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悸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 Myerburg ≤3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年 ACC/AHA/ESC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心虚胆怯证

心脾两虚证

阴虚火旺证

心阳不振证

水饮凌心证

心血瘀阻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分级≤3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 X线片

(5)心脏超声

(6)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2)心脾两虚证: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6)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理气宁心。

(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2)耳针疗法

4. 内科基础治疗:参照 2006年 ACC/AHA/ESC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治疗。

5.护理:起居、饮食、情志方面护理措施。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心悸、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2.心电图或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Myerburg分级>3级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TCD编码:BNX010、ICD-10编码:I49.302)病情分级 Myerburg分级≤3级

患者姓名:__性别:_年龄:_岁门诊号:__住院号:__

发病时间:_年_月_日_时住院日期:_年_月_日出院日期:_年_月_日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 路径 (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1、临床表现: (1)症状: 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一、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行经导管消融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26+(37.34/37.9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晕厥等。 2.心电图表现: (1)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2)至少连续发生3次。 (3)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 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速。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治疗持续性室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1.查找引起室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缺血、电解质异常和药物中毒等)。 3.经导管消融(见附件1)。 4.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器械治疗。 5.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6.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47.20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可逆性室速。 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诊处理(急诊室)。 1.明确持续性室速的诊断。 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室速的方式(见附件2):

心悸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心悸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心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EHRA2011年心悸诊疗共识 1.临床表现:主观感觉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由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 2.诊断: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 (1)病史: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心悸的诱因、发作与终止的方式、发作时的频率、伴随症状、既往的疾病史等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如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如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等心脏以外的体征。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也应仔细检查。 (3)实验室检查:若怀疑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低

血糖或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4)辅助检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电解质、肌酐、血糖、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标志物; (2)心脏评估:心电图、远程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长程心电图监测; (2)心脏事件记录器 (3)植入式心脏事件检测器; (4)基因检测; (5)电生理检查; (6)结构性心脏病的检查 (7)神经、内分泌检测 (8)负荷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9)冠脉CT或冠脉造影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病因、诱因的处理:处理导致心悸的基础疾病及诱发

扩张型心肌病心胀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疾病分期为中期阶段、心功能II-III 级的住院患者。 一、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胀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ICD-10编码:142.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沈绍功、王承德、刘希军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工作组制定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1月第35卷第一期)。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协作组制定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常见证候: 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证 心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协作组制定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分期为中期,NYHA心功能分级II-III 级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分期为中期,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 2.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器官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彩超; (6)腹部B超; (7)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6分钟步行试验、BNP(或NT-ProBNP)、肌钙蛋白或心肌酶学、甲状腺功能、地高辛血药浓度、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1)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理气通脉。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通脉宁心。 (3)心肾阳虚证:温阳益气,利水平喘。 2.针灸治疗 3.穴位贴敷 4.中药熏洗治疗 5.内科基础治疗

