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 1.1.1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同步训练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1.1.1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同步训练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1.1.1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同步训练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1.1.1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同步训练 中图版必修3

2013年高中生物 1.1.1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同步训练中图版必修3 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

答案:D

2.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如下图所示);另一实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的试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甲和接受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解析:选A。考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即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并且这种生长素的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在图中,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过一段时间,生长素就运输到下面的接受块甲中。但若把这一段胚芽鞘倒过来,把形态学的下端向上,做同样的实验,则生长素就不向下运输,即接受块乙不含生长素。

3.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端中央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这说明( )

①生长素能促进生长②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③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④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⑤生长素能由顶端向下部运输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解析:选C。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尖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尖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生长弯曲部位是尖端下段。

4.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答案:D

5.(2012·太原五中高二检测)图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固定植物,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状况是甲;如果固定纸盒,旋转植株,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乙;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丙,则甲、乙、丙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

解析:选D。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固定植物,旋转纸盒,则相当于接受间断的单侧光照射,植物向右弯曲;固定纸盒,旋转植株,则无光照,植物表现出直立生长;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间断的光从开口射入,植物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

6.如图表示某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据图回答:

(1)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mol/L。

(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芽、根生长的效应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敏感程度最强的是________。

(5)单独看一条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________

解析:(1)坐标图中横坐标为生长素浓度,纵坐标为各器官的生长效果,其中O线上方表示促进作用,O线下方表示抑制作用,且不同植物器官其效果有差异,如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宜浓度是10-8,此时促进

作用达到最大值。(2)A点生长素浓度落在芽、茎曲线的交叉点,均位于O点上方,起促进作用,对根而言则起抑制作用。(3)B点生长素浓度对茎的效应落在O线上,显然,对茎而言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4)从图示看,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在生长素浓度较低时就起抑制生长的作用,此时对芽、茎来说均起促进作用。(5)单独从某一条曲线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超过一定范围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故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1)10-8(2)促进、促进、抑制(3)既不促进,也不抑制(4)根(5)两重性

1.欲比较图中左、右两琼块生长素含量,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案及结果最好是( )

答案:D

2.在5个相同的琼脂块上分别放置1~5个水稻胚芽鞘尖端,几小时后将这些琼脂块分别紧贴于5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经暗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如图所示)。正确的结果是( )

解析:选A。芽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高,所以随尖端数量增多,生长素含量增多,生长增快,弯曲角度增大。

3.(2010·高考海南卷)当某植物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时会产生顶端优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抑制

B.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其生长受抑制

C.顶芽附近的脱落酸浓度较高,其生长被促进

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其生长受抑制

解析:选A。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至侧芽处,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的生长。

4.(2010·高考重庆卷)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

从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长情况是( )

A.根水平生长,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长,茎向下弯曲

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解析:选B。尽管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背地性,但由于固定植株的支架匀速旋转,使得根、茎每一部位都均匀接受重力的作用,因此重力对根、茎都不起作用,根将水平生长。但茎还具有向光性,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茎的同一部位都要接受光刺激,因此装置回到原位时,茎将向光(下)弯曲,B正确。5.如图是对燕麦胚芽鞘的有关研究,请仔细分析图示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你认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注:带阴影的琼脂块含生长素,空白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

A.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B.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部分

C.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

D.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答案:C

6.丝瓜的花是单性花,小王用正常的丝瓜雌花验证生长素的作用,设计的做法是:1号花开放前套上纸袋,花开后给雌蕊柱头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此设计的缺点是( )

A.2号花未套纸袋

B.缺乏自然传粉

C.2号花未涂生长素

D.缺乏只做套袋处理的雌花

答案:D

7.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枝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是因为芽和幼叶( )

A.能进行光合作用B.能迅速生长

C.储存着较多的有机物D.能产生生长素

解析:选D。植物幼嫩部位能产生生长素,如芽和幼叶,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插枝生根,故保留有芽

和幼叶的插枝容易成活。

8.植物具有向光性,其中光的作用是( )

A.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B.促进光合作用

C.抑制向光侧细胞伸长生长

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解析:选D。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细胞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9.高等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主要指( )

A.通过薄壁细胞的主动运输过程

B.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方向

C.需能的主动运输方式

D.1~2.4 m/h 的运输速度解析:选B。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10.用人工方法获得无子番茄的措施是( )

