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年 中级经济师基础35章节考试_ 必备重点

2014年 中级经济师基础35章节考试_ 必备重点

2014年 中级经济师基础35章节考试_ 必备重点
2014年 中级经济师基础35章节考试_ 必备重点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第一部分 经济学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 消费者 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 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 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 预期、其他因素

3.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 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 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 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 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 关系变化

7. 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 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 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 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 1 时, 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 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 1 时,叫做需求单一弹 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 性小于 1 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 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 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 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 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 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 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 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 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 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产品价格降低, 供给 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 市场需求不变, 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 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 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 在我国, 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 预措施。

16. 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 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 加销售收入

18.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 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 当 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 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 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 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 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 的符号始终为正值。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 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 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 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 由于人们对效用的认识不同,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 效用理论。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序数 效用理论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 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 好次序。

3.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离原点越远的 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 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 斜。

4.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在同一条无差 异曲线上,所有各点的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 度是完全相同的。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 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5. 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 数量。无差异曲线上的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 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商品边际替代率沿曲线 递减。

6. 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商品的价格。 预算约束线与 坐标轴的交点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

7. 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有: 消费者的收入、 商品 的价格。

8. 预算线的斜率等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预算线 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

9. 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 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恰好等于 预算线的斜率。

10.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商 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11.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应

12. 经济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 企业的隐成本一般称 为正常利润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1. 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势, 主要包 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

2. 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 用

3. 个人企业优点是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 管理简便直接。弱点是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风险 的能力弱。

4. 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即企业 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5.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 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6. 生产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出是企业获

得销售收入的基础

7. 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 资本、 土地和企业家

才能四种类型。

8. 投入一般可分为可变投入和不便投入。

9. 生产函数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

的产出量这之间的关系,任何生产函数都以一定时期的

生产技术水平为条件,当技术水平发生变化时,生产函

数也会发生变化。

10. 总产量是指生产出来的用食物单位衡量的产出

总量

11. 平均产量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 或者

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12. 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由

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伙产出

13. 规模报酬: 规模收益,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

来的产量的变化。

14. 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

素增加的比例

15. 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

素增加的比例

16. 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

素增加的比例

17. 成本又称生产费用, 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

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指出。也可以说是企业在生产经

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18. 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

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

到的最高收入

19. 生产成本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20. 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伙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

支付的货币支出。

21. 隐成本是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的成本。

22. 经济利润: 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和经

济利润相对的正常利润,通常是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

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所以经济利润中不

包括正常利润。

23. 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

含的固定成本

24. 短期总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加总可变成本

(TC=TFC+TVC)

25. 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称为边际

成本

26. 平均成本也叫平均总成本, 也即我们常说的单位

产品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

总产量所得之商。

27. 边际成本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

额。

28. 固定成本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 管理人员的工

资费用总可变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

逐步上升的

29. 成本曲线是用图形反映的成本与产量之间的数

量关系

30. 当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正好相等时, 平均可

变成本处于最低点

31. 平均总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平均可变成

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边际成本曲线是先下降后上

升的曲线

32. 可变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的

工资费用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1. 所谓市场结构, 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

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

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

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

2. 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

程度。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有三个:本行业内部的

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

的差别程度、进入障碍的大小

3. 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

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4.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

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

5. 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市场特征:(1)市场

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且生产者的

规模都很小。(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既不存在

产品差别。(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

场。(4)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6. 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1)只有一个生产者,因

而它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2)完全

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3)其

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在实际生活中,公用事

业、电力、固定电话近似于完全垄断市场。

7. 完全垄断形成的条件:(1)政府垄断(2)对某

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

的完全垄断 (3) 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形成的完全垄断 (4)

自然垄断

8.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1) 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

消费者;(2)产品具有差别性;(3)进入或退出市场比

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垄断竞争是比较符合现

实生活的市场结构,如香烟、啤酒、糖果等产品市场。

9.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1)在一个行业中,只有

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2)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

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3)他们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

控制;(4)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10. 由少数几家企业控制的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市

11. 完全竞争市场上, 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 而非

决定者

1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和某个

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

曲线。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决定其均衡价格。

13.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

这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

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14.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

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

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完全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成本

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了均衡产量,根据这个产量就

可以确定均衡价格。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

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品价

格较高,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在完全垄

断市场上,完全垄断企业并不是为所欲为的。

15.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 必须有可能

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

购买者;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的,同一

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第五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1. 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

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

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

置。

2.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 当一种资源的任何

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

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3.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

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

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 “帕

累托改进” 。

4. 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经济主是

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

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5.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

和信息不对称。

6. 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

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

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7. 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

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

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

与外部不经济。

8.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 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

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

产品供给过多;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意味

着资源配置未能达到最优;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产权不清晰引起的

9. 私人物品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

10. 公共物品的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11. 纯公共物品的特征: 完全的非竞争性、 完全的非

排他性,如国防、治安等

12. 准公共物品的特征: 有限的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

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13. 关于私人物品的表述:.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

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该物品在财

产所有权上具有独占性;一个人不进行购买就不能消费

该物品。

14.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

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15. 政府应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其方式和措施包

括:

16. 第一,为了限制和消除垄断,保护和促进竞争,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

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还可以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

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

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第二,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

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

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第三,为了提供适

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

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第四,为了解决因信

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

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

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1.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 价值形态、 收入形态、

产品形态

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

出法

3. 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 消费支出、 固

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C+I+G+(X-M))

4. 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 生产要素收入

(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

入、公司税前利润)、非生产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

计误差)

5. 非生产要素包括: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

资本折旧

6. 我国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

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

7. 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

8.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C+I=C+S

9.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 投资恒等式 :

C+I+G=C+S+T

10.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I= S+ (T-G)

+(M-X)、C+I+G+(X-M)= C+S+T

11. 三部门条件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涉及的部门

是:企业、消费者(居民)、政府部门

12.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 1。

13.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 消费函数和储蓄

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14. 凯恩斯消费理论主要由三个假设构成: 第一是边

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第二是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

的因素。第三是,凯恩斯认为消费对收入的比率,即“平

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

15. 储蓄是收入中减去消费的余额。从公式 Y=C+S

可得:S=Y-C

16. 乘数又称作倍数, 它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

的增减同其他变量所发生的连锁反应的大小或倍数之间

的关系。投资乘数,即指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投资的

增加可导致收入和就业量按投资量成倍地增加。

第七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1.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 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

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

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2.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

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

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3.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 通常用经济增长率

来表示。用现价计算的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发展规模)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 GDP(用来计算经济增长

速度)

4.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经济增

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的等同于

经济发展。.

5.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劳动的投入数量、 资

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

6.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假定其

他条件不变,把经济增长看作某一项生产要素,劳动或

资本与其生产率的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

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7. 三要素分解法 (运用生产函数, 把经济增长按照

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要素分解)

8. 全要素生产率是将劳动、 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

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金属进步因素对机

构及增长的贡献份额。

9. 索罗余值:GA=GY-αGL-βGK

10.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 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

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矿长和收缩。经

济周期需要通过一组经济总量指标,包括GDP、就业、金

融市场指标等才能够说明情况。

11. 经济周期主要有三种类型:长周期、中周期、短

周期

12. 长周期又称长波周期或康德拉耶夫周期, 每个周

期的长度平均 50-6-0 年。中周期又称为大循环或朱格拉

周期,每个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 8 年左右。短周期又称

小循环或基软周期,他的平均长度约为 3-5 年。人们一

般关注的都是中周期。

13.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

经济周期又分为:古典性周期和增长型周期。

14. 一般来说,可以 把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

条。扩张阶段又可以称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

扩张阶段的初期,繁荣是扩张阶段的后期,紧缩阶段的

最低点称为谷底,扩张阶段的最高点称为峰顶。

15. 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投资率的变动、 消费需求

的波动、技术进步的状况、语气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

动、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16. 在实际经济分析工作中, 就可以把一系列经济指

标划分为一直指标、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所谓一致性

指标,也叫同步指标,这些指标的峰顶与谷底出现的时

间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可以综合地

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在我国,一般把工业总产值、

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视为一致指

标。所谓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

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例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

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 等就属于先行指标。所谓滞后性指

标是对总体经济运行中能够已经出现的峰顶和谷底的确

认,入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17.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 而且还包括经济结

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第一,产业结构

的不断优化、第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第三,广

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的逐步改善。

18.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19. 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 手段和模

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运行

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程式化程度、

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要出尽 “三

个转变” :一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

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要促进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1.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发展观,

22.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八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1. 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 是指一个国家或

地区在一定时期(如月、季、年)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

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

2. 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意识编制各 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二 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3. 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 价格水平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

4.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货币供给量、 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MV=PT 或 P=MV/T)2、总需求 和总供给

5.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成正比;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价格 总水平的变动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6. 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

价格总水平 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 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7. 价格总水平的经济效应: 价格总水平对工资的影 响;价格总水平对利息率的影响;价格总水平对汇率的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8. 价格总水平对工资的影响: 工资分为名义工资和 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 实际工资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9. 在价格总水平下降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下 降,或下降幅度低于价格的下降幅度,实际工资就回上 升,反之亦然。

10.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利率分为: 名义利率和 实际利率。

11. 名义利率也叫市场利率, 是指银行当时规定的和 发布的利率,而实际利率是扣除了价格总水平变动影响 因素的利率,也可以是在货币购买力不变的利率。

12. 实际利率取决于名义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之差。

13. 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 总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 就一定会上升。反之,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低 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币就会升值,以本币表 示的汇率就会下降。当外国价格总水平稳定或上升,而 本国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本币也会升值,以本币表示的 汇率就会下降。

