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导学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二、教学目标:

1. 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5、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重点

人口分布的特点。

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

(一)自学64—65页“世界人口的增长”部分内容。

1、读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

①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②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

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的。

2、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3、读65页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完成活动1,把所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①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

②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

③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的原因是。

4、读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回答:

①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的高低决定的,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和所决定的。

②写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也就是人口增长;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也不,也就是人口停止;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也就是人口减少。

5、完成65页活动2的要求

①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它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特点?

②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国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6、根据图4.4中1950年、1960年、1970年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然后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二)自学66—67页“世界人口的分布”部分内容。

1、自学67页活动1,人口密度的含义是,用公式表示

为;人口密度的单位是;

2、请你根据67页A、B两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

3、读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回答:

①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地区是

是人口地区。主要地形是。

②看一看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内的主要地区是

是人口地区。主要地形是。

4、小组合作完成67页活动2。

①人口稠密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②人口稀疏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三)人口问题

1、观察图4.7,了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方面的问题。

2、观察图4.8,了解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3、小组合作完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四)不同的人种

1、观察图4.10,比较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自学阅读材料“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形成的原因,树立世界所有人种平等的观念。

2、观察图4.11,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记住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分布。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说出主要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结合地图通过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通过本节学习培养搜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②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认识宗教自由,树立无神论观念。

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难点:世界的宗教分布

教学设计:

㈠新课导入: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

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㈡教学活动:

教师板书: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过渡]大家列举了很多语言,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

1、我们都知道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性组织,经常研会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每一份文件都要用六种语言打印出来,它们是哪六种语言呢?我们看课本P47学生活动:阅读并抢答,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知道了英语是流传最广的语言,那英语是不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呢?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若学生回答此问题有困难,教师可提示:中国人口在世界上所占比例;华人……)

[合作探究]学生活动:开展小组竞赛:读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并在全班交流:

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小结]语言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只有掌握多种语言才能使自己融入世界,因此同学们必须努力学习好语言。[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有何差异?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世界三大宗教指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相关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表,

三大宗教及其分布

[指导]利用世界宗教分布图订正以上表格的正确答案。

注:①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它的宗教建筑被称为基督教堂。

②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宗教,它的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③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它的宗教建筑称为清真寺。

[提问]三大宗教不仅产生地区和分布地区不同,而且它们代表性的建筑也不相同。你能区分不同宗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吗?

观察课本P50,如何区分不同宗教建筑

(1)基督教教堂的顶部都有一个“十”字架。

(2)伊斯兰教清真寺的顶部是圆的。

(3)佛教庙宇则是塔形的。

[小结]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我国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但也有些非法宗教,我们应相信科学,正确看待和认识宗教现象。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哪些知识?

㈢[创新例题点拨]

【例】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语言。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语言与民族的关系。题中的“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半句是对的,如汉语是汉族的语言,藏语是藏族的语言,俄语的俄罗斯族的语言。而“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语言”是错误的,如我国的回族、满族都同汉族一样使用汉语。

答案:不正确。

㈣当堂检测: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学习目标:

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

2.通过阅读世界国家分布图,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

3.运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环保、资源开发利用等实例,知道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4.知道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欧洲联盟、东南亚联盟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5.通过实例,知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国家和地区

知识准备:目前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169个,其余为尚未独立的地区。各大洲的国家分布是不均衡的,非洲的国家最多,达51个,其次是亚洲 (39个),以下依次为欧洲(33个)、拉丁美洲(33个)、大洋洲(11个)和北美洲 (2个)。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9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共有16个国家。

知识形成:阅读世界政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跨两洲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地跨南北半球的国家有_____个;目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有_____、_____、_____。

2.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国界范围内的_____、_____、_____。

学习主题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知识准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的国家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上,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知识形成:读下图回答:

1.发达国家的数量 _____ (大于、等于、小于)发展中国家。

2.下列哪个地区是发达国家最多的区域?( )

A亚洲东部 B.欧洲西部 C.大洋洲 D北美洲

3.没有发达国家的洲是( )

A亚洲和非洲 B亚洲和南美洲 C.非洲和南美洲 D只有非洲

4.以南北半球来看,发达国家多在_____,如 _____洲和_____洲;发展中国家多在_____,如 _____洲和_____洲。同时,在北半球的南部也分布着大量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位于_____洲的南部。

5.根据上面的资料,你应该了解到“南北对话”中的“南”和“北”分别指( )

A南半球和北半球 B.亚洲的南部和北部

C.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的南北两个部分.

