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满族风俗文化调研报告

满族风俗文化调研报告

2009年度辽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待开发的辽宁省满族旅游文化资源

课题组长:李学成

2009年12月11日

待开发的辽宁省满族旅游文化资源

课题组长:李学成

课题组员:王雁

内容摘要

满族文化作为我国一代封建王朝的主体文化,不仅曾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华民族,并且曾经一度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上世纪 90 年代,旅游业以其强烈的市场性、开放性和需求性而跃居世界第一大产业。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国,中国的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全面整合和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机遇面前,我们积极开发极富特色的满族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满族旅游品牌,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辽宁是全国满族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在全国1000多万满族人口中,辽宁占了一半以上;在全国十三个满族自治县中辽宁省就有八个。分别是辽宁省的新宾、岫岩、凤城、本溪、桓仁、宽甸、清原、北镇。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满族的祖先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满族旅游文化资源主要由三大地域框架组成:一是以抚顺、本溪为中心的东部满族文化兴起板块;二是以沈阳、辽阳、铁岭、鞍山为中心的中部满族旅游文化资源积淀板块;三是以锦州、葫芦岛、朝阳为中心的西部满族旅游文化资源纽带板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辽宁省东部和中部满族旅游文化挖掘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作为满族旅游文化资源在辽宁大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辽西地区,满族旅游文化的史迹挖掘,旅游开发的步子却很缓慢。因此,只有将辽宁的这三个部分的满族旅游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做大做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辽宁满族旅游文化。

除了辽宁之外,在东北的吉林省、黑龙江省至今还生活着300万满族同胞,其余的满族同胞散居在关内,其中河北省和北京市的满族人数比较多。他们的祖先大多因驻防、圈地、守陵、护围等原因而分布在全国各地。吉林和黑龙江的满族旅游文化物质资源大多于满族祖先和驻防有关;北京和河北等地的满族物质文化资源大多与满族的皇族生活有关。

经过各级政府近三十年的辛苦努力,满族旅游文化资源在全省各地初具规模。尤其是辽宁中部地区的满族旅游文化挖掘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虽然有些地区具有着丰富的满族历史遗址、遗迹,但是因为多种原因这些历史遗址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起来。它们是整个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没有完善地保护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遗址可能会逐渐被损毁、破坏,最后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满族的前身建州女真在今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就留下了很多历史遗址,对于保护、利用、开发这些历史遗迹除了有益于发展地方的旅游事业之外,同时也具有教育后人爱家乡、爱祖国的重要历史意义。

万历四十三年(1589)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来又经过皇太极等人的征战,满族于顺治元年(1644)顺利入关,并逐步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清王朝。提到建州女真,就不能不提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虽然不是建州女真的发祥地,但是桓仁却是建州女真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宝地。建州女真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迁入今桓仁境内。桓仁地区山多林密,江河纵横,水丰土沃,气候宜人。适合采集狩猎,捕鱼农耕,桓仁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满族的先人——建州女真,桓仁一度成为建州女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在今桓仁境内的浑江、富尔江、大雅河等流域至今还保存着数十处满族先祖留下的城寨遗址,成为发展满族旅游的宝贵物质财富。这些城寨多建在依山傍水,背山向阳的山坡上,虽交通不便,但易守难攻,难以被发现。据朝鲜使臣申忠一所绘的《建州纪程图记》记载,在今富尔江流域,建州女真城寨星罗棋布,少者三五户,多者四五十户。这些城寨遗址主要有:瓮村、兀弥府、乌剌山城、齐吉达城、牛毛寨、瓦尔喀什寨、雅尔古寨、董鄂城等。

桓仁县乃至整个本溪地区具备了开发旅游资源的前提条件,即该地有丰富的历史遗址、遗迹资源。那么开发旅游的资金从哪里来呢?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可以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专项经费开发现有的遗迹、遗址。五女山城就是在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地方和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在8年后申遗成功的。那么在桓仁选择一两处开发价值大的建州女真遗址,然后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这样就有可能取得专项资金,对遗址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发掘。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招商引资,合作、参股等经营模式大张旗鼓地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东北地区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满族、汉族、锡伯族等祖先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生活、耕种、狩猎。但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学者片面地利用历史资料,一直企图改变中国现有疆界。有的国家每年送大批中小学生到我国东北参观,打的竟然是打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号;个别异国老人也来到东北,带走东北的黑土,放入异国的祠堂中祭祀……开发、利用我们的历史资源,告诉后人我们祖先的真实的历史;同时,我们欢迎世界友人来参观我们祖先生活、劳作、战斗过的地方。我们欢迎所有人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我们坚决地抵制原本是学术领域的问题,个别人偏偏要搞成政治问题的行为。所以说,如