A.在传粉后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B.开花后,在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C.在开花后,去掉雄蕊,在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D.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在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解析:选D。培育无子番茄,必须防止自然传粉;有子番茄发育中生长素来源是发育着的种子,种子中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为果实;一旦开花,这时雌蕊柱头上已有雄蕊的花粉,实际上传粉受精过程已完成,子房内的胚珠将发育为种子,所以无法长成无子番茄;若在花蕾期就去掉雄蕊,并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这样既防止了传粉,又提供了子房发育所需的生长素。

11.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A.培育无子番茄 B.棉花保蕾、保铃

C.延长种子寿命 D.促进插枝生根

答案:C

12.如图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某一器官生长影响的曲线,从图中分析可以得出( )

A.若B点对应为顶芽生长素浓度,则同一枝条的侧芽为AB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B.若B点对应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为BC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C.把植株水平放置,若B点对应为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茎的远地侧为AB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D.茎的背地生长说明生长素对茎的生长具有双重性

解析:选C。若B点对应为顶芽生长素浓度,则同一枝条的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必定为CD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若B点对应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生长素为AB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把植株水平放置,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近地侧的,若B点对应为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为AB之间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茎背地生长时,生长素对近地侧和远地侧均是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对茎的生长具有双重性。

13.下图A~C花盆放在具有一定转速的匀速旋转的转盘上。A放在转盘的圆周上;B放在开小窗的暗箱内,暗箱放在转盘正中;C放在转盘正中,外套上开小窗的暗箱。回答下列问题

(1)A花盆中植株的根将向什么方向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B花盆中小苗的生长情况将是________________。

(3)若B花盆不转,暗箱随转盘旋转,B花盆中小苗的生长情况将是________________。

(4)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转,C花盆中小苗的生长情况将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植物的向性运动特点。(1)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外力有两个,所以根向合力方向生长;(2)若B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则幼苗表现为接受间断的单侧光照射,光源来源于小窗,所以向小窗弯曲;(3)若B 花盆不转,暗箱随转盘旋转,则幼苗只有当小窗转到单侧光方向时才接受一次单侧光照,光源来源于单侧光方向;(4)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旋转,则幼苗相当于处于黑暗环境中,幼苗生长素分布均匀。答案:(1)根将向受到的离心力和重力的合力方向生长

(2)弯向小窗生长(3)弯向光源生长(4)直立生长

14.同学甲从一本《植物生理学》中查到“幼嫩叶片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他的实验步骤为:

(1)取一盆生长状况良好的植物,去掉幼叶的叶片(如图所示):

(2)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

请你用所学知识,评价该同学的实验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设计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还要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答案:第一,应去掉顶芽,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可到幼叶叶柄处阻止叶柄脱落;

第二,应增加一个对照实验,因为没有对照实验,难以说明幼叶叶柄脱落是幼叶产生的生长素所致。

对照设置为:

①取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去掉幼叶的叶片和顶芽;②在叶柄横断面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

15.(创新探究)为验证适宜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在实验方案中的空格中补上适当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一)实验方案

(1)实验材料与药品:10-5mol/L生长素溶液、pH分别为5.0、9.0的缓冲液、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若干、镊子、刀片、刻度尺、培养皿等。

(2)实验步骤:①材料处理:选择在黑暗中萌发的________的小麦种子若干,用镊子取其胚芽鞘并切掉尖端,平均分成三组。

②将平均分组的胚芽鞘放入编号为1、2、3的培养皿中,加等量的不同试剂,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③一定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进行若干次重复实验,记录结果。

(3)实验结果:

组别处理方法结果

1 10只胚芽鞘+10-5mol/L生长素溶液

2 胚芽鞘生长不明显

3 10只胚芽鞘+pH为5.0的缓冲液胚芽鞘生长明显

(二)问题:(1)步骤①中切除胚芽鞘尖端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步骤中还有哪些措施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所以小麦种子应保持一致。本实验的衡量指标是植物生长的快慢。实验目的是验证pH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关系,所以应设计中性、酸性和碱性的三组。

(二)胚芽鞘也能产生生长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重复实验或者多设计几组求平均值都会使实验结果更

接近真实值;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但不是研究的变量,本实验中选材、培养条件等均属无关变量。答案:(一)(2)①生长状况一致

③测量并统计各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

(3)

组别处理方法结果

1 胚芽鞘生长明显

2 10只胚芽鞘+pH为9.0的缓冲液

3

(二)(1)

