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4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点

24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点

24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点
24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点

专题24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一、填空

1、第一产业即,第二产业包括业和业,第三产业指

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般说来,生产力愈是发达,第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愈低,第产业就愈高。

2、第三产业按其空间分布特征,大体分为三类:(1)第一类属于(2)是(3)第三类与有关,发展第三产业既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和条件,发挥,因地制宜选择发展和发展,又要依据和来规划发展目标。

3、上海发展金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1)历史基础:

(2)人才资源:

(3)基础设施:

(4)经济腹地:

4、上海具有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条件:

5、上海具有成为贸易中心的优势条件:

6、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一般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一般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试分析上海(或香港)具有哪些成为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条件?

答:成为金融、贸易中心主要是因为上海(或香港)交通和通讯条件发达、科技和管理人才济济,并且在亚洲,乃至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

成为航运中心主要是因为上海(或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港口航运条件好、经济腹地广阔等。

●练习:读右图

1)国家⑤的三大产业按就业构成自高至低。

排列,依次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其中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3—1—1《中、韩、日三国近年来产业结构》。

1).关于第一产业,不正确的叙述是()

A.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远高于其

产值比重,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

率较低

B.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第一产

业劳动力剩余

C.日、韩两国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比我

国的低很多

D.日、韩两国第一产业在产值和就业

结构中比重都低,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图3—1—1

2).关于第二产业,不正确的叙述是()

A.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第一、三产业

B.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韩国和日本

C.我国第二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D.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低于韩国和日本

右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构

成情况。读图回答

1)、图示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

2)、图示四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商业区位条件:

①交通:交通便利便于,也便

于,可以

②人口:人口多,密度大,使商品大,

快,频繁,繁荣,可以形成一系列大的商业中心。是衡量商业区位优劣的重要条件。

③集聚:是商业活动在的重要存在形式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另一种是,商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集约、降低,也可以扩大商业的,提高商业效益。

④地价:土地能力比其他行业强

8、读“徐家汇商业区示意图”,它属于上海市的级

商业中心,该商业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8、不平衡的国际贸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

之间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2)世界贸易市场大多

集中在(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很大:

一般说,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和为

主,发达国家以出口为主。(4)发达国家

利用壁垒、壁垒,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

包装等标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不平衡的国际贸易带来的纠纷可以通过组织来

解决,世界主要的贸易集团还有

、等。

9、当今世界,由于使不同区域之间人们交往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客运化,货运化、化和化方向发展。

当前沟通全球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和,在国际贸易中有80%的货运量是通过运输方式来完成。

10、发展海洋运输关键是建设,特别是。港口经济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港口的、港口的、港口的。上海港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10、世界大港中美国第一大港是,加拿大第一大港是,巴西第一大港是,俄罗斯第一大港是,英国第一大港是,澳大利亚第一大港是,印度第一大港是,法国第一大港是,德国第一大港

是,意大利第一大港是,埃及世界第一大港是,世界第一大港是,位于河口。世界第一大运河沟通洋和洋,世界马六甲海峡沟通洋和洋,世界最繁忙的航线是

练习:

1、目前国际贸易中,货运量最大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B.公路C.河运D.海运

2.下列各组人口稀疏区中,成因相同的一组是

A.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B.刚果盆地和西西伯利亚平原

C.撒哈拉沙漠地区和格陵兰岛D.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

3、近年来,上海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B.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C.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D.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4、在下列城市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

A.哈尔滨 B.兰州 C.重庆 D.香港

5、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是

A.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稳步增加其产量

B.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

C.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建设

D.提高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

6、在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稀疏区的是

A.美国东部 B.澳大利亚西部 C.印度南部 D.法国北部

7.2004年上海南汇区接纳了最后一批重庆三峡库区的移民,该人口迁移方式属于

A.劳务迁移 B.灾民迁移

C.智力迁移 D.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迁移

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1、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中的、、之间的和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和。

2、产业结构升级是指随着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第产业、第产业相对于第产业,第产业相对于第产业、第产业,产业比重(填升高、降低)的过程。

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第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产业、第产业转移,第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产业转移。

3、分布特征:发达国家的第产业所占比重普遍较低,第产业所占比重普遍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则。

4、升级结果:发生,经济发达的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后,原来的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地区,引起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5、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产业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产业,比重最小是第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产业结构明显升级,第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产业尤其是第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

6、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三大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形成本地区的产业和产业,使产业结构

7、

我国大部分省份都生产或组装汽车,但汽车总产量尚不及美国一个大型汽车集团的产量,这种现象会给汽车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解决?

