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章的基本要素

文章的基本要素

文章的基本要素
文章的基本要素

文章的基本要素

第一章主题

一、主题的概念和特点

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主题”一词源于德语词thema,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即乐曲的核心,后来被移植到文章理论中。日本把“thema”译为主题,我国在20世纪翻译外国文学理论时从日本引进。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写作术语。我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意”、“旨”、“道”、“义”、“理”、“志”、“主旨”、“题旨”、“主脑”等,其涵义与“主题”基本相同。

当然,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主题”有不同的含义:在记叙文中,主题是作品对所记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看法。在议论文中,主题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在应用文中,主题就是作者在文章阐述过程中对问题的客观科学的解释。所以,主题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在文学作品中称“主题”或“主题思想”,在记叙文中,常称“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在论说文中,常称“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应用文中,常称为“主旨”。

文章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因为任何人写文章都有目的性,都要通过所使用的材料或宣传某个主张,或阐明某个问题,或抒发某种感情。而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主题。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不尽相同,或直接提出(如议论文),或曲折展示(如文学作品),但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主题思想都应该是明确的。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中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鲁迅先生绝不是单纯地为了把他所见到的这件小事告诉读者,而是要通过这件小事来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现自己深刻的自我剖析的精神,从而使人们认识劳动人民的伟大,教育与自己一样的知识分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二、主题的形成

(一)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主脑和灵魂,在文章中起着统帅的作用。明代学者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事实上,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好坏,关键就是看它的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新颖不新颖、指导意义大不大。没有主题,文章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主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的始终,它不但体现着文章的政治方向和思想

倾向,而且统帅着全文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也决定着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主题是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具体地说,主题在文章中的统帅作用表现在:

第一,要围绕主题安排材料。写作时,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材料,并确定各个材料的详略程度和表达次序。如果文理不顺,行文无序,或杂乱堆砌,就会造成主题不突出,以至淹没主题。

第二,要围绕主题安排结构。元代程端礼说:“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命”。(《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转换开阖”指的是结构布局,就是“行军”的路线。文章怎样在开头点题,怎样在中段充分论证、表述主题,怎样结尾,各层次之间怎样起承转合等等,都要听从主题的调遣。

第三,要围绕主题遣词造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主旨是最主要的东西。语言文字是用来传达、表现这个主题的,只有根据主旨需要来调遣才不至于流散杂乱。清代袁枚讲,主题象“主人”,文辞只是“奴婢”、“兵卫”,不能“主弱奴强”,那样它就不听调遣了。只有把词语变成了作者手中的“精兵”,用的时候才能做到“指挥若定,心到字从,文笔生辉”。

(二)主题的产生

主题不是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素材和工作实践在相当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反复地求索以至形成主题。可见形成主题要具备客观的生活、工作实践与主观的思想感情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是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正象金属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一样。若没有矿石,拿什么提炼出金属来呢?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地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实践论》)可以说,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依据。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总是先有材料,而后由此形成主题,但主题一旦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对材料起统率作用。

材料所能显示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定的主题。有时,材料的思想意义可能是多方面的,自然允许从不同的方面去确立不同的主题,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超出事物所确有的“蕴含”的范围。所以,从根本上说,材料对主题的形成起着制约和规定的作用。

其次,主题又具有主观性,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对于主题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的主题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全部材料之中,但它的形成又自始至终地受着作者思想感情及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因为,主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它虽然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但是这个反映却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一样对于客观事物的摹拟和照像,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和表现。主题,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感情相感应的结果,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仅仅具有丰富的材料,并不能决定一切,材料只是一块“璞玉”,决定性的东西是“眼力”,是“琢磨”,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会被写“歪”,写“坏”。同一个材料,不同作者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不尽相同或截然相反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主题所能达到的高度,都是和作者在思想和世界观上所实际达到的高度相一致的。

再次,主题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飞跃”的产物。没有对事物的深刻、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就没有主题。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所谓“去粗取精”,就是要摒弃事物那些粗糙的、偶然的成分,只选取那些反映事物内部规律的“精要”的材料,即材料“典型性”问题。

所谓“去伪存真”,就是要舍掉那些虚妄的、惑人的假象,只留下那些能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确切的材料,即材料的“真实性”问题。

所谓“由此及彼”,是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在比较中去探寻事物的内部规律,即思维的“联想性”问题。

所谓“由表及里”,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在钻研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即思维的“深入性”问题。

所谓“改造制作工夫”,就是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作用,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对事物“连贯”起来的思索,从而达到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那个“飞跃”。

主题的提炼,又叫炼意,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最终确立文章表达意向的过程。准确地达到对事物全体的、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是抓住了主题。

著名歌剧《白毛女》的主题确立,对我们是很有启迪的。“白毛女”原是一个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奇故事:几个干部下乡开辟工作,起初群众发动不起来,召集大会,没人参加,群众都说到娘娘庙给“白毛仙姑”烧香去了。干部们研究了这种情况以后,认为是地主存心破坏减租减息运动,利用农民的迷信思想捣鬼,于是就日夜暗中进行调查。一天夜里,终于发现一个白发破衣的女人偷取了庙里的供果跑了,干部们立即跟踪追到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她。她才讲出了自己的身世:她是一个贫农的女儿,还是在抗战前,地主用高租重债逼死了她的父亲,糟蹋了她,又把她遗弃了。她怀着深深的伤痛和仇恨,逃进深山野洞,一直苦熬了好几年,因为吃不上盐,见不上阳光,以致全身发白。我们的干部把她救了出来,使她在太阳光下,在人民的政权下,重新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个故事传到延安后,开始有的同志认为这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神怪故事;有的同志认为可以做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写宣传“无神论”;也有的同志认为应该把“反封建”和“反迷信”两种主题处理在这一个材料里。经过了对这个故事的仔细研究,作者们才抓取了更积极的主题意义——“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显然,这个最后的提炼、确立的主题是正确的、深刻的,它揭

示了事物的真正本质。

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要从中提炼出具有一定高度、一定深度的主题,就应该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要想提炼好主题,首先要做到反复实践,注意调查研究,深入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不能脱离工作的实践。其次,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再次,还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去调查了解工作中的某一个问题,有人这样反映,有人那样反映,这种种反映很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我们就要根据材料和已有的经验,再对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全面的的分析,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进一步综合,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材料进行本质的分析,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其本质规律的主题来。

三、主题的要求

确立主题,应该做到正确、集中、鲜明、深刻。

(一)正确

所谓主题正确,就是要求主题能够正确地概括和揭示事物的本质,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而不是歪曲的、主观的、片面的。对于应用文来说,正确性还应该包含着针对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要求,即文章的立意既要针对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提出切实可行的原则、措施,又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把话说满、说过头。要尽量避免“法立弊生”的现象出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正确,要求作者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指导来观察事物,认识问题。

(二)集中

所谓集中,主要是指主题的简明与单一。一般说,就是一篇文章的目的性要单纯。一篇文章不宜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只能有一个主题,作为文章的核心,全文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把它说深说透。因为一篇文章的容量有限,不要希冀在一篇文章里说明或解决许多问题。

主题要集中,还指文章的范围要小一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谈谈写论文》)。这两句话很对,要集中笔力于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古人有所谓“小题大做”法,就是提倡从小事情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还有所谓“宽题狭做”法,就是从宽泛的范围中选取一个方面立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应用文要求“一文一事”,主题单一,议论文也是如此,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其余的分论点都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三)鲜明

所谓鲜明,就是要求主题是非分明,具有明确的倾向性。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憎什么,都应该态度明朗,毫不含糊。

主题直接反映了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作者对写进文章中的敌我、是非、美丑等事物和问题性质,应表示出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态度,不能含糊笼统、模棱两可。只有这样,才能把正确而深刻的思想性充分地表现出来,传达给读者。当然,文体不同,主题的表现方式可以不同。一般来说,议论文和说明文,主题比较直接地显露出来,而记叙文和一些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隐蔽、暗示和含蓄的手法,间接表达主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含糊其辞,暧昧不明,或者说没有鲜明的主题。

主题鲜明,对应用文来说更为重要。应用文的写作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办好事情。因此,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事情该这样办,或该那样办,都应该说得明白无误,不留歧义。

(四)深刻

所谓深刻,是指主题要揭示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不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文章最好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否则,人云亦云,便是古人所谓的“庸人思路”,是断然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元人陈绎曾《文说》云:“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就是说防止平庸,就要多思,要三思而后才能提笔写作。另外,深刻的主题不能凭抽象的推论与无限拔高,而必须将其蕴含在具体生动的富有鲜明个性的材料之中。要使文章主题深刻,作者必须对摄入的生活现象有深入的感受,有透辟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

文章的主题不但要深刻,而且要新颖。主题的深刻和新颖是一致的。没有创见,雷同化,一般化,就不可能深刻。所以,主题应该富有独创性,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努力写别人没有涉足过的事物或没有涉及过的问题。对同一件事或同一问题,我们如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去观察思路,也可能悟出新意。当然,在追求主题新颖的时候,决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执意标新立异,以致牵强附会。那么会弄巧成拙,反而不妙。