学习主题三:国际合作

知识准备: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一个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和论坛组织,为所有成员提供了多边合作和参与的机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这一组织,它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建议;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使其在履行义务与承诺的同时,享受相应的权利和

七年级地理上册 6_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认识世界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2)了解城市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聚落的发展过程,分析说明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的变化特点。 (2)通过探讨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3)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每个小组分别扮演旅游者、文物工作者、市民、经商者、政府官员等,就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积极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出谋划策。 (2)通过欣赏美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片,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美感。 (3)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自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聚落的发展过程;城市聚落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一说你所居住的城市、县城和乡村聚落发生的变化,谈谈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给予评价归纳。 2、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的发展过程,认识世界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德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2)理解城市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聚落的发展、问题,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知识点,对聚落有个大概的了解。 三、展示反馈,评价提升 ①观看录像“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江南水乡—周庄”,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 ②图片显示“北京四合院” 讨论: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总结全课: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两大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第二组讨论“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通过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总结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保护传统聚落有重要意义。 五、归纳与总结 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保护传统聚落有重要意义。 【作业设计】 课本习题及导学方案 【板书设计】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一、聚落的发展 聚落的发展的特点: 聚落的发展的问题: 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知识链接】

最新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高台民居是我国某地古代民居建筑,就地取材,以黄粘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厚度达1米。该建筑依山之势、傍水之边,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高台民居位于我国() A. 福建省 B. 安徽省 C. 内蒙古自治区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高台民居建在高台上的主要原因是() A. 登高望远 B. 防御洪水 C. 通风采光 D. 方便交通【答案】(1)D (2)B 【解析】【解答】(1)由题目可知,高台民居就地取材,以黄粘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以上四个省区中,该民居应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选D。(2)高台民居建在高台上的主要原因是离水近,这样做可以更好防御洪水,对于登高望远和通风采光不是主要目的,故选B。 【分析】(1)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高台民居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 (2)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2.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课标分析: 1. 课标要求: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本节内容属于世界地理知识,是在学习完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 候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共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城 市和乡村”和“聚落与环境”,本节内容将作为两课时进行学习,本课时主要学 到 “5000 多年前的农耕文明习“聚落与环境”。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 通过选址时期的北京”让学生通过聚落选址,感受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再 在不断 适后建设民居,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环境不仅影响聚落选址,聚落也 应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学情分析: 1.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中国地理和世界的海陆分布、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场 所,与 的 成 已初步具备了探究地理问题的知识基础;且聚落是人类聚居而形 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生活在一定的聚落当中,能够根据生活实际 。 总结出相应的结论 2. 从认知心理来看,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 思展的阶段,已具备基本的阅读图文资料,提取重要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抽象 维、概括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都较弱,加之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对 。因此,需要充分运用情境、图片、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活动等方式,帮助其感受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学科地理领域与课题聚落课型新授 1. 能够根据图片和资料,在“寻·家园”活动中选择出最适合建设聚落的环 境,并能简单说出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 学习目 标 2. 能够根据图片和资料,在“建·民居”环节中根据各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设计出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民居。 3. 能够通过“寻·家园”和“建·民居”活动,归纳总结出聚落与自然环境 1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 教版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

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 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教材53页活动题2、3、4,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济宁)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完成以下问题 (1)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B.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C. 环境污染严重 D. 社会抚养老人负担重 (2)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大洲() ①亚洲②欧洲③非洲④北美洲⑤南美洲⑥大洋洲。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漫画“苦难的母亲”正是人口问题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生动写照。故选:B(2)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故选:C 【点评】(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这样就促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

