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津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8—2025年-天津商务委员会

天津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8—2025年-天津商务委员会

天津市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8—2025年)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制冷技术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2018—2025 年是“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实施期,是天津市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落实中央“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进一步促进天津市冷链物流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天津市冷链物流全要素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7〕29号)、北京市商务委、天津市商务委、河北省商务厅联合印发的《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规划(2016—2020年)》(京商务物流字〔2017〕2号)、《天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天津市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天津市商务委关于开展冷链物流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津商务流通〔2017〕16号)和《天津市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工作方案》(津商务流通〔2017〕28号),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8年至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1—

天津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天津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起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和环渤海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拥有中国北方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对外贸易口岸及世界级枢纽港,对外连接东北亚、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对内辐射“三北”腹地。同时,天津市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核,拥有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为天津冷链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发展基础

1.冷链物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截至2017年7月底,天津市规模以上冷库(库容5000吨以上)42座,总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流通加工场地约7.8万平方米,有效库容140万吨。目前在建冷库6座,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库容14万吨;拟规划建设的冷库11座,库容规模约29万吨。天津市冷库容量紧随江苏、山东、上海、广东,位居全国第五,万吨级以上大型库占86%,人均冷库保有量达到905千克,位居全国第二。天津市与其他主要省市冷库状况比较如图1所示。从业人员3446人,2016年总营业收入35.3亿元,平均利润率8%。

全市共有专业冷藏运输车2289辆。其中,城市配送车辆710辆,占比31%;干线运输车辆1579,占比约54%。规模以上的冷链(冷藏车保有量在10辆以上)运输企业27家,拥有共计623辆冷藏车。全市共有260家便利店和62家超市拥有冷链销售终端,—2—

冷冻、冷藏展销柜达4559个。全市标准化托盘保有量为150万盘,冷库叉车和电梯保有量388台。

图1 天津市与其他主要省市冷库状况比较

2.冷链物流试点城市成效显著。

2011年,天津市被商务部、国台办确定为首批“对台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2015年被商务部、国标委确定为“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2016年被商务部、国标委定为“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2017年被商务部、财政部确定为“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在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天津市大力加快冷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物流装备与技术水平,持续扩大终端销售网点数量,冷链物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与服务水平不

断提升,成本明显降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冷链物流在

物流行业内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推动天津经济发展的新兴

—3—

力量。

3. 冷链物流标准化居全国前列。

2015年,出台了《天津市冷链物流储运销地方标准》、《冷库技术规范》和《运输车辆设备要求》等9项地方标准。其中,《天津市冷链物流储运销地方标准》是我国发布的首部针对冷链物流储运销系统化标准。随着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天津冷链物流的标准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等物流设备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6月底,标准化托盘的租赁数量达到3161万个,带托运输率达到53%。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三地标准对接也得到了有效推动,目前三地正共同完善冷链系列标准,将逐步实现互认互通。

(二)存在问题

1.冷库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一是冷库布局有待优化。从布局上看,滨海新区的东疆、北疆港区(包括开发区和海洋高新区等)和中心渔港是三大冷库聚集区,而市区冷库则主要分布在外环线周边,这与我市人口分布存在一定偏差,也不利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

二是冷库设计不尽合理。天津市仓储型冷库比较多,具有分拣、加工、服务等配套功能的冷库较少。天津市规模以上冷库中,各类立体库只有11座,约占26%,自动化冷库只有4座。大多数平层库由于库内净高较低,有效库容占保温面积的比重非常低。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高为18—27米的单层立体库相比,天津市大—4—

多为高6—11米的单层平库,冷库运营的耗能较高;同时,冷库场地、穿堂、月台、仓门以及冷库内部的柱距布局等设计也不尽合理,难以与物流标准化有效对接。此外,一些大型冷库查验场区未配置自带制冷系统集装箱插电桩。总体上看,天津亟需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冷库容积和效率。

三是产地预冷基础条件欠缺。冷库数量少,技术水平低,最先一公里品质难保证。目前,天津产地预冷多采用1000吨以下的固定式小型冷库存在建设标准较低,冷库使用率不高等问题。此外,由于小型冷库缺少组合库体,同一温区混储各类农产品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最先一公里的品质难以保证。

