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赵家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科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这一原理孕育、形成和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对于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系统论证,对于这一适用于阶级社会的原理是否也适用于无阶级社会以及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等

问题,理论界却很少有人涉及,这几个问题可以说至今仍是理论上的空白点。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作些历史考察和理论论证,抛砖引玉,与理论界的同仁共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马克思在1843年夏天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提出的“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虽然还没有完全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还没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甚至没有转向一般唯物主义,但毕竟已经接近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终于发现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且逐步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作了准确完整的表述。马克思在1844

年4~8月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进一步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

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他说:“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p298马克思在这里虽然尚未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但他所讲的“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生产和消费”等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基础的含义,而他所讲的宗教、国家、法、道德、艺术等等,几乎包括了他以后所讲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主要

内容。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以不十分确切的术语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进一步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时隔不久,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9~11月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更加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已经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前夜。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或接近提出与经济基础概念处于同一序列的两个基本概念,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布鲁诺?鲍威尔时指出“: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只要它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它就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吗?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产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2]p191马克思、恩格斯讲的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指的是自然科学,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指的是工业,他们把自然科学和工业以及物质生产本身看作是生产方式的内容,尽管当时尚未对生产方式概念作出

确切的规定,但毕竟是第一次提出了生产方式概念,并且认为如果不去认识某一时期的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蒲鲁东由于受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支配而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关于占有形式的思想时说了下面一段话“: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

[2]p52这段话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语境下表达了生产关系思想。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已经接近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思想,即“接近生产的社会关系这个思想”[3]p3。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多处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例如,他们通过论述国家和人权、国家同其“自然基础”的关系,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他们说:“现代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的必要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系的独立的人,即自己营业的奴隶,自己以及别人的私欲的奴隶。现代国家就是通过普遍人权承认了自己的这种自然基础。而它并没有创立这个基础。现代国家既然是由于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挣脱旧的政治桎梏的市民社会的产物,所以,它就用宣布人权的办法从自己的方面来承认自己的出生地和自己的基础。”[2]p145又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关系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他们指出:正是人的需要这种“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联系起来。他们之间的现实的联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在今天,只有政治上的迷信才会以为国家应当巩固市民生活,而事实上却相反,正是市民生活巩固国家”。[2]p154也就是说,把市民社会的成员连接起来的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而不是政治生活;不是国家巩固市民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巩固国家。再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空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2]p191这说明,他们当时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是政治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而是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的最基本内容。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群众从事历史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思想,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群众从事历史活动的“激情”、“热情”不是由某种空洞抽象的思想唤起的,而是由追求自己的实际利益唤起的。他们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们追求自己利益的“激情”、“热情”比任何思想都强大有力得多:法国“资产阶级在1789年革命中的利益决不是‘不成功的’,它‘压倒了’一切,并获得了‘实际成效’,……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2]p10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离开追求自己利益的人的实践活动,思想不能起任何实际的作用,因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p152。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

等著作中,他们的思想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步一步地接近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且从多方面论述了有关这一基本原理的内容,但是他们毕竟尚未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基本概念,因而也就不能说已经形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只能说这个基本原理仍处在形成的过程中。

我国理论界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这部著作也标志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初步形成。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提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它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4]p87-88这里的“交往形式”或“市民社会”概念,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含义,它和生产力紧密相连,既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生产力,它的内容已经相当于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内容。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把市民社会、交往形式决定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思想作为他们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并且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4]p92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把交往形式或市民社会看作是与物质生产、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是从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把它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即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认为它决定政治国家和各种意识形态。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说明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与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的关系,论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他们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4]p9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就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思想的社会关系,人们(或阶级)在物质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他们在思想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把这一基本思想表述得极为清晰。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而且第一次提出上层建筑概念,并把上层建筑分为国家(即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概念,把市民社会即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看作是经济基础的内容,认为这种

社会组织既是国家(即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又是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4]p130-131

马克思在1851年8月~1852年9月写成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长文,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分析了路易?波拿巴实现政变的阶级基础和经济条件。马克思在论文中分析了当时活动在政治舞台上的各个党派和政治集团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及在此经济条件基