14. 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

还具有一些 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 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5.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 凡是在规定年龄 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 于失业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16. 就业人口:是指在 16 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 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17. 在发达国家, 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 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在总人数与民 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即: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 用劳动力总人数)*100%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即:就 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18. 自愿失业包括: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由于 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交换而引起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 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

19. 需求不足型失业, 也叫非自愿失业, 或者叫周期 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 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 的失业。

20. 二元结构使之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采用现代 技术的现代部门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经济 结构,也就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 结构。

21. 二元结构理论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分为两 个部门,包括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传统的农村农业部 门

22. 奥肯定率:失业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DP 就回 下降 2 个到3 个百分点。

23.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 关系。

第九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1.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1,绝对优势理论 2,比 较优势理论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4,规模经济贸易理 论

2.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 18 世纪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 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 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 的产品,而进口岂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 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3. 比较优势理论, 是英国经济学及大卫。 李嘉图提 出的,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 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

4.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和阿林开始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 和价格的不同,重新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是要素 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 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 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5.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贸易 学说

6. 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有: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 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汇率水平的高低、一 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

7. 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 一国的经济总 量霍总产出水平、汇率水平、一国进口贸易水平的高低 同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也有直接 的关系。

8.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或限制的目的是为 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伤害,维持本国的经

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9. 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和非

关税限制两种方式,即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10. 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制、进口配额、 “自

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卫生检疫

标准等等

11.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

是:出口补贴

12.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目的:保护国内产

业、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3. 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

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14. 确认出口国企业低价销售行为是否为倾销行为

的关键是关于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世界贸易组织规定,

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由:1,原产国标准 2,

第三国标准 3,按照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

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确定。

15. 国际贸易中的倾销有四种类型:1,掠夺性倾销

2,持续性倾销3,隐蔽性倾销 4,偶然性倾销

16. 反倾销属于贸易救济措施, 是指进口国针对价格

倾销这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而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

来抵消不利影响的行为。反倾销税是在正常海关税费之

外,进口国主管机关对确认倾销产品征收的一种附加税。

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采定的倾销幅度,反倾销税

的纳税人义务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

17. 世界贸易组织规定: 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

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

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2, 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

关产品造成重大损失3, 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

系。

18.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转移。

19. 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则是: 资本流动给流出国和

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

20. 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有: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

业、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开办企业、

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投资、利润再投资

21.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1)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

的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跨国流动,从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向

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流动。(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

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3)由于

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4)由于其他因素

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比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

际分工等。

22. 对资本流入国来说,资本流入带来的积极作用:

1,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

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资本流入意

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3,

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3. 资本流入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1, .短期资本

流入易造成国内金融秩序混乱, 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2,

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3 对长期投资利用不当,还可能沦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24. 对资本输出国来说,资本输出带来的积极作用:

1,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

得高额利润 2,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

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

25. 对资本输出国来说,资本输出带来的消极作用:

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

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26. 由于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 故世界各国的政

府都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主要

有: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

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第二部分 财政

第十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1. 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并不

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

2. 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前

者是主要特征,后者是派生特征

3. 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4. 公共物品的融资有:政府融资(强制融资)、私

人融资(自愿融资)、联合融资

5. 公共物品的生产有两种方式: 政府生产和合同外

6. 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1,公共物品攻击的决策

制度:何种物品应当被公共地而不是私人地提供?提供

多少?决策问题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2,公

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有谁为公共物品付费?以何种

方式付费?3,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有谁负责公共

物品的生产或公共服务的递送?以何种方式生产与递

送?4,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谁将成为公共物品供

给的最终受益者?收益的规模和结构状况如何?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共财政具有: 资

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8. 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

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

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

态。

9. 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范围: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

的需要,包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执行社会公共执行

社会公共职能的基本需要,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

务支出等 2, 市场不能有效提供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

品和服务的支出,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等3,对

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例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

市场竞争等。

10. 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

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

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

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

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

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

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11. 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是指财政调整收入分配

的职能。

12.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1)弥补市场失灵;2)满

足社会公共需要;3)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4)

非市场盈利性的性质;5)法治化的财政;

13. 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14.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

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能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

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3)发挥财政

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15. 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

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

经济的目的。

16.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 实现充分就业、 稳

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17. 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通过财政收支, 引导社会

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

率的最优状态。

18. 公共选择的三大理论基石:1,个人主义方法论

2,经济人假设3,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19. 政府失灵的表现: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

性的非理性”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 3、投票循

环 4、官僚体系无效率 5、利益集团与寻租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

1.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 取得所需商品和

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2. 从三个方面理解财政支出的有关数据: 财政支出

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3. 财政支出的原则:公平分配原则、效益原则、稳

定和发展原则

4. 财政支出分类: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

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和支出经济分类;2,根据交易的

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5. 财政支出规模是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

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

6.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 绝对规模指标、 相对规模指

标。

7. 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反映财政支出的相对规

模: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而

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8.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四种理论观点的基本

内容: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皮考克和魏斯曼

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

增长理论” 、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公共选择学

派的解释

9. 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

度。

10. 中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购买性支出占财

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

水平 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

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

平上,3,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

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11. 满足公共需要、 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重要

特征。

12. 优化中国 支出结构的方式: 1, 严格控制一般性

开支 2,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3,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

业发展 4,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5,大力支持生

态环境建设

13. ①义务教育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

要重点支持

农村义务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

范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②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

保障机制③逐步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

14. ①增加财政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 逐步建

立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②要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加大对车股市社

区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建

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④支持建设城镇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⑤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引导信

贷和社会资金多元投入医疗卫生服务,共同推动医疗卫

生服务事业发展

15. ①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

度全覆盖②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支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冲抽③支持完善城乡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

标准和补助水平,支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④积极支

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⑤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

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大力支持实施更加

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支持构建和

谐劳动关系,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16. ①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和资金投入机

制②结合主体功能区的均衡想转移支付力度,研究设立

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17.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财政部门, 绩

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绩效评价

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18. 绩效评价是按某种确定的规则, 绩效目标和指标

进行的,

19. 财政支出考评的内容和方法:1,目的与原则 2,

内容与方法 3,指标选择

20. 财政支出考评的目的是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

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

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21. 财政支出考评的的原则: 统一领导原则、 分类管

理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

22. 财政支出考评的的内容: 制定明确、 合理的财政

支出绩效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部门未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管理措施,对绩效目标的实

现程度即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运用考评结果采取定性

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23. 财政支出考评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

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24. 根据西方一些国家绩效考评实践经验, 绩效考评

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的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25. 绩效考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 实施和撰写与提交

绩效考评报告三个阶段。

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概述

1.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旅行其职能, 实施公共政策

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2. 政府收入的分类:税收、社会缴款、赠与、其他

收入

3. 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最小口径只包括税

收、较大一些的是除税收之外还包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的非税收入,这是最为常用的、再大一点的是在公共财

政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最大的是全部的政府

收入

4. 财政集中度: 通俗地成为宏观税负, 是指国家通

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

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5. 衡量宏观税负的不同口径, 从小到大: 税收收入

占 GDP 的比重、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 GDP

得比重、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

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后的

合计占 GDP的比重

6. 全部政府收入包括: 公共财政收入 (一般预算收

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

障预算收入

7. 税收是指公共机关依法强制收取的、

对纳税人不

附带直接汇报义务的课征。

8.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基本特

征。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的保证,无偿|

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因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

要求。

9. 税制要素: 纳税人、 课税对象、 税率、 纳税环节、

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等,其中纳

税人、课税对象、税率最为重要。

10.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一般可分为: 比例

税率、固定税率、累进税率

11. 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流转税 (主

要税种)、所得税和财产税;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可分

为:从价税和从量税;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价内

税和价外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

税;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可划分为:中央税、地

方税和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12. 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13. 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14. 财产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15. 资源税:资源税、土地使用水

16. 行为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17. 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

18. 从量税:啤酒、汽油、柴油

19. 直接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20. 间接税:各种流转税

21. 中央税:消费税、关税

22. 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

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

23. 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

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24. 拉弗曲线: 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的形象描述,基本含义: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

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25. 税负转嫁是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 通过各种途径

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26. 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归宿

27. 税负转嫁的方式:前转、后转、混转、消转、旁

转、税收资本化

28. 前转也叫顺转或向前转嫁或顺转, 是指纳税人将

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价格的方法,向前转

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他

是税收转嫁的一种更普遍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29. 后转也叫逆转或向后转嫁, 是在纳税人前转税负

存在困难是,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生产要素进价

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

的一种转嫁方式。

30. 混转也称散转, 是纳税人既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

应商,也可以转给购买者,实际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

式。这种比较常见。

31. 消转是纳税人用降低征税物品成本的办法使税

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32. 旁转也称侧转, 是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

购买者或者供应商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33. 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 ,生产要素购买者

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

价格终于先扣除(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

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

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使税负后转的一种特

殊形式

34.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 性(关键因素)、课税商品的性质、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 系、课税范围的大小

35. 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 关键因素。如果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则税负 将主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如果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 性较|环球网校提供|大,税负将主要由其他人负担。 36. 国债即国家债务, 是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 依 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性 使得,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37. 国债的特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38. 国债的分类:1,内债和外债,2,短期国债、中 期国债、长期国,3,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国债4,上 市(流通)国债与非上市(流通)国债5,货币国债和实 物国债

