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除了为人熟悉的陆上“丝绸之路”之外,还存在海上的“丝绸之路”。而且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后者比前者持续时间更由于当时海上交通比不上陆地发达,丝绸主要由陆上运出。唐代以后,因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以及造船和航海业有了较大发展,陆上“丝路”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海上运输。到元代,蒙古的西征使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遭到很大破坏,陆上“丝路”从此衰落,海上“丝路”因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海上“丝路”有东海、南海两条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的船只从中国北部出发,沿朝鲜半岛航行至日本,或由明州(今宁波)起航,横渡东海至日本。丝绸运销朝鲜和日本,销量都很大。南海的起航线,通过番禹(今广州),首先把丝绸运到印度或斯里兰卡,然后再转到各地;或经红海达开罗,再由开罗运往叙利亚、埃及等地。

明代,闽粤沿海的商人到东南亚各地经商的也很多;后来又开辟了从南海航路派生出的经马尼拉通向拉美的新的海上“丝路”。这条新航线的开辟,意味着古代中国丝绸通过海上“丝路”的外传,差不多遍布全世界了。

另有学者撰文认为,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应称之为“瓷器之路”。因为,古代海道在唐代正式开辟,主要是用于瓷器输出,这是数量最多的国际贸易。瓷器是我国独创的发明之一,它和丝绸的作用和影响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两者的区别在于:丝绸繁荣于前,成为陆路输出的代表;瓷器兴盛于后,成为海路输出的大。丝绸和瓷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手工艺术品两个发展阶段,构成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个阶段,可谓是“各领风骚数百年”。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丝绸之路”海上行 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直到明清时期,日本仍把从中国开往长崎贸易的商船称之为“唐人船”,而这些船大多从江浙出发,顺风三日(一般七天)即可抵达日本,并在次年春天顺风返航。 另外一条商路则以广州为起点,以南海为中心,其间途经百余国,全长共两万八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当时的广州港,“大舶参天”、“万舶争先”,唐代诗人刘禹锡惊叹之余,曾留下“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在中国漫漫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丝绸之路铸就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泉州这颗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经沐浴在丝绸之路的光芒之中,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泉州为起点的。今天,我们重提这个话题,就是要探究泉州当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 首先,从它的历史前提条件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给泉州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前,东西方交流以主要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来进行沟通的。然而随着战争的硝烟,加之另经济重心的南移,陆路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直至最后被取而代之。应该这样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着必然性,但同时也有偶然性。 就在中国当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一个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带着他们的骑兵,带着他们的思想,席卷中华大地,继而统一整个中国,开创了另一个新的历史天地。它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拉直大运河,沟通南北航路,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泉州,就是在这种历史机遇的推动下,走在了历史的最前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泰图说它"可以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山港并驾齐驱,是世界上的两大港口之一。"后来游历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更说它是"世界第一大港"。史载:"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见当时泉州的繁荣景象,这也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 当然,维系着这一繁荣景象,除了当时商品及海外贸易的发达之外,还在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策略。这与后来明清实行的海禁是大不相同的。开放的心态,正是当时元政府的施政理念。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政府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庆元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即专门用来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基于这样一个有序的管理,国际贸易范围更广了,出口的商品更多了。沿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摘要:广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始发港之一,其城市的发展建设深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广州港的发展变化、广州城区分布与城址位置、道路系统、商业市肆的发展、居住区和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几方面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关键词: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规划港口 引言:海上丝绸之路,即古代沟通中外的远洋航线。它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它上起秦汉,下限则至鸦片战争时期。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广州建城极早,特点鲜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海上贸易对其城市的发展建设有很深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其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的发展变化,可让人了解海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古代广州概况 广州古称蕃禺,始建于公元前214年,位于南海之滨,珠江河口。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