四、主题和标题

主题和标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主题又不同于标题。标题是文章的名字、题目。它是文章的名称和基本标志,有了名称,就把这篇文章同那篇文章区别开来了。我国最初的诗文是没有标题的,随着文人写作的兴起,文章的独立,标题就成为文章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便精心设计标题,讲究标题艺术。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古人说,题是“额”,目是“眼”,“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这就是说,文章的题目一般都指示了全篇的意向。它虽然不是主题,但大多反映出了文章主题的总趋向,与主题有关联。论说文的标题经常直接揭示主题,如《为人民服务》等,文学作品的标题经常暗示主题,如《青春之歌》等。应用文的标题和主题的关系较复杂。有的标题和主题没有明确的关系,象标明文章内容的,标明时间、地点、背景或范围的,标明文章体裁的等等。总之,不管什么题目,一般都应受主题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着主题。但二者关系比较复杂,写作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构思文章,而不是围绕题目去作文。

与主题相关的概念还有课题和论题。

课题是指研究或探讨的主要问题,一般指科学论文和说明文的研究和说明的对象。课题不同于主题,它一般只概括反映文章内容的性质和基本范围,而不指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态度和评价。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态度和评价是主题。主题是对具体对象研究论证的结果。

同一课题,可以写出表达不同主题的文章,比如,同是“西部大开发”这个课题,可以表达不同的主题:其一,“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其二,“西部大开发重在观念的转变”;其三,“西部大开发首先是人才开发”等等。

论题是议论文中作者所要论证的问题,即议论的对象。从范围看,论题比课题具体;从写作过程看,它是作者所要论证或证明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研究讨论阶段。论题不同于论点,不表示作者对事物的明确认识。论题的作用是规定和限制议论的范围、对象和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论题的选择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其选择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同一课题,不同的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迥然不同的观点。比如,同是《谈读书》的论题,可以提出“开卷有益”的论点,也可以提出“开卷未必有益”的论点。

第二章材料

一、材料的概念和意义

材料,就是作者为了一定的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一系列具体事实或理论根据。

在文学创作中,人们把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未经集中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叫素材;而把经过作家加工、提炼、补充后成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称为题材。题材是包括人物、环境、情节在内的用来表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相比较而言,材料这一概念比素材、题材有更广泛的意义,在一般文章中,只要进入作者的视野,被积累占有,不管作者写进未写进文章中的生活事实或理论依据都被称为材料。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写作的物质基础,是文章内容的最主要的成分,是主题的载体。写文章必须首先占有材料。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古人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要想使文章“言之有物”,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使其矗然屹立,就必须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材料作为文章的血肉,只有使文章骨架丰满敦厚,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文章必然干枯,难以成立。

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也就是说,主题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动笔写文章,总是要反映一种思想或认识的。正确的思想和认识,不是主观臆造或道听途说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的,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人的头脑就好比一座“加工厂”,把现实生活中的原料或半成品,经过加工、制作、上升、飞跃为思想及理论,然后借助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离开了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原料或

半成品,头脑这个“加工厂”就只能是停工待米,制作不出任何正确的思想、理论、意见、办法等“成品”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出文章来也正是如此。例如,我们要写一篇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如果没有掌握这个企业的干部和工人管理企业和进行生产的具体情况,更不知道这个企业历年来的发展变化,怎么能在报告中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呢?所以说,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占有一定的材料。

材料还是表现主题的支柱。动笔之前,主题要从材料中提炼;在写作过程中,主题又靠材料来表现。我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就是材料,道理就是主题。不摆事实,道理就说不清。材料单薄的文章,即使主题正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记叙文,尤其是文学作品,主题是依靠题材支撑的。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的主题在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为了表现这个主题,作者选取了三件事:一是松骨峰或叫书堂站战斗;二是马玉祥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三是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战士的一席感人肺腑的谈话。这三件事就是这篇通讯的题材。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件事,有力地表现了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主题。议论文,论点是通过作为论据的材料得以论证的。离开了翔实而充足的论据,任何正确的论点都难以得到证明。应用文经常使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准确无误的数据和图表来说明主题。假如一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只提出了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而没有借助于大量的核算、计划、资料、市场信息等有关材料进行分析说明,那么,这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只能成为徒具概念的一纸空文了。

二、材料的种类

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区分。从材料表达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从材料获取的途径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从材料形成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从材料本身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从材料的认识价值来看,可以分为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

第一、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

理论材料就是经过历史和现实实践检验并造成一定影响的人类思想成果,即道理和观点。这类材料的真理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一种是约定俗成为人们所公认的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科学原理、公理定式、法理政策、谚语箴言、名人名言等到。正确的理论材料,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当今人类发展的基础。

事实材料,又称实证材料。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材料是文章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因而即使是纯理论性的文章和一般议论文,也不能完全没有事实作根据,事实材料是文章的基本材料。事实材料可以分为经验材料、实验材料、调查材料、统计材料等。

理论材料一般只起依据作用,写文章一般应以事实材料为核心,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第二,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就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直接采撷的,有亲身感受的材料,即感性材

料,直接材料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作者平时从实际工作中观察和积累;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和观察是不同的,它是为某一写作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只有占有大量的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才有可能形成对客观事物比较正确的概念和认识,才具备了写好文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间接材料,是作者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及其它资料获取的材料和别人转述的材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经历和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历和体验。借助书刊、杂志,我们可以吸收前人的成果,间接地获取信息和经验。无论是理论书籍,还是单位和部门的文字材料,如年度计划、工作总结、内部简报等都是可以摄取的间接材料。

第三,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

历史材料就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现实材料就是目前的具体情况。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它的过程,既有它的现状,也有它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两者是不能割裂开来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政治经济学中,任何时候都决不能仅仅依据一年的统计材料就得出一般规律,常常需要引证六七年来的平均数字,也就是说,需要引证在现代工业经过各个阶段(繁荣、生产过程、停滞、危机)而完成必然的周期这一段时期内的平均数字。我们现在撰写文章不光是需要现实材料,还要掌握了解一些历史材料,比如写一篇企业工业总结,要了解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了解企业历年来的生产经营情况、市场供应情况。如果要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就不能只看其现状如何,要把历年各项经营指标、完成利税的水平加以对比,这样才能使人们全面地了解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

正面材料是指思想观点正确,能反映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材料,反面材料则是指写作过程中,从反面来论述正确观点时使用的那些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思想观点和事例。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真理总是伴随谬误而行的。所以,写文章既要掌握正面材料,又要收集反面材料,以便于在文章中通过对比展开议论,这样会把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得更全面,更透彻,避免片面性和简单化,使正确观点更鲜明。同时,对谬误的批判,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免疫力”,还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第五,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

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具有代表性,能说明事物具体情况,深刻反映事件本质的材料。这类材料既是“个别”的、具体的,同时又能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具有普遍意义,它是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如写论文若没有典型材料的剖析,往往会流于空泛,不能加深人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般材料是指能反映事物全貌的材料。一般材料具有全面性和总体性。它不是指那些没有价值,失去意义的材料。如果说典型材料突出表现的是“点”,那么一般材料所要突出表现的就是“面”。运用一般材料,能使读者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写作中,应把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做到“胸中有全貌,手中有典型”,深入反映事物的本质。

以上介绍的是材料的不同种类。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占有的材料常常是兼类

的,一个材料是直接材料,可能同时也是典型材料,又是正面材料、现实材料、事实材料。这是我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材料进行分类的结果。

三、材料的采集

采集材料,也就是占有、积累材料,这是写作的首要阶段。

取之愈博,发之愈精,有了丰富的材料,我们才有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在采集材料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一个“多”字,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材料都不能放过,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花了40年心血,他研读和摘录过的书籍达1500多种。毛泽东为了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亲自到湖南五县进行32天的实地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没有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就写不出好文章。

采集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观察体验

所谓观察,就是指用眼睛科学地、准确地察看社会现象和自然景物。这就是说观察活动不仅要用感官注视,同时还要积极思维;不仅要“观”,而且要“察”。实际上,观察是在语言和思维的参与下所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所谓体验,就是主观感受。观察只是摄取生活的一种手段,只有通过亲自体验才能正确认识、准确反映事物。

观察体验是直接从生活中采集材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于写作者来说,周围的人和事,现实社会中种种现象和问题,只要留心观察、及时捕捉、深刻体验、触发感受,就会获得很有现实意义的写作材料。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不细心观察体验,就谈不上发现。所以,必须注意观察体验,并善于积累。观察要力求准确深入,那就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外貌,而且要看到事物的底里;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状,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成因;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过去,而且要看到事物的将来。我们要培养自己观察体验的能力,养成观察体验的习惯,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为写作积累更多的材料。