(2)减小实验误差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幼苗、平均分组、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测量并统计各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练习题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一组探究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实验, 每组处理方法不同,其中能说明“感 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是 () 扎②与③ B.①与② C ①与③ D.③与④ 2.匈牙利学者拜尔(Paal )在1914 一 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曾在黑暗条件 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 实验主要证实 A .顶端能产半,臬种“影响闕r B 合成**影响物初不需夏光 U “齡响物:冥有促进胚芽梢牛怅的效应 a 使背光一IT 影响分布芈 3?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 是 A. ( 2) ( 3) ( 5) C. ( 2) ( 3) ( 5) ( 6) ( 7) 4?如图表示一项关于生长素的研究实验,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M 灶谒比N tfe K N 怏得比M 快 C. M 哼向一悌而N 下畔曲 l>. N 蚣㈣一宿伺M 不育曲 5?如图所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固定植株,旋转纸盒, 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状况是甲;如果固定纸盒,旋转植株,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乙;如果 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丙,则甲、乙、丙分别代表 () ① 未经处理 。这个 () it 三 B. (2) ( 3) (5) ( 7) D. (2) ( 3) (5) (6) P 的I 实骑 三 三 I

九貢立生兴*向右弯曲生悅、弯向盒片口力向生検 B. 向左弯曲生长、饉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阿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民、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空长*肓立牛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6.如图将胚芽鞘X尖端以下切取PQ—段后倒放构成胚芽鞘Y,右侧光照,胚芽 鞘Y的弯曲情况将是 九向左 B.向右 向下 D.彳、驾曲 7 ?右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对此图的叙述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可从窗口射入。将暗箱放在旋 10.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A.分生组织是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 B.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 D.单侧光照能使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扎空快當由①向③務勒 由②向①科功 「住氏真曲①向③移动 9.从图中直接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股时电§ 甲乙 富件生怅 It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切去墀端 的胚芹鞘 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min匀速旋转一周,则一星期后幼苗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为 叨去尖饶I 的莊聲銅u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测试题 一、选择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C.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 D.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3.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B.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 D.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2D.血糖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5.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分别是A.尿失禁、正常排尿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D.不能排尿、尿失禁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7.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⑤⑥⑦ 8.某男子接触过患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9.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1. )(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33-磷酸甘油酸为糖酵解,该阶段产生的个碳原子的化合物为.阶段BBC 为柠檬酸循环,该过程中一些特殊分子携带氢原子进入阶段.阶段CABNADPH 产生的物质④指的是.阶段和阶段D .合成物质③有关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1 () 】在需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中,相同的产物是【变式训练 A.ATP BCO CHO D[H] ...22 2 CO2,其中①②表示【变式训练丙酮酸】真核细胞有氧呼吸中含碳物质的变化是葡萄糖) (两个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H2O [H] B A[H] 都用于生成.①和②中产生.①和②产生的较多的是②DC .①和②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①和②是需氧呼吸中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3 )【变式训练】下列有关人体细胞需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糖酵解,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B.通过电子传递链,携带氢的特殊分子与氧结合生成水ATP130C中的能量分子葡萄糖中的能量大约是.分子12D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后释放的能量不同.分子葡萄糖和厌氧呼吸) (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 .肌肉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是一种克服暂时缺氧的应急措施.产生的乳酸运至肝脏后被分解CCO DTPA时伴有氢的生成.剧烈运动时的产生与厌氧呼吸无关.产生2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比较) 1.(关于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7 / 1 A BATP 中.都能产生丙酮酸.都有能量释放,部分能量转移到C DCO2H2O 和.都能产生.都能发生有机物的分解1】如图表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率的关系(假设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变式训 练)(作用的底物)。下列说法错误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超全面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脑脊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5.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它们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 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 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 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b.说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c.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HCO3- d.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 (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 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 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 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 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 要条件。?(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高中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练习题

呼吸作用 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 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 C. 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 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2.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Q和Q体积变化的相对 是() A. 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外还有酒精和乳酸 B. 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C. 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 d条件下,产生的CQ全部来自线粒体 18c b气体的容器内,18Q进入细胞3?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后, 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A. 丙酮酸 B.乳酸 C.二氧化碳 D.水 4.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B. 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 无氧呼吸不需要Q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D. 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 5?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6. 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 B. 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 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D. 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 7、下列4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的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制备物,经一定时间的保温后,不产生CQ的试管为() A. 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 B. 葡萄糖+线粒体 C. 丙酮酸+线粒体 D. 丙酮酸+细胞质基质并隔绝空气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竖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实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试题.doc