39. 国债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

40. 国债的负担: 1 认购者负担2 债务人负担3 纳税 人负担 4 代际负担

41. 衡量国债的限度绝对规模: 国债余额、 当年发行 的国债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42. 国债的限度:相对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而言的

43. 衡量国债相对规模有两大指标:1 国债负担率 (国民经济承受能力)2 债务依存度

44. 国债负担率(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国债累计余 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45. 债务依存度: 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 关系

46. 李嘉图等价定理:税收和国债一样

47. 国债制度: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市场交易制度 构成

48. 国债发行制度:国债发行条件和国债发行方式, 决定国债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发行方式

49. 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 公募招标方式、 承购包销 方式、直接发售方式、 “随买”方式

50. 自 1981 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方 式经历了:行政摊派、承购包销、投标发行三种发行方 式,从具体的发行模式看,先后采取了单一行政摊派模 式、单一承购包销模式和承销、招标双主导复合模式。

51. 我国国债选用的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 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 等方式

52. 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 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 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

53. 国债发行市场又称为一级市场, 主要参与者有中 央政府、发行你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

54. 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分为以集中 交易形式运作的证券交易所、以分散交易形式运作的场 外交易市场(包括柜台市场和店头市场)

55. 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成交订约 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 式、期货交易方式、期权交易方式

56. 现货交易方式是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 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

1. 政府预算: 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 经法定 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 从技术方面看,政府预算存在两层含义:1 在形 式上,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 2 在内容上,政 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政府预算是政府 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3. 从政治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1 政府预算指标是政府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作出的选 择 2 政府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 3 政府预算反映了 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其成本

4. 从本质上看, 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5. 政府预算从编制、 审查批准、 执行、 调整和决算, 都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6. 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7. 政府预算的职能: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 况、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控制政府部门支出

8. 政府预算的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可 靠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年 度性原则

9. 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 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按 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 零基预算;按预算运作时间长短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 预算;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 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为:投入预算、绩 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按预算管理层级分为:中央预 算和地方预算。

10. 单式预算是将政府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 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11. 复式预算是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 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形成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12. 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 经常 预算主要以税收收入为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 象;资本预算是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 目为支出对象。

13. 投入预算是指用来控制各项支出用途和金额的 预算。

14. 预算管理职权是指政府预算方针政策、 预算管理 法律法规的制定权、解释权和修订权,政府预算、决算 的编制和审批权,预算执行和监督权等。

15. 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1(1)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的职权(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2 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权 3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 管理职权 4 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权 5 各单 位的预算管理权

16. 公共财政预算亦即一般预算, 是指政府凭借国家

政治权利,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

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性这个只能正

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17.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既包括用于满足政府日常行

政事业活动及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发展科学、卫

生、教育等各项事业开支需要的收入,也包括用于满足

政府投资性支出需要的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

收收入。

18. 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

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

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19. 政府性基金支出是按照专款专用原则, 与基金预

算收入一一对应。

20.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 专款专

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2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

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二发生的各项

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核心是调整国家与国

有企业之间分配关系,是实现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战略目

标的重要手段。

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原则: 统筹兼顾、 适度

集中;相对独立、相互衔接;分级编制、逐步实施

2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范围: 国有资本经营预

算收入主要包括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利、股

息和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主要支

出用于对中药企业补充资本金和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改

革成本等。

25. 社会保障预算是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 政府

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的收支预算。

26.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遵循的原则:1 依法建立、规

范统一 2 统筹编制、明确责任 3 专项基金、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或挪作他用4 相对独立、有机衔接 5收支平衡、

留有结余

27.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编制范围:按险种分别编制,

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

28.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编制方法: 科学、 规范的方法,

提高预算编制的预见性、准确性、完整性、科学性

29.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编报和审批: 全国社会保障基

金预算草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汇总编制,财政部审

核后,由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报告

30. 政府预算制度: 是财政运行的基本规则, 是有关

政府预算活动的各种法规制度,是纳税人及其国家权力

机关控制财政活动的机制。

31. 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 是财政赖以存

在的基础,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预算编制制度: 1 建立部门预算制度2 将预算外

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33. 部门预算是指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及其

履行职能需要,由基层单位开始编制,逐级上报、审核、

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

部门各项收支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34. 部门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

35. 部门收入预算编制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

36. 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

37. 支部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

38. 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

编制程序采

用“两上两下”的编制方式。

39. 建立部门预算制度的重要意义:1.2.3.4.

40. 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1.2.3.

41. 预算执行制度:1.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2.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42. 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意义:1,加强了预算

执行过程的监督控制2, 提高了预算执行管理的透明度3,

加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43. 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环节

是进行:以建立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1. 财政管理体制, 是指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

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

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2.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

制、税收说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3.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4.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5. 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

6.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 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

设置 2 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3 政府间财政收入

的划分 4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7. 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一般遵循的原则:1

受益原则 2效率原则3 区域原则4 技术原则

8. 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

准。一般遵循:1集权原则2 效率原则3 恰当原则

9. 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

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

10. 财政管理体制的模式: 1 财政联邦制模式2 财政

单一制模式

11. 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 1 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

能的有效履行 2 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

平衡 3 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12.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建成分税制, 是指将国家

的全部水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13.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 正确处

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

收入的合理增长 2 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 3 正确处理

政府与企业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4 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

理相结合的原则 5 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

14. 1994 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

出范围。2,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

与地方的收入。3,按同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

返还数额 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

关结算事项。5,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15. 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 关税、 海关代征的消费

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

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

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

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

16. 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 营业税 (不含各银行总

行、铁道、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

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

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

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

含铁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

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

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17. 近年来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完善:1,

将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中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分享

比例由原来的 50%调整为中央80%,地方20%。2,将金融

保险业营业税税率由 5%提高到 8%。3,为严格控制土地

使用,对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分配做必要调整,将其

中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4,

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5,改革出口退

税负担机制。

18.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1,建立

了财政收入稳定收入的机制2, 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

能力 3,促进了产业机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19.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

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

20. 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

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

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实现

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21. 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1,完整性2,对称性3,

科学性 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5,法制性

22.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 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

项转移支付

23. 一般性财政支出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

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

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

支付等具体项目。

24.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

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

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

金,需要按规定使用。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

1.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

展目标,队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性原则和措施。

2. 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

债政策等组成

3.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财政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

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4.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 促进充分就业、 物价基本稳

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5. 财政政策的工具有: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

政策、公共支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补贴政策

6. 财政政策的类型: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

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和中性财政政策

7.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

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

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这种机制也

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

8.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 个人所得税的累

进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企业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自动

稳定作用;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9.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

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

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

标。

10. 当经济过热、 存在通货膨胀时, 政府要通过减少

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控制总需求,抑制通仙膨胀;

当经济萧条、存在通货紧缩时,政府要通过增加财政支

出、减少税收,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11.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

不同功能来划分,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

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2.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从2003 年下半年后,

经济发展内外部条件向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但供求结构

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

13. 稳健(中性)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控制赤字、调

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14. 启动实施新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背景:2008 年

金融危机 (1)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2)政策

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3)政策内容有新变化。

(4)政策调控的手段多。主要内容(1)加大投资力度,

优化投资结构。(2) 实行结构性减税,推进税费改革。

(3) 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4)

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和发展方式转变。

15. 财政政策乘数: 是用来研究财政手指变化对国民

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

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16. 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产生下列五种时滞: 认识

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以及效果时滞。

17. 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1,大幅增加政府公

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2,推进税制改革,促进企业

投资和居民消费 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

费能力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5,加大

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18. 与 1998 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1 政策实施的

环境发生了变化 2 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3

政策内容有新变化4 政策调控手段多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第十六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 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

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有效需求、

经济需求、客观货币需求、派生需求。货币需求量:一

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2. 费雪“交易方程式” ,MV=PT。反映的是货币量决

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3. 剑桥方程式:∏=K*Y/M

4. 剑桥学派代表人士庇古。 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本

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

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5.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即货币需求由三个

动机决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凯恩斯的

货币需求函数:L= L1(Y)+ L2(i)

6.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影响人们持有实际

货币的因素来自四个方面:财富总额(恒久性收入)、财

富构成 (人力财富)、 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其他因素.。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 M/P=f ( Yp ; W ;

im,ib,ie;1/p·dp/dt;μ)

7. 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M0=流通中现

金;M1=M0+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8.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 其中现金

是中央银行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

9. 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

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而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

央银行所掌握

10. 银行体系扩张信用、 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到三

类因素的制约: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

缴付税款的限制

11. 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B*K

12.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 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

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

态。具有如下特征:(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

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

全相等。(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3)现代经济

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13. 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 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

构性货币失衡。总量性货币失衡有两种情况:货币供给

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造

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财政赤字、扩张

性货币政策等。

14. 通货膨胀的状态: 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 物价

持续上涨。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15. 通货膨胀的类型: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因社会

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

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其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成本推进型通货膨

胀(因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类

型)、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16.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公开型通货膨胀

(开放型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 (隐蔽性通货膨胀)

17. 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而

导致货币供给过度的具体原因又有很多方面,包括过热

的社会经济增长要求导致信用膨胀;银行自身的决策失

误导致信用膨胀;财政赤字;投资规模过大。

18. 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手段: 紧缩的需求政策 (紧

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

19. 紧缩性货币政策:1 减少政府支出2 增加税收3

发行国债

20. 紧缩想货币政策: 1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 提

高再贴现率3 公开市场业务

第十七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 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 中央银行处于金融中介

体系的中心环节。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

质。主要任务: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

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2. 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