(二)调查研究

所谓调查就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的实地考察。研究就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及其规律。调查研究的过程,正是搜集、积累、分析、整理材料的过程。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发现平日不易发现的问题的真谛,以便解决问题。我们不论是写学术论文,还是写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新闻报道、经济信息等等,都要通过调查研究来采集具体、真实、生动有力的材料。可见,调查研究是采集材料的重要方法。

调查研究常用的方法有开调查会、个别访问、现场观察、亲自实践等等。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该切实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要学习好党的方针政策,搜集、查阅有关书面材料,力求对调查的对象、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以便考虑并制定出调查的方法、步骤和纲目。

其次,在调查研究中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调查研究的过程,首先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如果颠倒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自以为高明,把群众看作是材料的“提供者”,那是根本得不到真实材料的。

再次,要注意调查的方式方法。开会要采用讨论式。个别访问,要避免“你说我记”、“我问你答”的生硬方式,应采取促膝谈心的办法。问题要提得明确、具体,要抓具体情节、抓问题实质、抓思想活动;要深入发掘,不要草草收兵。调查的“面”应尽可能地宽一些,对现场要亲临其境,获得一些亲身的感受;适当参加一些劳动和实践活动,以加深自己的体验。

调查研究,要注意把调查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调查和研究是人们认识过程的两个密切相联的阶段。调查只能得到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研究才能上升到认识的理性高度,因此,“研究”应该贯穿在“调查”的全部过程之中。对调查得来的材料,在写作思想的指导下随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经过认真的对比研究,剔除那些思想意义不大的,或者不太真实的材料,或是内容有些重复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准则,将材料归纳为几个类型。归类时,如果感到某些类型的材料还不足,或者某些材料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再次进行调查研究。

(三)阅读集录

我们除了从现实生活中采集大量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外,还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书报杂志中集录、剪裁大量的文字资料,这是采集材料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要集录,必先阅读。要学会利用图书馆,查阅与本专业有关的书刊;同时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和专业资料索引、年鉴等,这些都有助于指导查阅。

集录资料有两种方式。一是摘抄。要建立专用卡片或笔记本、活页纸等编号分类,科学集录。一般来说,可记新颖的论点,精辟的论据,巧妙的论证方法,或精美的语言、格言、警句等,凡是与自己写作有关的内容,都可以摘抄下来,以备应用。摘抄时要注意:抄录包括标点符号在内的原文,并注明出处以备查考。二是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既有书的内容,又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既要记录内容要点,又要写下心得体会。特别要及时捕捉在读书时所产生的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即灵感,它很可能成为产生新的发现的契机。当然,写读书笔记既可以品评文章,也可以探讨事理、抒发感慨。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更多的材料。

四、材料的选取

在采集到的大量材料中,我们只能有选择地使用。如果材料选择不当,必然会影响文章的质量。

选取材料,贵在一个“严”字。采集材料,我们提倡“以十当一”,多多益善;选取材料,则要“以一当十”,以严为上。

有的作者占有较多的材料,但写作时不忍心割爱,往往以自己占有材料的优劣为取舍标准,以自己的偏爱为选取尺度,这样形成材料堆砌,文章松散、臃肿以至淹没了主题。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我们应极力避免这种现象。

那么,应当根据什么原则选取材料呢?

(一)选取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选材之本,在于紧扣主题。各种不同的材料,所包含的思想各不相同。选材要完全服务于表现主题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把主题表现得鲜明、突出。有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要尽量铺开,充分发挥;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材料,再生动也不要选用,“忍痛割爱”,不让过“卡”。否则,材料芜杂,枝蔓丛生,就会“繁花损枝,膏腴害骨”了。

(二)选取真实准确的材料

选择材料,必须强调真实、准确。所谓真实,一不是虚假的,不是凭主观臆想编造的,而是“实有其事”;二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而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即内部规律性的。所谓准确,就是事实须确凿无疑。可靠无误,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要素乃至具体细节上都来不得半点差错。对第二手材料更要多方印证,防止误会巧合,以假当真。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一般文章和文学创作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要求“生活”的真实,后者则要求“艺术”的真实。文学作品中能写的事实现象,可以是生活中虽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东西。即便如此,离开生活基础的胡编乱造也是不允许的。

(三)选取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指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这是所有文章写作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时的一条共同规律。一篇文章的内容既然不能什么都说,不能“包罗万象”,那么,就有一个选材应当典型的问题。典型材料既反映事物的共性,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它的概括力强,思想意义深刻,不仅能代表一般,而且能指导面上的工作。因此只有选择了典型的材料,才能有力地表现主题,说明问题。典型材料是能够以一当十的材料,但不一定都是“大事”,有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那么,这“小事”同样可以是典型材料。选材时就要注意选这些能“小中见大”的典型材料。

(四)选取新颖生动的材料

材料新颖、生动,才能表现出新颖、活泼的思想,才能吸引人、感动人。“新”的含义,一是指新出现的,有新价值的事物,如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企业竞争、人才需求等等,都是颇具新意的材料;二是指从熟视无睹或广为人知的材料中发掘其深刻的意义。我们要善于从新颖的角度发掘出材料的不同意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材料从不同方位去看,状貌也各不相同,写作时能如此移步换形,各臻其妙,就能别致新颖,给人以更多、更丰富的新鲜营养。

五、材料的使用

选材的目的在于用材。材料使用得好,可以有力地表现主题;使用不好,则会相应地削弱主题。

使用材料,重在一个“活”字。材料吃得透,运用就灵活。使用材料时要掌握集中、强烈地表现主题的原则,在此前提下,灵活调遣。

一般地说,使用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顺序得当

要从表现主题的实际需要出发,把选出准备使用的材料重新梳理排队。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用几个材料,哪个先写,哪个后写,都要事先安排好。或根据材料的轻重;或遵循时间的先后;或考虑事件内部的逻辑联系等等,恰当地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前倒后,顺序不清。

(二)详略适宜

材料的使用不能平均放置力量,应该从表现主旨着眼,求得整体和各个局部之间的和谐统一。如果平均用力,不分详略疏密,就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需从全文着眼,重要的材料宜详,次要的材料宜略;具体的材料宜详,概括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详,“旧”材料宜略;人所难知者宜详,人所易知者宜略。

(三)叙述生动

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运用,结果可能很不一样,其原因就是各个作者驾驶语言的文字功力不同。有了好的材料,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力,才能使材料展示出它的魅力,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因此,要想写好文章,把材料用活,平时就要加强写作技能的练习。

第三章结构

一、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后来借用到写作学中,用以表现一篇文章布局的艺术。因此,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

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曾说:“正如‘结构’两个字的字面含义同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材料多么优良,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的”。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结构在文章中的重要意义。占有了材料,确立了主旨,仅仅只解决了文章的思想内容问题,那还不成其为“文章”。材料,只能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只能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而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所以,古今中外的作家,对于“结构”问题都无例外地予以高度的重视,执着地追求“结构美”。列宁在写《新的任务与新的力量》一文时,先后一共制订了七种不同的结构方案,直至找到正确的、严谨的方法为止。可以说,“结构”是文章表达,即表现形式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内容的表达,不在结构上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文章一般都可分为开头、中段和结尾三个部分,这就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形式。布局一篇文章,一般都要先考虑这三部分的构成方式、内容及结构技巧。元人齐梦符对这三部分要求作了形象而又具体的表述,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就是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这是很符合内容对结构的要求的。古人都以这种结构和谐的文章为好,而视“寿星头、马蜂腰、水蛇尾”的文章为劣作。古人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潜心作文,精心构思指出了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通过作者的构思,在文章中有层次的反映。因此,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再现,它体现了作者由认识事物、掌握其规律性,一直到构思成文的全过程。一篇文章结构的严谨,是和作者思维的严密性、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分不开的。

二、结构的原则和要求

(一)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文章的结构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结构离不开表现主题这个宗旨。安排结构的过程即是使材料和主题统一的过程,因此,层次的确定、段落的划分,材料的详略,叙述的先后,以至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照应等等,都必须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进行安排。

(二)结构要符合事物的内部规律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本身都是有其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的,所以在安排结构时应该努力反映事物的规律性。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越深入,越透彻,反映出来的结构也就越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刘勰曾提出“总文理”和“总纲领”,就是要求作者在安排结构时,首先要表现文章的主题。抓住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纲领,然后才能“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文心雕龙·附会》)可见,文章的内容尽管复杂多样,而在布局谋篇时,都必须紧密围绕主题确定材料的主次详略,先后秩序以及相互联系。同时,结构安排的各个环节,也必须紧扣主题,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这是安排结构的首要原则。

议论文开展论述的顺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是纲举目张,层次井然,这些特点都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和相互联系为依据的。而记叙文一般都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来安排结构。有些记叙文虽然运用“倒叙”、“插叙”手法,使顺序发生变化,但也只是局部的变化,从整体上看,依然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结构要适应不同的文种特点

文章有各类文体,结构要服从于不同文体的特点。只有适应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结构,妥善安排材料,才能更好地反映文章内容。