世界的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大学 *********学院 ***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 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材分析】 “世界的聚落”是属于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涉及“聚落”这一新的概念。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节从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形态的对比入手,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同时,为学生学习人文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世界的聚落”共有两部分内容,即“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内容是聚落的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的特点、聚落的演变、城市发展的条件、民居建筑特色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从目标的达成方面来看,“聚落的形态”是基础的知识目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终极的情感目标。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读图析图能力也相对较差,对于本节课的一些地理现象以及地理规律不是很能理解。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已经学过的世界的人口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发表见解、小组讨论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说出聚落的两种形态——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通过看景观图判断出是城市聚落还是乡村聚落;能说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1990和2010年南宁遥感影像地图,学生会总结归纳聚落演变过程、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观看图像、地图、举例分析,学生能分别说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地方民居的特点以及其反映的地理特征;通过观看视频,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及归纳法,从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学案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学案 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林、鱼、矿产) 聚落与环境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市的? 城市问题 种类:影响:——古代城堡、庙宇和纪念性建筑,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墓,历代著名的雕塑、壁画和碑刻等。——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33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这33处文化遗产分别是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群、敦煌莫高窟、x藏布达拉宫、龙门石窟、孔府、孔庙、孔林、明清皇家陵寝、都江堰———青城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山西云岗石窟、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

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甘肃敦煌莫高窟;3.山东泰山;4.长城;5.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6.北京故宫;7.安徽黄山;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4.x藏布达拉宫;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7.苏州古典园林;18.山西平遥古城;19.云南丽江古城;20.北京天坛;21.北京颐和园;22.福建省武夷山;23.重庆大足石刻;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5.明清皇家陵寝;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8.云冈石窟;29.“三江并流”自然景观;30.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31.澳门历史城区;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33.安阳殷墟;34.中国南方喀斯特;35.开平碉楼与村落;36.福建土楼;37.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38.山西五台山;39.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40.中国丹霞。 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6月24日至7月6日在圣彼得堡举行。今年共有36项文化自然遗产申报加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澄江化石地和元上都遗址分别申请自然遗产和文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黑龙江)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中,属于意大利的是() A. 平遥古城 B. 丽江古城 C. 皖南古村落 D. 威尼斯城【答案】 D 【解析】【分析】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都属于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2.读“世界部分区域人口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大洲面积最大,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B. 乙大洲发达国家集中,人口稠密,增长快 C. 丙大洲大部分位于热带,人口稀疏,增长慢 D.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说法,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乙大洲是欧洲,该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大洲,但人口增长缓慢,许多国家出现了负增长;丙大洲是非洲,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人口分布较稠密,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故答案为:A 【点评】当前世界上共有70几亿人口,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但有些地方人口密集,有些地方人口稀疏。人口分布较多的四个地方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和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自然经济条件都较为优越。人口分布较少的四个地方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以及纬度较高终年寒冷的高度纬度地区。 3.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A. 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 B. 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 C. 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 D. 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 (2)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 B. 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 C. 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 D. 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从图上来看,①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②是日本的合掌屋;③是西亚的村庄;④是非洲的茅草屋,故选B。(2)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A正确;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B正确;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C正确;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D错误。故选:D。 【点评】(1)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等。 4.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 A. 643.3人/平方千米 B. 0.001 6平方千米/人 C. 0.064人 D. 15.54平方千米/人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理解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来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民居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审美情趣,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能够举例说出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采用比较分析、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思考,并利用实例、多媒体展示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NASA地球影像的夜景导入新课。 展示:1.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获知聚落的定义。 2.观看图片,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聚落的两种类型有初步了解,包括乡村聚落的不同类型及城市大致分类。分组讨论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并填表。 3.观看图片,城市和乡村是什么演变关系?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景观差异很大,但最根本的区别却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 展示荒漠、山地、冰川及平原图,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展示:文明古国的分布图,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共同分析(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绝大部分都在温带) 合作探究一: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强调五地的自然环境差异。聚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师:假设你在远古,要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 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学突破 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 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1.南昌市古村落的背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南昌市古村落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村落的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南昌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构架 2.1全面开展南昌市范围内古村落的普查 弄清南昌市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因此,有必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分析南昌市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3制定相关对策 a.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初中地理经典试题( 居民与聚落)