要、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管理金融业的

需要、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干预的需要

3. 专门设置中央银行较典型的是美国联邦储备体

4.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征: 不发盈利为目的、 不

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

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

预和牵制

5.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货币发行、 对银行业务

(集

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全国清算)、对政府业务(代理

国库、代理国家债券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保管

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6. 中国的支付结算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大额实时

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为中枢,银行业金融机构

行内业务系统为基础,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系统,正 确结算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行业 清算组织和互联网支付服务组织业务系统为补充的支付 清算网络体系。

7. 货币政策是一个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 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 段。

8. 货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政策目标、 实现目 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9.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四项构成: 稳定物价、 经济 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10. 货币政策的一般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11. 货币政策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作: 消费者信用控 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 12. 货币政策的直接信用控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 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直接干预

13. 货币政策的间接信用指导包括: 道义劝告、 窗口 指导

14.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原则: 可控 性、可测性、相关性

15.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有:1利率2 货币 供应量 3 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4 通货膨胀率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1. 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商业银行 (存款货币银行)

2. 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 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

3. 商业银行银行的主要职能: 信用中介 (最基本职 能)、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4. 商业银行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 中间业务

5.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的借款业务主要有: 再贴现 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 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

6.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包括: 结算业务、 信托业务、 租赁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

7.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盈利性原则、 流 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8. 金融市场运行的机理: 货币资金在使用方面总是 存在着“时间差”和“空间差”

。资金只有在运动过程中 才能够创造价值,并使价值增值,从而产生资金融通的 客观要求。

9. 金融市场效率, 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 配置功能的程序,包括两方面内容:金融市场以最低交 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市场的 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资本的本质特征:追逐利润。

10. 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 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弱型效率。 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 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 半强型效率。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 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 响,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

11. 金融市场结构主要包括: 同业拆借市场、 票据市 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金融期货市 场(金融期权市场)、外汇市场等组成

第十九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 金融风险, 是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 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 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 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 传染性

2. 金融风险有四种类型:由于市场因素(利率、汇 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 的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 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信用风险;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 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 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操作 风险。

3.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 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 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 的恶化。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4. 金融危机的类型:债务危机、货币危机、流动性 危机、综合性金融危机

5. 次贷危机分三个阶段: 债务危机阶段、 流动性危 机、信用危机

6. 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 公共利益论、 保护债权 论、金融风险控制论、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 的挑战

7. 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 美国是其中的典 型代表。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法国、印度、巴西等国家。

8. 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 德国是其中典 型的代表

9. 综合监管体制: 英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此外还 有英国、日本、韩国。

10. 自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 渐由单一全能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11. 巴塞尔协议是迄今为止对国际银行|业发展影响 最大的国际公约之一

12. 巴塞尔报告的内容包括: 资本组成、 风险资产权 重、资本标准、过渡期安排

13. 巴塞尔报告的资本组成, 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 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 (普通股)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资本至少占全部资本的 50%。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 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帐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

期次级债券。

14. 巴塞尔报告的风险资产权重, 根据不同类型的资

产和表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它们不同的权重,

即 0%、10%、20%、50%、100%

15. 巴塞尔报告的资本标准, 资本充足率, 即资本与

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 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

得低于 4%

16. 2003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最引人注目的是该该

协议所推出的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

场约束的内容,被称之为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

17. 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过去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

的监管思想,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

18. 巴塞尔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担当起三大职责: 全

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

统、加快制度化进程

19. 国际性银行倒闭事件和国际贷款违约事件使得

监管当局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

这是巴塞尔协议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随着金融

国际化,必须要在金融监管上进行国际协调。

第二十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1. 汇率制度: 是指各国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

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如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

值、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

汇率关系,规定影响和干预汇率变动的方式。两种类型: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2.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 经济开放程度、 经济

规模、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

化程度、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对的通货膨

胀率

3. 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 年:汇率并轨,实行以

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

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

差、稳定本国汇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

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5. 国际储备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货币性黄金、 外汇

储备、在 IMF 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6. 国际储备的作用: 融通国际收支逆差, 调节临时

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

币汇率;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7. 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 因为

外汇储备占非黄金储备的95%以上。包括:外汇储备总量

管理、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

8. 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 是指通过国际

惯例、协定和规章制度等,对国际货币关系所做的一系

列安排。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确定国际储备资产;确

定汇率制度;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9. 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英国 1821

年采用;1880-1914 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期,铸币

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

上下限。(1)铸币平价(2)波动幅度:黄金输送点。

1929-1933 年,危机下,金本位制崩溃。

10. 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3 年(1)可兑换黄金

的美元本位(2)可调整的固定汇率(3)国际收支的调

节。

11. 布雷顿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1973 年崩溃。

12. 牙买加体系运行特征:(1)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

系(2)多种汇率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3)国际收支的

调节。

13. 国际三大金融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

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

14. 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股份、 借款、 业

务净收益、转让债权

第四部分 统计

第二十一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1. 统计一词包含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

统计学

2.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 。

3. 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4.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到

细):定类尺度(将人口分为男女两类)、定序尺度(将

学生成绩分成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类)、定距尺

度(某物长 10 米,重 100 千克等)、定比尺度(相对数

或平均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5. 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属性

6. 定序尺度对客观现象各类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

差的一种测度。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

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7. 定距尺度反映现象规模水平的数据必须以定距

尺度计量。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8. 定比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

数学运算

9. 统计数据的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

数据(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是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数

值型数据是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10. 定性:定类(分类数据、顺序数据) 定量:(数

值型数据)定距、定比

11. 统计中把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称为变量, 变

量的具体表现为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

表现。可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12. 数值型变量根据取值不同分为: 离散变量和连续

变量

13.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

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14. 总量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 时

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可以累积,但时点指标不

能累积。

15. 相对指标是两个绝对数之比。 相对数的两种表现

形式:比例和比率。

第二十二章 统计调查

1. 统计数据的来源: 直接来源, 称之为第一手或直

接的统计数据;间接来源,称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2. 案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 全面调查和非

全面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

查和不连续调查。

3.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 专门组织

的调查、科学试验

4. 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要有:统计报表、

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5. 统计报表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 全面报

表和非全面报表。按报送周期长短,分为日报、月报、

季报、年报等。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分为国家的、

部门的、地方的统计报表。

6. 普查: 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

调查。普查的特点: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一般

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

范化程度也较高;使用范围比较狭窄

7.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

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

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特点:经济性、时效

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它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

一种调查方式和方法

8. 重点调查特点:(1) 重点调查是非全面调查;(2)

调查单位不是随机抽取的,因此其调查结果不能推断总

9. 典型调查特点:(1) 典型调查是一种定性调查研

究,同时也是非全面调查(2)调查单位不是随机抽取的,

因此其调查结果不能推断总体(3)典型调查的目的是通

过典型单位来描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 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

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11. 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要注意指标的含义、口

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

行质量检查、引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

既方便他人查找核对,也是尊重他人或劳动成果和知识

产权的要求。

12. 统计数据的误差有:登记性误差(从理论上讲,

可以消除)和代表性误差(无法消除,但事先可以进行

控制或计算)

13. 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准确性、关联

性、及时性、一致性、最低成本

第二十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1. 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指标:频数与频数分布、

比例、百分比、比率。所以比例是部分比总体,通常反

映的是结构,比例之和为1。

2. 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 条形图和圆形图; 条

形图有单式和复式等形式。

3. 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累积频数和累计频率

4. 分类数据在整理时除了要列出所分的类别以外,

还要计算出每一个类别的(比例,频数,比率,频率)

5. 数值型数据分组的方法有单变量值分组和组距

分组两种。

6. 单变量值分组是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 这种

分组方法通常只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较少的情况。

7. 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组距分组 (适合连续

变量和离散变量)的步骤:

8. 1、确定分组组数,要求(1)组数既不太多也不

太少(2)尽量保证组间资料的差异性和组内资料的同质

性(3)能够充分显示客观现象本身存在的状况;2、对

原始资料进行排序;3、求极差:最大观察值减去最小观

察值;4、确定各组组距:组距=极差/组数=某组的上限

值-该组的下限值(适用于等距分组);5、确定组限:组

中值=(上限+下限)/ 2 ;6、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

数:组距分组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分组时“上组

限不在内”以防止重复;确定组限时应注意:第一,第

一组的下限值应比最小的观察值小一点,最后一组的上

限值应比最大的观察值大一点。第二,特别需要或不得

已的情况除外,最好不要使用开口组。第三,组限应取

得美观些,按数字编好,组限值应能被 5 除尽,且一般

要用整数表示;7、制作频数分布表

9. 显示分组数据频数分布特征的图形有:直方图、

折线图

10. 直方图与条形图不同,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

(横置时)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表示类别

是)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

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百分比,宽度则表示各

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此外,由于分

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

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

11. 统计表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表头、 行标题、

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

外附加

12. 统计表的设计要求:科学、实用、简练、美观

13. 设计统计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要合理安排

统计表的结构;(2)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

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3)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

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这样使人看起来清楚、

醒目;(4)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

注释,特别要注意注明资料的来源,以示对他人劳动成

果的尊重,并备读者查阅使用。

第二十四章 数据特征的测度

1. 对统计数据特征的测度: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

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个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

程度;(2)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值

的趋势;(3)分布的片太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2. 集中趋势的测度,主要包括位置平均数(众数

M0、 中位数 Me)和数值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

3. 位置平均数主要有:众数、中位数

4.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用

M0 表示。不仅适用于品质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众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

强。非常直观。

5. 中位数位置:

6.

