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

全册教学设计

目录

1.1.1算法的概念 (1)

1.1.2 程序框图(第二、三课时) (6)

1.2.1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第一课时) (13)

1.2.2-1.2.3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第二、三课时) (18)

1.3算法案例 (25)

第一、二课时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25)

第三、四课时秦九韶算法与排序 (28)

第五课时进位制 (31)

算法初步复习课 (35)

2.1.1 简单随机抽样 (39)

2.1.2 系统抽样 (42)

2.1.3 分层抽样 (45)

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课时) (48)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课时) (52)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55)

3.1.1 —3.1.2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第一、二课时) (55)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第三课时) (58)

3.2 古典概型(第四、五课时) (60)

3.2.1 —3.2.2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60)

3.3 几何概型 (65)

3.3.1—3.3.2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65)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算法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2)能够用自然语言叙述算法。(3)掌握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4)会写出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5)会写出一个求有限整数序列中的最大值的算法。(6)会应用Scilab求解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解方程的一般性步骤,从而得到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这些步骤就是算法,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算法。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同一个问题也可能有多个算法,能模仿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写出一个求有限整数序列中的最大值的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我们对计算机的算法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确算法的要求,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各有力工具,进一步提高探索、认识世界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判断一个数为质数的算法设计。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如:判断一个整数n(n>1)是否为质数;求任意一个方程的近似解;……),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2、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

3、要保证算法正确,且计算机能够执行,如:让计算机计算1×2×3×4×5是可以做到的,但让计算机去执行“倒一杯水”“替我理发”等则是做不到的。

教学用具:电脑,计算器,图形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

算法作为一个名词,在中学教科书中并没有出现过,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没有接触算法概念。但是我们却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算法,熟悉许多问题的算法。如,做四则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从里往外脱括弧,竖式笔算等都是算法,至于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更是算法的具体体现。我们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算法,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算法等。因此,算法其实是重要的数学对象。

2、探索研究

算法(algorithm)一词源于算术(algorism),即算术方法,是指一个由已知推求未知的运算过程。后来,人们把它推广到一般,把进行某一工作的方法和步骤称为算法。

广义地说,算法就是做某一件事的步骤或程序。菜谱是做菜肴的算法,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歌谱是一首歌曲的算法。在数学中,主要研究计算机能实现的算法,即按照某种机械程序步骤一定可以得到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比如解方程的算法、函数求值的算法、作图的算法,等等。

3、例题分析:

例1 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的整数n ,试设计一个程序或步骤对n 是否为质数1

做出判定。 算法分析:根据质数的定义,很容易设计出下面的步骤:

第一步:判断n 是否等于2,若n=2,则n 是质数;若n>2,则执行第二步。

第二步:依次从2至(n-1)检验是不是n 的因数,即整除n 的数,若有这样的数,则n 不是质数;若没有这样的数,则n 是质数。

这是判断一个大于1的整数n 是否为质数的最基本算法。

例2 用二分法设计一个求议程x 2

–2=0的近似根的算法。

算法分析:回顾二分法解方程的过程,并假设所求近似根与准确解的差的绝对值不超过0.005,则不难设计出以下步骤:

第一步:令f(x)=x 2

–2。因为f(1)<0,f(2)>0,所以设x 1=1,x 2=2。

第二步:令m=(x 1+x 2)/2,判断f(m)是否为0,若则,则m 为所长;若否,则继续判断f(x 1)·f(m)大于0还是小于0。

第三步:若f(x 1)·f(m)>0,则令x 1=m ;否则,令x 2=m 。

第四步:判断|x 1–x 2|<0.005是否成立?若是,则x 1、x 2之间的任意取值均为满足条件的近似根;若否,则返回第二步。

小结:算法具有以下特性:(1)有穷性;(2)确定性;(3)顺序性;(4)不惟一性;(5)普遍性 典例剖析: 1、基本概念题

x-2y=-1,① 例3 写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算法 2x+y=1② 解:第一步,②-①×2得5y=3;③ 第二步,解③得y=3/5;

第三步,将y=3/5代入①,得x=1/5

学生做一做: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说,上述步骤应该怎样进一步完善? 老师评一评:本题的算法是由加减消元法求解的,这个算法也适合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下面写出求方程组)0(0

2121222111≠-??