地上所形成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马克思指出,在波旁王朝时期进行统治的是大地产连同它的僧侣和仆从;在奥尔良王朝时期进行统治的是金融贵族、大工业、大商业,即资本和它的随从者——律师、教授和健谈家。正统王朝不过是地主世袭权力的政治表现,而七月王朝则不过是资产阶级暴发户篡夺权力的政治表现。正统派和奥尔良派这两个集团的彼此分离决不是由于什么所谓的思想原则,而是由于各自所依赖的物质经济条件,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占有形式;他们彼此分离还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旧有的对立,由于资本和地产之间的竞争。同时马克思也不否认,把正统派和奥尔良派同某个王朝联系起来的还有旧日的回忆、个人的仇怨、忧虑和希望、偏见和幻想、同情和反感、信念、信条和原则。马克思由此得出结论说:“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4]p611这里不仅进一步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容,论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继《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又一次使用了上层建筑概念。同时也应该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论述,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相比,虽然深入多了,并且提出了上层建筑概念,但是这两部著作毕竟还没有提出经济基础概念。这两部著作虽然在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仍然处于这一原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原理至此仍未成熟,仍未作出完整的表述。

马克思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最终形成和臻于完善的标志。马克思在这篇序言中第一次用精确的语言完整地表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p32-33这段话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内在联系,阐述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指明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上层建筑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改变,并且说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与社会革命和社会形态变更之间的关系。

以上我们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六部著作的考察,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孕育、形成和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当然,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臻于完善,也只是相对的。无论是在所谓的臻于完善以前,还是在臻于完善并用精确的语言完整地表述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恩格斯都还没有深入系统地论述过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出深入系统论述的是恩格斯在1876~1878年写成的《反杜林论》一书。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第一次深入系统地论证了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又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最核心的内容作了概括: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这样一来,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6]365。这个概括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与阶级斗争理论联系起来了,这是比《〈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概括前进的地方。杜林认为:“政治关系的形式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而经济的依存不过是一种结果或特殊情形,因而总是次等的事实。”“本原的东西必须从直接的政治暴力中去寻找,而不是从间接的经济力量中去寻找。”[6]p501恩格斯通过批判杜林的这种政治决定经济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深入系统地论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第一,通过分析经济对政治的“基础性”地位,阐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首先,恩格斯认为,把重大的历史事件看作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东西的这种观念,是一种支配以往整个历史观的古老观念。由于这种古老观念,使人们看不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这种古老观念虽然被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所动摇,但杜林却对此毫无所知。其次,恩格斯认为,经济利益是目的,政治暴力仅仅是达到经济利益的手段,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具有大得多的“基础性”。同样,在历史上,关系的经济方面也比政治方面具有大得多的“基础性”。再次,私有财产是由于经济原因产生的,即由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发生变化,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

在这里,暴力没有起任何作用。因为在掠夺者能够用暴力占有他人的财产以前,私有财产的制度必须是已经存在了;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最后,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市民等级所以能够战胜封建贵族,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而不是由政治状态决定的。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就政治状态来说,封建贵族拥有一切,市民等级一无所有;可是就经济状况来说,那时市民是国家最重要的阶级,而封建贵族已经丧失了他们的全部社会职能。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按照杜林的原则,使经济状况适应政治状态,而是相反地把陈腐的封建废物抛开,并造成使新的经济状况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状态。

第二,通过分析暴力工具对经济状况的依赖,阐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首先,恩格斯认为,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它要求具备各种实现暴力的作用的非常现实的前提,特别是工具即武器,其中较完善的战胜较不完善的。其次,这些工具(武器)必须是生产出来的,所以同时也可以说,较完善的暴力工具(武器)的生产者战胜较不完善的暴力工具(武器)的生产者。可见,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的,因而是以“经济状况”、“经济力量”,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质手段为基础的。因此,决不能说“本原的东西必须从直接的政治暴力中去寻找,而不是从间接的经济力量中去寻找”。恰恰相反,暴力本身的“本原的东西”是经济力量。