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设番禺县,为南海郡治。汉初为南越国都。三国时为吴国交州治所,黄武五年(226年)划交州东部为广州,为广州得名之始。广州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古城。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垄断全国外贸,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管理广州港。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并由指定的广州十三行垄断全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口通商”使当时的广州得以独揽全国外贸,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是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2海上丝绸之路对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的发展变化 2.1广州港的发展变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广州港地处东、西、北三江汇合点,是海港兼河港码头,泥城是番禹最早见诸史书的码头,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发展到唐代时,由于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广州港海运繁忙,发展迅速,已经有内港和外港之分。从秦汉以来一直到北宋,广州港一直是最大贸易港,到南宋时,由于政治原因,泉州跃升为第一大港。广州至明代又重拾旧日辉煌,再占鳌头;而泉州之辉煌,如昙花一现,仅元一代,之后再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 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岛旅游产品对南海旅游的启示 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发起,促进了南海群岛的旅游规划开发,但是南海群岛开发程度非常低,除去已有基础设施的西沙永兴岛外,其余岛屿的旅游开发程度约等于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存在不少旅游发展规模成熟的著名海岛,所以本篇论文就希望借鉴海丝沿线的国外成熟的热带海岛旅游产品设计经验,将其经过合理的筛选统计,制作一个适合南海三沙群岛的旅游产品设计。 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岛屿地理环境介绍 本研究选取的海岛特点为热带及亚热带的国际著名海岛,海岛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范围内,且海岛开发系统成熟。针对这两类要求,筛选出五个海岛,分别为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巴厘岛、毛里求斯、普吉岛。 1.1 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是一个由26组自然环礁[1]和1192个珊瑚岛[1]组成的海岛国家,共计总面积(包含水域面积)达到90000多平方公里[1]。拥有1192个海岛的马尔代夫实际上拥有居民居住的岛屿只有199个[1],剩余的岛屿都是从未有人居住的无人岛屿。属于南亚的马尔代夫,全国都处在热带区域,并且赤道横穿马尔代夫的南部岛屿,也是一个具有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海岛国家。马尔代夫与斯里兰卡和印度两个国家隔海相望,分别相距669公里和600公里。马尔代夫的陆地面积仅有298平方公里[1],岛与岛之间的出行需要依赖水上飞机和快艇。马尔代夫度假的酒店淡水资源紧缺需要依赖大量海水淡化去满足酒店的日常的生活用水。马尔代夫具有适宜潜水的优质海域水体资源。 1.2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是坐落在亚洲南部的岛屿国家,其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南方向,保克海峡间隔了印度与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整个岛屿的形状类似于梨形,拥有65600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2],中南部是高原,北部及沿海区域是平原。全国位于热带覆盖区域内,拥有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都是夏季,国内河流湖泊众多,淡水资源丰富。斯里兰卡国家拥有丰富的锆石、云母、钛铁、宝石等自然矿藏资源和林业渔业资源。 1.3 巴厘岛 巴厘岛是隶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行政省份,全岛面积约为5630平方千米,当地居住人口约315万。呈菱形的巴厘岛全岛是山地型地貌,也拥有优质的海滨沙滩及海滨浴场,岛民信仰的宗教是印度教,岛上曾被发掘出来许多古代的帝国遗迹,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因素造就了以雕刻、绘画、建筑、音乐出名的巴厘岛。被植被种类多样,鸟类种群丰富及海底世界风景独特所环绕的巴厘岛地处热带,热带海岛气候造就了巴厘岛鲜花烂漫,气候湿润。岛上仍留存有四五座火山,是当地著名的观光景点。 1.4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海岛国家,该岛的国土面积达到2040平方公里,海岸线绵长达到217 千米,但是当地的自然矿产资源匮乏需要依赖进口,例如:石油、天然气。毛里求斯的渔业资源稀缺、淡水资源少,自然的淡水资源只有存在少量的高山湖泊。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毛里求斯在浅海区域生长了珊瑚礁,海岛水质质量优良。岛上拥有有几种世界珍稀动物。毛里求斯的地势走向呈现中间高原,四周为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 1.5 普吉岛 安达曼海西南部的普吉岛是整个泰国区域内最大的岛屿,并且还有39个附属小岛隶属普吉岛管理。海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具有丰富的热带水果和海鲜。普吉主岛和陆地有桥梁连接上岛便捷和泰国省会曼谷距离867公里。岛屿的东边和南部设有养殖渔场,约有70%是山区,全岛拥有茂密的植被,沙滩沙质洁白细腻,海水清澈可见度高,海域活动丰富,岛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东达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这条丝绸之路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是从中国起,经朝鲜半岛通到日本的东海航线;另一条是从中国出发到达东南亚半岛、西亚的南海航线。东西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世界多文化融合的发展进程。 标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中国精美优良的丝织品、五彩缤纷的印染品、绚丽璀璨的刺绣品为媒介,传播到欧、亚、非各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海上贸易商船络绎不绝,载着东方人的梦想航行世界,所到之处,必有一番奇妙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那样辉煌的历史场景,只能将渴望真知的眼睛投向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从中搜寻答案,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壮观与骄傲。这些幸存的文物,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纹理,镌刻着历史赋予它的生命厚度。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除了实质商品贸易外,还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输出。现在,我们将穿越重重历史迷雾,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清文化融合撞出了哪些火花。 一、物质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中最直接的就是货物之间的交换,中国用自己的特色产品换回带有异域风情的日用品,如:沉香、琉璃、猫眼石等等。现存的文物中,也能证实当时所交易的物品。“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海汉墓出土的水晶、玛瑙、琥珀饰品、金饰,宁波出土的玻璃瓶,扬州出土的波斯陶等国外输入的展品,明显带有异国风情,是丝绸之路过程中引进的。2015年8月7日,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在天津博物馆亮相,展览品包括青铜器、玻璃器、陶瓷器、丝绸、文书、石雕、壁画等;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为丝绸之路的精美礼物所惊叹不已。展出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件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潘趣碗”。这是一件带有“故事性”的广彩瓷器,碗身绘的图案是西方“帕里斯的审批”图案。据考察,这是西方在东方定制用来盛酒的容器。从这件文物的图案纹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为我国的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展览上还有其它许多舶来品,其中。一件北海市1990年出土的汉代多面体紫色水晶串珠非常引人注目,它闪耀的光芒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繁忙的贸易。它体现的是海内外双边文化及商品交易的交流。我们在感叹文物精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化积淀。 在国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上,许许多多的文物在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魅力。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广陵玉玺,这件文物凝聚着中日友好的交情。金印的发现与1784年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两件文物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中日之间的友情往来至少可以追寻到西汉年间,这也