果我们大力开发、利用、研究建州女真的遗址、遗迹,让更多人了解古东北的历史,领土问题的争议也就不存在了。

课题提纲

第一部分辽宁省已开发的满族旅游文化资源

一、已开发的满族旅游文化的物质文化资源。

二、已开发的满族旅游文化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第二部分辽宁省待开发的满族旅游文化资源

一、本溪建州女真

二、桓仁境内主要满族先祖留下的城寨遗址

三、开发满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更好地利用满族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突出地方特色

二、以满族旅游文化为载体,增强辽宁综合发展实力

待开发的满族旅游文化资源研究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成

第一部分满族旅游文化资源状况

辽宁是全国满族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在全国1000多万满族人口中,辽宁占了一半以上;在全国十三个满族自治县中辽宁省就有八个。分别是辽宁省的新宾、岫岩、凤城、本溪、桓仁、宽甸、清原、北镇。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满族的祖先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一、辽宁地区主要的满族旅游文化的物质文化资源

满族旅游文化资源主要由三大地域框架组成:一是以抚顺、本溪为中心的东部满族文化兴起板块;二是以沈阳、辽阳、铁岭、鞍山为中心的中部满族旅游文化资源积淀板块;三是以锦州、葫芦岛、朝阳为中心的西部满族旅游文化资源纽带板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辽宁省东部和中部满族旅游文化挖掘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作为满族旅游文化资源在辽宁大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辽西地区,满族旅游文化的史迹挖掘,旅游开发的步子却很缓慢。因此,只有将辽宁的这三个部分的满族旅游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做大做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辽宁满族旅游文化。

(一)、东部--满族兴起游板块。东部满族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围绕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地区为中心,依托于后金的崛起,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以与明王朝进行过决定两朝生死存亡的历史性战役萨尔浒战役为基点,将抚顺周边的旅游景区、努尔哈赤的第一个都城、丰富的清前史迹足迹及丰厚纯朴的满族风情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辽东请前史迹游览线。辽东地区满族旅游文化资源可以说得天独厚。这里有已经挖掘和发现的清前史迹100多处,占城池、官衙、驿站、关隘、渡口、墩台、教兵场、墓群等数不胜数。

赫图阿拉城遗址

清前期,满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迁都于赫图阿拉。这里至今还留下了很多满族先祖们留下的遗迹。

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永陵4公里左右。“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小山岗,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赫图阿拉城是一座拥有400余年的历史古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到了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这里“黄衣称朕”,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后金天聪八年(1634),这里被皇太极尊称为“天眷兴京”。

赫图阿拉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垣由土、石、木杂筑而成。内城东西长551米,南北宽512米,占地24.6万平方米,内城墙周长2027米。主要建有俗称金銮殿的汗宫大衙门、正白旗衙门、汗王井、关帝庙、满族民居、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门、协领衙门、文庙、昭忠祠、刘公祠、启运书院、城隍庙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及遗址。

永陵遗址

与赫图阿拉城毗邻的永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中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座,原名兴京陵,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康乾时期曾多次重修,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称永陵。陵区占地11880平方米,陵墓面南背北而建,前临苏子河,背依启远山,与烟囱山隔河而望,静卧于一片深山碧岭之中,颇得山川天然之形胜,有“郁葱王气钟烟霭”之势。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兴祖直皇帝)、祖父觉昌安(景祖翼皇帝)、父塔克世(显祖宣皇帝)和伯父礼敦(右穆武功郡王)、叔父塔察篇古(恪恭贝勒)等人及妻后等清皇室祖先。整个建筑群既体现了鲜明的满族民族风格,又受到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充溢着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

萨尔浒古战场遗址

公元1619年,明神宗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金。杨镐经过一番紧张的调兵遣将,集中了十万人马,号称四十七万。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已经从抚顺出发打了过来,他就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杜松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他想抢头功,不管气候恶劣,急急忙忙冒雪行军。他先攻占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口;接着分兵两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的界藩城(今新宾西北)。努尔哈赤一看

