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贯彻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观测自动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与现代气象业务相适应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体制,提高观测质量效益,制定本方案。

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面临的形势

(一)业务的现状和问题

全国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19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4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84个,国家一般气象站1592个(以下分别简称为“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自1999年自动气象站开始投入业务运行以来,至2009年所有台站均建设了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基本气象要素的高时间分辨率自动观测,有力地支撑了气象业务和服务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类台站其它观测要素仍采用人工观测方式,采用传统方式编发各种气象电报、编制地面观测记录月报表和年报表(详见附表1)。从而导致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不仅不能提高台站工作效率,而且额外增加了不应有的工作量,现行观测业务与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面观测自动化整体水平不高。云、能见度、天气

- 1 -

现象等要素没有实现自动观测,14种预警信号中有9种需要人工提供观测信息,由于人工观测资料频次低、主观性强,导致资料可用性难以提高,部分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二是地面观测业务流程亟待完善。目前地面观测数据采集、传输和分发共享环节较多,质量控制、运行监控环节尚未健全,业务流程交叉,业务平台不统一,基层台站运行保障能力薄弱,导致观测资料质量难以保证,也影响了资料效果。

三是地面观测运行模式亟待优化调整。现有地面观测业务分工布局是基于当时人工观测方式布局的,实现自动气象观测后,虽然获取观测数据的时空密度大幅度提高,但业务运行规定和运行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导致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人工编发报和数据文件传输长期并存,观测人员工作繁重,生产力难以解放,且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优化业务分工布局,完善业务流程,健全业务规章制度。

(二)改革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通过组建创新团队,集中各类资源,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性,以业务和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业务化目标,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地面观测自动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

一是完成了地面观测自动化需求分析,明确了技术路线。采取多种形式,调研了各级业务应用部门对云能天观测- 2 -

的需求和应用情况,开展了历史观测资料的分析评估,并结合目前技术能力,明确了云能天自动观测要素、观测布局和观测时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云能天自动观测设备功能规格需求书,确定了观测自动化的技术路线。完成了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分析评估结果表明,自动观测可满足业务需求,能够替代相应的人工观测。

二是完成了自动观测仪器研制和试验考核,建立了相应的观测方法。新型自动气象站、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和雪深传感器通过业务考核定型,解决了冬季降水和能见度自动观测问题,实现了自动气象站技术升级换代。满足业务要求的气压传感器实现了国产化,高精度湿度传感器实现了国内生产,并通过业务考核定型,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云、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设备完成了研制和试验对比,进入业务定型考核阶段,实现了云量、云高和22种业务服务常用的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详见附表2),预计2012年下半年开展业务试用和推广使用。日照、冻土和电线积冰传感器完成了研制,进入试验对比和改进提高阶段。

三是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综合试点,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观测规范和业务规章制度。土壤水分、能见度、固态降水和雪深自动观测规范已印发实施,云和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规范正在同步建立,地面综合观测业务平台开发进入系统集成、软件完善和业务测试阶段。完成北京和安徽两个站点地面观测自动化综合试点建设,正在开展岗位设臵优化和观测员转型培训,编制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在湖北、内蒙古

- 3 -

和河北省(区)气象局完成了地面观测传输方式调整试点,实现实时资料数据文件传输,取消了台站编发报。

上述工作表明,观测自动化技术基本具备推广应用的条件,也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改革思路

坚持深化改革,围绕业务和服务需求,依靠科技进步,以业务调整为主线,以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优化观测业务分工布局,完善业务流程,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进程,取消观测“双轨制”,实现观测业务从以数据采集为主逐步向仪器设备运行保障、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分析为主的综合观测转变。为此,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遵循以下原则:坚持服务引领、需求牵引。科学分析业务和服务需求,合理调整各类台站观测任务,科学完善观测业务流程,优化观测业务布局,建立观测任务、观测布局、观测精度从业务和服务需求中来,到业务和服务应用中去的业务发展理念,着力提高观测业务质量效益。

坚持综合统筹、重点突破。统筹台站各类观测资源,建立综合一体化观测业务,重点突破制约台站观测自动化进程的观测方法、业务布局、业务流程、运行机制等障碍,促进观测自动化顺利实施。

坚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根据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确定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双轨制”问题,取消已经实现自动化的人工观测任务,优先实现业务和- 4 -

服务急需、应用广泛的观测项目自动化,优先实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自动化。在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和部分艰苦台站,先行先试,率先实施,示范带动。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功能先进、结构完善、布局科学、质量可靠、运行稳定的现代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实现人员队伍精干高效,实现观测自动化、业务集约化、流程科学化,为气象现代化提供观测基础。

