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摩擦力》教案完美版

《摩擦力》教案完美版

《摩擦力》教案完美版
《摩擦力》教案完美版

《摩擦力》教案

从容说课

摩擦力是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之一,教学内容包括:

(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即滑动摩擦定律).

(二)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大小的不确定性和被动性.

本节课的特点是:对摩擦力的认识,层层分解而避免一步到位,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以减轻学生负担、降低教学难度.

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道滑动摩擦力及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会用公式F=μF 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动摩擦因数跟什么有关.

3.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知道最大静摩擦的概念,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如下:

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学会用公式F=μF N解决实际同题.

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如下;

正压力的确定及静摩擦力的教学.

本节课注意结合实际,采用实验和实例分析交互的方式,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对各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观察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实验演示,导入新课→控制变量.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一设计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

实例分析→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方向→实验探讨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这两种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物体问的正压力成正比.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

三、德育目标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μF 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教学难点

1.正压力的确定.

2.静摩擦力方向的正确判定.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斜面、小车、毛巾、弹簧秤、长方体物块4个相同的重物、磨砂纸、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F=μF N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

4.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知道静摩擦力的方向.

5.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手拉一木块在桌面上运动,停止用力后,小木块慢慢停下来.

2.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教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小木块和小车停下来.

[教师]它们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学生]由于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教师]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摩擦力的一些知识,本节课进一步学习摩擦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滑动摩擦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木块和小车都受到了摩擦力,这叫什么摩擦力?

[学生]滑动摩擦力.

[教师]滑动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通过实验研究.

方案一: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滑到光滑的水平面上.

现象:小车一直运动下去.

方案二:在光滑水平面上铺放一条毛巾,再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现象:小车在水平铺放的毛巾上慢慢停下来.

方案三:将小车单独放在水平毛巾上,施加一水平力使小车开始运动后,立即撤去水平力.

现象:小车慢慢停下.

方案四:将小车单独放在水平毛巾上,不施加水平力.

现象:小车始终静止.

方案五:用一个大小等于小车的重力的向上的力,拉着小车,使小车在水平毛巾上以某一速度运动.

现象:小车会一直运动下去.

[师生共同活动]共同分析上述现象,总结归纳:

1.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直接接触且接触面粗糙.

(2)两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正压力.

(3)两物体接触面之间有相对滑动.

[教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呢?分析上述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试用语言描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组织语言表述)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巩固训练]

如图,物体A处于水平放置的长木板B上,现让A、B都向右运动,

且v A<v B.分析物块A是否受到摩擦力?方向如何?

[参考答案]

A受到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评析拓展]

1.所谓“相对运动”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于别的物体(比如水平地面).

例如:上题中由于v A<v B,故A相对于B水平向左运动,因而A所受B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2.滑动摩擦力也可能是动力.

在上题中,A所受滑动摩擦力跟A运动方向相同,因而此时滑动摩擦力是动力.

3.滑动摩擦力是被动力.

[教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能否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设想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设计实验演示.(教师随时指导)

演示实验一:先用弹簧秤拉着长方体物块A如甲图运动,再用弹簧秤拉长方体物块A如图乙运动(两次都做匀速运动)

实验现象:弹簧秤的示数相同.

比较实验条件:物体和桌面的接触面积不同.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面积大小无关.

演示实验二:分别用丙图和丁图来做:

现象:丙图中弹簧秤的示数比丁图中弹簧秤的示数小.

比较实验条件:两种情况下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演示实验三:分别在小车上加数量不同的砝码在桌面做匀速运动.

实验现象:物体所加砝码越多,弹簧秤示数越大.

比较实验条件:

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不同.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

[教师]精确的实验表明:

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成正比.如果用F 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F N 表示正压力的大小,

则有F =μF N

其中μ叫做动摩擦因数,它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巩固训练]用投影片出示

在水平力F 作用下,重为G 的物体匀速下滑,如图所示,若物体与墙之间的动

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

A.μF

B.μF +G

C.G

D.22G F

[参考答案]AC

[评析拓展]由此题可知计算滑动摩擦力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由F =μF N 求解;二是

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间接进行判断和计算.