考点3 居民与聚落 知识点一:人口与人种 1.(2010·山东济南)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 ①亚马孙河流域②尼罗河流域③长江流域④恒河流域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选B。 2.(2010·湖北宜昌)上海某公司专门为黑种人配方生产的日用化妆品,你认为该公司今后在下列哪个地区的市场销售可能最好() A.欧洲西部 B.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C.非洲的北部 D.东亚、东南亚 【答案】选B。 3.(2009·福建南安)该地区是阿拉伯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其人种是() A.黑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白色人种 D.混血人种 【解析】选C。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以白色人种为主。 4.(2009·湖南常德)亮亮同学学习了”世界的人口”这一节后,对人口的增长、分布、人口问题、密度等方面作了如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人口的增长要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C.中纬度近海地区的人口分布多,高寒地区的人口分布稀少 D.一个国家人口越多,人口密度就越大 【解析】选D。此题综合考查了世界的人口的相关知识,人口密度只是表示一个地方人口的疏密程度,与人口总数,人口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在世界各大洲中,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世界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区,由于高寒地区气候恶劣,不适合居住,人口少。

5.(2009·贵州黔东南)欧洲、瑞典等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A.居民就业困难 B.社会经济贫困 C.劳动力短缺 D.居住条件较差 【解析】选C。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经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则出现了居民就业困难,居住条件较差,社会经济贫困等问题。 6.(2009·山东滨州)下列地区人口比较稠密的是() A.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B.干旱的沙漠地区 C.中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D.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 【解析】选C。中纬度近海平原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适宜工农业生产,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人口比较稠密。 7.(2009·湖南长沙)下列关于世界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区,人口稀少 C.世界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快 【答案】选B。 8.(2009·山东菏泽)下图是甲、乙、丙三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A.30‰ 10‰ 5‰ B.20‰ 10‰ 10‰ C.50‰ 20‰ 1 5‰ D.70‰ 30‰ 25‰ 【解析】选A。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自然增长率的概念理解和应用的题目。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解答此题先要阅读图例,分别读出三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然后进行计算,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50‰-20‰=30‰;乙国:20‰-10‰=10‰;丙国:15‰-10‰=5‰。9.(2009·福建泉州)有“黑人故乡”之称的是()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本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较为清楚的展示了“五环”教学模式,对模式的应用和完善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现将本节课后的思考总结如下。 在模式展示方面,本节课完整的运用了地理“五环”教学模式。情境导入运用视频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将学生探究聚落的环境。基础自学中按照学生会的不讲的原则安排学生自学后分享自学内容,对自学内容巩固提高。探究题高中发挥学生课堂主题作用,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所学地理知识针对本节课综合运用,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回归生活中,将现实聚落丽江古城和世界遗产知识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教育学生有保护聚落意识和热情,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在课堂生成方面。一节课的课堂生成决定了这一节课的高度和深度。本节课在“城市聚落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精选及答案5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西双版纳)如图中的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地区,他们属于什么人种() A. 黑色人种 B. 白色人种 C. 黄色人种 D. 混血人种【答案】B 【解析】【分析】居住于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主要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故选:B 【点评】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 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四类国家中容易出现经济发展压力大,居民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的国家类型为() A. I B. Ⅱ C. Ⅲ D. Ⅳ (2)关于乙图中图示区域说法错误的是() A. Ⅳ类国家主要分布在①地区,经济水平高,人口稠密 B. ②地区属于Ⅳ类国家,这里种族复杂,号称“世界人种大熔炉” C. ③地区主要以Ⅱ类国家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 ④地区既属于Ⅱ类国家,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只有Ⅱ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这就说明这类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易出现经济发展压力大,居民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2)Ⅳ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这就说明这类国家的人口增长较慢,属于发达国家,图中②地区的国家是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故答案B错误。 故答案为:(1)B;(2)B; 【点评】(1)考查世界人口的增长问题以及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难度。(2)考查几个地区和国家的人口问题,一般主要考查几个大国,学生要特别注意。 3.小明计划到澳大利亚留学。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小明需要加强学习的语言是( ) A. 英语 B. 法语 C. 西班牙语 D. 阿拉伯语(2)为更好的适应当地生活,他最好了解以下哪种宗教习俗(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英语是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澳大利亚通用英语,故选:A。(2)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澳大利亚主要信仰基督教,故选:C。 【点评】(1)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区域:汉语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英语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几亚洲南部等地区;俄语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部分地区;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 (2)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4.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爱护聚落,人人有责。结合漫画,回答下列小题。 (1)该漫画中的聚落景观,可描述为() A. 林海雪原 B. 沟壑纵横 C. 高楼林立 D. 大漠辽阔(2)针对该漫画,某同学创作了几条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 A. 禁止焚烧秸秆 B. 珍惜每寸土地 C. 杜绝乱扔乱放 D. 实行达标