杜松分散兵力,心里暗暗高兴,集中八旗的兵力,一口气攻下萨尔浒明军大营,截断了杜松后路。接着,又急行军援救界藩。正在攻打界藩的明军,听到后路被抄,军心动摇。驻守在界藩的后金军从山上居高临下地压下来,把杜松军杀得七零八落。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赶到,把明军团团围住。杜松左右冲杀想要突围,突然一箭飞来,正射中他的头部,杜松从马上栽下来死去。部下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路人马先覆灭了。北路的马林从开原(今辽宁开原)出兵,刚刚到离开萨尔浒四十里的地方,得到杜松兵败的消息,吓得急忙转攻为守,就地依山,扎下营垒,挖了三层壕沟,准备防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力从界藩马不停蹄地赶来,攻破明军营垒。马林没命地逃奔,才回到开原,第二路明军又被打散了。坐镜沈阳的杨镐,正在等待各路明军的捷报,哪想到一连两天接到的竟是两路人马覆灭的坏消息,把他惊得目瞪口呆。他这才知道努尔哈赤厉害,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刻停止进军。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本来胆小,行动也特别迟缓,接到杨镐命令,急忙撤退。山上巡逻的二十来名后金哨兵远远望见明军撤退,大声鼓噪,明军兵士以为后面有大批追兵,争先恐后地逃跑,自相践踏,也死了不少。剩下的一路是南路军刘铤。杨镐发出停止进军命令的时候,刘铤军已经深入到后金军阵地,各路明军失败的情况,他一点也不知道。刘铤军虽然勇猛,但是毕竟寡不敌众,被八旗军全歼。

(二)、中部--满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人文积淀游板块。辽宁中部满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沈阳故外还有沈阳四塔四寺、昭陵、福陵、辽阳东京城、辽阳东京陵、曹雪芹故居、鞍山汤岗子温泉、本溪温泉、辽阳汤河温泉等。

沈阳故宫

努尔哈赤1625年定都沈阳后,改沈阳为盛京。沈阳故宫是皇族生活,进行政治活动的地方,也是皇族礼仪庆典、拜祭祖先的场所。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占地面积 6 万平方米,有建筑 90 余所 ,300 余间,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 ( 明天启五年,1625年) ,建成于清崇德元年 ( 明崇祯九年, 1637年) 。清顺治元年 (1644) ,清政权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从康熙十年 (1671) 到道光九年 (1829) 间,清朝皇帝11 次东巡祭祖谒陵曾驻跸于此,并有所扩建。

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中轴线,分为东路、中路、西路 3 个部分。大政殿为东路主体建筑,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前面两侧排列

亭子 10 座,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统称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议政之处。大政殿于清崇德元年 (1636) 定名为笃功殿,康熙时改今名。殿为八角重檐攒尖顶木结构。在须弥座的台基上,绕以青石栏杆,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门组成。正门前金龙蟠柱,殿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殿内彩绘梵文天花,团龙藻井。中路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分前后 3 个院落。南端为照壁、东西朝房、奏乐亭;前院有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院是以清宁宫为主的五宫建筑。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一跨院,称东宫、西宫。东宫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西宫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 , 是文武群臣候朝之处。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垂脊及两山的“墀头”均以五彩琉璃镶造。

崇政殿是故宫的正殿,建于后金天聪时,是清初朝会之所,为五间九檩硬山式,俱辟隔扇门,前后有出廊,围以石雕栏杆。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内彻上明造,梁架全部为和玺彩绘。殿前东置日晷,西设嘉量。殿后是凤凰楼,同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永福宫、麟趾宫五宫建在近 4 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绕以高墙,独成一座宫院。凤凰楼建于后金天聪年间 (1627 ~1635) ,是休息和宴会之所,入关之后,曾存放玉玺、帝王像及行乐图。楼为三层歇山式,深广各 3 间,四周有围廊,顶盖黄琉璃瓦绿剪边。

西路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 (1782 ~ 1783) 增建。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最前面为校马场。

文溯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为三重□ 硬山前后出廊式建筑,黑琉璃瓦绿剪边。梁枋间彩绘“ 白马献书” 图案。东侧有一碑亭,内立乾隆亲撰的《御制文溯阁记》 ( 正面 ) 和《宋孝宗论》 ( 背面 ) 。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

福陵

福陵,是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1559~1626年)和他的后妃叶赫那拉氏、富察氏的陵寝。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郊,也称“东陵”,陵园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最后完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被当时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2月又成为国家建设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公园”。后又经康乾时期多次增修和改建,形成一组具有独特风格的陵寝

建筑体系。它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

福陵建于一块丘陵地上,前临滔滔浑河水,宛如银练起舞,后倚莽莽天柱山,恰似巨龙卧伏,这里地势雄伟,环境清幽,山水蒸绕,高山似拱,万松耸翠,凌云大殿在四周雄美景色衬映下,显得幽静肃穆。

福陵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达19万平方米,四周绕以矩形红色缭墙,南面正中辟正红门,东、西两面辟侧红门。正红门为一座三楹仿木构造的单檐歇山顶建筑,东西两侧的袖壁中心嵌有五彩琉璃蟠龙。门外有东西相对的石狮、华表、石牌楼,再南有下马碑,刻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是乾隆时期替换了原木制下马碑而建的。牌楼以赭色石材仿木构造,四柱三楼,四根石柱头上立有“望天吼”石兽。这是清初石坊与望柱相结合的特殊形制。整个陵门前的布局,似堂子供板一样,为满族早期风俗在陵园建筑上的具体反映。

