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海东部地区河湟民居“庄廓院”

青海东部地区河湟民居“庄廓院”

青海东部地区河湟民居“庄廓院”
青海东部地区河湟民居“庄廓院”

浅谈青海东部地区河湟民居“庄廓院”

谈到民居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而其中我发现青海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传统的青海东部地区河湟民居“庄廓院”。是撒拉族、土族、保安族民居,是撒拉族、土族、保安族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经济条件,在比较原始状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有着很强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历史特征。撒拉族、土族、保安族住居因地处偏远的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与内地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青海民居、庄廓院、生土民居;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的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 一、古镇民居建筑的线形美 (一)直线美 直线隐藏于建筑的墙体、柱梁和门窗等。例如长扇落地窗中的边框线、门板线、窗棂线。以窗棂为例,窗子作为建筑的眼睛,在民居建筑中起的主要作用为采光和装饰。窗棂由长、短、粗,细不同的木线条构成,形态各异,长短不一。建筑中的线条构成既抽象,又直观,这些线条看似简单,但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同时寓意深刻。例如常见的冰裂纹窗棂图案(如图1-3所示:)。冰裂纹的来历为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棒槌或石头砸其上,冰面就会嘎然一声,出现许多炸裂开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冰裂纹最初在瓷器上呈现,应用于家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用短直线交错构成不规则的几何形构成窗棂形式,居住者们借此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梅花纹饰的运用也较为常见,其花纹主要是榫接和透雕的技术加以制作,用简洁的几何形构成犹如梅花片片,层层叠叠,强调居住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此外,还有菱形、井字纹、丁字纹、万字纹、夔纹等,其中万字纹和夔纹分别承载着万寿无疆和望子成龙的心愿。这些图案均由精巧、挺直的木线条构成,事实上,是追求实用价值的结果。因为窗子作为建筑内部的采光通道,在不失美观的前提下必须最大可能地引进光线;与此同时窗子起着借景的作用,每个窗棂中呈现的风景不尽相同,窗棂便成为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直线简洁、刚毅的特点在马头式风火墙的设计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浙北古镇地少水多,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以水为生的水乡古镇,寸土寸金,在鳞次栉比的建筑中,为保护自家建筑免收火灾,在建筑山墙上建起阶梯式的墙壁(如图1-4所示)。这些墙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风火墙,其阶梯性的延伸至屋脊之顶给人们有视觉的稳定性和上升感,在与垂直地面的墙角直线形成呼应,长短错落分布,打破了白色墙面的平静,使得建筑简单的造型变得丰富,建筑中一排排的直线如同五线谱,风火墙的延伸如跳动的音符,前后左右有节奏地变化,与流淌的河水形成静与动的对比,一直一曲,虚实相间。 (二)流线美 流线的美来自于自然的造型。流线本身代表着曼妙柔和、雅致。在浙北水乡古镇民居建筑中的流线主要体现在建筑中的山墙上。山墙的构造形式常采用在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的形式,主要特点是在山墙顶部做成半圆形罩于山墙上,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篇一:青海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 青海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西宁和海东地区为例 摘要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各省数十多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艺术,而青海花儿则是花儿家族中开得最为艳丽的一支。青海花儿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它的特殊的歌唱内容和歌唱形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花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便是它逐渐传承的过程。花儿的传承是关乎花儿生命能否继续和旺盛的关键。花儿今后的发展,直接取决于花儿传承问题能否合理妥善的解决。在花儿的传承问题上,最为直接,也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花儿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传承场域。对此三要素的调查和分析是花儿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花儿传承状况,才能为其发展提出更有利的观点和措施,才能增强花儿的生命力。关键词青海花儿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场域 第1章绪论 花儿简介 “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高腔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它主要流行于甘、青、宁三省区的广阔地带,主要是汉、回、土、藏、蒙、撒拉、东乡、保安、裕固族等九个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