?=++=++A B B A C y B x A C y B x A 的解的算法:

第一步:②×A 1-①×A 2,得(A 1B 2-A 2B 1)y+A 1C 2-A 2C 1=0;③

第二步:解③,得12212

212B A B A C A C A y --=

第三步:将12212212B A B A C A C A y --=代入①,得1

2212

112B A B A C B C B x -+-=。

此时我们得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公式,利用此公司可得到倒2的另一个算法:

第一步:取A 1=1,B 1=-2,C 1=1,A 2=2,B 2=1,C 2=-1; 第二步:计算12212112B A B A C B C B x -+-=

与1

2212

212B A B A C A C A y --=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可见利用上述算法,更加有利于上机执行与操作。

基础知识应用题

例4 写出一个求有限整数列中的最大值的算法。

解:算法如下。

S1 先假定序列中的第一个整数为“最大值”。

S2 将序列中的下一个整数值与“最大值”比较,如果它大于此“最大值”,这时你就假定“最大值”是这个整数。

S3 如果序列中还有其他整数,重复S2。

S4 在序列中一直到没有可比的数为止,这时假定的“最大值”就是这个序列中的最大值。

学生做一做写出对任意3个整数a,b,c求出最大值的算法。

老师评一评在例2中我们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算法的,下面我们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本题的算法。

S1 max=a

S2 如果b>max, 则max=b.

S3 如果C>max, 则max=c.

S4 max就是a,b,c中的最大值。

综合应用题

例5 写出求1+2+3+4+5+6的一个算法。

分析:可以按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也可以利用公式1+2+…+n=

2)1

(+

n

n

进行,也可以根据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过程。

解:算法1:

S1:计算1+2得到3;

S2: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S3: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S4: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S5:将第四步中的运算结果15与6相加得到21。

算法2:

S1:取n=6;

S2:计算

2)1

(+

n

n

S3:输出运算结果。

算法3:

S1:将原式变形为(1+6)+(2+5)+(3+4)=3×7;

S2:计算3×7;

S3:输出运算结果。

小结:算法1是最原始的方法,最为繁琐,步骤较多,当加数较大时,比如1+2+3+…

+10000,再用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算法2与算法3都是比较简单的算法,但比较而言,算法2最为简单,且易于在计算机上执行操作。

学生做一做求1×3×5×7×9×11的值,写出其算法。

老师评一评算法1;第一步,先求1×3,得到结果3;

第二步,将第一步所得结果3再乘以5,得到结果15;

第三步,再将15乘以7,得到结果105;

第四步,再将105乘以9,得到945;

第五步,再将945乘以11,得到10395,即是最后结果。

算法2:用P表示被乘数,i表示乘数。

S1 使P=1。

S2 使i=3

S3 使P=P×i

S4 使i=i+2

S5 若i≤11,则返回到S3继续执行;否则算法结束。

小结由于计算机动是高速计算的自动机器,实现循环的语句。因此,上述算法2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在计算机上能够实现的较好的算法。在上面的算法中,S3,S4,S5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每经过一次循环之后,变量P、i的值都发生了变化,并且生循环一次之后都要在步骤S5对i的值进行检验,一旦发现i的值大于11时,立即停止循环,同时输出最后一个P的值,对于循环结构的详细情况,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介绍。

4、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算法的概念,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平时列论我们做什么事都离不开算法,算法的描述可以用自然语言,也可以用数学语言。

例如,某同学要在下午到体育馆参加比赛,比赛下午2时开始,请写出该同学从家里发到比赛地的算法。

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可写为

(1)1:00从家出发到公共汽车站

(2)1:10上公共汽车

(3)1:40到达体育馆

(4)1:45做准备活动。

(5)2:00比赛开始。

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可写为:

S1 1:00从家出发到公共汽车站

S2 1:10上公共汽车

S3 1:40到达体育馆

S4 1:45做准备活动

S5 2:00比赛开始

大家从中要以看出,实际上两种写法无本质区别,但我们在书写时应尽量用教学语言来描述,它的优越性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体会到。 5、自我评价

1、写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 ≠0)的一个算法。 2、写出求1至1000的正数中的3倍数的一个算法(打印结果) 6、评价标准

1、解:算法如下 S1 计算△=b 2

-4ac

S2 如果△〈0,则方程无解;否则x1= S3 输出计算结果x1,x2或无解信息。 2、解:算法如下: S1 使i=1

S2 i 被3除,得余数r

S3 如果r=0,则打印i ,否则不打印 S4 使i=i+1

S5 若i ≤1000,则返回到S2继续执行,否则算法结束。 7、作业:1、写出解不等式x 2

-2x -3<0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x 2

-2x -3=0的两根是x 1=3,x 2=-1。

第二步:由x 2-2x -3<0可知不等式的解集为{x | -1

评注:该题的解法具有一般性,下面给出形如ax 2

+bx +c >0的不等式的解的步骤(为方便,我们设a >0)如下:

第一步:计算△= ac b 42

-; 第二步:若△>0,示出方程两根a

ac

b b x 2422

,1-±-=(设x 1>x 2),则不等式解集为

{x | x >x 1或x

第三步:若△= 0,则不等式解集为{x | x ∈R 且x a

b

2-≠}; 第四步:若△<0,则不等式的解集为R 。

2、求过P(a 1,b 1)、Q(a 2,b 2)两点的直线斜率有如下的算法:

第一步:取x 1= a 1,y 1= b 1,x 2= a 2,y 1= b 2; 第二步:若x 1= x 2; 第三步:输出斜率不存在; 第四步:若x 1≠x 2; 第五步:计算1

21

2x x y y k --=

第六步:输出结果。

3、写出求过两点M(-2,-1)、N(2,3)的直线与坐标轴围成面积的一个算法。

解:算法:第一步:取x 1=-2,y 1=-1,x 2=2,y 2=3; 第二步:计算

1

21

121x x x x y y y y --=--;

第三步:在第二步结果中令x =0得到y 的值m ,得直线与y 轴交点(0,m); 第四步:在第二步结果中令y =0得到x 的值n ,得直线与x 轴交点(n,0); 第五步:计算S=

||||2

1

n m ?; 第六步:输出运算结果

1.1.2 程序框图(第二、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掌握算法的三个基本逻辑结构;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灵活、正确地画程序框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我们对程序框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算法语言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明确程序框图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学习程序框图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的一个基本步骤,也是我们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必经之路。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程序框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图形符号和3种基本逻辑结构,难点是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地画出程序框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在我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设计计算机程序,在设计计算机程序时我们首先要画出程序运行的流程图,使整个程序的执行过程直观化,使抽象的问题就得十分清晰和具体。有了这个流程图,再去设计程序就有了依据,从而就可以把整个程序用机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程序框图是我们设计程序的基本和开端。

2、我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弄清各种图形符号的意义,明确每个图形符号的使用环境,图形符号间的联结方式。例如“起止框”只能出现在整个流程图的首尾,它表示程序的开始或结束,其他图形符号也是如此,它们都有各自的使用环境和作用,这是我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另外,在我们描述算法或画程序框图时,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结构,事实证明,无论如何复杂的问题,我们在设计它们的算法时,只需用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三种基本逻辑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并正确地运用这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3、教学用具:电脑,计算器,图形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

算法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但为了使算法的程序或步骤表达得更为直观,我们更经常地用图形方式来表示它。

基本概念:

(1)起止框图:起止框是任何流程图都不可缺少的,它表明程序的开始和结束,所以一个完整的流程图的首末两端必须是起止框。

(2)输入、输出框:表示数据的输入或结果的输出,它可用在算法中的任何需要输入、输出的位置。图1-1中有三个输入、输出框。第一个出现在开始后的第一步,它的作用是输入未知数的系数a11,a12,a21,a22和常数项b1,b2,通过这一步,就可以把给定的数值写在输入框内,它实际上是把未知数的系数和常数项的值通知给了计算机,另外两个是输出框,它们分别位于由判断分出的两个分支中,它们表示最后给出的运算结果,左边分支中的输出分框负责输出D≠0时未知数x1,x2的值,右边分支中的输出框负责输出D=0时的结果,即输出无法求解信息。

(3)处理框:它是采用来赋值、执行计算语句、传送运算结果的图形符号。图1-1中出现了两个处理框。第一个处理框的作用是计算D=a11a22-a21a12的值,第二个处理框的作用是计算x1=(b1a22-b2a12)/D,x2=(b2a11-b1a21)/D的值。

(4)判断框:判断框一般有一个入口和两个出口,有时也有多个出口,它是惟一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口的符号,在只有两个出口的情形中,通常都分成“是”与“否”(也可用“Y”与“N”)两个分支,在图1-1中,通过判断框对D的值进行判断,若判断框中的式子是D=0,则说明D=0时由标有“是”的分支处理数据;若D≠0,则由标有“否”的分支处理数据。例如,我们要打印x的绝对值,可以设计如下框图。

开始

输入x

是 x≥0?否

打印x -打印x

结束

从图中可以看到由判断框分出两个分支,构成一个选择性结构,其中选择的标准是“x ≥0”,若符合这个条件,则按照“是”分支继续往下执行;若不符合这个条件,则按照“否”分支继续往下执行,这样的话,打印出的结果总是x 的绝对值。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惟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2、典例剖析:

例1:已知x=4,y=2,画出计算w=3x+4y的值的程序框图。

解:程序框如下图所示:

开始

输入4,2 4和2分别是x和y的值

w=3×4+4×2

输出w

结束

小结:此图的输入框旁边加了一个注释框,它的作用是对框中的数据或内容进行说明,它可以出现在任何位置。

基础知识应用题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描述的是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

例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3、4,利用海伦公式设计一个算法,求出它的面积,并画出算法的程序框图。

算法分析: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需先算出p的值,再将它代入公式,最后输出结果,只用顺序结构就能够表达出算法。

程序框图:

开始

p=(2+3+4)/2

s=√p(p-2)(p-3)(p-4)

输出s

结束

2)条件结构:一些简单的算法可以用顺序结构来表示,但是这种结构无法对描述对象进行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因此,需要有另一种逻辑结构来处理这类问题,这种结构叫做条件结构。它是根据指定打件选择执行不同指令的控制结构。

例3:任意给定3个正实数,设计一个算法,判断分别以这3个数为三边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画出这个算法的程序框图。

算法分析:判断分别以这3个数为三边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只需要验收这3个数当中任意两个数的和是否大于第3个数,这就需要用到条件结构。

程序框图:

开始

输入a,b,c

a+b>c , a+c>b, b+c>a是否

否同时成立?

存在这样的三角形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

结束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图1-5(1)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1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1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1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从b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2是否成立,如果P2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2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从b点离开循环结构。

A A

P1?

P2?不成立

不成立

成立

b b

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

(1)(2)

例4: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算法分析:只需要一个累加变量和一个计数变量,将累加变量的初始值为0,计数变量的值可以从1到100。

程序框图:

开始

i=1

Sum=0

i=i+1

Sum=sum+i

i≤100?