(二)静摩擦力

[教师]请一位同学用一不太大的水平力推讲桌.提问: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桌子没动.

[师生共同分析]

用水平力推桌子时,桌子有一个沿推力方向运动的趋势(但并没有运动).为什么呢?原

因是此时桌子和地面间产生了一个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就是静摩擦力.

[教师]静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分析思考后作答: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教师]请另一位同学来推讲桌,水平力逐步增大.

[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现象:开始时桌子未动,当水平力增大到某一值时,桌子突然动起来.

分析:桌子未动时,桌子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即静摩擦力等于水平力.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总结

1.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2.静摩擦力不能无限增大,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等于物

体刚刚运动时的推力.

[思考与讨论]

最大静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举例:

推动一辆空车比推动一辆载重车容易.

结论:最大静摩擦力和压力有关.

[教师]能否准确地描述最大静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呢?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

实验一:用弹簧秤拉一重物A ,观察重物刚滑动时弹簧秤的示数F 1.

实验二:在A 上叠放一相同的重物B ,再次观察刚滑动时弹簧秤的示数F 2.

实验三:在A、B上再叠放一相同的重物C,观察刚滑动时弹簧秤的示数F3.

结论:F1/G=F2/2G=F3/3G(F3=3F1,F2=2F1)

即: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巩固训练]用投影片出示

1.日常生活中静摩擦力有哪些应用?

2.判定下列两种情况下A和斜面间是否存在摩擦力?如何存在,是什么摩擦力?(甲图中A沿斜面匀速下滑乙图中A静止在斜面上)

[参考答案]1.略

2.甲图中A受到滑动摩擦力,乙图中A受到静摩擦力

[课堂讨论]

[投影讨论题]

1.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是否一定静止?

2.摩擦力是否一定是阻力?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否一定和动运方向相反?

4.有外力作用才会产生静摩擦力吗?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

l.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与物体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没有关系,关键是物体相对于其接触的物体静止.

例如:一个人端着一杯水走路,杯子受到手的静摩擦力;站在启动的火车上的人爱到车厢地板的摩擦力;拔河比赛时受绳子的摩擦力等,都是静摩擦力.

2.有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的运动,但也有一些摩擦力却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动力.例如人在加速跑步时,汽车加速前进时,由于人的脚或车轮(主动轮)与地面接触时相对静止,但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故地面给人的脚或车轮一个向前的静摩擦力,这个静摩擦力是使人或车前进的动力.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

例如:如图所示。长木板上放一木块B.

当A突然获得速度向右运动时,B也随A向A运动,同时B相对于A向左滑动,显然,B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向右的,但它相对于A滑动的方向却是向左的。B受滑动摩擦力方向是向右的。与B的运动方向相同.

判断摩擦力方向时一定明确“相对”的含义,“相对”既不是“对”地。也不是“对观察者”,“相对”的是跟它接触的物体.

4.产生静摩擦力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不为零的沿接触面方向的

外力作用,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例如:在右图中,用水平力F拉放在

地面上的物块。但未拉动,是因为物块受到水平方向静摩擦力的作

用.但以此认为沿接触面的外力是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却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例如:放在水平传送带上并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的货物。在传送带加速或减速时,也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其原因并不是货物在水平方向受除静摩擦力以外的其他外力作用,而是因为货物与传送带问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

可见,相互接触的物体要产生静摩擦力,物体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这种“相对运动的趋势”既可由外力产生,也可以是因为运动状态的改变而产生.

三、小结

[投影]小结思考题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①接触面;②两物体相互且存在;③两物体间有.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且与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跟成正比,F= ,μ为,μ取决于物体的和接触面的与接触面的面积.

5.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有时,所受到的另一个物体对它的阻碍作用叫静摩擦力.

6.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①接触面;②两物体且存在;③两物体间有.

7.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跟物体的方向相反.