第三,通过分析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阐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首先,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随着社会成员由于原始公社的瓦解而变为私人生产者,因而和公社共同职能执行者更加疏远,这种权力不断得到加强。其次,“政治权力在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或者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加快速度。或者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除极少数例外,它照例总是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6]p526。再次,恩格斯还以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为例说明政治权力的作用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他指出“:由比较野蛮的民族进行的每一次征服,不言而喻,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经济发展总是毫无例外地和无情地为自己开辟道路”[6]p526-527。

以上讲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都是以阶级社会为对象的。这些原理是否适用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以及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马克思晚年在“古代社会史笔记”中解决的。马克思的“古代社会史笔记”,主要指马克思在1879~1881年间撰写的五个笔记,包括《马?柯瓦列夫斯基〈古代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1册,1879年莫斯科版)一书摘要》、《路易?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约翰?菲尔爵士〈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1880年版)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1875年伦敦版)一书摘要》、《约

?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1870年伦敦版)一书摘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阶级社会社会结构的“骨架”,这种阶级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理论,是否能够用于分析和说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是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理论上的难题。马克思通过研究原始社会的家庭和亲属制度的关系,认为氏族社会的家庭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亲属制度则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亲属制度随着家庭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就意味着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说:“这种亲属制度和古老形式的氏族组织,通常是一起被发现的。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由较低级的形式进到较高级的形式。反之,亲属制度却是被动的;它把家庭经过一个长久时期所发生的进步记录下来,并且只有当家庭已经根本变化了的时候,它才发生根本的变化。”[7]p353马克思在《摩尔根笔记》中摘录了这段话,并且补充说:“同样,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以至一般哲学的体系,都是如此。”[7]p54这表明,马克思认为,适用于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适用于说明

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英国历史学家格罗特否定血缘关系是氏族制度的基础,认为氏族只是观念地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根本的结构和观念的基础在一切氏族中都是相同的”。马克思在《摩尔根笔记》中辛辣地予以讽刺:“亲爱的先生!不是观念的,是物质的,用德语说是肉欲的!”[7]p503马克思的意思是说,血缘关系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属于氏族制度的经济基础,而关于氏族的观念,则属于氏族制度的上层建筑。

由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的转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转变;(2)由无阶级的社会组织向有阶级的社会组织的转变;(3)由氏族机构向国家政权的转变。我们知道,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因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是三位一体的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理论与历史发展过程理论的一个基本的主题。梅恩不懂得这个道理,他把国家权力看成是脱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冲突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永恒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对梅恩的这种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在《梅恩笔记》中指出“:梅恩忽略了深得多的东西:国家的看来是至高无上的独立的存在本身,不过是表面的,所有各种形式的国家都是社会身上的赘瘤;正如它只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才出现一样,一当社会达到迄今尚未达到的阶段,它也会消失。先是个性摆脱最初并不是专制的桎梏(如傻瓜梅恩所理解的),而是群体即原始共同体的给人带来满足和乐趣的纽带——从而是个性的片面发展。但是只要我们分析这种个性的内容即它的利益,它的真正性质就会显露出来。那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利益又是一定的社会集团共同特有的利益,即阶级利益等等,所以这种个性本身就是阶级的个性等等,而它们最终全部以经济条件为基础。这种条件是国家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它的前提。”而梅恩却把“政治优势”“当做某种驾于社会之上的、以自身为基础的东西”[7]p646-647。这说明,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国家等上层建筑的原理,也适用于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

毛泽东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8]p767这说明,毛泽东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

