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产业结构分析

湖北产业结构分析

湖北产业结构分析
湖北产业结构分析

目录

前言 (1)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二)文献综述 (1)

一、湖北产业结构的现状 (3)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3)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3)

(三)湖北产业结构分析 (5)

二、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7)

(一)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7)

(二)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7)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一)结论 (10)

(二)政策建议 (10)

湖北产业结构分析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永恒主题。湖北也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之所以有这一政策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取决于这个地区有多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产业是指具有某类拥有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是产业之间具有经济技术联系,以市场为主体的存在与分布状态表现出来的,而市场主体则是产业的承载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市场主体的发展又为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创造条件。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为市场主体的外在数量增加和内在竞争力提高创造条件,而市场主体的外延扩张和内在升级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进和市场主体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湖北市场主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提出的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汗模型。该模型认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行“平衡增长”,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原则把有限的可投资资金合理配置在两个部门使之相协调,就能够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

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赫希曼认为,有限的资本在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有两种不平衡增长途径:一是短缺的发展,二是过剩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不平衡增长理论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至于选择哪一条不平衡增长途径,应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瓶颈而定。

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是,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这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演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主导部门通过回顾、前瞻、旁侧三种影响带动其他部门发展,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变更,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罗斯托以技术标准划分经济成长阶段,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阶段划分的理论相对抗的。但是,他所提出的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带动经济增长的看法,以及主导部门并非一成不变的看法,是有现实意义的。

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者即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向瓶颈部门转移,尽快缓解瓶颈状态,产业发展中不存在技术约束,不存在资金约束。

2、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利用国内外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改革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和我国产业结构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张利群,他认为,中国的工业化阶段未能成功转型,因而导致经济增长中的一系列的矛盾,强调要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重化工业增长,部分学者开始强调发展第三次产业的重要性。刘伟、杨云龙从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角度,论述了第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针对衰退产业调整问题的研究,这些学者从供给角度研究生产能力过剩产业的问题,认为一部分企业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处境日益困难的原因是面临退出和调整的必然表现,并不主要是有关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失误。

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应该是紧密联系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包括分

析西方成熟市场型产业结构地区协调和障碍的基础上,剖析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建立运行的障碍,探索克服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障碍的基本对策,产业政策与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区域优化提供理论贡献和操作实践指导。

一、湖北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构成该体系的各子系(即产业部门)的构成形式及地位、各子系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体系的构成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变动的。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产业结构是由最简单的以农业为中心的初级产业结构发展到现在的以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结构体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他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中,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作过很好的描述。他指出:农业部门(即第一生产力)所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即第二产业)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但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把世界各国的情况综合起来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即第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的国家里都是上升的。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略有上升。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1959年库兹尼茨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即都具有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阶段性演化的特征。

最早对产业之间比例关系进行研究论述的,当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配第在17世纪发表的《政治算术》中用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不同国家人均国民

收入的不同。此后,克拉克进一步对劳动力逐渐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现象进行研究,他收集并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第一次产业的分布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分布将增加。配第认为,劳动力之所以会沿着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这个轨迹来移动,是因为工业比农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而商业比工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出现的收入的相对差异是引起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原因。

为什么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会出现顺次转移,其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产业间需求收入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一次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绝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属于需求低增长产业,因而价格不易有大的提高,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价值;第二次产业的产品工业品中,有一部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耐用消费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要大于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性较农产品为高,较易维持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第三次产业的产出为服务,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人们才有可能对它大量消费,它的需求收入弹性通常又大于工业品,属于需求高增长的产业,但由于这一产业进入壁垒低,内部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一般要低于工业品,这样,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一般会从农产品转向工业品,进而又会从实物产品转向无形产品——服务,而各产业附加价值的特性,使得第一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份额趋于减少,而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所占份额趋于增加,所以,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一点就成为国民收入在产业间相对比重变化的直接原因。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引起劳动力在各次产业间相对比重变化的直接原因。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与该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之比。由于第一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这样就减缓了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速度,使得第一次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速度落后于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速度;第二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型机

