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生态微系统研究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生态微系统研究

目录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第1章文献综述. (1)

1.1相关概念界定 (1)

1.1.1流动儿童 (1)

1.1.2社会适应 (1)

1.1.3生态微系统 (2)

1.2研究现状 (2)

1.2.1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 (2)

1.2.2生态系统观 (5)

1.3国内外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现状 (7)

1.3.1国外移民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现状 (7)

1.3.2国内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现状 (7)

1.3.3生态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9)

1.4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0)

第2章研究构想 (11)

2.1研究目的 (11)

2.2研究意义 (11)

2.2.1实践意义 (11)

2.2.2理论意义 (11)

2.3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假设 (12)

2.3.1研究的总体思路 (12)

2.3.2研究假设 (12)

2.4研究方法 (12)

2.4.1文献综述法 (12)

2.4.2统计分析法 (13)

第3章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生态微系统分析 (15)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3.1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家庭微系统的关系 (15)

3.1.1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 (16)

3.1.2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 (17)

3.2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的关系 (18)

3.3家庭微系统、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模型 (19)

第4章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家庭微系统的验证研究 (21)

4.1研究目的 (21)

4.2研究假设 (21)

4.3研究方法 (21)

4.3.1研究对象 (21)

4.3.2研究工具 (22)

4.3.3统计方法 (23)

4.4结果 (24)

4.4.1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基本情况 (24)

4.4.2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家庭微系统的关系 (29)

4.5讨论 (33)

4.5.1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差异 (33)

4.5.2原居住地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差异 (34)

4.5.3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性别差异 (34)

4.5.4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年级差异 (34)

4.5.5转学次数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家庭微系统的差异 (35)

4.5.6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家庭微系统的关系 (35)

4.6结论 (38)

第5章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与同伴关系的验证研究 (39)

5.1研究目的 (39)

5.2研究假设 (39)

5.3研究方法 (39)

5.3.1研究对象 (39)

目录

5.3.2研究工具 (39)

5.3.3程序 (40)

5.3.4统计方法 (40)

5.4结果 (40)

5.4.1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基本情况 (40)

5.4.2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42)

5.5讨论 (43)

5.5.1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差异比较 (43)

5.5.2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差异比较 (44)

5.5.3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44)

5.6结论 (45)

第6章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影响模型的验证研究 (46)

6.1研究目的 (46)

6.2研究假设 (47)

6.3研究方法 (47)

6.3.1研究对象 (47)

6.3.2研究工具 (47)

6.3.3程序 (48)

6.3.4统计方法 (48)

6.4结果 (48)

6.4.1结构模型的建构 (48)

6.4.2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50)

6.5讨论 (53)

6.6结论 (54)

第7章总讨论 (55)

第8章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的对策建议 (57)

第9章本文总结论、创新点和不足 (61)

9.1总结论 (61)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9.2研究的创新点 (61)

9.2.1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 (61)

9.2.2研究方法 (61)

9.3研究的不足 (62)

参考文献 (63)

附录 (69)

第1章文献综述

第1章文献综述

1.1相关概念界定

1.1.1流动儿童

1998年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定义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岁(或5至15岁)随父母或随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有学习能力的少年儿童,也可以叫“流动人口子女”。陈黎(2007)认为流动儿童是农民工流动的子女或外来人口的子女。[1]刘清(2008)认为流动儿童是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到达流入地半年以上的4至14岁的儿童。[2]综合以上定义,本研究将流动儿童界定为跟随父母从农村迁往城市并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7岁儿童。

1.1.2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最早用于研究智力落后领域,因此又被称作社会适应能力或社会成熟。全美智力落后协会(AAMD)将适应行为定义为:“个体达到社会所希望的与其年龄和社会团体一致的社会标准”。[3]Lukash将社会适应定义为个体通过融入、改造和离开环境使自己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即个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社会学词典》把社会适应定义为,个体通过社会化,了解在社会中的义务和权利,培养和社会环境相契合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价值观等,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4]林崇德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指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改变自己的观念、行为方式去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的过程。[1]13刘圆圆(2015)认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融入到一个新环境时,改变自身的心理、行为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主要是身份认同、社会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等方面。

以上有两种定义方式,一种从智力落后、智力缺陷的角度出发,将社会适应看作是一种智力能力,认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适应行为的保证。第二种定义方式将社会适应看作个体对环境的应激反应,社会适应是一种个体在面对周围环境时的应对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