昭陵

昭陵位于沈阳城北,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昭陵陵寝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4年7月1日与沈阳故宫、沈阳福陵和抚顺永陵,经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方城四角有角楼。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

为地宫。宝城后面是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昭陵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昭陵每年举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东巡临时告祭之外,还要举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扫,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举行的“万寿告祭”,为皇太后加徽号举行的告祭,或出征凯旋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来此行礼,此外还有途经盛京的官员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谒等等。

沈阳四塔

在沈阳城的四周各建有四座塔,每座塔的旁边各建有一座喇嘛寺院。南塔名为“广慈寺”;北塔名为“法轮寺”;东塔名为“永光寺”;西塔名为“延寿寺”。沈阳四塔建于崇德五年(1640年),顺治二年完工。乾隆皇帝曾为四寺题写匾额,悬挂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为“慈育群灵”,延寿寺为“金粟祥光”,广慈寺为“心宏彼岸”,法轮寺为“金镜周园”。四塔四寺除名称和供奉的佛像不同之外,其建筑规模和造型几乎完全一致。

北塔法轮寺现在位于于洪区北塔街27号,占地约1万多平方米,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殿、晾经楼、僧房等各式建筑共计四十二间。大殿高悬乾隆御题“金镜周圆”匾额,殿内供“天地佛”一尊,左右佛两尊,菩萨八尊。“天地佛”俗称“欢喜佛”,为男女拥抱交接状,象征“天地交泰”。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四大天王和韦驮。塔位于寺院的东北角,高21米左右,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基座为方形束腰须弥座,雕刻着西番莲等纹饰。基座及壶门两侧各立石柱,雕刻着俯仰莲、宝莲花等纹饰,每面中间都用两根石柱构成三个壶门。中间的壶门凸出,内置宝盆、火焰珠,两侧的壶门稍稍内收。基座之上是三层圆坛座,立着宝塔式的塔身,由砖砌成,共十三层,层层内收,塔身顶上为宝盖、塔刹。

东、南、北三塔相继在八十年代得到修复,西塔由于过分残破,于1968年被折除。在拆除西塔时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包括佛像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1998

年,西塔和延寿寺复建,西塔塔高26.33米,塔基座占地256平方米。延寿寺占地总面积4000平方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共占地800多平方米。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壮观。

另外,从1985年开始,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在北轮寺内建立了碑林,现收集到石碑100多通,其中最古老的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石碑,最晚的是伪满时期的石碑。这些石碑经过修复,大多立在寺院当中,向游人们无声地述说古今的事情。

辽阳东京城

辽阳是一座有着24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叶,辽阳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军事重镇。

1616年(天命六年)的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老城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随着战争的胜利,后金的实力增强,尤其是经过萨尔浒大捷后,努尔哈赤的雄心日渐突露。1621年,在攻占明朝东北首府重镇辽阳后,随断辽东大地尽在努尔哈赤掌控之下。为了更好地控制东北,以便谋取更大发展,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

刚迁入辽阳时,由于辽阳城内汉人反满情绪高涨,往井中投毒、袭击满人的行为不断发生。努尔哈赤便下决心在太子河东岸的一块高岗地上修筑都城。赫图阿拉为兴京俗称老城,为了区别赫图阿拉老城,努尔哈赤将在辽阳太子河东修建的都城命名为东京,俗称新城。“城周六里零十四步,高三丈五尺,东西长二百八十丈,南北长二百六十二丈五尺”。现今的实测:城南长975米,西长945米,北长975米,东长924米,城周长3841米,墙高10米。城共有八门:南为天佑、地载;北为德盛、福盛;东为抚近、内治;西为怀远、外攘。城内修建有宫殿、署衙、府邸、庙坛、营房,城内有努尔哈赤议政的八角殿,现仍有遗迹可寻;城内东侧建弥佗禅寺。城之规模虽然不大,但是仿照明紫禁城的建筑设计,较之赫图阿拉老城,要宏伟的多。体现了努尔哈赤定都辽阳的决心和得胜后实力增强,进一步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霸气。城墙的建筑使用了砖石夯土结构,宫殿的建筑上使用了硫璃砖瓦,努尔哈赤的寝宫富丽堂皇,八角殿金碧辉煌。

1625年春,努尔哈赤在拜谒祖陵(东京陵)后,亲率家眷及10万大军迁都奉天(沈阳),从此东京(新城)只作为陪都,并派重兵把守。随着历史的变迁,清王朝的衰落,东京新城疏于修葺,几度荒废。1949年解放后,在新城出土了东京城四个城门的四块石额:天佑门、内治门、德盛门、抚近