器设备的采用,使得第二次产业内部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生产率成为可能,所以,在工业化初期,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都是上升的,但到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相对比重即趋于稳定;第三次产业由于是需求高度增长的,所以其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征,同时,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所以,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是上升的。但是,由于第三次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内部竞争激烈,致使“服务品”的价格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附加价值较低,但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依然大于劳动力相对比重,并且经济越发展,这种趋势越明显,两者的差距越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是由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三)湖北产业结构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省经济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看,处在经济发展前列的是东部及沿海发达省份,湖北与其差距正在拉大。而相对于中部及西部大开发迅速崛起的省份,湖北与之差距正逐渐缩小。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省必须发挥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弥补劣势,加快各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取得更快发展。

自1978年中国的市场化体质改革以来,湖北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总的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产业结构的变动不仅反映经济发展的进程,更体现经济发展的成果。近几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湖北省三次产业呈现一产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特征,产业结构层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011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6.5比42.8比40.7,呈现出“二三一”结构,三次产业顺序与全国一致,但与2011年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仍高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了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高了0.8个百分点。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已经形成并进一步强化。

2、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

(1)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

传统产业形成了以八大行业为主体的行业结构,总量较大的前八位行业分别

是汽车、电力、钢铁、纺织、电子、化学原料及化学药品制造、烟草和农副食品加工业。2011年八大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84.97亿元,占全省工业的69.0%。(2)高增长行业逐步形成

近年来,湖北形成了一批成长性良好的产业,比较优势明显增强与消费结构升级形成联动,一批高增长行业逐步形成。2008-2011年间,电力、食品、烟草、纺织、电子、医药等行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2.6倍、84.5%、72.7%、47.7%、75.6%和22.4%;钢铁、有色冶金、建材、金属制品等行业分别增长1.4倍、1.5倍、36.8%、32.9%;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化学原料、石油加工等行业分别增长1.4倍、57.7%、77.3%、1倍和1.2倍。

(3)战略产业的领航效应初显

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提升从湖北工业发展态势看,目前初步形成以现代装备工业和以光机电一体化为龙头的光电子信息、激光、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产业。2011年我省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六大行业合计工业增加值、职工人数分别占全省工业的27.3%和24.5%。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3.92亿元,增长23.5%,经济效益显著。

3、服务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

近年来,湖北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内部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传统行业所占份额继续下降,社会事业保持稳步增长,现代服务业规模逐年扩大。2011年,湖北传统服务业继续发展仍占优势地位。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合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7%。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处于上升状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11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8%、6.4%、8.26%,分别比上年提高0.6、0.1百分点。以科技服务、教育、卫生、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组成的现代知识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0.7%。

三大产业总的表现为,第一产业有所下降,下降趋势明显,而且下降速度很快。第二产业比重的整体趋势是在稳定上升。第三产业相对发展最快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不大。同时,湖北省三产业之间互动性即协调性较差,所以有必要对湖北省产业之间整体的协调性以及各自本身的协调性做出调整。

二、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第一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

首先,农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初级产业部门,农业发展落后既是其他产业部门不能很快发展的原因,也是其他产业部门相对落后的表现。湖北省第一产业虽然占三大产业中很大比重,但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其次,湖北远离沿海和发达地区,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基础建设历来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湖北企业及政府不注重基础产业以及与主导产业相辅助行业的发展,而竞相盲目发展投资少、短期回报快的一般性行业,这加深了产业结构性的矛盾。

2、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素质偏低

建国后湖北等许多中西部地区作为全国战略的大后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全国地域分工中为东部地区服务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许多国营大中型企业多属于增值程度相当低的采掘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且工业化的加工深度和加工层次都不高,虽然近几年我省工业的规模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和产量也增长较快,但按人均产量我国的水平仍然较低,而且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科技含量普遍低,产业间的关联度也不高,很难发挥出产业应有的扩散效应。所以低层次的工业化水平使湖北在新经济形势下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3、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小,水平低,呈结构性缺陷