2.冷链运输发展较为滞后。

与上海、北京等冷链物流发达地区相比,天津市专业冷链运输车辆的数量还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天津现有冷库的配套需求,“板车+棉被”的运输方式依然存在。为中心城区配套的中小型专业冷藏车,以及高国标(国V)和新能源冷藏车的使用较为比例较低,现有冷藏车的跟踪定位、全程监控系统以及可追溯系统等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3.冷链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冷链标准化与各环节对接不够紧密,冷链环节标准执行的有效监督有待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化相对滞后,尚未实现对冷链物流大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及决策分析,缺乏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产品追溯、货物查询、技术咨询、产业动态分析等功能于

—5—

一体的区域性、公共冷链物流资源交易运营平台。国际化冷链食品的高效智能通关有待加强。

(三)面临形势

1.消费升级助推冷链物流需求高速增长。

2016年天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74元,同比增长8.9%,紧随上海、北京、浙江之后,位居全国第四。2015年天津市冷链食品人均消费268.4千克/人/年1,高于重庆、辽宁、上海、北京等人均消费较高省市,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北京冷链食品人均消费达到251.7千克/人/年,位居全国第四。京津冀地区的冷链需求将率先进入高速增长期。

2.国际冷链物流需求规模快速提高。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澳洲、东盟以及新西兰等国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大幅下降,天津作为肉类、水产品指定口岸,天津口岸进口的国际冻品呈现井喷式增长,肉类年进口量占全国的30%以上。2016年,天津口岸进口冻品(猪、牛、羊、禽肉、水产品)162万吨,同比增长62%,进口水果11万吨,增长10%,天津市正逐步成为国际冻品及冷链物流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2016年,天津市水海产品进口额15.1亿元,同比青岛、大连、上海口岸的74.6亿元、61.8亿元和60亿元,天津市水海产品进口

1《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表6-21分地区居民家庭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2015):对食品有明确的统计分类,其中需要冷冻、冷藏设施的冷链食品主要包括:蔬菜及食用菌、肉类(猪肉、牛肉、羊肉)、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及干鲜瓜果类。天津市2015年上述品类的人均消费分别为:115.1、25.2、4.9、16.6、16.8、17.1和72.7千克/年,合计为268.4千克/人/年。北京市冷链食品人均消费251.7千克/人/年,也是根据表6—21的分类统计序列合计的。

—6—

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随着天津自贸试验区功能的逐渐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将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宗冻品将选择天津港口岸入境。同时,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为天津冷链物流发展也带来了新机遇,新走廊和新节点正在形成。

3.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的新兴商业模式加速涌现。

互联网解决了信息共享,物联网解决了“储配”共享,大数据解决了分析共享,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合将催生无人售货超市、无人售货便利店等新商业模式。在冷链物流领域,智能化移动式冷库、中央厨房、城市冰箱等将助推冷链物流系统的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全流程整合与品质提升。

(四)需求预测

根据农业部预测,2020年全国主要冷链产品人均消费水平将达355千克/年,2025年将达399千克/年,(按照脚注2中的国家统计序列进行测算),如表1所示。

1.天津市冷链物流预测。

2016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数量1562万人。据市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天津市常住人口数量将达到1710万人,冷链物流需求量将达为607万吨;2025年天津人口将达到1905万人,冷链物流需求量也将达为762万吨,如表2所示。

—7—

2表1 主要冷链产品每年人均消费量预测(千克)

表2 天津市冷链物流产品需求量估算(万吨)

—8—

2.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需求预测。

2016年末,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常住人口分别为2173万人、1562万人和7470万人。以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5.86‰估计,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人口规模达11581万人,冷链农产品需求将达4107万吨,其中,进口冷链农产品需求达411—616万吨,约占总需求量的大约10—15%,人均需求每年约360—530千克;到2025年,京津冀地区的人口规模达12068万人,冷链农成品需求将达4821万吨,其中,进口冷链农产品需求达723—868万吨,约占总需求量的15—18%,人均每年需求约600—720千克。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产品需求量估算如表3所示。

表3 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产品需求量估算(万吨)

3.环渤海地区冷链物流需求预测。

—9—

环渤海地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有城市157个,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有13个。同时环渤海地区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港口群和立体交通网络,也是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最繁荣的区域。据估算,2020年环渤海地区的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将达7200万吨左右,2025年将达1.1亿吨左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管理为支撑,以规范有效监管为保障,推进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优化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创新冷链物流运营模式,推动冷链技术创新与升级,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程,保障食品消费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为主,政府引导。

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发挥政府部门在规划、标准、政策方面的引导、扶植和监管作用,为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补齐短板,重点突破。

—10—

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等突出问题,抓两头、带中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冷链物流产业体系。