8.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增加而,当外力增大到使物体处于将动未动的状态时,静摩擦力达到.故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而在的范围内变化,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四、作业

1.课本P16练习四

2.思考题

如图,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水平力F作用在A上,但两者

都未动,试分析A、B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3.变式训练:

在上题中,如水平力作用在B上呢?

[参考答案]

2.A受到B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F1.B受到A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F2.B受到水平面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F

3.且F1=F2=F3=F(由二力平衡条件知).

3.A不受摩擦力,B受水平面对B的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F′,且F′=F.

五、板书设计

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

1.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力方向总是跟运动方向相反

B.相互压紧且接触面粗糙的物体之间一定有摩擦力

C.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正压力增大,摩擦力一定增大

D.物体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

2.对于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弹力必有摩擦力

B.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

C.有摩擦力必有弹力

D.有摩擦力不一定有弹力

3.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过程中,则()

A.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均向后

B.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均向前

C.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

D.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

4.如图,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作用在物块B

上,物块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之间的

动摩擦因数μ1和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可能是()

A.μ1=0,μ2=0

B.μ1≠0,μ2≠0

C.μ1≠0,μ2=0

D.μ1=0,μ2≠0

5.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

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 N,F2=2 N.若撤去

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

A.10 N,方向向左

B.6 N,方向向右

C.2 N,方向向左

D.零

6.物体与竖直墙壁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的质量为m,当物体沿着墙壁自由下落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

7.一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木块重为10 N,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为2.2 N,求:

(1)用1.5 N的水平力拉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有多大?

(2)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多大的水平拉力?

(3)木块在桌面滑动后,使水平拉力大小变为1.5 N,木块受到多大的摩擦力?[参考答案]

1.D

2.BC

3.D

4.BD

5.D

6.0

7.(1)1.5 N (2)2.2 N (3)2.0 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8914792.html,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的现象。 2.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订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定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展示两本叠加在一起的书,播放荡秋千的视频,展示两本书的“威力”,再先请两位同学来拉一下这两本书。发现拉不开从而引出摩擦力。 2.感受摩擦力及摩擦力的定义 (1)感受摩擦力: 请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 (2 趋势的力叫摩擦力。 (3)总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相互接触且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 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粗糙 (4)摩擦力的分类 手握杯子时,杯子和手之间会产生摩擦力。推箱子却没推动时,箱子和地面会产生摩擦

力。请大家说这两个摩擦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两个摩擦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有相对运动趋势。我们把在接触面上,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摩擦叫做静摩擦。 滑冰时,滑冰鞋与冰面之间会产生摩擦力。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之间会产生摩擦力。这两种摩擦又有什么特点呢? 当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在两物体接触面上阻碍它们之间相对滑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滑旱冰时,旱冰鞋与地面会产生摩擦力。足球在地面滚动时,足球与地面也会产生摩擦力。这两种摩擦又有什么特点? 当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滚动时,在两物体接触面上阻碍物体滚动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5)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摩擦力是一种力,要研究一个力,我们一般从力的三要素出发。力的三要素有哪些?(大小、方向、作用点)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哪儿的? 学生通过毛刷子进行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讨论如何去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前面学过的二力平衡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我们是独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知道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如图甲) 我们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保证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是我们能保证我们每次拉动木块时都是匀速的拉吗? 我们对这个实验进行一个改进,请大家看视频(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长木板)这样我们的木块又相对木板滑动,而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较稳定。(如图乙) 请大家尝试测一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我们有的小组测出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别的小组不一样,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提出猜想) 当多个因素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时,我们会用到一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如果说我们先研究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我们要怎么做?(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上的砝码,测出滑动摩擦力)我们要研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我们怎么做?(控制压力,改变粗糙程度) 请大家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得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所受压力的大小

