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

摘要:户籍制度是指按户逐人记载公民基本身份信息、自然变动、迁移变动、身份变动等内容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由于当前的户籍制度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当前户籍制度的改革焦点仍然是不平等的二元户口结构,但是复杂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困难,使得户籍二元制度的改革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在具体的改革方向上,各级政府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不同。户籍制度最后的改革指导思想应是建立在城市圈发展模式的框架下逐步进行的渐进式的变革。

关键词:户籍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模式

一、导致户籍制度问题复杂性原因的简析

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户籍制度问题自建国之初就以复杂的形态存在,并延续至今。而当今特殊的国情之下,户籍制度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原因的简析如下:

1、我国的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的多元化

体制,而在政治体制上由封建社会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上述政治及经济体制的变革,体现了我国国情在转型期的复杂性。中国户籍制度并未与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保持一致。

2、中国属人口大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发展难保持均衡。

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且在一定的时期内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庞大的人口数量是政府在人口管理方面所面对的一大挑战。

中国辽阔的地域与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人口的分布复杂化,由于各区域的发展很难保持均衡,出现了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近些年户口改革的推动下,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流动,致使一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3、中国的户籍制度被赋予社会功能。

户籍制度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人口基本信息的登记制度。但在特殊的社会因素影响下,被赋予了其他的社会功能,如社会保障。被赋予社会功能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民身份的不平等,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人口的自由迁徙,导致大多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以及社会良性有序发展。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户籍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的和谐。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

明确户籍制度的目的是探讨户籍制度改革的前提,切忌空谈为户籍制度改革而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成为一种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实现的工具。从工具论的角度去阐释户籍制度改革,将更有助于揭示户籍制度背后复杂的问题。要找准户籍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必须从户籍制度的服务对象着手。我国之所以迫切地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

革,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现代平等精神觉醒的需要。

(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需求。

中国国情具有特殊性,不同于西方拥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以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但首先完成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和未完成城镇化和工业化这样一对天然的矛盾制约了我国经济更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延续到了今天之后,更大地束缚了农民,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进而延缓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工业文明的优越性无数次证明,一个农民在城市工业体系里所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农民在土地上劳作所创造的价值。

(二)宪政平等精神和人权觉醒的需要。

受现代西方平等正义思潮的影响,平等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并逐渐被写入各国宪法。中国从宪法修订到普通的老百姓都逐渐接受这种思想,但二元户籍制度却导致权力差异,造成城市和农村极大的不平等。人们向往平等自由和更美好的生活,这种人权的觉醒和人性的解放促使农村人口想城市涌入,不断的刺激着现行的户籍制度。因此我们要从这二点着手,去理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所在,去探讨切实可行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方法。

三、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行制度的弊端所在,制约着户籍制度改革

新中国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在历史上曾支持了中国工业化的最初起步 ,但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社会成本。国家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程度地掌握了社会资源 ,在“一穷二白”的

小农经济基础上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的起步 ;同时,这一制度也使人口流动长期处于凝固状态 ,抑制了社会有机的活力。这一制度实行城乡人口的二元管理,控制了城市人口膨胀,具有保护城市的功能,但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化进程的严重迟滞 ,并造成农业生产率低下 ,农村人

口贫困化,城乡差距拉大 ,以及“户籍崇拜”等一系列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现行户籍制的弊端开始全

面显现出来 ,有悖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 ,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制度性障碍。当前 ,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大力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 ,拆除城乡户籍

藩篱是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涉及4方主体,即是城镇、农村、市民、农民。城镇在这个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在保障城市人口容纳量的最大限度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的鼓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因为城镇是工业化带的价值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村在这样一个体系改革中往往无能为力,由于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同时缺乏足够的经济产业链无法自身独立发展,严重依赖简单的人口输出和土地出售使得农村成为受害者,不能持久有序的发展。市民这个时候往往成为了这个一个体系改革的阻碍者,由于市民是现行户籍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享受一系列权利的同时将极力排挤农村人口融入城镇以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而农民往往是这个体系改革的最大推动者同时也是最大的付出者,在融入城镇的过程中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和高昂的成本。