7. 中位数主要用于顺序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

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中位数也是一个位置代表值,

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

众数(M0)

中位数

(Me)

算方法

频数最多的那个

数值

分奇数和

偶数两种情况

都是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

响,抗干扰性强

使

用范围

顺序数据、分类数

据、数值型数据

顺序数据、

数值型数据

8. 数值平均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

和加权算术平均)、 几何平均数。 主要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注:算术平均数同时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各组数值的

大小、各组分布频数的多少。另外,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9. 算术平均数有: 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

数。

10. 几何平均数是n 个观察值乘积的n 词方根。 计算

几何平均数要求各观察值之间存在连乘积关系,它的主

要用途是:(1)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2)计算平

均发展速度。

11. 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 极差、 标准差和方差、

离散系数。

12.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 集中趋势的测试值对该组

数据的代表性就越差,离散程度越小,其代表性就越好。

13.

14. 极差计算简单,含义直观,运用方便。但它仅仅

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

况,同时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15. 离散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

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离散系

数大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说明

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小。

16.

17.

第二十五章 时间序列

1.

2. 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一个是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另一个是反映该现象一定

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值。

3. 时间序列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的表现

形式,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

数时间序列

4. 依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 绝对数时间序列又可分

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

5.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1)发展水平(2)平均

发展水平(3)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6. 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

数值。根据各期指标值在计算动态分析指标时的作用来

划分,又可以分为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

7. 平均发展水平也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他可以

概括性的描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8. 绝对数时点序列间断时点平均数分两种情形:

(1)间隔相等:

(2)间隔不等

9. 相对数、平均数的时间序列,公式表示:

10. 增长量: 时间序列中的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

差,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增长的绝对数量。按照采

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量有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之分

11. 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差,

表示本期比前一时期增长的绝对数量;累计增长量是报

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与某一

固定时期相比增长的绝对数量。整个观察期内各逐期增

长量之和等于最末期的累积增长量

12.

13.

14.

15. 发展速度: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

比,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的发展变化程度。 分为定

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16. 增长速度: 也称增长率, 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

比,用于描述现象的相对增长程度。按照采用基期的不

同,增长速度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两

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换算关系,在由环比增长速度推算定

基增长速度时,可先将各环比增长速度加 1 后连乘,再

将结果减 1,即得定基增长速度

17. 第一,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

速度的连乘积:

18.

19. 第二, 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

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20.

21.

22. 平均发展速度: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

数,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23.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用于描述现象在 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通常用平均发展 速度减 1 来求得

24.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25. 增长 1%绝对值:表示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增加 的绝对数量。等于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

26.

27. “增长 1%的绝对值”是进行这一分析的指标。 它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 对水平。

28. 在应用速度分析实际问题时, 须防止误用乃至滥 用的现象,应注意:首先,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 0 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其次,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 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第二十六章 统计指数

1. 狭义地讲, 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 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 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

2. 指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 按所反映 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①数量指 数是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 指数等;②质量指数是反映事物内含数量的变动水平的, 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2)按计入指数的项目 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3)按计算形 式不同,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①简单指数又称 不加权指数,它把计入指数的各个项目的重要性视为相 同;②加权指数则对计入指数的项目依据重要程度赋予 不同的权数,而后再进行计算。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加权 指数。

3. 加权综合指数分为(1)基期加权综合指数(拉 氏)(2)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帕氏)

4. 基期加权综合指数: 又称拉氏指数, 它是把作为 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的一种计算方法。拉氏数量 指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质量指数用得较少。

5. 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 又称帕氏指数, 它是把作 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的一种计算方法。帕氏 质量指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数量指数用得较少。

6. 总量指数是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 相对数。

7. 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构成的数量关系式 称为指数体系。实际中比较常用的是基期权数加权的数 量指数和报告期权数加权的质量指数体系。

8. 指数体系的作用:(1) 对现象发展的相对变化程 度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2)对现象发展变化的 绝对数量及各因素的影响数额进行分析

9. 我国目前编制的价格指数主要有: 商品零售价格 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 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 资价格指数。

10. 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 势的一种经济指数。

1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 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 程度的一种相对数。

1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作用: 1 反映通货膨胀状况 2 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3 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第五部分 会计

第二十七章 会计概论

1. 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 分为财务会计和管 理会计两大分支

2. 会计职能: 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 核算职能是会 计最基本职能

3. 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4. 会计对象: 即会计客体, 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 内容。

5. 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循环与周转、 退出三个基本环节,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又分为:供应、 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

6. 会计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 谁需要会计信息; 需 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7. 财务会计信息内容: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通 过利润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 流量表来反映。

8. 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 府及其部门、社会公众、其他使用者(如监管部门、企 业职工)

9. 我国 《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会计要素包括: 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前三者 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后三者 是组成利润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

10. 资产的特征: 资产必须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 源;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形成 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能以货币计量

11. 负债的特征: 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 业务所形成,未来需要清偿;能够以货币计量;预期会 造成经济利益流出

12.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 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13. 收入制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会导致所有者 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 入。

14.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会导致所有 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 总流出。

15.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是企业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是 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16.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 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7. 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 配

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原则

18. 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

计分期、货币计量

19.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

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20.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

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21.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简称《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

内容。

第二十八章 会计循环

1. 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

有助于进行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是通过确认、计量、

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生成的

2. 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某一经济业务是否

需要确认,该经济业务应在何时确认,该业务应确认为

哪个会计要素

3.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

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4. 会计记录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 设置账户、 复式

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5. 账户是根据以会计要素划分的会计科目设置的,

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各项目

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

核算的工具。

6.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

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7.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

发生额

8. 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

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9. 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期末余额

=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10.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

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

法。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

增减记账法。

11. 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

等”

12. 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公式: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

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13. 余额试算平衡法公式为: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

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

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14.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 原始凭

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15. 按账簿的用途分类, 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 分类

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对账工作要求账证相符、账账相

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16. 目前, 我国各经济单位通常采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程序有五种: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

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多兰是日记账

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17.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

18.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

况的会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进行适当排列编制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

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

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19. 资产负债表是月度报表, 是以: 资产=负债+所有

者权益“这一等式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

况的一种报表。

20. 资产负债表分为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 我国采用

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格式。

21. 资产类项目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其流动性进行排

列的,即按照变现能力顺序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项目

排在前面,月排在前面,其变现速度越快;流动性差的

项目排在后面。

22. 负债类项目的排列按照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

先到期的(或需要立即清偿的债务)排在前面,后到期

的排在后面。

23. 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排列顺序为: 实收

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24.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

报表。以“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登时为基础,按照

各项收入、费用以及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享编制而成

的,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利润表是月报表。

25. 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

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它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

26. 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

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利润表的基本格式有:单步式和多

步式

27.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

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28.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9.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30. 现金流量是一定会计期间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

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31. 现金流入: 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 出售固定

资产、从银行取得借款等取得现金

32. 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 投资

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日常经营业务。

33. 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以下三类:

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

金流量。

34. 现金流量表附注披露的内容: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

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现金流量净增加额

35. 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 经营

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36. 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 经营活动现金流

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37. 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属于年度报表, 有报表正

表和补充资料两部分组成。

第二十九章 财务报表分析

1. 财务报表分析简称财务分析, 是通过收集、 整理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的补

充信息,对去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进行综合比较,并通过财务指标的高低评价企业的偿债

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企业投资者、

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提供管理决策的依据。

2. 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 比率分析法、 比

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3. 在比率分析中常用的财务比率有: 相关比率、 结

构比率、效率比率

4. 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对象的不同分为:

绝对数比较

分析、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5. 按照比较标准的不同分为:

1.实际指标同计划指

标比较、2 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3 本企业指标同国

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

6. 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主要有: 流动

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

已获利息倍数

7.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 速动比

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8. 流动比率应维持在 2:1 左右;速动比率维持在

1:1 左右较为理想。

9. 流动比率是反映短期债务清偿能力最常用的指

标,流动比率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强,说明短期偿债

能力越强。

10. 速动比率又称为酸性试验比率, 是指速动资产同

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长海短

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企业在短期内可变现

的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的余额,包括货币资

金、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等。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

货)/流动负债

11. 现金比率是企业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反映企

业的即可变现能力。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12. 资产负债率也称负债比率或举债经营比率, 是指

负债总额对全部资产总额之比。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

13. 产权比率也称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是制企

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产权比率=负债总

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14. 已获利息倍数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是指企业息税

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

务利息的能力,用来衡量盈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

度。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

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15. 营运能力分析主要包括: 应收账款周围率、 存货

周围率、流动资产周围率、总资产周转率

16.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

款平均余额。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退

回、折让和折扣,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

期末应收账款)/2

17.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

收账款平均余额*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18.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分析企业资产流动情况的一

项指标。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少,表明应收

账款周转快,企业信用销售严格。

19. 存货周转次数多, 周转天数少, 说明存货周转快,

企业实现的利润相应增加

20.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全部流

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

21.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流动资产

平均余额

22. 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全部

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率。

23. 盈利能力包括: 营业利润率、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

资本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润率、普通股每

股收益、市盈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24.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业务收入)*100%

25.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

额)*100%,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

26.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

*100%

27.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

*100%

28. 资产净利润率也叫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平均

资产总额)*100%,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

资产总额)/2

29. 普通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

外的普通股股数

30. 市盈率=普通股美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31. 资本保值增值率=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

权益)*100%

第三十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1.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核算其行政事业活动采用