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摩擦力》教学案例与教学策略分析 高密一中孙洲元 一、教学理念: (1)立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学习方式相结合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生活、社会与物理的关系。 (3)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4)重视物理与科技前沿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5)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策略分析: 1.导入课题-----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问与指导:摩擦力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力,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你能说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摩擦力和防止摩擦力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这一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典型例子,教师又给学生举出更多的关于摩擦的实例,如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要经过大气层,和大气层的摩擦使船体外层达到二千多度的高温)。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即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 (1)摩擦力的分类 教师提问与指导:你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摩擦力的问题,从其产生的角度来看,大家觉得这些摩擦力有什么不同?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摩擦力分为几类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对照学生回答的例子,做进一步的引导、帮助与提示,让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前面板书的例子分为不同类别并标

《摩擦力》》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方法:控制变量法。 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 表格设计: 实验次 数压力大小(N)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f(N)(弹簧测力计 示数) 1 2 3 (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作业:课本P63 1、2。 六.教学后记: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

滑动摩擦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和产生条件 2.能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实 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 略次要因素的辨证思想 2.培养学生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以及 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物理学习,对摩擦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对物理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验来进行观察、分析、

研究、归纳和概括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由于本节课中实验探究的较多,学生已有的实验能力是学习这节课的优势。但是初中的教学中对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的阐述不够清晰,因此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对于相对运动的理解造成障碍。 教学重点: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及规律,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方法: 讲练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摩擦力实验器材,木板,斜面,滑块,细砂纸,刷子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滑块从斜面滑下 (教师)当滑块滑到水平面上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滑块慢慢停下来 (教师)滑块为什么会慢慢停下来? (学生)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教师)在初中同学们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 了摩擦力? (学生讨论)用笔写字 在地面上推箱子…… (教师)摩擦力分为很多种,有滑动摩擦力,滚

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

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摩擦力作为高中物理中**大的力中,对力的相关习题中的解释起很大作用。【学情分析】同学们学习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对于摩擦力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更简单一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掌握摩擦力的公式运算,掌握各符号的意义,学会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3、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相关题目,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减少和应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 用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感知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与思维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利弊,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摩擦力概念的确立和静摩擦动摩擦的区分 2、掌握摩擦力公式和摩擦力影响因素。 3、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确立和用摩擦力知识准确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激发同学们对实验现象的科学探索精神。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讲授法: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毛巾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要带领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木块,此实验包括静动和在同种接触面下的控制变量,研究压力大小跟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看到弹簧测力计有了示数,那么根据大家之前学到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那么在弹簧测力计产生拉力的相反方向会不会也受到一个力呢? 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个力是哪产生的呢? 师:摩擦力没错!摩擦力就是大家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 师:这是大家初中的时候就接触到的物理概念,那么高中阶段它的定义是什么呢? 师: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止摩擦力,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解释一下呢?(引导同学们探究),顾名思义静摩擦力就是受力物体静止时所受到的摩擦力,而滑动摩擦力就是物体滑动的时候受到的摩擦力,并且根据之前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的实验也可以看出,静摩擦力会 >滑 相对于滑动摩擦力要大一些;即: 静

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 教案

3-3.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磨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磨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到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 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 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是挂509破妈时,物块 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 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破码增加到1009时,物块仍保持静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 教学片断: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中的第六节《摩擦力》。本章节首先通过简单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存在,并构建摩擦力的科学意义包括产生条件、方向、作用等;在理解摩擦力含义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探究,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再根据实验结论并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改变摩擦力的方法,以此体会到摩擦力的利与弊。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的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有关的例子,但也仅此而已,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所以本课在讲授、实验中要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借此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1、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摩擦力的存在,讨论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摩擦力的含义。 2、列举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归纳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 3、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的情景,叙述摩擦力的作用。 4、观看水上滑梯、航天器碎片经过大气层等视频,归纳摩擦力的存在范围。 5、参与设计、完成探究实验,分析、归纳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熟悉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6、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正确的说出至少两种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将科学与生活联系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构建摩擦力的概念;完成探究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运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具与学具 小木块、长木板、钩码、弹簧测力计、砂纸、气球、有机玻璃底座 六、教学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主要采用问题链驱动的探究教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建立新的认知。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境激疑 【创设情境】:演示筷子提米实验 【提问】:为什么一根筷子这样插在米里可以提起一杯米? 在师生讨论基础上,提出今天的主题——摩擦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记录、分析数据进行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塑料盒、钩码、条形盒测力计、桌布、光滑的桌面、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认识摩擦力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新一旧两双鞋,如果你要去参加拔河比赛并且想取胜,你会选哪双鞋?为什么?(预设:学生说新鞋,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以。摩擦大) 2、其实啊,我们选择新鞋还是旧鞋是和鞋与地面的摩擦有关的,同学们想知道这位同学选的对不对吗?(生:想),嗯,那接下来我们可要跟随老师一起认真探究本节课的内容《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3、你听说过摩擦吗?谁试着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现象?