作为普通的百姓可能会出于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出于对宪法平等

精神的尊重,去书写一部部移民史,但却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损害了个人权益的合法保障。因而能够对现行户籍制度产生直接影响的只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四、当前各级政府的试点改革反映着中央政府的态度

从近几年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中央政府在考虑各种要素时的心态变化。我认为中央政府在户籍制度改革上主要的是基于二方面考虑。

(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是农业大国,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被改变,所以中央政府要稳定执政根基——稳定并发展农村,这一直是其艰巨的任务。因此中央政府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出台一些政策并投入一定比例资金去建设农村,减少农民负担;

(二)中国是一个正在向工业化转型的国家。

中国正在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现状决定了中国必须完成城镇化,因此中央政府必须鼓励人口的转移与流动以完成工业化。我国必须维持各地域人口的平衡,即在稳定农村的大前提下进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使城镇不堪重负。反之,这个过程也不能过于缓慢,会导致中国工业化的脚步被无限制的减缓。

中央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而实行了当下阶段的户籍政策,通过地方政府逐步解冻现有的户籍制度,使地方政府有利可寻进而突破现行二

元户籍制度。地方政府对于松口现行的户籍制度的态度往往更加积极,因为将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他们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在他们认为城镇有足够承受的范围能力,将加大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人口流通的限制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我认为当前中央之所以迟迟不发文公布正式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是由于爆发式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会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冲击,希望通过地方政府去推动改革,同时兼顾农村均衡发展,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五、建立新的发展模型,城市圈模型发展模式

最后,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不宜过快的向一元化结构改革。应该逐步放开户籍制度的限制,实现城市圈化得发展。理由如下:

1、中国农村基础薄弱,不宜农村单独发展

2、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而无法将其释放到工业体系,中国难以迅速发展

3、中国城镇承受能力有限,大量人口流动到城镇将给中国城镇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认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模式应该以城镇为主体构建的城市圈进行发展,构建一个梯度发展的模型。用大城市带动中型城市发展,用中型城市带动小城市发展,用小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资源也逐步实行分级配置,在满足上一级的需求下,依次向下传递,并鼓励人口合理流动,即逐步融入周边体系中,而非群体性集体性的涌向大中城市。通过工业化和产业化的生产

模式,利用高效的生产力带动周边逐步发展,而我们正是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想对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进行指导,为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的国家的富强,我们的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更多的贡献。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近代史论文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1-1班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落后。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尤为突出。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从最原始的意义上 讲,它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人口登记,为政府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服务;二是人口管制,促进人口合理迁移,缓解城市的压力。 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户籍制度被附带了很多利 益性的东西,例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都以户口为标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和户籍制度直接挂钩,多项法律条文也依据户籍制度而制定。我国自年以来按居住地和职业将公民分 1994 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这种城乡户口二元管理的制度下,城市居民 与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例如,2006年在重庆发生的一起车祸中,三名少女不幸丧生。事后,两城市女孩各获得二十多万的赔偿,另一名农村女孩所获赔偿金却不及其一半。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明显不合理,但却合法: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故赔偿金额有此差别。从这个例子可以