唱的一种民歌。“花儿”在西北人民的生活上,有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平日可以唱来怡情,重要的公众场合可以用来传达所需的思想。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既有其独特的内涵,也有与众不同的形式表达。通俗地讲,花儿就是情歌,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的。与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词”类似,花儿也是有曲牌名的。只是,花儿的曲牌名比较整齐划一,都是以“令”冠名的。令的分类很多,有以民族区分的,如,“撒拉令”、“保安令”等;有以衬词区别的,如,“白牡丹令”,“水红花儿令”“尕马儿令”等;也有以地名区分的,如,“川口令”,“峡门令”“互助令”等。每一种令,都有其固定的格式,花儿的歌者只需根据 自己表达的意思填词便可。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花儿的修辞手法。花儿通常是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故有人拿它与诗经作比,可见其文学价值之高。也因此,花儿歌词中的每一句都是押韵的。 花儿平时是在田间地头,沟野山间进行对唱,以表达男女间爱慕之情的。与之相对,花儿会是花儿进行传唱的另一个场所。这是相对公共的、正规的娱乐场所,也是对演唱技术进行切磋和评判的场所。花儿会上的花儿所展现的思想较之平时的演唱要丰富得多。可以褒贬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走进河湟文化

走进河湟文化 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宁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故称“湟流春涨”,为西宁古八景之一。 湟水河是高原人生命一代代获得延续和繁衍的摇篮,又被称为“母亲河”,当地百姓称之为“生命之水”。早在四、五千年前,高原人民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湟文化。湟水河在四季的欢歌里挥洒着雪白的浪花,不因寒冷而调零,铸就了高原人坚强的性格。这条河流又似一条银白色的哈达,赐予高原人幸福和吉祥。 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个支流,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省内长349公里,在兰州达川西古河嘴入黄河,全长370公里。干流省内流域面积161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1.6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4亿吨。干流人口29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57%,耕地面积44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9%。两岸山峦重迭,峡谷与盆地相间分布。巴燕峡、湟源峡、小峡、大峡、老鸦峡和湟源、西宁、平安、乐都、民和等盆地,一束一放,形成串珠状的河谷地貌。湟水谷地与龙羊峡以下的黄河谷地合称为河湟谷地。海拔较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青海开发较早的地区。 湟水干流地区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该流域内集中着青海省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也是工农业最集中的区域。 湟水河包括支流大通河的总流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其中85.7%的面积在青海省境内。湟水由青海入甘肃后,向东南流经兰州市红古区与青海省民和县和甘肃省永靖县之间,至兰州市西固区的达川,注入黄河,史称金城河。湟水在甘肃境内长73公里。 清代西宁诗人张思宪有诗赞道:“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杨拂烟。把钓人来春涨满,溶溶分润几多田?”若漫步湟水岸头,纵目四望,只见长虹卧波,岸柳倒映,公路如砥,高楼似林,良田漠漠,渠道纵横。夜里万空灯火,映入清波,如抖落一天星斗,万斛明珠,风景煞是宜人。 湟水河 - 水系干流 湟水河水系 在西宁以上称西川,在西宁附近汇入北川和南川。干流谷地开阔且川峡相间,两岸汇入较大支流有40余条。除大通河外,多与干流垂直,呈羽毛状形态。支流大通河,发源于祁连山托勒南山南麓,青海省刚察县的木里山,河源高程4 520米。流经门源,至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入湟口高程1 727米。河道长561公里,比湟水干流长187公里。若从汇入点

