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问题:

一、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

删去条目“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修订后的《标准》对此不再单独列入,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将在其它条目中予以重视。

2.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他们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的不同现象”,修订时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3. 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

●关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原有“内容标准” 68条,修订后有“内容要求”63 条。

二、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

1. 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

2. 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

原(实验)稿现(修订)稿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

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

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会测量温度。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

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明确提出了学生实验具体项目。

●《标准》对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有31条,哪些应该作为学生实验,过去不明确。

●本次修改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

(1)基本操作类:7项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测定性实验:4项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3)探究性实验:9项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问题: 为什么不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

说明:

(1)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20.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

(2)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17.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

为避免重复,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

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

三、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

增加了“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磁场”、“热机工

作原理”等知识点,这些都是学生能接受的内容,补充后,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

优化。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

《标准》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实验,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

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条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增加了以下内容

●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程标准》删去了“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条目,为什么要删去?

说明:

原(实验)稿现(修订)稿

(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5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2.7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2.8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删去这两条文字,是为了使行文的含义准确,避免重复陈述,并没有删去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求。

压强、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内容在修订时,删去了“能进行简单计算”这句话,是否不要求计算?机械效率的要求下调为了解层次,是否不要求计算?

说明:

不能这样认为。

理解和了解,是解决问题时的心智技能水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形式。这两者

之间没有刻板的必然联系。理解的内容,当然要求会计算;了解的,也可以计算。理解和了解的区别在于:理解需达到转化的水平;而了解只要通过回忆就能解决

问题,其情景是常见的、书上的。

四、正确实施科学探究

1.正认识确科学探究的目的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

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

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在目的上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把提高能力作为重要目的,而不完全是探究的结果

2、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

●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

●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

解决办法:侧重部分环节

属于本课题侧重的能力目标,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

属于本课题侧重的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所侧重强

化的要素上。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进行

合理和全面规划。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

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3.体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不同特点

课内的探究课外的探究

能力目标●在课内完成,各要素不

能面面俱到,只能侧重部

分要素。●在课外完成,时间机动而且充裕,可以经历完整探究过程。

课题内容●按教材的进度,探究《课

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内

容项目。●不受《标准》和教材约束。其内容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课题提出●由教材的内容和进度决

定。

●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

探究能力的形成●通过不同课题侧重不同

要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

得到深入和全面的发展。●整个初中物理课只完成几个大的课外探究项目,通过完整探究过程,发展全面的探究能力。

4.《标准》用实例消除教师困惑

《标准》原有科学探究实例两个,在当时情况下,实例的的编写目的,是增强对

科学探究要素的认识。

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

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

上面所说两对矛盾的?

5.对科学探究项目能力要求进行规划

发现问题: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猜想、设计实验: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分析与论证: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我国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评价的发展历程

(1) 1996年以前:物理《教学大纲》中没有关于评价的内容

(2) 1996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第一次对“考试”提出要求,这是在物理《大纲》中首次出现关于学习评价的内容。

(3) 2000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以“考核”为标题,第一次提出“除书面考试”,还应“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查”,但整个“考核”主题的内容仍然是对“考试”要求的说明。

(4) 2000年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第一次出现“评价”

这一用词。

指出评价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出不仅要

把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根据,还要在实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情况,以及在兴趣与动机、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根据。

至此,已看到了发展性评价的萌芽。

(5) 2001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性

评价”概念,并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作为五大课程理念之一,明确把“促进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目的。

《标准》第一次在教育部关于国家课程要求的正式文件中,系统地对学习评价提

出实施建议。但鉴于新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建议中关于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可操

作性还有待于优化。

(6) 2003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一次把“体现评价的

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发展性评

价特点,写进了课程理念。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学生评价的修订

(1) 《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发展性评价的概括,明确指出: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

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

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2) “评价建议”把评价的实施进一步落实在操作层面上:

●强调了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评价的三维目标内容

●对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作出了说明

●提出了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高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知识与技能当今已不是目标的唯一要素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难事