看出,在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道高大的壁垒,这道壁垒表面上看是户籍制度,本质上则是由户籍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法律各个方面的权利的差别。因此,我认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根本上在于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将户籍制度由二元分割制度向居民一体化管理方式转变。 客观地说,在中国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发挥了吸纳农村资源,积聚国家力量的作用。而今日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提上议事日程,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不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导致的不公平,中国不是找不到新的发展动力,而是任何动力都无法在现有户籍制度框架内得到释放:当亿万农民被束缚于土地的时候,拉动内需是不可能的;当2 亿多农民工被拒绝给予完整市民权,城镇化就是舍近求远,要想同工业化齐头并进就绝无可能;当在城市中的农村务工者及他们的子女继续既回不了农村的家,又进不了城市的门的时候,中国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利益格局调整就无法实施到位。户籍制度及其造成 的不公平已成为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障碍,破除不公平的户籍制度的束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现在,国内很多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已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居民户口。但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取消“非农业户口“标记而实行“居民户口”标记,却不改变户籍背后的利益差别,不打破户籍制度所联系的利益链,那么,改革只是一纸空谈,并不能真正解决户口歧视问题。 因此,我认为,要改革户籍制度,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改革的就是土地制度,由于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农民一旦放弃农村户口其就再也无法获得耕地了,这极大地降低了农民向城镇迁移的意愿,拖了中国城镇化的后腿,更阻碍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其次在利益分配上,需要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使户籍制度回到最原始的意义,使其与福利保障逐渐分离。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别很大,比如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快,以人口迁入为主;中西部相对落后,以人口迁出为主。因此,现阶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分析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分析 作者简介:王??(1993.03-),女,汉,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傅龄清(1989.03-),女,汉,北京人,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摘要:本文论述了原有户籍制度的背景以及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户籍制度也随之不断的调整。其中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中,城市化的进程则主要表现为在农村中较小范围的征用土地到征用了几乎所有的农村土地,也就是城中村的形成。然而,市场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将户籍制度的弊端显现了出来。户籍改革的动力包括市场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以及公民社会的意识不断的增强。 关键词:户籍改革;城市化;市场化;农民工 一、户籍制度产生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新中国后,中国的局势并不是很乐观。从大背景看,国际局势依然动荡,美苏冷战,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又爆发了朝鲜与越南战争;国内又面临着国民党的剩余势力有待肃清,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各

项事业百废待兴。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要向工业国转变是十分不容易的。为了保证工业化的充分发展以及发展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充分供应,就要把一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挡其向城市流动。于是,以户口为代表的户籍制度产生了。 以户口为代表的户籍制度不但是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也是国家为了方便统治管理和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正如詹姆斯.C.斯科特所说的那样“国家机构没有,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兴趣描述整个社会现实。当时的国家政府只把目光放在了如何将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这样的问题上,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但这是一种为了便于管理和经济回报而采取的根本简单化的措施。事实证明,这种只求方便控制和经济回报的国家项目或制度最终是会失败的,比如说,德国的科学林业项目、法国大革命后的法制化村庄及土地清册等。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中国在提高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又自然会影响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指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包括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户籍制度显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这里,我将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是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二是市场经济的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三个“1亿人”的目标,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这个目标表明了中央政府要发展中西部城市以缓解东部大城市户籍改革压力的决心和思路。近些年,产业集群抱团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情况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也成了一个潮流。虽然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速度较快,但水平较低,各地区人口规模相差也比较大,城镇体系结构并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在上述背景下,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及城市自身的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东部地区“推力”与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力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有效积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提高城市自身的“内生”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农业人口的向城市的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而且有利于减少大规模的“非家庭式”异地流动所造成的巨大社会代价。 第四,逐步放松大中城市的落户条件与逐步增加对非本地户口的人群的公共服务应该同时进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考虑到人口规模、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短时间内放开大中城市的落户并不现实。2013 年6 月26 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我国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即: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尽管大城市放开落户目前并不现实,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例如,很多大城市现在实行了积分入户制,达到某个积分值即可申请入户。笔者认为,可以探索把积分和在目的地城市享受的公共服务联系起来,如达到某个积分值就可以享受城市的廉租房,或者子女可以接受公立学校的教育等等。这样一来,尽管很多外地户籍人员无法拿到当地户口,但是可以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这才是户籍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 摘要:户籍制度是指按户逐人记载公民基本 身份信息、自然变动、迁移变动、身份变动等内容的一系列法律规范。 由于当前的户籍制度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当前户籍制度的改革焦点仍然是不平等的二元户口结构,但是复杂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困难,使得户籍二元制度的改革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在具体的改革方向上,各级政府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不同。户籍制度最后的改革指导思想应是建立在城市圈发展模式的框架下逐步进行的渐进式的变革。 关键词:户籍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模式 导致户籍制度问题复杂性原因的简析 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户籍制度问题自建国之初就以复杂的形态存在,并延续至今。而当今特殊的国情之下,户籍制度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原因的简析如下: 1、我国的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跳过资本主 义发展阶段。 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的多元化体制,而在政治体制上由封建社会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上述政治及经济体制的变革,体现了我国国情在转型期的复杂性。中国户籍制度并未与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保持一致。 2、中国属人口大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发展难保持均衡。 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且在一定的时期内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庞大的人口数量是政府在人口管理方面所面对的一大挑战。 中国辽阔的地域与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人口的分布复杂化,由于各区域的发展很难保持均衡,出现了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近些年户口改革的推动下,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流动,致使一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2017户籍制度改革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www.wendangku.net/doc/4c3634646.html, 2017户籍制度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基本原则 ——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

