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拉动民俗旅游

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拉动民俗旅游

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拉动民俗旅游
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拉动民俗旅游

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拉动民俗旅游

虽然出生在满族乡,拥有地道的满族血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刘万莲并未感觉自己的生活习俗和周围的汉族邻居有多大区别。

可眼下,这位46岁的农家妇女却认认真真学起了满语和满族礼仪,下决心“要把老祖宗的传统捡回来”。

刘万莲所在的汤河川地区是北京著名的满族人口聚居地。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以"彭姓"满族为主的满族人口就由沈阳城外迁居至此,至今已有362年的历史。目前,汤河川地区所辖的长哨营满族乡和喇叭沟门满族乡还是北京市仅有的两个满族乡,满族人口总数已达到2.3万人。

如何将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今年,怀柔区按照“文化立意,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出大力挖掘和弘扬满族文化,以文化为载体,培育、带动民俗旅游等相关产业。

目前,在汤河川地区,不仅销声匿迹大半个世纪的满族传统礼仪、歌舞、体育运动项目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一个以发展满族特色民俗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群落也渐渐浮出水面。

原汁原味复建满族古村落

今春,刘万莲所在的长哨营满族乡七道梁村,利用泥石流搬迁的资金补助,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造——

破旧的砖瓦房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50多套青砖青瓦的三合院,并以7米宽的水泥路为中轴线,呈鹰型布局。临街的每一面墙壁上都涂有白底蓝龙的正白旗图案。家家门口的门牌标志全部采用满汉双语标注。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村头文化广场,仿照沈阳故宫内的努尔哈赤故居,建起了一座满族传统民居陈列馆,馆内原汁原味地展现了索伦杆、万字炕、口袋房、跨海烟囱等满族独有的建筑符号。

今年5月4日,这个被命名为“七道梁正白旗文化新村”的民俗村正式开村迎客。刘万莲和其他从山上搬迁下来的20户泥石流险户成为村里的首批民俗接待户。短短半年时间,这个距离城区120公里的小山村引来了1.2万人次的游客,破天荒有了10万元的旅游收入进账。

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培育能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今年,怀柔区充分利用泥石流搬迁和旧村改造的资金补助政策,对四至五个有条件的满族村进行民居改造,形成了满族文化新村群落。

长哨营满族乡还特地请来了清华大学城市和空间发展研究所的专家,为本地区的区域功能定位、新农村建设发展风格和满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发展等进行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全乡将结合旧村改造和生态搬迁,投资1.6亿元,在2008年前建成正红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镶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白旗8个满族八旗文化新村。

八旗村的设计上将根据满族八旗军营的驻防特色和旗营文化建筑特点,分别采取外古里新、外补里装、以旧整新等做法,对民居进行加固和仿古复原,同时围绕现代生活需求将现代装修理念融入其中,使房屋外部既能体现满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房屋内部又能感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气息。

其中,项栅子正蓝旗文化新村,采取对旧民居“穿靴戴帽”的方式,将院墙、墙头、门楼、窗户等对照满族传统旗营建筑特色进行仿古复原装饰;遥岭镶蓝旗村仿照满族人擅长的弓箭造型布局;老西沟镶黄旗村村头竖起了满族风格的大型牌楼……

长哨营乡党委书记彭光伟介绍说,以满族八旗文化新村为节点,全乡将以乡政府为中心区,形成20分钟车程为半径的民俗旅游经济圈,带动乡域旅游餐饮服务、民俗接待村户、旅游产品开发销售等相关产业,实现乡域大旅游快速发展。

消失半个世纪的满族风情重现

提起自己的满族身份,46岁的刘万莲还有些不好意思,“还满族呢,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全忘了。”

已经有了半年接待经验的刘万莲现在已经摸清了游客的心思:越是有民族特色客人越喜欢。为此,她主动找到镇上的小学教师,学会了“你好”、“再见”等简单的满族问候语,还一次不落地参加了镇里的满族烹饪技艺培训。

从靠种地吃饭到靠旅游吃饭乃至靠文化吃饭,在汤河川地区,生产方式的变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对民俗文化的兴趣。现在,包括满族语言、礼仪在内的很多在近半个世纪消失的满族民俗、舞蹈、体育项目得以重现。

