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经济发达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一定下降趋势,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却持续上升[1]。近年来,脑血管病在我国已升至首位疾病死亡原因[2]。因此,了解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并依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控策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牵头,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2013年首次完成我国规模最大并有全国代表性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Stroke in China, NESS-China)。此次专项调查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现场开展,包括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7个县(区),最终完成调查的全年龄组人群约60万人。

2013年,NESS-China是我国首次方法规范、标准统一、质控严格并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脑卒中现况调查,填补了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缺。此次调查结果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

(一)患病率

此次调查结果的脑卒中患病率采用时点终生患病率(point lifetime prevalence),患病时点确定为2013年8月31日24时。所有在此时点之前发生过脑卒中,并到此时间点仍然存活者均应计入患病率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脑卒中患病粗率为1 596.0/10万;加权率为1 114.8/10万。男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768.7/10万和1 222.2/10万。女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426.2/10万和1 005.7/10万。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241.1/10万和854.5/10万;脑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252.3/10万和191.9/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70.1/10万和48.6/10万[3]。

(二)发病率

2013年调查脑卒中发病率的计算,规定为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所有(首次)发生脑卒中的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首次)脑卒中发病粗率为345.1/10万;加权率为246.8/10万。其中男性脑卒中发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382.2/10万和266.4/10万。女性脑卒中发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308.5/10万和226.9/10万。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240.3/10万和166.9/10万;脑出血发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82.1/10万和66.2/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5.3/10万和9.8/10万[3]。

(三)死亡率

脑卒中死亡率同样采用入户回顾性调查方法,并结合查询调查人群死因监测登记数据获得,具体方法与发病率的调查一致。统计分析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死于脑卒中的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脑卒中死亡粗率为159.2/10万;加权率为114.8/10万。男性脑卒中死亡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76.5/10

万和122.0/10万。女性脑卒中死亡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42.2/10万和107.5/10万。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76.4/10万和56.5/10万;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78.3/10万和55.8/10万[3]。

(四)地区分布差异

按地理分布,中国7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和中部)脑卒中加权患病率最高的是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位居第二,分别为1 549.5/10万和1 450.3/10万,最低的是华南地区,为624.5/10万。加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是东北地区,分别为365.2/10万和158.5/10万;其次是华北地区,分别为326.1/10万和153.7/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53.7/10)万;死亡率最低的是华南地区(65.0/10万)。调查结果还显示,目前脑卒中的流行情况存在明显城乡差异,脑卒中农村地区的加权患病率(814.4/10万与1 291.1/10万)、发病率(203.6/10万与298.2/10万)和死亡率(84.4/10万与151.0/10万)均显著高于城市[3]。

(五)流行趋势变化

NESS-China研究结果显示,目前脑卒中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十分严峻,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其患病率、发病率近年来大幅上升,危害严重。2013年调查结果与30年前有可比性的同类调查结果相比[4,5],我国农村地区的脑卒中患病率上升了155%,城市居民的患病率上升18.2%;农村地区脑卒中的发病率上升了31.6%,城市居民发病率下降了18.1%。农村地区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11.4%,城市居民下降了31.0%。按照本次调查结果推算,目前全国约有存活的脑卒中患者1 100余万;每年新发(首次)的脑卒中病例240余万;每年约有112万人死于脑卒中。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脑卒中的防控工作仍然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六)脑卒中存活患者的危险因素流行情况

2013年,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对脑卒中存活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吸烟和饮酒等几项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伴有的最常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84.2%)、吸烟(47.6%)和饮酒(43.9%)。不同地区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流行情况也存在差异,高血压在西北地区的脑卒中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88.7%),其次是华东(88.1%)、华中(87.6%)和东北地区(85.6%);糖尿病则在华南地区的脑卒中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18.0%),西南地区比例最低(9.8%);血脂异常在华中地区脑卒中患者中比例最高(27.5%),西南地区最低(12.0%);心房颤动则在华南地区脑卒中患者中比

例最高(4.4%),西南地区最低(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东北地区脑卒中患者中比例最高(25.9%)、西南地区最低(3.5%);吸烟和饮酒在东北地区脑卒中患者中比例最高(分别为56.6%和52.2%),华东地区脑卒中患者吸烟比例最低(42.9%),饮酒比例最低的是西北地区(35.1%)[3]。

