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找规律(一一间隔)

找规律(一一间隔)

找规律(一一间隔)
找规律(一一间隔)

找规律

课前游戏:抢阵地

接下来我请坐的端正的小朋友上来做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抢阵地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4位男生和4位女生面对面站成一排,

每两个女生之间分开一些,代表一个阵地,

每个阵地要有一个男生占领,要以最快的速度抢站在两个女生间。

开始!

在不改变男女生人数的前提下,怎样改变游戏规则,才能使得每个男生都可以抢到阵地呢?

一、揭示间隔排列

(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一群可爱的小兔子正在欢快的跳舞呢。师:观察这幅美丽的图画,你看到些什么?(2、3人说)

(过渡)这图上漂亮的东西可真多啊!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夹子和手帕吧。(PPT)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

数数看,夹子有几只?手帕有几块?(板书10 9)

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启发:除了可以这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过渡:你还能找出像夹子和手帕这样排列的物体吗?

要求:请你挑其中组来说说:

1、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2、各有多少个?

3、它们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汇报:兔子和蘑菇(多1少1相差1

木桩和篱笆(板书:数字)

小结:看来呀,这三组物体都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呢。

像这样,每两个物体中间有另一个物体的排列方式,

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并且排列成一排(板书:一排)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板书:找规律)二、小棒圆片摆一摆:

过渡:在你们桌上,每四个小朋友有一份小棒和圆片

1、要求:每四个同学为一大组,每两个同学为一小组

1、请一个小朋友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请问:什么叫任意拿几根小

棒?)

2、另一位小朋友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个圆片

3、数一数,小棒与圆片个数

4、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看哪一小组摆得又快又好,开始!(生摆时,板书:小棒圆片)

2、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摆了几根小棒,几个圆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摆了9跟小棒,8个圆片。发现小棒比圆片多1

师:有其他不同数据的吗?

生2:我摆了跟小棒,个圆片。我发现小棒比圆片多1

生3:

(一样)

3、小结:根据全班小朋友提供的数据,我们都发现,小棒和圆片有着怎样的数量关系?

一起说

那要在怎样的前提下呢?(间隔排列)

师:谁能够结合间隔排列这样的前提,完整的说一说我们的发现?

(在怎样的时候,小棒和圆片有着怎样的关系?)

(当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成一排时,小棒比圆片多1)

三、抽象出规律

学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几组图:

1、从排列位置看,(1)小棒相当于下面哪些物体?(相当于夹子、兔子和木桩)

追问: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2)圆片又相当于下面的哪些物体呢?(相当于手帕、蘑菇、篱笆)2、板书:像小棒这样位置的物体,在间隔排列成一排时,头和尾都是它们,称为“排列在

两端的物体”(板书),另一种物体称为“中间的物体”。

3、根据格式说一说:

(1)“扶”:

在第一组中,小棒与圆片间隔排列成一排,排列在两端的是小棒,小棒比圆片多1 (2)“放”:

师:你们能根据提示,像老师刚才那样说一说吗?(能)

师:请你们在剩下的三组物体中任选一组,同桌之间说一说。

汇报:

4、归纳:(说得真不错!)

师:那谁又能根据老师的板书,用一句话来说说间隔排列的规律呢?

(当间隔排列成一排时,排列在两端的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1)

齐说

5、圆片再两端(强调排列在两端)

(过渡)规律谁的这么响亮,你们会应用吗?

题目:如果我先摆11个圆片,再在每两个圆片中间放一根小棒,需要几根小棒?

生猜:10根。

挑战:可小豆豆说是12根。他说你们要有真凭实据,他才信。那我们就摆一摆给他瞧瞧。

要求:四个小朋友为一组,摆一摆,然后坐正。

汇报:10根小棒。

呈现:小豆豆也摆了摆,数数看,和你们摆的一样吗?

设问:小豆豆纳闷了“刚才明明是小棒比圆片多1。现在怎么又圆片比小棒多1了呢?”