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 ——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坚持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 户籍/改革/权利/义务/“阶梯式”内容提要: 当前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本地人的福利,而在此之前的户籍改革普遍具有把权利商品化的倾向,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下一步改革要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推进。与户籍挂钩的权益获得方式要从“门槛式”过渡到“阶梯式”,根据权益的性质和资源分配的可能,排出赋予的优先顺序,并以合法体面住房、居住年限和社保参保年限作为替代性管理手段。我国的户籍制度,从狭义上讲,是一种按户登记的人口管理制度,这与其他国家的做法没有太大区别。从广义上讲,则是与户口性质和登记地相挂钩的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之所以广受关注和饱受争议,正是因为它与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分配密切相关。本文是从广义上来讨论户籍制度,而在提出今后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总结一下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改革过程。一、户籍制度功能的变化在我国户籍制度除了发挥一般的人口管理和治安功能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承担了其他重要功能。1.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户籍制度主要发挥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作用,以保证工业化的积累和保护城市就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粮食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十分突出[1]。而与此同时,在比较收益驱动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这不仅使城市粮食供应压力进一步加大,又使得农村粮食减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而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在粮食紧缺的形势下,会扰乱供应和抬高粮价。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1953 年底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即向农民以较低价格强制征购粮食,城镇居民则凭证购买、定量供应。但是,这未能制止住农民一批又一批涌入城市。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当时的户口管理仍然较为宽松,只是要求在迁徙时要转出和转入户口,农民流入城镇后,只要履行手续,大多可转为城镇户籍。这不仅加大了城市粮食供应压力,也加大了城市本已很大的就业压力[2]。特别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确立以后,需要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积累,而同时重工业在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十分有限。这就需要将农民限制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为此,1953-1957 年,国务院连续数次发出关于劝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但作用不是很大。为了使得限制农民进城更有强制基础,终于在1958 年制订了标志着严格的户籍制度全面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除了详细规定公民应进行各项基本情况的户口登记外,其中第十条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驻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以法律形式把限制农民迁往城市的制度固定下来,从此,严格限制人口迁徙的户籍制度正式形成。农民只能以招工、上大学、当兵等有限且概率极低的途径进城落户。这种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 世纪80年代中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在粮食短缺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为了保证工业化的积累和保护城市就业,城市化也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内,以便有比较大的农村经济规模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户籍制度正是发挥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的功能。 2.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粮食供应日渐充足和城市经济对劳动力需求的迅速增长,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逐渐弱化,主要发挥了保护城市本地人口社会福利的功能。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供应日渐充足;同时,劳动密集型经济开始主导,城市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迅速增长。1985 年粮食统购统销的取消,城市的计划供应的品种也逐渐减少,降低了农民流向城市的障碍。此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农民开始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在城市就业,但不定居,候鸟式迁徙,“农民工”从此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经济社会现象。户籍制度事实上已经丧失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1958 年确立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带来的副产品是,由于这一制度能够有效地把农村人口排斥在城市体制之外,且农民在决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只面向城市居民这一占全国小部分人口的福利,诸如全面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幼托、养老等制度就随之建立了[3]。这一过程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和自我加强

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完整版

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 1、为什么要开展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 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的需要;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率先突破的需要;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是根本改变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体制的需要。 2、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意义? 答: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惠及民生;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 3、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分两个阶段推进:

①2010至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登记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 口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37%。 ②2012至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主城区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 4、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按照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5、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要求?