收付实现制

2. 行政事业单位对外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

表(类似企业的利润表)设置了五项会计要素(1)反映

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2)反

映行政事业活动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和支出。

3.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4. 行政单位的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

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的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

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5.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具体包括货币资金、 应收及预

付款项、存货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

资产等

6. 货币资金: 行政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

银行存款等,应当按照实际收入和支出数额记账。

7. 应收及预付款项: 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行政

事业单位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一般不计提坏账准备。

8. 存货: ①行政单位购入的材料以购价作为入账价

格,材料采购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运杂费等不计

入库存材料价格,直接列入有关支出科目核算。②行政

单位的存货发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

加权平均法等方法来确定当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③

行政单位的库存材料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对于发生的盘

盈盘亏等情况应当查明原因,属于正常的溢出或损耗作

为减少或增加当期支出处理,属于非正常性的毁损应按

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后处理。

9. 对外投资:行政单位的对外投资是指行政单位

用结余资金购买的国债。①投资期内取得的利息、红利

等各项投资收益不予预计,应当在实际收到时计入当期

收入。②转让债券取得的价款或债券到期收回的本息与

其账面成本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收入。

10. 固定资产: 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

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 500 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

800 元以上, 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

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②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般

不计提折旧。

11. 无形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

实物形态而能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

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

商誉等。

12. 行政单位的负债, 是指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

计量的、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应

缴财政专户款、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

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暂存款等。

13. 事业单位的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

计量的、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

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

津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

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和应交税金等。

14. 应缴预算款主要包括代收的纳入预算管理的政

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无主财物变价款、

赃款和赃物变价款以及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

的款项;

15. 应缴财政专户款, 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

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

16. 行政单位的净资产, 是指行政单位资产减负债和

收入减支出的差额,包括固定基金、结余等;

17.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

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其中专

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

途的基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

金、住房基金等。

18. 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额

记账。

19. 固定基金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用的

基金

20.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

资产,分为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部分内容

21. 事业单位的一般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滚存的结余

资金,从当年未分配结余中转入或从拨入专款结余中按

规定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金额转入。

22. 事业单位的投资基金是指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所

占用的基金

23.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 设置的, 有

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

修购基金以及其他基金(住房基金等)

24. 行政单位的结余是指行政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

相抵后的余额,包括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

金结余,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金结余应当

分别核算。

25. 事业单位的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

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

事业结余=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

事业收入+其他收入一拨出经费一事业支出一上缴上级

支出一非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一对附属单位补助

26. 年度终了事业结余应当全数转入结余分配

27. 经营结余=经营收入一经营支出一经营业务负担

的销售税金

28. 年度终了, 经营结余通常应当转入结余分配, 但

如为亏损则不予结转

29. 结余分配的内容主要有两项: 一是有所得税缴纳

业务的事业单位计算应交所得税。二是事业单位按规定

计提专用基金 (职工福利基金), 进行上述分配后结存的,

当年未分配结余转入一般基金。

30. 行政单位的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

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

收入、其他收入等。 其中,其他收入包括行政单位在业

务活动中取得的不必上交财政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

务收入、有价证券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31. 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

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

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其中,其他收入包括对外投资收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十一)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十一) 第十一章金融监管及其协调 第一节金融监管概述 一、金融监管的涵义、目标与原则 (一)金融监管的涵义 金融监管属于管制的范畴。管制(Regulation)一般是指国家以经济管理的名义进行干预。本文所说的金融监管,倾向于一般意义上的管制定义,是指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市场准入、风险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约束,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 第一,实现金融业经营活动与国家金融货币政策的统一。 第二,减少金融风险,确保经营的安全。 第三,实现公平有效的竞争,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三)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六点: 1.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 监管主体的独立性是金融监管机构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基本前提。 2.依法监管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金融监管机构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保证。

3.外部监管与自律并重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营效率结合原则 保证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经营与发展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 5.适度竞争原则 促进银行机构间的适度竞争有两层涵义:一是防止不计任何代价的过度竞争,避免出现金融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二是防止不计任何手段的恶劣竞争,避免出现危及银行体系安全稳定的行为。 6.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指金融监管要做到使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相统一,以及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相统一。 (四)金融监管的作用 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持社会货币信用体系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一,维护信用、支付体系的稳定。 第二,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利益。 第三,保证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第四,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第五,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金融机构个体的盲目经营行为。 二、金融监管的理论 (一)公共利益论

2018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真题版

2017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经济基础》 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会使预算线() A. 向上平移 B. 向右平移 C. 向左平移 D. 向下旋转 2.下列经济业务中,属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的是() A.企业取得银行贷款 B.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现金 C.股东投入资本 D.企业销售商品取得现金 3.从某单位所有在职员工中,随机抽取300人进行抽样调查,来研究该单位在职员工中亚健康人员占比情况,该项调查的总体是() A.随机抽取的300名在职员工 B.该单位所有在职员工 C.该单位所有亚健康在职员工 D.被调查的300名在职员工中的亚健康员工 4.关于政府多年预算的说法,正确的是() A.编制多年预算,一般采取逐年递推或滚动的形式 B.多年预算必须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C.多年预算一般具有法律效力 D.多年预算每3到5年编制一次 5.在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中,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的过程属于资金循环中的()过程。 A.生产 B.供应 C.销售 D.投入 6.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划分,现代会计可分为()。

A.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B.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 C.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 D.行政会计与企业会计 7.就生产者或销售者而言,如果想通过降低其生产或销售的某种商品的价格来增加其总销售收入,那么其生产或销售的该种商品的()。 A.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大于1 B.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等于1 C.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应等于1 D.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应大于1 中级经济师考试题目8.若要定量研究边际消费倾向,并预测一定收入条件下的人均消费金额,使用的统计方法是()。 A.相关分析 B.平台分析 C.回归分析 D.描述分析 9.甲向乙借了300元钱,同时甲又为乙修好了笔记本电脑,修理费恰好是300元,则甲乙之间的债权债务可以()。 A.抵销 B.提存 C.混同 D.免除 10.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能够可靠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会计上称为()。 A.利润 B.价格 C.投资 D.费用 11.关于扣缴义务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人不能成为扣缴义务人

中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 章节重点总结 表格版 【呕心沥血

含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市场决定 ①消费者的偏好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③产品价格反方向④替代品的价格正方向 ⑤互补品的价格需求因素 反方向⑥预期⑦其他因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第一章 需求变动:由于收入和消费者偏好因素的变化引起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价格的关系含义 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市决定①产品价格正方向②生产成本反方向③生产技术④预期供给因素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场供给变动:由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 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需 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关系求含义目的影响 后果措施均衡最高限价在均衡价格之下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短缺变相涨价行政措施供价格保护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产业市场过剩变相降价政府收购给公式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 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需求价格弹①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高档品反方向②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必需品同方向③均 基本类型性 Ed1 不变衡影响因素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弹 需求交叉弹定义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价性性基本类型①Ed>0 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d<0 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d0 无关系格需求收入弹基本①E1 ②E>1 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 必需品即需求数性类型 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④E0 ⑤E<0 低档品供给价格弹基本类型①E1 ②E>1 ③E<1 ④E0 ⑤E∞ 性影响因素①时间是首要因素 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效用基数效用 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两者 是否可加理论序数效用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区别总消费者偏好 ①完备性 A>B;A<B;AB②可传递性 A>B;B>C;所以 A>C③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无差异第二章含义消费者偏好是无差异的 是一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曲线特征 ①离原点越远,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不能相交③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绝对值)消影响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的条件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预算费约束变动特性者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 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行消费者均衡 1、满足效用最大化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 2、效用最大化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理 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均衡和收入效应论 ①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②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

2008-2018年历年中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8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关于行政单位财务会计报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A.行改单位的年报按照“资+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会计等式编排 B.行政单位资产负债表应于每月未、季末、年末编制 C.行政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D.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财改部门和上级单位的规定报送月度、季度和年度会计表 E初级中级经济师14个科目全程班复习资料已更新,更多视频课程、讲义和真题见企鹅:妖三玖肆妖玖吧陆贰妖 【答案】A 2、【题干】商业银行为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不需要履行的义务是()。 【选项】 A.严格进行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 B.对公众披露投资企业信息 C.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 D.按照规定报送信息 【答案】B 3、【题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理念的内容是()。 【选项】 A.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公正 B.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公平 C.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D.稳定、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4、【题干】可以用于计算最终消费率的是()。 【选项】 A.运用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运用消费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C.运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D.运用生产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A 5、【题干】预算单位可采用财政授权支付程序支付财政性资金的支出项目是()。 【选项】 A.物品和服务平采购支出 B.工程采购支出 C.零星支出 D.工资支出 【答案】C 6、【题干】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 【选项】 A.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 B.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C.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 D.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F初级中级经济师14个科目全程班复习资料已更新,更多视频课程、讲义和真题见企鹅:妖三玖肆妖玖吧陆贰妖 【答案】D 7、【题干】梯度渐进增长理论是在对()公共支出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的基础。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电子书课件

2015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电子书【精讲班内容安排】 精讲班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班次,适合各类学员,尤其适合于基础比较薄弱、初次报考经济师的学员。其内容包括: 1、教材各章的详细讲解并辅之以典型的例题,可使学员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 2、每章均配有课堂练习,帮助学员巩固各章所学知识点。 【教材内容讲解】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考情分析: 经济学基础知识脉络: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教材结构】 【本章内容讲解】 第一节、市场需求 【本节考点】 1.需求的含义 2. 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 3.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的内容 【本节内容精讲】