谁来给他解释解释?

解释一:因为这里先摆的是圆片,圆片成了排列在两端的物体了。

评价一:对呀!排列在两端的物体是圆片呀!这个小朋友抓住规律中排列在两端的物体来解释的,学得真不不错!

解释二:如果以一个圆片对应一根小棒来看,那就多出来的是谁呀?(圆片)

评价二:恩!对呀!从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释一样清清楚楚。

小豆豆谢谢你们“thank you

四、线段点画一画

(过渡)刚才我们动手摆了摆小棒和圆片,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来画一画。

1、要求:1、在线段上画两个端点

(拿出练习纸,像电脑老师一样,画上两个端点,然后立刻坐正)

2、再在线段中间任意画几个点(注意是任意)

3、想想,画的点数和分的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画完坐正,开始!)

2、汇报:投影仪

3、小结:这与我们之前发现的规律一样吗?(一样)

师:为什么,这里总是点数比段数多1呢?

生:因为排列在两端的是点

师:对呀,以画5个点为例,点与段间隔排列成一排,排列在两端的是点,所以点数比段数多1

师:要是这条线段中,段数比点数多1,最少要去掉几个点?哪几个点?

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呈现:是这样的意思吗?(是)

数数看,几段?几个点?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要使段数比点数多1,就要使短时成为排列在两端的物体。所以去点端点上的两个点。

五、解决实际问题(排列成一排)

(过渡)掌握的真不错,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的问题吗?1、先让我们一起到马路边去看看。

(1)请在刚才画一画的纸条反面列式计算。

为什么“—1”呢?

(电线杆是排列在两端的物体,根据规律排列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你从哪句话知道排列在两端的是电线杆呢?

小结:对呀!根据

(2)如果有25个广告牌,又有多少电线杆呢?

请列式计算

这里为什么又要“+1”了呢?

(因为,已知的是排列在中间的物体,要求排列在两端的物体,所以)

2、再让我们到河堤边去看看。

请列式计算。为什么?

3、这位同学在干什么?(锯木头)

难道锯木头中也有这种规律吗?一起瞧瞧看。

(1)题目:把一根木料锯三次,锯成了几段?

演示:都会丫!那也要通过画图来验证一下。

先画一根木料,锯三次,锯成了几段?

用算式怎样表示?为什么+1?(段数是排列在两端的物体)

其实呀,这就是刚才点段图中的第二种情况呢。

这样看来。今后再遇到锯木头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点段图来表示了。

(2)如果要锯成6段,要锯几次呢?(5次)

你能用点段图线画一画,再列式计算吗?

校对。

六、间隔排列成一圈

(一)发现规律:

过渡:小兔子们看我们学得这么棒,跳起了圆圈舞。

瞧!它们围成了“一圈”(板书)

师:如果,每两只兔子之间放一个蘑菇,要放几个?

生猜:

一起数:(课件演示)

师:小兔也是8只,蘑菇也是8个。你发现了什么?

“两种物体总数“一样多。(板书)

小结:从一一对应来看,原本最后剩下的小兔没有蘑菇和它对应了,而现在围成一圈后,又多了一个间隔可以放蘑菇,于是最后一个小兔就有对应的蘑菇了。(二)解决实际问题

1、河堤一边改为河堤一周

为什么呢?

疑问:可是河堤的一周一定是圆形吗?如果是正方形或者三角形又或者其他的图形呢?

演示。你发现了什么?(封闭图形)

七、全课总结:

(一)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间隔排列的规律,

在找规律时,首先要看清楚排列的形状,一排一圈

其次要看清排列在两端的是什么物体

真不错!同学们说的既到位又完整。

还记得课前的那个游戏了吗?你发现了什么?

(二)欣赏间隔排列现象

(过渡)是呀!间隔排列不仅在游戏中隐藏着这样的规律,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

瞧!老师整理了一些生活中间隔排列的现象。一起来欣赏吧。

(三)自主出题

(过渡)觉得这堂课学得不错的小朋友举手!