2、.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

如果使用电子天平,原来机械天平的操作技能训练便失去了意义。

3.“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4.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时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适当减少了内容要求的条目,但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仅没有弱化,而且

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从“过程”、“情感”目标来思考

二、从“过程”和“情感”目标思考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怎样形成并增强实践意识

●怎样养成严谨、求实、认真、平和的科学态度

●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

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

初中物理课应在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实践意识、科学态度和基本能力等方面为

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以上五个方面的教学建议,值得专题研究。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有趣(出乎意料)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

●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

设计有趣的(意料之外)的研究问题

人类通向深海的道路十分崎岖和艰难,其原因之一,是深海的海水压力大得

令人难以置信,人要潜入深海,是一个高科技难题。2011 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了 5 km级的深海中,敲开了这一神秘“龙宫”的大门。深海5 km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设想你在 5 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水里,海水对你脚背的压力相当于 1 000 个人叠起来踩在你的脚上!海水压力果真有这么大吗?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控制教学要求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物理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让学生获得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新情境的问题的解决,是抽象套用理论还是进行具体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解题习惯。它是影响学生学习“后劲”的重大因素。

●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死记一些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甚至于,把各种具体题目的解答也命名为“××法”,让学生记住解答的最后公式在考试中套用。它不仅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更严重的是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有很大摧残作用。

●初中物理“方法”教学的一个调查记录的启示

例:×老师让学生记住测电阻的各种“法”。

这种要学生死记题目类型答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盲目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并让学生

产生对物理课“呆板、乏味”的误解,丧失对物理学的兴趣,致使学生发出“我讨厌欧姆!”的呼声;更严重的是这样下去,学生难以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将贻误学生的一辈子。

3.教学联系生活、社会,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1)实践意识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也是教学现实中提高纸笔测验成绩所必须的。

(2) 选择联系生活、社会的教学内容来增强实践意识

①选择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②选择物理知识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

③选择联系社会热点的问题

④选择有趣的、能激发学习热情的事例

⑤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

⑥估计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量大小

(3)在联系实际中采用优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意识

①教师列举实例进行讲解

②让学生列举实例

③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

④演播联系生活、社会的视频

⑤展示实物并进行演示

⑥学生操作体验

⑦学术性游戏

⑧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4. 利用物理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的精神——物理实验

●严谨的科学态度——物理实验、物理作图

●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探究

●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科学探究

●实践是检验结论的标准——科学探究

物理学具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先天优势。

粗心常常来自于仓促和浮躁。布置过多的习题给学生做,实际上是在浮躁的社会

现象中雪上加霜,是在训练学生“粗心”。

5.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体系结构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

1、机械运动、密度从九年级移到八年级,物态变化移到光学前面。

2、第一章: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三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移到第一章第一节、把

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一节、第二节移到第一章的第二、三节。增加了第四节的内容:测量平均速度。(因为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

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如先学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

读数的基础。所以教材就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另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基于这些考虑,教材把“机械

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一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初

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3、第二章:把原来的一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移到第1节中,先讲声音的利用后讲噪声的危害。

4、第三章: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因为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延后难点的学习。

5、第四章:把原来光现象中的第6节“看不见的光”移到现在的第5节光的色散中。

6、第五章: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加入了探索宇宙的历程。

7、第六章是把原来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删去第1节后的内容,原来第1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章节中了。

原来的有探究栏目,现在是实验栏目。探究已经渗入各个地方,不用都写上探究

的名称。增加了扩展性实验

删去了“我还想知道栏目,增加了学到了什么栏目”,梳理总结本章知识,给出

探究的结论。

科学之旅

有趣、有用的物理,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STS 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一)本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内结构

“科学之旅”相当于全套书的序言。它是教科书的序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

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对教材有导向性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

习方法。

教材从海边拾贝壳的孩子引入课题,比喻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

程,充满乐趣和艰辛,这样就给全书定下了科学探究的基调。

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本课的一

个任务。可是对一个初中生枯燥地讲这些内容,就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

趣。所以,教科书只用了一句话一带而过地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接下来就

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怎样学习物理

观察、实验

增加电学和电磁学问题

实验图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观察后是否能提出问题,电动机的原理直观展现。

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无数事例。教科书精

选了一个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事实——万有引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来