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

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铁性(IDA)(ICD-D5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之南、悌主编,科学,2008年,第三版),《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血液病诊疗规》(王建祥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1.明确的铁缺乏病因和临床表现。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孕 妇低于100g/L;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CHr) 小于28pg/cell;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3.血清铁蛋白(SF)低于12ug/L。 4.血清铁(S1)<8.95цmol/L(50ug/d1),总铁结合力(TIBC)>64.44umol /L(360ug/d1),转铁蛋白饱和度(TS)低于15%。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5.骨髓涂片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或块团中可染铁(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红 细胞少于15%。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去除病因应予营养知识教育和治疗基础疾病。 2.补充铁剂 (1)口服铁剂:宜选用二价铁盐,治疗剂量为元素铁100~150mg/d。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及富马酸亚铁。疗程一般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服用2~3个月。如有条件可测定血清铁蛋白,在血清铁蛋白>30ug/L(女性)或50 ug /L(男性)后停药。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2)注射铁剂:如患者不能口服和不能忍受口服铁剂的胃肠道反应,或持续失血一时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发病特点:多与气候变化有关,或感冒后诱发。 3.关节、肌肉、筋骨等部位疼痛(酸痛、胀痛)或肿胀,局部畏寒或发热。 3.理化检查:抗“O”增高,血沉增快。 4.性别与年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约25~31。 (2)西医诊断标准: 1.急性风湿关节炎 (1)全身表现:身体困重,发热(38~C以上),出汗,心悸。 (2)关节表现:四肢或大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均限在大关节或游走发作。肿胀的关节在急性炎症过后可消失。 (3)心脏病变:约一半以上患者可伴有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心电图可发现有改变(期前收缩、房颤、传导阻滞、P—R问期延长、心律不齐等)。 (4)皮肤发斑:青年患者常伴有环形红斑、结节性红斑和皮下小结,以四肢内侧、躯干为常见。 2.慢性风湿关节炎 (1)晨僵持续至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2.证候诊断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 1.风寒湿阻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或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或酸楚沉重,麻木不仁,苔白,脉弦紧或濡、或浮。 2.热邪阻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3.痰瘀互结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活动不便,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口燥,舌质紫暗,苔腻,脉涩或弦或滑。 4.肝肾亏虚证:病程较长,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5.阴虚内热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干欲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地中海贫血临床路径.doc

地中海贫血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地中海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一 )地中海贫血诊断 A.目的 确立地中海贫血(Thalassanemia ,简称地贫)一般诊疗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患者诊疗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B.范围 适用于地贫患者的诊断及其治疗 C.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及《血液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D.进入路径标准 (1)(2)第一诊断为地中海贫血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E.分型 ( 1)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α地中海贫血)是α珠蛋白链合成不足的结果,α珠蛋白基因缺失数目多少与α珠蛋白

链缺乏程度及临床表现严重性平行。当正常人与α地中海贫血 基因携带者结合,或是夫妇双方都是α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 就会产生四种表现型: a)α+基因与正常α基因携带者结合,α / β链合成比值基 本正常,产生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 ( α2杂合子 ) 。 b)α0基因与正常α基因携带者结合,α/ β链合成比值减 少到 0.7 ,产生α地中海贫血特征 ( α1杂合子 ) 。静止型携带者 及α地中海贫血特征者无任何症状及特征。 c)HbH病 ( α1与α2双重杂合子 ) : HbH患者出生时与正常婴儿一样,未满 1 岁前多无贫血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典 型的 HbH病特征,表现为轻至中度的慢性贫血,约2/3 以上患 者有肝脾肿大,无地中海贫血外貌,生长发育正常。 d)Hb Bart ’ s 胎儿水肿综合征:α0基因的纯合子,往往在 妊娠 30~40 周成为死胎,流产或早产后胎儿绝大部分在数小时内 死亡。 ( 2)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β 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β珠蛋白链合成不足而引起的溶血。 a)轻型β地中海贫血:为杂合子β地中海贫血,多数患者无贫血,贫血可因感染、妊娠等情况加重,脾脏可轻度肿大。 b)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不依赖输血,临床表现介于重型 与轻型β地中海贫血之间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 c)重型β地中海贫血:为纯合子β地中海贫血,β珠蛋白链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得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 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得《室性心律失常得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与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得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值〈45%)得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心悸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ACC/AHA/ESC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助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症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

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3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证,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彩超 (6)24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养心定悸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一、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心肌病(由缺血性功能障碍及冬眠心肌所致的心力衰竭,广泛心肌纤维化,多次心肌梗死单独或联合产生的症状),不包括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 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冠心病》(陈在嘉高润霖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Bround心脏病学》(陈灏珠译第十版)相关章节。 1临床症状:心绞痛,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晚期可有外周水肿和腹胀等症状。 2体征:查体可见颈静脉充盈,肺部啰音,心界扩大,外周水肿,多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 3辅助检查: ECG: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早、房颤,同时常有ST-T 异常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 X线:左室或全心扩大,肺淤血,间质水肿,肺泡性肺

水肿或胸膜渗出。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左室舒张末径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还可见右室增大和心包积液。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室壁运动障碍及射血分数的下降。可检测到存活的冬眠心肌。 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可见冠脉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几乎100%累及前降支),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及二尖瓣反流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 2.除外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心悸临床路径.