哇!这么有自信哇!那就请你们来当一回小老师,给自己的同桌来出题。

活动:请你根据生活中间隔排列的想象,给你的同桌出一个与这堂课有关的数学题可以选择刚才画面中的任意一副,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间隔排列现象。

汇报:

小结: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有心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探索规律,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

最新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探索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感知规律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感知规律。 出示:骨肉相连、教室中的桌椅、盆花的排列等。 (1)师:我相信我们班级里肯定,有很多美食家,老师这里有一种美食你们认识吗? 骨肉相连中的骨与肉看上去排的很有规律。你能说说它是怎么排的?(是这样排的肉、骨头、肉、骨头……) (2)师:那这个地方是哪里呢?(教室)我们看下这里的一排桌和椅是怎么排的呢?它又有规律呢? (它是桌、椅、桌、椅……这样摆放的).

(3)这里花摆的也好看,你觉得是按什么规律摆的才能这么好看呢? 假如老师还要再放一盆你觉得该放什么颜色的呢?再放一盆呢? 同学们同意吗? 像这里的骨与肉、课桌与椅子、红花与蓝花好像含有一种相同的规律,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描述一下吗? 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课题) 二、深入探究,研究规律 想不想继续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啊?今天老师请来了森林里的兔子来和大家一起学习。 (一)展示例题主题图,找到间隔排列的物体。 1.仔细观察:你能发现那两种物体组成的排列是间隔排列呢? 像我们刚刚总结的一样图中的兔子和蘑菇,手帕和夹子,木桩和篱笆都是一个隔着一个交替出现,所组成的排列, 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两个相同物体中间隔着另一种物体,像这样的排列就叫做间隔排列。 请用两种方式描述间隔排列 Xx和xx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这样的排列就是一个间隔排列。 每相邻的两个xx中间有一个xx这样的排列就是一个间隔排列。 2.我们数学上在研究一种规律的时候不仅研究位置关系的还往往研究两种物体的数量问题。 完成下列表格并与你的小伙伴探讨一下你们发现什么?有什么疑

最新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教案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作业纸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师:同学们,老师觉得最近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特别棒,看这是奖励你们的。 师操作:出示两个笑脸与两个大拇指间隔排列图。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老师觉得同学们坐得很端正,继续奖励大家,猜老师会奖励大家什么呢? 猜得真准,你是怎么想到的? 师:像这样,笑脸与大拇指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行,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这样的排列现象 欣赏老师收集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照片 提要求:你们一边看,一边还要能找出哪些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出示:PPT(手链图红白蜡烛图食物) 师:欣赏了这么多照片,你觉得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 师:的确,这样的排列看起来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过渡:三(1)班的同学很会观察、很爱动脑筋,老师带你们到兔子庄园去玩一玩。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天气晴朗,小兔子们正在列队欢迎咱们呢。在图中,能不能也找到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 学生汇报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咱们先来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一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核对数量 师:咱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 出示: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巡视, 师:研究好了吗?

间隔排列教案三年级间隔排列公式

间隔排列教案三年级间隔排列公式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想想做做”第1~ 4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 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以及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 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 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形成与人合 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出规律

游戏1:拍手游戏 ××┃×××┃××┃×××┃××┃×××┃ ××┃×××┃××┃×××┃××┃×××‖ 师生一起拍手,发现规律。 游戏2:手指游戏 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根数和吸管根数之间的联系。 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 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二)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三)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观察: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列。 2、探究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像手指和吸管一样的规律存在呢? 大家数一数,填写在作业纸的表格一中。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把你的发现填在表格下面的横线 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①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1。 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间隔排列资料讲解