湖北省的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已经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上得不快,目前只有40%多一点。第三产业投入少,见效快,近几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体制和政策障碍逐步得到克服,但其创造的产值增长还不够快,比重提高的幅度还不够大。如何加速湖北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农业内部结构看,目前种植业比重仍偏大,且种植业内部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型产业结构,林、牧、渔业比重相

对较小,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特征非常明显。同时,农副产品加工水平、农业市场化水平都明显偏低,与沿海省份相比,湖北省农产品工业差距较大,每年只有很少的农产品通过加工进入市场,而许多沿海省份高达70%以上。这使得湖北省农业大省的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大省优势。

其次,在近几年里,湖北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农业的基础还很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由于人均耕地少,劳动力富余等原因,农业生产的效益相对较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并且,农民文化水平低,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掌握能力较弱,也严重制约了湖北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经济的滞后是当前湖北经济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结构矛盾,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2、第二产业水平滞后的原因

(1)在湖北国有企业的比重偏大,经营机制灵活性较差

经过多年的调整和资产重组,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类型和资本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总体而言,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步伐明显慢于小型企业。同全国及沿海省市相比,湖北国有工业总体规模占工业的比重明显偏高。其经营机制的灵活性明显不如非国有企业和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灵敏性较差。

(2)企业规模效益差,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规模效益差。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全行业只有东汽、神龙两家企业产值超过40亿元,而这两家企业的年产量与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

一是由于技术改造长期投入不足,一些传统产业设备老化严重,技术有机构成较低;二是由于缺少投资活动的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客观上形成了科技与产业的分离、技术商业化能力低下等状况。在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70%~80%是依靠科技实现的,而湖北目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约30%。从产业外部看,一些新兴技术产业都缺乏强大的相关产业支持。(4)湖北的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全国,但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却在下降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在全国的名次不断后移。近几年来,湖北工业

扭转了长期低位徘徊或大起大落的状况,全省工业连续四年保持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并创造了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记录。但湖北工业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则呈下降趋势。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1)第三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够快

我省第三产业以层次较低的餐饮、商贸零售等服务业为主。2011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27.6%,位居第一。第三产业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创造的附加值低。而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咨询业以及现代物流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仍与东部地区有很大差距。(2)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

传统第三产业中物流业占较大比例,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湖北省第三产业中,除物流服务业外,为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发展非常缓慢,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造成这些服务行业价格不能正确反映其价值。

(3)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配置不合理

餐饮业、零售业沉淀大量低素质劳动力,而适应市场化、信息化需求的产业就业人数不足,制约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结构升级。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论文以产业结构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湖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分析研究湖北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湖北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过大,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素质偏低,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湖北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要建立起一套准确合理的产业结构知识基础理论体系,用以解释和揭示产业结构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与指导经济实践活动,从而更好的指导湖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使经济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1、确定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主导产业即带头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走在最前面。湖北省在激光、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卫星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领域,基础好,有优势,可以重点发展,考虑作为湖北省的主导产业。

2、促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对湖北总体经济影响很大。因此,应加强对第一产业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林、渔、牧业,特别是迅速推广高新科技农牧业,抓好农牧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以促进第二、三产业的稳定。

湖北应改变农业传统生产模式,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科学知识的运用,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绿色农业,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传统产业

制造业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而其中又以汽车工业为主,因此,湖北省应以武汉为重点,以武汉——襄樊——十堰汽车工业走廊为支撑,在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快建立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冶金产业,整合鄂东的冶金产业,重点对武钢、冶钢、鄂钢进行联合重组,

不断实现技术改造,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竞争力。同时,合理布局冶金业和制造业,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冶金业和制造业的有机整合。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湖北省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稳定阶段,正向后工业化阶段前进,为了实现产业结构阶段的演变以及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是湖北传统的优势产业,今后应继续发挥其优势。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和运输仓储业。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积极推动金融保险行业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利用中部崛起的有利时机,引进国内及跨国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发展金融保险业。同时注意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湖北省是国有企业比重高的省份,国有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湖北省总体经济竞争力,因此,要加快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要把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规范已经改组的企业。加大企业兼并破产力度,改变国有经济分散布局,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竞争力。

除了以上所述以外,湖北三大产业还要加强产业间的合作,合理分配资源,加强自主创新。同时还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服务业。