47岁的韩秀芝是长哨营乡七道河村的普通农村妇女。今年3月份,乡里新成立的汤河川满族艺术团,面向全乡“选秀”,韩秀芝和20多位年龄相仿的老姐妹顺利过关,成为艺术团成员。乡里特地请来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为她们辅导满族舞蹈和满族礼仪。现在,艺术团经过半年的训练已经能演出铜镜舞、团扇秧歌舞、宫廷舞等30多个满族节目。今年依托夏日文化广场活动,艺术团在区内各乡镇巡演20多场,观众达到6万余人次。

长哨营满族乡还组建了北京地区唯一一个专门研究满族民俗文化的“满族民俗文化研究会”。一些热衷满族民俗文化研究的老人主动参与其中,帮助搜集提供当地的传说、民俗和典故。此外,研究会还聘请了9名国内顶级的满学专家作为顾问,涉及满族历史、礼仪、语言、饮食、文艺、体育、民俗等各个领域。在专家的指导下,乡里整理出了一整套的满族文化系列知识手册,还多次举办培训班,教民俗户制作满族饭菜,学习满族礼仪、满族礼貌用语,受到农户的欢迎。

在喇叭沟门满族乡,满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得到继承和发扬。去年,乡里专门派出一支队伍对各村的老人进行走访,搜集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出35项。其中包括模拟采集珍珠场景的珍珠球,再现渔猎生活的阿巴兰比(狩猎)、赛呼威(赛船)、跳马、跳骆驼、滚铁环等。从去年开始,喇叭沟门满族乡每年都要举办满族风情节,吸引城里游客共同参与这些妙趣横生的体

育运动项目。今年该乡帽山村的"二魁摔跤"还入选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喇叭沟门满族乡还于2003年设立了满族文物陈列馆,对满族的起源、满族的历史、满族家庭实物用品、满族剪纸等做集中的展示。截止到目前,陈列馆已征集民俗文物630件,包括传统服饰、家常生活用品、体育器材等多个系列,免费供游人参观。

打造汤河川满族经济文化圈

与建设单个的满族文化新村同步,一个更大范围内的满族民俗经济文化圈正在汤河川地区形成。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长哨营乡党委书记彭光伟屡次提及正在施工的111

国道(怀丰路)升级改造工程,言语中透出兴奋。

从北京城区到长哨营乡政府所在地,约120公里路程,其中有一半多是曲折蜿蜒的山路,驾车少说也需要两个半小时。这个距离不仅挡住了驾车出游的市民,也让项目投资商望而却步。而伴随着明年下半年111国道一期改造完成,从北京城区到长哨营乡的车程就可以缩短整整1个小时。这无疑给深山里的长哨营满族乡带来更大的产业梦想。

从彭光伟所在的乡政府大楼办公室向外望去,街道两侧塔吊林立,一排青砖青瓦的二层仿古建筑已经露出雏形。

“那儿将建成一条满族风情老街,”彭光伟指着那排在建的仿古建筑形容道,今后,走在这条老街上,能看见更夫穿着长袍打锣,车夫挥着手巾招徕客人,沿街两侧的小店铺里可以看见铁匠打铁、工艺石磨、纳鞋垫编竹筐、剪窗花推碾子、特色小吃制作等满族生产生活场景的再现……

除了这条长300米的满族风情老街,另一个占地20亩的满族文化艺术研究交流中心正在筹建。这个交流中心将汇集满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满族传统文化展示、满族文化研究、满族风情表演、满族节庆娱乐活动等。彭光伟计划,

今后把满族最隆重的节日——一年一度的“颁金节”(满族命名之日)集会固定到这里来举办。

在喇叭沟门满族乡,一条投资500万元的"百里满族文化旅游长廊"旅游线路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过程中。从4月份起,喇叭沟门乡就开始实施长廊旅游沿线四大工程,建设了位于孙栅子景区内的“满族文化墙”工程;实施了北辛店、下河北两个村的满族特色文化新村建设工程;新开发了“一善二箸三星照户”、“龙王庙”、“将军寨”、“七仙盆”等景点;还在下河北村恢复建设满族文化遗址“千总府”,使文化旅游长廊环线内处处是景观。