间隔排列

规律往往是事物内在的固有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会决定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但是,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发现规律才能本质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特征,利用规律才能使事物更好地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人类自古至今始终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学生学习数学,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用数学方法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去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用数学方法描述、交流变化中的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与能力,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任何一个重要数学概念的形成、计算规则的习得,都是对有关具体对象里的规律的发现、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凸显“探索规律”,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从而促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持续发展积聚能量。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次探索规律的内容。选择一些日常生活或数学学习中可能接触到的现象,写成教材,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探索、发现隐含在这些现象里的数学规律,并且用数学方式表达、交流,落实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任务。 探索规律的教材有其特定的编写形式,一般分四块编排教学内容及其过程。首先,呈现一种现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接着,安排观察、操作、实验等各种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并找到规律;然后,采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发现的规律,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最后,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和进行的活动,反思收获、积累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一)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隐含且可以发现的。只要对丰富的具体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能发现规律。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在于“探索”,必须让学生经历亲自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当然,小学生探索规律是很不容易的,经常会遇到困难,教学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就这一次探索规律来说,教材安排了以下一些活动。 1. 观察现象,了解其中的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 搬经夏堡小学闫向阳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晰概念 1.猜一猜:下面是什么颜色的球? 2.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说明: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比较数量,探索规律 1.列举一一间隔排列。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2.结合数据,探究一一间隔排列规律。

(1)填一填。 (2)比一比:比较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追问: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根据ppt提示,先圈一圈,再回答。 (4)小结板书:(两种物体,一一间隔,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三、探索发现,完善规律 1.如果增加一个蘑菇,小兔和蘑菇的数量(相等)。 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同样多? 2.集体交流,完善规律。 板书:(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3.刚才我们研究的是:(结合板书)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列,如果是排列成一圈呢?(ppt展示快乐的舞蹈。) 板书:(围成一圈,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四、巩固练习 1.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把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如果手帕有20块,夹子有()个;如果夹子有20 个,手帕有()块。 (2)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3)锯木段: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多少段?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五、拓展规律 如果把正方形与圆形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正方形有10个,圆形最少有()个,最多有()个。 六、全课总结 1.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课件演示)规律的存在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序,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规律也有一种独特的美! 板书设计: 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 两端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围成一圈

一一间隔排列练习题

《一一间隔排列》练习题 1、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1。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不相同,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首尾相连,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 2、△○△○△○△○△ (1)如图,每个△中间有1个○。图中一共有()个△,()个○,○的个数比△少()。 (2)像这样一共摆20个△,那么中间一共要摆()个○。像这样一共摆了20个○,那么一共要摆()个△。 3、——————————————— (1)如图,这段木料一共锯了()次,被锯成了()段,锯成的段数比锯的次数多()。 (2)像这样锯10次,这根木料要被锯成()段。要锯成同样长的10小段,这根木料要锯()次。 4、实验学校有一条4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4米栽一棵。 (1)如果只有一端栽树,共需要()棵。(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共需要()棵。 (3)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共需要()棵。 5、有18个小朋友排成一路纵队,每两个小朋友之间相距1米。这路纵队全长大约()米。 6、马路的一边一共有30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个广告牌;如果马路的一边共有30个广告牌,每个广告牌两旁各有1根电线杆,马路的一边有()根电线杆。 7、一幢楼房,相邻的上下两层之间都有18级台阶,从一楼到六楼,一共要爬()级台阶。 8、秦淮河一侧的河堤上栽了50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放一张休闲长椅,放了()张长椅。在公园里的一个湖的四周栽了50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放一张休闲长椅,放了()张长椅。 9、张悦过生日,买了一个周长为50厘米的圆形蛋糕,在它的四周每隔5厘米插一根小蜡烛,需要()根蜡烛。 10、6个同学排成一排做操,每两个同学之间相隔2米,这列队伍一共长()米。 1、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1。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不相同,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首尾相连,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 2、△○△○△○△○△ (1)如图,每个△中间有1个○。图中一共有()个△,()个○,○的个数比△少()。 (2)像这样一共摆20个△,那么中间一共要摆()个○。像这样一共摆了20个○,那么一共要摆()个△。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规律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找到了什么规律,你能举例说一说吗?(指名回答) 二、教学例题 1、看例题上半部分及情境图(先不出现问题) 提问: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林阴道旁的树,做操的兔子,送花盆的猴子)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 2、出示第(1)个问题:林荫道长多少米?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哪些信息?观察情境图,再想一想,你会列式计算吗?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如发现不同的解法都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并组织讨论。讨论题: (1)、计算林荫道的长度,应该把每段的长度与树的棵数相乘,还是与林荫道被分成的段数相乘? (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荫道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3)、这道题应该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共同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5、提问:比较(1)(2)两题,在物体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物体的间隔长度一定)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物体个数—1= 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 = 总长度 三、教学“试一试” 1、做第1题 (1)、谈话:这道题中的林荫道指的是哪一条林荫道,全长知道了吗?观看图中小猴放花盆的情境,自己思考这道题怎样解答,并尝试计算,如果想不出算法可以画出18厘米长的线段,用图片摆一摆。 (2)、学生尝试计算,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的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四、教学“想想做做” 1、做第1题

