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阅读附答案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阅读附答案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阅读附答案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阅读附答案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阅读附答案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

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

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

”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参考答案:

1.B(曲解文意。“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错,原文是“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

2.D(理解有误,“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是共有特点,刘勰与曹丕一脉相承,从本质上看基本一致。)

3.A(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原文是“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而非“历朝历代的诗人的追求”。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北大_古代文学史二_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门阀士族 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门阀大族是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南朝宋武帝裕从东晋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在他们手中。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击。这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在朝,门阀制度已经没落到徒具躯壳了。 2.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涵。 3.正始之音 正始,是齐王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是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这一时期。其时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伶、阮咸、王戎。阮籍、嵇康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指玄谈风气。 4.晋玄学 玄学是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又有新道家之称。"玄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古文 一、填空题。(1*10) 二、诗歌赏析。(2*9) 三、名词解释。(4*4) 四、简答题。(4*8) 五、论述题。(2*12)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西安市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满。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第三类是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建安风骨到南北朝

建安风骨到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期间出现了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呈现出一种全体性的风格。 文学的自觉标志: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三对文学的审美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收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玄学的崇尚自然与言意之变对文学与艺术有直接的影响。而佛学的传入,在文学想象、音韵词汇方面给中国的文学带来了影响。 唐文学的繁荣是为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就表现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一是解决了黏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体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他采用乐府古题,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语言古朴率真,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体注入了活力。其诗一是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二是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他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现存诗约四十首,按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为宴游诗,模范山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上有一定的地位。二是抒情言志之作。与他《典论》中的某些篇章用意相同。三是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曹丕诗的水平。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一变在个人情感的抒发,由历史和天下转向个人;二变在文人化艺术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他的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他的诗中充满了对死亡的哀伤,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他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邺下文人集团) 曹植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白马篇》。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后期按内容可以分为四类: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用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述志诗;游仙诗。锺嵘《诗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歌九十馀首,其中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既继承前代又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其诗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有三:一文采富艳;二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三成为失意文人的典型。 2七子:王粲、刘桢、孔融、应玚、阮瑀、徐干、陈琳 “三曹”、“七子”在建安时代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他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自伤”是他的感情特征,写诗的出发点。 刘桢,性格豪迈,狂放不羁。其诗一如其人,纯以气势取胜,目无千古,踔厉奋发。他的诗一类为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和第七章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重点是“三曹”和阮籍、嵇康的作品。教学时要注意将文学史知识和具体作品结合起来;要将本时期文学与前代(汉代)和后代(唐代)文学结合起来比照着来学习;还要了解清楚作家的生平、性格,以做到“知人论世”;本时期历史比较复杂,要弄清楚文学发展的线索;对一些名家名作,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 1、建安文学(见教材47页注释1) 2、曹操的生平。(见教材47页注释2) 3、曹操的诗歌创作。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他却用来写政治现实;《陌上桑》本是写罗敷之事,他却改而写求仙;《秋胡行》本写秋胡之事,他却用来述志。他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作品讲读】 ●《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短歌行》“短歌”与“长歌”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的长短,而是就歌曲唱时声调的急缓、长短而言。