答: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青岛等,承接了中国台湾和香港、韩国等的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逐步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或停产,或向高档产品转产,或向内地转移。这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的表现。而内地利用劳动力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纺织业,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2、对,也不对。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在内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该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利用优势,又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而在沿海科技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应该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即利用优势,又能与世界经济发展对接。

3、 一是国家之间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二是世界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三是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差异很大,发达国家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中国家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四是发达国家利用技

术、绿色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发展中

国家的商品出口。

4、我国众多城市建造西游宫、大观

园等人造旅游设施,效益普遍不好,

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没有充分利用

本地特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没有发

挥本地社会经济文化特点,而是盲目

从众。

5、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有

何不同?

读下面材料及图3—1—2珠

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80年代,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合作中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如今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粤北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1)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量_____ ____型产业逐渐北移,珠江三角洲成为香港产品的____ ___基地,香港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优势担当研究开发中心和_________中心的角色,形成了“ ”的加工贸易模式。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示地区产业发展与转移的趋势 。

(3)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汽车产业生产布局的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读下面材料,结合右图和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对接日韩产业转移,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呼

之欲出从中国地图上看,山东与日本一衣带水,

和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距这两个国家最近的省

日韩

份,具有经贸往来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加入WTO 、

制造业全球基地初露端倪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内

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山东半岛制造业

基地建设及其与日韩产业转移的对接,就成为更

加迫切的现实。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山东,

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错位”空间,发展国际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强互补性,势必为山东与日韩等国扩大合作提供了难得机遇。而现实情况表明,这种发展潜力正愈益凸现。资料显示:仅2002年头3个月,山东与日韩贸易总额就分别增长了12%和34%。

(1)日韩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4分)

(2)山东成为日韩产业转移基地优势在哪里? (4分)

(5)从工业地域分布来看,日韩产业向山东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有哪些?(2分)

2009年3月我国政府决定:建设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为国家战略。目前全球有伦敦、纽约、东京、中国香港、新加坡五大国际金融中心和伦敦、鹿特丹、中国香港、新加坡、釜山五大国际航运中心。(8分)

1.国际金融中心种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是 ,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是 。

2.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和国际航运中心中,属于西欧文化圈的城市有 个。

3. 为了加快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国务院最近批准将 区并入浦东新区。上海将在浦东的陆家嘴和隔江相望的 建设国际金融业汇集地带。

4.简述上海在洋山建设新港的主要区位优势:

上海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坚实的区域基础,目前已形成六大产业基地,读下图回答:(7分)

上海 嘉兴 昆山 乍浦 慈溪 宁波 杭州湾 跨海大桥 东海大桥 杭州湾 北仑港 洋山港 精品钢材基地 汽车产业基地 微电子产业基地

船舶产业基地

1.六大产业基地中,最靠近中心城区的是基地,其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2.六大产业基地中,充分考虑水运条件布局的有

。3.从气候角度分析,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工业在该地布局的合理性是

。4.为配合“世博会”场馆建设,上海船舶产业基地由黄浦江沿岸迁移到长兴岛南岸,其有利的区位条件是………………………………………………………………………()A.靠近长江主航道,有深水岸线B.能源及矿产供应充足

C.科研机构集中,技术力量强D.当地劳动力素质高

5.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众多良港,近年在杭州湾建设的深水港,是我国首个建设在海岛上的深水港,它的建成为上海建设成国际中心奠定了基础。、读“世界主要集装箱港吞吐量”表回答:(9分)

1.在表列的世界主要集装箱港口中,我国拥有个,其中位置最北的是港。

世界主要集装箱港口中,2004—2005年吞吐量增加最多的港口是。

2.发展海洋运输的关键是建设海港,特别是深水港。2005年12月10日上海深

水港一期工程投人使用,大大提升了上海港的地位,为上海成为国际性经济、金融、贸易和中心创造了条件。

3.除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外,影响港口经济价值的因素还取决于港口的大小及其经济发展程度。