4、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例子,我们发现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现在我们的手和桌面是两个物体,伸出你的手放在空中,感觉到摩擦吗?(没有)那怎样才行?(接触)。也就是说得与物体接触,现在把手放在桌面静止不动有摩擦吗?(没有)那得怎么办?(动)得运动。所以说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而且物体必须要(接触)?还得(运动)?这个过程中摩擦在哪产生的?(接触面)。接下来,我们的手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再在空气中向前推,对比,哪个用力大?这说明手与桌面摩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是帮助我们运动还是阻碍我们运动的?这个阻碍我们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5、我们一起来看看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5、提问:现在知道了摩擦力,那么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我们先来研究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我们知道,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摩擦力可以用它来测量吗? 2、我这里有个盒子,那我怎么使用测力计测量它的摩擦力呢?(说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定要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同时注意测力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相平。) 3、各小组尝试测身边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3、小组汇报。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 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具体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运用“变量控制”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木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位同学给我们分析一下,如图手持杯子静止时,玻璃杯受到什么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杯子受竖直向下的重力,杯子静止,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杯子还受到一个手施加的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不是弹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推进新课 讲授实验内容,体验摩擦力 在分析摩擦力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摩擦力。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 2.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一、摩擦力(F摩)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具备什么条件才会产生摩擦力呢?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两个刷皮鞋的毛刷毛对毛和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学生看到刷毛的毛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弯曲,引导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还有产生的条件. 2.摩擦力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 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c.接触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 从力的三要素看,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呢? 那我要想知道某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比如这个木块放在这个长木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我该怎么办呢?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摩擦力吗? 介绍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实验 好,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测量滑动摩擦力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测量原理二力平衡知识 测量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 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 速直线运动。 测量结果F 摩= N

关于探究摩擦力大小的教学案例

关于探究摩擦力大小的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09-12-10T15:53:20.793Z 来源:《中华现代教育》2009年第45期供稿作者:杨平虎山西省侯马市建工路学校[导读] 通过观察和实验说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一、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说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释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 2.鼓励学生在一定的实验事实基础上大胆探索与创新。 二、重点及落实方案 重点: 1.渗透二力平衡和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落实方案: 1.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熟悉本节内容。 2.引导学生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二力平衡条件,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3.探究演示实验,分析原因,重点落实。 三、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二力平衡条件。 3.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突破策略: 1.学生阅读教材复习熟悉教材对三个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2.通过探究实验,师生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具准备 木板、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投影仪等。 五、学法指导 教师提前让学生复习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复习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的相对性的有关知识。 教师讲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听课并能结合教师的启发、引导、分析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六、案例教学的思路

(完整版)摩擦力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本人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有意识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处理。首先,把教材中一课时内容分为二课时,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基本概念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上一课时,这样学生会有充足的时间去科学探究;另一课时为习题练习及深理解;其次,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结合。 二、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我校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只是对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的计算并不了解;并且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学二个月的教学,本人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正确区别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会判定静摩擦力方向。 2.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4.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点拨、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教具和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学生身边的物品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弹簧秤、毛刷、交叉的书等。 教学过程