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青海河湟地区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祁连山以南,西宁四区三县、海东地区以及青海海南、黄南等地。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即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先秦至民国时期,青海河湟地区的社会文化属性经历了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内地化是变迁的 主流,也是促进这一地区社会文化各项事业进步的主要动力。先秦至清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经历了从一个生态的、文化的独立地区到华夏边缘的漫长发展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 属性赋予这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面貌。两汉以来,这一地区进入内地化的历史阶段,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及文化因素对青海河湟地区持续地产生影响,而在内生的地方秩序的长期影响下,地方性文化因素也影响着这一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此后, 中央王朝对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进程的影响逐步深化,而中央王朝在青海河湟地区行政力量的扩张与收缩过程即是王朝国家与地方秩 序的角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华夏与民族边缘地区之间的社会文化也经历着冲突与融会,而持续进行的内地化过程,使当地社会文 化诸方面受到中原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作为内生地方秩序的承载体,历史上,西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藏族)、蒙古、回族、土族等民族皆对青海河湟地区的历史演进产生重要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海河湟地区形成具有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其在社会 文化内在结构及其外在形式上具有多元性的文化特质,且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特征。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既为这

一地区的内地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同时又以地方性的社会文化因素 制约着内地化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从而使内地化进程成为一个可逆的、不确定的社会发展方向。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内地化进程 加速,其社会文化诸项事业的进步突出表现在内地化与近代化的双重 变奏,西方化的因素也伴随着近代化进程影响着青海河湟社会文化的 近代建构,同时,一些地方性社会文化因素仍然存续,在这些因素的共 同作用下,青海河湟地区形成了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从民族边 疆社会文化因素的形成动因看,晚清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对青海河湟 统治的深化,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特别 是青海建省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改革,既促使了这一地区在政治上 与内地的均质化,同时也进一步突显出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特殊性;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抗战以来民族国家理念的 传播,加速了青海河湟地区意识形态的均质化进程,同时一些地方性 文化观念在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社会大背景下更加突现出来;近代以来,人口迁徙和商贸活动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青海河湟地区与内地的 联系,共同成为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因,而原有 的人口结构与独具特色的商贸活动,也使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 会文化属性得以深化。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的确立还体现在近代国民的塑造、近代教育的兴起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方面,这些因素既 是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动因,也是这一社会文化属性导致的结果。在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内地化已是 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也是这一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动

青海省县级市汇总

青海省县级市汇总: 青海省行政区划(省会:西宁市) 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 西宁市(辖4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 城中区| 城东区| 城西区| 城北区| 湟中县| 湟源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海东地区(辖2个县、4个自治县) 平安县| 乐都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 海北藏族自治州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辖3个县、1个自治县) 海晏县| 祁连县| 刚察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3个县,代管1个自治县) 同仁县| 尖扎县| 泽库县 黄南藏族自治州(辖3个县,代管1个自治县) 同仁县| 尖扎县| 泽库县|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辖5个县。共15个镇) 共和县| 同德县| 贵德县| 兴海县| 贵南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辖6个县) 玛沁县| 班玛县| 甘德县| 达日县| 久治县| 玛多县 玉树藏族自治州(辖6个县) 玉树县| 杂多县| 称多县| 治多县| 囊谦县| 曲麻莱县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2个县级市、3个县) 德令哈市|尔木市| 乌兰县| 都兰县| 天峻县 青海(总人口:562.67万人) 西宁市:(总人口:222.80万人) (辖4个市辖 区、2个县、1个自治县) 城中区:(29.7万人) 城东区:(35.97万人) 城西区:(24.26万人)

湟中县:(43.78万人) 湟源县:(13.66万人)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43.59万人) 海东地区(总人口:147万人)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东"以位于青海湖东而得名,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它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辖2个县、4个自治县) 平安县:(10.3万人) 乐都县:(26万人) 海东地区:(139.68万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35万人) 互助土族自治县:(35.6万人) 化隆回族自治县:(20.3万人)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2.38万人) 海北藏族自治州(总人口:25.94万人) 海晏县:(3万人) 祁连县:(5万人) 刚察县:(4万人) 门源回族自治县:(15万人)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总人口:万人) (辖3个县,代管1个自治县) 同仁县:(万人) 尖扎县:(万人) 泽库县:(万人) 黄南藏族自治州(总人口:21.25万人) 个自治县) 同仁县:(8万人) 尖扎县:(5万人) 泽库县:(6万人)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3万人) 海南藏族自治州(总人口:44.17万人) 5个县)共和县:(12.29万人)