说明。

引出牛顿的伟大贡献。

另外教科书也引导学生思考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带来的弊端。“绿色节能的太阳能建筑”图片就是为了启发学生从能源的角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通过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在古代,人们主要是靠不充分的直观的观察、

思辨性的猜测、形式逻辑的演绎和简单的推理,直觉地、笼统地去把握物理现象

的一般特性。而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

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所以教科书选取“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故事展示科学家探究未知世界的过

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这个探究活动所用器材简单,容易理解,也容

易模仿。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学习单摆的知识,只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

家是如何工作的,了解科学探究的要素和过程。

八年级下册

显著的变化(1)

进一步完善图片设计在“新课题引入”中的建构功能!

显著的变化(2)

从教材结构上,进一步完善对“力”的概念的认识过程!

〔修订教材〕现行教材

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四、力

第3节重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摩擦力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显著的变化(3)

进一步完善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体验建立规律的思维过程!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规律):1. 选取运动物体只受阻力的实例; 2. 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3. 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建立规律;5.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显著的变化(4)

进一步完善实验测量的技能训练!

如:测量滑动摩擦力,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验探究(选取真实、

典型、有意义的选题。

显著的变化(5)

进一步完善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过程!

理解“压强”(形成概念):1. 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2.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3. 比值定义引入压强的概念;

4. 压强的应用。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科学探究: 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提出问题、猜想;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检验;

3.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理性思维的训练;

4.液体压强的应用——联系生活;

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设计: 1.大气压强的应用——联系生活、情感体验;2.大气压强的应用——联系生活、情感体验;

显著的变化(6)

进一步完善浮力概念的认识过程!

如:认识“浮力” ——形成概念、认—感知“浮力”、——测量“浮力”、——

分析“浮力”

显著的变化(7)

进一步理顺对“阿基米德原理”探究过程的逻辑关系!

阿基米德原理(科学探究):1. 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 推测: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重力的大小可能有关;3.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显著的变化(8)

进一步完善对“功”“功率”概念的认识过程!

认识“功”“功率”(形成概念):1. 感知“做功”的含义; 2. 描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 计算“功”“功率”的大小。

显著的变化(9)

进一步完善“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的思想!

1.定性引入动能的概念——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流水做了功。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energy),简称能。

2.定性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打桩机在打桩时,先把重

锤高高举起,重锤落下,可以把桩打入地里,重锤对桩做了功。这说明举高的重

锤具有能量……

在地球表面附近与高度相关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3.定性引入弹性势能的概念——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形变时可以做功,因此也具有能量……

4..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测量量的转换;

5.利用机械能及其转化——渗透守恒思想

显著的变化(10)

进一步完善对“杠杆”等概念的认识过程,以及STS思想的渗透。

认识“杠杆”(形成概念):1.展示杠杆使用的历史发展进程;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 生活中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知道“简单机械”(会利用):1.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特点; 2.删除了“功的原理”;3. 认识机械效率。

〔修订教材〕〔现行教材〕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

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二、机械效率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初中物理电路故障及动态电路分析报告解题技巧和经典题型含详细答案

实用文档 初中物理电路故障及动态电路分析 、先根据题给条件确定故障是断路还是短路:两灯串联时,如果只1有一个灯不亮,则此灯一定是短路了,如果两灯都不亮,则电路一定是断路了;两灯并联,如果只有一灯不亮,则一定是这条支路断路,如果两灯都不亮,则一定是干路断路。在并联电路中,故障不能是短路,因为如果短路,则电源会烧坏。、根据第一步再判断哪部分断路或短路。2两端电压,开关闭合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测L2L21:L1与例后,发现两灯都不亮,电压表有示数,则故障原因是什么?解:你先画一个电路图:两灯都不亮,则一定是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两个接线柱跟电源两极相连接,这部分导线没断,那么只L1断路了。有示数很大,V2电压,V2,串联,电压表L1与L2V1测L1、例2都断示数很大,说明L2V1=0B、若而V2L2则L1短路而正常;电压。闭合开关后,两灯都不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路。测L2V1=0 、若A。首先根据题给条件:两灯都不BA。其实答案为解:可能你会错选相当于V2L2亮,则电路是断路,A肯定不正确。当断路时,此时连接到了电源两极上,它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因此示数很大。而此时的示数为零。由于测有电流通过,因此两端没有电压,因此L1V1标准文案. 实用文档 首先要分析串并联,这个一般的比较简单,一条通路串联,多条并联。