湖北省新兴产业情况

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组长:陶攀 组员:孙冯菲,崔晓萍,陈昕,吴蕾,何依然,黎漫玲,胡苗苗,张晓明

目录 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湖北省经济概况.. (3) (一)经济总量跨越提升。 (3) (二)发展质效不断提高。 (3) (三)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3) 二,湖北省产业结构 (3) (一).产业结构概况 (3) (二).湖北产业结构概况 (4) (三).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 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5) 2、第二产业水平滞后的原因 (5) (四).优化产业结构 (5) 1.是壮大主导优势产业。 (5) 4.供给侧改革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6) (五).两圈一带经济带--“产业布局” (6) 1.两圈一带含义: (6) 2.两圈一带意义: (6) 3.湖北两圈一带示意图 (6) 4.李宪生报告节录。 (7) 三,湖北产业支柱情况 (8) (一).主要类型 (8) (二).举例分析 (8) (三).湖北支柱产业的空间布局战略湖北支柱产业已形成 (9) (四).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转换 (10) (五)湖北支柱产业技术发展战略 (11) 四,轻重工业的发展情况 (11)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湖北发展的根基和支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业总产值情况: (11) ----逆势进位规模总量迈入第一方阵 (11) (二)轻重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12) ----多点支撑打造工业版图新格局 (12) 五,服务业发展情况 (13)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的跨越,占比首次超过工业。 (13) (二)增速高于全国,领先中部。 (14) (三)市场主体快速成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投资力度加大,发展后劲增强。 (14) (五)从业人数增多,税收贡献增大。.............................................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湖北省新兴产业情况. (14) (一),新兴产业概况 (14) (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5)

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

改造力度,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同时开发建设一批集农产品净化、加工、保鲜、包装等系列服务为一体的配送中心,实现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体系有机对接,形成城乡商品双向流通的新态势。 3、抓住资源优势,发展生产基地,培植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供销社应抓住所处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同时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改良品种、提高品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培植农业产业化的主导 产业。 4、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 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社要大 力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服务体系建 设,充分利用其现有的网络体系,引进农 资商品新型经营服务形态,依托农资龙头 企业,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同时,要大 力加强农产品运销、加工体系建设,积极 开展农产品检疫、检验和注册、包装、宣 传,促进品牌农业和标准化农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强国,李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公司 与农户之间契约的稳定性研究[J].农村 经济,2005.10. [2]王胜利,杜晓润.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 间信用关系的治理机制[D].河北经贸大 学学报,2005.7. [3]张长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6. [4]施建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探索 [J].宁波党校学报,2006.2. [提要]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指出发展湖北支柱产业在战略上必须进行“4个转换”,提出湖北支柱产业“5线7区”的空间布局战略,以及有效的技术战略。 关键词: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7日 一、引言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汽车、钢铁、纺织、化工、建材是湖北传统支柱产业,其支柱作用不强,而且支柱产业分散。湖北的支柱产业群仍然是以劳动密集、资本密集为主的传统结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所以,要发展湖北的支柱产业需做一些战略上的规划。 二、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转换 发展湖北支柱产业在战略上必须进行“4个转换”,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强调素质、市场、整合、创新。 (一)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高转换。在发展方向上,要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高转换。湖北 支柱产业几十年来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为 主的发展道路,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明显落后 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也面临着由低到高的转 变。从1981年到1996年,湖北工业实现了持 续高速增长,钢铁、机电、纺织、化工等行业部 分产品生产能力得到了成倍提高,但在生产技 术水平、物质消耗水平、劳动生产率、产品品种 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明显 差距。当前和今后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不再 是追求数量扩张,应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从以 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提高产业素质和提高质 量为主。具体的,应做好四个转换:比例调整向 结构升级转换、分散粗放结构向精益聚约结构 转换、劳动密集战略向技术密集战略转换、条 块分割结构向整体关联结构转换。 (二)从多头发展向产业整合转换。在发展 范围上,湖北支柱产业要从多头发展向产业整 合转换,突出刚性。湖北省应坚定不移地实施 刚性战略,抓住支柱产业按照从产品到企业、 从企业到产业的思路,集中人财物,优势倾斜, 规模发展。湖北省应走产业整合的发展道路, 加大力度推进企业间以兼并收购为手段,以提 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结构重组,进一步做好 强强联合、资产重组工作,优化企业结构,逐步 培植一批分别以武钢、东汽、美尔雅、双环、健 民及红桃K、邮科院等为核心的航空母舰型企 业,首先鼎足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在国内500 强中的比例,最终冲向世界,争取有一、二家企 业跨入世界500强。 (三)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机制转换。在发展 方式上,湖北支柱产业要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机 制转换。针对湖北实际情况,在由行政手段向 市场机制转换过程中,开始阶段要注意市场导 向和政府导向相结合。从改革方向来看,产业 结构的变迁和调整最终将依据市场,但在目前 中国国情和湖北省情来看,政府在相当长的时 间里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因为在新型 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形成以前,在国有制度和 市场体制没有充分融合或者说没有找到真正 切合的有效形式之前,政府行为仍至关重要, 国有企业种种先天痼疾及竞争劣势决定其自 身进行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的动力不够强劲, 因而需要政府决定产权结构,提供制度创新空 间,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不适或停滞 的经济结构的效率负责,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 化仍然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但随着经济市场 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 立,政府的职能定位就在于界定保护产权、维 护竞争性的市场秩序,并针对市场失效采取相 应的调节措施,最终让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 体。 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 □文/鲁夏平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河源) 经济/产业 6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4月号上(总第438期)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尤其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