一一间隔排列2014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活动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晰概念 1.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1)(屏幕出示几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屏幕上有一些喜羊羊、灰太狼的图片,同学们找找规律,想一想下一个图片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说明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2.借助游戏,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3男2女一一间隔排列,如果老师(女)加入,排在这里(女生后)可以吗?可以排在哪里? 二、比较数量,探索规律 1.列举一一间隔排列。 (1)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2)这幅图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2.结合数据,探究一一间隔排列规律

(1)比较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中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为什么夹子比手帕多1,兔子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呢? 说明把一个夹子与一块手帕分成一组,一个夹子对应一块手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一直往下连,你发现了什么?(夹子多一个)。 让学生认识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 (2)这三组排列中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小结(板书: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三、探索发现,完善规律 1.如果增加一个蘑菇,小兔和蘑菇的数量(相等) 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同样多? 2.集体交流,完善规律 说明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2.集体交流,完善规律 说明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借助图形,掌握规律 比一比每组中两种图形的个数。 2.围成一圈的红、黄珠子,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可是看不到两端物体是否相同,怎么办呢? (用剪刀从任意红珠与黄珠之间剪开,拉直),让学生观察,说说为什么两种珠子的个数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体数量相同。(板书) 3.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把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如果手帕有20块,夹子有()个;如果夹子有20 个,手帕有()块。 (2)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3)锯本段。

一一间隔排列的评课稿

《一一间隔排列》评课稿 高邮城北实验小学黄桂娟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王老师“扶”与“放”相结合,引导学生验证规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王老师先让学生用字母、符号、图形等学生熟悉的东西创造间隔排列,接着展示学生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望。引出今天的课题。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间隔排列,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之间是一一间隔排列。这样就更多了解到间隔排列的普遍性。 二、学生充分感受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老师呈现兔子庄园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 观察现象,怎样看,看什么,都很重要。王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每组物体在位置排列上有什么特点?从而来认识“两端物体”相同,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本节课。 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教材让学生在表格里填写各种物体的个数,这是从现象中收集数学信息。还要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发现同组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之后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当得出结论之后,王老师让学生把结论多次重复,从而加深印象。 三、老师很好地关注了细节 同组的两种物体为什么都相差1个?数量相差1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研

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周期规律作好准备。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具和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出规律 游戏1:猜谜语

一棵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游戏2:手指游戏 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根数和铅笔根数之间的联系。 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师:听说湖北的程老师要同三(1)班的小朋友们做游戏,小兔们也排着队高兴地赶来了。 1.A:图中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跟我们刚才手指与笔的排列一样吗? B:指名回答 你还有什么发现?(课件显示) 师强调:也是‘一一间隔排列’(板书)2.A.师:下面我们来数一数这些物体的数量。(指名说,师填表。) B.师: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预设:①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②小兔和蘑菇 生:小兔个数比蘑菇块数多1,蘑菇块数比小兔个数个数少1。 ③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1。 3.猜想 A.师: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B.指明说。 师说明: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 体叫两端物体。(板书) 追问1:每组中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追问2: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 叫? 中间物体。(板书) 三、圈一圈,明确规律 1、师: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个数有关系吗? 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我们来圈一圈,先给每只小兔分一个蘑菇;一根木桩跟一块篱笆圈在一起;一块手帕和一个夹子为一组圈在一起…….