答: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把户籍制度改革纳入了十大民生工程,解决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2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40万失地农民和70万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户口问题,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6、重庆市户籍制度转户重点群体是什么? 答:分两类重点群体: ①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包括在主城区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三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的大中专学生和新增退役的农村士兵。 ②历史遗留问题。包括1982年以来全市已用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失地未转非人员、城中村未转非人员和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 7、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答:以解决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因为重庆是“农民工输出大市、就业大市”,在市内务工的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工人,在城市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有较好基础,已初步具备城市生活条件。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已与城市接轨,对子女在城市就学的诉求强烈,融入城市生活没有大的障碍。

管理制度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管理制度)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摘要 我国户籍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象。户籍制度是古代人口管理遗留下来的现象,于当今暴露出了它的弊端,而户籍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洗礼也存于着许多缺陷不能满足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改革户籍制度具有可行性,但却遇到壹些阻碍,针对这些阻碍,本文提出了对策,比如实现户籍管理制度的信息化、改革户籍迁移制度、加快关联配套政策改革、加强立法工作等。 关键词:户籍制度管理改革 第一章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 1.1现行户籍制度实施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显现出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挤社会发展壹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实现目标任务的关键于于能否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发展壹体化体制。 1.2户籍管理制度本身存于很多缺陷 城乡结构是壹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它制约着城里人和乡下人于城乡之间的互动行为,但于历史上我国的城乡关系是被严重扭曲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交流的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城乡联系显著增强,计划经

济时代所形成的阻隔城乡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制度障碍受到了市场力量的巨大冲击,城乡关系逐步得到改善,城乡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动,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当前我国的城乡结构演变的现状,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见: 于城乡人口结构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将变为城镇人口。据预计,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53亿,城镇人口为5.28亿,农村人口为8.25亿,城乡人口比例分别为39%和61%. 于城乡劳动力结构方面,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00年我国劳动力达93766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达36769万人,所占比例为39.2%;农村劳动力达56997万人,所占比例为60.8%.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有所减少,城镇劳动力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推算,2007-2008年我国外出劳动力每年为9000万人左右.根据十五规划,今年将大约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从总体上见,我国劳动力将呈进壹步增长之势,城镇劳动力将不断增加. 于城乡就业结构方面,2007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3025万人,占总人口的57.2%.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3940万人,所占比例为32.6%;农村就业人数据为49085万人,所占比例为67.4%.随着城镇化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的快速扩展,今年城镇就业比重有望达到40%之上. 于城乡GDP结构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GDP基本上各占壹半,近年来农村GDP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从长期来见,农业于GDP中所占比重将持续下降,而农村非农产业于GDP中所占比重则稳定提高,特别是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壹直维持较高水平,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 2014年12月24日16:43 来源于财新网 宋杨| 文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城市中外来人口无法享受迁移地的公共服务,是对社会公平的严重损害,是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户籍制度改革似乎已经成了包括学界、政界、媒体界等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却雷声大、雨点小。迄今为止,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主要迁移地仍然设立严格的入户门槛,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歧视并没有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制约着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何如此之难?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 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户籍管理上严重分权,权力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强的改革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管理的职能从国家划归地方,地方政府可以在其管理权限内制定当地的户籍政策。通常情况下,各省制定省内户籍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各地区依据总的指导方针制定各自的户籍政策。例如,北京市政府有权决定当地的落户条件,以及外来人口可以享受到哪些北京市的公共服务。这样一来,地方政府会从当地的切身利益出发,给那些高学历、高收入、高资产的群体北京户籍,因为这些人能给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贡献。而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或者允许大量农民工落户当地,并不符合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换言之,尽管社会各界对户籍改革的愿望很强烈,但是真正有权利改革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改革的动力和激励。 其次,巨额的改革成本对各级政府的财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抑制了户籍制度改革的速度。人口的市民化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201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重庆、武汉、郑州和嘉兴四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具体成本作过测算,包括各类社保投入、

最新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讲课教案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 调查报告 姓名:学号: 一、引言 重庆市是2007年6月国家批准设立的全国统筹城乡综 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10年8月,重庆在全市启动了被称 为中国最大规模的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从2010年8月15日-11月7日,全市已有12.6万户、59.5万农民自愿办理转户成为城镇居民,这一试验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海 内外媒体称之为“重庆样本”、“重庆模式” 。为了深入了解重庆实施的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情况,2011年8月10日-20日,渝北电大10春季班全体学员深入重庆,在学校的大力 支持下,先后考察了两江新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南川区 等区县,实地调研了民心佳园公租房、西永微电园、大学城、南川新农村建设居民点等21个项目,通过召开座谈会、拜 访部门、走访农户、实地调查、查阅资料、专家座谈、深入 街道社区进村入户访谈等多种方式,对重庆市正在实施的统

