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姓名易三才

专业产业经济学

入学年月2012 年9月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目录

一、文化认同综述 (1)

(一) 文化认同概念 (1)

(二) 文化认同类型 (1)

(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

二、国家认同综述 (2)

(一) 国家认同概念 (2)

(二) 国家认同分类 (3)

(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

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

(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

(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

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

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

参考文献 (7)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综述

(一)文化认同概念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

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健康的自我认同,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性认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状态中人的“一致性”与“自我性”处于和谐状态,个体拒绝自我的封闭与孤立,与他者互动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自我在不断认识他者的基础上建构起健康的自我概念,他人的优长成为自我成长的促进因素,群体不会泯灭个体,求同也不会消除个性;个体以基于“主体间性”的交流、沟通来促成自我认同的变化与更新。

扭曲的自我认同,创伤性记忆、从众心理、自我中心性思维等人格因素,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宣传、商业文化等社会因素,种种内外

制约都会限制自我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自我认同的扭曲:“自我性”压倒“一致性”会造成抵制性认同,即通过一味贬损他者而建构起虚假的自我认同,个体出现敌视他人的心态和行为;“一致性”压倒“自我性”则会造成雷同性认同,即由于从众心理导致的完全认同于各种外在规范而放弃了自我的主体性,由此造成个体生命力的弱化和主观能动性的丧失。当然,多数人的认同处于动态性的不断重构过程。而不会被固化在某种认同类型中。

(三)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各种文化问题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性,也有文化上的盲目抵制和一味趋同,文化上的民族主义与虚无主义、保守的原教旨主义与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即代表了两种极端。要克服此类极端心态,还需借助于开放性认同。

二、国家认同综述

(一)国家认同概念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

台湾学者江宜华则认为国家认同问题试图分析的是一个人

如何决定其国家归属、如何看待国家归属与私人生活秩序的关系。也有台湾学者将国家认同定义为“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

大陆学者郑富兴则将国家认同感定义为个人承认和接受自

己的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后产生的归属感。佐斌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指出国家认同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郭艳提出,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表现为个人和国际两个层面。就个人而言,国家认同指的是个体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属于国家这样的政治共同体,心理上承认自己具有该国一员的身份资格。

(二)国家认同分类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国内外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和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是从国际层面对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变化进行分析的。他们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国际社会的政治构建,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合法性逐步得到认同的过程,即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力量对比此消彼涨的情况下确立适当的国家地位和自我身份,进而明确其利益,决定其对外政策和行为。

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研究认为国家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政治、历史、文化、族群等多种因素复合的共同体,而这些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也影响着国家认同的构建。对于国内层面国家认同的研究,目前多见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大多以某个国家或者地区为个案,从历史、文化、族群出发,在理论上或者实证角度研究影响国家认同形成与变迁的因素。

按照文化认同的差异程度,国家认同可以分成三类:

1、含有文化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2、不含文化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3、不含族群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三)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起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动态的过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了很大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对国家的地位、作用和国家主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些主导西方舆论和学术思想的权威学者纷纷放言:“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民族国家的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已经过时”。事实上,在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并没有消失。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一直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如果说国家制度是现代国家构建所必需的“硬件”,那么国家认同就是“软件”。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国家这一共同体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保障。国家认同不仅确立了民族国家的身份,而且还使它获得巨大的凝聚力和复原力。

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当下的全球化进程并非均衡化过程,文化之间有强势弱势之争,国家之间有综合国力的竞争。文明之间有不同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的差异,这些竞争与差异必然表现在文化身份的竞争之中,所以文化身份认同的竞争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竞争的重要表现形态。各种文化身

份认同的冲突也必然反映到个体的身份认同之中。个体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价值,又面临着这种价值与现代性价值、主流文化价值的冲突,从而导致了个体的多元文化身份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导致了个体的民族文化身份与外来文化认同之间的冲突。

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公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冲击,而中华民族认同感也在这一趋势下显得弱化。

(一)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纵观中外各国,每一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均与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这种民族文化潜移默化于个人内心的结果,不仅产生了一套指导各人行为反应的价值系统,而且也形成了一种认同于所属文化系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必定与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要维护民族利益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主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并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

当今世界各国无不重视文化的力量,不少国家正在日益加强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投资比重。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中,传授民族的文化价值,培养对本民族的忠诚始终是国家认同教育的主题。近年来,正当许多发达国家努力发展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却忽视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