“将来,我们长哨营乡乃至于整个汤河川地区,要建成北京唯一的满族民间文化交流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和旅游休闲会议基地。到时候,您要看满族宫廷文化就去故宫,要看满族民间文化,就来我们汤河川!”彭光伟最后说道。

满族文化竞赛试题

满族文化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 1、满族颁金节的时间是每年 A. 农历十月十三 B. 十二月八日 C. 农历十月一日 D. 十月一日 2、满族的神山圣地是 A. 五台山 B.大兴安岭 C.长白山 D. 泰山 3、满族称妈妈为 A. 讷讷 B.额娘 C.阿玛 D. 姑奶奶 4、下列哪本书与满族文化无关 A. 《红楼梦》 B. 《儿女英雄传》 C. 《卧虎藏龙》 D.《倚天屠龙记》 5、多数满族人以哪个方向为贵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6、满族人不吃______肉 A. 狗 B. 羊 C. 猪 D. 牛 7、满族驯鹰,最贵者称 A. 海东青 B. 霸王鹰 C. 天鹰 D. 神雕 8、下列哪一个不是满族的传统文艺 A. 莽式舞 B. 八角鼓 C.子弟书 D.快板 9、下列哪项体育活动来自于满族传统体育 A. 珍珠球 B. 马术三项 C. 旱溜冰 D. 相扑 10. “二百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沉浮在一汪死水里。”此段文字出自 A. 老舍《正红旗下》 B. 老舍《四世同堂》 C. 叶广芩《采桑子》 D.庞天舒《蓝旗兵巴图鲁》 11、在满族人家,你看不到 A. B. C. D.

12、图中舞蹈动作出自满族传统礼仪 A. 抚鬓礼 B. 摸头礼 C. 举手礼 D. 理发礼 13、下列哪种鸟是满族鸟崇拜中用索伦杆祭饲的 A. B. C. D. 14、下列属于满族食品的是 A. 奶酒 B. 萨其玛 C. 油香 D. 酥油 15、下列地点不是以满族特色旅游为主的是 A. 伊通 B. 阿城 C. 延吉 D. 乌拉街 16、下列哪位是满族书法大家 A. 启功 B. 启明 C. 启灏 D. 启澜 17、下列哪项不属于满族说部 A. 《尼山萨满》 B. 《天宫大战》 C. 《乌布西奔妈妈》 D. 《格萨尔王传》 18、下列方言中不是来源于满语的是 A. 勒勒 B. 拎不清 C. 邋遢 D. 抹擦 19、要想学习满族文化,下列哪本期刊在大陆地区很难订阅 A.《满语研究》 B.《满族研究》 C.《满族文学》 D.《满族文化》 20、下列不是出自满族神话的是 A. 阿布卡恩都里 B. 佛朵妈妈 C. 阿布卡赫赫 D. 霍尔穆斯塔 二、简答题 1.有关满族的名著有哪些? 2.满族的舞蹈有哪些? 3.满族最知名的戏曲是什么? 4.满族八大姓是什么? 5.避暑山庄的历史意义?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讲解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 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 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

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洲素以城郭射猎之国著称,满族先世都有精于骑射之传统,他们生息繁衍的白山黑水地带,山高林密,泽深水阔,草丛萋萋,野兽成群: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常兽,不甚可畏,往住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斗。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失一枪不中,猎人无不肢裂。其次猛兽为野猪,亦多伤人。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1)。此外,山中还有野牛、狐狸、猞猁狲、獾子等,石砬子上的毒蛇也经常在森林和草丛中出没,伤害人畜。满族先人为了安全、生存,为了利用野兽的皮肉为衣食,进行了大规模的射猎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满族先世勿吉人就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七、八月,造毒药,赙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2)。金代女真人,更以精于骑射著称:每见野兽之踪,蹑而求之,能够潜伏之所。又以桦皮为角,吹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哨时,吹穆喇库,能哨游牡已惫之声,则牡者牲性来(3)。上京之地(现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冬极寒,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富者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或羔皮为裘;贫者秋冬亦衣马猪羊猎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夸蔑皆以皮(4)。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肉食,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