一、需求的含义 含义备注 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 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 数量。 需求构成要素: 1、购买欲望(愿意) 2、支付能力(能够) 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 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 和。 【例题1:2013单选】在构成商品需求的基本要素中,除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外,还应包括( )。A.消费者的潜在收入 B.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C.产品的市场价格 D.产品的生产成本 【答案】B 1、消费者的偏好: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增强,将引起需求增加。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3、产品价格: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1)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 (2)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5、互补品的价格 (1)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 (2)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6、预期 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现期需求会增加) 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会推迟购买(现期需求会下降)。 7、其他因素 【例题2:09年单选】某月内,甲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同时上升,引起的甲商品的需求变动量分别为 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这类商品价格变动的共同作用下,该月甲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情况是()。 A.增加30单位 B.减少30单位 C.增加130单位 D.减少130单位 【答案】B 【解析】替代品价格上升,导致甲商品需求量增加50个单位,互补品价格上升导致本商品需求量减少80个单位,二者共同影响是甲商品需求量减少30个单位。本题实质考核替代品、互补品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例题3:2012年多选题】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 A.消费者偏好 B.互补品价格 C.消费者的收入 D.生产成本 E.预期 【答案】ABCE (三)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例题4:单选】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

最新202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题库588题(含答案)

2020年中级经济师考复习试题库588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煤气和电力在使用价值上相近,如果煤气的价格提高,那么将导致()。 A.对煤气的需求增加 B.对煤气的需求不变 C.对电力的需求增加 D.对电力的需求减少 正确答案:C,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供给将()。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受任何影响 正确答案:A, 3.当,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 A.两者为互补品 B.两者为替代品 C.两者无关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正确答案:B, 4.当需求收入弹性时,表明()。 A.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B.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C.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D.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得多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5.【2009年】商业银行受企业委托,为其办理与货币资本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成为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这体现了商业银行的()作用。 A.信用中介 B.支付中介

C.信用创造 D.货币投放 正确答案:B, 6.【2008年】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中央银行一般性政策工具的有()。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B.消费者信用控制政策 C.优惠利率政策 D.再贴现政策 E.公开市场业务 正确答案:A,D,E, 7.关于存款货币银行“三性原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资产的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B.资产的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C.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D.资产的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变动完全一致 正确答案:B, 8.以下对市场有效性的划分正确的是()。 A.有关证券公开的资料对证券价格无任何影响的市场达到弱型效率 B.有关证券的所有资料都对证券价格均无影响的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 C.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对证券价格无影响的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 D.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对证券价格无影响的市场达到强型效率 正确答案:C, 9.依据()可以把金融市场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A.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期限长短 B.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收益性 C.交易的金融工具的风险性 D.交易的金融工具的安全性 正确答案:A, 10.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是()。 A.债券市场 B.票据市场 C.同业拆借市场 D.股票市场 正确答案:C,

2019年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

3①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⑦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横轴表示需求量(Q ),纵轴表示价格5、供给的含义: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6、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①产品价格②生产成本。③生产技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并进而影响供给。 ④预期。 ⑤相关产品的价格。 ⑥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弧弹性系数计算公式: 2017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归纳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减少;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增加。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1.消费者效用最大的均衡条件: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2.对于正常品,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3.对于低档品,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4.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商品的价格 5.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1.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物 2.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或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隐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3.正常利润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经济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 4.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位置关系:MC边际成本,ATC平均成本,AVC 平均可变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 见下图: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题库1000题(汇编)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第1题 煤气和电力在使用价值上相近,如果煤气的价格提高,那么将导致()。 A.对煤气的需求增加 B.对煤气的需求不变 C.对电力的需求增加 D.对电力的需求减少 正确答案:C, 第2题 需求曲线是一条()的曲线。 A.向右下方倾斜 B.向右上方倾斜 C.水平 D.垂直 正确答案:A, 第3题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供给将()。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受任何影响 正确答案:A, 第4题 供给量的变动是因为()引起的。 A.非价格因素的变动 B.函数关系的变动 C.价格的变动 D.供给函数的参数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C, 第5题 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为()。 A.需求富有弹性 B.需求缺乏弹性 C.需求单一弹性 D.低弹性 正确答案:A, 第6题 当,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 A.两者为互补品 B.两者为替代品 C.两者无关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正确答案:B, 第7题 当需求收入弹性时,表明()。 A.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B.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C.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D.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得多 正确答案:B, 第8题 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是()。 A.资金有机构成 B.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C.投入品替代性大小 D.时间 正确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 第9题 关于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B.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 C.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提前购买 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随之降低 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正确答案:A,B,D,E, 第10题 下列关于最高限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B.属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 C.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 D.最高限价高于均衡价格 E.其目标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正确答案:A,B,C, 第11题 下列关于保护价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保护生产者利益 B.保护消费者利益 C.实施保护价格会导致供过于求 D.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 E.只宜短期在局部地区实行 正确答案:A,C,D, 第12题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 A.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B.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C.商品的重要性 D.商品用途的多少 E.时间 正确答案:B,C,D,E,

精选新版中级经济师模拟完整题库59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中级经济师模拟考试598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根据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对有效市场的分类,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对证券的价格变动 没有任何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 A.零效率 B.强型效率 C.弱型效率 D.半强型效率 正确答案:C, 2.从微观上看和从宏观上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A.平行、互补 B.互补、平行 C.替代、互补 D.替代、替代 正确答案:C, 3.货币市场主要解决短期资金周转过程中资金余缺的融通问题,它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流 动性最高、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的子市场是()。 A.同业拆借市场 B.回购市场 C.货币市场基金市场 D.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正确答案:D, 4.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又通过发放贷款,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 本贷放给资金短缺部门,这是银行的()职能。 A.支付中介 B.信用中介 C.货币创造 D.金融服务 正确答案:B,

5.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是()。 A.发放贷款 B.吸收存款 C.发行债券 D.票据贴现 正确答案:B, 6.货币市场所流通的金融工具的期限在()。 A.1年以内 B.3年以内 C.5年以上 D.10年以上 正确答案:A, 7.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度就是()。 A.金融市场效率 B.金融市场结构 C.金融市场管制 D.金融市场的运行机理 正确答案:A, 8.被称为无风险业务的是()。 A.负债业务 B.资产业务 C.中间业务 D.存款业务 正确答案:C, 9.商业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的行为称()。 A.贴现 B.同业拆借 C.再贴现 D.转贴现 正确答案:A, 10.财政收入这一统计指标属于()。 A.相对指标 B.时期指标 C.时点指标

2018新大纲中级经济师金融各章重点考点总结

第一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考点一】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一)金融市场主体:常考点 金融市场主体是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参与者: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 在金融市场上,市场主体具有决定意义:主体的数量决定工具的数量和种类,进而决定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1.家庭:主要的资金供应者,也会成为需求者(购房、购车) 2.企业 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是重要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 衍生品市场上的套期保值主体 3.政府:主要的资金需求者,暂时的资金供应者 4.金融机构: 最活跃的交易者,扮演多重角色 ●最重要的中介机构,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渠道 ●充当资金供给者、需求者和中介等多重角色 金融机构作为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支配作用 5.金融调控及监管机构:特殊 重要的交易主体: 最后贷款人:资金的供给者 公开市场操作:参与金融交易,影响价格 (二)金融市场客体即金融工具:交易对象或交易标的物 1.金融工具的分类 期限不同:货币市场工具(一年以内)、资本市场工具 性质不同:债权凭证、所有权凭证 与实际金融活动的关系:原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 2.金融工具的性质:常考点 第一,期限性 第二,流动性,金融工具在市场上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注意两点:一是能否迅速变现;二是变现时损失的大小 第三,收益性: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或利息,二是买卖差价 第四,风险性:预定收益及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一般而言,金融工具的期限性、收益性与风险性绑定在一起,彼此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它们都与流动性负相关。 (三)金融市场价格 金融市场主体与客体两个要素为最基本要素,是金融市场形成的基础。 【考点二】金融市场的类型 (一)按交易标的物划分 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和黄金市场等 (二)按交易中介划分:常考点 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直接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者直接向资金供给者融通资金的市场,如政府、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 间接金融市场:以银行等信用中介机构为媒介进行资金融通二者的差别并不在于是否有中介机构参与,而在于中介机构在交易中的地位和性质。(直接金融市场中也有中介:信息中介、服务中介) (三)按照交易性质划分 1.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2.流通市场的两种形态: 固定场所:证券交易所,流通市场的核心 场外交易市场:活跃的发展趋势 3.发行市场是前提和基础,流通市场提供流动性,是发行市场的补充。 (四)按照有无固定场所划分: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 (五)按照交易期限: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六)按照地域范围:国内金融市场(本币计价,全国性、地区性)和国际金融市场(大多是无形市场) (七)按照成交与定价方式: 公开市场:一般在证券交易所进行 议价市场:没有固定场所 (八)按照交割时间:即期市场与远期市场 【考点三】货币市场及其构成 (一)概述:常考点 货币市场的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资金融通和借贷的交易市场 货币市场工具具有“准货币性质”:期限短、流动性高、对利率敏感 (二)同业拆借市场特点:常考点 1.期限短:以隔夜头寸拆借为主 2.参与者广泛: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介机构 3.拆借的是超额准备金 4.信用拆借 (三)回购协议市场:常考点 1、回购协议:资金融入方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和证券购买者签订的、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的协议。市场活动由回购和逆回购组成。 表面是证券买卖,实质是以证券为质押品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 回购方向:先卖出,再购回(买入) 卖出价格小于购回价格,差额是借款的利息 2、回购标的物:国库券或其他有担保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四)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是公司为了筹措资金,以贴现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短期无担保的信用凭证。发行期限短、面额较大,绝大部分在一级市场交易。理想的货币市场工具 (五)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最受欢迎的短期融资工具 一级市场行为:出票和承兑;二级市场行为:贴现与再贴现(六)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七)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常考点