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群体分布均匀、广泛,共调查2000多人重庆市主城区的重点区域两江新区、渝北区等,渝西地区的铜 梁县,江津区等,少数名族区域的酉阳、秀山等区县,重庆 市中部的长寿区、垫江县渝东地区的万州区、开县、巫山县 等。调查的样本除区域分布广泛、均匀以外,人员结构从18周岁到75周岁,男女比例恰当,调查的对象有农民工、工 人干部、部分专家和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学生等,文化层次 分布均匀有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学文化的各 文化层次人员,转户的基本情况如下: 到2010年12月31日,全市共办理农村居民转户1453686人,其中整户转移的有36 万户,平均每天转户10458人。2010 年摸底的时候,符合条件的人口大概是338万,最后到年底能够转户145万。 从年龄段来看,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转户218800 人,占15%,18—60岁劳动年龄段人口是转户的主体,大概占

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论文题目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作者姓名王莹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学 准考证号102712153314 指导教师张伟 2016年2月10日

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内容摘要】户籍制度的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以这次的改革为论文的主要内容。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印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而改革要依据经济的发展 ,适时、适量、适度的进行。这次改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

目录 一、户籍制度简介 (2) (一)户籍制度的概念 (2) (二)我国的户籍制度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2) 1.自由迁徙期 (2) 2. 严格控制期(“农”与“非农”二元格局确立) (3) 3.半开放期(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小城镇户籍逐步放开) (3) 4.改革探索期 (3) 二、我国户籍制度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户籍制度的对比分析 (4) (一)其他发达国家的户籍制度现状 (4) 1.日本的户籍管理 (4) 2.加拿大的户籍管理 (5) (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内容 (5) 1.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5) 2.创新人口管理 (5) 3.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5) 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5) (三)对比分析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带来的不同影响 (6) 1.与日本户籍制度的差异 (6) 2. 与加拿大户籍制度的差异 (6) 三、分析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7) (一)分析传统的户籍制度严重制约国家发展 (7) (二)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具体社会现象 (7) 1.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身份的不平等 (7) 2.造成城乡居民机会的不平等 (8) 四、户籍制度改革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影响 (8) (一)促进社会公平 (9) (二)促进经济增长,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 (9) (四)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9) (五)引起房地产市场需求扩张,未来可能出现分化 (9) 五、改革规划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9) (一)改革规划 (9) (二)改革的意义 (10) 六、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引言 总所周知,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进行改革,而户籍制度改革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多次在一些重要会议上被提及,如2014年11月17日全国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意愿,扎实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各项工作。这不禁让我思考,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怎样的?它存在哪些问题而使得我们要对其进行改革呢? 二、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一般可以分为3个阶段:1949-1957年为中国户籍制度酝酿和形成阶段,1958至1977年为中国户籍制度建立和巩固阶段,1978年至今为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阶段。 1、户籍制度形成阶段(1949-1957年) 这一时期,通过一系列的规定、条例,户籍制度逐步形成。例如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这一时期,虽然户籍的管理逐步制度化,但是总体来说还算宽松,对于公民迁徙的限制不多,这也体现了我国第一部宪法的精神:“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2、户籍制度建立和巩固阶段(1958-1977年) 这一时期,新生的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艰难地发展。城乡居民第一次被明确地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二元的户籍制度在当时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建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阻碍了人口的流动,带来了一些列的不平等问题,为以后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3、户籍制度的改革阶段(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规模化和城镇扩大化,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高等教育发展为社会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城市扩容已经延伸到周边地区和农村,以前的户籍制度无法适应这些改变,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开始并延续至今。 三、我国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 前文叙述了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情况,可见在不同时期我国有着不同的户籍制度。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必然是因为它存在着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以前的户籍制度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1、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较大。每个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但现实的情况,户籍限制不能做到相对机会均等。 拿我的家乡贵州来说,她位于中国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一些学生会选择到湖南等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去进行学习。但是由于户籍的限制,这些学生并不能像当地的学生一样通过正常的途径进入理想的学校学习,而往往需要缴纳相当数额的择校费用。而且,