兰州榆中青城古镇之民居

青城古镇之民居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建筑学

兰州榆中青城古镇之民居 2011年12月27日一行六人乘车经榆中县城前往青城古镇,崎岖山路不知是多少个十八弯,两位同学大有呕吐之势;似悬崖峭壁旁行车,作为乘客我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可怕,对此山路的修建者报以深深的敬意;路上来往的车辆行人星星点点,半个小时还碰不到一个;偶尔可见的几户人家是长在在光秃的山上似的,特有大漠孤烟的感觉, 像是有高人在此山修炼一样;名 副其实的窑洞就在眼前,生平第 一次所见,却只能匆匆几瞥;山 上残留的雪景与万里无云的蓝天 交相辉映,甚是漂亮。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离兰州市约50千米,和兰州一衣带水, 是兰州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非常难得的 古镇,也是兰州城区以外又一块黄河穿 过的夹在两山之间比较大的冲击平原, 平原的地形选择有利于农业的耕作和子 孙的繁衍。景区内主要是古建筑、古民 居群,对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风情有一定 历史价值。先后有《老柿子树》、《黄河浪》等电视剧在此选景拍摄。

据史记载,青城古镇为宋仁宗年间 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所筑,为纪念他,后 来便叫做青城。如图,狄青的雕塑立于青城 古镇的重要位置。青城古镇有青城书院、 青城隍庙、高氏祠堂、罗家大院等一些规 模宏大、历史悠久、古朴典雅的文物。青 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 1831 年)。整个书院坐北朝南,面对崇兰山和普济阁,形如长条,共有三院,33间。主殿屋面形式采用大屋脊式歇山结构。青城城隍庙 坐南朝北,整个建筑南北 方向呈“王”字形,东 西两面相互对称。青城城 隍庙山门属歇山式结构, 戏楼、献殿等均属卷棚式 歇山结构,大殿属大屋脊 式歇山结构,寝宫属硬山 一坡水结构。整个建筑群中轴对称,布局合理,构造科学。条城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 年)。整个高氏祠堂基本采用的是悬山式建筑结构,一层一层,逐层增高,意味着子孙后辈步步高升。前过厅建筑风格则采用的是卷棚式歇山结构,后过厅建筑为大屋脊式歇山结构。高氏祠堂的门厅柱数为九,九为数字中最大。在青城,祠堂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罗家大院为四合院建筑,风格为典

青海地域文化

单项选择题(20 个) 1、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3 万年前的()晚期 A、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C 2、约在距今约6000 年前,青海地区进入了()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 A、辛店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D 3、发达而且规模宏大的()是马家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A、制铜业 B、制陶业暨彩陶文化 C、石器制造业 D、青铜器制造业 答案:B 4、齐家文化除铜器之外值得注意的又一文化元素是()。 A、彩陶文化 B、青铜器文化 C、玉文化 D、建筑文化 答案:C 5、()对我们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流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A、宗日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A 6、两汉时期,( )是青海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 、汉族文化 B 、臧族文化 C 、鲜卑人文化 D 、羌人文化 答案:D 7、东晋隆安元年 (397年),河西鲜卑秃发氏首领秃发乌孤在青海境 内建立了( ),存在了 18年,对开拓河湟地区、促进社会进步 作出了贡献。 8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青海境内建立的( 年之久,极大地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A 、前秦政权 B 、后凉政权 C 、南凉政权 D 、吐谷浑政权 )即青海道由于河西的战乱得到 B 、丝绸之路西道 D 、丝绸之路 )开始在青海兴起,对青海社会进步 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 、前秦政权 C 、南凉政权 答案:C B 、后凉政权 D 、吐谷浑政权 答案:D 9、 南北朝时期青海境内的( 了很大的发展。 A 、丝绸之路南道 C 、丝绸之路北道 答案:A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 ),立国达350