皮。因此,狩猎活动是当时女真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猎,已成习俗。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5)。此时的女真社会全国酷喜田猎,昔会宁四时皆猎。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悠冬月,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附焉。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周,名曰\'围场\'。待狐、兔、猪、獐、麋、鹿散走于围中,国主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出围者许诸余人捕之。或随处而进,或以亲王、近臣共食。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海陵以其子光瑛十二年获獐,取而告太庙。熙宗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谏:曰作乐、曰钦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6)。从这段记载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女真的田猎风貌,而且也看出狩猎已经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活动,并且开始出现典制。到努尔哈赤时期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7)的方式,把围猎作为战争训练和预演,企图把狩猎与战争融为一体。努尔哈赤虽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令满族人取代先年以族寨而行的旧习俗,把狩猎纳人国家统治的轨道。但在事实上,满族民间的狩猎方式仍然是多种多样的:有朝出暮归者,有两三日而归者,谓之打小围。秋间打野鸡围。仲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无令不得擅射。二十余日乃归,所得者虎、豹、猪、熊、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物…。

满族文化产业调研

长哨营满族乡发展满族文化 创意产业的构想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宣传部、区文委、民委等部门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乡按照“打响满族文化品牌,做足山货大集文章”,以“满族八旗”文化新村建设促人口积聚,以“集市经济”发展促产业集中和经济集约的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满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乡先后建成了七道梁正白旗满族文化新村和项栅子正蓝旗满族文化新村,完成了长哨营、老西沟、长哨营满族文化老街以及七道河“泰和人家”的一期主体或基础建设工程;以满族文化底蕴为依托,全乡共发展满族特色民俗旅游接待户40户;以“弘扬满族文化,服务八旗新村”为宗旨,我乡建立了北京首家“满族民俗文化研究会”,成立了“汤河川满族艺术团”,举办了满族歌曲、舞蹈、饮食、满语等满族文化系列知识培训。 总的来说,我乡满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乡的满族文化和八旗新村的“牌子”在全区乃至全市初具影响力,受到市区领导和媒体的关注。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三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全区“文化新都、宜居名城、和谐怀柔”的建设进程,把怀柔的满族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把我乡打造成为一个独具民族性、区域性和文化性的“魅力满乡”,成为展示怀柔特色文

化的窗口,为建设“文化新都”增添独特的文化内涵,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认真分析研究了我乡发展满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基础,提出了建设“魅力满乡、绿色家园、和谐乡村”的发展目标。 紧密围绕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分析我乡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打响“八旗新村、山货大集”品牌,推进满族乡新农村建设进程,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我乡地处百里汤河川的中心,是通向河北丰宁坝上草原、承德避暑山庄的交通要道,有11个满族村,积淀了深厚的满族民间传统文化内涵,七道梁、长哨营、老西沟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七道梁村成为市级民俗旅游村,项栅了满族文化新村满族特色饮食初具影响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优势。 我乡将以“满族八旗特色的民俗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以“一心、二景、四节、八村”为载体,认真做好研、购、游、赏、验、品、婚、住等八篇满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章,构筑“京北满族八旗文化保护区”长远发展框架。“一心”是指满族文化艺术中心,“二景”是指满族文化老街和民族文化公园,“四节”是满族美食文化节、满族体育文化节、满族婚俗文化节和满族“颁金节”,“八村”即满族八旗文化新村。八篇文章是: 一、研:计划建总建筑面积1.3万平米的“满族八旗文化传播中心”,重点完成整体规划设计和立项工作,力争实现年内开工建设。建筑风格以满清民族建筑风格为主,融合

满族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满族风俗文化 满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其祖先早在四千年前就聚居在长白山上,辽阔的东北大地,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的故乡。目前,满族的后裔散居于全国各地,以辽宁省为最多,北京、吉林、黑龙江等省市也有分布。随着时代的发展