如果碰上了电压表电流表就把电压表当开路,电流表当导线。这个是因为电流表电压小,几乎为零。但电压表不同。此处要注意的是,电压表只是看做开路,并不是真的开路。所以如果碰上了一个电压表一个用电器一个电源串联在一起的情况,要记得。电压表是有示数的(话说我当时为这个纠结了好久)。还有一些东西光看理论分析是不好的,要多做题啊,做多得题,在分析总结以下,会好很多。而且如果有不会的,一定要先记下来,没准在下一题里就会有感悟、一.常见电路的识别方法与技巧 在解决电学问题时,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电路图中各个 用电器(电阻)的连接关系问题。不能确定各个电阻之间的连接关系,就无法确定可以利用的规律,更谈不到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正确识别电路是解决电学问题的前提。当然首先必须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两种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图1(甲)、(乙)),这是简化、改画电路图的最终结果。 识别电路的常用方法有电流流向法(电流跟踪法)、摘表法(去表法)、直线法和节点法。在识别电路的过程中,往往是几种方法并用。 1.电流流向法 电流流向法是指用描绘电流流向的方法来分析电阻连接方式的方法。这是一种识别电路最直观的方法,也是连接实物电路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思路。具体步骤是: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描绘标准文案.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应按新课标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重视“双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用于实际,能解释有关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实验操作,要切实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同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索,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

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理想、有抱负、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对于评价教师应由过去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6.分层教学,把握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教师要根据这学期时间紧,内容新,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掌握适当的标高和进度,不加班加点,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物理电路图分析大全

初中物理电路图分析大全 初中物理电路图的简单画法初中的同学们,物理学科可是很重要的哦,赶紧来看看初中网给大家带来的物理电路解析吧。 简单来说就是线段和圆圈。这是精髓。若是稍过复杂,你就找一个地方开始,画完。多练习会发现规律的。 其实具体的问题还要具体对待的稍后我们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电路图的哦。 初二物理电路图分析方法讲解下面是对物理中电路图分析方法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首先,看到电路图判断是串联还是并联电路一定要记住两种电路各自的电流电压的特点可以将已知的条件标注在图上还有,多做有关这方面的典型习题,尤其是老师的举例,多问同学和老师同一个电路图可能有不同看法或分析方法的,但结果是一样的物理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要多观察,善于思考电路图不会刻意和老师多沟通画电路图的方法:先辨别是串联还是并联,若是并联,再找开关控制哪条干路和支路。 首先牢记电器符号的代表意义,弄清每个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生活中常遇电路,多看、多画、多联系实际。遇到电路图时,按:电源+——开关——用电器——电源- 的

顺序看,注意串联、并联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这个还是要多加练习的。 最基本的,先找到电源正极,电流就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导线流。遇到分叉路的时候这样看:如果分叉路中有一条是没有任何电器的,只是一条导线,或者只有电流表,,那么所有的电流肯定只会走这个叉路,不会走别的地方。如果分叉路中有一条是有电压表的,那么电流肯定不会走这条路。 除了上述两种特殊情况外,电流到了分叉路口就会往各个支路流去,每个支路电流的大小可以用欧姆定律计算。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电路图分析方法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哦。 初中物理电路图分析讲解关于物理学中电路图的内容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知识。 第1步:所有电压表以及它左右两边直至节点的导线遮去不看。 第2步:寻找有没有其他节点,如果有再看两两节点之间的东西,比如电流表测什么电流之类的。 第3步:复查,重新走一遍电路,还是电压表遮掉。 第4步:看电压表两端导线“抱”着哪个用电器或者电阻,就是测哪个的电压。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总体情况 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 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 1、了解水平知识点 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 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 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应按新课标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重视“双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用于实际,能解释有关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实验操作,要切实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同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索,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理想、有抱负、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对于评价教师应由过去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6.分层教学,把握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教师要根据这学期时间紧,内容新,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掌握适当的标高和进度,不加班加点,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物理电路分析方法(短路、串并联分析、滑动变阻器)