适用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统观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以上的论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只适用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的理论,而是适用于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理论。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精心整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掌握这一概念要注意: (一)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二者在质上是相同的。(二)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是一切生产关系。如目前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三)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指个别的生产关系。 二、什么是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 (一)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二)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三)二者的关系: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任何国家的上层建筑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总之,二者本质上属于社会的思想关系(即社会意识),前者被称为是后者的“物质附属物”或“物质设施”。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如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公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造成的。出现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上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地主和农民的地租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封建国家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更替也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作为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 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方法论意义:它也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四、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 (一)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2、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形成了整个社会基本结构,故这两对基本矛盾规定了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3、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联系,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人类社会从低级的社会形态向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一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性环节。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作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作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以至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中国学术界对经济基础概念的内容有着不同理解,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有人认为经济基础应包括生产力,只有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才能使上层建筑的各种现象得到完整的说明,就是说,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另外一

些同志认为,经济基础只包括生产关系,只有把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才有利于分析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及其相互关系。(2)关于生产关系总和概念,一种意见认为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理解才能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指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既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理解才能全面分析社会形态的矛盾和变革。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1)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2)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二者的关系:(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任何国家的上层建筑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

马哲论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面包与爱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面包与爱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来自马克思历史主义唯物观。 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式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物质是爱情的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是无法保障的,就 如同没有地基的大厦,摇摇欲坠。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中, 爱情也须受到物质的约束。现实生活是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备受欢迎的一部美国电影名叫《当幸福来敲门》, 剧中,已近而立之年的克里斯·加德纳事业不顺,生活潦倒,只 能每天奔波于各大医院,靠卖骨密度扫描仪为生妻子因为不能忍 受穷苦的生活,独自去了纽约。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 资专家Chris Gardner。像这样的实例数不胜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门当户对”这一说法,双方经济平衡至 关重要。倘若双方经济差距巨大,婚姻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一些 现代都市爱情剧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比如《北京爱情故事》、《裸婚时代》、《小夫妻时代》、《蜗居》、《上门女婿》等等, 这些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夫妻双方经济基础不对等,导致很 多问题。通过看这些电视剧,我总结出一下几点: 1、收入多的一方容易有优越感,容易滋生颐指气使念头,容易产生对家庭决定权的独占感,容易限制对方自由,容易说:你吃我的喝我的,就要听我的!即便有的时候没有说,但无法控制自己有的时候这样做或者想这样做。 2、收入低或者没有收入的一方容易产生自卑感,容易产成压力,抑郁,容易在金钱使用的问题上思想负担过重,容易对对方一句普通的话产生猜疑,容易对对方本是合理的家庭收支计划产生反感,时间久了形成心结。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类社会里的东西,除了人之外,其它的东西,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类。软件是指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文艺、教育、法律、宗教、军事等。硬件是指资源、生产力、技术等。社会科学研究的是软件,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硬件。软件里的东西,又可分为经济方面的东西和政治方面的东西。经济方面的东西指的是与经济相关的,即与生产、经营、分配相关的策略、计划、制度等。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里的“经济”专指的是与经济相关的制度。政治,说白了就是管理人、结交人,对内管理,对外交往,而研究社会的软件通常都是针对一个社会来谈的,谈的是社会内的,不谈外交,所以政治方面的东西指的是文艺、教育、法律、宗教、军事等。所以马克思那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把人类社会的软件系统比作一幢大楼,那么经济方面的制度就是这幢大楼的基础,其它的政治方面的东西就是这个基础上的建筑,有什么样的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那么这句话究竟对不对呢? 先举个例子: 假如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附近有一片森林,这片森林是远古就存在的,是无主的,村民都可以自由到森林里打猎、