二、脑卒中的防控策略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状况和造成的严重危害,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提倡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活动

脑卒中是家族遗传、生活行为、相关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一项包含6 000名受试者的国际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10项潜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解释90%的脑卒中风险。鉴于76%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为首发卒中,可见脑卒中的一级预防至关重要[6]。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虽然已经对脑卒中有了一些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5 h内可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或取栓治疗,部分脑出血患者可以采用微创穿刺或手术清除血肿,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尽管如此,脑卒中一旦发生,能完全恢复的患者数目

十分有限。因此,只有加强脑卒中发病前的一级预防,才是减少脑卒中发病率和经济负担的最佳策略。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和途径。"知识-信念-行为"的统一是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要在人群中形成有利于预防脑卒中发生的健康生活方式。首先,要让公众认识到什么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应该如何预防脑卒中(知识);其次,应该让公众相信,经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或推迟脑卒中的发生(信念);从而主动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避免脑卒中发生(行为)。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积极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国内曾有调查显示,我国社区居民和社区医务人员的脑卒中相关知识水平均不乐观,需要尽快提高[7,8]。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对象并非局限于普通公众,还应包括与公众接触最为密切频繁的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帮助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及时更新脑卒中相关防治基础知识,从而使脑卒中一级预防从"指南"走向"医疗实践"。政府也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开展持续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待大众防病的"知、信、行"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时,脑卒中预防的效果自然就会显现。

(二)以社区为基础开展脑卒中人群防治工作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采取人群综合干预措施达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如芬兰的北卡研究(the North Karelia Project)[9]、美国斯坦福五城市研究(the Stanford Five-City Project)[10]等在实施社区高危人群干预后,各种危险因素水平均明显下降,同时脑卒中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大幅度降低。一些发达国家在过去数十年间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研究及监测系统,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疗效评价体系等。这些疾病监测系统的建立时间较长,监测手段完善,覆盖面广,资料完整,对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和重大疾病的预防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美国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人群基地[11],已建立并追踪了60余年,该基地的人群防治研究系列成果被国际公认为是20世纪国际医学领域的三大成果之一。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等几家合作单位按照规范的标准建立了社区人群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基地,培训出了一批社区慢病防治技术人员,形成了一支由不同层次人员组成的慢病防治队伍。在综合防治措施方面,研究证明利用社区医生筛查、管理人群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高危个体并进行干预管理,同时开展持续的全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北京、上海、长沙3所城市的相关研究表明(1991—2000年),干预社区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较基线时下降约40%,死亡率下降约35%[12]。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医疗改革政策,其中医疗联合体一直被寄予厚望。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 。标志着医联体建设正式上升为一项国家层面的政策。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医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扶持下,必将在脑卒中的防治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脑卒中防控措施亦需因地制宜

如前所述,NESS-China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都存在明显的地域和城乡差别。因此,我们在脑卒中防控措施的制定方面,也要考虑这些差别的影响,例如,2013年的调查结果与30年前的同类调查相比,农村地区的脑卒中发病率上升了31.6%,城市居民的发病率下降了18.1%,这一状况提示,政府在制定脑卒中防控策略方面,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预防投入。在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中,吸烟、饮酒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存在比例均在东北地区最高,这也提示在东北地区的脑卒中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对居民戒烟、限酒及生活方式调整的宣传教育;我国湖南长沙等部分地区脑出血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那么这些地区在制定当地的脑卒中防控措施方面就应考虑脑出血高发这一特点,控制高血压就应该备受重视,要告知人们经常监测

血压,当发现血压持续增高时,应开始服药,并务必坚持,这样才能将血压控制在稳定的水平。总之,脑卒中防控措施的制定要以科学的流行病学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当地已有的防控工作基础,尽量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有限的医疗技术和资源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和应用。

三、总结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例数的不断增多,若不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脑卒中的发病率还会继续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所以,动员全社会参与,重视预防工作,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使群众尽快提高防病知识水平和技能,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相信只要我国政府采取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在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群众、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通过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脑卒中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脑卒中防治手册