高二生物必修 3 综合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2 . A .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 ?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 .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 ) 3. A. 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 血糖升咼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 血糖升咼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 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 脑皮层,下丘脑 B ?下丘脑,大脑皮层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4.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 4 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 表现为( ) A.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耗氧量 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5.绿色植物倒伏后 ,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 ,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 受重力影响 , 向地性 B. 受重力影响 , 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 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6.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渗出,会造 成局部 ( ) A. 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 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7、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 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⑤ 8、 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 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 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 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 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 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

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 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着的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②受刺激时: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③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膜外。 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3)传导特点:离体神经纤维上为传导,在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中为传导。 (4)K+外流、Na+内流属于(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段膨大成杯状或球状。 (2)突触: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共同形成,包括、、三部分。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后膜还可以是的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3)突触小泡:其形成与(细胞器)有关,内含。 (4)神经递质:①种类:可分为递质(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 ②释放的方式:,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跨过层生物膜,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③特点:a、属于信号分子 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c、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或灭活(若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 碱作用后不能被灭活,引起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或使肌肉持续。)(5)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内的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经(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6)传递的特点:。原因: (7)传递过程中突触处信号变化:信号→信号→信号 6.指针偏转问题 ①刺激a点: 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 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②刺激b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③刺激c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中枢受 脑中相应的中枢的调控 (2)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分布有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分布有中枢、的调节中枢,还与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的中枢;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也有排尿、排便中枢(低级中枢)。 8.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4.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最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阶段检测(1~2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效应T细胞 3.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 B.血糖浓度的变化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D.乳酸与血浆中 NaHCO3反应 5.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6.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7.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加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11.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作者:————————————————————————————————日期: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

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推进新课 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 课件展示: 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 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 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 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 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 生:光照。 师:方向怎样? 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师:对,非常好,在生物学中我们把这种植物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那么,同学们还知不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呢?大家先看这么一个资料。 课件展示: 展示植物根的向地性。 生: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叫向性运动。 师:体验下列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找学生代表从不同方向刺激含羞草叶片,叶片闭合。请同学们思考回答:含羞草叶片受到刺激,产生闭合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不管从什么方向刺激,都引起闭合。不是单一方向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 师:答得好。 师:请同学们讨论植物还有哪些向性运动的例子?学生讨论,老师简单总结:向性运动:单一,定向。 师:同学们了解清楚了向性运动,下面我们来探讨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性运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高 二生物必修三复习一二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 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组织液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血浆量增加 D .淋巴减少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 液、B 液和C 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 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 2CO 3排出体外 C .H 2CO 3 / NaHCO 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6、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8、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 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9、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10、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1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A.比较缓慢 B.比较广泛 C.时间比较长 D.迅速准确 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 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13、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液免疫 B.自身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体液大量流失 B.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15、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16、为了观察小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病变,可以采取哪项实验措施 ( ) A.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 B.向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 C.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D.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题与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次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生活状态下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 ) A .组织液 B .淋巴 C .血浆 D .唾液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细胞内液、血浆 、淋巴 、组织液、消化液都是体液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 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 .人体红细胞内的O 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通过6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D .家兔、 鱼类、 鸟类、草履虫都是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3.2012年8月的奥运运会上,运动员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补充纯净水进行调节 B .维持体温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实现的 C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有下降趋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 相对稳定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纤维素、CO 2、Na + C .胃蛋白酶、Ca 2+ 、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6.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 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 保持不变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7.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 ①酸碱平衡 ②Na +、K + 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CO 2-O 2平衡 A .①②③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8.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 A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 .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 .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9.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③为组织细胞,物质交换过程是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 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胰岛B 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D .若③为肝细胞,饭后4 h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10.血细胞、淋巴管壁细胞及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分别是 ( ) A .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 B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 C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 D .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11.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分泌量上升,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 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 2CO 3 / NaHCO 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 +、K 十 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 +、K 十 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3.某大学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外液 14、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①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5.神经冲动在神经中枢内的可能传导途径是( ) A .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轴突 B .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 C .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 D .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 16.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 + 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 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 .曲线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 .低Na +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 + 浓度高于膜外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 + 浓度高于膜内 17.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 + 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 .细胞膜内外K +、Na +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基础 1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