砍柴。后来,张三一下子把这片森林据为己有了,他规定,谁到森林里去打猎、砍柴,都得分一部分给他。这样张三就不要劳动了,过着剥削掠夺人的舒坦日子。这个时候,经济制度就变了。原来这片森林是无主的,谁都可以去打猎、砍柴,而且这个时候变成张三私有的了。这个时候,生产关系也变了。原来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力到森林里去打猎、砍柴,而且谁都不剥削谁,而这个时候,大家就没有权力去了,而且受张三的剥削了。所以,这个时候经济基础就变了。 可是,张三这么做,其他村民答应不答应呢?肯定要反抗。那么张三要想使村民不反抗,乖乖听他的,任他剥削,就必须建立武装力量,还要制订法律,谁要反抗,就抓谁就杀谁。然而光用武力还不行,还要来文的。例如雇佣人赞美张三伟大、仁慈、英明,大家都要尊敬张三,听张三的话,接受张三的领导;教育大家要知法守法,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还要说那片森林本来就是张三的老祖宗传下来的,本来就应该归张三所有,等等。宣传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给村民上课,也可以编成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小说等。而且张三还建立考试制度,谁对他教的内容学的好的,就可以当官。这样的宣传教育,可能刚开始没有用,可是时间长了,老人都死光了,没有人知道真相了,后辈们就会认为那片森林本来就是张三家的,他们从小就到张三的森林里去打猎、砍柴,所以交税给他是应该的;也会认为张三是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掌握这一概念要注意: (一)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二者在质上是相同的。(二)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是一切生产关系。如目前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三)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指个别的生产关系。 二、什么是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一)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二)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三)二者的关系: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任何国家的上层建筑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总之,二者本质上属于社会的思想关系(即社会意识),前者被称为是后者的“物质附属物”或“物质设施”。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如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公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造成的。出现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上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地主和农民的地租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封建国家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更替也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作为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 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方法论意义:它也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四、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 (一)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于社会形态,建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唯物史观把社会形态看作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有机整体,认为经济基础有如社会的“骨骼”,而上层建筑则有如包裹在“骨骼”上面的“血肉”,“骨骼”和“血肉”不可分割,形成了社会有机体。在社会形态中,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同时也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更替。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含义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其一,它实质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种居支配地位的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但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特别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还存在着前一社会的经济基础成分或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因素以及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 其二,它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也是经济制度,但是具体经济制度,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赵家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科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这一原理孕育、形成和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对于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系统论证,对于这一适用于阶级社会的原理是否也适用于无阶级社会以及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等 问题,理论界却很少有人涉及,这几个问题可以说至今仍是理论上的空白点。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作些历史考察和理论论证,抛砖引玉,与理论界的同仁共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一 马克思在1843年夏天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提出的“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虽然还没有完全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还没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甚至没有转向一般唯物主义,但毕竟已经接近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终于发现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且逐步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作了准确完整的表述。马克思在1844 年4~8月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进一步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 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他说:“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p298马克思在这里虽然尚未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但他所讲的“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生产和消费”等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基础的含义,而他所讲的宗教、国家、法、道德、艺术等等,几乎包括了他以后所讲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主要 内容。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以不十分确切的术语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进一步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时隔不久,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9~11月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更加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已经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前夜。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或接近提出与经济基础概念处于同一序列的两个基本概念,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布鲁诺?鲍威尔时指出“: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只要它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它就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吗?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产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2]p191马克思、恩格斯讲的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指的是自然科学,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指的是工业,他们把自然科学和工业以及物质生产本身看作是生产方式的内容,尽管当时尚未对生产方式概念作出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 动 原理: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①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②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③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3)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之间的 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是因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 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

论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论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作者:————————————————————————————————日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文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系别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年级 2010级2班 2012年 04 月 16 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有面包才会有稳固的爱情 内容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这里,想谈谈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今社会的“经济爱情”,其实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很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只注意到它对社会整体上的影响,却没有关注到具体的“抽象爱情”上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基础是爱情的前提与保障 关键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物质;爱情;基础 姓名:学号:102261010049 成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来自马克思历史主义唯物观。 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式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物质是爱情的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是无法保障的,就如同没有地基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 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 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的辩证关系。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为其主要内容。其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旧的经济基础破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的力量。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何种作用,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在不断的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体制是适应声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革新落后于经济体制发展,这是由于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自身特点。 2,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这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早或晚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不是消极被动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对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早或晚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或迟或早也要发生改变;经济基础还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对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首先,在方向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为我”与“排它”的双向作用。上层建筑动用全部的政治力量、精神力量,竭力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又用全部的政治力量、精神力量,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并排除和消灭任何企图动摇、颠覆自己经济基础的势力。 其次,在手段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采用“强制”与“非强制”两种方式。上层建筑通过国家暴力机器和政治法律制度,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社会秩序范围之内。同时运用教育和宣传的非