[资格考试]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经济基础)

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 案(经济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观点,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A(A)。 A.节约交易 成本或交易费用 B.科学技术进步C.产品标准化化 D.信息不对称2?关于合同权利转让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具有 人身性质的债权不能转让 B.债权人转让权利,应当经过债务人的同意 C.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过

**人统一的除外 D.双方订立合同时特别约定不得转让的权利不得转让给 3?下列统计变量中,属于定量变量的是 (B)。 A.性别 B.年龄 C.产品等级 D. 汽车品牌 4.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间财政收支结构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A ) A.收入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划分以地方政府为主 B.收入以地方政府为主,支出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 C.收入和支出划分均以中央政府为主 D.收入和支出划分均以地方政府为主 5、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税收乘数为 (B)。 A. 4 B.-4 C.5 D.-5 6关于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B.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位于其平均收益曲线的上方 C.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与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相同 D.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与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相同 7.在某城市2014年4月空气质量检测结果中,随机抽取6天的质量指数进行分析。样本数据分别是:30、40、50、60、80和10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C)。 A.50 B. 55 C. 60 D.70 8.关于总成本曲线变动规律的说法,正确的 (C) 是 A.总成本曲线从原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 B.总成本曲线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C.总成本曲线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 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并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 D.总成本曲线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 时总成本等于可变成本的那个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下降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考试真题附答案

2015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资源》真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关于动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 B.努力水平越高,表明个体的动机越强 C.动机可以分为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D.内源性动机强的员工更为看重工资和奖金 2.【题干】根据ERG理论,实现个人理想属于()。 A.生存需要 B.关系需要 C.成长需要 D.安全需要 3.【题干】有些领导者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下属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并具有个性化风格,这种类型的领导属于()。 A.魅力型领导 B.交易型领导 C.支持型领导 D.成就取向式领导 4.【题干】根据费德勒的权变理论,不属于情景性因素的维度是()。 A.工作结构 B.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C.领导风格 D.职权 5.【题干】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 A.智力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 B.确认阶段、发展阶段、选择阶段 C.知觉活动、逻辑推理、选择活动 D.探索活动、发展阶段、选择阶段 6.【题干】职能制组织形式被称为()。 A.韦伯模型 B.斯隆模型 C.法约尔模型 D.韦尔奇模型 7.【题干】按照美国学者桑南菲尔德的组织文化分类,()组织非常重视适应、忠诚度和承诺。 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8.【题干】关于矩阵组织缺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组织的稳定性差 B.双重领导容易导致管理混乱 C.用人较多,机构相对臃肿 D.不利于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9.【题干】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相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 A.组织的全体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 B.人员管理活动的焦点是员工关系管理 C.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在变革活动中扮演追随者和响应者角色 D.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作用是降低人工成本 10.【题干】按照戴尔和霍德关于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诱因战略特点的是()。 A.储备具有多种专业技能的员工 B.管理人员不干预员工的工作,只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 C.聘用多于组织需要数量的人员 D.明确界定工作职责 11.【题干】密歇根大学的尤里奇教授采用四象限法将人力资源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划分为四种,其中既关注未来又关注人员的象限对应的角色是()。 A.员工激励者 B.战略伙伴 C.变革推动者 D.管理专家 12.【题干】关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更多涉及东道国与第三国员工 B.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考虑外派人员的课税和重新配置问题 C.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参与员工的个人生活 D.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负有更少的责任 13.【题干】人力资源规划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改程序的起点是()。 A.人事测评 B.实践监控 C.供需匹配 D.组织目标与战略分析 14.【题干】经常用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分析方法是()。 A.时间序列分析法 B.主观判断法 C.德尔菲法 D.马尔科夫分析法

202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202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导语】在每一次发奋努力之后,必然有加倍的奖赏等待着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拿到经济师证书绝对没问题。 2020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需求的含义 需求的含义 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注意:需求D---买家,消费者角度 供给S---卖家,厂商角度 1.需求的两个构成要素: 2.市场需求: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2020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影响需求的因素 2020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注意:需求D---买家,消费者角度;供给S---卖家,厂商角度。 1.供给的两个构成要素: 2.市场供给: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影响供给的因素—厂商

3.供给函数:各影响因素与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该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Qs=Qs(p) 2020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发生变化,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Qd=Qd(p) 需求规律: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需求曲线:用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我们把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用曲线表示出来,这条曲线被称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2020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供给数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供给数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1. 供给数量变动: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供给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供给数量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变动,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是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2. 供给变动:非价格因素的变动(如生产成本的变动等)所引起的供给变动。 它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选题库(共70道题库,每道题库1.0分。) 1.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劳动的供给原则是( )。 A.劳动的平均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B.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C.劳动的边际效用大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D.劳动的平均效用等于闲暇的平均效用 【答案】B 2.就生产者或销售者而言,如果想通过降低其生产或销售的某种商品的价格来增加其总销售收入,那么其生产或销售的该种商品的( )。 A.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等于1 B.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应等于1 C.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大于1 D.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应大于1 【答案】C 【解析】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1)如果Ed>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2)如果Ed<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3)如果Ed=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即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3.在相对价格特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会使预算线( )。 A.向上旋转 B.向右平移 C.向左平移 D.向下旋转 【答案】C 【解析】影响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m和两种商品的价格P1、P2 。 4.按照经济学家科斯关于企业本质属性的理论,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不是万能的 B.企业的机会成本 C.存在道德风险 D.信息的不完全性 【答案】D 【解析】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关于企业形成的理论: (1)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2)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5.某企业在短期内,当产量为3个单位时,总成本为2100元,当产量增长到4个单位时,平均总成本为562.5元,则该企业此时的边际成本是( )元。 A.100 B.200 C.150 D.250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真题打印版

2017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 A.消费者偏好 B.生产成本 C.消费者预期 D.消费者收入 2.就生产者或销售者而言,如果想通过降低其生产或销售的某种商品的价格来增加其总销售收入,那么其生产或销售的该种商品的()。 A.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等于1 B.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应等于1 C.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大于1 D.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应大于1 3.在相对价格特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会使预算线()。 A.向上旋转 B.向右平移 C.向左平移 D.向下旋转

4.按照经济学家科斯关于企业本质属性的理论,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不是万能的 B.企业的机会成本 C.存在道德风险 D.信息的不完全性 5.某企业在短期内,当产量为3个单位时,总成本为2100元,当产量增长到4个单位时,平均总成本为562.5元,则该企业此时的边际成本是()元。 A.100 B.200 C.150 D.250 6.若企业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是同一条曲线,则此时的市场类型是()。 A.完全垄断市场 B.完全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垄断竞争市场 7.关于寡头垄断市场协议价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协议价格制度非常稳定,一旦形成就不会破裂 B.协议价格制一般会受到政府的鼓励

C.它是通过行业中某一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跟随的方式形成的 D.它通过限制各个生产者的产量,使其行业边际收益等于行业边际成本 8.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劳动的供给原则是()。 A.劳动的平均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B.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C.劳动的边际效用大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D.劳动的平均效用等于闲暇的平均效用 9.关于外部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外部性的存在不会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 B.即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外部性的存在也使得资源配置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C.外部性只有外部不经济这一种状态 D.外部性只发生在生产领域 10.关于经济家科斯提出的产权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很多外部性的产生都是因为产权不清晰导致的 B.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相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C.不论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D.如果产权是明晰的,不论交易成本多大,市场最终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017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7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70道题,每道题1.0分。) 1.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 A.消费者偏好 B.生产成本 C.消费者预期 D.消费者收入 【答案】B 2.就生产者或销售者而言,如果想通过降低其生产或销售的某种商品的价格来增加其总销售收入,那么其生产或销售的该种商品的( )。 A.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等于1 B.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应等于1 C.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大于1 D.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应大于1 【答案】C 【解析】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1)如果Ed>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2)如果Ed<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3)如果Ed=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即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3.在相对价格特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会使预算线( )。 A.向上旋转 B.向右平移 C.向左平移 D.向下旋转 【答案】C 【解析】影响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m和两种商品的价格P1、P2 。 ①平移 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

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向左移;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下降,预算线向右移。(价格同比变动,预算线斜率不变) ②旋转 如果只是其中一种商品X1的价格上升,预算线中另一种商品X2的截距固定不变,表现为预算线在纵轴上的端点不变,而横轴上的端点发生旋转。如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 ③不变 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端点不变) 4.按照经济学家科斯关于企业本质属性的理论,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不是万能的 B.企业的机会成本 C.存在道德风险 D.信息的不完全性 【答案】D 【解析】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关于企业形成的理论: (1)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2)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5.某企业在短期内,当产量为3个单位时,总成本为2100元,当产量增长到4个单位时,平均总成本为562.5元,则该企业此时的边际成本是( )元。 A.100 B.200 C.150 D.250 【答案】C 【解析】(1)平均成本――单位产品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所得之商。 当产量增长到4个单位时,平均总成本为562.5元,则总成本为562.5*4=2250元 (2)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 边际成本=(2250-2100)/(4-3)=150元。 6.若企业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是同一条曲线,则此时的市场类型是( )。 A.完全垄断市场 B.完全竞争市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