门。每块门额上均刻有“大金天命壬戌年”字样。清史专家认定,沈阳盛京城门门额题名正是仿用了辽阳东京城的门额题名。城内挖掘出来的石碑、门额、宫殿遗物等收藏在辽阳博物馆。

令人惋惜的是,当年凌云飞驾的辉煌建筑已不复存在,唯有仅存的天佑门城楼经过修葺后巍然屹立,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繁荣昌盛和金碧辉煌。

东京陵

东京陵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辽阳老城东北阳鲁山上,现属太子河区东京陵村。陵寝营建于后金天命九年四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景祖、父显祖、孝慈皇后及皇妃、皇伯父、皇弟、皇子等诸墓,曾从新宾赫图阿拉迁移辽阳,称东京陵。陵周围立界址,界内禁止樵采放牧。天联三年,孝慈皇后墓再迁沈阳东陵,与太祖合葬。顺治十五年,又将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伯父礼敦等祖辈墓,迁回祖居赫图阿拉。东京陵这里仅有舒尔哈齐、穆尔哈齐、巴雅喇、雅尔哈齐、褚英、大尔差等六人墓。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缭墙、山门、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尔哈齐墓前,是四券单檐歇山式建筑,内有彩绘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庄达尔汉把兔鲁亲王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刊刻,字迹清晰,雕刻精美。东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业辽沈期间一度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权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述诸人墓,分布在阳鲁山岗,陵园四处建筑占地面积3 504平方米,舒尔哈齐在山岗西南角,陵四周缭墙,红门西南向,碑亭在墓前、四券单檐、彩绘藻井建筑,亭内立顺治十一年《庄达尔汉巴图鲁亲王碑》,汉、满文刊刻。其左咪巴雅喇和雅尔哈齐墓园。四周缭墙。穆尔哈齐及其子大尔差墓园在岗下东南角,四周缭墙,墓前立康熙十年《追封多罗勇壮贝勒巴雅喇碑文》、《追封辅国公谥刚毅大尔差碑文》以及康德二年《御赐多罗庆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碑文》,墓内骨灰用罐盛装。

这处陵的规模很小,除山门外有碑亭、缭墙,别无其他建筑。经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屡加重修,并赐碑表墓。巴雅喇和雅尔齐墓园,于六十年代毁平,碑石砸碎。现存三处墓园,加以复修,基本完好。

(三)、西部--清帝东巡游板块。辽西地区与清史文化尤其是清朝建立后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由于辽西地区位于清王朝两大都城之间的特殊位置,再加上辽沈地区是清王朝的发源地和大后方,使得清朝前期很多帝王北上祭祖谒陵都要经过这片走廊地带。因此这片地域不仅带来了神秘感,而且,留下了众多清帝北上祭祖的人文足迹。自公元1671年康熙皇帝北上祭祖以来,先后有乾隆、嘉庆、道光等清帝共11次东巡祭祖谒陵,从而为辽西地域留下了众多清帝

北上的风物传说,使辽西地区作为连接清朝两大都城的作用更加明显。辽西地域有两个重要的清史人文值得挖掘。一是辽西是清初两代开国皇帝逐鹿中原的必经之地,而且就是在这块地域下,留下了明清两朝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最惨烈的历史性战役。因辽西走廊最终让清朝两位开国皇帝遗恨终生,未能实现从山海关入主中原的梦想,从而使辽西地域在17世纪的上半叶对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深入挖掘辽西战事的时代背景和战争的内涵,对于我们今天推出辽西战事凭吊旅游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是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四代清帝北上祭祖的驻跸足迹。因为清朝各位皇帝东巡是清王朝重要的国事活动,礼仪规格最高,仪式也最为隆重,各个地方官员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这里留下了清朝皇帝北上祭祖的各种风物传说和历史人文内涵。他们驻跸过的地方,东巡期间的饮食,各种仪式和风俗都成为重要的历史素材,来打造全新的辽西清史文化游。

清朝历代皇帝曾11次东巡,往返广宁(今北镇)共停留18次,其居住和活动的时间都仅次于皇帝们在盛京和兴京的时间。他们在广宁兴建行宫,到北镇庙行礼,游览医巫闾山,并在这些地方留下了许多诗篇和碑刻,以及脍炙人口的传说,这些无疑都推动了当今北镇旅游经济的发展。