发展社会学视角下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切实有效的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国家制度建设进步和发展的关键。2014年我国部分城市因地制宜,逐步开展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模式改革。在传统二元户籍体制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以及迁移人口的切身利益,更加影响城乡的政治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重要步骤。 一、传统—— —现代的转变 我国旧的户籍制度确立于1958年,在社会变迁和发展要求中,户籍制度不断修改完善和改革,在长期的转型过程中,201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但需要注意的是,户籍制度改革始终建立在户籍基础之上,没有取消户籍制度,并且增加了居住证制度,两者均与地方性社会福利的享受资格相联系。 发展社会学中的现代化理论,首先认为所有国家的发展道路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发展速度的快慢而已,所有社会的发展都是相似的单一渐进式的发展;其次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走过的历史是其他后发展国家的必经之路。对应至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或欧洲福利国家等,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散播,福利国家进入了全面紧缩的时代,发达国家开始尝试解除管制和开放市场,平衡家庭、市场与政府福利之间的关系。但当建立在社会管制论之上的社会管理在介入至中国体制时,会根据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发生变化。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城市的单位体制、户籍制度,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步确立国家主导的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达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的目的。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单位体制逐渐放松,政府对城市管理的约束逐渐减弱,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减少干预,这便使得社会事务管理的底线降低,处于政府职能的边缘地带。但在这种市场化改革中,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传统户籍制度控制下的外地居民无法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农村人口在社会保障程度和保障项目上远远不及城镇人口,而问题的解决方法则依旧在不断的探索之中。这种现实与现代化理论则背道而驰,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并非像理论所希望的那样顺畅。因此,在现代化理论基础上,如果发展中国家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就需要拥有与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反观我国现有户籍制度改革虽逐渐打开了对于地域的桎梏,但对于如何应对改革后巨大变化还在进一步摸索。 二、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相互促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小康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如今,小康社会建设步入攻坚克难阶段,振兴乡村经济,推进乡村城镇化成为攻坚的关键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的发展目标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 发展社会学视角下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文/乔显喆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提要]户籍制度是我国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也是国家人口管理的重要工具。现代户籍制度不仅包括人口基本信息管理,也与公民在就业、教育与享受社会福利方面紧紧捆绑,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逐渐开始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模式。本文从发展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户籍制度改革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弊端,挖掘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尝试将其内生动力转化为推动我国城乡共同发展的“助力器”。 关键词:发展社会学;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631.4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5日 管理/制度《合作经济与科技》No.8s2019 14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 要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战略和全局的站位对新型城镇化建 设作出了部署,提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当 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加快建设城镇化 的新阶段,然而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割裂了城市与乡村的联 系,并且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影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公共 资源的均等分配,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同时 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现行户籍制度已经 不适应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改革。 一、户籍制度与新型城镇化概述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我国将城镇化定义为,人类生产 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农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城镇 化也就意味着,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城镇 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农村观念被现代化 的城市价值观所取代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主要体现 在城市人口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规模的增长、产 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等 多个社会指标。 新型城镇化涉及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社会管理、人口和生 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会议上对新型城镇化予以强调,在2013年 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温家宝进一步说明了城镇化的重要性,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上,习近平明确了构建协调发展 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本文探讨的 城镇化就是指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切实推进农民市 民化进程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二)户籍制度的含义。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与政治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狭义上的户籍制度是一种人口管理制度,主要实现登记人口信息的功能,包括出生、死亡、迁移等,同时进行人口统计,以便国家及时更新和掌握人口的规模和情况。广义上,户籍作为以家庭出身和地域来确定个人社会身份的名称符号,包含户口类别和户籍所在地两个属性,由此衍生出了依附在户口性质上的其他相关利益制度,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我国倾向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新型城镇化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系 1、城镇化催生户籍制度改革。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6%,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80%,发展中国家60%,我国分别低于44个和24个百分点,差距很大。现行户籍制度,过多的强调了农业与非农业的性质区别,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不均等社会福利,凸显了社会的不公正,因此这种制度必然要进行革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实现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福祉与常住人口的调控管理相分离,从而实现不均衡的经济发展与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相脱节,倒逼公共服务供给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社会协同承担转变。 2、户籍制度是影响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户籍制度影响是城镇化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同时户籍制度的完善也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户籍管理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领域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我国现行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伴随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具有计划经济烙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文/李欢 (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 [提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户籍制度是城镇化建设中最直接、最表象的体现方式,也是影响城镇化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回溯常州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厘清户籍制度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总结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对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影响,并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改革的不足之处,探讨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户口迁移;社会福利;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31.4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7日 管理/制度《合作经济与科技》No.8x2019 118--