3.创新驱动,提高效率。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在创新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冷链物流建设水平,加强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技术的改造与提升,鼓励新兴冷链技术的应用引进,推进自动化冷链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预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冷链流通效率。

4.安全为本,绿色先行。

将安全规程与环保约束作为规划的关键因素。严格开展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用制度与责任打造一条安全冷链。优先发展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冷链装备。

5.完善标准,规范发展。

形成覆盖全冷链的物流技术标准,促进天津冷链物流各环节无缝化衔接,推动冷链物流网络节点的整合,提高天津市冷链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培育一批综合服务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冷链物流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化冷链基础设施,发展一批专业冷链物流信息化服

—11—

务商,构建管理规范、标准健全、服务可视、产品可溯的综合冷链物流服务系统。到2025年,天津基本建成“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服务京津冀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使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医药冷链物流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建成中国北方国际冷链物流基地。

2.预期指标。

到2020年,预期完成以下目标:

——通过连续三年(2018—2020年)冷链物流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推动我市冷链园区、冷库、冷链配送、冷链终端网点技术设施、管理模式、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建设天津市冷链物流储运销监控服务平台,力争规模以上冷链企业覆盖率达到80%;加快推进冷库改造和布局结构调整,在规划、政策以及标准化规范的引导下有序实施。

——冷库建设增量(有效储藏吨位)控制在50—60万吨3,全市冷库总的库容控制在200万吨左右;专业冷藏车的保有量达5000辆左右;强化冷链销售终端在超市和便利店的投放。

——开展产地预冷项目的创新实验,重点扶植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移动式冷库、分拣、检测、查验的模式;重点推动融资租

3 根据②③④的统计分析与预测,结合上海市及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考虑京津冀未来人口规模与分布,天津市在未来8年总体需要增加120—160万吨冷库。根据目前在建项目和已经规划筹建的项目,在未来三年(2018—2020)安排50—60万吨。到2020年,天津市的冷链物流需求在600万吨,而200万吨冷库的60%,大约为120万吨,可以满足全年5次周转使用,即:600万吨左右。在“十四五”期间再安排60—80万吨,总量达到270万吨左右,按65%的使用率测算,约176万吨,可满足本市冷链需求量的5次以上周转。同时还可以为京津冀以及环渤海提供大约10%—15%国际

冷链物流周转提供服务。

—12—

赁模式服务该创新实验项目及相关运营评价。

—13—

——以大型冷库为载体集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分拨配送、流通加工、金融支持、垃圾处理等为一体的集约式冷链运营模式进行试点,并列为政策优先扶植的重点项目。

到2025年,预期完成以下目标:

——全面提升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将天津市的大中型冷库、专业冷藏运输、冷链终端销售网点纳入冷链物流储运销监控服务平台。

——完善冷库及冷链设施规划与布局的结构调整,新建60—80万吨冷库,以满足京津冀区域和雄安新区的新增需求。

——冷库总容量(不含给域外预留)控制在260—280万吨;专业冷藏车保有量达到7500辆左右,冷藏运输率达到80%;冷链销售终端在超市和便利店实现全覆盖;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综合冷链流通率达到70%。

——全面推广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的移动式产地预冷库,在果蔬及养殖较集中的区域重点发展。

——加快推广集约型冷链运营模式,力争在全市建设5—6个以冷库为载体的,集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分拨配送、流通加工、金融支持、垃圾处理等为一体的集约型载体。

到2025年,天津市冷链物流主要发展指标如表4所示。—14—

表4 天津市2025年冷链物流发展目标

三、战略定位、总体布局与实施路径

根据天津市冷链物流现有基础,综合考虑未来市场的发展潜力,规划建成“一基地、一中心,三走廊、七通道、多节点”的冷链物流网络;通过“一平台、三提升、三优化”的建设与完善,实现天津市冷链物流体系的“安全、绿色、优质、高效”运行。

(一)战略定位

发展空间:根据未来8年天津持续增长的冷链物流需求,充分利用京津、津保、沿海三大走廊,将天津建成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供应核心与基地,形成对环渤海和我国西北地区的强大辐射力。

发展定位:将天津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国际冷链物流基地,环渤海地区的国际冻品交易中心,高效配置全球冻品资源的东北亚枢纽,以及“一带一路”重要的冷链物流核心。

—15—

发展特色:不断降低冷链物流系统的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不断提升冷链食品供给的安全等级,持续改善冷链物流服务的品质,实现安全、绿色、好品质。