经过1—2年努力,显著减少人工观测任务,明显降低人工观测工作量。通过试点示范,在基础较好的省份和部分艰苦台站率先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取消人工观测。

经过3—5年努力,所有台站实现观测自动化,观测业务流程更加完善,人员队伍更加精干高效。

三、重点改革任务

(一)改革观测手段,实现观测自动化

1.推进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

科学分析评估业务和服务需求,简化云和天气现象观测要素。建立与自动观测相适合的观测方法,加快云、天气现象自动观测仪器的考核定型和推广应用,实现云和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的业务化。在所有台站布设能见度仪,实现能见度自动观测的业务化运行。

2.加快实施人工器测项目观测自动化

在所有台站布设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结合翻斗式降水传感器,实现降水量全天候实时准确可靠的测量,替代定时人

- 5 -

工降水量观测。在有积雪观测任务的台站布设雪深传感器,实现雪深观测自动化。加快日照、冻土和电线积冰传感器的考核定型,并在有观测任务的台站推广应用,实现日照、冻土和电线积冰观测自动化。

3.完成现有自动气象站升级换型

在基准站列装双套多传感器新型自动气象站,增强对观测要素的扩充能力,实现气温、降水、辐射等基本气候要素高精度连续观测。在基本站和一般站列装双套新型自动气象站,实现现有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换代,并配备便携式自动气象站作为应急备份,提高地面观测业务的稳定可靠性。

4.建立台站综合观测业务平台

建立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通信传输和运行监控于一体的综合观测业务平台,形成集约化、规范化观测业务。完成相配套的业务软件开发、业务测试考核和推广应用,确保自动观测业务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二)调整观测任务,优化业务布局

1.基准站

所有基准站开展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辐射、蒸发、地表温度、云高、云量、能见度和22种天气现象自动观测,取消人工观测,取消人工编发报,部分站根据需要保留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和电线积冰自动观测。为保持各种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延续性,选择极少数基准站长期保留1-2次人工观测。

实现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之前,云和能见- 6 -

度观测调整为02、08、14、20时4次定时人工观测,保留天气现象白天连续观测,取消夜间连续观测;保留日照、冻土、电线积冰、降水等人工器测任务;取消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地温人工观测任务。

2.基本站

所有基本站开展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表温度、云高、云量、能见度和22种天气现象自动观测,取消人工观测,取消人工编发报,部分站根据需要保留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和辐射自动观测。

实现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之前,云和能见度观测调整为02、08、14、20时4次定时人工观测,保留天气现象白天连续观测,取消夜间连续观测;保留日照、冻土、电线积冰、降水等人工器测任务;取消20时人工对比观测任务。

3.一般站

所有一般站开展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地表温度、云高、云量、能见度和22种天气现象自动观测,取消人工观测,部分站根据需要保留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和电线积冰自动观测。

实现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之前,保留现有业务不变,取消20时人工对比观测任务。

各类站还应承担应急响应工作需要开展的观测任务,调整后的观测项目详见附表3。

- 7 -

(三)理顺业务分工,完善业务流程

1.建立分工合理、运行协调、功能完善的观测业务流程

理顺国家级、省级和台站观测业务分工,重点强化省级对观测数据监控和处理职责,建立健全以数据质量为核心,涵盖观测数据采集、质量控制、传输、数据处理分析全过程的气象观测业务流程,提高观测资料整体及时率和可用性。

2.调整实时观测资料传输方式

统筹考虑观测、信息传输和预报服务等业务环节,调整地面气象观测实时数据文件格式、传输流程,完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取消台站各类气象观测报文,实现实时观测资料文件传输。调整航危报传输方式,建立省级与用户的专用传输通道,以省级为单元统一收集传输。建立实时与历史观测资料的一体化业务,逐步取消台站归档文件的制作和报送。

3.完善实时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业务

合理调整国家、省和台站三级质量控制业务分工,将质量控制端口前移。台站主要承担实时资料质量监视、处臵和反馈;省级负责实时资料质量控制;国家级负责实时资料质量评估。健全信息反馈流程,完善配套业务软件,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对气象资料完整性、时效性、一致性和高质量要求,全面提高各类气象资料的应用效益。

(四)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业务运行

1.制定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观测规范

修订现行观测规范,根据自动化观测仪器装备特点,分- 8 -

类确定自动化观测仪器相应的观测方法、技术规格和业务运行要求,形成综合统一的自动化观测规范、技术标准和数据格式,建立各种自动化观测仪器装备的检定标校规程。

2. 健全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业务规章制度

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废除不合理,不适应新技术、新业务流程的管理办法和制度,针对自动化观测业务运行的特点,修订完善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合理调整观测业务考核内容,制定科学客观、突出数据质量、奖惩得当、分级负责的考核办法。建立包括资料可用率、传输及时率、设备稳定运行率等内容的综合考核标准。