变化满族的风俗习惯传承至今,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满族风情。 一、家庭、婚姻和丧葬 过去满族家庭妇女地位较高,主持家中内外事务,甚至下田犁田打耙,结伴赶场做生意,调解族中纠纷,告状打官司皆由妇女所为,有“妇女当家则家发,否则家败”之说,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现在大多数家庭由男人当家或夫妇共同商量主持家政,也有的由妇女掌管处理家庭内外重大事宜的。赘婿有财产继承权,但必随妻姓。 解放前,满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不同辈分不婚,严格实行本民族内部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男女长到十六七岁时,一般要订婚。过去结婚的程序很复杂,提亲时,媒人带上礼物去女方家,如女方家同意便会收下礼物同意订婚,随后男方家又携礼去认亲,先后去五次。满族结婚兴选“良辰吉日”。接娶之日,母亲和家人等内亲属都要唱送亲歌,意为让女儿到婆家后,要孝敬父母长辈等。拜堂时不许未婚姑娘在场。次日新娘在新郎姐、妹、嫂陪同下,拜访族人亲友,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门,且在娘家短住后再回到夫家长居。新中国成立后,满族和外族通婚已很普遍,并且摒弃了旧俗,婚事都简办了。 满族过去盛行木棺土葬。其丧葬习俗有二种。第一个习俗是“做嘎”。做嘎程序有五道:一是骑马转房;二是献酒,称“踩葫芦”,过去由彝族布摩进行;三是起经;四是打黄牛蒙鼓;五是跳竹竿。在起经、打黄牛蒙鼓、跳竹竿时,要念经文。丧事另一习俗是“陪嘎”。“陪嘎”对象往往是那些相互隔膜而又做得起嘎的人家。被选定的“陪嘎”户,近的可在家里进行,远的要在孝家附近另设“嘎房”,内置灵房、厨房

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化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化发展 一、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旅游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旅游。民俗旅游 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平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生活的情趣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陶思炎(1997)谈到“民俗旅游是通过实物(景点)和 活动(项目)而动态展示的民俗旅游产品,它不是静态的博物陈列, 也不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而是以‘入乡随俗’为追求目标所营 造的指在使游人亲历和参与的文化与生活空间”。巴兆祥(1999)认 为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 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进行民族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 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温绵英(1999)提到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 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 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要 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黄亮,陆林(2007)等认为 民俗旅游具有利于民俗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文化功能。崔广 彬和郑岩(2007)提出,辽宁省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思路与对策。陆军,王林(2006)以桂林“印象-刘三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创新

对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库恩,莫斯卡多和皮尔斯(1988,1986)认为,民族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吧民俗商品化,破坏了地方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真实性。博纳和克什布兰特(1994)认为,旅游中的民俗表演不是要提供真实,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现实感,一种可以让他们体验当地文化的舞台。徐籁力(2000)从民俗旅游的视点出发,分析了民俗旅游中存有的民族文化过分商业化的现象,提出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陶梨(2002)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做了初步研究,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把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划分为民族文化景观实体的开发,参与性民俗活动的开发,民族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二、图们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状况 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东麓,图们江下游,与朝鲜咸境北道稳城郡隔江相望,东与珲春市相邻,西与州府延吉市相连,南与龙井市相接,北与汪清县相邻。图们市的群众性手鼓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图们有朝鲜族风格的大型广场舞蹈和3个手鼓为主的群舞,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标准文化站称号。图们江漂流是为饱览中朝界河—图们江两岸秀丽风光和近距离接触朝鲜稳城郡而开发的旅游项目,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唯一的界河漂流,有竹排、汽艇等水上漂流项目,而且建有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每年的旅游旺季,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乘座竹排,汽艇在中朝两国界河—图们江上领略两国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使游人流连忘返。图们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先后开通了图们至朝鲜稳城一日游,图们至罗津二日游,图们至俄罗斯海参崴三日游等多条边境旅游线路。图们市坚持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深度挖掘朝鲜族民俗文化内涵,将朝鲜族民俗文

中国民俗与旅游.

