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6课时 练习六(3)

第6课时 练习六(3)

第6课时   练习六(3)
第6课时   练习六(3)

第6课时练习六(3)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14~1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实用文档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实用文档

初一七年级数学下册《6.2 第2课时 实数的运算及大小比较》教学设计教案【沪科版适用】

第2课时 实数的运算及大小比较 1.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及实数范围内相反数、 绝对值的意义;(重点) 2.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能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小明家有一正方形厨房ABCD 和一正方形卧室CEFG ,其中正方形厨房ABCD 的面积为10平方米,正方形卧室CEFG 的面积为15平方米,他想知道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BG 的长是多少米,你能帮他计算出来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类型一】 求数轴上的点对应的实数 如图所示,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1和3,点B 关于点A 的对称点 为C ,求点C 所表示的实数. 解析:首先结合数轴和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线段AB 的长度,然后利用对称的性质即可求出点C 所表示的实数. 解:∵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3,∴点B 到点A 的距离为1+ 3.则点C 到点A 的距离也为1+ 3.设点C 表示的实数为x .则点A 到点C 的距离为-1-x ,∴-1-x =1+3,∴x =-2- 3.∴点C 所表示的实数为-2- 3.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实数与数轴之间的对应关系,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两数差的绝对值. 【类型二】 利用数轴进行估算 如图所示,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2和5.1,则A ,B 两点之间表示整 数的点共有( ) A .6个 B .5个 C .4个 D .3个 解析:∵2≈1.414,∴2和5.1之间的整数有2,3,4,5,∴A ,B 两点之间表示整数的点共有4个.故选C. 方法总结:要确定两点间的整数点的个数,也就是需要比较两个端点与邻近整点的大小,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除法的含义选择算法,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教材中提供丰富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核心能力 本节课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根据除法的含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应该体现的。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经历用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感受平均分,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习重点 用除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 1.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和除法,关于这些的内容,你都知道了些什

么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师:看,这里有一些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些蚕中的数学问题。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借助这些学生很感兴趣的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问题探究 【 (1)解决每份是几的问题 (课件出示下图) 师:谁能把这题读一读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如果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题意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先画15只蚕,再画3个盒子,然后分一分,连一连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师:很有想法。要求的问题怎么显示 > 师:(课件出示)这幅图你看懂了吗谁能解释一下,图中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师:图中的大括号上标注的是有15只蚕宝宝,3个盒子表示的是平均分成3份,在每个盒子下面画上问号,表示求每个盒子放几只 师:这道题就是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1课时

第1课时电磁感应 高考命题点命题轨迹情境图 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20151卷19,2卷15 15(1)19题15(2)15题16(2)20题 16(3)21题17(1)18题 17(2)20题 17(3)15题18(1)17题 18(1)19题 20162卷20,3卷21 2017 1卷18, 2卷20, 3卷15 2018 1卷17、19, 2卷18, 3卷20 20191卷20,3卷14

18(2)18题 18(3)20题 19(1)20题电磁感应中 动力学问题 分析 20161卷24,2卷24 16(1)24题16(2)24题 电磁感应中 的动力学和 能量问题 20163卷25 16(3)25题 1.楞次定律中“阻碍”的表现 (1)阻碍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 (2)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来拒去留). (3)使线圈面积有扩大或缩小的趋势(增缩减扩). (4)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现象). 2.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 ΔΦ Δt,常用于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 ①若B变,而S不变,则E=n ΔB Δt S;