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仍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仍然较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五是资源有效配置呈合理化趋势,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产业发展已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六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对优势产业的制约得到缓解;七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双百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取得成效,城镇化水平达到23%左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征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docx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 为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省最新发布的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对《中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11 年版)》进行修订,编制形成《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 年版)》(下称《目录》)。 一、《目录》修订意义 保持《目录》动态更新,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投资方向。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录》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的调整原则,将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作为产业 发展的基石,鼓励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新兴服务业态,限制严重依赖大规模资源消耗的产业 发展,禁止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 (二)集约利用资源。资源要素的紧约束现状决定了中山只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之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更高质量的发展。《目录》鼓励发 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 响小的现代服务业。通过设定投资强度、用水效率和用水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提高项目准入 门槛,从源头上遏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低效用地的项目上马,有效利用资源要素, 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环境改善的发展目标。 (三)优化空间布局。国家、省和我市均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开展主 体功能区规划工作,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目录》是规划的延伸、深化和落实,按照主体功能区 规划要求,在《目录》中引导产业向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空间布局,有利于明确开发方向, 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目录》结构 《目录》由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三类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一)鼓励类。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的提升具有先导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自主创新,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加以鼓励和 支持的产业。 对鼓励类产业实行优先发展、扶持发展的政策。国家鼓励类的投资项目,按有关规定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可享受免征关税优惠政策。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 家、省和我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限制类。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利于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不利于环境 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内外市场拓展,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 布局等政策,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明显过剩,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产业。 对限制类产业采取引导存量、控制增量的政策。限制类产业禁止投资新建项目,对限制 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加以改造升级,改建、迁建项目需报市发展改革

湖北产业结构分析

目录 前言 (1)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二)文献综述 (1) 一、湖北产业结构的现状 (3)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3)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3) (三)湖北产业结构分析 (5) 二、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7) (一)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7) (二)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7)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一)结论 (10) (二)政策建议 (10)