强制手段把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向社会民众灌输,支配和影响人们的行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 再次,在性质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和“阻碍”两种。一种是当上层建筑维护的经济基础是进步的时候,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推动社会的前进;二是,当上层建筑维护的经济基础已经落后腐朽,需要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不让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将阻碍社会的进步。 对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就是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力是不存在的,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是两种物体互相作用而产生,至于谁决定谁,谁抑制谁只能看你的出发点是哪个方向了,没有对,更没有错。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善,才能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而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要做的无疑是准备“经济基础”,因为我们的“上层建筑”还没有出现…..

浅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我国建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教学实践环节 论文题目:浅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中国建设的影响 年级、专业: 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号: 1002040 完成时间: 2012/5/5 成绩: 指导教师王 福建.福州.学院

内容摘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两者自身内部及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和谐,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可通过先进的上层建筑,即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社会管理方法等来逐步改造不科学不合理的传统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体现社会上层建筑公正、平等、民主和正义的本质,推动全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适合;进步发展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二、上层建筑在当代发展的新特征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地辩证关系原理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什么说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论述题) 基本原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2.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联系实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论述题)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3. 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掌握这一概念要注意: (一)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二者在质上是相同的。(二)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是一切生产关系。如目前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三)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指个别的生产关系。 二、什么是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一)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二)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三)二者的关系: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任何国家的上层建筑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总之,二者本质上属于社会的思想关系(即社会意识),前者被称为是后者的“物质附属物”或“物质设施”。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如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公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造成的。出现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上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地主和农民的地租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封建国家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更替也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作为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 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方法论意义:它也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一)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这个理论指出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 其次,这个理论指出社会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直接基础,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最后的决定作用,只有通过经济基础才能实现出来。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谁在生产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要随之而改变。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而且决定着上层建筑发展变化的方向。 (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如果上层建筑所维护和巩固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如果上层建筑所维护和巩固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就会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因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即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时候,它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力量。【周杰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07.】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服务方向上:一方面上层建筑要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为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既要排除有害于自己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和旧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残余,又要同威胁自己生存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排他”)。这两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反相成的。“为我”必须“排他”;“排他”的目的是“为我”。 其次,在服务方式上,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强制的方法力图把人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思想上层建筑运用非强制的方式,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动。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浅析爱情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浅析爱情 关键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爱情;物质;爱情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爱情按其范畴来看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个人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个人的所能提供的物质力量,物质是爱情的基础,没有结实的物质基础,爱情的质量是的不到保证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具有能到的反作用。大学生应认清爱情的性质,不能盲目的追求浪漫的爱情,而荒废了学生的最根本任务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社会的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大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制度那部分内容,思想上层建筑是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各种观点的观念体系。【1】p10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决定了其上层资本主义为资本家们服务,而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一步跨越到共产主义。这里,想谈谈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今社会的“经济爱情”,其实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很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只注意到它对社会整体上的影响,却没有关注到具体的“抽象爱情”上来,爱情按其范畴来看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父母庇佑下象牙塔里的的大学生爱情往往脱离了实际,没有物质做基础的爱情。一、物质是爱情的基础,没有结实的物质基础,维持爱情需要很大的努力。 现今的“经济爱情”主导着男人和女人们的爱情,由历史唯物主义下所讲的一切都是客观的、必然的、规律性的。爱情也不能逃脱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道理,许多错误的感情故事里,男人或是女人过份的把“情”看得太重了,过份的强调“爱”与“不 爱”。“情”对于“时间”来说,却是显示的无能为力,都知道有句话“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殊不知这里的时间,只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是经济在起着决定性因素。 经济基础的强有力的攻破性是谁也想象不到的,男人和女人毕竟是要活在物质社会里的,谁也摆脱不了,毕竟是要受到物质社会的约束的,不然何必去民政局办理所谓的“结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