考验。

(二)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就是要对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体认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认同,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同,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同,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认同,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认同。但须注意的是,强化国家意识、认同民族国家,并不等于否定全球意识,民族国家认同与全球意识绝对不是有我无你的关系,它们之间能够实现有机的统一。

2.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在全球化时代,历史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历史学科本身的范围而具有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及久远的历史素材。在古代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好素材。通过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思索人我、群我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强化他们的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特质,吸取历史经验,认清历史变迁对时代的重要性,以强化其思考与分析能力,增进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宪.全球化与文化认同[A]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宁.文化认同的多面性[A].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C].周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黎]萨利姆·阿布.文化认同性的变形[A].文化认同性的变形

[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陈剩勇.全球化、族群认同与历史教育[J].史林,2003(6):

24-27.

[5] 黄岩.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J].前沿,2007(11):28-30.

[6] 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7(2):17- 24.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 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2007年第3期总第25卷(总第92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 I J I E UN I V ERSI TY NO.3,2007Vol .25General No .92  收稿日期:2007-02-12 作者简介:胡朝映(1957— ),男,贵州瓮安人,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理论。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胡朝映 (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22) 摘 要:经济全球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各民族国家在这场全球化中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迎接才会使自己得到发展,反之将会被无情地淘汰,成为经济主流的被奴役者。经济全球化的突出特征和各类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也告诉我们,将来的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将朝着共生的方向发展,和谐世界不仅是人类美好的追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07)03-0089-03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现象,它的出现对于各个民族主权国家既有机会的一面,又有挑战的一面,在这个大潮面前,如果能主动适应,就将因此而获得利益,反之将在这个过程中要么成为被奴役对象,要么被排斥在全球经济之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国力也将大大被削弱,国家安全随之受到极大的威胁。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人类能够在大自然中生存,就是能结成群体,自从第一、二次大分工以后,人类出现了三大经济部类,作为每一部类的人群已经不能单独生存,而是要不同部类的人们互通有无,当时没有出现全球化的词汇,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以及经济活动也不能全球化,但是它说明了一个规律:人类要合作,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要更大范围的合作,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的一种合作,是一种运动,一种过程,是各国经济趋向于某种程度的一体化,是向市场化、世贸相互依赖依存程度大提高的过程,是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越具有一体化的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减少的过程。 早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分工就演变成了国际分工,逐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就出现了第一轮的经济全球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已经完成,形成了金融资本、工业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资本帝国主义,世界市场被大致瓜分完毕,由于矛盾发展,后来出的结果是在生产力、科技和世界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走向反面,重新瓜分世界,导致20世纪上半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这便是发生了断裂、中断和逆转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到20世纪中后期,世界进入了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到八九十年代大发展,凯恩斯主义失灵,在金融、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服务业采取自由化的措施,自由化成为政策取向。 二、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世界,在这个大潮面前,民族国家首先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看,民族国家在各个时期都能得到发展机遇。在优惠贸易协定阶段,有关国家在贸易领域签订协议,互相削减关税和进口限制,对非协议国家则实行贸易壁垒;在自由贸易区阶? 98?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院(系):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公共管理 姓名: 刘平平 学号: 2012220764 2012年11月8日