打开脑卒中防治知识之门 2011年“世界卒中日” (10月29日)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目录 前言 一、脑卒中是什么病? 二、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 三、脑卒中早期有什么症状? 四、脑卒中的就医指导 五、如何选择与脑卒中诊断相关的检查方法 六、怎样选择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 七、脑卒中的康复 八、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九、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十、脑卒中的认识误区

组织编写单位: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北京粲业医药科技发展中心 编写专家: 王文志教授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 高山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贾建平教授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刘鸣教授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张通教授北京博爱医院 董强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崔丽英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张苏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王拥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前言 脑卒中在中国已上升为第一位死亡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日益增多。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 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证实,脑卒中是可以早期预防的。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民众对脑卒中防病治病知识十分缺乏,对脑卒中应该早期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此常常导致严重后果。很多人在发生脑卒中后往往延误治疗时机,重者丧失生命,轻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造成终生遗憾。 据世界卒中组织(WSO)报告,全世界每六秒钟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全世界每年近600万人死于脑卒中。每年脑卒中的死亡人数比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三种病加起来的总死亡人数还要多。而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这三种疾病成功的公共卫生宣教策略为脑卒中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脑卒中要早防、早治问题必须引起全民的重视,为此我们倡议:所有医疗防病单位、卫生管理部门、食品加工、学校、工厂、农村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应尽快联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认识脑卒中的严重危害。同时要获得各种媒体的关注,并努力促使政府部门和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在许多领域采取行动,尽快减少脑卒中的危害。 值此2011年“世界卒中日”到来之际,希望这本科普手册能够成为您打开脑血管病防治知识之门的一把钥匙。请记住“防治脑卒中越早越好”。让我们立 即行动起来! 编者 2011年10月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

中国脑卒中防治和ABCDE策略

中国脑卒中防治和ABCDE策略 北京航空中心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01月24日爱爱医医学网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脑血管病中,尤以脑卒中造成的健康损害和生命威胁为重。它不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还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 2003年,我国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总费用约200亿元,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住院费用就达108亿元。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心肌梗死的10倍。根据北京安贞医院二十年脑卒中病例资料分析,致死性卒中仅占27%,大部分卒中病人存活且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复发性脑卒中的比例为27%,居世界各国主要城市之首。我国学者对临床资料的分析也表明,门诊的脑卒中患者中约40%为复发病例,25%~33%的脑卒中患者将在3~5年内再次发作。这些数据都反映了脑卒中危害的严重性。 脑卒中形成及早期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为大脑动脉内形成血栓,或者脑血管被来自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所堵塞,导致相应部位的大脑缺血所致。大脑主要是靠它的供血动脉从心脏和肺运送新鲜血液,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带给大脑,同时带走二氧化碳和细胞代谢废物。一旦动脉发生堵塞,脑细胞便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核心区域的脑细胞一般在几分钟内就会停止工作。在其周边有一个区域,称”缺血半暗带”,该区域的脑细胞在缺血发生以后暂时处于过渡期,我们所抢救的重点也就是要挽回这部分脑细胞,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不至于变性坏死。促使这部分脑细胞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溶栓治疗,使动脉重新开放,血流顺利通过。但溶栓的时机有限,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窗,即发现急性脑梗的最初3小时内,大部分患者的溶栓治疗是有效的;3~6小时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可使堵塞的血管再通,脑组织功能不会严重受损,后遗症很少;如超过6小时再进行溶栓则意义不大,此时脑细胞已经发生不可逆性坏死。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中国99%的患者在3小时内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即使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期溶栓率仍然相当低。 预防脑卒中--颈动脉筛查 对于已有基础血管病变的人群来讲,及早筛查出病因及病变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干预,即脑卒中的二、三级预防,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在以往的心脑血管病防控工作中,我国对高血压的筛查和控制比较重视,但对导致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原因之一的颈动脉斑块造成的狭窄不够重视,甚至在常规的干部体检中也没有颈动脉筛查项目。因此,大量卒中前期患者未被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 颈动脉筛查方法比较简便,是一种无创且费用不高的检查。狭窄严重的患者通过颈部听诊就可发现;颈部B超检查可发现绝大部分狭窄患者并判定其狭窄程度,但筛查技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 通过对颈动脉状况的筛查,既可对狭窄不甚严重的患者及早给予行为指导或药物干预,延缓其狭窄进展,又可对狭窄严重的患者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去除卒中发生的病源,减少卒中的发生及伤残。其中手术治疗主要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即通过外科手段将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美国已经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试验证实了该手术的有效性。