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露”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喻自己的博大胸怀。全诗八句为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反复申说,从“人生几何”发唱,以“天下归心”收结,诗中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这正代表着建安诗歌最为感人的一面。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大海不但包容山岛树木,也吞吐日月星辰,这正是诗人胸怀博大、壮志高远的象征。以如此豪壮的笔调,写如此苍茫的大海,画如此宏大的气象,在中国诗史上,《观沧海》是可推第一篇的。同时这首诗也是中国山水诗之祖。 附:毛泽东《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古代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第一章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建安诗歌通常是指汉末建安元年至魏明帝太和年间(约196—232)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建安三曹父子都“雅爱诗章”,建安七子又都齐聚邺下,建安诗坛可谓“彬彬大盛”(锺嵘《诗品·序》)。其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三国志·王粲传》),国家的动乱分裂激起了一代士人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而“人之觉醒”的社会思潮与人命危浅的社会现实,又引发了诗人们死生无常的喟叹和对个体生命的依恋,这样就形成了以慷慨悲凉为其情感基调的“建安风骨”。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诗歌则包括魏明帝太和末年至西晋立国(约233—265)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创作。这一历史时期,屠杀、谄害、猜忌、恐怖伴随着司马氏集团阴谋篡权的全过程,建安那种相对开明的政治风气烟消云散,慷慨任气的社会环境没有了,“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文学氛围消失了,因而正始诗歌也就失去了建安诗歌中那种高昂奋发的精神。如果说建安父辈们关注的是外在事功的追求,那么正始诗人注重的是理想人格的建立。当时玄学的兴盛以及现实的严峻,使得忧生之嗟与理性思索成了正始诗歌最突出的特征。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诗歌完成了由“汉音”到“魏响”的历程,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五言古诗由此而走向成熟,并产生了像曹操、曹植、阮籍这样的杰出的诗人。 第一节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 曹氏父子既是曹魏政权的中心人物,也是建安诗坛上的当然领袖,这不仅是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仅是由于他们三人都“体貌英逸”爱惜人才,更是由于他们三人的创作实绩决定的。曹操固然开一代诗风,曹丕也妙善诗章,曹植更是“才高八斗”。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父亲曹嵩为东汉后期宦官曹腾的养子,虽然汉末官至太尉,但其出身却十分低微,当时人们就“莫能审其出生本末”(《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少时任侠放荡,“机警”而有“权数”,很早就被人视为“命世之才”,并被当世的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果然在汉末的群雄角逐中击败了众多对手:伐董卓,灭袁术,斩吕布,败袁绍,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北方事实上的统治者。 曹操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草书、音乐、围棋、方药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第一流水平,即使骂他“汉世奸贼”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多才多艺”。他的大部分光阴都在戎马生涯中度过,因此他的诗歌也大多在马背上哼成。史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释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由于他的家世并非显贵门第,他轻视繁琐礼仪而崇尚通脱,鄙弃虚饰而注重实效,又由于他良好的音乐素养,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全是能“被之管弦”的乐府诗,且多属于来自民间的《相和歌》一类。这一类乐歌当时文人很少亲手写作,曹操从不受传统和偏见的束缚,他发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真正价值,在他大力提倡和成功实践的影响下,诗人们才认识到它的艺术潜力,并使这一民间文学逐渐向文人诗歌转变。 曹操诗歌所抒写的情感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伤时悯乱,一是述志抒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试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 )、( )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 )》、徐陵的《(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写时事。 4、《(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 1、魏晋文的自觉的标志和表现 答案一:课堂笔记版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來,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南朝宋立四学,文学与儒、玄、史学并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文、笔之分 2)、探寻文学自身特点的文学批評的兴起与文学理论的繁荣 ◇从人物才性智德品评到人物审美品评到文艺批评 ◇文学批评论著大量涌现:(魏)曹丕《典论?论文》、(西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 ◇体现一定文学思想的文学总集的出现:(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 ◇努力探寻文学自身的特点,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与价值、文学本身的分类及文体特点、文学创作的內部规律、文学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的原则、方法、态度等问题。 3)、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 ◇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系统而细致的区分 ◇创作中体裁的发展与丰富:五言古诗、七言歌行、新体诗、骈文、骈赋、志人志怪小说 4)、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对技巧和形式美、音韵美的重视,体现了视文学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 ◇声律、对偶、用事、丽辞、比兴、夸饰 5)、文学创作由言志走向缘情,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文人文学发展,趋于个人性情化;文学主题的创新与人的主题的突出,文学题材、风貌的不断新变◇文人文学传统正式形成,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从东晋“玄言玄理”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的文学风貌的不断新变 ◇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宫廷题材、边塞题材都出现6)、文人集团活跃,作家队伍呈群体涌现的态势 ◇曹魏时邺下文人集团、正始时“竹林七贤”、西晋时“二十四友”、东晋时以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齐“竟陵八友”、梁萧纲为中心的文人集团等。 答案二:教材整理版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表现同上1)。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 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表现同上2)3)。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表现同上4) 2、三曹诗风比较 曹操的诗歌多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与怀抱、反映动乱现实、抒发壮志理想与生命感怀,悲凉之中而有慷慨,语言古质朴茂,风格古直悲凉、雄健沉郁。