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摘要:文化发展受制约于当时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水平,社会发展 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同样规约着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任何一种文化认同都不应当理解为漫画式的人为建构。 文化认同是与现实不断遭遇并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文化主体 自觉地促成其面向普遍性的生成过程。问题在于,民族国家在应对 外来文明时,其所采用的反抗方式决定着自身文明生成的速度与质量。为此,文化认同在其建构过程中,一种旨在透视、穿越其中的 认识误区的自我定位,以期避免自身在反外来文明之中背弃文明, 是迫切而关键的。 关键字:文化认同意识形态一体多化 一.文化认同的自我意识:去特殊性 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各个民族国家之文化,如同百川 奔流入海之势,汇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差异性或特殊性争锋、交融 的广浩域场。在这优胜劣汰的广浩域场中,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 的身份象征面临着模糊乃至丢失的挑战。伴随这场挑战而来的是世 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的自我觉醒。思维对自身的意向,往往开始于 遭遇异己。【1】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相互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感,是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自我文化命脉的历史条件,同时也在应 对乃至超越这一带来危机的外部环境中形成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意识。换言之,文化认同的思维起点,就其现实性而言,缘起于文化特殊 性之间的相互碰撞。 就中国的近代史看来,中国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反西 方殖民主义的历程是相伴而生的。【2】当紧闭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推开,中国面临的几乎是一场全方位的殖民主义入侵。在强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今天来到这里非常的高兴,希望跟大家有所交流。我把中国大陆最近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上的 反映跟大家有一些沟通。 其实说到建筑,大家都会发现,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建筑时代,建筑时代又和中国所谓的青春期一起到来。就是说建筑时代,大规模的开发的时代,在中国到来了。当然这个时代,大规模开发的时代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这个青春时代一到来,使得对房子的需求现在变成了一个无限的需求。总的来说,中国人住房的欲望还没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一点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一个行业来说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从一个建筑师来看,进入了一个最有机会的时期。当然这个机会是靠人来掌握的,现在中国人可以施展的地方很多。就是有一个说法,最近“中国”这个词 (CHINA),中文的译音就是“拆哪”。 虽然最近国家中央政府的政策,但是挡不住地方政府强烈变革的欲望。中国改革特色就是地方分权。地方拿到权利,每个地方的党委书记,市委书记基本上就是董事长一样。这个地方的所有成员,老百姓其实就是公司的成员。董事长就是市委书记,每一个地方都像一个大公司,大公司就是把这个地块做出业绩来。地方政府就发现如果不在这个竞争中间取胜的话这个地方就被别人抛掉没人用了。就是说每一个地方的政府都要大兴土木,就是要赶上所谓全球化的浪潮。就是说这些地方都是自己直接跟世界组织接轨,中央政府只是把这个国家画一个圈圈,实际上各个公司中央政府等于是一个大的总公司,所有的这些上市公司都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润。 这个格局下面,中央政府等于是一个证监会,就是管理这些公司的。但是管不住,公司他有自己的逻辑。所以你看,每一个市政府基本上就是一个公司的格局,这个秩序是中国非常独特的秩序。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所谓全球化的程度现在已经是很深的程度。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讨论这个全球化在文化上在社会上引起的一些后果是什么。我想跟大家探讨对于建筑,因为我们也关心建筑行业。现在在北京,北京人他的地标或者象征性的建筑是什么。

《文化认同论》读后感

《文化认同论》读后感 文化认同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值得探讨的永恒话题,文化认同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文化认同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化本身,提升对大社会发展背景的了解。郑晓云在本书中共利用六个大板块来介绍文化认同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前言中详细地谈到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全球传媒、互联网迅速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阐释文化认同之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本书的支柱,六个章节的分类简洁明了。 其中,第一章作者从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主位因素;文化认同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文化认同与文化模式三个方面讲解“作为文化核心的文化认同”的内容。在第二章中,着重介绍文化认同的过程与形成。通过对这一章的品读,使读者明白文化认同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文化过程。单独的个人作为社会单位中最基本的个体,是构成群体认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个人认同对群体认同,乃至于民族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告诉我们的单独个体,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警示人们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必要的努力。说是艰涩难懂的理论书籍,其实讲述的便是最基础的知识。我们从小便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但是知道中华民族形成的诸多因素的人却是

为数不多。 郑晓云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说到民族认同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顺流而下”,讲到民族认同与民族特征,然后把民族认同与民族发展结合起来。历史的车轮历来少不了政权的压轴,政权同样与文化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述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作者还从现实层面来探讨文化认同对社会的影响。即从澳门这个特殊单位,讲述其回归后的文化认同与整合研究。不光是澳门,还是像台湾、香港这样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地区,亦或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都能从其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其发展历史及现状前景。这便启示我们对一个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要从表面理解,更要结合实际,才能更好的懂得理论的深刻内涵。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近年来,“全球化”这一字眼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第二,全球化也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目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全球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说到全球化,不得不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的步伐明显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快一些。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些