(五)调整岗位职责,加强转型培训

1.优化观测岗位设臵

根据观测自动化和台站集约化观测业务运行的要求,有条件地整合台站观测岗位,在科学测算工作任务量的基础上,合理设臵观测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重点强化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分析、设备运行监视和设备维护维修的责任,实现台站业务人员的一岗多责、一专多能。

2.加大观测员培训力度

依托气象培训体系,制定轮训计划,加强观测人员向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分析、设备运行监控和维护保障的转型培训。组织编写与气象台站自动化观测业务相适应的系列培训教材,建设相应的培训设施。制定与观测业务运行要求相适应的观测员培训制度和培训计划,分批分期完成观测员培

- 9 -

训,提高观测队伍整体业务素质。

四、实施进度

(一)现有业务调整阶段(2012年6月底前)

2011年12月:制定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实施方案。完成现行观测规范的修订,完成台站配套规章制度修订和业务软件修改。

2012年4月:完成现有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基准站取消“双轨制”。基准站和基本站云、能见度等定时人工观测调整为4次,取消夜间天气现象的连续观测。完成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改革。取消编发天气报、天气加密报,统一到自动气象站上传数据文件。

2012年6月:完成云、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设备的考核选型。

(二)改革试点阶段(2012年7月-2013年12月)

2012年7月:完成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和部分艰苦台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试点方案的制定。

2012年8月:完成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制定,完成相应业务流程设计,确定各类台站观测岗位设臵。

2012年9月:启动试点省(市)和部分艰苦台站观测自动化建设和观测业务改革培训。

2012年10月:在试点省(市)开展航危报传输方式改革,建立省级与用户的专用传输通道。

2012年12月:完成与新型自动气象站相配套的业务软- 10 -

件开发和推广应用。

2013年7月:试点省(市)和部分艰苦台站正式开展自动观测设备和综合观测业务平台业务化运行。

2013年12月:完成各项改革试点和工作总结。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1月以后)

2014年:完善业务技术规范、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完成所有艰苦台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建设,实现业务化运行。

2015年:所有台站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要素的自动化观测和综合观测业务平台业务化运行。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工作由中国气象局统一领导,各有关单位组织实施。各级气象部门要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加强对改革实施的综合协调和检查指导,切实使各项改革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取得成效。改革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把改革成效作为各级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政策支持

合理调整核定气象台站机构编制,规范岗位设臵,适当增大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优化气象台站队伍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气象台站用人机制,加强转岗培训,稳妥有序推进人员岗位转换,建设高素质的气象台站人才队伍。探索实施观测员分级管理制度,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措施和目标,通

- 11 -

过改革选拔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业务骨干,带动观测业务转型。

(三)健全投入机制

中国气象局和各省(区、市)气象局要统筹经费,保障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顺利实施。根据承担的任务重新确定各类台站业务定额,保证业务稳定运行。将观测自动化建设纳入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对不足部分申请大气监测自动化二期工程立项解决,保证改革实施进度。

(四)加强科技支撑

统筹各类科技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集中资源解决观测自动化、业务集约化和流程科学化建设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加强业务改革内容的评估论证,加强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各类科技设施和平台建设。

- 12 -

目前各类台站地面气象观测任务一览表

- 13 -

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内容

注:目前人工观测天气现象34种,能实现自动观测天气现象22种。- 14 -

各类观测站业务调整后观测项目设臵一览表

注:1. * 表示该项目仅在有业务和服务需求的台站开展。

2.** 表示仅在极少数基准站长期保留人工观测。

- 15 -

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题及答案要点

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观测。 2、每次观测雪深需要作()次测量,以厘米为单位,取整,小数四舍五入。记入观测薄相应栏中,并求其平均值。 3、自动站供电不正常,首先应检查()。 4、根据2014年1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调整相关技术规定,非结冰期,所有降水记录原则上以翻斗式为准,()或()作为备份,无自动观测设备备份的站,保留人工观测。 5、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在日出方向和日落方向内(此范围不受控制区限制),障碍物遮挡仰角不大于()。 6、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 7、重要天气报保留大风、雷暴、龙卷、冰雹和视程障碍现象的编发,雷暴,龙卷出现时,记录在(),作为编发依据。 8、白天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定时观测时次的记录应立即进行处理,其它正点时次的记录应在()完成修改、上传。夜间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应在当日()前完成修改、上传。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为确保信号传送质量,终端微机与新型自动气象站主采集器间的线缆长度应保持在()米以内。() A:100 B:200 C:300 D:400 2、根据《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国家基

