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期末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期末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三大宗教 3.知道聚落的类型。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3.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3. 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填空题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2、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于减去。 3、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内居住的人口数。 4、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和、欧洲以及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

地区。 5、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7、根据人类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和三个主要人种。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和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的重要特征之一。 9、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基本不变 D、先短后长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8人,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0‰ B、8‰ C、12‰ D、12%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次之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差不大 C、18世纪以前和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没有明显变化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则比较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德国 C、尼日利亚 D、印度 5、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 A、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分布的地区 B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都比较稠密 C中、俄、美和巴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国家 D、世界上约2∕3的居民聚居在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6、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 ) A、北美洲的西部 B、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C、热带雨林地区 D、亚洲的北部 7、下列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 )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课标分析: 1. 课标要求: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本节内容属于世界地理知识,是在学习完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 候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共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城 市和乡村”和“聚落与环境”,本节内容将作为两课时进行学习,本课时主要学 到 “5000 多年前的农耕文明习“聚落与环境”。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 通过选址时期的北京”让学生通过聚落选址,感受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再 在不断 适后建设民居,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环境不仅影响聚落选址,聚落也 应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学情分析: 1.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中国地理和世界的海陆分布、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场 所,与 的 成 已初步具备了探究地理问题的知识基础;且聚落是人类聚居而形 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生活在一定的聚落当中,能够根据生活实际 。 总结出相应的结论 2. 从认知心理来看,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 思展的阶段,已具备基本的阅读图文资料,提取重要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抽象 维、概括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都较弱,加之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对 。因此,需要充分运用情境、图片、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活动等方式,帮助其感受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学科地理领域与课题聚落课型新授 1. 能够根据图片和资料,在“寻·家园”活动中选择出最适合建设聚落的环 境,并能简单说出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 学习目 标 2. 能够根据图片和资料,在“建·民居”环节中根据各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设计出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民居。 3. 能够通过“寻·家园”和“建·民居”活动,归纳总结出聚落与自然环境 1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 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 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 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四、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五、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对比两组数字动画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一)聚落的分类 活动一:通过两组图片对比观察他们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得出分类的差异,乡村聚落不 同类型的比较。 活动二:通过欣赏导入中两组数字动画深入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道路,基础设施,

等方面的差异; 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 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二)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 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活动三:话剧创作时间 要求: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优秀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建立聚落,并带领你的部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请包含聚落建立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并描述你发展后的部落前后规模有哪些变化。(通过创作加深学生们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学生:小组展示 承转: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下面重点探究四种典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三)聚落与环境 活动四: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请你说出A、B、C 中哪些地区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区聚落稀疏或没有聚落? 活动:分组探究,集思广益,探索奥秘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生:各抒己见。(略)活动五: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设计师展示:世界五种不同 的自然景观及五种不同的传统民居,小组任选其一,根据图片信息描述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设计建筑特点,以及建筑的功能。 图片1: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2: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3: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地理: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学案设计初稿 本章重点:4 1.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特点。 2.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 4.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5.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章难点: 1.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成因。 2.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3.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4.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5.正确认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关系。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学习目标 1.运用人口分布图、人口统计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和增长特点。 2.联系实际,说明人口问题及其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外观特征,用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识准备: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2006年2月26日世界人口达65亿,预计2018年将达70亿。但全球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平均,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非洲为2.8%,南美洲2.2%,欧洲0.3%,北美洲0.7%,大洋州1.2%。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与环境、资源不协调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知识形成与应用: (一)阅读课本P64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到1999年,世界人口总数已达_____。

预计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_____,说明世界总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你认为当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表并分析: 表中巴西、尼日利亚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英国、德国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 这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球各地是_________(均衡、不均衡)。 (三)思考: 1.人口的增长速度要与_____、_____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否则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2.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中,你认为哪一方面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请说明你理 由: 学习主题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知识准备:由于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定居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 知识形成与应用: 读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假设你是一位部落的首领,带领你的部落寻找合适的居住地区: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理解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来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民居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审美情趣,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能够举例说出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采用比较分析、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思考,并利用实例、多媒体展示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NASA地球影像的夜景导入新课。 展示:1.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获知聚落的定义。 2.观看图片,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聚落的两种类型有初步了解,包括乡村聚落的不同类型及城市大致分类。分组讨论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并填表。 3.观看图片,城市和乡村是什么演变关系?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景观差异很大,但最根本的区别却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 展示荒漠、山地、冰川及平原图,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展示:文明古国的分布图,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共同分析(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绝大部分都在温带) 合作探究一: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强调五地的自然环境差异。聚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师:假设你在远古,要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人教版7年级地理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学科)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二)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对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来讲,《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对“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根据资料,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 五、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音像材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出一个大大的“众”,提出问题: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众”的意思?同时多媒体展示一个传统的草房子。 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新课探讨】 (一)认识聚落 与同学一起欣赏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内容简单,全体学生参与,将学生的思绪带到课堂上来) 设问:1、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那些工作?2、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那些工作?(认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生产方式的不同) 【活动】列表对比分析城乡聚落的景观差异 (结合学生自己生活体验,确实能感受城乡聚落的景观差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总结本环节的学习并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二)探秘聚落 【活动】展示两幅图片,设置情境:假如你是几千年前某部族的首领,带领部族寻找一个理想的家园,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本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较为清楚的展示了“五环”教学模式,对模式的应用和完善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现将本节课后的思考总结如下。 在模式展示方面,本节课完整的运用了地理“五环”教学模式。情境导入运用视频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将学生探究聚落的环境。基础自学中按照学生会的不讲的原则安排学生自学后分享自学内容,对自学内容巩固提高。探究题高中发挥学生课堂主题作用,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所学地理知识针对本节课综合运用,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回归生活中,将现实聚落丽江古城和世界遗产知识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教育学生有保护聚落意识和热情,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在课堂生成方面。一节课的课堂生成决定了这一节课的高度和深度。本节课在“城市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