4.从地理位置分析,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区位优势是

5.在世界主要工业地带中,表中的鹿特丹、汉堡等港口位处世界著名的工业地带。在以下有关该工业带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地带 B.是现代工业的发源地

C.属劳动密集型工业地带 D.工业多布局在地中海沿岸地区

最新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第10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原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①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②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②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原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二.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新征程两个阶段战略安排 2020年(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一百年是2021年) 2021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年—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国一百年2049年)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基本内容 (1)坚持创新发展 ①任务: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地位和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③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坚持协调发展 ①任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11个问题提示进行认真复习。 K 简述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经济发展思想的区别。 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人口、分工、资本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强调分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调资本积累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三、强调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四、强调必须为促进财富的增长和发展,创造经济自由的社会条件; “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 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总体来说,斯密的思想是乐观的。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但李嘉图更进一步的指出了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其劳动的牛产效率增大。他认为资木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在对外面贸易上,李嘉图也提出了比较成本优势,发展了大卫的绝对成本优势。但是李嘉图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他根据报酬渐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的结论。 李嘉图的经济发展理论观点是悲观的。 2、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与保护关税学说思想,对当今发 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有何启示? 李斯特提出: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吋期、农工业吋期、农工商业时期五个阶段。他认为国际贸易的自由与限制, 对于国家的富强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是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变化的。关税保护是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贸易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政策。而关税保护的企业必须是具有自力前途优势的产业;保护关税的目的是使保护的对象提高竞争能力;保护关税的时期不能是无限度,只要保护到能与別国同行业产品竞争时, 即可取消保护关税政策。李斯特反对盲目的保护主义,正如反对盲目的自由贸易一样。 3、简析熊彼特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熊彼特在经济史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所谓的静态的循环流转)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力量來自企业家的“创新”。企业家职能就是要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止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上的新组合引入生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抢答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3)通过以各种形式提问、比赛,对本课内容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交子”的图片。 上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发行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交子的发明和使用说明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师生共同探讨: 1.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之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总结经济重心发展的过程、原因。 探究二:农业和手工业 1.让学生结合课本,列举农业发展成就。 2.材料一:宋朝人的书中记载说:昔汴都(即北宋都城东京)数百万家,尽仰(依靠)石炭(古时称煤为石炭),无一家燃薪(柴)者。 材料二:

初二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

初二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 这篇初二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是由###整理提供,请大家参考!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管道 2.人们把交通运输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3.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特点: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 4.我国高速公路密度大的地区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5.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6.我国的铁路干线分布:(“五纵三横”) 南北方向:①京沪线、②京九线、③京广——京哈线、④焦柳线、⑤宝成——成昆线 东西方向:①京包——包兰线、②陇海——兰新线、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7.铁路枢纽:郑州——陇海线和京广线交汇;徐州——陇海线和京 沪线交汇。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 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 基础产业。农业的部门有: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2. 我国的农业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部和西部的农业分界线是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南方和北方的农

业分布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西部畜牧业为主有我国的四大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因为降水稀少, 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3. 我国东部的农业类型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其中东部半 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 然林区(东北林区是我国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 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 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4 .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 等主要类型。农作物的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粮食作物中的水 稻和小麦表现南稻北麦的格局;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 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表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特点;棉花生产以北方 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5.农业生产除受地形、水源、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外,还受与 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市场需求量、交通条件、农业技术等社会经济 条件的影响。 6.我国农业生产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长、耕地 持续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峻挑战。所 以我国农业还要结合国内、国际市场的多方面的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使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1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 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 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是重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 工业是轻工业。 3. 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是: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二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北师大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十二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讲授新课】 经济重心南移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 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