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在结构上就应通过论据对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记叙文偏重于记事写人,记叙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必须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进行。因此,在叙述时,就应以事物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先后及

空间位置的变化为顺序来安排结构。说明文主要是说明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理的,其结构就要根据事物、事理的情况进行安排,说明功能和用途的文章,要分清主次。至于总体报告一类的应用文,其结构多表现为“概况、做法、经验”等几个组成部分,以适应解决问题的需要。

(四)结构要巧妙新颖,富于变化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结构式样也应是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一篇好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它的特点,有它的“个性”。文章的结构就应该表现出每篇文章独特的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

把文章的结构看成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程式”是错误的。文章的结构总是和文章内容相结合、相搭配的。内容一变,结构即变,从来都没有万古不变的结构模式。古人说文章“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即死框框是没有的,通常的格式还是可寻的,只要作者孜孜以求,初可模仿学步,继则勇敢走自己的路,力求创造,力求出新,就能写出好文章。

文章结构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严谨、自然、完整、统一。

严谨,指的是结构的周严缜密,无懈可击。思想是严密的,没有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的情形;组织是严密的,没有颠三倒四、破绽百出的毛病。对事物的来龙去脉,因果联系反映得准确清楚。

自然,指的是结构的顺理成章,行止自如。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更不是牵强附会的拼凑,象苏轼说的那样“当行于所当行,当止于不可不止”。全篇格局浑然天成。

完整,指的是匀称饱满,首尾圆合。它没有缺头少尾、主干不全的情况,也没有七零八落、残缺不全的弊端。全篇文气连贯一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统一,指的是结构的形式和谐,通篇一贯。它浑然一体,决无前后割裂之感;格调一致,并无上下乖异之病。文章各部分均衡匀称。

三、开头和结尾

文章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组环节(六个方面),即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流连,苦难邃别,此一法也。”开头结尾的特殊位置,使它们对文章主题的揭示,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完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开头,往往是文章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它显示了事件的发端、故事的缘起或问题的提出、矛盾的产生。好的开头应该新奇脱俗、引人入胜。结尾,又称“收笔”,是文章的总收束,是全文内容发展的结果。结尾应当点明题旨,画龙点睛,对全文起着定局、回应、深化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但是有一原则必须遵循,这就是开头一定要有利于开展主题,要有利于作者开展思路,结尾要绾结全文,给人以

简明的印象,发人深思,正如古人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开头和结尾大致可归纳为平实简明和形象含蓄两大类型。所谓平实简明,即笔法朴实无华,表意简洁明朗,开头“落笔入题”,结尾“卒章显志”,简捷明快地直接展开和深化主题。所谓形象含蓄,多是运用文学笔法,或渲染铺陈,或描写抒情,或由远及近,或引而不发,开头重在引人入胜,借题发挥;结尾重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篇一章究竟采用何种写法,应根据文章的体裁、内容等具体情况而定。白润生在《写作趣闻录》中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种种》一文中,列举了开头和结尾的一些形式,可供参考:

开头:一是交代写作动机,二是揭示全篇内容,三是开门见山的点题,四是利用精彩事例,五是交代写作背景,六是引用神话传说,七是进行议论抒情,八是引用名人言语,九是进行景物描写,十是提出设问号启后。

结尾:一是提纲挈领作结论,二是承上启下题点明,三是要嘎然而止笔利落,四是由此及彼转笔锋,五是言犹未尽诱人思,六是有意重复打烙印,七是问已问人辨是非,八是引经据典回味浓,九是发出号召激斗志,十是抒发感情意远深。

古人云:“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以上谈的只是开头和结尾的一般性原则,变化则全在自己的妙用。也就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四、层次和段落

(一)层次

结构布局时,要把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组成一篇井然有序的文章,首先需要围绕主题,形成文章的层次,并要加以有机地排列、组合与连贯。层次,就是指文章中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是作者在表述主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思想单位,又叫“意义段”、“逻辑段”或“部分”。

层次,或者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是事物矛盾的一个侧面,或者是中心论点的一个分论点。安排层次是作者思想脉胳的直接体现,因此,在结构诸要素中,层次居于核心地位。

文章中划分层次的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纵式。即按照纵向进程的顺序划分层次,各层次之间是延续和承接的关系。纵式层次,又有以下三种形式:

(1)时序式。按时间的顺序安排层次。

(2)递进式。按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安排层次。

(3)逻辑式。按事理的内在联系安排层次,如从属关系、因果关系、总分关系、分总关系、总分总关系等。

2.横式。即按照横向展开的顺序划分层次。各层次之间是依次展开的并列关系。横式层次,又有以下两种形式:

(1)条款式。按问题的性质分为条款安排层次。

(2)部分式。把一个完整的主旨划分成若干部分来安排层次,每一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整体思想的某一侧面,几个部分合起来反映主旨思想的全部。

3.纵横混合式。即将纵式和横式两种层次安排形式结合起来,或是先纵式后横式,或是大层次为纵式,纵式里面包含着横式,或是横式当中包含着纵式。这种形式往往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一“经”一“纬”,相互关联,既在纵的方面注意了时间的连贯性,又从横的方面照顾了空间的平列性,纵横交错,使文章层次分明。

4.总分式(或叫分总式)。文章的几个部分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说是为了概括或总结全文,分说是为了展开内容,逐项、逐条论述有关问题。这种有总有分,总分结合的划分层次的方式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先分后总式,有先总后分式,有总分总式,还有分总分式等。

总之,划分层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写作中,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

(二)段落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换行”另起的明显标志,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的停顿,也称“自然段”。

一篇文章,不仅要划分层次,而且要划分段落。层次和段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段落着眼于文字表达的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时是一致的,即一个段落就是一个层次;有时层次大于段落,一个层次由若干段落组成;有时段落大于层次,即一个段落之中包含了几个内容有别的层次。

段落是为了表达内容的,所以划分段落要以文章内容的需要为依据,文章分段的原则是

1.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单一性,是指每个段落只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完整性,是指一个中心意思要在一个段落中说完,而不要分到两个以上的段落中去。

2.注意各段内容的内在联系。一篇文章的段落不论如何划分,都要以层次的明确性和连贯性为依据,使每段均成为全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做到“分之为一段,合则为全篇”,不可随便移易。

3.注意整体的匀称,做到轻重得当,长短合度。段落的长短当然要以内容的多少来定,不必强求一致,但也要防止过长过短。

五、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气血贯通、脉胳分明的一个重要手段。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文章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呢?

(一)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转折处需要过渡。

如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由总述转入分述时,用了一个过渡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逐次分析了各阶级的状况之后,总收一笔,由分而合:“综上所述,可知……”由此引出结论。这些过渡文字使上下紧密相联,起到了很好的总上启下的作用。

(二)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换为另一层意思的交接处,一般需要过渡。

如在某市财政局2002年上半年总结中,第一部分概述了工作基本情况后,用了一个过渡句:“上半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所抓工作叙述完毕后,又用了一个过渡段:“今年是治理整顿的关键一年,为了圆满实现全年财政工作的目标,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下半年,在搞好正常业务工作的同时,我们要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工作……”

(三)叙述与议论、顺叙与插叙等相转接的地方,也往往需要“过渡”。

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佛山市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的调查报告》,在论述了佛山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是著名的侨乡之后,用了一个过渡段:“上述三点,无疑是佛山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过去在‘左’的思想束缚下,这些优势未能得到发挥,反而成为沉重的包袱”。下面就插叙了一段佛山过去工业技术落后的情况。

过渡一般有三种形式:

用关联词语或转折词语过渡。一般将过渡词语放在句子或段落的开头。常用的过渡词语有:由此可见、总之、因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然而、可见、但是等。

用句子过渡。即在需要过渡的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即过渡句。常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等等。

用段落过渡。即在需要过渡的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

照应是使内容相互呼应。文章前面说过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准备提到的前面要有伏笔或暗示。前呼后应,文章的结构就显得紧凑,层次也就更为分明。

照应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开头与结尾照应,即首尾呼应。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可给人以首尾圆合、结构严谨的感觉,也可使文章的主题更突出。

如《扬长避短、发展地方工业——湖北省沙市工业的调查》(《红旗》1980年第19期)开头是:“地方工业,特别是中小城市工业,怎样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湖北省沙市创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结尾是:“扬长避短,劣势可以转化成优势,这就是沙市发展工业的结论。”

(二)行文与标题照应,这就要求行文紧扣主题,突出主题,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

如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全文共分四段,每一段都与标题的“小米”相

回应,唤起了人们对小米亲切、温暖的感情,看到小米的深刻含意,主题脱颖而出。

第四章语言

一、语言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人们的思维活动、认识成果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就写作来说,语言是构成文章的物质手段。文字即书面语言,是语言的符号。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骼,那么语言就是细胞,它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是文章的基础。离开了语言,任何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材料,精巧的构思都无法表达。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德意志意识形态》),思维活动的结果产生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借语言表现和抒发,所以思维、语言和文章三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是互为表里,互相依从的关系。辞随意而生,无新意则无新辞;情依辞而现,无新辞则新意难表。所以,只有深刻的思想与精粹的语言互为表里,才能构成文章。