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A:50 B:100 C:500 D:200 3.以下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是()。() A:霜降B:寒露C:小满D:春分 4. DZZ4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的电源电压应当在()。() A:DC9V~15 V B:DC12V~15 V C:DC9V~18 V D:DC12V~18 V 5.以下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的项目是:()。() A:冻土B:电线积冰C:地面状态D:雪压 6. MOI所用数据的来源是SMO软件形成的()文件。() A、采集 B、设备 C、订正 D、质控 7、新型自动气象站直接写入外存储卡的实时数据文件不包括()。 A、常规分钟数据文件 B、辐射分钟数据文件 C、常规小时数据文件 D、状态信息文件 8、露点完全由空气的()决定。() A、水汽压 B、温度 C、湿度 D、霜点 9、SMO软件的配置文件存放在()文件夹下。() A、bin B、dataset C、metadata D、plugin 10、根据《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规定,值班室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题及答案讲课稿

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题及答案

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观测。 2、每次观测雪深需要作()次测量,以厘米为单位,取整,小数四舍五入。记入观测薄相应栏中,并求其平均值。 3、自动站供电不正常,首先应检查()。 4、根据2014年1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调整相关技术规定,非结冰期,所有降水记录原则上以翻斗式为准,()或()作为备份,无自动观测设备备份的站,保留人工观测。 5、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在日出方向和日落方向内(此范围不受控制区限制),障碍物遮挡仰角不大于()。 6、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 7、重要天气报保留大风、雷暴、龙卷、冰雹和视程障碍现象的编发,雷暴,龙卷出现时,记录在(),作为编发依据。 8、白天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定时观测时次的记录应立即进行处理,其它正点时次的记录应在()完成修改、上传。夜间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应在当日()前完成修改、上传。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为确保信号传送质量,终端微机与新型自动气象站主采集器间的线缆长度应保持在()米以内。() A:100 B:200 C:300 D:400 2、根据《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A:50 B:100 C:500 D:200 3.以下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是()。() A:霜降 B:寒露 C:小满 D:春分 4. DZZ4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的电源电压应当在()。() A:DC9V~15 V B:DC12V~15 V C:DC9V~18 V D:DC12V~18 V 5.以下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的项目是:()。() A:冻土 B:电线积冰 C:地面状态 D:雪压 6. MOI所用数据的来源是SMO软件形成的()文件。() A、采集 B、设备 C、订正 D、质控 7、新型自动气象站直接写入外存储卡的实时数据文件不包括()。 A、常规分钟数据文件 B、辐射分钟数据文件 C、常规小时数据文件 D、状态信息文件

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原始

2016年第二届全疆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小题0.5分,满分40分) (防灾减灾与公共气象服务) 1.《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雪、发生情况,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 C )A:结冰 B:积冰 C:冰冻 D:冻雨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规定,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由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D )A: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C:公安机关 D: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 3.《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规定,气象灾害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应由 组织实施。( B )A:国家民政部 B:国家减灾委 C:国家应急办 D:国家发展改革委 E:国务院 4.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指出,当发生沙尘暴灾害时,部门启动《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 A )A:林业 B:交通运输 C:农业 D:气象 5.《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规定,灾情核定由各级会同有关部门开展。( A )A:民政部门 B:人民政府 C:应急指挥机构 D:气象部门 E:发展改革委 6.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规定,预计未来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气温明显下降并伴有5级及以上大风,最低气温降至4摄氏度以下,应当发布寒潮色预警。( C ) A:红 B:橙 C:黄 D:蓝 7.《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提到,当发生中型及以上气象灾害时,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 B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D:国务院

04-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附件3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中国气象局 2010年5月

前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为更好地发挥新型观测系统的作用,在总结《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试行)》试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型观测系统的原理和特点,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对原试行版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编制出本考核办法。本考核办法与《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试行)》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本考核办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考核办法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刘凤琴、陈益玲、许正旭、张宇、郭启云、杜晓斌、侯维峰、孙宜军、奉超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 前言 一、考核目的 (1) 二、考核要求 (1) 三、考核内容 (1) 四、观测质量统计规定 (3) 五、综合业务评分(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指数) (8) 六、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报送规定 (11) 七、附表 (11)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是对高空气象观测台站业务质量和观测业务人员“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考核的主要方法之一。本考核办法适用于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系统等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系统,是对高空气象观测前期准备、观测操作、数据处理、设备保障等全过程的业务质量考核,并规定了具体的考核指标及统计要求,是高空气象观测台站及各级业务管理部门进行业务质量评价的依据。 一、考核目的 进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业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保证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 二、考核要求 (一)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台站和个人,在进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时,均应严格按照本考核办法进行观测业务质量考核。 (二)业务质量考核要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 (三)台站要按照统一的业务质量统计报表格式(见附表5),逐项统计填报台站和个人业务质量,并作为台站业务档案保存。 (四)按照奖优惩劣、奖勤罚懒的原则,业务质量考核可与各地制定的奖惩制度挂钩。 三、考核内容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以观测质量、探空平均高度、测风平均高度、重放球和系统故障五项内容为考核指标,具体统计方法和达标标准如下:(一)观测质量 观测质量分为台站观测质量和个人观测质量两部分,是对高空气象观测业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范引用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完好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备维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维护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注意事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维护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与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与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与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与日落前巡视观测场与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与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瞧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与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市气象局业务技能竞赛题