电路简化的基本原则 初中物理电学中复杂电路可以通过如下原则进行简化: 1、不计导线电阻,认定R ≈0 。有电流流过的导线两端为零。如: 2、开关闭合时相当于一根导线,开关断开时相当于断路。开关闭合时有电流流过时,开关两端电压为0,断开时开关两端可以测得电压。 3、电流表内阻很小,在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时,有电流表的地方可看作短路,也就是相当于一根导线。 4、电压表内阻很大,在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时,有电压表的地方可视作断路,从电路两节点间去掉。 5、用电器(电阻)的短路:用电器(电阻)和导线(开关、电流表)并联时,用电器无电流通过(如下图)可以把图中AB两点间的用电器L2去掉,最后得到如图3和图5。 6、滑动变阻器Pa段被导线(金属杆)短接不工作,这时可以去掉Pa 段,去掉Pa 段后,下图a 变为图b 7、根据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规律“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来分析总电流、总电压和分电流、分电压的关系。 8、电流表和哪个用电器串联就测哪个用电器的电流,电压表和哪个用电器关联就测哪个用电器的电压。判断电压表所测量的电压可用移点法、去源法和标点法。 V a a V A B 图1 图2 图3 L1 L2 L2 L1 L1 L1 L2 L1 图4 图5

例:如下图所示,当S 闭合后,电压表测的是哪个灯泡两端的电压? (1)去源法:选取电压表接在电路中的两个接点为分点, 将电路分成两部分,将两点间含有电源的部分电路“去掉”,分析电压表与哪个用电器组成通路,则电压表就是测量哪部分用电器的两端电压。 (2)移点法:假定电压表跟导线的连接点可以沿导线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点可以跨越开关和电流表,但是不能跨越电源、用电器和电阻,那么连接点能移到哪个用电器两端,就跟哪个用电器并联。 (3)标点法:选取电压表接在电路中的两个接点为分点a 和b ,然后就电源正极开始观察电流从a 流到b 时,经过哪个用电器,则电压表就跟哪个用电器并联。 9、电压表原则上要求并联在电路中,单独测量电源电压时,可直接在电源两端。一般情况下,如果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测得的电压是电源两端电压。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会被烧坏造成电源短路。 10、如果导线上(节点之间)没有用电器(开关,电流表除外),那么导线上的各点可以看做成一个点,可任意合并、分开、增减。(此法又称节点法)例如:

初中物理电路分析方法及典型例题(超级有用)

例5:如图所示,当接通开关S后,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电压表指针不 动,则故障可能是() A.L1的灯丝断了B.L2的灯丝断了 C.L1的接线短路D.L2的接线短路 初中物理电学综合问题难点突破 电学综合题历来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屡屡出现,由于试题综合性强,设置障碍多,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往往会感到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是“题海战术”,无形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探索和改进电学综合问题教学,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步探索了一套电学综合问题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突破电学综合问题中的障碍有一定效果。一、理清“短路”概念。 在教材中,只给出了“整体短路”的概念,“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而在电学综合题中常常会出现局部短路的问题,如果导线不经过其他用电器而将某个