《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守望

《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守望 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 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张籍《凉州词》)通西域是汉武帝时期即已开始的国策,而一带一路是中国当前的大政方针,也成为音乐学术探研的主要领域,各类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音乐活动可谓不胜枚举。 但在大众的认识中,张骞开辟的从汉代长安经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到今印度、伊朗等国一直到地中海的路上通商之线的丝绸之路应该早于经航船而从海上到达朝日、东南亚乃至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因为早在1877年就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里奇德封就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汉代的《摩河兜勒》曲经乐府更造新声28解而为朝廷用作武乐即是实证;利玛窦曾向万历皇帝进献西琴(羽管键琴),19世纪德国学者正式将这条海上通路命名为丝路,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于1903年发表的《八世纪中印两国的通商路线》一文中才明确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在大众海丝之中,还有很多人认为是郑和下西洋之始,之功。在纷繁的探研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人摸象之见,或仅为本地利益而突发奇想的狭隘主见,都是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之弊。杜亚雄在其《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一书之后出版的姊妹篇《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下简称《海丝乐》)就是旨在全面、系统评述从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发生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有着解惑、史考之功。 从《海丝乐》的总体规划上看,其特色之一在于系统性规划,它在全局审慎海丝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与航行轨迹的基础上拟定出其全书框架,从祖国海岸线中对外交流之地的音乐事项出发,以由近及远的海上交流路线进行逐一音乐事项的评介,从而以六章而逐步展示了中国与东亚、南洋、南亚、西亚及至非洲各国的音乐交往,是当前所见的研究海上丝路文化音乐文化的最新成果,齐全构思,显示出杜公作为理论家的宏观的系统把握能力。 特色之二在于乐种实物的考述,按照海岸线上的乐种分布,书中评介了远古即有的埙之传播、山东鼓吹中唢呐的海外关系、江苏海岸昆山之地的昆曲外流、吴越之地的古琴与江南丝竹的外显、福建的古曲南音的海外乡音、广东音乐及海南调声的地方乐种等。评介中注重实证是著述的论述特点之一,其法也表现在东南亚的印尼佳美兰与印度拉格、西亚的阿拉伯木卡姆乃至非洲鼓乐等西行路线上的世界著名的音乐乐种。

“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分析

导读:着眼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地位,基于高程数据、历史水文气象数据等,首先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灾害,基于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并基于地理信息平台(GIS)和历史气象水文数据和航运信息等,以大风(浪)风险为例,进行了评估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冬季,南海大部尤其是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附近的大风(浪)风险较高,而印度洋的风险则普遍在中等以下;夏季,阿拉伯海大部分海域尤其是索马里东北部海域大风(浪)风险较高,其它海域的风险则多在中等程度以下。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面向未来,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3个方向的航线:北线途经韩国、日本穿越白令海峡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再到北冰洋;南线经印尼到达澳大利亚;西线从中国沿海港口向南,过南海,经马六甲、龙目和巽他等海峡,沿印度洋北部,至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海域。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其中,西线是当前需要重点建设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方面,西线以东盟及其成员国为依托,可辐射带动周边及南亚地区,并延伸