2019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人口与人种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过程方法1.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情感 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分析原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1分钟)展示春节期间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19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达到70亿。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 世界人口的增长 (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 【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转折】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 【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长进程 【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ppt展示】图片展示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转折】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 【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学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总结】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折】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 【读图2】比较各xx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还要受到人口迁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合作学习】从1830年到2019年,地球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

《聚落》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桓台县实验中学地理组张静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让学生自学、读图比较,小组分析、讨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且在动手设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自信心; 4、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 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记者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录音及动感影集展示』 乐乐:“大家好,我是小记者乐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关于农村的图片,一起来看一下吧!”用大量农村图片做的动感影集,并配了《音乐之声》音乐。 妙可:“大家好,我是小记者妙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关于城市的图片,可漂亮了,一起来看一下吧!”用大量城市图片做的动感影集,并配了《音乐之声》音乐。 教师:乐乐拍到的图片是哪里的? 妙可拍到的图片又是哪里的呢? 学生通过刚才的观看容易回答出:乐乐拍到的图片是你农村的,而妙可拍到的却是城市的图片。 教师:其实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把它们称为聚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了解聚落。(翻到教材P88) 板书:聚落 教师:现在请大家思考,是先有乡村聚落还是先有城市聚落呢? 学生根据自身感受及经验回答:一般先有乡村聚落。 教师:那么城市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请大家观看视频《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起源》视频播放。 学生展示所感所想。 教师:从这个短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他们共同演奏出了和谐的美妙乐章—— 你是更喜欢住在乡村还是城市?说出你的理 由。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导学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二、教学目标: 1. 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5、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重点 人口分布的特点。 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 (一)自学64—65页“世界人口的增长”部分内容。 1、读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 ①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②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 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的。 2、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3、读65页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完成活动1,把所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① 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 ② 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 ③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的原因是。 4、读图“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回答: ①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的高低决定的,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和所决定的。 ②写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也就是人口增长;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也不,也就是人口停止;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也就是人口减少。 5、完成65页活动2的要求 ①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它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特点 ②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国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6、根据图中1950年、1960年、1970年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然后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二)自学66—67页“世界人口的分布”部分内容。 1、自学67页活动1,人口密度的含义是,用公式表示为;人口密度的单位是; 2、请你根据67页A、B两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文化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本章在陆续介绍了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陆续介绍了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继续介绍聚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聚落这一节主要饱含三个内容:一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城市和乡村。主要阐述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形态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图片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二是聚落与环境。主要介绍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和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三是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历史上

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宝贵财富。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但由于以前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致使众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今天,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仍屡屡发生。在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面很广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每个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是作为一项学习目标。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内容贯穿的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运用地图,说明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通过学习,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料、寻找规律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引导学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 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 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高中地理聚落教案

篇一: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聚落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胡文艳二〇一三年十月 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2.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 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法】 图片、资料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明智之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1.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等 c.工业和服务业等 a.乡村仅仅为了居住 () b.渔业和林业等 d.副业和养殖业等 () 2.关于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c.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 a.水源充足 c.资源丰富读图答题: b.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d.乡村聚落晚于城市聚落的产生 3.下列因素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b.地形崎岖 d.交通便利 4.读聚落景观图,结合学习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是 和 。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篇二: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

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 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 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 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探究活动聚落的形成 1.乡村与城市聚落差异 读图,回答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异,并完成下表。 【教师总结】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城市聚落一般也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聚落规模建筑物道路生产方式 乡村小矮稀疏农业 城市大高稠密工业、服务业 2.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

在下图的横线上填写适合聚落分布的条件。 答案:①充足②肥沃③平坦④便利⑤丰富 【精讲点拨】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资源等。 3.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观察下面特色民居,填写下表。 典型民居建筑特征主要原因 A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高大,分上下两层,底层堆放杂物,楼 上住人 通风散热,避免虫兽侵袭 B因纽特人的冰屋墙体很厚气候寒冷,就地取材,易于保暖 C西亚民居厚墙,小窗 降水少,节约建筑材料,防止外面热量 进入 D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在黄土坡上挖掘而成 黄土直立性好,就地取材造价低,冬暖

1.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乡村交通发达 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小 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比城市聚落的规模小 B.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 C.乡村聚落的道路要比城市聚落密集 D.乡村聚落的出现要比城市聚落晚一些 3.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D) A.a B.b C.c D.d 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5.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聚落文化的是( C) A.有人在古建筑物上刻写“xxx到此一游”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doc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教学过程教学 设计分析.评价.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一、乡村和城市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2、聚落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思考、回答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培养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