②若S 变,而B 不变,则E =nB ΔS Δt . (2)导体棒垂直切割磁感线:E =Bl v ,主要用于求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 (3)如图1所示,导体棒Oa 围绕棒的一端O 在垂直匀强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而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 =1 2 Bl 2ω. 图1 3.感应电荷量的计算 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在Δt 时间内迁移的电荷量(感应电荷量)为q =I ·Δt =E R ·Δt =n ΔΦ R Δt ·Δt =n ΔΦ R .可见,q 仅由回路电阻R 和磁通量的变化量ΔΦ决定,与发生磁通量变化的时间Δt 无关. 4.电磁感应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 当电路中电流恒定时,可用焦耳定律计算;当电路中电流变化时,则用功能关系或能量守恒定律计算. 解决感应电路综合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电后力”,即: 1.“源”的分析——分析电路中由电磁感应所产生的“电源”,求出电源参数E 和r ; 2.“路”的分析——分析电路结构,弄清串、并联关系,求出相关部分的电流大小,以便求解安培力; 3.“力”的分析——分析研究对象(通常是金属棒、导体、线圈等)的受力情况,尤其注意其所受的安培力; 接着进行“运动状态”的分析——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型; 4.“动量”和“能量”的分析——寻找电磁感应过程和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中,其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并判断系统动量是否守恒. 1.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两种方法 (1)利用右手定则,即根据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进行判断. (2)利用楞次定律,即根据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2.求感应电动势的两种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3,4课时 比大小 同步练习 C卷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4课时比大小同步练习 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第三课时比大小 (共5题;共19分) 1. (2分)一根绳子被剪成两段第一段长米,第二段占全长的,这两段绳子相比,() A . 第一段长 B . 第二段长 C . 两段一样长 D . 无法比较 2. (3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4分)下面的3个正方形大小相等.每个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占正方形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面积最大? 4. (5分)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4÷7和3÷73÷8和5÷6

3÷4和5÷69÷4和11÷5 5. (5分)明明和亮亮各买了一张同样大的纸,明明用去一张的,亮亮用去一张的,谁剩下的纸多?为什么? 二、第4课时吃西瓜 (共11题;共50分) 6. (1分)小青倒了一满杯纯牛奶,喝了这杯纯牛奶的,她觉得有些凉,就加入热水兑满一杯,又喝了半杯,这时小青一共喝了________杯纯牛奶。 7. (5分)直接写出得数。 83-58= 380+470= 700×0= + = 487+222≈27+68= 4000-1600= 260×5= 1- = 395×4≈ 8. (1分)用简便方法计算. 5― ― =________ 9. (10分)用“>”“<”或“=”填空。 × ________ × ________ ×1________6× ________6 9× ________9 × ________ × ________ 3× ________3 × ________ 5× ________5 10. (5分)欢欢、乐乐、贝贝三人做家庭作业。欢欢比乐乐多用小时,贝贝比乐乐少用小时。欢欢和贝贝相差多少小时?如果贝贝比乐乐多用小时,欢欢和贝贝相差多少小时?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课时 解决问题(1)-优质教案.doc

解决问题(1) 学习目标: 1.经历运用不同的来解决超市购物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题的简便 性。 2.在解决有关小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学习重难点: 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一.前提测评: 妈妈到超市购买了3盒牛奶,每盒2.8元,4千克苹果,每千克7.8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第15页例8. 1.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单价数量总价 大米30.6 2 肉26.5 0.8 10 1 鸡蛋 20 1 2.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只要把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元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3.列式解题 (1)解决问题一: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 用“上舍入”取单价的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不超过()元,2袋大米不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0.8千克不超过()元; 一盒10元的鸡蛋总价不超过()元+()元+10元=()元,也就是说100元()(够、不够)。 (2)解决问题二: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 用“下舍入”的思想取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超过()元,2袋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超过()元,0.8千克超过()元;总价超过()元+()元+20元=()元,也就是说: 100元()(够、不够)。 4.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5.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 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三.达标检测 1.王老师从家骑车到学校要用0.25小时,家离学校有多远?如果他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用0.8小时够吗? 2.学校食堂准备购买下面这些水果,38.2元一箱的苹果,9.6元一箱的梨子,22.8元一箱的香蕉,100元够吗? 四.整理学案

