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暂,真正的时间也就不过一百年左右,从1895年2月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公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建立到今天也不过109年时间,与国际上其它国家的大学,尤其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学相比,更显得如此。例如:“牛津”、“剑桥”等著名学府已有800多年到一千多年的历史,远较我国早的多。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历程回顾起来也较为简单。

我国大学的历史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维新运动”,前者创建的主要有由著名“洋务派”领军人物盛宣怀创办的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北洋公学”和稍后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后者创建的主要有“京师大学堂及其师范馆”(今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之后的“北洋军阀”时代和“中华民国”时代,是我国大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出现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大学,如由北洋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陆续创建和发展的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大学的前身)、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西北大学等著名学府以及由著名民主爱国人士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等著名学府和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圣约翰大学(今复旦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等著名学府。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由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创办的“北大”“天大”“交大”等,组成了我国蔚蔚壮观的大学群,我国的大学发展达到了迄今为止最辉煌的“顶峰时代”,这一时期的这些大学几乎培养了我国20世纪政治、文化、科技、艺术界所有的杰出人物,对整个20

世纪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以后中国的大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中国的著名大学基本上由这些大学或者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大学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对以上大学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组,主要是将以前的综合型大学改组为单纯的工科型大学大学和文理型大学以及专门的医学院、农学

院等。前者——单纯的工科型大学大学更是成了当时乃至以后的重中之重,一大批工学院和单工科型大学相继组建,如有“前后四大工学院”之称的“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和“华中工学院(近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工学院(今南京理工大学)、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成都工学院(后来的成都科技大学,1994年与四川大学合并)”等八大工学院以及单工科型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则被改造成为了文理型大学,“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北京农学院和石油学院、地质学院、航天学院、外语学院、政法学院”等一些专门学院也相继组建。与此同时,三所具有特殊意义和地位的大学也相继正式组建,即以文科为主的中国人民大学、以理科为主的中国科技大学、以工科为主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主体为今国防科技大学),这是真正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建立的著名大学,是中央“嫡系军”。至此,新中国的主要大学已经基本建立。

之后,由于国家重视工科的高等教育体制,一些工科大学和学院发展特别快,我国开始形成以工科为主的高等教育格局,对我国以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五”、“二五”期间,中央政府宣布重点建设的六所大学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十年文革”期间,中国的大学均受到巨大冲击,发展受到巨大影响。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迅速步入正规,“文革”期间受到冲击的一些大学也开始迅速恢复并快速发展。“七五”、“八五”期间,由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于1970年被支解,国家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重点大学为前面剩余的五所外加“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地质大学和石油学院”等十所具有重要意义和实力雄厚的著名大学。“九五”期间,国家推出了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以国内外知名高校为目标的“211工程”,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

1998年,中国的大学发生了自1952年院系大调整以来最为重大的事件,即由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合并为新“浙江大学”引发的“院校合并大潮”风行中国,“新北京大学”、“新武汉大学”、“新吉林大学”、“新山东大学”、“新四川大学”、“新中山大学”、“新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批新综合性大学相继出现,“求大”、“求全”一时之间几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题,倍受国内外瞩目。1998年国家公布了首批21所副部级重点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2004年初国家又增选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等11所大学为第二批副部级重点大学)。

之后,国家于1999年启动旨在建设世界一流或世界知名高水平重点大学的“985工程”首批确定的九所全国重点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是国家在重点大学建设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必将对21世纪的中国大学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现在我们就对这一工程的具体情况做一下深入分析: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此后,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的高校有34所。2004年,国家又正式启动了“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增补了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所高校,使进入这一重点建设工程的高校总数达到了38个。

至此,我国高校的五个梯队已经开始初步形成,即“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普通一类高校、普通二类高校、普通专科高校等。这就基本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发展格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