建安风骨代表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才招聘中可用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o)?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yan),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学以致用:可用在老人活动中心或赠老人对联)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野田黄雀行二首》曹植 一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盻遗光采,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饮马长城窟行》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一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曹操诗歌可以分为哪几类? 2、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什么? 3、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4、诗歌被称为“汉末实录”的诗人是谁? 5、宋熬器之《诗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其中的“魏武帝”指的是谁?这句话揭示了这位诗人诗歌的什么风格? 6、曹操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7、曹丕的诗歌主要分为哪几类? 8、我国现存的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什么? 9、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0、曹植创作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 11、曹植后期的诗歌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几类? 12、曹植诗歌艺术特色是什么? 13、“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是哪位评论家对曹植的评价?这句话揭示了曹植诗歌的什么艺术特色? 14、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转变的诗人是谁? 15、“陈思”指的是谁?为何叫“陈思”? 16、“才高八斗”是如何来的? 17、曹植诗歌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18、建安“七子”的称呼源自哪本书?分别指哪七位作家? 19、“七子之冠冕”是哪位评论家对哪位诗人的评价? 20、王粲诗歌的代表作是什么? 21、建安诗人中唯一的一位女性诗人是谁?她的代表作是什么? 22、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3、“建安风骨”的内涵是什么? 24、“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人? 25、阮籍的诗歌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26、“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是哪位评论家对哪位作家的评论?这两句话揭示了这位作家诗歌的什么风格? 27、“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哪位诗人理想人格的写照? 28、掌握诗歌:曹操《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野田黄雀行》、《七哀》;王粲《七哀诗》;阮籍《咏怀诗》其一;嵇康《赠秀才入军》第十四章。

从建安风骨

一建安文学及其特色 1时间断限建安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2创作概况作家众多诗作丰富主要是五言七言处奠基阶段我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所谓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短歌行》一关于题目什么叫短歌《乐府解题》根据《古诗》长歌正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三章节大意 1前8句感叹人生的短促 2再8句写得不到贤才时的忧虑和想象得到贤才后的喜悦 3再8句与第二个8句意思一样反复咏叹加强抒情浓度进一步表达求贤若渴心情 4最后8句画龙点睛揭示诗的主题说自己就象周公一样礼贤下士希望那些徘徊不定贤才归顺到自己这边来四艺术特点分析 1优秀的四言诗2辞断而意属三曹植字子建死后谥号思故称陈思王他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主要歌唱其理想和抱负鄙弃庸俗小人如《名都篇》《白马篇》《薤露篇》等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美女篇》等五建安七子 1名称出处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七人中孔融年辈较高政治上与曹操有矛盾为曹操所杀其余六人都是曹操招揽的一批人才3王粲《七哀诗》题目与内容七哀表示哀思甚多《七哀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写公元192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时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形第四章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以写景为主由眼前景物引发内心离情第五章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感念曹彰之死抒写离合之悲死生之感第六章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与曹彪惜别宽慰之余又流露着悲伤之感第七章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结合作品):第一,文学成为独立门类——文学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和独立。第二,文学体裁的细致区分和文学理论的系统形成第三,这个时期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2、曹操的诗歌特点 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4、《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最完整最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文士气”“便娟婉约” 5、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6、野田黄雀行(1)注意比兴运用(2)树高多风,海水扬波。用以比喻环境险恶。利剑比喻权势,如果手中没有权势,又何必结交许多朋友呢?提出问题,下面曲答,用反问说明原因。(3)诗歌用鹞、网罗罗家比喻恶势力、迫害者。以黄雀比喻遭难的朋友,受害者。少年比喻曹植的理想,比喻有力救援的人。 7、曹植诗歌前后期的相通之处: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慷慨悲壮,对理想抱负和建功立业的追求是贯穿始终的。 不同:前期自由,后期失去自由。前期富雄壮,后期多悲愤。 8、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植的诗歌广泛地吸纳、融汇前代诗歌艺术,远承《风》、《骚》,近取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既有慷慨悲凉之刚健,也有委婉含蓄之柔美,是刚健与柔美的完美结合。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歌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这可以说是对曹植诗歌艺术风格的总的概括。(1)大力创作五言诗,在曹植手中,使诗歌从叙事诗向抒情诗的转型;完成了民歌向文人化的转变。诗歌贡献最大的是他的五言诗,他是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现存九十余首诗中,就有六十多首五言诗,他的写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2)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善用比兴、象征、寄托的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更加丰富,感情的抒发更加深婉。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3)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箜篌引》),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4)注意炼字、声色和对仗讲究词采的华美和对偶的工整,努力锤炼字句,以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和语言的表现力。有的诗歌已经暗合平仄,富于音乐美。 9、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为《七哀诗》,七哀,哀思之多也。名句为“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登楼赋》 10、刘桢《赠从弟》比兴、托物言志蔡琰《悲愤诗》 1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文学的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渴望祖国的统一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风格苍劲雄浑、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特色称作“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12、阮籍诗以《咏怀诗》八十二首、文以《大人先生传》为代表作。“徘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可视为全部《咏怀诗》的总纲。“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咏怀》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阮籍诗风“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 13、嵇康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幽愤诗》是其绝命诗 14、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的不同:(1)思想上,一积极入世,一消极避世;(2)内容上,一反映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个人建功立业的追求,一多忧生之嗟或个人内心情怀的抒发,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 年的文学史。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 锐和民族大融合。 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 杀戮。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4、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5、玄学的产生魏晋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玄言诗的历史地位 6、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约产生于汉末,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此期广泛传播道教的文学影响:游仙诗及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与主题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表现在: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以三曹、七子等代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 “建安风骨” ,又称“建安风力” 。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三人在文学创作中均有一定成就,尤以曹植为高,后人因合称之为“三曹” 。 建安七子: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的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七人。这七人均属曹氏集团中人物,创作风格大体相近,此名称最早出自于曹丕《典论? 论文》。七子中以王粲文学成就为 最高。 一、曹操 1、曹操的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儒法兼取、礼刑互 用的思想。曹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参看《三国志?魏书?