一一间隔排列

一一间隔排列 射阳长荡小学曹媛 教学内容: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课本P78-7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串,小棒和正方形卡片,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渗透规律 小游戏:让学生模仿“笑脸、哭脸、笑脸、哭脸……”的表情,渗透一一间隔的规律。 二、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利用“神秘礼物”铅笔串,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教师准备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一侧开孔,里面装着一串红黄一一间隔排列的铅笔。 师:小朋友们,初次见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拿出礼品盒)这件礼物在我们写作业时经常用到,你们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下面就是见证神秘的时刻…… (生猜测)

师(拉出1支红色铅笔):什么东西? 什么颜色?(再拉1支黄色铅笔)现在呢?(又拉出一支红色铅笔)再看,(再拉出一支黄色铅笔)再看看。那你们猜,下一支会是什么颜色的铅笔? 为什么? 生1:红色,因为一支红色后面就是一支黄色,这样排下去的。 生2:红色,因为它是有规律的。 师(紧跟着问):哦,我们发现是有规律的,那你说是什么规律呢? 生3:是一支红色一支黄色、一支红色一支黄色这样排下去的…… 师:说得非常好,他认为这串铅笔是按照一支红色一支黄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是“一个一个”。 (师拉出下一支红色铅笔,并且一端固定,使铅笔串平直展现在学生面前。) 师:真的哦,是红色。其实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就是一串铅笔,(手指着铅笔)而且是一支红色一支黄色,一支红色一支黄色依次排列着。像这样的排列你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排列好? 生4:规律排列。 生5:红黄排列。 生6:一一排列。 生7:一一间隔排列。(学生可能回答) 师:这名字起得好,就叫一一间隔排列(学生想不出来,教师直接指出“一一间隔排列”)。(指着铅笔)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我们就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我们来欣赏一下! 师:你们觉得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 生:看起来很舒服、很美。 师:这样的排列使物体看起来显得非常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三、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哎呀,大家的表现真是太好了,兔宝宝邀请咱们到它家做客呢,瞧!小兔子们正在排队欢迎咱们呢。在图中,能不能也找到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 学生汇报: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 师:咱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 出示:小兔和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2014.912一一间隔排列的教案

集体备课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赫章城关三小邵丽萍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要求: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出规律 1、游戏:拍队游戏请5名男生6名女生上台排队。 引导学生发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联系。 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2、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观察: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列。

2、探究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像男生和女生一样的规律存在呢?大家数一数。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把你的发现填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①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 1。 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②小兔和蘑菇 ③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 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 1。 3、猜想 (1)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2)师:每组中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3)师: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 生:中间物体。 (4)师:猜一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相差1)

最新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 教材简解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学生经历由观察现象、探索规律到发现规律,以及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 第一层次: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了解间隔排列这一现象。第二层次:通过观察、填表、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初步发现规律。第三层次:在初步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类物体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原因,从而明确规律。第四层次:让学生在相同和不同的问题情景中进一步完善对规律的认识。第五层次:让学生回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目标 1.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 简单数学规律。 2.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 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 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 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简单运用。 教学准备:30个小方块、30个小圆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认识间隔排列的特点 师:小兔们手拉手一起来到青青乐园玩游戏,看!