所谓写作能力的高低,实质上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技能技巧。这是写作的基本问题。具备较强的语言素养,是形成较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加强语言的锤炼和运用,做到“意能称物”“文能逮意”,才能在写作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如果语句不通,辞不达意,那还能写出什么文章呢?因此,我们必须准确而熟炼地掌握语言这个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

就形式而言,语言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别。口头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的语言。它是原始的,也是最丰富的,但无可否认,口头语言往往也是比较粗糙的。书面语言则是在口头语言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加工,提炼,因而它比口头语言更为集中,更为纯洁,也更具有规范性。写作就是要运用书面语言,文学作品也好,应用文也好,都必须如此。人们常把那些有成就的作家称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这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过人的运用语言能力,做到了挥洒自如,曲尽其意,从原始的、丰富的口头语言中提炼出灿烂的书面语言之花。所以为了写好文章,充分发挥文章的作用,学习掌握语言,提高语言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言的基本要求

语言的整体,是由字、词、句构成的。字、词、句是表达思想内容的基本因素。在写作中,对语言的要求原则上就是能准确纯熟地使用字、词、句,具有较高的遣词造句的文字功夫和辞章修养。

人类的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的工具是语言。因而,语言也由于思维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剖析事理、分析问题,它是理性的,高度概括的;一类用于叙事状物,描景写人,是具体的、形象的。一般说来,前者多用于应用文,而后者多用于文学作品。但实际上在写作时两者是经常交错的,

相辅相成的,只是有所侧重罢了。我们在这里谈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是从整体上来说的,是各类文体对语言的基本要求。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简炼、鲜明、生动。

(一)准确

语言要准确就是说语言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语言准确主要指用词要准确,造句要合乎语法,句子要合乎逻辑。

词是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正确表达文章的内容,不致发生歧义,产生误解。在浩翰的词汇海洋里,每个词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反映着不同的感情,各有各的用处。要避免用词不当的毛病,必须准确理解词的意义和感情色彩,词的应用场合和适用语体,词与词的搭配规律和习惯。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准确地选用词语。

1、精心辨析词义

汉语的同义词非常多,要精心辨析同义词在含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以便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贴切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些同义词,粗看起来,意思区别不大,但细致考究,则含义完全不同。如“优秀”和“优异”,“把握”和“掌握”,“违反”和“违犯”,“保证”和“保障”,“侵略”和“侵犯”等等,必须经过精心辨析,才能准确地使用。

词的意义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它既有社会的习惯性,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每个词都有它被大多数人承认的意义和用法。这是辨析词义时应该注意的。

2、区别感情色彩

在丰富的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语除了它们的基本词义之外,还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有的体现喜爱、赞许、敬仰的感情,有的体现憎恨、贬斥、厌恶的感情,因此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为了表示不同的思想感情,必须注意词语的褒贬色彩。如“果断”和“武断”,“慈爱”和“溺爱”,“丧命”和“牺牲”等等。

另外,还要分清词义的轻重。如“侵略”和“侵犯”,“明显”和“显著”,“不满”和“愤怒”这几组近义词中,后面的词都比前面的词程度要深,分量要重。

3、注意搭配习惯

在辨析词义的时候,还要仔细区分词性。根据语法的习惯和规律,某一类词在句子中只能充当某些成分,只能跟某些类的词以一定的方式配合使用,如果违反了这些习惯和规则,就会产生不合词性的错误,句子就不通。例如“黑沉沉的乌云和瓢泼大雨倾泻而下。”这句话有两个主语,“大雨”可以“倾泻而下”,但另一个主语“乌云”怎能“倾泻而下”呢?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可改为两句,“乌云”后加“满天”。

4、注意语序排列

语序是指词或词组在句子中的排列组合次序。语序不同,表达的语义也就不同。因此,语序不当,很可能出现歧义,例如,“在故宫博物馆里,陈列着两千

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里容易使读者造成误解,应该改为“陈列着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这才语义准确,语气顺畅。

语言要准确,除了遣词造句的准确外,逻辑也要正确。有些语句在语法上也没有什么毛病,可是不合事理。问题在于概念不清,判断失实,推理不当。这就是逻辑方面的问题。

(二)、简炼

简炼,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内容,做到“文约而事丰”、“文简而理周”。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简炼。刘勰在《文化雕龙·熔裁》中形象地指出:“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鲁迅则提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头十二个字:“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把秦始皇统一中国,营造阿房宫的奢华景象和盘托出,内蕴十分丰富。

一般来说,要使语言简炼,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力戒空谈,禁绝废话,提倡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语言要简明扼要,要言不繁。不要穿靴戴帽,拖泥带水。初学写作时经常会出现重复罗嗦的毛病,如何才能避免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该从表达的实践需要出发,不要片面地滥加修饰词语。二是写成后认真读几遍,尽量把可有可无的词语删去。同一句中有字面相同的词语,应该酌情删减或另选一同义词替换。三是尽可能多用短句,尽量少用或不用那些又长又复杂的修饰语。

其次,说话要含蓄。清人刘大櫆说:“文贵远,远必含蓄”。用词含蓄,读者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有这样两段:

“天气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出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作者的满腔悲愤,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含蓄之笔,能以少量的文字带出大量的意思。

再次,适当使用言简意赅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可以使文章显得简炼。

(三)、鲜明

鲜明就是语言要明白清晰,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要使语言表达清晰明朗,思维必须通达顺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还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语言的鲜明,特别要注意对客观事物理解和感受的准确和深刻。要把鲜明的思想内容,炽热的战斗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要强调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分寸感,精心斟酌和选择恰当的字、词、句。

语言的鲜明,在于把握事物的个别特征,使用具有鲜明个性化的语言,来刻

电大行政专应用写作作业

行政专《应用写作》(汉语)作业一 一、结合实例谈谈实用型文章的基本特征 从总体上说,实用性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体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从内容方面来看,实用性文章是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处理某项具体工作而撰写的应用文,其内容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反应;二是从形式方面来看,实用性文章大都有固定的体式,带有一定的格式化特点。 具体地说,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是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实用性文章的特征就分别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主旨单一,集中,明确 比如:通告通常用于发布某一事项做出的规定,主题单一明确。 (二)材料多样,真实,有力 比如调查报告: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所写出的真实地反映情况,材料要求充实。 (三)结构合理,谨严,固定 比如司法文书中的表述要求严谨,讲究逻辑缜密。如合同,强调合情合理合法,格式基本固定。 (四)语言准确,简明,平易,庄重 二、结合实际谈谈公文的主要特点。 1、法定性。公文是由法定机关或组织制发的,代表着法定机关或组织的意图,在法定机关或组织的权限范围内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2、政策性。公文是处理公务问题的工具,其内容必须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唯有如此,才能借助于公文这一有力的工具,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3、实用性。公文是为完成某项工作,或者针对公务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而制发的,制发公文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每一份公文都有其具体的制发目的和公务职能。 4、时效性。制发公文是为了处理公务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公务文体的处理必须迅速、及时,所以,对公文的制发和实施通常有着严格的时间要求,公文的效用也常常是有时间限制的。 5、规范性。公文不是可以任意撰写的文种。为维护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从文种名称到行文关系,从制发程序到构成体式,国家有关部门都做过严格规定。 三,在以下四个公文文种中任选两个文种,进行写作练习。 1.通告 关于查禁赌博的通告 为了搞好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保卫四化建设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令,特通告如下:

公务员考试面试通用测评要素

公务员考试面试通用测评要素 测评要素分为通用测评要素和部门自设要素。通用要素是必考内容,所占比重超过60%。在公务员录用面试中,通用测评要素和部门自设要素比例分配上,有的部门全部采用通用测评要素对考生进行面试;有的部门采用通用测评要素和部门自设要素相结合来对考生进行面试。 通用测评要素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举止仪表和专业能力。面试测评要素由录用主管机关确定。确定面试测评要素的基本原则是: 1. 根据拟任职位的工作性质、职责任务、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对人员的要求,确定要素项目。 2. 选择面试测评要素,应当适应和发挥面试功能,避免与资格审查、笔试、考核等环节的测评内容重复。 3. 根据不同测评要素的可测程度及与拟任职位要求的关联程度,确定其分数权重。 以下列出具体国家人事部提供给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招考公务员面试时使用的“通用测评要素说明”,供考生了解。 测评要素是指要对考生进行测评的项目。根据以往研究和面试测评经验,考虑到面试测评的功能特点及其局限,在本次面试中,拟采用下列八项要素,作为面试中需要测评的通用要素。现分别予以说明: 一、综合分析能力 1. 一般定义 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特征联合为整体。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综合和分析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思维的智力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对问题的宏观理解把握和事物间矛盾关系的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2.操作定义 (1)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2)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成分予以考虑; (3)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二、言语表达能力