乌兰察布市旗县级综合业务竞赛题(A1) 竞赛工种:县级综合气象业务 竞赛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一、单选100道题每道题0.4分共40分 1.《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以上。 A.60% B.70% C.80% D.65% 2.《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主要任务中指出,到2020年,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以上。 A.90% B.85% C.95% D .80% 3.《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指出,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此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A.森林草原火灾 B.地震 C.生化灾害 D.公共安全灾害 4.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A.省级 B.市级 C.国务院 D.县级 5.《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对气象灾害类别进行了划分,请指出那个常见灾害不属于“低温冷害”气象灾害类型。 A.夏季低温 B.寒露风 C.倒春寒 D.雨凇 6.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规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设为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四个级别,其中()级为最高级别。 A.Ⅳ级 B.Ⅲ级 C.Ⅱ级 D.Ⅰ级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要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为重点。 A.准确性 B.及时性 C.普遍性 D.有效性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 A.乡村 B.城镇 C.农村 D.城市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县、乡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重点健全向基层社区传递机制,形成()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A.省—地—县 B.县—乡—村—户 C.县—社区—乡 D.县—乡—村 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A.接收终端 B.发布平台 C.发布流程 D.传播机制 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加强()预警信息接受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A..牧区偏远地区 B.山区偏远地区 C.渔区偏远地区 D.农村偏远地区 12.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要求,示范县应具有至少()块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块,示范田块资源条件和生态条件具有()。 A.一,代表性 B.二,代表性 C.一,稳定性 D.二,可持续性 1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要求,示范县应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与()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能将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传递给重点服务对象,并通过气象信息站、信息员等将农业气象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村屯覆盖率达90%以上。 A.85% B. 90% C. 95% D. 80% 14.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要求,示范田块所在地交通便利,通讯正常、稳定。土地面积()亩以上,应在示范田路旁建立电子显示屏()个,显示气象服务信息。 A.30,2 B.30,1 C.25,1 D.25,2 15.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细则》中要求,从事水稻气象服务的专业人员不少于()人。 A.1 B.2 C.3 D.4 16.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细则》中要求,自动观测稻田气温、湿度:在水稻冠层、中部和底部设置3层,观测高度分别为()cm。 A.25,60,150 B.25,50,100 C.30,60,120 D.30,50,150 17.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细则》中指出,水稻发育期分为以下()方面。 A.移栽、返青、分蘖、抽穗、成熟、乳熟 B.移栽、分蘖、返青、乳熟、抽穗、成熟 C.移栽、返青、分蘖、抽穗、乳熟、成熟 D.移栽、分蘖、返青、抽穗、乳熟、成熟 1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中规定,乡镇制定、修订、完善当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分灾种应急预案,并在()气象主管部门备案。 A.县级 B.县级以上 C.市级 D.省级 19. 《“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创建目标是从2013年起,用()年的时间,以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为主,按照相应的创建标准,在粮食主产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重点区遴选出()个左右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在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区遴选出()个左右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 A.2-3,200,1000 B.2-4,100,1000 C.2-3,100,1000 D.2-4,200,1000 20. 《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中规定,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分为()级。 A.国家、省、地市三级 B.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 C.国家、省、地市、县四级 D.国家、省二级 21. 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中规定,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的主要时段为()月。 A.5-8 B.6-9 C.5-9 D.6-10 22. 接上题,在该时段内,()级气象部门在制作精细化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产品时,均要对气象风险预警等级进行分析,并开展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其他时段内,可根据服务需要,适时开展此项业务。 A.国家、省、地市三级 B.省、地市、县三级 C.国家、省、地市、县四级 D.省、地市二级 23. 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中规定,当预报有()级以上等级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时,公共服务中心、气象中心面向国家级决策部门开展气象风险预警