谁能介绍下,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畅言。 a.师:兔子、蘑菇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生:兔子和蘑菇一个隔着一个排列。 b.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 生:他们也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 师: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就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2.教室中间隔排列的现象 师:在我们教室里,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 生1:男生女生一个隔一个坐。(哪一组?指一指) 生2:日光灯和电扇一个隔着一个。 生3:桌子椅子桌子椅子…这两种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设计理念】: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让学生说说小兔和蘑菇、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分别间隔排列,引导他们在比较中认识到上述物体在排列方式上的共同之处,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的规律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初步感知探索情境中的规律 a.师:你们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回到乐园,小兔和蘑菇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生:小兔有8只,蘑菇有7个,小兔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 (蘑菇的个数比小兔的只数少1)。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过程,找到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1.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2.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 黑记号笔,白纸,各带两种不同的物体,个数不作要求,有几个带几个,手工剪刀。【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间隔排列的模型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与往常一样吗?(不一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开心吗? (还有听课的老师)欢迎吗? (欢迎!) 为了表示欢迎,我们向老师们挥手打个招呼吧! (生激动地向听课老师挥手致意!) 咦?同学们注意观察挥动的这只手!把五指合起来叫(生:五指并拢),如果把五指张开,手指与手指之间就出现了(空档) 手指和空挡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一根手指一个空挡一根手指一个空挡…… 边指边说,真好!

你也能想他这样边指边说吗?一起来! 不错!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我们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齐读。 那在这里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 关于手指和空挡的一一间隔排列你还想说什么? 生1:每两根手指中间有一个空挡。 谁能再说一遍? 关于这个排列你还想说什么? 生2:最前面是大拇指,最后面是小拇指。 不管是大拇指还是小拇指都是手指,这说明两端物体——相同!(师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在这里,谁是两端物体?(手指)那被夹在两个手指中间的空挡就叫——(中间物体)(师板书:中间物体) 生3:在这个一一间隔排列中,有5个手指,4个空挡。 同意吗?(生点头认同,师板书:5 4) 学得真好,你能用我们观察到的数学知识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题。 ()与()一一间隔排列, 每两根()中间有一个(), ( )是两端物体,( )是中间物体, ( )有( ),( )有( )。 同桌相互说一说。

间隔排列

规律往往是事物内在的固有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会决定事物必 然向着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但是,人们 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发现规律才能本质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 特征,利用规律才能使事物更好地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人类自 古至今始终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学生学习数学,获得数学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视 角看世界,用数学方法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去 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用数学方法描述、交流变化中的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十 分重视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与能力,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 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任何一个重要数学概念的形成、计 算规则的习得,都是对有关具体对象里的规律的发现、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 学中凸显“探索规律”,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数学知识 的学习质量,从而促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持续发展积聚能量。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次探索规律的内容。选择一些日常生活或数学学习中可能接触到的现象,写成教材,让学生在数学 课上探索、发现隐含在这些现象里的数学规律,并且用数学方式表达、交流, 落实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任务。 探索规律的教材有其特定的编写形式,一般分四块编排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首先,呈现一种现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接着,安排观察、操作、实验等各种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并找到规律;然后,采用适当方式 表达、交流发现的规律,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最后,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和 进行的活动,反思收获、积累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 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 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一)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隐含且可以发现的。只要对丰富的具体现象进行深 入细致的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能发现规律。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 在于“探索”,必须让学生经历亲自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当然,小学生探索规律是很不容易的,经 常会遇到困难,教学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就这一次探索规律来说,教材安 排了以下一些活动。 1. 观察现象,了解其中的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教材呈现一幅生动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 个蘑菇;

一一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 射阳长荡小学曹媛 教学内容: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课本P78-7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 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串,小棒和正方形卡片,作业纸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渗透规律 小游戏:让学生模仿“笑脸、哭脸、笑脸、哭脸,,”的表情,渗透一一间隔的规律。 二、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利用“神秘礼物”铅笔串,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教师准备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一侧开孔,里面装着一串红黄一一间隔排列的铅笔。 师:小朋友们,初次见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拿出礼品盒)这件礼物在我们写作业时经常用到,你们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下面就是见证神秘的时刻,, (生猜测)