湖北产业结构分析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永恒主题。湖北也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之所以有这一政策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取决于这个地区有多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产业是指具有某类拥有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是产业之间具有经济技术联系,以市场为主体的存在与分布状态表现出来的,而市场主体则是产业的承载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市场主体的发展又为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创造条件。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为市场主体的外在数量增加和内在竞争力提高创造条件,而市场主体的外延扩张和内在升级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进和市场主体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湖北市场主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提出的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汗模型。该模型认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行“平衡增长”,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原则把有限的可投资资金合理配置在两个部门使之相协调,就能够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1900 (计划范本系列)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XX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xx”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XX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XX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 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XX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XX年的73.0:24.5:2.5调整为 67.2:24.7: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第一类鼓励类 一、农林业 1、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治等),土地综合整治 2、农产品及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4、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5、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6、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包装、检验、鉴定技术和仓储、运输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7、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8、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9、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示范与应用及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 10、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肥料、农药、兽药等优质安全环保农业投入品及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开发 11、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2、远洋渔业、人工鱼礁、渔政渔港工程 13、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4、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 15、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16、农、林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 1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 18、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热,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废弃菌棒利用,太阳能利用) 19、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0、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 21、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2、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 23、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24、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25、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省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省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个省份 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浙江十个省市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广东、河南、湖南、湖北属于中南部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属于华东地区,四川属于西南地区。从地理分布中可以看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属于沿海省份,而其它属于内陆省份人口最多的十个省份的面积大约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4左右。 从人口的发展情况看,广东的人口总数保持明显增长趋势;山东、江苏、河北、湖南、浙江的人口略有增长;其它省份的人口基本保持不变。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看广东的增速最快、河南、江苏次之。所有省市的农业人口都在下降,城镇人口都在增加 江苏、浙江的人均GDP远高于其它省份;广东、山东的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水平;湖北的人均GDP和全国水平持平,其余的省份人均GDP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人口十省的人口结构 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的人口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国水平(54.45%),山东、湖北的人口比例基本和全国保持同等水平;河南、四川、湖南、安徽四省的农村人口比例仍高于城镇人口。

人口十省的产值 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看,四川、湖南、江苏、安徽、湖北的增速高于全国的水平。特别是四川、湖南、安徽三个农业人口大省的增速高于全国的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

人口十省产业结构 从人口十省的产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所有产业都是增长的趋势,农业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对第一产业的发展产生质的影响。广东、江苏、浙江的第三产业规模已经接近了第二产业查,说明在人均GDP水平较高,且城镇人口较多的省份,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而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国民总产值得最大份额。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的国民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应该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这几个省份的工业化进程正是推进国民总产值发展的重要因素。

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CONTEMPORARYECONOMICS 量取值范围的假设,可得: 坠s坠b=2(1+β)2k2 (2+θ)2(4+θ)γb2>0(27)由价格弹性的定义: e=-dqdppq=1bp q(28)可知,在本模型中,价格弹性e与变量b呈反比关系。另外,将均衡解s分别对变量k,β,θ,γ求导,得到: dsdk=-4(1+β)2 k(2+θ) 2(4+θ)bγ<0(29)dsdβ =-4(1+β)k2(2+θ)2(4+θ)bγ<0(30)dsdγ=2(1+β)2k2 (2+θ)2(4+θ)bγ2 >0(31)dsdθ =2(1+β)2k2 (18+14θ+3θ2)(2+θ)4(4+θ)2 bγ<0(32)由以上式子可得:命题5:若企业合作创新成功可能性越小,两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溢出系数越小,产品替代性越弱,产品价格弹性越小,则政府应对企业采取越高的研发补贴比例;若企业合作创新成功可能性越大,两企业创新能力越弱,创新溢出系数越大,产品替代性越强,产品价格弹性越大,则政府应对企业采取越低研发补贴比例。 三、结语 本文采用三阶段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激 励行为、企业的合作创新决策和产量竞争行为三者的内在关系,并得到如下结论:一是存在政府补贴的条件下,企业合作创新带来的企业净利润和社会总福利高于企业单独创新的情况,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合作创新带来的企业成本节约额高于企业单独创新所带来的成本节约额;二是提高政府补贴比例,将增加企业合作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出水平和利润水平;三是根据企业创新成功概率、创新能力、创新溢出水平以及产品的替代性和价格弹性的大小,政府应提供相应的研发补贴。此研究对企业的竞争和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为政府制定补贴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尽管通过理论模型,我们得出了若干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拓展的研究领域。如在有限理性下,考虑运用演化博弈的理论研究企业合作创新决策和产量竞争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研究政府激励行为和企业的合作创新决策及两者的关系;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条件下,研究企业群合作创新决策和政府研发补贴相互关系等。 【参考文献】 [1]Aspremont ,Claude and Jacquemin ,Alexis .Cooperative and No 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 [2]Petit ML ,Sannarandaccio F .Endogenous R&D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International Oligopol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0,18(2). [3]Gamal Atallah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the Stability of Cooperation in Research Joint Ventures [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3,12(6). [4]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19(3). [5]陈旭:产业集群内双寡头企业合作创新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07,4(1). [6]林斌:基于激励相容的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问题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6(4). (责任编辑:刘冰冰) 图2湖北省1990—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趋势图 【摘要】本文利用湖北省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协整方法得出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业人口比重增加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度,并针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格兰杰因果检验 贡献度 一、引言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产业结构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质量,不同速度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需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动。湖北省是中部大省,经济发展较快,但其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本文主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及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二、湖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 对于产业结构的衡量,主要采取两个指标S1、S2,其中S1为克拉克定义的产业结构调整系数,即各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S2为国内学者研究产业结构的问题时采用的指标,即各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湖北省统计年鉴》。 由图1可以看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5.1,38,26.9转变为2010年的13.4,48.7,37.9;从总体 湖北省产业结构与 ○焦玉凤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图1湖北省1990—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变化趋势图 理论探索