关于做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做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8-10-24T10:59:38.527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8期作者:钟志伟 [导读] 并给出了几点提升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水平的措施,以供同行进行参考。 (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气象局四川甘孜 627300)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开展实际,对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给出了几点提升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水平的措施,以供同行进行参考。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问题;措施 引言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作为气象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为气象台站开展气象预测预报、公共气象服务、气象观测工作等业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石渠县隶属四川省甘孜州,草地面积约占90%,有“四川省第一畜牧业大县”之称。石渠县境内平均海拔4200多米,辖区面积25191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属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气温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由于深居内陆和地形的大幅度抬升,气候的水平地带性为垂直地带性所代替,具有典型的季风高原型气候特点,且因幅员广大、地形多样,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类型,温度和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可谓“十里不同天”。最低气温达到-37.8℃,全年平均气温-0.9℃,年降水量564.7毫米,无绝对无霜期。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内陆地区的60%。石渠县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风雪、雷电、干旱、冰雹、寒潮等,这些气象灾害给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自石渠县开展综合气象业务工作以来,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及气象防灾减灾等各项气象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因为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特征,业务质量受各类因素的影响较大,时常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作为县级气象部门,应高度重视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同时应该根据业务经验,探索提升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水平的措施,进一步促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 1.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现状 近年来,石渠县气象局紧紧围绕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综合观测系统建设以及测报技术保障体系等重点工作,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理效能进一步增强,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能力逐步提升。目前石渠县建立了1个自动无人气象站,2个区域自动站以及4个雨量站,有的乡镇中建设了气象服务站试点,建立了气象信息员和农牧民联系方式数据库。虽说石渠县各方面条件还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气象部门,但是中国气象局近年来的政策支持对全国气象部门帮助都很大,对我们石渠县也不例外。在硬件方面改善了气象观测和预报设备,提高了观测和预报的准确度。 2.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县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开展实际,还存在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制度,亦或是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中的要求,还难以对业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有效管理以及约束。还有一些业务人员在业务中存在得过且过的不负责的消极散漫态度,难以增强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效率。采取可行性方式对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制度进行逐步完善,是当前县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业务工作中迫切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应尽早处理,以确保综合气象业务的顺利开展。 2.2综合气象观测还有盲区存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其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日益高标准化,要求气象服务愈来愈精细化、专业化,而这就必须应该确保综合气象观测具备多要素、密度大以及观测数据精准度更高、更有效。现阶段,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石渠县观测站网密度还较小,并且布局规范性还不够,致使气象观测还有盲区存在,例如有些公路、村镇监测网还比较缺乏,还没有办法完全融入当前气象业务现代化迅猛发展的步伐。 2.3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为了提升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水平,除了需借助于现代化精密先进的观测设备之外,还应该不断增强观测人员的业务能力。现阶段,我国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对于优秀的专业人才还特别缺乏,特别是县级气象部门,因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许多观测岗位的业务人员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观测人员的专业认知以及操作水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观测业务中,同我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改革以及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基层岗位编制、专业培训不到位的影响,县级专业气象人才队伍培养方面普遍较差,阻碍了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高效开展。 3.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对策 3.1建立健全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制度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确保综合气象业务有序开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县级气象部门应不断建立健全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制度,同时要求业务人员严格执行。一是应该遵守气象台站交接班制度,在交接之前认真检查观测仪器设备,确保观测仪器的完好性,还应做好本班次以及上班次工作事项;值班期间应保持思想高度集中,严密监测气象变化情况,还应认真校对观测以及发报数据等内容。假如在观测业务工作中遭遇突发天气或者恶劣天气现象,应保持冷静,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应对。此外,还应完善业务考核制度,考核对象主要针对业务人员,考核内容涉及到综合气象观测设备运行保障质量、气象观测资料的传输质量以及数据质量还有业务人员的值班质量等部分,通过考核制度的建立,便于业务管理人员对观测工作进度和气象观测业务中的问题及时掌控,并及时有效解决,尽可能降低综合气象观测工作中的错情率,提升气象观测业务质量。 3.2注重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的完善 石渠县气象局应该依据上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系统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要求,并按照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对本地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完善,进一步拓宽综合观测站网的覆盖面,增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能力。在观测站网布设中,应该将气象灾害频发、高发地带当做监测重点,高度关注局部区域的气候变化状况,提高气象观测以及气象服务水平。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了适应观测自动化需要,强化质量管理,完善配套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考核内容包括地面观测系统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地面观测数据质量三方面。 第四条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设备稳定运行率(即业务可用性)为考核指标。设备稳定运行率统计方法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执行。 第五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到报率为考核指标。到报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气象资料传输质量考核内容及要求》执行。 第六条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数据可用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质量考核办法》执行。 第七条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以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来反映。计算公式为: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0.5×设备稳定运行率+0.25×到报率+0.25×数据可用率。 第八条设备稳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等分项