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思 考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摘要 我国户籍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象。户籍制度是古代人口管理遗留下来的现象,在当今暴露出了它的弊端,而户籍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洗礼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不能满足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改革户籍制度具有可行性,但却遇到一些阻碍,针对这些阻碍,本文提出了对策,比如实现户籍管理制度的信息化、改革户籍迁移制度、加快相关配套政策改革、加强立法工作等。 关键词:户籍制度管理改革 第一章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状况 现行户籍制度实施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显现出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挤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实现目标任务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 户籍管理制度本身存在很多缺陷 城乡结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它制约着城里人和乡下人在城乡之间的互动行为,但在历史上我国的城乡关系是被严重扭曲的。改革开放

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交流的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城乡 联系显着增强,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阻隔城乡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制 度障碍受到了市场力量的巨大冲击,城乡关系逐步得到改善,城乡结构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逐步 调整和社会结构的显着变动,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城乡结 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当前我国的城乡结构演变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在城乡人口结构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将变为城镇人口。据预计,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亿,城镇人口为亿,农村人口为亿,城乡人口比例分别为39%和61%. 在城乡劳动力结构方面,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00年我 国劳动力达93766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达36769万人,所占比例为%;农村 劳动力达56997万人,所占比例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有所减少,城镇劳动力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推算,2007-2008年我国外出劳动力每年为9000万人左右.根据十五规划,今年将大约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 非农产业转移.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将呈进一步增长之势,城镇劳动力将不断增加. 在城乡就业结构方面,2007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3025万人,占总人口的%.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3940万人,所占比例为%;农村就业人数据为49085万人,所占比例为%.随着城镇化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的快速 扩展,今年城镇就业比重有望达到40%以上. 在城乡GDP结构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GDP基本上各占一半, 近年来农村GDP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从长期来看,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将

浅谈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浅谈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现状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过去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产物,有着悠长的历史。在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自由流动的有效政治工具,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和经济基础得以巩固。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户籍制度正逐步变为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道路上一道坚固的藩篱。拆除城乡二元户籍藩篱势在必行的,大量农村人口需要拆除户籍藩篱获取崭新生活,我国经济也需要拆除户籍藩篱在特殊的经济转型期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这道户籍制度的藩篱如何拆除、拆除的进程快慢等,是一直处在争议中的问题,以政府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户籍制度改革不是政府一条简单的政令就能顺利完成的,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在制度的背后存在着公共产品的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公平维护、城乡差距的合理缩小等等问题。综览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的大潮,其主要趋向有两类:一类是循序渐进,在原先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对人口迁移流动限制有所放宽;一类是彻底放开,对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一视同仁,以人口登记制度取代户籍管理制度。这两类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也正确

处理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可以考虑第二类改革路径,在广大欠发达的城市和乡村应该采取第一类改革路径。 二、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拆除户籍藩篱后,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再有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人口流动更加自由。户籍制度改革“取消‘身份’限制,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①。然而,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对社会形态造成了制度性的约束,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意识形态领域都根深蒂固,甚至形成了稳定的固定利益集团。现今对户籍藩篱的拆除,使我们不禁断想,在这个拼经济数量和质量的时代,我们的社会结构告别城乡二元模式到底会对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更加平坦 在原先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大部分的劳动力是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活动。就算青壮年劳动力被城市生活所吸引,暂时性背井离乡地参与到城市运转,但这种劳动力流动往往背负着抛家舍业的艰辛和压力。最终,大部分农村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