全球化_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收稿日期:2007-05-16 作者简介:程惠霞(1973-),女,四川省夹江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 理、国际经济。 2007年6月10日第6期(总第319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ofFujianPartySchool Jun.10,2007No.6(GeneralNo.319) 席卷世界的全球化给国际政治经济带来了日益深刻地影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对峙的冷战时代的结束,全球化浪潮势头更加迅猛,人类真正进入了全球共存与竞争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型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典型的代表是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些国际组织甚至开始具有某种超越民族国家的权力,因而有必要对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予以探究并作出回应。 一、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的一种称谓,是现代国 家籍以体现的身份。从广义角度讲,民族不等于国家,民族的历史早于国家,并非每一个民族均有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必然具有民族的特征,现代民族也必然具有国家的要素。民族国家是民族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体,前者体现为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维护民族利益,强化民族精神;而后者则体现为求得国家 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国家是体现民族利益的形式,因为它拥有强制性的机构与力量,能够采取强制与非强制性的手段实现或维护民族利益,从而实现国家利益。本文谈到的“民族国家”是从现代国家的角度来讲的,它具有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有一定界限的领土,一定数量的公民,有行使管辖权的政治组织以及对内对外独立自主的主权。使用“民族国家”概念是因为它还体现了国家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文化基础,作用微妙。 国际社会是包括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综合体,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国际关系也就涉及众多的国际关系主体,但民族国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类。它们各自拥有国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因而每一个国家是独立、平等、不容侵犯的。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经济生活把国际社会各个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政治生活。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在每一时代形成颇具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一般而言,当各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时,民族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程惠霞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081) 摘 要:在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跨国性组织等多方面的挑战。但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的特点及其在 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决定了尽管经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其支配性地位是由民族国家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政治文化等基本因素维系的。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全球化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7)06-0081-03 ?当代世界? ?8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

“文化认同”

02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 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一)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当议》指出,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以及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 苗普生《文化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 (二)关于民族地区国家认同。 陈季君《论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认为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李治亭《清代满汉民族认同与“互化”的历史考察》指出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满化”与“汉化”在内的满汉“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互化”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探析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探析 摘要:“全球化”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全球化、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普及给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与传统革命文化完全不同的很多新符号的冲击。如何引导青年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道课题。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适应;大学生 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的概念在西方诞生。“全球化”绝非只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同时也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全球化、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普及给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与传统革命文化完全不同的很多新符号的冲击,成为青年人新的自我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青年个体被置于一系列新知识、新语言、新习性和新背景的认同和表达中,并且其中“总是包含着将其他意义带入了我们自己所有的意义之中”[1]。因此,在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们面临着个人文化身份如何构建的问题。良性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构建,能使广大学子在自我和他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游刃有余,进而促进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共生、共荣。相反,如果这种文化认同与构建存在缺失,必将导致青年大学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产生身份准确阐释的焦虑,由此引发价值观的动摇甚至缺失。因此,如何引导青年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就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道课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群体的审视 1.全球化语境对本土文化及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 清华大学王宁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上全球化或趋同化现象,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而在对大学生的影响上,外来文化已构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巨大冲击,加上青年学生惯有的心理逆反,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都有退化的可能[2]。全球化给大学生的生活开辟了新天地,使他们有机会分享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异域文化正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 信息是影响人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抢占信息传输主体以及对信息传输工具的成功研发,使美国在媒体传播领域占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主导整个媒体,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美国大力加强了对外传播的力度,通过广播、报刊等媒体以及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等各种文化产品,形成了美国的“话语霸权”地位。在大量的信息输出过程中,美国通过饮食文化、影视文化和电脑软件文化等,逐渐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 面对美国等西方大国强大的价值观输出攻势,一些青年学生的本土文化感情正在逐渐淡化,逐渐以西方文化时髦为标准,崇尚西式价值观,而对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字等不以为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在逐渐淡化。 2.大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主体”构建的关键时期——“个人化—反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

张晴晴 34 091资源0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随着全球化的大潮渐起,文化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心话语”之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趋向化相互斗争的复杂态势,各种文化在异彩纷呈的同时也分别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考验。 在当前的时代,概括文化发展的特征,首先就是多样性。从西方文化哲学对文化形态的区分开始,多样性就成为文化发展的首要表现。2001年11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样性宣传》。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随着全球化的时代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的所谓“普世文明”中,“仍将保留各别文明丰富否认个性,普世文明的统一性中仍将蕴涵各别文明深刻的多样性”,这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要存在方式。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态,是与人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文化的多样形态是人类本身发展历程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的多样性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形态维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现。 我们在看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形态的同时,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态,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相反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文化“一元文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来看。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国家的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形式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实力、技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迅速扩张,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文化呈现出世界趋同或融合的趋势,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让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通信传媒的高速进步,自由贸易的逐步深化,正在把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市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推进。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侵犯一个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大争议的过程。全球化和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民族都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保持我们文化特色,借鉴外来文化优势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下,我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慢慢走出国门,向世界显示我们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我们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世界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等。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不仅是西方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西方文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太完善的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成果,从而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率意识和现代管理意识。 再者,国外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野。在外国思想家的视野中,他们从老子的著作中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说的初步设想,也从中找到了对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保护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从中他们看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中,他们看到了可以用于改善当代西方家庭伦理关系,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社会规范;从《易经》中外国人更是读出了当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原理。而一部孙子兵法更是成为世界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材。而这些,都是我们不曾发现的。经济全球化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文化时,我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了,我们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来越深刻了。 二.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纵然经济全球化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首先,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使大量外来文化流进,西方文化迅速扩张,从而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逐潮流,热衷过一些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然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却原来越冷清,逐渐被打入冷宫。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们传统文化的地位摇摇欲坠,有些文化甚至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其次,经济全球化下我们的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的文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充斥于世界。可以说,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习俗正在日趋全球化,无论是在服装、食品、电影、电视,还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美国更是凭