指标实行逐月通报,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实行年通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纳入中国气象局常规目标考核。新型仪器设备试用期(投入使用第一年)一般只评估,不考核。 第九条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质量考核结果,每年年底推荐年度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优秀集体和个人,中国气象局对审核通过的优秀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原则上,优秀集体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总数的2%以内(不足50个台站的省份可申报1个),优秀个人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0%以内,艰苦台站可视情况适当增加比例。具体评比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原《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2012年7月版)同时废止。

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应用分析

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02T16:23:31.04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4期作者:曾清川 [导读]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系统框架以及各个功能模块,并且对基于CIMISS数据环境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CIMISS统一服务接口的服务功能以及调用方法,接着针对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接入之后的应用效果进行测试,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系统框架以及各个功能模块,并且对基于CIMISS数据环境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CIMISS统一服务接口的服务功能以及调用方法,接着针对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接入之后的应用效果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说明基于 CIMISS接口符合业务平台的要求,最后对CIMISS在气象业务中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接口;应用 引言 CIMISS气象信息共享业务系统主要构建了气象数据标准化框架,规范了各种数据命名格式及算法,确定国家和省级一致的气象数据存储结构和数据服务接口,实现国家和省级数据同步和实时历史数据综合管理。在各级气象部门的预报和服务工作中,CIMISS的应用效果日益凸显。支持气象核心业务系统标准和统一气象数据生态系统初步构成,气象业务发展进入更加生态及更加有序全新阶段。 CIMISS由一个国家中心和31个省级中心共同组成。全部中心都由国家气象服务网络连接成一个物理分布的、逻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较好处理了一直以来困扰业务系统的数据支持环境分离建设、数据重复存储及国家与省气象部门和各种业务系统不一致数据,数据权威性不能得到保证的各项问题。CIMISS业务化是气象信息化重要、核心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全国已有78个业务应用系统与CIMISS实现对接,包括浙江省气象综合业务网、湖北省长江流域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湖南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和重庆市气象综合业务内网等CIMISS作为核心基础数据支撑平台,提供了各种实时和历史数据在线存储服务。 与以往国家数据存储系统相比,CIMISS可将数据录入时间缩减20%,数据访问效率提升2-5倍。现阶段,我国各级气象部门正在全力推进CIMISS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建设,同省级CIMISS对接,以实现气象业务流程简约性、扁平化、高效性。 1平台设计 1.1整体设计 平台整体架构主要以MICAPS4.0的MICAPS 为基础,采取B/S与C/S混合架构以及嵌入式开发方式,并且充分借助于Web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接口等及时,涵盖综合气象观测、综合业务管理、公共气象服务及气象预警预报等模块,能够促使测报业务系统集约化,预警预报系统流程化以及气象服务个性化与信息传播及时性,该平台为县级气象业务服务给予全方位支撑平台,有效解决基层气象部门测报、预报以及服务系统连接不紧密问题,此类框架优点主要如下所述。 ①以省级CIMISS数据环境为基础,可实现唯一权威数据源,更有利于处理数据一致性问题。 ②利用WEB进行访问,使得平台界面展现更为直观,能够在广域网、局域网以及远程应用。 ③市、县两级实现零维护,软、硬件以及数据源均通过省级机构统一运行和维护, 1.2业务框架 主要借助CIMISS、省级共享服务器、LWFD和数据推送补充平台,将县级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当作载体,对省、市、县业务流程充分整合,构建数据基础,有效处理好基层资料调阅不够顺畅问题,构成扁平化省、市、县三级一体化业务系统,数据业务框架如图1所示。 图 1 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框架图 2 CIMISS接口应用 2.1接口服务功能 对于气象应用系统,数据统一访问接口给予各种类型服务途径,涵盖Web 服务与REST 服务、客户端调用服务及脚本服务。其中,Web 与REST 服务支持全部平台及语言调用,侧重于前台交互应用,且给予方便、快捷编程服务。客户端调用大都针对大数据量取得,实现数据传输及时性,对主流操作系统支持,涉及Windows 32/64bit、Linux 32/64bit、HP-UX等,给予各类语言客户端开发包,涵盖C#、Fortran、Java、Python、C/C++以及PHP等;脚本调用大都为科研人员等非编程人员服务,不用编程便能获悉数据。返回格式涉及到、序列化字符串、内存对象、数据文件及GIS数据格式等。其中序列化字符串可在数据快速解析及前端显示中广泛应用;内存对象与数据文件,仅在客户端开发包内给予,对于大数据量计算及获悉适用;GIS数据格式可较好在GIS 叠加显示分析中应用。 2.2接口应用概况 县级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凭借一致API接口与省CIMISS系统对接,为各县级气象台站工作人员提供涵盖国家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及土壤水分站等资料,同时实现历史数据统计分析。 2.3响应测试 为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应用效果,需对CIMISS 开展一次系统响应时间测试。测试环境采取1台台式计算机,Win2012、四核 2.0G/4GB/1TB以及网络环境为内部局域网,1000Mbps。模拟一百名用户对CIMISS 系统进行并发访问,对全省自动站(国家站和区域站)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贯彻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观测自动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与现代气象业务相适应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体制,提高观测质量效益,制定本方案。 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面临的形势 (一)业务的现状和问题 全国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19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4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84个,国家一般气象站1592个(以下分别简称为“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自1999年自动气象站开始投入业务运行以来,至2009年所有台站均建设了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基本气象要素的高时间分辨率自动观测,有力地支撑了气象业务和服务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类台站其它观测要素仍采用人工观测方式,采用传统方式编发各种气象电报、编制地面观测记录月报表和年报表(详见附表1)。从而导致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不仅不能提高台站工作效率,而且额外增加了不应有的工作量,现行观测业务与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面观测自动化整体水平不高。云、能见度、天气 - 1 -