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九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 课题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 课型Reading 主备人Xu lihu 备课组长教研组长 授课人授课时间第周第导学案 教师寄语You’ll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学习目标1)Master the key words: nearly, ruler, boil, remain, smell, national, doubt 2)Master the important phrases; by accident, take place, without doubt 3)Talk about tea, who invented it, and when it was invented 教学重点Talk about passive voice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tea 教学难点Passive voice 教学方法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一、自主预习 1) Do you drink tea everyday? 2)Who invented tea in history? 3)Do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drink tea in their daily life? 4)The tiger is looked as the _r_______ of this forest. 5)Alice is without _d______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6)The dragon is treat as a _n________ symbol of the Chinese. 7)Mother is _b_____ the milk for baby. 二、展示交流 1) Important sentences: A: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years ago. B: It is said that a Chinese ruler called Sheng Nong first discovered tea as a drink. C: It is believed that 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D: The tea trade from china to western countries took place in the 19th century. 2) when was tea first drunk?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 years ago. 3) When was tea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Tea was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3)Make conversations T: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ea is grown? S: Tea plants are grown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 T: Where is tea produced in china? S: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For example, Anxi and Hangzhou are widely known for their tea.

六年级奥数第16讲-比较数的大小(学)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年级:六年级课时数:3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奥数学科教师: 授课主题第16讲——比较数的大小 授课类型T同步课堂P实战演练S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①小数的大小比较常用方法; ②分数的大小比较常用方法; ③数的估算时常用方法。 授课日期及时段 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 一、小数的大小比较常用方法 为方便比较,往往把这些小数排成一个竖列,并在它们的末尾添上适当的“0”,使它们都变成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如果是循环小数,就把它改写成一般写法的形式) 二、分数的大小比较常用方法 ⑴通分母:分子小的分数小. ⑵通分子:分母小的分数大. ⑶比倒数:倒数大的分数小. ⑷与1相减比较法:分别与1相减,差大的分数小.(适用于真分数) ⑸重要结论: ①对于两个真分数,如果分子和分母相差相同的数,则分子和分母都大的分数比较大; ②对于两个假分数,如果分子和分母相差相同的数,则分子和分母都小的分数比较大. ⑹放缩法 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用到其它一些思路!同学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展开思维! 三、数的估算时常用方法 知识梳理

(1)放缩法:为求出某数的整数部分,设法放大或缩小.使结果介于某两个接近数之间,从而估算结果. (2)变换结构:将原来算式或问题变形为便于估算的形式. 考点一: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例1、如果a = 20052006,b = 2006 2007 ,那么a ,b 中较大的数是 例2、如果A =111111110222222221,B =444444443 888888887 ,A 与B 中哪个数较大? 例3、在 a=20032003×2002和 b=20022003×2003中,较大的数是______ ,比较小的数大______ 。 例4、试比较: 2962 2222????L 1442443个与1853 3333????L 14424 43个哪一个大? 例5、已知:258998 369999A =????L ,那么A 与0.1中 比较大,说明原因; 考点二:多个数的比较 例1、(1)把下列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37 ,513,916,15 28 (2)(幼苗杯数学邀请赛)把下列分数用“<”号连接起来: 1017 ,1219,1523,2033,60 91 典例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2)教案(精选).doc

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6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以及练习十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2.结合问题情况较多地分析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找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校买回50个篮球,平均分给9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6,找规律引导学生观察。 (1)请同学们解决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求26里有几个3 用除法计算。 (2)小组内解决:列式计算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这组小旗的排列规律是:3面小旗一个循环周期,分别按照:黄、红、红的顺序排列,你能计算出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计算出第16面小旗经历了几个周期可以用除法计算。 学生列式或用竖式计算:16÷3=5(组)……1(面) 师:余下的这1面,其实就是第16面。说明第16面小旗就是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你能检查解答是否正确吗? (1)让学生用一个一个的数的方法来进行检验。 (2)按照刚才例6的旗子的排列接着往下摆,你知道第2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吗? (3)学生讨论说说怎样计算。计算后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3面一组地分,仔细观察,每一组的最后一面是什么颜色?(红色) 第27面的也是某一组的最后一面,说明是什么颜色的?(红)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 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每几个一组圈一圈,根据图意,你能求出来吗?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列式解答。) 师指名列式。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讲。 3.提高题:你能写出哪些不同的算式?有次序的写几道算式。 18÷□=□……□ 18÷□=□……□ 18÷□=□……□ 18÷□=□……□ 四、课堂小结 师: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一课学案

