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隧道应急预案

隧道应急预案

南川区大坪、黄泥垭隧道工程

防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川区大坪、黄泥垭隧道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4年07 月10 日

防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方针,贯彻“有备无患,常抓不懈,反应敏捷,救治坚决”的原则,重视生命,重视预防,科学分析,预案周到,统一指挥,准备充分。一旦出现险情,做到领导有力,组织有方,救治有效,处理到位。

2.应急策划

2.1.制定预案的原因和目的

根据设计文件,隧道穿越地层由老到新为:寒武系上统后坝组(∈

)、毛田组(∈3m),其主要岩性为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等,以及3h

第四系残坡积土(Q4el+dl)、崩坡积(Q4c+dl)、填土层(Q4me),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基本特征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1)寒武系上统毛田组后坝组(∈3h)

灰—深灰色中厚~块状白云岩,偶夹薄层状含泥质白云岩,具砂状感,部分具角砾状和空洞构造。

(2)寒武系上统毛田组(∈3m)

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灰岩,具条带状构造,含燧石团块。

(3)路线区第四系(Q4)

按成因类型分为残坡积层、崩坡积层、填土层等,其中以残坡积层为主。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和出口斜坡上。洞身段分布的残坡积层、崩坡积层对隧道无影响。

①残坡积层(Q4el+dl): 紫红色、灰褐色,可塑~硬塑状,含少量碎颗

粒及植物根系。

②崩坡积层(Q4col+dl):岩性为块石土,充填粘土,结构松散,一般厚

0.5~2.0m。

③填土层(Q4me):岩芯为素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灰岩碎、块石组成,厚度0.5~1.5m,

根据本标段地质构造和不良工程和水文地质情况,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必须制定防坍塌应急预案。

2.2.应急预案工作流程(见下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图图)

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图

2.3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和预防

2.3.1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根据设计地质勘探资料和类似地质条件下施工经验分析判断,并经危险源辨析、评价,本项目施工中突发坍塌为重大危险源,为可能发生

的、必须认真应对的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

2.3.2坍塌事件预防措施和方案

2.3.2.1对预计极有可能坍方段,应事先在洞口准备好急救器材、药品等急救物资和设备,洞内保持通信畅通,调度室24小时值班,发生坍方时由洞口调度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及相关单位汇报。

2.3.2.2密切监视和及时反馈围岩坍塌前兆。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方,有以下一些征兆: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干燥围岩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涌水量增大、水质由清变浊等都是即将发生坍方的前兆;拱顶不断掉下小石块,甚至较大的石块相继掉落,预示着围岩即将发生坍方;围岩节理面裂缝逐步扩大,很可能要发生坍方;支护结构变形(钢架接头挤偏或压劈、喷射混凝土出现明显裂纹或剥落等),甚至发出声响,有坍塌的可能;围岩或支护结构拱脚附近的水平收敛率大于0.2mm/d或拱顶下沉量大于0.1mm/d,并继续增大时,说明围岩仍在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有可能出现失稳坍方,如出现加速收敛现象,则表明坍方已经临近。发现以上坍塌征兆须立即报告现场负责人,以便紧急处置。

2.3.2.3 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对开挖面前方地层进行探测预报,判明地层和含水情况,为超前支护和止水提供依据,及时修改或加强超前支护和支护参数。

2.3.2.4加强施工监控量测,实行信息化施工。对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围岩收敛进行量测,及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反馈于设计和施工,及时优化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当量测

数据表明围岩收敛变形接近控制标准的警戒值时,尽快采取加强措施进行加固,抑制变形,防止因变形突变引起坍塌。

2.3.2.5开挖时,依据不同地质情况,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加固地层的超前支护措施,提高其自承能力,减少围岩松弛变形。支护要及时闭合成环,每一环支护均施作锁脚锚杆,加强支护,防止拱脚下沉和内移,引起过大变形,导致拱部岩层坍塌。严格控制开挖工序,尤其是一次开挖进尺,杜绝各种违章施工。控制爆破装药量,减小对软弱破碎围岩的扰动。超前预注浆固结围岩、钢架制作、支护和衬砌混凝土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确保施工质量。施工期间,洞口常备一定数量的抢险材料,如方木、型钢钢架等,以备急用

2.3.2.6偏压隧道靠里侧先行。施工中先行开挖靠里侧隧道,以使围岩内力部分释放后减弱偏压的强势,以利于偏压隧道的施工安全。

2.3.2.7反压回填段及穿越崩塌体段按设计要求或根据现场地质情况,采取锚杆加固或申请变更采取诸如对地表及洞身段系统深孔注浆加固等措施先行于地面进行处理,洞内施工在接近段采取相应要求措施,按设计要求作长管棚或确保安全的方案通过。