用电器(或某部分电路)首尾相连就形成局部短路。局部短路仅造成用电器不工作,并不损坏用电器,因此是允许的。因它富于变化成为电学问题中的一个难点。 局部短路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可用实验帮助学生突 破此难点。实验原理如图1,当开关 S闭合前,两灯均亮(较暗);闭合后, L1不亮,而L2仍发光(较亮)。 为了帮助初中生理解,可将L1比作 是电流需通过的“一座高山”而开关S 的短路通道则比作是“山里的一条隧 洞”。有了“隧洞”,电流只会“走隧洞”而不会去“爬山”。 二、识别串并联电路 电路图是电学的重要内容。许多电学题一开头就有一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如果把电路图辨认错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的计算也随之而错,造成“全军覆没”的局面,所以分析电路是解题的基础。初中电学一般只要求串联、并联两种基本的连接,不要求混联电路。区分串、并联电路是解电学综合题的又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 识别串、并联有三种方法,⑴、电流法;⑵、等效电路法;⑶、去表法。 ⑴、电流法:即从电源正极出发,顺着电流的流向看电流的路径是否有分支,如果有,则所分的几个分支之间为并联,(分支前后有两个节点)如果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无分支点),则各元件之间为串联。此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⑵、等效电路法:此方法实质上运用了“电位”的概念,在初中物理中,电压的概念,是通过“水位差”的类比中引入的。那么,可借助于“高度差”进行类比,建立“一样高的电位”概念。可以通过类比手法,例如:如果某学校三层楼上有初三⑴、初三⑵、初三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得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得基本理念就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得学科体系与教学得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得往往就是哪些知识就是所谓得主干知识,哪些知识就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得,哪些能力就是应该训练得。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得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得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得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就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得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得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就是十分重要得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得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得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得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得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得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得兴趣,习惯及一定得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得价值观,而不就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得反射与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得知识点。 1、“理解光得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得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得角度瞧,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得反射内容上瞧,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得就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得表述则就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就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得两侧,尽管这样得表述并不完整,但就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得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得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得特征,学生很好理解与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得实像与成虚像得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得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就是初中光学得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得就是具体得量得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得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得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得整体得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得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得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得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得丰富多彩得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得学生练习与习题变化就是较大得。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得关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就

初中物理电路分析专题

《电路分析专题训练》----物理竞赛专题一 知识准备:1、电流表要联在电路中,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联; 2、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是:电压的关系是: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是:电压的关系是: 3、分析电路时,电流表看作电压表看作 方法:1、先根据电流的走向分析电路连接方式(串联或并联) 2、再分析电表测量的内容(看电流表与什么串联,电压表与什么并联) 3、最后根据电路中电流或电压的关系做出判断。 例1:如图1所示的电路,在甲、乙、丙处分别填上合适的电表。 练习:1、在图2中分别填上合适的电表 2、在图3中分别填上电表或电源 3、如图6-13所示,电路中两只灯泡L1和L2均发光,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是电流表,乙是电压表 B.甲是电压表,乙是电流表 C.甲、乙都是电流表 D.甲、乙都是电压表 例2: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 1 V、 2 V和 3 V分别测量的是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两端的电压;如果电压表 1 V、 2 V的示数分别为6V和4V,那么电压表 3 V的示数为____V. 图6-13 V L2 S1 S2 图6-16