师(拉出1支红色铅笔):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再拉1支黄色铅笔)现在呢?(又拉出一支红色铅笔)再看,(再拉出一支黄色铅笔)再看看。那你 们猜,下一支会是什么颜色的铅笔?为什么? 生1:红色,因为一支红色后面就是一支黄色,这样排下去的。 生2:红色,因为它是有规律的。 师(紧跟着问):哦,我们发现是有规律的,那你说是什么规律呢? 生3:是一支红色一支黄色、一支红色一支黄色这样排下去的,, 师:说得非常好,他认为这串铅笔是按照一支红色一支黄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是“一个一个”。 (师拉出下一支红色铅笔,并且一端固定,使铅笔串平直展现在学生面前。)师:真的哦,是红色。其实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就是一串铅笔,(手指着铅笔)而且是一支红色一支黄色,一支红色一支黄色依次排列着。像这样的排列你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排列好? 生4:规律排列。 生5:红黄排列。 生6: 一一排列。 生7: ----- 间隔排列。(学生可能回答) 师:这名字起得好,就叫一一间隔排列(学生想不出来,教师直接指出“一一间隔排列”)。(指着铅笔)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 C 这样的排列,我们就叫它为“ 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生活中也有很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我们来欣赏一下! 师:你们觉得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 生:看起来很舒服、很美。 师:这样的排列使物体看起来显得非常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三、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哎呀,大家的表现真是太好了,兔宝宝邀请咱们到它家做客呢,瞧!小兔子们正在排队欢迎咱们呢。在图中,能不能也找到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 学生汇报: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 师:咱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 出示:小兔和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行的;每相邻两只小兔中有一个蘑菇;兔子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示范课)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课题:一一间隔排列 课型:示范课 时间:2017年11月6日 拟备与执教:王永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用“对应”的思想解释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对应”思想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一一间隔排列 (一)借助情景,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今天老师上课带来了一个漂亮的礼品袋,想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想)睁大眼睛看好咯!是什么?(小汽车)继续拉(皮球)再往下看(小汽车)接着来(皮球)(小汽车) (出示到第五个)追问:你能猜一猜下面一个会是什么玩具吗?(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多媒体继续出示)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我们称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二)、进一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过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学生举例。 生活中这样一一排列的现象有很多很多。(多媒体介绍一些一一间隔排列现象)这些一

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看上去很整齐,有一种独特的美。 今天,兔子乐园里也很热闹,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一)、借助情境图,发现规律 在这里,你能不能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生:手帕和夹子是一一间隔排列生:兔子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生:木桩和篱笆是一一间隔排列 师:同学们看得多仔细啊,这里这些物体一一间隔都排成了一排。让我们先来看看兔子和蘑菇这组排列,兔子排在了队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也就是排在两端,我们称兔子为两端物体,蘑菇排在中间把兔子隔开,我们就称它为间隔物体。那谁能来说一说,另外两组谁是两端物体,谁是间隔物体吗?生答 师:现在让我们先来数一数,每组两种物体各有几个?(分组数数,校对) 老师适时板书。 师:观察这三组排列,每组中的两种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呢?先自己想想,再把想法和小组内同学交流。生1:他们都相差1 。 生2:他们都是两个一组,最后多了1个,所以排在两端的物体多1. (一一对应)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那是不是所有的一一间隔排列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做。(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1、出示要求 在作业纸上任意画几根小棒排成一排,再在两根小棒的中间画一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2、展示学生作品,交流。(三组首尾相同,一组首尾不同)。 (通过前三组,验证首尾相同的规律,最后出示一组首尾不同的,如果没有,教师可随机去掉排在最后的一个,创造一个首尾不同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个设计,这组排列是不是间隔排列?生:不是 生:是。因为他们还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 师:指着图,如果继续排下去,应该是什么呢?那到底是不是呢?生:是 师:那它和前面的三组排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生:两端物体不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