2.3.2.8洞口段V级围岩段掘进施工,先做好超前支护,采用单侧壁导坑法,掌子面间距控制在1~2倍洞室尺寸,为减少爆破对中隔墙的扰动,单侧壁导洞及导洞外侧洞室均采用上下断面法开挖;左右洞掌子面间距应保持在25m左右。IV级围岩段掘进施工,亦应先做好超前支护,先行施工隧道采用上下断面法开挖,上下断面间距应大于10m,后行施工隧道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开挖,导坑内外侧均采用上下台阶开挖,内外侧掌子面间距控制在1~2倍洞室尺寸。

2.3.2.9由项目部安质部对施工队、班组直至每个在岗工人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在施工中进行书面交底,并实行签名制度。确保各级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每一位工人都应知、应会本工序、本岗位安全生产注意事项和安全生产方法及工艺,确保施工中人员、机械的安全。

3应急准备

3.1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3.1.1应急领导小组

应急领导小组的组成如下:

组长:项目经理李建

副组长:项目总工李良平

副组长:安全工程师高远智

下设:

抢险组,组长:陈志文,组员30人

安全保卫组,组长:蒲太平,组员5人

后勤保障组,组长:周阳启,组员10人

医疗救护组,组长:严万荣,组员10人

善后处理组,组长:娄进,组员5人

组员:由各施工班组抽调组成,其中开挖班20人,支护班20人,衬砌班20人。

3.1.2应急小组职责

3.1.2.1抢险组:组织实施抢险行动,尽一切可能抢救伤员及被困人员,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抢险进展情况。

3.1.2.2安全保卫组: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阻止非抢险救援人员进

入现场;负责现场车辆疏通,维持治安秩序;负责保护抢险人员的人身安全。

3.1.2.3后勤保障组:负责调集抢险器材、设备;负责解决全体参加抢险救援工作人员的食宿问题。

3.1.2.4医疗救护组:负责联系地方医疗单位,负责现场伤员的救护、转移等工作。

3.1.2.5善后处理组:负责联系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做好伤亡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及其它善后事宜。

3.2应急响应有关单位的联系电话

3.2.1施工单位主要人员联系电话(见下表)

施工单位主要人员联系电话号码表

3.2.2 紧急公用电话:急救:120;消防火警:119

3.2.3业主、监理等的联系电话(见下附表)

业主主要人员联系电话号码表

监理单位主要人员联系电话号码表

3.2.4地方安监、劳动、卫生的联系电话(见下附表)

重庆市南川区安监局、劳动局及卫生局联系电话号码表

3.3抢险应急物资储备

为确保抢险应急物资设备的急需,拟储备以下物资、设备,专项专用,不允许随意挪用,见下表。

抢险应急物资设备一览表

3.3急救技术及常备药品

发生伤亡事故时,首先在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应急性急救,以减少伤亡。现将一般常用的急救知识和常用的必备急救药物简述如下。

3.3.1急救技术

3.3.1.1口对口人工呼吸。

使病人仰卧,松解衣扣和腰带,清除伤者口腔内痰液、呕吐物、血块、泥土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救护人员一手将伤者下颌托起,使其头尽量后仰,另一只手捏住伤者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对住伤者的口用力吹气,然后立即离开伤者口,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吹气力量要适中,次数以每分钟16—18次为宜。

3.3.1.2口对鼻人工呼吸。

伤者因牙关紧闭或外伤等原因,不能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法。方法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相同,只是把捏鼻改为捏口,对住鼻孔吹气,吹气量要大,时间要长。

3.3.1.3胸外心脏按压。

由于电击、窒息及其他原因所致心博骤停时,应使用胸外心脏按压

法进行急救。

将伤者仰卧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救护人员跪或站于伤者一侧,面对伤者,将右手掌置于伤者胸骨下段及剑突部偏左,左手置于右手之上,以上身的重量用力把胸骨下段向后压向脊柱,随后将手腕放松,每分钟挤压60—80次。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宜将伤者头放低以利静脉血回流。若伤者同时拌有呼吸停止,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还应进行人工呼吸。一般做四次胸外心脏按压,做一次人工呼吸。

注:此法不适宜用于胸骨骨折、颅脑外伤、胸腹部外伤伴有内脏损伤、内出血、肋骨骨折等。

3.4应急教育

3.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做好重、特大安全质量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3.4.2制定方案,组织落实。保证本工程专业抢险救援人员、物资、设备、器材落实到位;设定并落实所需的外援单位。

3.4.3熟悉预案、组织演练。各单位要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救援任务,并组织训练和演习。