脑卒中的筛查和预防

第三节脑卒中的筛查和预防 一、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及分类 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非常复杂,可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其它心脏疾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合理饮食和营养过剩、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绝经后激素治疗、口服避孕药、肥胖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家族史等)。 四、脑卒中筛查 (一)筛查标准 脑卒中筛查的人群为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 1. 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 房颤和心瓣膜病; 3. 吸烟; 4. 血脂异常或未知; 5. 糖尿病; 6.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时每周≧3次、每次≧30min、

持续时间超过年。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 7. 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 8. 有卒中家族史。 注:每一项得1分。 (二)筛查与干预流程 脑卒中筛查与干预的流程是根据卒中的危险因素,按照规范的标准将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并针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给予适宜性技术的治疗和严格的健康教育,预防卒中的发生或复发;对于非卒中高危人群,通过进行合理的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防止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卒中发生率。附:脑卒中筛查与干预流程(三)筛查方法与步骤 1、医师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重点询问有无脑卒中或TIA的症状,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史、吸烟饮酒史、饮食生活习惯、家族性心脑血管病史等,测身高、体重、腹围、双上肢血压、听血管杂音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 2、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史体征或既往有异常指标需进一步检查者,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四项、血液免疫检查等。 3、脑、颈血管超声 脑、颈血管超声是卒中筛查、术中监测、术后随访的最基本、最便捷的无创性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4、CT脑血管造影(CTA)或MR脑血管造影(MRA) 高度怀疑为脑血管病或血管超声检查提示有脑、颈血管病变时,为辅助诊断及进一步评估病变程度,可行CTA或MRA检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经济发达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一定下降趋势,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却持续上升[1]。近年来,脑血管病在我国已升至首位疾病死亡原因[2]。因此,了解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并依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控策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牵头,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2013年首次完成我国规模最大并有全国代表性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Stroke in China, NESS-China)。此次专项调查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现场开展,包括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7个县(区),最终完成调查的全年龄组人群约60万人。

2013年,NESS-China是我国首次方法规范、标准统一、质控严格并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脑卒中现况调查,填补了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缺。此次调查结果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 (一)患病率 此次调查结果的脑卒中患病率采用时点终生患病率(point lifetime prevalence),患病时点确定为2013年8月31日24时。所有在此时点之前发生过脑卒中,并到此时间点仍然存活者均应计入患病率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脑卒中患病粗率为1 596.0/10万;加权率为1 114.8/10万。男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768.7/10万和1 222.2/10万。女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426.2/10万和1 005.7/10万。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241.1/10万和854.5/10万;脑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252.3/10万和191.9/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70.1/10万和48.6/10万[3]。 (二)发病率

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

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 措施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本文主要论述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预防要尤其重视高危人群的预防。脑卒中高危个体是指:在以下8个危险因素中至少具有3个危险因素或曾患有脑卒中或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这8项危险因素有:①曾患有高血压或正在服用降压药;②房颤或其他心瓣膜病;③吸烟;④血脂异常或未知;⑤糖尿病;⑥很少进行体育锻炼⑦肥胖(BMI≥26kg/m2);⑧有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的预防不仅要重视高危人群,普通的中老年人也应当有预防脑血管病的意识。现将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生活起居生活有规律,不宜熬夜,不过度劳累,不久坐,戒烟限酒。内经有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夜晚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2.饮食营养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荤素搭配,多吃粗粮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腌制食品。一日三餐应按时进餐,进餐不宜过饱,忌暴饮暴食,肥甘厚腻。