试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目录 内容摘要 (1) 正文..........................................................................................1--6 序论 (1)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建立 (1) (一)我国旧的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干部队伍庞杂 (1)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方式陈旧单一、制度不健全 (1) 3、缺乏监督制 (2)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建立 (2)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3)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 1、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 (3) 2、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3) 3、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两官分途” (3) 4、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严格考核、对思想政治方面要求严格 (3) 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4) 1、国家公务员制度在科学化、法制化上比传统的人事制度有很大的提高 (4) 2、实行竞争择优机制 (4) 3、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廉政勤政保障机制 (4) 4、具有能上能下、新陈代谢的机制,以及优胜劣汰 (4) 5、实行科学合理的工资、福利及保险 (4)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 (5) (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分类管理 (5) (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5) (三)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增强政府机关的生机和活力 (5) (四)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5)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 篇一:散文三要素 散文《庭院深深》,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纳雍县人民法院审判员罗俊荣为文多年的打鼎之作。之所以称之为“打鼎之作”,是因为它兼具了著名散文家贾宝泉所推崇的好散文三要素:历史美、文化美、人性美。之于《庭院深深》,起初,只觉得它应该是一篇游记体式的散文,无非是记述到某地一游的所见所想。再次细读,终于嚼出了味道——这就好比一盘菜,仅看外表的颜色功夫,觉得不过尔尔;及至动箸一尝,放不下了,有麻,有辣,有咸,肴鲜,味正,一道菜居然激活了嗅觉、味觉、知觉等多种神经,不由得让人回味再三??这些年,文学的纸质载体、虚拟载体等琳琅满目,国家级、省级、地级等等级别的各种文学载体,都在刊载文学作品,其中尤以散文体式为盛,写小心情、小得失者居多,不是说工作的郁闷,就是写生活的松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像普通的水滴一样,一旦溶入散文的大海中,瞬间就了无痕迹。这样定性当下散文创作状态的原因,是因为散文文

本同质化气息严重,没有个性色彩。但是,如果溶入大海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水,而是人无我有的一滴墨呢?尽管一滴墨也有最终消弥的时候,但其历久性始终有了。《庭院深深》正是这样的一滴墨,它没有落在海里,而是落在纸上,有重量,有痕迹,往往令读者上心、留心。一、《庭院深深》的历史元素世界是立体的,意识形态的散文也应该是立体的。如果世界是一个平面,没有起伏,没有切割,无河无川,无山无水,无草无木,一眼望得到边,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说它美?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看山,不喜欢平淡(平坦)的,赏文,同样不喜欢平淡无奇的。这是多数人的共识。《庭院深深》由“江苏笔会”入题,交待了“现代”元素,随后一个过渡,就深深地切入了历史,三维感出来了,立体感让人觉得其涵盖不薄,若非作者厚积薄发,实难做到进退自如。具体而言,《庭院深深》一文中的历史元素,有武进赵继鼎一家由盛而衰的叙述,有钱名世人生跌落的轨迹演变。作者把一趟常州之旅所看到的遗迹,通过联想这种写作手法,“连线”到了深厚的历史之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感观的表面。因此,作品《庭院深深》才显示了非常的厚度感与凝重感。二、《庭院深深》的文化元素生活是世俗的,吃喝玩乐,构成了人在世间的基本活动内容。一座深宅大院,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府,但细细探究,生活在深宅大院内的人,他们的后面存在着封建的

北语 18秋《文学概论》

18秋《文学概论》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 1.林语堂说中国散文具有“可吟唱性”。这是指() A. 中国散文必须配乐 B. 中国散文应当押韵 C. 中国散文具有节奏感和平仄交替 D. 中国散文适合于歌唱 答案:C 答案联系“文档贡献者” 2.在西方文论史上,将19世纪的现实主义定名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是( )。 A. 巴尔扎克 B. 狄更斯 C. 托尔斯泰 D. 高尔基 答案:D 3.自觉提倡“三一律”的文学思潮是() A. 现实主义 B. 自然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C 4.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主要思维方式是() A. 抽象思维 B. 创造思维 C. 形象思维 D. 情感思维 答案:C 5.文学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调节的实体和按语言规律组织起来的语言的产物。这个观点属于下列哪一种批评方法?( ) A. 神话原型批评 B. 读者反应批评 C. 结构主义批评 D. 女性主义批评 答案:C 6.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化方法的作家是___ A. 曹雪芹 B. 鲁迅 C. 郭沫若 D. 茅盾

7.口头传播是文学传播发展的()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第四阶段 8.认为生命冲动是人的一切创造的根源,艺术就是人的生命冲动的表现,这种观点是 A. 情感表现说 B. 本能表现说 C. 巫术说 D. 游戏说 9.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是( )的主要代表人物。 A. 神示说 B. 模仿说 C. 游戏说 D. 表现说 10.文学的四要素中,()是文学活动的基础。 A. 世界 B. 作家 C. 读者 D. 作品 11.当代作家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这句话是指( )。 A. 语言是小说的全部 B. 语言是小说的本体 C. 语言是小说的工具 D. 语言是小说的源泉 12.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A. 创造性 B. 真实性 C. 倾向性 D. 艺术性 13.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A. 电影文学 B. 电视文学 C. 戏剧 D. 小说 14.与绘画、音乐相比,文学的长处在于()。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测评要素

面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入围面试的考生 员考试的面试形式为考生整理了大量结构化面试与无领导小组面试技巧、最新热点、面试案 还有疑问?点击这里>>>一对一在线咨询。 在国家公务员面试过程中,录用主管机关在确定测评要素以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为基本原则,首先根据拟任职位的工作性质、职责任务、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和对人员的要求确定要素项目;其次,选择面试测评要素,应当适应和发挥面试功能,避免与资格审查、笔试考核等环节的测评内容重复;最后,根据不同测评要素的可测程度及与拟任职位要求的关联程度,确定其分数权重。 公务员面试的测评要素分为通用测评要素和部门自设要素。通用要素是必考内容,所占比重超过60%,它们就是熟知的八大要素,即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以及举止仪表。在通用测评要素和部门自设要素比例分配上,有的部门全部采用通用测评要素对考生进行面试,有的部门采用通用测评要素和部门自设要素相结合来对考生进行面试。 两强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对于武功高手来说,一草一木皆为兵刃;对于考生来说,身边一切皆可作为面试题.面试现场的核心就是三分钟的讲话艺术,如何在三分钟里把一个话题说得滔滔不绝、字字珠玑、顽石点头、枯木逢春,既在于平日的知识积累,也在于技巧的掌握和磨练,只有把扎实的知识底蕴同机敏睿智的技巧发挥结合起来,做到反应敏捷、对应准确与表达流畅的统一,才能达到蛟龙得水、虎豹得幽的境界。“向哪里去是因为人从哪里来”,决定勇者成为智者的,是他求学之路的正确性。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将各项测评要素进行详细讲解,本文可分为上、中、下三篇。 一、综合分析能力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

公务员制度答案

国家公务员制度讲座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电大专科形考答案 作业一 第一题: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科举制度肇始于(B)。 A.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下列属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有(ABCD)。 A.公平竞争原则 B.功绩制原则 C.党管干部原则 D.依法管理原则 3.公务员的身份保障权是指非经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被(ABC) A.免职 B.降职 C.辞退 D.行政处分 4.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由(B)人民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组织。 A.中央 B.省级 C.市级 D.县级 5.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基本内容大致有(BCD) A.品德测试 B.知识测验 C.智力测验 D.技能测验 6.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分为(AD) A.领导职务 B.一般职务 C.特殊职务 D.非领导职务 7.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录用的公务员,应当具有(B)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A.一年 B.两年 C.三年 D.四年 8.目前世界上常见的两种人事分类方法是(AB) A.品位 B.职位 C.身份 D.级别 第二题:填空题 9.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首先起源于(英国)。 10.当前我国对国家公务员实行科学管理所依据的法规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11.我国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12.我国公务员的级别共分(15)级,分别与公务员的(12)个职务等次相对应。

13.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本方法是(笔试)和(面试)。 14.公务员非领导职务序列包括:(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调研员、(副巡视员)和巡视员。 15.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 16.(依法管理原则)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一个目的。 17.(公务员法规建设)是公务员制度的基础,它是否科学完备,对整个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18.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度。 第三题:名词解释 19.国家公务员:即指国家公务人员.他们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物管理,行使行政权利,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0.公务员的权利: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行政职权,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可以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为或者不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21.公务员的义务: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强制. 22.公务员的录用:机关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面向社会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的办法选拔公务员的活动. 第四题:简答题 23.试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答: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相比较,国家公务员制度具体有以下特点:1.体现了分类管理的原则2.具有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3.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4.具有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5.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政治特点;从我国实际出发确定公务员的范围;我国公务员制度不实行"两官分途". 24.试述我国公务员的权利。

作文四大基础要素

写作的四大基本要素 大家都还在为写作而烦恼吗?别担心,我现在就教大家写作的四大基本要点。 开头是作文的脑袋,没有一个好开头,作文就不够吸引人,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地乱撞。 语言开头:“啊!已经12点了,怎么办?怎么办?”……步入正文 这种开头吸引人,留下悬念,让读者继续往下看。 时间开头:滴答滴答,时针慢慢和分针形成了360度……步入正文 这种开头把整片作文带动起来,使读者摸不着头脑,于是继续看。 回忆开头: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有很多事情,其中一次……步入正文这种开头开门见山,不绕弯子,使读者明明白白看完全文。 经历开头:想当年我……步入正文 这种开头激发读者的无限兴趣,适用于冒险之类作文。 选材是关键,选材不好就像人缺少内脏一样,写得再好也就像一个残疾病人,缺胳膊少腿,残缺不全。 选好材,写好作。写人,好人坏人要准确;写景,最好请对比;写事,坏事好事请选好;写读后感,作者简介,书名得写好。以上选材要记好,千万不要忘记了,作文题材有创新,这篇文章就会好!