《聚落》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桓台县实验中学地理组张静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让学生自学、读图比较,小组分析、讨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且在动手设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自信心; 4、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 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记者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录音及动感影集展示』 乐乐:“大家好,我是小记者乐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关于农村的图片,一起来看一下吧!”用大量农村图片做的动感影集,并配了《音乐之声》音乐。 妙可:“大家好,我是小记者妙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关于城市的图片,可漂亮了,一起来看一下吧!”用大量城市图片做的动感影集,并配了《音乐之声》音乐。 教师:乐乐拍到的图片是哪里的? 妙可拍到的图片又是哪里的呢? 学生通过刚才的观看容易回答出:乐乐拍到的图片是你农村的,而妙可拍到的却是城市的图片。 教师:其实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把它们称为聚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了解聚落。(翻到教材P88) 板书:聚落 教师:现在请大家思考,是先有乡村聚落还是先有城市聚落呢? 学生根据自身感受及经验回答:一般先有乡村聚落。 教师:那么城市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请大家观看视频《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起源》视频播放。 学生展示所感所想。 教师:从这个短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他们共同演奏出了和谐的美妙乐章—— 你是更喜欢住在乡村还是城市?说出你的理 由。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 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 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七年级地理上册 6_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同步练习 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一、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聚落一旦形成就不再变化 B.某个乡村聚落只有发展,不可能衰落 C.乡村聚落有可能发展成城市 D.乡村聚落的数量有限,不会增加 2.下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聚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丽江古城位于湖南省西部山区 B.宏村、西递位于安徽省 C.水城威尼斯位于法国塞纳河岸 D.巴西利亚成位于阿根廷 3.关于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B.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C.建筑融汉、白、纳西、藏各族的精华 D.具有傣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4.面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A.不要乱动,任其自然发展 B.全部拆除,发展现代化建筑 C.把它们拆了再按原样重建 D.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5.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小 6.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7.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精选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 乡村,这里有河流 B. 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 城市,这里有田野 D. 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A. 地表崎岖的山区 B. 冰天雪地的高原 C. 干旱缺水的荒漠 D. 灌溉便利的平原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解:(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题干中描述该聚落表示乡村聚落,田野、小河、炊烟、村庄、冬麦等等,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故答案为:B。(2)从题干中的描述来看(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该地区应该是我国东部的种植业地区,故排除ABC选项,D灌溉便利的平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 便利的交通 B. 平坦的地形 C. 自然资源贫乏 D. 水源充足 【答案】C 【解析】【分析】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聚落形成的条件一般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沿河沿岸),自然资源丰富等。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对学生来讲比较简单,生活化教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3.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 美国 B. 中国 C. 巴西 D. 印度 【答案】 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