3.运动每天适当的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若是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慢跑,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活动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 4.药物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病要按时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者擅自停药。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药,同时监测血压,尽量让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若是糖尿病伴随高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服药期间应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若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5.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利于及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可以观测药物的效用及不良反应。 6.心理调适保持心情舒畅愉悦,避免大喜大怒,情绪起伏不定,应使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中医学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悲伤肺,思伤脾。可使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使心情放松,平静。 7.在人群中普及脑卒中早期识别的知识脑卒中早期是有一定的征兆的,。脑卒中的发病征兆主要有一下几种:A.一侧上肢或者下肢突然麻木或者无力;B.双眼不明原因的突然视物模糊或失明;C.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D.面部一侧突然麻木和(或)无力,;E.突然出现的言语不清或者言语不能理解;F.突然出现的癫痫。如果发现患者有以上症状出现,应立即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8.对高危人群及家属要重点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起到督促作用,对患者健康 生活方式的建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可以更好的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监督和照顾。

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

精心整理 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本文主要论述脑卒中预防的相关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预防要尤其重视高危人群的预防。脑卒中高危个体是指:在以下8个危险因素中至少具有3个危险因素或曾患有脑卒中或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这8项危险因素有:①曾患有高血压或正在服用降压药;②房颤或其他心瓣膜病;③吸烟;④血脂异常或未知;⑤糖尿病;⑥很少进行体 1. 2. 3. 4.尽量让 5. 6.平静。 7.;C.解;F. 8.康 9.避免脑卒中诱因的刺激情绪激动,用力排便,过于劳累,暴饮暴食,气温骤变及季节的变换等都是脑卒中的诱发因素,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诱因的刺激。 10.脑卒中的季节性预防有研究认为,冬季因为气温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夏季气温高,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所以,冬季应注意身体的保暖,夏季要多饮水,补充机体损耗的水分,避免因血液浓稠而引起脑血栓。 11.对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如采取抗痉挛卧位、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等,以促进患者的受损功能重建和恢复。有研究显示,对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康复期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同时降低患者致残率。 12.对脑卒中患者还应应积极预防卒中的复发,脑卒中复发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远远高于卒中初次发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

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各地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将脑卒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鼓励社会组织和脑卒中防治机构共同行动,推动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文章目录*一、脑卒中的三级预防*二、年轻人也要预防脑卒中*三、脑卒中后怎么预防复发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1、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是指对疾病后造成残疾应积极开展功能康复,同时避免原发 病的复发。康复训练是针对脑卒中后遗症致残患者功能障碍的情况采取现代康复技术和我国传统康复技术(针灸、推拿)相结合的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普及、用品用具、咨询宣教等方面,以尽可能恢复或补偿患者缺损的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可进一步提高居民(特别是高危患者)对脑卒中等慢性病的防治水平和能力,建立有利于脑卒中防治的 社会和物质环境,逐步降低社区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水平,减少 脑卒中发病、患病、残疾和死亡人数,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 和生命质量。 2、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是指疾病发生后积极开展临床治疗,以及早期和恢复期康复,以防止病情加重,预防器官或系统因伤病所致的残疾和功能障碍。 脑血管病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危害最大。 3、常做这几个小动作可以防脑卒中 空抓手防脑溢血:研究发现,脑溢血与患者的生活习惯、运动

方式有关,缺少锻炼的右脑血管壁异常脆弱,易发生破裂,因此患者应多活动左手。做法是:每天早、中、晚各做3次空抓手,每次各做400~800次。 按摩颈部少中风:按摩颈部可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减少胆固醇沉积,促使已硬化的颈部血管恢复弹性,并改善大脑供血,预防中风发生。做法是:双手摩擦发热后,按摩颈部左右两侧,速度稍快,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宜。 摇头晃脑防中风:专家从油漆工人很少发生中风的事实分析认为,这与工人劳动时摇头晃脑的工作特点有关。头部前后左右旋转,可增加血管的抗压力,有利于预防中风。做法是:平坐,放松颈部肌肉,然后前后左右摇头晃脑各做30~50次,速度宜慢,每天早晚各做3次。低血压患者平卧做。 年轻人也要预防脑卒中轻人预防脑卒中平时要注意7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稳定血压。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需坚持服药治疗。 二是保持乐观,淡泊名利。 三是戒烟戒酒。酒和烟都可造成脑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还会加速动脉硬化。 四是低脂低盐。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适量的瘦肉、鱼、蛋等。 五是防止过劳。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