简述饮食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答:饮食文化对旅游的影响1)饮食是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之首,饮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饮食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对饮食文化的影响1)旅游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饮食文化的发展。 传统服饰的三要素是什么?答:中国传统服饰的三要素是指服饰的式样、图案和色彩。中国传统服饰的式样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中国的传统服饰都具有装饰纹样,一般采用最多的往往是动物、植物纹样,各朝代的主导纹样亦不相同,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和写实几个阶段。中国传统服饰讲究色彩。这种以色彩来严格划分等级构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大特征。 简述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答: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论述民俗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答: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民俗文化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 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中华民放牧传统艺术、为国际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妇女代表服装。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30年代——黄金时代(i)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40年代——黄金时代(ii)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80年代后辉煌难再。 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成为经典。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

满族民俗论文民俗旅游的开发论文:论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发

满族民俗论文民俗旅游的开发论文:论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摘要]满族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旅游者的青睐。但随着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文章对满族民俗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其合理开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满族民俗旅游开发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辽宁有岫岩、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六个自治县,累计满族人口为495万。虽然满族的历史只有400多年,然而满族先世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满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托“白山黑水”的独特地理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 一、满族民俗的地缘文化背景 满族文化遗产遍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而主要聚集在辽宁、北京、河北等地区。遗产类型上十分丰富,国家将遗产分为15大类型,满族文化遗产就涵盖其中的14种,且主要以古建筑和民俗类为主。满族人生活所依托的地理气候条件锻造了满族人坦直、爽朗、刚健、强悍、聚合、海容、乐迁的民风,重义、进取的性情和恢宏气度。在其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在与其他民族特别 是汉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中,极大地展现了满族文化博大的开放、包容的特色,形成了具有北方民族色彩的地域文化和满族自己的民族文化———满文化。这些民族文化质

实贞刚,注重实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体现出了满族的气质和心理,反映了满族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会使旅游者感到无比新奇。 二、满族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1.物质民俗 由于自然环境和食品自身的特质,满族人主食喜食粟米和粘食。副食喜食猪肉和酸菜。典型饮食有萨其玛,酸汤子,白肉血肠,火锅等。满族的住房因特点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 2.精神民俗 满族的精神民俗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两方面。满族人主要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满族的祭祀主要由堂子祭和家祭。 3.社会习俗 满族传统礼俗中以“尊老敬上”为中心内容。八旗子弟路遇老者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的“好”之意)。平日里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满族的婚礼习俗共有四个基本环节:相看、合婚、放定和婚礼。满族的生育习俗有萨满求子、生儿与育儿习俗等。 三、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策略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 民风民俗的商品化、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社会价值观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风俗 1.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

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暑期调查报告 ——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为例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姓名:关畅 摘要:作为在清朝政权的发源地之一,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担负起了传承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各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满 族文化在这个地方,不但面临机遇,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关键词:永陵镇满族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保护措施 一.基本情况 1.满族概况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满族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伊通、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等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 2.新宾县概况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搭界,南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为邻,西与抚顺市相连,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毗壤。新宾是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介于北纬41°14′10″至41°58′50″,东经124°15′56″至125°27′46″之间,属于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全境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最狭处35公里,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共辖15个乡镇、14个国营林场、180个行政村,73个农、林、畜场,800多个人参场。县人民政府驻新宾镇,距抚顺110公里,距沈阳170公里。为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目前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

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

满族服饰 教案

《满族服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满族服饰中的旗袍、旗头、旗鞋、马褂、坎肩等特点。 2.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用观察、阅读、交流等方法,培养孩子搜集、整理、分析、表达等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体会满族是心灵手巧、充满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激发满族子孙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 由于满族服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它民族的服饰发生了融合,传统的满族服饰有的消失,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认识起来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1.学生利用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参观、合作交流、活动体验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2.教师利用视频、图片对比、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实践,认识旗装 此环节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学组织学生开展查阅资料、参观满族博物馆、调查走访、读书报、观看影片等多种实践活动,了解满族服饰。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对满族服饰有初步认识,为教学做充分准备,还想利用这样的活动机会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实践能力。] 二、汇报交流,走近旗装 师说:“这一段时间,老师让你们开展实践活动来了解满族的服饰。谁展示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学生展示。 师:“老师也搜集了几组图片,想看吗?” 出示五组图片(包括1、清帝王的服饰装2、清皇后的服饰3、普通旗人的服饰4、现代的旗袍5各种各样的满族服饰) 欣赏后师问:“看了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自己看后的感受。 师总结导入:我们满族的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不仅在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世界上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满族服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实践成果,想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选用几组不同类别的满族服装,让孩子欣赏谈感受,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满族服饰的华美。用这些精美的服饰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产生认识这些服装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多种手段,感受旗装。