否是

输出sum

结束

3、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程序框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常用的图形符号、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三种,即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其中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结构,也是最基本的结构,循环结构必然包含条件结构,所以这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算法的基本结构,无论怎样复杂的逻辑结构,都可以通过这三种结构来表达

4、自我评价:

1)设x为为一个正整数,规定如下运算:若x为奇数,则求3x+2;若x为偶数,则为5x,写出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2)画出求21+22+23+…2100的值的程序框图。

5、评价标准:

1.解:算法如下。

输出p S1 输入x

S2 若x 为奇数,则输出A=3x+2;否则输出A=5x S3 算法结束。

程序框图如下图:

i ≤30? 是

开始 i=1 p=0 p=pxi 结束 i=i+1

输出p

2、 解:序框图如下图:

i ≥100? 否

6、作业:课本P11习题1.1 A 组2、3

1.2.1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结构。

(2)会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3)掌握赋值语句中的“=”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

仿。

(2)通过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探究,尝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逻辑推理的数

学方法。

开始

i=1 p=0 p=p+2i

结束 i=i+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计算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增强计算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作用。 难点:准确写出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

学法与教学用具

计算机、图形计算器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如:听MP3,看电影,玩游戏,打字排版,画卡通画,处理数据等等,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

计算机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需要算法,但是,我们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描述的算法,计算机是无法“看得懂,听得见”的。因此还需要将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 )翻译成计算机程序。

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种。如BASIC ,Foxbase ,C 语言,C++,J++,VB 等。为了实现算法中的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语句:

这就是这一节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算法语句。今天,我们先一起来学习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板出课题) 【探究新知】

我们知道,顺序结构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基本上对应于算法中的顺序结构。(如右图)计算机从上而下按照语句排列的顺序执行这些语句。

输入语句和输出语句分别用来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输出结果的功能。如下面的例子:

用描点法作函数32

32430y x x x =+-+的图象时,需要求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组对应值。编写程序,分别计算当5,4,3,2,1,0,1,2,3,4,5x =-----时的函数值。 程序:(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该程序,教学中直接调用运行)

输入语句 输出语句 赋值语句 条件语句 循环语句 INPUT “x=”;x y=x^3+3*x^2-24*x +30 PRINT x PRINT y 语句n+1

语句n

(学生先不必深究该程序如何得来,只要求懂得上机操作,模仿编写程序,通过运行自己编写的程序发现问题所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

〖提问〗:在这个程序中,你们觉得哪些是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呢?(同学们互相交流、议论、猜想、概括出结论。提示:“input”和“print”的中文意思等)(一)输入语句

在该程序中的第1行中的INPUT语句就是输入语句。这个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其中,“提示内容”一般是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如每次运行上述程序时,依次输入-5,-4,-3,-2,-1,0,1,2,3,4,5,计算机每次都把新输入的值赋给变量“x”,并按“x”新获得的值执行下面的语句。

INPUT语句不但可以给单个变量赋值,还可以给多个变量赋值,其格式为:

INPUT “提示内容1,提示内容2,提示内容3,…”;变量1,变量2,变量3,…

例如,输入一个学生数学,语文,英语三门课的成绩,可以写成:

INPUT “数学,语文,英语”;a,b,c

注:①“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必须用分号“;”隔开。

②各“提示内容”之间以及各变量之间必须用逗号“,”隔开。但最后的变量的后

面不需要。

(二)输出语句

在该程序中,第3行和第4行中的PRINT语句是输出语句。它的一般格式是:

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同输入语句一样,表达式前也可以有“提示内容”。例如下面的语句可以输出斐波那契数列:

PRINT“The Fibonacci Progression is:”;

1 1

2

3 5 8 13 21 3

4 5

5 “…”

此时屏幕上显示:

The Fibonacci Progression is:1 1 2 3 5 8 13 21 34 55 …

输出语句的用途:

(1)输出常量,变量的值和系统信息。(2)输出数值计算的结果。

〖思考〗:在1.1.2中程序框图中的输入框,输出框的内容怎样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来表达?(学生讨论、交流想法,然后请学生作答)

参考答案:

输入框:INPUT “请输入需判断的整数n=”;n

输出框:PRINT n;“是质数。”