— 47 —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 Myerburg ≤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 A 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 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超声 (6)24 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 TA、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3)阴阳两虚证: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4)痰瘀互阻证: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5)气滞血瘀证: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6)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2)耳针疗法 4.护理:起居、饮食、情志方面护理措施。 —48 —

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阜宁县第二人民医院

目录 内科、脑卒中专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糖尿病专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 。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心肌病(由缺血性功能障碍及冬眠心肌所致的心力衰竭,广泛心肌纤维化,多次心肌梗死单独或联合产生的症状),不包括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冠心病》(陈在嘉高润霖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Bround 心脏病学》(陈灏珠译第十版)相关章节。 1.临床症状:心绞痛,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晚期可有外周水肿和腹胀等症状。 2.体征:查体可见颈静脉充盈,肺部啰音,心界扩大,外周水肿,多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 3.辅助检查: ECG: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早、房颤,同时常有ST-T异常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 X线:左室或全心扩大,肺淤血,间质水肿,肺泡性肺水肿或胸膜渗出。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左室舒张末径增大,节段性室

壁运动异常。还可见右室增大和心包积液。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室壁运动障碍及射血分数的下降。可检测到存活的冬眠心肌。 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可见冠脉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几乎100%累及前降支),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及二尖瓣反流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 2.除外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D-二聚体、脑钠肽。

外科——瘿病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及入组标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气瘿病(气瘿病;TCD编码:BNG12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 902); 第一诊断:甲状腺肿瘤(ICD-10: C73/D09.302/D34/D44.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西医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08第一版)。 2.定义 气瘿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 3.证候诊断 (1)气郁痰阻 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2)痰结血瘀

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肝火炽盛 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肝阴虚 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气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ICD9CM-3:06.2-06.5;ICD:50.2905); 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 ICD-9-CM-3:06.2-06.4 ICD:50.2905) 。 (四)标准住院日为≤6天 (五)疗效评价标准 结节性甲状腺肿:1.治愈:甲状腺大部切除(包括所有结节)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2.好转:腺体切除,症状部分改善或留有并发症。 3.未愈:症状未改善。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 一、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痈(TCD编码:BWV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ICD10:K35.902)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47.010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有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如可疑宫外孕,查尿HCG。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2.证候诊断 参照李曰庆、何清湖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3版)。 肠痈(急性阑尾炎)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

瘀滞证: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紧。气滞为主者,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湿热证: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热毒证: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要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4.患者愿意接受中药口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肠痈(TCD编码:BWV020)和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ICD10:K35.902)疾病编码的患者。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辩证分型为瘀滞证、湿热证或热毒证。 4.如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亦可进入路径。 (六)排除标准 1.进入路径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且在治疗期间需特殊处理并影响肠痈中医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2.进入路径时为阑尾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 3.正在进行本路径之外的其他治疗方案者。 4.对本路径中治疗方法不适应者。 (七)中医证候学观察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临床路径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临床路径 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ICD10:D53.1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贫血症状。 2.腹胀、腹泻或便秘,以及黄疽、舌痛、舌质色红和表面光滑等体征。 3.维生素B12缺乏的患者,可有脊髓后侧束变性、周围神经病变和精神症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53.100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疾病编码。 2.血液检查指标符合需要住院指征:血红蛋白<70g/L,或伴有明显缺氧症状,或血红蛋白下降过快。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工作日)。 1.血常规:大细胞性贫血,MCV大于l00fl,血涂片中多数呈大卵圆形红细胞,白细 细胞和血小板常减少,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超过5%,6叶者超过1%。 2.骨髓象:呈典型的巨幼改变,以红细胞系统为主,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亦可见。 3.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叶酸低于6.8nmol/l(3ng/ml),红细胞叶酸测定低于226. 6nmol/l(l00ng/ml);血清维生素B12低于7 4.0~103.6pmol/IJ(100~140pg,/ml)。 4.如有条件做血清或胃液内因子检查(正常人应为阴性)或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 tesi.24小时尿中57 Co维生素BI2的含量,正常人应>8%,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及维生素Bl2吸收不良者<7%,恶性贫血患者<5%);可帮助诊断恶性贫血。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 2.增加营养,纠正偏食及不良的过度烹调习惯。 3.补充叶酸或维生素12 :叶酸缺乏可口服叶酸,每次5~l0mg,每日3次,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一般不需维持治疗。维生素B12缺乏可用维生素B12 100ug/d,恶性贫血及全胃切除者,要终身维持治疗。 4.输血有严重贫血而又有组织脏器明显缺氧时,可输注红细胞。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需特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ICD10: D53.1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 天内