练习:1、如图6-1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 1断开、S 2 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5V;当开关S 1 闭合、S 2 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L 1 和L 2 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A.3V和4.5V B.1.5V和4.5V C.3V和1.5V D.1.5V和3V 2、如图5所示电路中,电源由4节干电池串联组成,当电路接通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4 V,电压表V2的示数为3 V,三只电阻R1、R2、R3两端的电压分别是、、。例 3、在图1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K,电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一个电压表示数变大,则() (A)灯L可能变亮。(B)灯L亮度可能不变。 (C)电阻R可能断路。(D)电阻R可能短路。 练习:1、如图6-14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后,电灯L1、L2 都不发光,且两电表的指针都不动.现将两电灯的位置对调,再次 闭合开关时,发现两只灯泡仍不亮,电流表的指针仍不动,但电压 表的指针却有了明显的偏转,该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A.电流表内部接线断了 B.灯L1灯丝断了 C.灯L2灯丝断了 D.电流表和两个电灯都坏了 2、在如图14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K后,灯L1、L2都发光。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灯突然熄灭,而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灯L1短路。 (B)灯L2短路。 (C)灯L1断路。 (D)灯L2断路。 例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1与A2的指针都如图乙所示,那么通过L1与L2的电流分别是、 练习:1、在图11中,灯泡L 1 和灯泡L 2 是______联连接的。当开关K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将________;电流表的示数将__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图15 图14 图11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资料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姜有志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初中物理课标就是初中物理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1)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它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估计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举例)五大部分。 内容标准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三个部分。 (2)内容侧重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提示 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3)性质与价值 《教学大纲》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初步的技能,逐步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详细地描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的五个方面。 (4)教育目的(培养目的) 《教学大纲》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重点是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中把物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落实《教学大纲》的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导致教学对象只是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使初中教育成为只重视知识技能、重视考试能力的精英式教育。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它不但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要求,二是能力目标要求,三是兴趣、态度、精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初中物理课程目标解读 物理课程目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核心内容。物理课程目标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物理相关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物理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课程目标从总体上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规定了学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因此,它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选择,但是“课程目标”是刚性的,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硬性规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归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制定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对总目标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总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即: (1) 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 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初中物理动态电路分析专题训练

第15讲动态电路分析 【知识点】: 1.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2.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①电流:I=I 1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④分压作用 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1 3.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 1/R总= 1/R1+1/R2 :I2=1/R1:1/R2 ④分流作用:I 1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 【知识点透析】 动态电路在中考中一定有一个题,可能是选择,也可能是填空 【精讲例题】 1.在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a滑到b,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B.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 2.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电流表A1的示数逐渐变小,这一过程中? A.滑片P是向左滑动的 B.电压表V的示数逐渐变小 C.电流表A的示数逐渐变小D.电流表A与A1的示数差逐渐变小 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 ( ) A.电流表示数变大B.电压表示数变小 C.小灯泡亮度不变 D.电压表示数不变 4如图所示,闭合电键S,当滑片向右移动时,请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电流表的示 数 ;电压表的示数。(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例4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问题: 一、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 删去条目“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修订后的《标准》对此不再单独列入,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将在其它条目中予以重视。 2.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他们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的不同现象”,修订时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3. 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 ●关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原有“内容标准” 68条,修订后有“内容要求”63 条。 二、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 1. 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 2. 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 原(实验)稿现(修订)稿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 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 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会测量温度。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完整版)初中物理电路故障分析方法

电路故障的种类及判断方法 一、电路故障及其种类: 1、电路故障:电路连接完成后,闭合开关通电时,发现整个电路或者部分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叫电路故障; 2、电路故障类型,主要有两种,短路和断路。 断路原因:元件损坏、接触不良短路:分为电源短路和局部短路两种。 CD电源短路:指电流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从电源的正极回到负极。 电源短路,有如下图两种情况,一种是开关闭合,导线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另一种是开关闭合,电流表直接接到了电源两极上。导致电路中电流过大,从而烧坏电源或者电流表。这两种情况都是绝对不允许的。 ②局部短路:指的是串联的多个元件(含用电器、电表、开关)中的一个或多个(当然不是全部)在 电路中不起作用(无电流通过该元件),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接线的原因或者电路发生故障引起的,一般 不会造成较大的危害。根据短路元件的不同又分为:用电器短路、电表短路、开关短路几种。 注意:在并联电路中,一旦用电器短路,同时就会造成电源短路。 3、家庭电路的电路故障: 家庭电路的故障是常考的题型之一,家庭电路常见故障有四种:断路、短路、过载和漏电。 断路电灯不亮,用电器不工作,表明电路中出现断路。断路时电路中无电流通过,该故障可用测电笔查出。 短路短路就是指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通路。发生短路时,电路中的电阻很小,电流很大,保险丝自动熔断。若保险丝不合适,导线会因发热,温度迅速升高,而引发火灾。 过载电路中用电器总功率过大,导致通过导线的总电流大于导线规定的安全电流值。出现这种情况轻者导致用电器实际功率下降;重者导线会因过热而引发火灾。 漏电如果导线外层或用电器的绝缘性能下降,则有电流不经用电器而直接“漏”入地下,漏电会造成用电器实际功率下降,也能造成人体触电。使用漏电保护器能预防漏电的发生。 例1小明晚上做功课,把台灯插头插在书桌边的插座上,闭合台灯开关,发现台灯不亮。为了找出故障原因,小明把台灯插头插入其他插座,发现台灯能正常发光,用测电笔插入书桌边的插座孔进行检查, 发现其中一个孔能使测电笔的氖管发光,故障原因可能是() A.进户线火线上的熔丝烧断 B.进户线零线断了 点拨:家庭电路中的两根电线,一根是火线,另一根是零线,它们间的电压是220V。正常情况下,零线与大地之间无 电压,火线与大地之间电压是220V。测电笔的氖管只要发光,就表明它接触的是火线。这样可排除选项中的A、D,再根据 把台灯插头插入其他插座,台灯能正常发光,可排除B。故选C o 第1页共7页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物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解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感觉获益匪浅。我对其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我明白这是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深度钻研教材,多角度思考教学方案。 探究教学是开放性性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可预设的因素,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决不能向过去那样只求程式化,以教师为主,忽略学生学习的生成性。教师必须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既要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实化“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及“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预。比如针对一些教学过程预设之外的情况怎么办: 1、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知识提出来。 2、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

