体:患者颌面部轻度畸形。张口时见一约10 cm×10 cm×4 cm 大小暗紫色包块,光滑,质软,占据整个舌体的5/6,伸舌无明显受限,缩舌可见部分肿块露于口腔外,无明显触压痛,上、下腭黏膜暗紫色,诊断:舌海绵状血管瘤,拟行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术前检查各脏器功能无异常,ASA评分Ⅰ级。入室即开放静脉通路,监测BP、HR、RR、SpO2、ECG。行清醒气管插管。先静注咪哒唑伦1 mg,阿托品0.5 mg,地塞米松10 mg,2%利多卡因液喷喉数次,行环甲膜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液2 ml。面罩加压给氧去氮后,插

入气管导管一次成功。手控呼吸,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一致,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机按预定参数正常工作。麻醉维持:持续静滴丙泊酚,术中根据麻醉深浅调节滴速,间断追加异氟醚、芬太尼。麻醉后取平卧位,头后仰,给予术野消毒铺巾,逐步切除血管瘤,彻底止血,保留舌组织占全舌1/3,术中失血约400 ml。手术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15 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20 min神志清,能完成指令性动作,吸尽气管导管和口腔内分泌物后,拔除导管。断氧 5 min SpO2>95%,送患者回病房。手术历时70 min。家属放弃病检。术后当日输入全血200ml,患者术后12天好转出院。术后第15天,患者因用力后口腔出血,量不详,以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基本概述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它们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 返回顶部病因 (一)发病原因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学说: 1.先天性学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险性。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血常局限在囊内,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显症状。 发病机制(二) 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 肿瘤的质地可软也可硬,这与畸形血管团内的血液含量、钙化程度和血栓大小有关系。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黄色的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这种含铁血红蛋白是脑皮质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病人癫痫的原因之一。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质、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的病例为多发病灶,19%约。)脑外病灶(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以及中颅窝底、,)脑内病灶( 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肿瘤的大小不等,0.5~6cm。肿瘤的部位、大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国内报道病变灶常位于硬脑膜外中颅窝底,占70%~80%,少部分位于脑内。国外报道脑内病灶最常见。脑内病变常有自发性反复小量出血的倾向,瘤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和钙化点。脑外病变常以占位效应为主。 返回顶部症状体征 1.无症状占总数的11%~44%,轻微头痛可能是惟一主诉,常因此或体检做影像学检查而发现本病。头痛是否与病灶出血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中40%在6个月~2年内出现下述症状。 2.癫痫占40%~100%,见于大多数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癫痫。海绵状血管瘤比发生于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发生癫痫,原因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对邻近脑组织的机械作用(缺血、压迫)及继发于血液漏出等营养障碍,病灶周边脑组织常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胶质增生或钙化成为致痫灶。动物实验证实,皮质或皮质下注射含铁离子可制成癫痫动物模型,其中约40%为难治性癫痫。 3.出血从尸检、手术标本或影像检查常可发现病灶内有不同阶段的出血,而有症状的显性出血占8%~37%。根据计算,病人年出血率为0.25%~3.1%;病灶年出血率为0.7%~2%。大脑半球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更易出血。与AVM出血不同,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一般发生在病灶周围脑组织内,较少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预后较AVM好,但首次出血后再次出血的可能性增加。女性病人,尤其是怀孕的女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出血率较高。反复出血可引起病灶