至中东、东非、北非和欧洲,涵盖了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以及欧洲的主要贸易通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西线也是我国石油及其他矿产物资进口的主要通道,承担了我国海上能源进口80%以上的运输量。一旦该通道受阻或被切断,我国的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业都无法正常运行,甚至还会威胁到军事活动的开展。因此,下文将主要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 然而,在认识到这条航线重大战略意义的同时,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是海上丝绸之路所经海域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热带气旋、强风、大浪、雷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海峡水道复杂,暗礁、浅滩众多,这些都构成船舶航行的潜在威胁;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人文政治情况复杂。相关海域争端激烈,域外大国也竞相插手,武装冲突一触即发;海盗活动日益猖獗,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也不断滋长;沿岸一些国家政治势力复杂,政局和政策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本文重点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 1 海上丝绸之路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概况 1.1数据与资料 本文中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含陆地高程数据、海洋地形数据和行政区划数据。陆地高程地形采用SRTM30数据,由美国国家图像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_^…………………………………………………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9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开辟了国际间文化与物质交流渠道,加速了世界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瞭解和友谊。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中国南方港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 广州:史上唯一逾二千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广州古称番禺,位于南海之滨,凭借自身拥有的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 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包括南 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寺)、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 其中怀圣寺就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中山四路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光学寺,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翻译基地之一,有宋代羊城八景“光孝菩提”。位于下九路的西来初地、是印度名僧达摩首登广州的地方,建有西来庵,是今华林寺的前身。南海神庙,是古代扬帆出海前要祭拜的海神庙,历代皇帝都派人前来祭海,留有许多御碑。建于唐代的怀圣寺与光塔是古代阿拉伯人来广州经商的重要遗址,在唐宋时期这里曾居住过12万阿拉伯人,是盛极一时的“蕃坊”所在地。相关的文化古迹还有六榕寺与花塔、琶洲塔、赤岗塔、莲花塔、海幢寺、荔枝湾、长洲岛竹岗外国人公墓、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等,文化遗产之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港无疑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世界上亦属罕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称为“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泉州:元代为世界第一大港

浅谈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莫金鸣刘耀 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第2期 摘要:深港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框架下,必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回顾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发展与变迁,海上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交流 和华侨移民中的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是由其独特的 地理环境决定的。深港两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战略枢纽的角色:深圳作为海上丝 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具有先天优势和比较优势;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枢纽,在 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并由此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深港地 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从历史到现实,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枢纽地位。 关键词:深港;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中国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5706(2018)02-0122-07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功能和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丝绸之路”解释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19 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 事实上,丝绸之路具有数条干线和许多支线,大略可以分为四条:横跨欧亚大陆及北方草 原的干线;经中亚沙漠地带绿洲之处的道路,称为绿洲之路或沙漠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即经 过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抵达印度或东南亚一带的道路;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丝绸之路, 通常称“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西南丝绸之路与南海丝绸之路或时 海时陆。①本文只论及南海丝绸之路相关问题。(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海上丝绸之路,一般定义为:古代的船队经太平洋、南洋、印度洋,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 海上贸易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质疑海上丝绸之路到底存不 存在。《汉书》记载中国人所乘之船为当时的“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 利用这些停留在广西、广东港口的外国船只进行转送到南海和印度。唐宋时的广州港很繁荣, 港口大船云集,最多的时候,每年有四千多艘大食船,当时还发生了千名大食、波斯穆斯林劫 掠广州的事件。最早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则是罗马商队与使者,于公元166 年抵达中国;而迄 今东南亚出土的最早沉船和中国瓷器也属于西亚的阿拉伯帆船,年代为公元830 年的晚唐时期。① 一般公认为,汉代,海路已北通朝鲜、日本。西汉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南从日南郡、徐闻郡、合浦郡通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皮宗国、已程不国(今斯 里兰卡)。② 东汉时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大秦王安敦(161 年至180 年)遣使自日南徼 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③这是历史记载的中国与罗马帝国第一次往来。同一时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解读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 图”的解读 河北/姚益红 汉朝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朝代,两朝的对外交往都比较繁盛,交通都比较发达,主要路线都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第45页的汉朝“丝绸之路”图和第89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比较,我们会得到以下认识: 第一,两朝图中路线经过的国家有许多一样的地区,但当时的名称却有很大的区别。如印度在汉朝时被称为“身毒”,唐朝则叫“天竺”;伊朗在汉朝时叫“安息”,唐朝时称为“波斯”;阿拉伯地区在汉朝时称为“条支”,在唐朝时则称“大食”;汉朝图中的“大秦”是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唐朝图中的“拂菻”是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也是原来的古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之一。 第二,从两朝图中路线可得出结论:汉朝对外交通路线以陆路为主,唐朝则水陆并举。 第三,从图中观察,两朝最远到达的地点明显不同。从陆路看,汉朝从长安往西最远可达欧洲的大秦,唐朝从长安不仅可往西走,还可往东走:往西最远可达现在的西班牙、葡萄牙,往东可达现在的朝鲜。从水路看,汉朝海上丝绸之