初中物理电路故障及动态电路分析解题技巧和经典题型(含详细答案)

初中物理电路故障及动态电路分析 1、先根据题给条件确定故障是断路还是短路:两灯串联时,如果只有一个灯不亮,则此灯一定是短路了,如果两灯都不亮,则电路一定是断路了;两灯并联,如果只有一灯不亮,则一定是这条支路断路,如果两灯都不亮,则一定是干路断路。在并联电路中,故障不能是短路,因为如果短路,则电源会烧坏。 2、根据第一步再判断哪部分断路或短路。 例1:L1与L2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测L2两端电压,开关闭合后,发现两灯都不亮,电压表有示数,则故障原因是什么?解:你先画一个电路图:两灯都不亮,则一定是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两个接线柱跟电源两极相连接,这部分导线没断,那么只有L1断路了。 例2、L1与L2串联,电压表V1测L1电压,V2,V2示数很大,则L1短路而L2正常;B、若V1=0而V2示数很大,说明L2都断路。测L2电压。闭合开关后,两灯都不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V1=0 解:可能你会错选A。其实答案为B。首先根据题给条件:两灯都不亮,则电路是断路,A肯定不正确。当L2断路时,此时V2相当于连接到了电源两极上,它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因此示数很大。而此时L1由于测有电流通过,因此两端没有电压,因此V1的示数为零。首先要分析串并联,这个一般的比较简单,一条通路串联,多条并联。

如果碰上了电压表电流表就把电压表当开路,电流表当导线。这个是因为电流表电压小,几乎为零。但电压表不同。此处要注意的是,电压表只是看做开路,并不是真的开路。所以如果碰上了一个电压表一个用电器一个电源串联在一起的情况,要记得。电压表是有示数的(话说我当时为这个纠结了好久)。还有一些东西光看理论分析是不好的,要多做题啊,做多得题,在分析总结以下,会好很多。而且如果有不会的,一定要先记下来,没准在下一题里就会有感悟、一.常见电路的识别方法与技巧 在解决电学问题时,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电路图中各个 用电器(电阻)的连接关系问题。不能确定各 个电阻之间的连接关系,就无法确定可以利用 的规律,更谈不到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正确识 别电路是解决电学问题的前提。当然首先必须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两种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图1(甲)、(乙)),这是简化、改画电路图的最终结果。 识别电路的常用方法有电流流向法(电流跟踪法)、摘表法(去表法)、直线法和节点法。在识别电路的过程中,往往是几种方法并用。 1.电流流向法 电流流向法是指用描绘电流流向的方法来分析电阻连接方式的方法。这是一种识别电路最直观的方法,也是连接实物电路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思路。具体步骤是: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描绘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讲课稿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 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