海绵状血管瘤病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海绵状血管瘤病理介绍 导语: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静脉血管畸形,充满血液形成的一种肿瘤,它会压迫周围神经,形成毛细血管瘤,这样会让所处部位组织严重变形,直接影响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静脉血管畸形,充满血液形成的一种肿瘤,它会压迫周围神经,形成毛细血管瘤,这样会让所处部位组织严重变形,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但是一般在生活当中,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常识,并不认识和了解,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海绵状血管瘤的一些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因素。 1.临床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该类血管病变的特点为出生时即已出现畸形。病变大多发生于头面部、口腔粘膜、四肢、肝脏、脊柱及其他部位。临床上显著特点是往往与周围肌肉(横纹肌)关系密切。表现为肌肉内或肌束间的血管畸形。而四肢等部位发生的病变由于血管“瘤体”的构成上的差别可表现为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具有蜂窝状的血管畸形。绝大部分均表现为随着患者年龄增大而缓慢增大、增厚的病灶,极少数患者出现相应神经受压的疼痛症状。而大多数均无不适症状。以头面部病变为例,海绵状血管畸形位于深部者往往仅出现软组织肿块,有时大时小的现象。病灶位于较浅者可出现暗红色、蓝色、紫色结节样外观。部分患者会主诉摸到病灶内的硬性颗粒。头面部发生的患者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肿胀,如舌体肿胀,腭部、咽侧、颊粘膜都是好发部位。在患者兴奋、恼怒时病灶会明显增大。病变位于四肢者少数伴有疼痛、肿胀。两侧不对称,患侧肢体增粗。静脉畸形往往表现为弥散的多点状、网状扩张的静脉,表面皮肤可见蓝色、紫色病灶,四肢部位通常显示蜂窝状结构。患者不慎外伤时可出现较多的出血,继发感染时常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基本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它们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 返回顶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学说: 1.先天性学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险性。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血常局限在囊内,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显症状。 (二)发病机制 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 肿瘤的质地可软也可硬,这与畸形血管团内的血液含量、钙化程度和血栓大小有关系。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黄色的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这种含铁血红蛋白是脑皮质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病人癫痫的原因之一。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质、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脑内病灶),以及中颅窝底、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脑外病灶)。约19%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肿瘤的大小不等,0.5~6cm。肿瘤的部位、大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认识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与预后

认识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与预后 *导读: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严重出血甚或致命的报道。…… 海绵状血管瘤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 严重出血甚或致命的报道。 临床表现 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

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触诊检查有似蠕虫盘绕聚集之感,或可扪出颗粒状静脉石存在,X线照片也可显现静脉石,此乃血栓机化钙盐沉着而形成。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四肢、躯干次之。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内。多在出生时即已发现,或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年月。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易被误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累及骨髓腔者,X片中可见骨小梁被破坏后的多腔空泡样征象。上、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有时因拔除一个松动的牙齿可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短则一天,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瘤治疗中的难点。成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较为明确,可在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发现,多数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关于海绵状血管瘤的本质仍然存有争议,近年来的研究日益倾向于其性质为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因此,畸形的血管结构与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可以解释包括浸润骨骼在内的许多现象。但这一结论与许多传统观察不一