古代文学(二)复习资料

第一讲——曹魏建安文学 概说: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要新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汉末建安元年至隋文帝统一全国(196-589),共393年。 ?一、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馆;文体辨析;批评理论;总集;形式追求) ?二、体裁、题材的丰富(体裁:五古、七古;五七言四句小诗;永明体;骈文; 骈赋;小说。题材:咏史、游仙、隐逸,山水、田园,边塞) ?三、玄学、佛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玄学对文学的渗透(自然观;言意之辨) ?(二)佛学对文学的渗透(想象力;佛教故事;汉语词汇;音韵学) ?四、文学创作趋向于个性化 第一讲曹魏建安风骨 ?第一节建安与建安风骨 ?第二节曹操诗的霸气 ?第三节理性诗人曹丕 ?第四节纯情诗人曹植 ?第五节“悲愤”诗人王粲、蔡琰等 ?思考题参考书目 第一节建安与建安风骨 ?一、建安:东汉末汉献帝的年号(196-220)。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还包括魏建国初。 ?二、建安诗歌的时代精神 ?1、政治理想的高扬2、人生短暂的哀叹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三、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时代总特征(写实;慷慨苍凉) ?四、建安诗人 ?三祖陈王:“三祖”,曹氏家族中三位皇帝诗人,分别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 曹丕、魏明帝曹睿,他们是当时诗坛领袖。陈王是曹植,因封地在陈,死后谥思,又称陈思王。曹植“才高八斗”,被称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建安时期围聚在曹氏父子周围的七位著名诗人——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邺下风流,西园之会 ?蔡琰(蔡文姬)

第二节曹操诗歌的霸气 一、建安文坛领袖与杰出代表 二、曹操诗歌的内容 ——反映汉末动乱 ——抒发个人情志 三、曹操诗的艺术特色 ——“诗歌中有霸气”(明谭元春《古诗归》)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宋敖器之《敖陶孙诗评》) 四、曹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诗史、旧题乐府、山水诗、理趣、用典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新祥旭考研辅导】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练习题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悲剧色彩,展现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太康诗风:文学史上的太康是指正史以后到西晋大乱之前四十多年里,太康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诗风是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西晋诗风,潘、陆诸人努力表现拟古和追求技巧两方面。太康诗风的特征是繁缛,表现在三个方面:(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元嘉三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元嘉三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水景物、讲究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工整方面有类似之处。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他的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极貌写物,穷力追新”,他的诗是以“人工胜天工”。颜延之是“错彩镂金”“非对不发”鲍照的诗是“发唱惊挺,操调险急”,此外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创造边塞诗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永明新体: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唐时称《世说新语》,作者是宋刘义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了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初唐四杰:是初唐高宗时期四位诗人的合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的提出最早见于唐中宗时期郗云卿编辑的《骆宾王文集序》中,他们四人,因年少才高、官小名大而被合称“四杰”,四人各有特点”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他们在诗歌内容和形式上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沈宋诗功:“沈宋”是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两人诗歌多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区别。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整理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3、曹丕的《燕歌行》在诗歌发展上有什么地位? 4、简述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略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6、简述王粲、刘桢诗歌的艺术成就。 7、试述蔡琰《悲愤诗》的成就。 8、简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五、论述 1、试论三曹诗歌的风格差异。 2、试论曹操用古题乐府写时事的成就和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