荆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建议

荆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建议 时间:2010-4-6编辑:荆州市政协信息网[ 打印本页][ 返回上一页] 农工民主党荆州市委员会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前提,是反映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优势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生产力水平、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一、荆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纵向比较:荆州市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构成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1、总体而言,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序列结构由2006年的12.9:41.0:46.1变动为2007年的17.9:50.7:31.4,变动为2008年的18.2:45.8:36.0,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较大。 2、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大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12.9%上升为2008年的18.2%,从2006年到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上升了5.3个百分点。 3、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41.0%上升到了2007年的50.7%继而下降为2008年的45.8%,与2006年的41.0%相比,上升了4.8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46.1%下降到2007年的31.4%,然后开始上升为2008年的36.0%,与2006年的46.1%相比,有所下降,下降了10.1个百分点,波动的幅度较大。 近年来,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的特征。2008年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0.1:33.8:36.1,呈现出“三二一”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相同。荆州市的产业结构在合理性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限制类) 第二类限制类 一、农林业 1、天然草场超载放牧 2、单线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刨花板、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装置 3、单线3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木质刨花板生产装置 4、1000吨/年以下的松香生产项目 5、兽用粉剂/散剂/预混剂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自动化密闭式高效率混合生产工艺除外) 6、转瓶培养生产方式的兽用细胞苗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采用新技术的除外) 7、松脂初加工项目 8、以优质林木为原料的一次性木制品与木制包装的生产和使用以及木竹加工综合利用率偏低的木竹加工项目 9、1万立方米/年以下的胶合板和细木工板生产线 10、珍稀植物的根雕制造业 11、以野外资源为原料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工 12、湖泊、水库投饵网箱养殖 13、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开荒性农业开发项目 14、缺水地区、国家生态脆弱区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 15、粮食转化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项目 16、在林地上从事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的项目 二、煤炭 1、单井井型低于以下规模的煤矿项目:山西、内蒙古、陕西120万吨/年;重庆、四川、