以上是选材小诗,请慎重选择合适文章的题材。 标题是一双手,写吸引人的标题,牢牢把读者抓住,标题不好就无法吸引读者,正文再好也无济于事。 《一封寄给妈妈的信》对比《一封寄不出去的信》相比之下哪一个更吸引人呢?以书信格式写必须要做到吸引人,否则无法拉住读者的心。 再看写景,《美丽的九寨沟》对比《人间仙境》呢?你会选择哪一个?仙境对读者激发起了无限悬念,人间仙境是哪里?什么样的?漂亮吗?……写景的标题要么有:1.无限悬念;2.仙境一般,使人流连忘返。 写事的标题呢?1.《难忘的那件事》对比2.《美丽,让人流连忘返》勾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 结尾正是撒腿狂奔的时候,最好起到总结全文,首尾呼应,说出最后悬念的谜底的功效,结尾和开头同样重要! 总结: 开头: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留下悬念,深不可测。 标题:呼应全文,表明思想。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

文章的基本要素 第一章主题 一、主题的概念和特点 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主题”一词源于德语词thema,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即乐曲的核心,后来被移植到文章理论中。日本把“thema”译为主题,我国在20世纪翻译外国文学理论时从日本引进。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写作术语。我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意”、“旨”、“道”、“义”、“理”、“志”、“主旨”、“题旨”、“主脑”等,其涵义与“主题”基本相同。 当然,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主题”有不同的含义:在记叙文中,主题是作品对所记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看法。在议论文中,主题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在应用文中,主题就是作者在文章阐述过程中对问题的客观科学的解释。所以,主题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在文学作品中称“主题”或“主题思想”,在记叙文中,常称“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在论说文中,常称“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应用文中,常称为“主旨”。 文章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因为任何人写文章都有目的性,都要通过所使用的材料或宣传某个主张,或阐明某个问题,或抒发某种感情。而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主题。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不尽相同,或直接提出(如议论文),或曲折展示(如文学作品),但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主题思想都应该是明确的。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中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鲁迅先生绝不是单纯地为了把他所见到的这件小事告诉读者,而是要通过这件小事来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现自己深刻的自我剖析的精神,从而使人们认识劳动人民的伟大,教育与自己一样的知识分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二、主题的形成 (一)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主脑和灵魂,在文章中起着统帅的作用。明代学者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事实上,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好坏,关键就是看它的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新颖不新颖、指导

面试测评的八大要素

面试测评的八大要素 测评要素是指要对考生进行测评的项目 测评要素分为通用测评要素和部门自设要素。通用要素是必考内容,所占比重超过60%。在公务员录用面试中,通用测评要素和部门自设要素比例分配上,有的部门全部采用通用测评要素对考生进行面试;有的部门采用通用测评要素和部门自设要素相结合来对考生进行面试。 通用测评要素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举止仪表和专业能力。面试测评要素由录用主管机关确定。确定面试测评要素的基本原则是: 1. 根据拟任职位的工作性质、职责任务、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对人员的要求,确定要素项目。 2. 选择面试测评要素,应当适应和发挥面试功能,避免与资格审查、笔试、考核等环节的测评内容重复。 3. 根据不同测评要素的可测程度及与拟任职位要求的关联程度,确定其分数权重。 以下列出具体国家人事部提供给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招考公务员面试时使用的“通用测评要素说明”,供考生了解。 测评要素是指要对考生进行测评的项目。根据以往研究和面试测评经验,考虑到面试测评的功能特点及其局限,在本次面试中,拟采用下列八项要素,作为面试中需要测评的通用要素。现分别予以说明: 一、综合分析能力 1.一般定义 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特征联合为整体。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综合和分析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思维的智力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对问题的宏观理解把握和事物间矛盾关系的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2.操作定义 (1)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2)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成分予以考虑; (3)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二、言语表达能力 1.一般定义 以言语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听众采用不同的方式、风格,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并试图让听众接受的过程。

国家公务员制度讲座

国家公务员制度讲座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标志着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坚持党管干部,反对“政治中立”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中国特色”的主要体现。 3、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特点是实行“两官分途”。奶子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事务类公务员。 4、各机关内设的管理机关是根据管理公务员事务的需要,代表国家或政府依法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工资、辞退、退休等事项实施管理的组织。 5、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源于近代西方国家民主宪政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在公务员制度中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权的基本要求。 6、公务员必须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7、1895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 8、品位分类制度则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国家实行的公务员管理制度。这是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的分类管理制度。 9、公务员法对如何设置各机关的具体职位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各机关有权依照确定的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及结构比例来设置本机关公务员的具体职位。 10、公务员法确定职务级别制度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工资及其他待遇的重要依据;二是平衡比较各类职务序列的标尺。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的是(A) A、政治中立 B、分类管理 C、任人为贤、德才兼备 D、法治 2、根据权利的内容不同,可以把公务员的权利分为(ABCD) A、身份方面 B、职务方面 C、经济方面 D、政治方面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AB) A、坚持党管干部 B、不实行“两官分途” C、政治中立C、实行“两官分途” 4、公务员一经任用,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这被称为公务员的职务和(A) A身份保障权B依法执行公务 C享受报酬、福利权D申诉控告权 5、下列不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是(A) A中国人民银行B、街道办事处 C、检察机关 D、县政府 6、国家根据(B)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 A、公务员等级 B、公务员职位类别 C、公务员工资级别 D、公务员津贴 7、职位分类所依据的基本要素是(A)

文学概论期末

文学概论 1、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2、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4、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5、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艺术标准、思想标准。 6、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7、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8、“胸有成竹”说这种观点由苏东坡首先提出。 9、文学意境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10、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11、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既是意识形态消费与审美消费,又是商品消费;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又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享受;既是产品的欣赏与接受,又是产品的再创造与再生产;既须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又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法则。 12、文学视角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传统的叙述视角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也叫三聚焦叙述。 零聚焦: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内聚焦: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外聚焦: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他像是一个对内情毫无所知的人,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他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任何隐蔽的和不隐蔽的一切。 13、文学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作用 创作过程的阶段有三个,它们是积累阶段、构思阶段和写作阶段。 ①积累阶段是创作过程的第一阶段,积累就是为创作准备最原始的材料,积累阶段是创作的基础,是创作活动赖以展开的唯一出发点。 ②构思阶段是创作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其中心任务是作家在头脑中构思出具体的、生动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这个阶段在创作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没有构思,生活积累就不能转化为创作的材料内容,而未来的作品也就不能完成。 ③写作阶段是作家运用语言媒介把内心的艺术形象尽量准确、鲜明、生动的描绘出来,以便让读者也能像作家那样看到和感受这些艺术形象。在写作过程中,作家要把构思完成的艺术形象再次鲜活、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作家对他描绘的对象“看”得越清楚,感受得越真切,他的描述也就越成功。 14、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有哪些体裁 ①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吴承恩的《西游记》。 ②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公务员面试题型及测评要素

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公务员面试题型及测评要素

————————————————————————————————作者: ————————————————————————————————日期: ?