现象等要素没有实现自动观测,14种预警信号中有9种需要人工提供观测信息,由于人工观测资料频次低、主观性强,导致资料可用性难以提高,部分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二是地面观测业务流程亟待完善。目前地面观测数据采集、传输和分发共享环节较多,质量控制、运行监控环节尚未健全,业务流程交叉,业务平台不统一,基层台站运行保障能力薄弱,导致观测资料质量难以保证,也影响了资料效果。 三是地面观测运行模式亟待优化调整。现有地面观测业务分工布局是基于当时人工观测方式布局的,实现自动气象观测后,虽然获取观测数据的时空密度大幅度提高,但业务运行规定和运行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导致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人工编发报和数据文件传输长期并存,观测人员工作繁重,生产力难以解放,且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优化业务分工布局,完善业务流程,健全业务规章制度。 (二)改革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通过组建创新团队,集中各类资源,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性,以业务和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业务化目标,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地面观测自动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 一是完成了地面观测自动化需求分析,明确了技术路线。采取多种形式,调研了各级业务应用部门对云能天观测- 2 -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 虽然我们国家的气象资源十分丰富,但经常会发生气象灾害,这些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气象工作者在这过程中要密切的关注气候变化,提前发现险情,做好预防工作,最大程度的利用气候资源。在21世纪,我们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气象观测业务的重要性。本文将对现代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具体的建议。 标签: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一、气象观测 (一)气象观测是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地球大气进行研究,这其中采用了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气象观测的对象也越来越多,从简单的天气观测延伸到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等多种类型,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大气观测。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组成一个完整的气象观测系统,不仅能够监测地面还能延伸到高层以及全球,整个大气的变化状态都能观测。气象观测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都少不了气象。而且我们国家的气象观测水平已经超越了很多国家,成为世界的先例,这也代表我们国家的气象观测水平更准确。 (二)近几年现代化的气象观测技术在不断的进步,气象预警、气象报警、应对气象变化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气象观测部门也配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招收了,专业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服务水平。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气象观测对大气变化进行记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编发成天气情报,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天气预报。这些数据在长时间积累和记录后,就能成为农业、林业、工业等多种行业发展过程中有利的规划依据。我们借助大气遥感探测能够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测,例如常见的龙卷风、台风、强风暴等等。能够直接通知用户,在第一时间报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这样也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1] 第二,气象观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才能延伸出大气科学以及气象工作。大气现象变化的非常快,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大气运动会受到太阳、海洋以及地表状况的影响。虽然我们已经能够进行模拟实验。例如,在大庆路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资料。但这些资料并不准确,还是要依靠大气,观测获得准确的数据,这样也能为大气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支持。例如,锋面、气旋、气团这些理论都是对气象观测后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想促进大气科学理论的进步,就要做好气象观测改革工作。[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选 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C:地面气象资料 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B:台站的规定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 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 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 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B:黄海C:东海 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B:变化太小 C:不易溶冰 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 后甩动。 A:20 B:30 C:40 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 列。 A:0cm、最低、最高B:0cm、最高、最低C:最低、最高、0cm 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B:<10.0千米C:<1.0千米D:≤1.0千米 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B: 世界时C: 真太阳时D: 地方平均太阳时 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 5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 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 降水又重新开始。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C:应在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仅作编报用。 D:是否补测降水量由观测员自行确定。 13、《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下面的水杯杯口距湿球球部应约____________cm,水杯中的蒸馏水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