文化认同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文化认同 周述波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文化认同问题成为世界性热门话题与高频词汇。各个学科无不借助于认同概念来建立相关的研究,形成了历时性与共时性交杂的认同“概念丛”。鉴于这个舶来的关键词在当代的显学地位以及复杂内涵,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之,谱系之,敞开之。 一文化认同现象的发生根源及言说语境 何谓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1] 事实上,文化认同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现象,早在文明之初就存在着,“当社会组织从家庭扩大到氏族和部落,成员的联系纽带从血亲扩大到姻亲观念认同时,氏族成员的认同便已经初步具备文化的内涵。”[2]文化认同“界定了同边陲相对立的中心的特征,是时间性/或空间性的,并展示了更‘原初’的特征”[3]。郑晓云认为,人类文化认同产生源于三个方面,即劳动实践,自身发展的族体归属,自然祟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4]。 文化认同作为一种现代社会问题,则是西方现代性引发的结果,并在西方后现代性影响下日益突出,以至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次文化认同的危机。西方工业社会现代性的开拓,造成了殖民国家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和被殖民国家文化主体性的丧失,引起了近现代的文化认同现象。“认同作为一个现代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则是伴随现代性及其引发的文化危机而出现的。”[5]两次世界大战使知识分子在世界范围内漂泊与散居,也强化了文化认同问题。“所有这些跨越疆界、国家、民族、地区的流动、移居、放逐和迁徙,形成了20世纪以来全球性的‘散居’现象,并且带来了空前突出的文化身份问题与文化‘认同危机’。”[6]文化认同也与20世纪60年代欧美社会中现代主义衰落、后现代主义来临以及人文领域“文化论转向”带来的文化研究有关。“‘认同’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世界学术话语的后现代转向有着密切关联。”[7]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各种异质文化的接触变得空前剧烈与频繁,文化认同问题更加凸显。“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人们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中。”[8] 305. [2]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64-265. [3]俞正燮.节妇说. [4][7][10]胡适.贞操问题[J].新青年5卷1号. [5]鲁迅.我之节烈观[J].(署名唐俟).新青年5卷2号. [6][日]与谢野晶子.周作人译.贞操论[J].新青年4卷5号. [8][9]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5·上下身[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13、20. [11]徐仲佳.论《新青年》“贞操问题讨论”的现代性 意义[J].德州学院学报,2006,(1). [12]吴俊编译.东洋文论—— —日本现代中国文学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522. [13]陈子善.名人笔下的郁达夫·郁达夫笔下的名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5. [14]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J].文艺研究, 1998,(3). (作者简介:徐仲佳,男,山东青岛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6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姓名易三才 专业产业经济学 入学年月2012 年9月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目录 一、文化认同综述 (1) (一) 文化认同概念 (1) (二) 文化认同类型 (1) (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 二、国家认同综述 (2) (一) 国家认同概念 (2) (二) 国家认同分类 (3) (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 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 (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 (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 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 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 参考文献 (7)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综述 (一)文化认同概念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 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健康的自我认同,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性认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状态中人的“一致性”与“自我性”处于和谐状态,个体拒绝自我的封闭与孤立,与他者互动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自我在不断认识他者的基础上建构起健康的自我概念,他人的优长成为自我成长的促进因素,群体不会泯灭个体,求同也不会消除个性;个体以基于“主体间性”的交流、沟通来促成自我认同的变化与更新。 扭曲的自我认同,创伤性记忆、从众心理、自我中心性思维等人格因素,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宣传、商业文化等社会因素,种种内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