一、面试题型 公务员考试的面试题型相对于笔试试题而言,表现出简单、不规范、开放性的特点。简单是指面试的问题设置相对较易,不会出现对某种专业知识的深入考查,因为它是一种双向交流,与日常谈话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内容多涉及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而不会考较对某个专业学科的理解深度,不规范是指在题目表达上没有固定模式,主考官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方式进行提问,问题也欠缺固定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开放性是指题目设计上多采用可以让应考者有充分发挥空间的提问方式,尽量避免类似于“是否”类这样的封闭性问题,目的在于使考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表达,凸显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1.背景性问题 通常是有关应考者背景的问题。在面试开始时,往往用3~5分钟时间来了解应考者在工作生活方面的一般情况、教育和工作背景等方面的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让应考者放松,自然进入面试情境,形成融洽交流的面试气氛;二是验证和澄清简历上的有关个人信息;三是为后续的面试提问提供引导,便于深入面试。 问题样例: (1)请你用5分钟时间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 (2)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理想,包括长期的和近期的、以 及如何使自己的工作事业符合自己的理想。?(3)请谈 谈你近两年的工作(或学习)情况以及有何经验、教训。 ? 2. 智能型问题 智能型问题是通过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 考查应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应试者 对社会的关心程度。这类题一般不是要应试者发表专业性 的观点,也不是对观点本身正确与否做评价,而主要是看应 试者是否能言之成理。 问题样例: ?(1)北京市现有数万下岗职工,他们的再就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然而,每年却有上百万外地人在北京打工,挣走了上百亿的人民币。请分析一下造成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并简单谈谈你认为合适的解决办法。(是否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恰当,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 (2)目前社会上“献爱心,捐助危重病人”的活动很多,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 题的?(不仅谈到了“爱心、互助”的意义,而且能一步提出我国医疗制度现状及改革、发展方向,则表示该应试者考虑得较深。)? (3)你是如何看待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实施的?(看考生是否关注国家政治形势,能否理解重要法律颁布的意义,能否理解国家政策的走向。) 3.意愿问题 意愿性问题是考查应试者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应试者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问题样例: (1)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部门呢?(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应试者加以追问,甚至给应试者以压力,考查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应试者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能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 ? (2)你为何想离开原工作单位?又为什么报考现在的岗位?这次报考倘若未被录用,你将有何打算?(报考动机是否符合拟任职位所需条件,应试者是否对报考的工作岗位有正确认识和强烈动机,是否能正确对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的,同时又改革了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弊端,因此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官制度,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 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1.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标榜"政治中立" 。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党的组织路线,而西方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2.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而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公务员与"党派脱钩"。我国公务员制度根据党的组织人事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国家公务员是由各级常委及其组织部门负责考察,依法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决定任免。西方文官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西方文官制度缺乏统一的,全面的用人标准。国家公务员在录用中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对思想政治方面要求严格。在晋升中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和工作实绩。因此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色。 4.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独立利益集团,而西方文官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都要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公务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会等组织同政府谈判,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 国家公务员制度与传统的人事制度比较,也是有差别的: 1、国家公务员制度在科学化、法制化上比传统的人事制度有很大的提高。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分类管理的一种制度,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管理的一整套规范。它除了有总法规,还有若干个配套的单项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一个健全的法规体系。 2、国家公务员制度在管理机制上比传统人事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强化。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 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

1.标题的作用 2.记叙文的六要素文章的线索 3.文章的记叙顺序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中有数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一、区分两个概念: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关系: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即文章的主要内容。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它的主要内容,而且应该进一步理解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所写的人、事、景、物等都属于主要内容,而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要赞扬的精神、品质,阐明的道理,抒发的情感等,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是“材料”,中心思想是借助材料要表达的“观点”。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点②完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做到:①简要 做不到简要和完整,究其原因,总结有三点:①缩不短。概括文章大意,讲着讲着接近复述。②该不该删。概括文章大意时,分不清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③抓不住重点。阅读文章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方法一:“题目扩充”法□ 方法二:记叙文“六要素”法□方法三:摘录句段法□ 方法四:重点归纳法□ 方法五:“段落大意”合并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步为营 标题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 开)。 3、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4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5、语带双关。 6、具有象征意义。 7、吸引读者兴趣。利用标题概括主要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可以借助题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①读懂题目字面所表达的意思,对题目发问:步骤:怎样的一件事?”等;②根据课文内容,将问题的答案与文题合理的组 织起来,做到语言通顺,表达完整。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1.时间:交代事件发生,人物活动的时间。①时间要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暑假中的一天夜里。②有的时间有跨度,要把跨度写出来:小时候→长

面试测评要素

一、公务员面试测评要素 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讲了,具体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举止仪表。 二、面试应答的原则 1、开篇破题,收束提升 先把最想听的讲出来;大多数提升到政府工作,公务员立场。 2、实事求是,自圆其说 举例子的话一定要举真实的;有能力的话举些哲理性的故事。 3、全面辩证,积极心态 附上附件:名言警句——辩证法 4、自我批评,负重致远 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批评 三、面试应答的技巧 1、提前调研 2、充满自信 3、仔细审题 4、政府角度 5、要点明晰 6、枚举推理 7、打造亮点 8、勇往直前

PS:注意应答的节奏与色彩(举例子即添色彩) 面试的“亮点”及其限度(名言警句等) 政府立场与公务员角度的权变 四、面试题型及答题思路 (一)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 1、自我认知能力 这种属于基本题型,例如要求自我介绍,虽然直接考到的可能性极小,不过认真准备总归有好处的,可以从几个要点准备: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学习上成绩优良、能力上组织协调能力强、性格上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各方面可以自己扩充,总之自我认知的题自己好好总结,比如优缺点,这种题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法。 2、求职动机 也是基本题型,还是和上面一样,好好准备自我介绍,优缺点,有影响的书,人生中的一次挫折等等,给自己定位,一步一步走! 例:教师工作稳定,很多人追求,你怎么看? 答:1、稳定本身无可厚非,可以免除人的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做事情,;另一方面,稳定可能导致不思进取。 2、我考公务员除了追求稳定,更重要的是公务员岗位能为有志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和空间。 3、当一名公务员是我的职业理想。 4、我也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做好准备:政治上、学习上、能力上、性格上…… 5、如果我能成为一名公务员,我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而不会因循守旧。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1(1)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摘要】公务员制度是国家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务员制度同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相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相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基本特点西方经验时代特征中国特色

目录 绪论 (1) 一、我国公务员概念、制度雏形、建立、完善及其重要意义 (2) (一)我国公务员概念 (2)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雏形 (3)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4)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6) (五)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 (7) 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特点与趋势 (9) (一)人事行政理念:由?管人治事?到以人为本 (9) (二)管理体制:由强调纵向层级到重视横向联系 (9) (三)人员任用:由以委任为主转为以聘任为主 (9) (四)用人标准:由重学历、专业知识转为强调创新能力 (10) (五)人才培养:由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10) (六)工资制度:由依据职级到依据绩效 (10)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11) (一)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 (11) (二)实行竞争择优机制 (12) (三)实行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 (13) (四)具有能上能下、新陈代谢的机制 (13) (五)优化公务员队伍 (14) (六)实行科学合理的工资、福利及保险 (14)

四、我国公务贯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5) (一)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5) (二)全面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 (16)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7) 参考文献 (19)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C) 。 A. 文采 B. 情感 C. 观众 D. 文化 2. 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A)”。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A. 文学 B. 诗学 C. 佛学 D. 神学 3. 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词,是(B)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A. 美国 B. 俄国 C. 英国 D. 德国 4.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D) 、语境依托性。 A. 意识性 B. 表象性 C. 表情性 D. 中介性 5. 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D) 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A. 什可洛夫斯基 B. 高尔基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巴赫金 6.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以外还有 (A)。 A. 实用论 B. 信息论 C. 意志论 D. 反映论 7.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A) 。 A. 语境依托性 B. 表象性 C. 表情性 D. 意识性 8. 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是(D) 文本。 A. 创意型 B. 再现型 C. 象征型 D. 表现型 9. 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是(C) 文本。 A. 象征型 B. 表现型 C. 再现型 D. 创意型 10. 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其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蕴藉、开放性、阅读期待和(A) 。 A. 表意 B. 表象 C. 表情 D. 表志 11.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C) 、物质性、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A. 表情性 B. 表象性 C. 涉义性 D. 意识性 12.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文化论以外还有 (D)。 A. 反映论 B. 信息论 C. 意志论 D. 语言论 13. 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A)。 A. 朦胧性 B. 独创性 C. 感染性 D. 历史性 14.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文化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D)。 A. 反映论 B. 信息论 C. 意志论 D. 摹仿论 15.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文化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C)。 A. 意志论 B. 信息论 C. 体验论 D. 反映论 16.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B) 、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A. 表象性 B. 物质性 C. 表情性 D. 意识性 17. 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

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而公务员制度,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人事制度。 公务员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比如,中国的科举制度便为其注入大量经验。经历100多年发展的公务员制度,引入、发展、创造出许多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如分类管理体制,公开、平等的激励竞争机制,专业化管理,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等等。 公务员制度从19世纪中期诞生以来,很快得到推广。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就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对国家公务员依法进行管理的制度。是一套实现法制化管理,以知识和专业考核人才,政治中立,管理科学的严密的人事管理制度。是人类集体智慧结晶。对保证各国政治的高效、廉洁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推行了这样一种人事管理制度,当然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特点。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既借鉴了国外公务员制度中的有益经验,又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既继承发扬了我们党的干部人事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又整合吸纳了新时期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体现在对公务员队伍的领导上,就是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体现在对公务员范围的界定上,就是不仅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也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体现在对公务员队伍的宏观管理上,就是把分类管理和统一领导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在对公务员的选拔任用上,就是进一步强化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体现在对公务员的管理监督上,就是坚持实行监督约束和激励保障并重。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的,同时又改革了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弊端,因此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官制度,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 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1、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