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编号:08—17 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3日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 编写:张娜审核人:审批人: 【温馨提示】 1、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深入思考,规范书写。 2、分层完成,A层全部完成并梳理知识结构,B层全部完成,标★题目要求为C层选做。 3、首先依据自学引导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 重点基础知识。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4、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附)必须记住的概念:人文精神、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读材料、合作探究人文精神的内涵,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激情投入、与学生一起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预习案——自学引导】 知识导学(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的启蒙——智者运动 (1)时间地点: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 (2)智者含义:最初用来表示在一切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很杰出的人,本课 的智者指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授。 (3)出现原因(背景)(1)根本原因:希腊工商业发展。(2)政治上:雅 典 民主政治的高峰期。(3)思想上:个人主义的成长。(4)直 接原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4)性质:一场反对旧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5)代表人物及思想:★★ 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 思想主张:①研究主题开始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兴废都要 以人为尺度。③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 的尺度”。(理解: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意义:把人置于世界和 社会的中心。人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④西方解放运动的先驱。(6)影响 积极影响:①敢于挑战传统思想,体现人自我意识的觉醒②西方人文精神的 最初体现③促进民众思想的启蒙和解放。 消极影响①对人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一、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6课时 简单应用-学习文档

第6课时简单应用(二)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提示 森林覆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我国及世界森林覆盖率数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森林覆盖率的实际问题。 3.了解我国森林覆盖率与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的差距,培养关心国家大事和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植树造林问题,经历了解数据信息、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 难点 对植树造林的有关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下图。 师:图中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生:在植树。 师:对,每年春季我国都有许多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造林除了能够美化环境、降低噪音外,主要作用是能够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那现在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情况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统计资料。(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图) 师:请根据资料中的数据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我国森林面积10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平方千米? (2)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千米? (3)照上面的情况估计,要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目标,还要多少年的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生1:我国森林面积10年增加的面积大约有960X(20.36%—16.55%)=36.576(万平方千米)≈37万平方千米=370000平方千米。 生2:平均每年增加370000÷10=37000(平方千米)。 生3:要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目标,还需要960X(30%一20.36%)÷3.7=25(年)。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正确地解答了这两个问题,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咱们再来看这样一道题目。(出示教材第38页例4图片) 师:对我国的森林覆盖问题,你有何感想? 生1:通过数据的计算和比较,使我认识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生2:我们每年都要多植树造林,任务还十分艰巨。 生3: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参加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去。 师: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一定会达到甚至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这道题的两个问题。

2020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课时作业:第六单元第6课时 复 习-最新整理

第6课时复习 A 前置作业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分别用字母()、()、()、()、()表示。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分别用字母()、()、()表示。 课堂作业 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45米,宽28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要在周围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 2.建造一个长90米、宽50米的篮球场,共用9天时间,平均每天修多少平方米? 3.一间长方形活动室的面积是96平方米,宽是8米,周长是多少米? 4.一块正方形草坪,边长是40米,小明沿四周走一圈用了2分钟,小明每分钟走多少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个房间铺了50块边长4分米的地砖,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正好可以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7.有一幅长2米,宽1米的图画,要给它配上一个相框,需要铝合金条多长?需要玻璃多大? 8.一间厨房,长5米,宽4米,准备给它用塑料扣板吊顶,需要多少平方米扣板?扣板四周需要用阴角线条,需要购买多长的线条?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 1.下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出它们的面积吗?