PRINT n;“不是质数。”

(三)赋值语句

用来表明赋给某一个变量一个具体的确定值的语句。 除了输入语句,在该程序中第2行的赋值语句也可以给变量提供初值。它的一般格式是:

赋值语句中的“=”叫做赋值号。 赋值语句的作用:先计算出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的值,然后把这个值赋给赋值号左边

的变量,使该变量的值等于表达式的值。

注: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如:2=X 是错误的。

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如“A=B ”“B=A ”的含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 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的演算。(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 ④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思考〗:在1.1.2中程序框图中的输入框,哪些语句可以用赋值语句表达?并写出相应

的赋值语句。(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想法。)

【例题精析】

〖例1〗:编写程序,计算一个学生数学、语文、英语三门课的平均成绩。 分析:先写出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再进行编程。 算法: 程序:

〖例2〗:给一个变量重复赋值。

程序:

[变式引申]:在此程序的基础上,设计一个程序,要求最后A 的输出值是30。

(该变式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加深对重复赋值的理解)

程序:

变量=表达式 INPUT “数学=”;a INPUT “语文=”;b INPUT “英语=”;c y=(a+b+c)/3

PRINT “The average=”;y

END

A=10 A=A+10 PRINT A

END

A=10 A=A+15

开始

输入a,b,c

3

a b c

y ++=

结束

输出y

〖例3〗:交换两个变量A 和B 的值,并输出交换前后的值。 分析:引入一个中间变量X,将A 的值赋予X,又将B 的值赋予A ,再将X 的值赋予B ,

从而达到交换A ,B 的值。(比如交换装满水的两个水桶里的水需要再找一个空桶) 程序:

〖补例〗:编写一个程序,要求输入一个圆的半径,便能输出该圆的周长和面积。(π

取3.14)

分析:设圆的半径为R ,则圆的周长为2C R π=,面积为2

S R π=,可以利用顺序结构中的INPUT 语句,PRINT 语句和赋值语句设计程序。 程序:

【课堂精练】

P 15 练习 1. 2. 3

参考答案:

1.程序: INPUT “请输入华氏温度:”;x

y=(x -32)*5/9

PRINT “华氏温度:”;x PRINT “摄氏温度:”;y

END

〖提问〗:如果要求输入一个摄氏温度,输出其相应的华氏温度,又该如何设计

程序?(学生课后思考,讨论完成)

2. 程序: INPUT “请输入a (a ≠0)=”;a

INPUT A INPUT B PRINT A ,B X=A A=B B=X

PRINT A ,B

END

INPUT “半径为R=”;R C=2*3.14*R S=3.14*R^2

PRINT “该圆的周长为:”;C PRINT “该圆的面积为:”;S

END

INPUT “请输入b(b 0)=”;b

X=a+b

Y=a-b

Z=a*b

Q=a/b

PRINT a,b

PRINT X,Y,Z,Q

END

3. 程序:p=(2+3+4)/2

t=p*(p-2)*(p-3)*(p-4)

s=SQR(t)

PRINT “该三角形的面积为:”;s

END

注:SQR()是函数名,用来求某个数的平方根。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的结构特点及联系。掌握并应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掌握赋值语句中“=”的作用及应用。编程一般的步骤:先写出算法,再进行编程。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助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评价设计】

1.P23习题1.2 A组1(2)、2

2.试对生活中某个简单问题或是常见数学问题,利用所学基本算法语句等知识来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写出算法,画程序框图,并写出程序设计。

1.2.2-1.2.3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概念,并掌握其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2)会应用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编写程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探究,认识到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方便简捷,促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条件语句在程序中起判断转折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决定作用。深刻体会到循环语句在解决大量重复问题中起重要作用。减少大量繁琐的计算。通过本小节内容的学习,有益于我们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以及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步骤、结构及功能。

难点:会编写程序中的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

学法与教学用具

计算机、图形计算器

教学设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