(二)总体布局

一基地:以滨海新区的东疆、北疆港区和中心渔港为基础,建成中国北方国际冷链物流基地,形成集贸易、储运、加工、分拨、配送、金融支持和冷链装备制造的基地。

一中心:借助天津自贸试验区优势,集成水海、肉类等产品的市场价格、动态交易信息、商品展示、仓储、配送、查验等功能,建设环渤海国际冻品交易中心。

三走廊:沿京津走廊、津保走廊和以天津自贸试验区为核心向两翼拓展的沿海走廊,规划布局与建设发展相关的冷链物流产业,形成三条冷链物流发展带。

七通道:①沿京津走廊西翼自滨海经东丽、北辰和武清向北京辐射;②沿京津走廊东翼,自滨海经宁河宝坻蓟州向北京辐射;

③自滨海向北辐射唐山以及东北地区;④自滨海向南辐射黄骅及鲁北地区;⑤沿津保走廊北翼,经东丽武清西青穿雄安通道;⑥沿津保走廊南翼,经滨海南部津南静海至雄安新区南部的通道;

⑦沿京沪高速以静海海吉星为结点的通道,向东服务天津市区,向南辐射鲁北地区,向西辐射雄安新区和保定石家庄地区,向北辐射北京。

多节点:在滨海、北辰、宝坻、静海、武清、蓟州、西青、—16—

东丽、宁河、津南等区形成规模化冷链物流节点;与北京、保定形成大走廊,两翼布局重要节点,形成以天津港为核心的扇形辐射;最终形成以滨海新区为核心、以海港、空港及武清、宝坻、蓟州等环首都区域为节点、海陆空相协调的冷链物流布局。

图2天津市冷链物流网络规划示意图

(三)实施路径

一平台:建设一个集产业政策、信息服务、安全监控、技术辅导、规范标准、数据采集、追踪查询一体化冷链物流综合服务与监控管理平台,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三提升:通过冷链物流标准的持续提升,冷链技术水平的不

断提升和冷链装备的智能化提升,助推冷链物流产业实现投入更

—17—

合理、运营更经济、产出更环保。

三优化:通过空间布局优化、配送方式优化及网络终端优化,实现冷链物流产业的空间利用集约化、仓储分拨配送科学化和冷链系统运行高效化的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冷链物流产业空间布局

一是加快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以中国北方国际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实、做大、做强一批冷链物流项目。加快推进天津港首农、东疆港大冷链、华锐全日冷链、国际清真产业园、中心渔港冷链产业园、海吉星等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圈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城市功能。

二是加快冷链物流节点建设。鼓励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主体,重点支持武清、静海、宝坻、宁河、蓟州在京津走廊和主要通道周边利用既有设施建设一批以冷库为基础的冷链物流节点。

三是推动智慧物流配送园区建设。在有条件的物流园区打造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园区和智慧物流配送示范企业。

四是加强产地冷库建设。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的短板,重点要在产地预冷设施建设中,试点运营智能化、标准化的移动式冷库。在全国率先创新实验。

五是完善冷链网络终端建设。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瓶颈。除对接大型超市、便利店、生鲜专卖店外,可在有条件的社区试点冷藏配送柜(城市冰箱)。天津市计划建设重点冷库项目(2018—18—

—2020年)和规划建设冷链项目情况分别如表5和表6所示。

4

表5天津市计划建设重点冷库项目(2018—2020年)

5

表6 天津市规划建设冷链项目情况简表

4、5 表5和表6的详细情况,见《天津市冷链物流发展调研报告2017—8—2》

—19—

(二)加快冷链设施设备技术提升

一是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设施应用。鼓励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设备设施,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建设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鼓励加工、包装、分拣、装卸、存储等环节的设备更新改造,降低流通环节的能耗。

二是支持冷库技术提升。重点在标准化冷库的集约利用和冷库建筑空间的科学利用、蓄能设备的开发、冷媒技术的更新、分拣联检一体化应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层面指导和政策支持。

三是重点推动安全、节能、可追溯冷藏车优先发展。推广使用全程温度自动监测记录和控制的节能冷藏车。研发、试点并推动储能或蓄冷保温箱在冻品运输过程中的应用。在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上,进行能耗、环境和安全方面预评估,确保节能、环保、安全的冷链项目优先发展。

(三)鼓励冷链运营新模式的发展

一是鼓励多温共配模式。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运作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化、规模化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冷链甩挂运输和多温共配,促进冷链运输集约化发展。

二是推动冷链物流链延伸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强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设计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化冷链流通组织,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

三是推动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支持互联网电商平—2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