2.一个长方形长是8分米,周长是2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正方形周长是2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长方形面积是56平方米,长是14米,周长是多少米? 拓展提高 5.下图是由11个周长20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散思维 6.用24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多少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 B 前置作业 1.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课堂作业 1.一个长方形水池,长50米,宽36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围着水池跑一圈,要跑多少米? 2.一块长方形草坪长40米,宽20米。中间留下200平方米的地方做喷水池,其余 的种草皮。种草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王伯伯有一块正方形地,边长20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这块地的一半种西瓜,种西瓜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把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2019版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专题六 圆(23)第1课时 圆的有关性质教案

2019版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专题六圆(23)第1课时圆的有关性 质教案 二、【教学流程】

顾(1)如果AB=CD,那么 _______,_______. (2)如果AB CD =那么 _________,______. (3)如果∠AOB=∠COD,那么 ________,______.(4)如果AB=CD,OE⊥AB于E,OF⊥CD于F,OE与OF 相等吗?为什么? 第2题图第3题图 综合运用【自主探究】 例(1)如图,AB是⊙O直径,C是⊙O上一点, OD是半径,且OD//AC。求证:CD=BD 组一:连接OC, OD AC// COD ACO BOD A∠ = ∠ ∠ = ∠ ∴, OC OA= ∴ACO A∠ = ∠ DOB COD∠ = ∠ ∴ BD CD= ∴ 师:这是通过证圆心角相等,得到弦相等.还 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组二:连接AD,OD AC// ,OA=OD ∠ = ∠ ∴CAD OAD ODA∠ = ∴弧CD=弧BD∴CD=BD (学生分组交 流,一会后学 生汇报成果.) 从不同 的方法 中进行 知识整 合 A D C B O E F M N B A C ·O

师:由圆周角相等,我们可以得到弧相等(或 圆心角相等),从而得到弦相等.这种证法利用 了圆心角、圆周角与弧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 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所 对圆心角的一半;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 等.这样,证弦相等,又多了两条途径:可以 考虑去证弧相等,也可以考虑去证圆周角相 等.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组三:连接BC, AB是直径0 90 = ∠ ∴ACB AC//OD OD BC⊥ ∴ 由垂径定理可以得到弧CD=弧BD ∴CD=BD 师:这就利用了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 垂径定理及逆定理体现了直径、弧、弦三种量 之间的关系:直径垂直弦、直径平分弦、直径 平分弧,这三个结论中,只要有一个成立,则 另两个也同时成立.但要注意,若条件是直径 平分弦,则这条弦必须不是直径,另两个结论 才会成立.垂径定理及逆定理体现的是圆的轴 对称性. (边总结,边 在黑板上抽离 基本图形) (同时在黑板 上画出这个基 本图形) 从不同 的方法 中进行 知识整 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6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苏教版

第6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书本第31~32页的内容。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两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小玻璃球50个,教学情景图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你能任意地说出一个100以内的数吗?(指定三四人说一说)老师手 里有很多小玻璃球,你们猜猜看可以用100以内的哪个数表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小朋友们猜得怎么样。下面请你们也抓一把小玻璃球先猜一猜有多少个,然后再数一数是多少。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这些数谁大谁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图。提问:今天小松鼠和小兔去海边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你能看着图说出它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吗?你还看到了什么? 看着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小松鼠和小兔比谁拾得多呢?你是怎样想的? 2.合作交流。 谈话:请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在班内交流)。 3.谈话:在这道题里比较哪一个小动物拾的贝壳多就是比较38与46哪一个数大。 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教师板书:4638 指定学生上黑板(>)。 全班学生读一读算式46>38。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几组数,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请打开书第37页“试一试”看着计数器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学生在书上完成并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小白菜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

第6单元百分数(一) 第6课时解决问题(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比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理解先降低百分之几后又提高百分之几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分析解答。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沟通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应的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难点:单位“1”前后不一致时,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用投影仪显示下列一组信息: (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 (2)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2.学生口述上述信息,并根据这两条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与上述两条信息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学生独立解答此题,解答后订正,并提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3)教师:“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屏幕上闪动这句话) 学生回答后,屏幕上将变为12%。 (4)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4。 (1)学生完整读题,获取信息。 (2)讨论:这道题与刚才的复习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如何解这道题?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a.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数量关系变了吗? c.12%是谁的12%? (4)先自己独立解答,再和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解法一:400+1400×12%解法二:1400×(1+12%)=1400+168=1400×112% =1568(册)=1568(册)(5)比较归纳: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2.补充练习。