北镇古代就有“幽州重镇”之称。早在辽金时期这里就有了女真人繁衍生息的足迹。从1622年开始,满族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北镇境内。清朝于1644年在北镇设佐领,后有设为城守尉。1664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立广宁县,分管北镇旗民事务。满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已经经历了近400年。北镇现在已经成为了满族的聚居之地,满族人口占到北镇市总人口的62.4%。北镇悠久的满族历史使得这里有着丰富的满族文物古迹、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较为鲜明的民族特征。1989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北镇满族自治县从此北镇的满族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北镇古城

广宁城址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东距中安镇14.5公里,南距沟帮子镇26公里,北距长城分税关7公里,沈山公路(102线)经由此地,地处东北通往关内的重要交通要道,是明代东北地区重要的卫城之一。1983年,经北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不仅仅是锦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它与省级文保单位北镇鼓楼、李成梁石坊合三为一,经辽宁省专家推荐被破格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宁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宽北窄,南北长2公里,东西最宽处1.6公里,周长7公里。城墙高11.7米,基宽6米,顶宽5米,以条石做基,内石外砖,砌墙以石灰,中填夯土,以三合土铺砖封顶。墙顶外侧设女儿墙及垛口。城墙

四隅各设一角楼,东南称柔远,西南称望京,西北称瞻秀,东北称镇朔。开有5座城门,东称永安,东西称泰安,南称迎恩,西称拱镇,北称靖远。各门均置有瓮城,内有马道可登城门上。门上建有城楼。南城外原还建有南关厢,周长1654米,开有3座城门,南称迎恩,东称宣化,西称振武。城内设五条主要街道,均呈V形,交会处称什字街。什字街至南门称南大街,至西门称西大街,至北门称北大街,东至北大街称老东街。北大街最长,南北大街为城内主要商业区,南大街最为繁盛,余者次之。古城墙于1972年被拆除,只保留378米一段砖墙和北部1350米一段土墙,作为城址进行保护。

据了解,广宁城过去为辽代显州城所在地,元代末期由于战乱被毁。明朝建国后,改府县制为军卫制。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以王雄为指挥佥事,开始主持在辽、金、元故城旧址上重建广宁卫城。以后明朝各代及清乾隆、道光时期曾多次增展、修缮广宁城。清代末期,广宁城因无人管理致使部分墙体倒塌、残毁。解放后,广宁城址曾一度被列位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由于受“文革”的冲击,城墙曾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又被拆除大部分,保留了现存的城址。直到1983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宁城始建时代较早,城墙的建筑规模较大,设施较为齐备,现存之墙保留了原有面貌。从其被破格列入“国保”就可以看出它对于研究和考证广宁城的建筑规模、布局及形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北镇鼓楼

鼓楼位于北镇市城内中心,原为辽代显州城南门,明代扩地时保留下来。辽东总兵李成梁、马咏曾先后做过点将台,清代改为鼓楼,为二层单檐歇山式,占地625平方米,大木架结构,重檐建于楼座之上。

鼓楼的台基为砖砌,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高8米;楼的上部有女墙,中有券门,门洞高6米,宽4.5米;北面有门,内有40级台阶可上楼台;台上正中为两层阁楼,高8米,有梯可攀。清末民初曾屡加修葺。1929年(民国十八年),在南北两面新添“幽州重镇”、“冀北严疆”八个大字。

北镇鼓楼对研究明代钟鼓楼的建筑结构、形式,有重要价值。它与其南侧30米处的李成梁石坊遥相呼映,成为著名的旅游场所,游客络绎不绝。

二、已开发的辽宁满族旅游文化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满族是诞生于17世纪上半叶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它的主源是建州女真,但是在满族的形成过程中又融入了蒙古族、锡伯族和汉族的血统。满族形成本身便是中华民族形成得一个断代史文化,其间的文化元素的继承和发展突出的地方特色都是可以发掘的。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建立盛京。沈阳做了200多年的陪都历史、皇宫的政治活动及生活、礼仪盛典和祭堂子、拜祖先、立索摩杆等都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累。满族皇族生活习惯已经不是简单的对农耕渔猎民族习惯的传承,这中间的皇族贵戚生活宫廷化,宫廷生活吸收中原文化并与之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皇宫文化,也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萨满教是起源与满族祖先的一种无教义、教规、教徒,也没有布教固定场所的一种古老的宗教。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萨满教的基础不仅仅在于满族,而且在锡伯族、汉族中间也在广泛的流传。这里面既有萨满教的历史沿革,也有萨满教的地域影响。在萨满教这一原生宗教问题上表现出了交融和合谐,原来本是不同的民族统一到了共同祈福祈寿和对大自然、对万物生灵的崇拜。