路从广东沿海出发,往西最远可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从广州出发往西可达波斯湾地区,从登州、扬州出发,往东可达现在的韩国、日本。 从图中所反映的信息以及我们所学的知识,还可进行以下推测: 第一,从交往方式看,汉朝对外交往以商贸为主,唐朝则是使臣、商贸、文化全面展开。 第二,从进行贸易的物品看,汉代对外贸易中以丝和纺织品为主,唐朝除此之外,瓷器、纸张、茶叶等商品大为增加。 第三,从影响上看,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朝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收各国经济文化的成果以促进唐朝的繁荣。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汉唐在对外交往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之所以各有特点,主要是由于两朝所处的历史朝代不同,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道路的一个代名词。 从秦汉时期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一通道一直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渠道。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产品历来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东西方贸易,其进出口商品结构因时而变。唐代以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玛瑙及各种宝石等奢侈品。唐代以后,陶瓷受到海外市场青睐,成为丝绸之外另一种主要的输出商品。明末,茶叶传入欧洲,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进口商品除了传统的南洋诸地土特产外,增加了西洋货物如毛织品、棉织品、钟表、香水、皮毛、金属等。东西方各国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进行经贸交往,丰富彼此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其次,“海上丝路”还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礼仪服饰等向韩日的传播,主要就是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实现的。而高丽乐、天竺乐也是通过“海上丝路”进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更是通过“陆海丝路”得到广泛传播。同样,西方文化特别是宗教也是通过“海陆丝路”影响着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向唐正式派出19次每次约400人的遣唐使团来华学习、交流;新罗国与唐朝的关系更为密切,据统计,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向新罗国派使节34次。明代郑和从西洋返回时,许多国家都派使者甚至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来特产珍奇,返程时又带回更多的“礼物”。他们与我国保持了长期友好联系和贸易往来。 总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在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交流的“文化交流之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1/ 1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要点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2014-01-05 07:48作者:徐素琴来源:南方日报编辑:常磊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判断题】后期隋唐使正逢隋唐帝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关系和谐安定之时出发,出使的目的主要是输出本国先进的文明制度。()答案:× 海上的王国:张保皋的贸易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读《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读书笔记 09政治湛迪凯 25号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这个时候的特点如下: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开始很早,但作为商品交换,只限于统治阶级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贡贸易”为主,其数量、次数和规模都不大。其目的只是想在外交上达到“敦睦邦交”和扩大对外政治影响;还未注意到通过海外贸易,在经济上能增加国库的收入。民间的海外丝绸贸易,从外国文献来看似早开始。而在我国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可见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还不普及和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唐、宋时代(960-1279)中国丝绸的外传。这个时期的特点表现在:中国丝绸作为商品外传已由陆路转向海路。唐朝开始设市舶司到宋朝又有发展,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除原有的“朝贡贸易”外,则以市舶贸易为主;开始从过去只注意政治上扩大对外影响,以达“敦睦邦交”,而发展到把它作为财政经济上的一项重要收入。市舶贸易对宋政权的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为例,它占国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海商住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已经很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的极盛时期—元、明、清各代(1271-1840鸦片战争)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这个时期的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其方式已不象前一时期只是采取消极的招邀和奖励外商来华进行贸易,而是主动地派高级官员,率船队往海外各国访问,并以丝绸、瓷器等为主,进行贸易交换。民间海商往海外贸易的空前活跃,并发展到吕宋乃至拉丁美洲进行丝绸贸易。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已发展到极盛时期。这时丝绸贸易已经和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以及和各国的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交织在一起,规模之大,范围之大和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 中国丝绸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一)、中国丝绸的外传:(1)有助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穿衣问题,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的丝绸制的(筒裙),直到今天仍然如此;(2)丰富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东南亚地区人民“以帛缠首”在中国文献中比比皆是。至今缅甸人辗仍喜戴丝绸制的“岗包”(帽子),这就是说丝绸还可作为一种修饰品来丰富和美化人民生活;(3)有利于一丝国家丝织品工业的发展。没有中国蚕丝的供应和支援,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因此,中国蚕丝外传,支援了他们丝织工业原料不足的困难,有利于这些国家的民族工业;(4)也促进了中国丝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以盛泽镇为例,明初,名叫“青草滩”由于海外丝绸贸易的发展,很快繁荣起来,到明未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丝绸贸易市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