专题六第1讲课时训练提能

专题六第1讲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 课时训练提能 [限时45分钟,满分7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2·武汉模拟)3位老师和3位学生站成一排,要求任何两位学生都不相邻,则不同的排法总数为 A.720 B.144 C.36 D.12 解析利用插空法得A3 3A3 4 =144. 答案B 2.(2012·山东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将A,B,C,D,E五种不同的文件放入编号依次为1,2,3,4,5,6,7的七个抽屉内,每个抽屉至多放一种文件,若文件A、B必须放入相邻的抽屉内,文件C、D也必须放在相邻的抽屉内,则所有不同的放法有 A.192 B.144 C.288 D.240 解析利用捆绑法,把A、B看作一个整体,把C、D看作一个整体,则不同的放法有C25A22A22A33=240. 答案D 3.(2012·临沂一模)从0,1,2,3,4,5这六个数字中任取两个奇数和两个偶数,组成没有重复

数字的四位数的个数为 A .300 B .216 C .180 D .162 解析 若不选0,则有C 22C 23A 4 4=72; 若选0,则有C 13C 12C 23A 33=108, 所以共有180种,选C. 答案 C 4.(2012·兰州模拟)将4名志愿者分配到3个不同的体育场馆参加接待工作,每个场馆至少分配一名志愿者的方案种数为 A .144 B .72 C .48 D .36 解析 先把4名志愿者分三组,有C 24种方法,再把这三组志愿者分配到3个场馆,有A 33种分 法,故共有C 24A 3 3=36种分法. 答案 D 5.(2012·丰台一模)? ????x 2+2x 6 的二项展开式中,常数项是 A .10 B .15 C .20 D .30 解析 ? ????x 2 +2x 6=? ???? 12x 12+2x -126, 其通项为T r +1=C r 6·2 2r -6x 3-r ,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第二课时(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

数的大小的比较 教材第42页的内容和练习九第3题。 1.利用前面所学知识,主动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3.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与“十”及“十”与“百”之间的关系。 2.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大小。 计数器、数位表、小棒、挂图。 1.按规律填数。 2.照样子写出相邻的数。 37 38 39 49 70 99 3.填空。 (1)从()到()是一位数;从()到()是两位数;100是()位数。 (2)十位是3的两位数有()个。 (3)比69多1的数是(),比69少1的数是()。 (4)3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教学例5。 (1)老师出示例5图,请学生回答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 学生甲:根据小棒图来比,只看整捆的左边有4捆,右边有3捆。所以42大于37。 学生乙:根据数的顺序来比,42在37后面,所以42大于37。 学生丙:根据数的组成来比,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37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所以42>37。

老师引导:如果没有这幅图,怎么来比较这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呢?能不能有一个比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如果学生在汇报时能说出下列方法,老师不必设此问,只需帮助学生弄清思路,规范语言) 学生丁:用计数器来比较大小。 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2)完成例5图下面的题。 小组合作,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23○< 25 方法一:在数位顺序表中23在25的前边,所以23<25。 方法二:23和25的十位都是2,表示2个十,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再看个位,23的个位是3,25的个位是5,所以23<25。 (3)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学生小结: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可以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此外,上述概括的内容是比较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应鼓励学生有多种比较方法,并且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脱离开实物、小棒、计数器等物,自己是怎样比较这几组数的大小的。 1.在○里填上“>”“<”或“=”。 51○4990○10073○3764○6367○7665○56 2. 第号车厢人最多,第号车厢人最少。 3.写出5个大于70而小于85的数: 、、、、。 写出小于100而大于40的个位是3的5个数: 、、、、。 把卡片正确地放在○里。 ○<○<○<○<○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第6课时 手拉手