一文读懂: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一文读懂: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错构瘤,由内皮内衬血窦、未成熟的无法对脑组织供血的血管。现结合印第安纳大学影像科的Nicholas Koontz 医生在auntminnie 上的病例对该病进行介绍。病史 老年女性,健忘和糊涂 影像学检查和发现图1 为CT,右侧小脑半球上部一高密度病灶(红色箭头)图2 为GRE 序列,可见脑内多发低信号灶(红色箭头)图3 为GRE 序列,可见脑内多发低信号灶(红色箭头) CT:示右侧小脑半球上部见一直径约5 mm 的高密度影,周围环绕低密度区。脑室增宽,脑沟、裂弥漫性增宽加深,表明脑组织弥漫性萎缩。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弥漫性低密度区,表明有陈旧性的腔隙性脑梗塞。 MRI:可见数个小的、类圆形的低信号灶,横断GRE 序列上显示最佳,病变位于小脑、右侧脑桥、左后和腹侧丘脑以及放射冠区。 鉴别诊断 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多发高血压性出血,创伤后遗症,弥漫性轴索损伤,实质挫伤,淀粉样血管病,多发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诊断 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 讨论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错构瘤,由内皮内衬血窦、未成熟的无法对脑组织供血的血管。生物学表现多样,可进展、退化或扩大。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脑动脉造影隐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发病率约为0.5%。约75% 的病例为单发,10% 到30% 为多发或家族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0 到60 岁,但儿童也可以发生。发病率无男女差异,所有人种都可以发生。 海绵状血管瘤可大可小,大着直径可大于6 cm,平均大小为0.5-4 cm。多含有不同时期的血性成分,周围可有完整的含铁血黄素环。有三个基因位点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CCM1, CCM2 和CCM3。多发性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综合征,多见于墨西哥裔西班牙裔美国人,以CCM1 上的KRIT1 突变为特征。在这个综合征中,该基因突变导致KRIT1 蛋白发生截断,导致受损的内皮细胞微管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这些未成熟的内皮细胞成熟和形成毛细血管的能力受损。而更为常见的是,散发的海绵状血管瘤没有KRIT1 基因的突变。 海绵状血管畸形与发育性静脉异常(DVA)、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以及皮肤异常,包括咖啡é-斑和角化毛细血管静脉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医师表示海绵状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儿时期,好发于女性,多呈青紫色鼓包的现象。海绵状血管瘤顾名思义,就是由于血管畸形并且呈现海绵状。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理,患了海绵状血管瘤会使皮肤凸起但基本未有颜色的改变,海绵状好发的部位一般都是头部、四肢、及颈部。接下来医师详细介绍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人体的症状。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内。上、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 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短则一天,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瘤治疗中的难点。成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较为明确,可在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发现,多数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 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以四肢、面颈部、躯干较常见,骨骼、肝、脾、胃肠和其他内脏易可生长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根据其深度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如位于皮下组织,表现高出皮肤隆起包块,皮肤呈紫色,触之柔软,包块如海绵状或面团的感觉,界限不太清楚或与皮下组织有明显界限,压之有压缩感,包块大小有时随体位改变有变化,增大或缩小。位于深部肌肉组织的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局部肿胀,患肢粗,皮肤色泽正常,触之无明显包块,局部柔软有压缩感。血管瘤患处有酸胀沉重感。有时累及神经受压迫,有疼痛感,患处肌肉无力。海绵状血管瘤无论是局限性的或是弥漫性性的都不会自动消失。 南昌长峰医院-江西政府扶持医疗机构,拥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和新的技术设备。医院特色技术:高频电凝微创治疗、彩超引导下微创治疗、复合窄光谱光动力等治疗方法,在治疗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血管瘤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同时也受到了界内和众多痊愈患者的一致好评和肯定。多年以来严格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并且从“十二五”医改规划要求以来,我院严格要求,按照卫生部的指示,在一步步的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同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我院一直秉着“踏踏实实办院、勤勤恳恳做事”的原则,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品牌形象。同时我院拥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和新的技术设备,是一所集临床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血管瘤医院。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以上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广大海绵状患者及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一旦发现是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要及时就医诊断,及早治疗,这样才能更好的治愈海绵状血管瘤。

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一篇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一篇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摘要 背景 尽管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在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位置,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 瘤只有29例病例报导(包括我们在内)。在这篇病例报告中,我们讨论了第三脑 室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 病情介绍 患者,女,64岁,因“突发意识水平减退”收入急诊室。脑部影像学检查显示 第三脑室多分叶状出血块。病变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被切除,病理诊断为海绵状 血管瘤。术后,病人由于下丘脑损伤而后有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直至术后2 月余才恢复到正常状态。在29篇文献回顾中,病人的平均年龄为40岁,女性比 例稍高(女性/男性)。大多数病人有颅内压增高的占位效应,只有一例患者没有 明显症状。 完全手术切除被用于81%的病例中。大约80%的病人变得无症状或者由原来的症 状有所改善。死亡率大约为6.9%,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水肿。 结论 正如之前文献所报导的那样,在手术切除第三脑室后预后良好。因此,第三脑室 海绵状血管瘤倾向于生长迅速并导致占位效应,手术切除是其的治疗选择。 背景 海绵状血管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任意部位的血管错构瘤。由于CT和MRI 的使用增长,更多的海绵状血管瘤最近被发现。然而,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不常见,其发生率占所有海绵状血管瘤的2.5到10.8%。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发生的区域是侧脑室,侵犯第三脑室并不常见。基于pubmed的文献,只有29篇关于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被报导。我们呈现一个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我们通过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病灶。另外,我们也回顾先前的病例报导,讨论他们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病情介绍 患者,女,64岁,因“突发意识水平减退”收入急诊室。除了间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