3.4.4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真正做到反应敏捷、行动迅速、配合默契、救援有力,凡因救援工作不力,造成事故损失扩大的,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3.4.5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服从指挥或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指挥。

3.4.6在抢险救灾过程中紧急调用的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阻拦或拒绝。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工作流程(见下框图)

事故目击人

第一时间报告离事故突

发地最近的项目领导

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完成

各级项目领导及现场卫生所医生迅速前往出事地点开展救治工作,并电话直接联系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或项目经理手机,并启动应急机制同时拨打外

部报警电话

急救中心:120 119

项目应急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副总、安质部长组员:各部室负责人事故信息反馈

事件处理决策

公司总部高层、各相

关部门和指挥部领导

驻地监理、总监、业

主、地方安监部门

上报

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图

4.2应急值班

4.2.1应急值班:应急值班由安质部人员轮值。

4.2.2应急值班电话:高远智139********

4.3应急启动:

4.3.1事故目击人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应急值班人,应急值班人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向工区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由组长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一旦启动应急预案,应急小组成员立即赶赴现场;

4.3.2事故发生初期,事故单位或现场人员应采取积极自救、互救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指派专人负责引导指挥人员及各专业队伍进入事故现场组织抢险;

4.3.3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救援救护,确定警戒区域和事故应急救援具体实施方案,布置各专业救援队任务;各专业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对事故情况做出判断,提出处置实施办法和防范措施;事故得到控制后,参与事故调查及提出整改措施;

4.3.4保护事故现场。一是控制事故处置现场的出入口,保证事故救援工作能正常开展,防止外来人员干扰正常的处置工作;二是保证可能存在的犯罪现场证据不被破坏;三是在事故现场警戒线外围设立信息联系点,向项目部指挥部通报相关情况;

4.3.5根据需要安排附近单位组织救援队伍,并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救援队伍要服从现场指挥,在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按各自分工开展抢险和救援工作;

4.3.6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时,必须及时做出标志、摄影、拍照、详细纪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4.3.7若进出现场道路被损毁,应当尽快恢复道路,提供抢险救灾物资和特种装备,并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由项目部或指挥部相关部门人员请求相关单位尽快恢复水电、通迅等有关设施,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4.3.8事故得到控制后,由事故应急小组组长统一布置,组织相关人员、机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5隧道坍塌抢险突发事件应急处治

5.1果断断电

当出现坍塌时,现场负责人应果断采取断电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伤亡。同时,启用抢险专用照明设备,以保证抢险照明。

5.2清点人员

当出现坍塌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组织各班组清点人员,确认有无被困人员。

5.3安全撤离

现场负责人应立即组织全部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

5.4救护伤员

当隧道掌子面后方发生塌方,若有施工人员被困时,须迅速研究最安全、最快的救人方案。

如坍体上部堵塞长度不大,无继续坍塌迹象时,立即组织人员开挖坍体上部通道。确保被堵人员尽快脱困。

如坍体上部堵塞长度较大,并有继续坍塌迹象时,应立即恢复供水、供风,保证被困人员能吸上新鲜空气,喝上洁净水,如供风管、供水管被砸坏。应一边加固,阻止坍体下滑,一边打管,打入四根钢管,一根供风,一根供水,一根供食,在坍体底部打入一根钢管,用于排水,为被困人员提供生存条件。阻止坍塌可采用型钢支撑法,先将坍穴下部插入型钢,型钢上部铺方木,其上设短支撑或填塞阻止坍体下移,型钢下设钢架支撑,在稳定情况下开挖坍体救人。

如坍穴稳定,无继续坍塌迹象时,可不设支撑,直接开挖救人。对坍穴伸入坍体时的处理预案:当不能查明坍穴是否稳定时,如盲目开挖坍体救人,会造成越挖越塌,坍穴越坍越大。其处理方案有套拱法开挖法、插板法开挖等,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5.5抢坍塌方案实施

根据坍塌现场具体情况,实施抢坍塌预案。

5.6警戒与治安

发生险情后,保安人员应加强洞外巡视,隔离安全地带,禁止闲杂人员围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并加强洞口看护,未经应急小组成员批准不得放入任何人员。

5.7公共关系

项目部安质部为事故信息收集和发布的组织机构,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外界和内部如实地报道。

6紧急事件后现场恢复和处置

6.1现场恢复:现场恢复要充分辨识恢复过程中存在的危险,不能麻痹大意,防止出现因处理不当和处理时估价不足而时常出现的连锁事件。

6.2总结报告:紧急事件处置后,应急领导小组要组织全体员工认真总结教训体会,查清原因,追究责任,制定措施,防止和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形成事故报告上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