班级学科数学主备人使用人课题手拉手课型新授教学时数 1 教学内容课本44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方法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学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定律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无 教学过程(总第 46 课时)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物品练习本铅笔盒《数学家故事》 单价/元 2.8 6.1 7.2 教师出示情境图,谈话引入新课。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的主题情景图,在老师的主题情景图中还隐藏着一些数学信息呢,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一: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要花多少钱? 3、小组展示成果。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2.8﹢6.1)×3 =8.9×3 =26.7(元) 方法三:2.8×3﹢6.1×3 =8.4﹢18.3 =26.7(元) 答:一共要花26.7元。 4、讨论上面三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6、问题二: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方法一: 2.8×5+7.2×5 方法二: 2.8×5+7.2×5 =14+36 =(2.8+7.2)×5 =50(元) =10×5 =50(元) 答:一共要花50元。 7、引导学生计算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若两数相加得到整数时,再算乘法,会使计算简便。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5+8)×0.4 9×5+9×1.6 4.6×19+5.4×19 5×0.4+8×0.4 9×(5+1.6) (4.6+5.4) ×19 3.6×4×2.5 3.6×(4×2.5) (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 3.8×0.4) 7.69×101 8.36-2.48-3.52 46×0.33+54×0.33 0.25×39+0.25 0.125×72 四、点拨升华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2002高考二轮复习 地理 第1部分 专题6 第1课时 随堂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2019·晋冀鲁豫中原名校第三次联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2010年以来,我国的(B) 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 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 2.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D)

A.劳动力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上升 C.孤儿的数量增加D.加快老龄化进程 [解析]第1题,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对当前人口总数及人口性别比影响不大,A、D排除;结婚的人口数量取决于结婚率和人口总数,据图可知,结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结婚人口数不会大幅减少,C错误;离婚率上升,人口增加,离婚人数相应上升,B正确。故选B。第2题,结婚率偏低,会影响出生率,新出生人口减少,相对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即人口老龄化加剧,D正确;出生人口减少,对现阶段的劳动力影响较小,A错误;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死亡率没有影响,B错误;离婚后其子女并不是孤儿,C错误。故选D。 (2019·山东德州模拟)读“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是(C) A.老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 B.青中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C.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D.劳动年龄人口工作经验更丰富,劳动生产效率会更高 4.积极老龄化可以(D) 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②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财政负担

第四单元第6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第四单元第6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 授课教师单位及姓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林蕊馨指导教师单位及姓名: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刘东旭 一、教学背景简述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小数的初步认识及本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后续学习中,学生还要学习分数大小比较,不管是整数、分数、小数大小比较,其实不同数域大小比较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计数单位以及计数单位个数的比较。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经验是学生学习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初次学习小数大小比较时也容易受到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干扰,错误的认为小数位数多,这个数就大。因此,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小数大小比较方法和整数不同,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而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即数的大小比较的核心本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课教学中创设游戏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冲突中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的不同,那么小数大小比较方法是什么呢?自然引发学生投入到探究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之中,在学生总结出方法后,聚焦数的大小比较的核心本质,沟通小数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方法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将小数大小比较方法与整数大小比较方法沟通联系,理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道理。 2.经历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能够比较多个小数的大小,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出示游戏情境: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林老师带来两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着一个不是“0”的数字,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不看卡片上的数字,你能猜出哪个整数大吗? 预设:下面的整数大,下面的整数是一个三位数,上面的整数是一个两位数,三位数比两位数大。 结:整数大小比较,首先要看位数的多少,位数多的数,最高位的计数单位就大,因此位数多的数就大。 2.在每组第一张卡片的后面都加上一个小数点,将这两个数变为小数,同学们,现在你还能猜出哪个数大吗?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活动,复习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同时,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新知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1)翻开卡片出示两个小数:6.9和6.32,这两个小数到底谁大呢?自己尝试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 A.借助实际数量比较 B.借助数位顺序表比较。 (2)这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可是6.32的小数部分有两位数,6.9的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数,为什么6.9大呢? 预设:通过这两个小数的最高位已经能够比较出这两个小数的大小了,那么后面不管有多少位数,都不会改变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因此,小数大小比较不能通过位数的多少进行比较。 (3)自主探究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学习单: 说一说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大小比较方法。如果需要,可以举一些例子帮助自己思考,比如: 0.82()0.73 15.32()15.36 21.579()21.572 (4)汇报交流,总结方法。 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在比较大小时,从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比起,十分位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