满族文化&满族建筑

满族文化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纯朴、勇敢的伟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满族在历史上几度崛起,先后建立起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积淀的,它蕴藏着满族共同的心理感情,表现着满族共同的风尚和志趣。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先世慎人就在这片沃土上用慧心巧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春秋战国、秦汉、辽金、元明清各代,留下了绚丽的历史遗存和淳淳的满族民俗文化,如月映红,处处皆见。 满族源流。满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四千年前满族先人肃慎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辽阔地域,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清王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现代无数满族同胞为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而捐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各兄弟民族一道奉献才智。 生产习俗。满族及其先人,世居白山黑水,以渔猎、饲养、采集为业,兼事农耕。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驯养和农耕生产,选择培育各种谷物和蔬菜,驯养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畜禽。满族先民们在此间已能加工皮革,制造陶器,制作木器和粮食加工。到渤海时期冶铁、制造铁器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工具和兵器普遍应用。并能纺纱布、绸、缝制鞋帽,编织筐篓,造出精美的灵石、兽骨、金银珠宝工艺品。到公元800元前后,出现了酿酒、榨油、造纸、制糖、制粉等手工业作坊。伴随着农耕手工业的发展,商贸交流、交通运输业也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独特的满族交通工具。 生活习俗。满族世居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生活习俗呈现出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其服饰多长袍紧裤,喜尚毛皮。名目繁多的各种饰品,独具特色的男女鞋帽。时至今日风靡国内外的旗袍,具有浓郁的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先人的发式。男子梳辫发,女子梳两把头、旗髻等,发式繁多,风采宜人。 满族先人的饮食风俗,简单而又古朴。除多食猪肉外,山果、野菜、鱼虾、野兽也是他们的经常食物。满族还喜粘食,饮米儿酒。火锅、白肉血肠等膳食,以独特的风韵已被其它民族所喜欢,至今饮誉大江南北。先人们对餐具、酒具、烟具亦十分钟爱,样式繁多,极为考究。 满族居住。多依山作屋,傍水而居,并以口袋房、万字炕、地烟囱、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墙,成为近代满族房屋的基本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室陈设水平也不断提高。 文化习俗。满族及其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灿烂文化。渤海时期就已开办学校,金代于1119年创制了女真大小字,清代于1559年创制满文。在习武方面也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都习骑练射,成为“国俗”。 满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先民们凭着智慧、情趣和想象能力创造了灿若群星的文学艺术作品。“八角鼓”、“子弟书”等曲艺戏剧,“蟒式舞”、“隆庆舞”、“腰铃舞”等歌舞以及书画、雕刻、剪纸、刺绣等极有民族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与旅游

民俗与旅游文化 [日期:2008-03-13] 来源:旅游系作者:旅游[字体:大中小] (1)教师简介 刘慧,讲师,旅游文化硕士。 (2)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各地的民俗和其他相关旅游文化的概述,系统地介绍民俗旅游的概念、种类、基本理论和架构,详细阐述了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的民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旅游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3)预备知识 历史学、地理学、旅游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学习目标 民俗与旅游文化是一门为本科生开设的以中国民俗和中国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选修课课,它是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各地区的民俗呈现给学生。其目的就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学习和感受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多彩的民俗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5)重点和难点 第二至第八章为本课程的重难点章节。 (6)模拟试卷