发展经济学最新整理重点

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自由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结构变化主要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不一定大致发展和人类发展(自己论述)。实际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增长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够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如;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自由与发展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按照森的分类有五种;1,政治自由。2;经济机会。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保护性障碍。(自己论述五种分类方法) 将自由作为发展的手段提出来意味着自由不仅仅理解为最终实现的目标,而且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自由,从自由中产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人们权利发展的过程。 赠送补充: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确定了8项发展目标,这8项目标的实现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它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低收入国家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中等收入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这说明要实现人类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目标也是难以达到。 索洛模型与哈德罗—罗马增长模型 实在不好整理,具体请见武大出版社郭熙保的书P38-P41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 ? I (t ) = S (t ) ? K (t+1)=(1-δ)K(t) +I(t) ? S (t ) = s Y (t ) ? K (t)= θ Y(t) ? θ Y (t+1)=(1-δ) θ Y (t) + s Y (t ) ? g=国民收入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及含义 ? Y=F (K,L )= K α L 1-α 其中0<α<1 ? 方程两边同除以L ,即得到一个人均生产函数 y=k α ? 公式中,y=Y/L, k=K/L 。因为假定α<1,即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产出是资本的增函 数,但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 K sY dK ?=-;/n L L =?;()k sy n d k ?=-+ (1)()()Y t Y t s g Y t δθ+-==-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中国的经济发展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管道 2.人们把交通运输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3.我国交通运输网的特点: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 4.我国高速公路密度大的地区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5.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6.我国的铁路干线分布:(“五纵三横”) 南北方向:①京沪线、②京九线、③京广——京哈线、④焦柳线、⑤宝成——成昆线 东西方向:①京包——包兰线、②陇海——兰新线、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7.铁路枢纽:郑州——陇海线和京广线交汇;徐州——陇海线和京沪线交汇。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的部门有: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2. 我国的农业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部和西部的农业分界线是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分布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西部畜牧业为主有我国的四大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由于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3. 我国东部的农业类型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4 .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农作物的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和小麦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特点;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5.农业生产除受地形、水源、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外,还受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市场需求量、交通条件、农业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6.我国农业生产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因此我国农业还要结合国内、国际市场的多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 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4)失业率高(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8)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名次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同时,社会领域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共20页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中考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4.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2、交通运输发展变化: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现代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3、目前分布特点: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4、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三横五纵”看书本第91面) 5、交通运输枢纽:指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 类型:单一型和综合型。 6、选择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因素: (1)客运:要考虑人所拥有的经济情况、时间长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发点与目的地间的距离及各运输方式的价格、速度快慢。 (2)货运:要考虑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总之,无论是运人还是运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都要考虑交通工具的特点、运输距离、时间、运输目的、运输的人或物本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

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利用运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划分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2、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差异很大。原因: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 3、农业的地区分布: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很明显。 ①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②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

2019年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整理(3)

2019年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整理(3) 1、发展中国家的税收的种类: (1)直接税; 主要是由个人或公司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所组成的。的特点:直接以纳税人作为对象来实行征收。主要是按照人头来征税。所以原则上不能转嫁税负,比如个人所得税。 (2)间接税; 主要是由营业税、商品销售税和其它税种共同组成的。它主要是对商品或劳务的买卖的流转额作为课征的对象。它的特点是能够实行转嫁。如营业税、商品税 (3)关税; 主要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当前地区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事了大量的国际贸易活动,由此产生关税。一般是对于进口产品所征收的税种。 关税的征收可从两个方面: (1)它可按照所进口的商品的数量——从量税 (2)可从价值角度——从价税 2、发展中国家税收结构的特点: (1)在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中,直接税比重比较低; 根据教材中图表看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所得税在各种税收中的份额逐步上升。在人均收入比较高的国家,所得税的比重也比较大。在发达国家,所得税是政府税收的主要税种。有些发达国家的直接税的比重甚至高达90%,与此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直接税的比重只占了30%左右。特别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中,所得税的比重最低。社会