满族的饮食文化不但独具特色而且有些饮食习惯及食品已经对全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说由于满族故乡盛产蜂蜜,满族流传下来吃蜜渍食物的传统。所以,把水果、野果用蜜渍成蜜饯、果脯。今天,北京的蜜饯、果脯闻名遐迩,是满族开的先河。满族祖先发明的蜜饯,不但有利于延长水果的保存期,而且把水果转化为干果和糖化的蜜饯,丰富了果品的品类。

此外,满族服饰文化中的旗袍、寺庙文化中的北镇庙、佑顺寺、广佑寺及三教合一、家居不居中的口袋房、万字炕以及饮食文化中的秫米干饭。秫米水饭等等都是极富民族文化底蕴的。辽宁许多满族自治县和满族同胞聚集地,至今保持着浓郁的满族生活习俗,这些地区或者以满清的历史文化古迹为依托,或者以满族民俗风情为特点,用实物展出或民俗表演等各种形式来展示满族的文化和风俗。

满族的婚俗

满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姻风俗习惯,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满族结婚一般先由男方择出吉日,同女方协商,最后由姑爷携礼物去女家"送日子",并将原议定的聘礼如数备齐,送至女家,称为"过大礼"或"过彩礼"。结婚前1天,两家相距路远者,男方要代女家就近选好落脚之处,称之"打下处"。女家提前1天,亲友女眷陪同新娘抵达"下处",并将妆奁送至男家。

结婚,男家要正式操办3天。第一天为"杀猪",作杀猪、宰鸡、借餐具、打帐棚等准备工作。第二天为"亮轿"或"走轿",午后抬花轿近处绕一圈、接待送妆奁的客人,新郎上坟祭祖。第三天为"正日"。清晨,新郎披红戴花,在伴郎陪同下,鼓乐吹奏,乘轿或骑马带领迎娶新娘的彩轿或彩车,去女家或"下处"迎亲。一般来说迎亲的队伍都是在天没亮的时候就要出发,整个队伍一路上吹

吹打打,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新郎出去迎亲,在新郎出发迎亲同时,新娘在家也要做一些充分准备,最主要的是由新娘长辈和全福人给她进行梳妆打扮,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把脖子上带的锁解下来还给娘家人。生命伊始便挂在脖子上的吉祥锁,是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祝福,如今要出嫁的女儿留下这锁又表达了女儿的恋恋不舍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同时解下这把锁,也标志着女孩子从此成人,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一路上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到了,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子要由哥哥或者是叔叔背上花轿,并护送到男方家里。下轿之前,新郎要把在轿上挂的弓和箭拿下来,搭上箭对着花轿要连射三箭,射箭的意思就是要驱赶一路上带来的邪气。射箭反映出满族是一个射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习俗。新娘下轿之后,在左右搀扶下要脚踩红毡,象征一生一路永远走鸿运。接着新郎要用秤杆将新娘的盖头揭开,然后抛到屋顶上去,一桩称心如意的婚姻就这样上达天神了。抚一抚新娘的发,再摸摸自己的头,以示夫妇二人白头偕老。

在庭院中设有供奉天地牌位的桌子。新人在天地桌前对牌位跪拜,称为"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公婆,夫妻对拜。拜完天地进入洞房之前,要跨过一个火盆,寓意将来的日子红红火火;还要跨过一副马鞍,以示全家老老小小平平安安。进入洞房之后,便是要坐帐,也叫 "坐福",所谓"坐福"实际上是"坐斧",将一把新斧子置于被褥之下,新人坐在上面,寓意坐享幸福。小孩子们在一旁会把花生、大枣、栗子等干果撒在炕上,大枣加栗子表示早生贵子,花生则是希望新娘子日后生男又生女,生女又生男。洞房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喝交杯酒,此外还要吃一些食物,有的吃面条,象征着长寿;有的吃饺子,饺子还要半生不熟的象征着早生贵子;还有的吃用豆、肉、米做的饭,象征着家庭兴旺、家族兴旺。

婚礼渐入高潮,由德高望重的族老在庭院当中为新人唱起了《阿察布密歌》,也就是《合婚歌》,人们把酒和食物抛向空中祭告上天,祝愿新郎、新娘合合美美,祝愿整个家族兴旺延绵。

午间洒宴,以女家客人为尊,称之为"上亲客"。新郎与其父母要出面寒暄,新郎要敬酒谢亲。新郎新娘依桌向来宾敬酒拜席。饭后,新娘要为郎家至亲"装烟"、点烟(火),亲友须回赠"装烟钱"。晚间,新郎平辈男女,有闹洞房的习俗,同新郎、新娘吃、闹、耍笑,直至深夜。婚后9天,有"回九"之俗,新婚夫妇携带酒、糖、鱼、粉条等4彩礼物去娘家回拜。称为"占九"。