本课程为考查课,没有模拟试卷。 (7)题库 本课程为考查课,没有题库。 (8)参考资料 1、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3、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4、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5、吴忠军.中外民俗与礼仪.东北财大出版社,2007.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 7、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贾蕙萱,沈仁安.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焦宏昌.中外禁忌与礼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0、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彭海斌译.世界民俗学.上海文艺社,1990 11、王献中.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书局,1991. 12、赵锦元.世界风俗概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3、吴忠军.中外民俗.东北财大出版社,2005 14、崔唯,肖彬.世界民族服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15、覃光广.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8. 16、穆子尧.中外传统习俗1001.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17、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8、王锡龄.中华风情大观.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19、王景海.中华礼仪全书.长春出版社,1991. 20、张世满.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1、杨英杰.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2、赵建峡.中外民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23、张世满、王守恩.中外民俗概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4、张世满.旅游与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5、石通扬.塞上江南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 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北盟会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至今,农村中满族甚至长期生活在本县的汉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习惯于用黄豆 制酱。其做法是,头年腊月,将黄豆上锅烀得熟烂。再放入缸中趁 热捣碎,取出打好大小适中的酱块,搁置到来年四月,将酱块洗刷 干净打碎,放入缸中,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可调味、 淹渍咸菜,几乎是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 根据生活的环境不同,食物也是会不同的,满族主要就是靠打猎生活,所以他们的食物也是要求方便一些就可以了。 火锅是满族名馔。满族人原称为“野意火锅”.早在金代,满周 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 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 随食。所说菜系属于清真。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 肉及飞龙肉。有的也用各种山磨菇调汤,如榛菇、元蘑、草蘑、海 拉尔蘑等,其山珍海味龙其不凡。肉味特鲜。还有野鸡肉,沙半鸡 肉等野味。 起源历史 满族火锅的历史很悠久,关于满族火锅的起源,从时间上来划分基本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早在金代;第二种说法是成吉思汗 打入中原时;第三种说法明末清初时期。

早在金代,满周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随食。 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时,用头盔盛马肉唰着吃,这被视为是满族火锅的起源。 明末清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后来清 军入关,便把这用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由于满族火锅的吃起来味 道很是鲜美,后经御膳房厨师加以山珍海味等煮制成御膳上品。到 清代中叶,乾隆退位时想要办个盛宴,于是和珅便建议办千叟宴, 乾隆说他爷爷退位时就办的千叟宴,但天气太冷老人们受不了。和 珅便说,那就吃比较暖和的火锅。就这样全国的老人们暖暖和和的 吃了顿饭,回去都夸皇上圣明,因此吃满族火锅就在全国盛行起来。 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每逢杀猪请客时,都 说是吃血肠,不说吃猪肉。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谓 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 做任何加工,不加调料。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猪肘子的吃法也 是白片,即所谓的片肘花。肉食除喜食猪肉外,还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鸡、鹿、河鱼、哈什蚂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种白菜、辣椒、葱、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时节,采集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枪头菜、柳蒿、四叶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种蘑菇等,或炸或 熬或炖,吃法不一,也是满族的传统食俗。 冬季菜肴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东北冬季寒冷,时间较长,为备足越冬蔬菜,除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渍制方法是:将 理好的白菜,用热水浸烫后置入缸中发酵后而食。酸菜可做汤、填 火锅、做馅等食用。小豆腐是将大豆磨碎,加入适量干菜煮熟,然 后团成团放室外冷冻,用时拿一团放入锅内加热,拌酱而食。制作 小豆腐的由来,据传是满族先祖居住的地区,食盐和卤水很昂贵, 做小豆腐不用加卤水,久而久之,这种吃法便成为满人的习惯并延 用至今。另外满族酿制的大酱也是颇有历史传统的。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张源海 摘要: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概念和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了解,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以青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为例,从青岛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到应该遵循的开发原则三方面来阐述民俗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并对民俗文化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总结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中外民俗文化;发展模式;开发原则;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590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济南很多景区,纷纷策划推出与民俗有关的活动。工作人员为游客精心扎制香囊,并制作端午粽子美食,还组织划船比赛,邀请演艺团体进行歌舞表演等,庆祝古老的端午节[1]。可见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1.1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俗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这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出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理解民俗文化内涵,致力于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2]。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出求审美的需求。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民俗的娱乐性 [3]。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宏伟,会让游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