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授课班级学生人数 课题《摩擦力》课型新授 授课日期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 1.提出问题的能力: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2.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的器材。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 (4)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证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料收集证据。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说明书操作。(5)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6)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5.分析与论证 (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6.评估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3)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4)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5)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7.交流与合作 (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2)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3)在合作中注意即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8.3 摩擦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 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游戏教学。通过小游 戏,学生体验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 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设计亮点:微视频的使用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师:小游戏?拉不开的两本书。 二、引入新课 师:小游戏?拉不开的两本书。 不要用胶水,将两本书放在一起,学生拉不开,这是什么力呢?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初步了解摩擦力,观看微视频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感 知摩擦力:三个小活动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生: 讨论举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教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 --- 得出结论的创造学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进一步体验摩擦力:小活动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

8.3摩擦力教案

《8.3摩擦力》教案 城北中学胡金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 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具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1、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木板、木块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动手实验,用心体验: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 (二)新课教学 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 一、摩擦力(F摩)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a .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 b .有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c .接触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 从力的三要素看,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呢? 那我要想知道某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比如这个木块放在这个长木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我该怎么办呢?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摩擦力吗? 介绍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实验 好,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引导 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组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由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 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注意要说明你猜想时是根据什么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刚才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可是这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我们怎么来研究呢? 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控制变量法 下面就请你根据经验,进行猜想,并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注意实验表格自行设计,实验后交流 测量滑动摩擦力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测量原理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测量结果F 摩= N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等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郭海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在“科学世界”里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常见实例和实验,认识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科学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能灵活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接受挑战

【教学重点】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猜想 2、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3、对实验表格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相对运动”的理解 2、形成假说“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3、区分“重力”与“压力” 4、设计实验表格,体现控制变量法 【设计思路】 本课以“捉泥鳅”游戏引入,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现场抓水中的泥鳅和沾满木屑的泥鳅作对比,强烈的反差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并且当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出猜想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刚才亲眼所见的情景,得出合理的猜想,“捉泥鳅”的前后呼应也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了突显主题,摩擦力定义就不能占用较大篇幅。于是我以两次感受实验,突破“相对运动”这个难点,从而很快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教材中选择用毛巾和木板来呈现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木板较窄,易发生“脱轨”事件导致实验失败,而毛巾较软,易发生堆积,使拖动木块时受到阻碍,我将它们换成砂纸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砂纸很平整,不易起皱,正反两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样,能形成强烈对比的实验效果。另,教材中选用钩码作为重物改变压力大小,我将它改成了密度更大更易放稳的铜质圆柱体,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且更易操作。 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接读出摩擦力大小。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极难控制匀速运动,故给读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我在评估完第一个猜想的验证实验后,教给学生一种新方法,将拉动木块改为拉动砂纸。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需控制匀速,这一实验方法的改进无疑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奥利给加油吧同学们一给我里giao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

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引入:现在我们进行一项有趣的比赛,同学们推荐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同学和力气最大的男同学进行比赛。(学生推荐后)请两位选手登场,讲台上有一个橡胶棒(一端涂有香油),请两位选手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棒的两端(男生手握涂有香油的一段),看谁的“力气大”,能将橡胶棒从对手中抢过来。待女生轻松夺取橡胶棒后,教师接着问:是男生力气没有女生大吗?是谁帮助女生获得胜利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她自己,而是摩擦力。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摩擦力。(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老师创设了比赛情境,从生活现象引入,巧用趣味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本文是关于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实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 六、教学程序: ㈠引入新课: 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学生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学生两手互相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 (点评:)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 1、摩擦力的概念: (点评:)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例如: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摩擦还存在静摩擦、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三种情况。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引入摩擦的: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①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问:此时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吗?(学生思考) ②用螺旋弹簧水平拉物体,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而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个“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个调皮的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就叫静摩擦力。) ③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这里不要解释动摩擦和静摩擦的问题。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摩擦力的测量问题,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摩擦现象学生比较熟悉,要先引导学生对摩擦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想,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实验,包括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等等。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即可。 摩擦与我们息息相关。指出有时摩擦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应该研究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阅读这段课文。读完课文后,通过讨论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再得出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对利用滚动减小摩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