满族的婚姻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满族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社会

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文化的特点。如今辽宁最庄重、最有影响的婚礼都以满族婚礼仪式进行。

满族礼俗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有讲礼貌、重礼节的优良传统;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礼仪、礼节在生活中的作用,他们所创造、借鉴和遵循的礼节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满族的礼节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感情培养,比如同是磕头,满族人和汉族人是不一样的,汉族人一般跪下之后,就是磕三下,满族人则要磕一下、抬起来、直起身子看着祖宗的牌位,再磕一下,再直起身来,看祖宗的牌位,再磕一下,再抬起身来,看祖宗的牌位,以示对祖宗的尊敬。

第二层次起到感情交流的作用。八旗之内,非亲即友,男人见面,互相都要打千,你也打千,我也打千,最后高潮就是互相擦肩,这是一种感情交流。

第三层次是感情宣泄,因为满族人经常出去打仗,要生离死别,每次告别都可能是永别,每次相见都是一种久别重逢,夫妻之间要行顶头礼,用一个形容词来讲叫"情深入怀"。丈夫回来之后,他要站直地面向家人,作为主妇,妻子,见面之后她的头直接撞向他的胸脯,两手抱着他的后背,她可以哭,也可以说各种话,充分地发泄出来,丈夫则摸着她的头或摸着她的背说些安慰话。妻子行完顶头礼之后,大一点的孩子就行抱腰礼,抱腰礼就打千,双手抱着父亲的腰,头低下来,也可以哭,也可以说很多很感动的话,他父亲则摸着他的后背,讲些安慰的话,这种情况是非常感人的,是可以把感情充分发泄出来的。

满族礼仪的种类主要有见面礼、问安礼、请安礼、辞岁礼、拜年礼、吊亡扫幕礼等。

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饰比较有传统特色,主要体现在服装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夸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一些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老的妇女主要为御寒,年轻妇女讲究质地、款式、花样、颜色,用以衬托体态美。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一般是白色的或绿色、黄色等,较之女人的要长得多,尤其上山下地的男人腿带大都扎到膝盖下。

袜,在四十年代以前,民族特点仍非常明显。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的两道脸傻鞋。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鞋,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男

女袜相同,用白布做成,袜腰单层较薄、袜底数层较厚实、起到鞋的作用。满族人的鞋和袜不分左右脚,可以随意穿着。

帽子,满族人女人无帽,男人有帽,而男人过去戴的帽子分为棉帽、夹帽和草帽。棉夹帽均分有顶和无顶两种。有顶的称为小帽,无顶的称为帽头。

装饰物,满族妇女特别讲究首饰,她们常戴的首饰主要有方簪、扁簪、花簪、耳簪、花针、疙瘩针、云卷翅、燕几翅、耳钳、手镯等多种。这些首饰品质地不一,主要由金、银、玉、珠、骨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世,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高低家庭的贫富。

发式,在过去年代里,满族人的发式特别讲究。一般说发式主要根据年龄段而修剪梳理婴儿梳剪"木梳背",一周岁后,男孩剃光头,女孩留发,梳小辫、扎红头绳,前额留刘海。

姑娘结婚时要"扯脸"是指用线类物品将脸、颈鬓部汗毛绞掉,要修整双眉,开始"上头",即梳头翅儿。在满族妇女中"上头"后即意味着已结婚的标志,年轻已婚妇女均梳这种头,现在六十岁以上的满族妇女多这样梳妆过。满族妇女进入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有区别,"团头"叫旗鬓,位置在正上方;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

满族食品

满族的主食品种多样,风味独特,其特点是酸、粘,原料主要是玉米、高梁、大黄米、黄豆、小豆等。酸汤子原为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做法是用玉米整粒入缸加水浸泡,发酵后用清水冲洗,去酸味,磨成水面,滤去渣皮,榨去过多的水分,即成汤面。吃时,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姆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盛碗,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酸汤子具有细腻、滑口、易消化、营养等优点。酸汤子现已成为丹东、宽甸、凤城等地一些饭店不可缺的美味食品。

满族喜种粘性作物,用其制作的各种面食,统称饽饽。饽饽种类繁多,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椴树味饽饽、菠罗叶饽饽等。尤其是苏叶饽饽,它是用粘高梁米面包上小豆或苏子为馅,外用苏叶包上做成饺子状蒸熟,清香可口。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春天种地活累,许多农家将熟玉米馇和熟黄豆磨成面,称为炒面,饿了就冲一碗吃,十分的方便;夏季炎热,将玉米子煮熟再放进凉水,用笊篱捞出食用,清凉可口;秋季新粮下来后,满族人做成饽饽祭祀先人,祭祀时要磕头,俗称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