保障税的比重在最不发达国家中更是低的可怜,只占总收入的1、6%. 所以,能够预期,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升, 直接税的比重可能会随之增长,所以直接税所包括的各种税是发展中 国家需要增强的主要税种。 (2)发展中国家对关税收入的依赖比较明显; 关税收入,包括对进口和出口商品和劳务所征收的关税和规费收 入在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最不发达国家组中,关税收入占所有收入的41、6%,而在工业化国家组中,关税收入只占3、7%.进口税的比重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水准密切相关。对外贸易 发达、经济开放水准高的国家进口税的比重自然比较高。但是,发展 中国家关税收入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关税收入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所 能够征收到的主要是税收收入。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来说,进出 口业务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政府的税收收入自然集中在关税收入上。 但是与发达国家关税收入的比重比较,能够想见,随着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发展,征税水平逐步提升,国内税收征收和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以后,关税收入的比重会逐步降低,而国内其他税种的比重可望上升。 (3)间接税是发展中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发展中国家中,通过税收来提升储蓄率的潜力很大,但实际情 况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一方面,从直接税的角度来说,绝绝大部 分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都太低,因而不在课征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和 农民所从事的仍然是那种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经济活动。当经济规模 狭小,人口十分分散,绝大部分劳动者仅仅在为糊口而实行生产时, 确定和测量税基、课征和积聚税收收入都是十分不易的。所以,在收 入水平低、管理和征收税收收入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要 提升税收水平主要是依靠间接税。 3、发展中国家税收的特点: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着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着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换句话说,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3、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后不久,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第二,二战后,许多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第三,二战后不久成立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收集和编纂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 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定期和不定期地发表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第四,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4、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 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强调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60-80年代初的新古典主 义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80年代以来的新制 度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制度、政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时期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的研究也很流行,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5、试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发展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收入不平等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发展比经济发展包含的内容更广,它包括生存、自尊和选择的自由。 6、GNP作为经济总量指标的缺陷是什么 第一,每个国家都有些产品和服务是不经过市场交换的,而这些产品和服务也是国民总产品的一部分,但并没有包括在GNP中。第二,在任何一个国家,地下经济都是存在的。地下经济的存在使得GNP比实际国民产品小。第三,GNP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材分析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经济重心南移”介绍了宋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原因,后两个子目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 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1)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2)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以秦岭—淮河这一自然分水岭为界,分成东西南北四方。 (3)自远古至西晋,由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因此,北方超过南方。(4)南移开始于三国时期。 (5)发展于唐代中后期。 (6)稳定于宋朝(南宋时南方超过北方);从走向看,是一条不平衡的对称线: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离对称轴线越远,经济则越落后,靠轴线越近,则经济越发展。这是历史运动的结果。 (7)清朝前期,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至南方。 (8)原因: ①人口南移。 ②政治中心南移。 ③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④注意兴修水利(太湖、江淮)。 ⑤有了先进生产力。 (9)主要表现:

①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 ②水利、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品种都有发展(占城稻)。 ③手工业发展表现在煤的产量与使用均在世界首位;钢铁居世界水平。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尤其在造船业上发展较快。 ④商业已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纸币出现是世界第一位。 ⑤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占全国的62.9%,北方占37.1%。 ⑥海外贸易发展,中国商人与97个亚非国家地区往来。 (10)延续到现今。 关于对宋代经济和社会文明方面的评价,课后“材料阅读”给予了很高评价,此外“每课一得”中关于纸币的产生、发展也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

选择 BCCAA DABCC BCBCD CCBDD 荷兰病: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这种初级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滴落效应:意思是经济增长的果实可以滴落给穷人。这种理论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 智力外流:指受过教育的有技能的人才,主要包括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从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母国迁移到他国定居和工作。 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也存在“低收入-投资引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这两个循环套在一起,便形成了“越穷越没有投资形成,越没有投资形成又会越穷的局面”,这就是有名的“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 展度量指标体系,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由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平三个指标构成。 结合人口转变的三个阶段,简述什么是人口过渡(转折、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食物来源、自然灾害、战争、疾病导致高死亡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死亡率下降。但生产的迅速扩张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社会保障制度空缺以及人类生育观念尚未改变,出生率仍较高。 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现代生产技术对低素质劳动力排斥,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抚养子女成本的上升等等因素,促使人们改变生育观念。而现代节育技术和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也为降低出生率创造了条件。 人口过渡(转折、转变):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 简述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相对性。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似乎是尖锐对立的两种发展战略,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差别是次要的,对立统一才是本质特征。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的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例如中国改革前长期奉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最终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相对的。赫希曼强调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的特征,强调有限的资源要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它比平衡增长战略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资本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不平衡增长战略的作用的看法并没有绝对化,他认为不平衡增长是实现更高级发展阶段平衡增长的手段。 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平衡增长战略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缺少实施平衡增长的资源条件这一关键性因素,从而脱离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