贵州、云南15万吨/年;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9万吨/年;其他地区30万吨/年 2、采用非机械化开采工艺的煤矿项目 3、设计的煤炭资源回收率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煤矿项目 4、未按国家规定程序报批矿区总体规划的煤矿项目 5、井下回采工作面超过2个的新建煤矿项目 三、电力 1、小电网外,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 2、小电网外,发电煤耗高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的湿冷发电机组,发电煤耗高于305克标准煤/千瓦时的空冷发电机组 3、直接向江河排放冷却水的火电机组 4、无下泄生态流量的引水式水力发电 四、石化化工 1、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150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100万吨/年以下连续重整(含芳烃抽提)、150万吨/年以下加氢裂化生产装置 2、新建80万吨/年以下石脑油裂解制乙烯、13万吨/年以下丙烯腈、100万吨/年以下精对苯二甲酸、20万吨/年以下乙二醇、20万吨/年以下苯乙烯(干气制乙苯工艺除外)、10万吨/年以下己内酰胺、乙烯法醋酸、30万吨/年以下羰基合成法醋酸、天然气制甲醇、100万吨/年以下煤制甲醇生产装置(综合利用除外),丙酮氰醇法丙烯酸、粮食法丙酮/丁醇、氯醇法环氧丙烷和皂化法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300吨/年以下皂素(含水解物,综合利用除外)生产装置 3、新建7万吨/年以下聚丙烯(连续法及间歇法)、20万吨/年以下聚乙烯、乙炔法聚氯乙烯、起始规模小于30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10万吨/年以下聚苯乙烯、20万吨/年以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本体连续法除外)、3万吨/年以下普通合成胶乳—羧基丁苯胶(含丁苯胶乳)生产装置,新建、改扩建溶剂型氯丁橡胶类、丁苯热塑性橡胶类、聚氨酯类和聚丙烯酸酯类等通用型胶粘剂生产装置 4、新建纯碱、烧碱、30万吨/年以下硫磺制酸、20万吨/年以下硫铁矿制酸、常压法及综合法硝酸、电石(以大型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等量替换的除外)、单线产能5万吨/年以下氢氧化钾生产装置 5、新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三氯化磷、五硫化二磷、饲料磷酸氢钙、氯酸钠、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湖北省利用FDI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一)

湖北省利用FDI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现状,以及FDI在三次产业和行业内的分布特点,就湖北省利用外资对产业结构的正面和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湖北省利用FDI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 20世纪末以来,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也持续流入中西部。FDI不仅为这些地区带来稀缺的资本和技术,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随着“中部崛起”的提出,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FDI额度逐年增长,为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湖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外资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模不断地扩大,投资的领域涉及到几十个行业。近年来,湖北省利用外资呈现以下特点: 1.FDI的规模扩张迅速 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利用外资的总额较小,如1995年仅为11.09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部发展的政策,外商投资也随着一些产业的转移逐渐投向湖北等中部省市。2008年,湖北省吸收外商投资合同金额达51.42亿美元,同比增长22.47%;实际利用外资41.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343个,合同外资43.37亿美元,实际到资32.45亿美元。 2.外资来源地区集中度很高 根据统计,湖北省利用外资来源非常集中,引进外资的地理分布不太合理。2008年来湖北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共计有37个,约60%的资金来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新加坡、萨摩亚、荷兰、法国等七国对的投资额在1亿美元以上。其中香港是最大的外资来源地,2008年香港对湖北省实际投资达14.31亿美元,占全省的44.1%。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部分自由港实际投资6.73亿美元,占全省的20.76%。外资来源的集中,不利于外资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 3.各地市分布不平衡 湖北省各地市利用外资地区间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FDI主要集中在武汉、黄石、宜昌、襄樊等武汉城市圈内,其中武汉市利用外资一直处于优势,2008年武汉市实际使用外资25.73亿美元,占湖北省总额的62.54%。在武汉城市圈内,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充裕,对外资有较大的吸引力,其他地市距武汉中心城市越远,吸收外资越少。 二、FDI在湖北省产业间的分布特征 1.FDI在湖北省三次产业间的分布 从产业结构上看,外资在湖北省的三次产业间分布不平衡,FDI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最低,呈现“二三一”格局。以湖北省每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为例,2005年~2007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总数分别为471个、423个、385个,其中制造业企业数分别为306个、252个,210个,总数和注册资本均超过了新增外商投资的50%。近年来,第一、三产业吸收外资比重也有加大趋势,尤其是服务业吸收外资呈快速增长态势,然而第一产业由于风险大、利润低等原因,外资投向比例仍然偏低。2008年,三大产业利用FDI的金额分别为:0.43亿美元、21.64亿美元、10.3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额的1.34%、66.68%、32%,其中第一、三产业占比加大,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了0.42和7.78个百分点。 2.FDI在湖北省三次产业内的分布 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热门,2008年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制造业部门实际使用外资19.89亿美元,同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