新增60个中医临床路径一览表

三县中医院新增临床路径(60个)序号科室疾病名称主要治疗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1眼科圆翼内障(老年性白内障)中医中药+西医治疗2皮肤科丹毒(丹毒)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白疕(寻常型银屑病)实施性中医临3皮肤科中医中药+西医治疗床路径白驳风(白癜风)实施性中医临床路4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皮肤科径5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皮肤科发(蜂窝织炎)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6中西医结合治疗+物理治疗皮肤科瓜藤缠(结节性红斑)临床路径溃疡(下肢溃疡)实施性中医临床路中医中药+中医外治+特色治疗+西医基础治7皮肤科径疗8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皮肤科瘤(皮下肿物)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9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皮肤科湿疮(湿疹)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10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皮肤科隐疹(荨麻疹)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痹证(小儿髋关节滑膜炎)实施性中11皮牵引制动+中医中药治疗骨科医临床路径12手法复位+内/外固定+中医中药+特色治疗骨科肱骨干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中药+基础治疗+必要时打压支撑植骨骨蚀(股骨头坏死)实施性中医临床13骨科术、选择性血管介入、带肌蒂血管骨块植路径入等治疗小儿尺桡骨骨折(桡骨骨折)实施性14骨科手法复位+内/外固定+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临床路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15骨科手法复位+外固定+中医中药+特色治疗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暴盲(视

网膜静脉阻塞)中医临床路16眼科中医中药+基础治疗径17眼科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临床路径中医中药+中医特色治疗+西医基础治疗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18眼科中医中药+西医治疗性眼病)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19风湿科痹证(结缔组织病)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中药+中医外治+西医治疗大偻(强直性脊柱炎)实施性中医临20风湿科中医中药+特色治疗+西医治疗床路径风湿痹证(系统性红斑狼疮)实施性21中医中药+西医治疗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臌胀(肝硬化腹水)实施性中医临床22肝病科中医中药+中医外治+西医基础治疗路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实施性中医23心病科中医中药+中医特色治疗+西医基础治疗临床路径噎膈病(食管癌)实施性中医放临床24放疗科放射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路径(放射治疗版)经腹/腹腔镜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25妇产科癥瘕(卵巢良性肿瘤)+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经腹子宫全或次全切除术或子宫肌瘤剔除26妇产科癥瘕(子宫平滑肌瘤)术+中医中药+西医治疗27内科肺络张(支气管扩张症)中医中药+西医治疗28内科风眩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中药+西医治疗29内科吐酸病(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中药+西医治疗30内科积聚(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中药+西医治疗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中医中31内科肉瘿(结节性甲状腺肿)药

喘证临床路径

喘证(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分级心功能≤3 级的患者。 一、喘证(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喘证(TCD 编码:BNF.05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ICD-10 编码:I42.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 。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内科学扩张型心肌病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教材喘证诊疗方案”。 喘证(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阳虚水泛证 痰瘀互阻证 阳衰气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关于喘证(扩张型心肌病)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 (ZYYXH/T19-2008, 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喘证(扩张型心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喘证(TCD 编码: BNF.050)和扩张型心肌病(ICD-10 编码:I42.0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心功能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患有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功能、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2)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 (3)痰瘀互阻证: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4)阳衰气脱证: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2)艾灸疗法 4.护理:起居、饮食、情志方面护理措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