河湟地区的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河湟地区的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马伟东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19) 摘要:河湟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河湟地区逐渐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该地区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和较早的工业基础,在全省4.98%的面积上,集中了全省72.77%的人口,在全省经济的发展中,河湟地区始终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每况愈下,生态环境达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本文通过对河湟地区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河湟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简介 河湟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形成的水资源丰富的农业区,包括西宁市(包括4区3县)、海东市(包括1区5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和尖扎县等5区13县的自然区划,国土面积3.6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98%。[1]2013年青海省人口总数为572.59万人,而河湟地区就占72.77%,地区生产总值为1454.36亿元,占全省GDP的69.22%(如表1)。由此可见,河湟地区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表1 2013年河湟地区人口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西宁市海东市同仁县贵德县尖扎县海晏县门源县总计人口数量(人)2002515 1703359 95854 109322 60108 36221 159552 4166931 生产总值(亿元)978.53 333.90 20.72 29.98 21.94 37.39 31.90 1454.36 2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频数增多 自1980年以来,河湟地区的大气状况趋于恶化,气象灾害频发,沙尘暴、大风、暴雨洪涝、干旱以及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状况频数增多,无论是在时间分布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上,河湟地区均占有较大比例。西宁市和海东市为河湟地区最易发生气象灾害的地区,据统计,两市在全省的灾害机率甚至高达18.7%~23.6%。据李林在河湟谷地暴雨频率的研究中指出:河湟谷地不同历时的最大暴雨均呈现增多的趋势。[3]西宁市和海东市的暴雨洪涝天气占全省的26.9%,其他气象灾害中,雪灾占全省的20.6%,霜冻占全省的41.6%,干旱和冰雹天气甚至分别高达51.6%和57.4%。如此频发的气象灾害给河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此外,河湟地区目前能源消耗仍然以原煤为主,其中西宁、海东两市工业用煤量巨大,大气环境污染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工业粉尘、二氧化碳以及硫化物排放量巨大。

青海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20个) 1、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的()晚期。 A、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C 2、约在距今约6000年前,青海地区进入了()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 A、辛店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D 3、发达而且规模宏大的()是马家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A、制铜业 B、制陶业暨彩陶文化 C、石器制造业 D、青铜器制造业 答案:B 4、齐家文化除铜器之外值得注意的又一文化元素是()。 A、彩陶文化 B、青铜器文化 C、玉文化 D、建筑文化 答案:C 5、()对我们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流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A、宗日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A 6、两汉时期,()是青海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汉族文化 B、藏族文化 C、鲜卑人文化 D、羌人文化 答案:D 7、东晋隆安元年 (397年), 河西鲜卑秃发氏首领秃发乌孤在青海境内建立了(),存在了18年,对开拓河湟地区、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A、前秦政权 B、后凉政权 C、南凉政权 D、吐谷浑政权 答案:C 8、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青海境内建立的(),立国达350年之久,极大地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A、前秦政权 B、后凉政权 C、南凉政权 D、吐谷浑政权 答案:D 9、南北朝时期青海境内的()即青海道由于河西的战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A、丝绸之路南道 B、丝绸之路西道 C、丝绸之路北道 D、丝绸之路 答案:A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青海兴起,对青海社会进步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的分布多为适应聚族而居的家族生活的需要,从同族村落、坞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都是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由于中国人有敬祖的传统,供奉祖先的祠堂成为村落的中心建筑物。中国伦理讲究的是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表现在建筑布局上,首先就是父母居住的正房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上,位置居中,子孙辈居住正房前面左右对峙的东西厢房;父辈与子孙辈的居室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等级之分。男女之别则强调限制和规范妇女行为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就是男处外庭、女居内室。“风水”之说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相宅、相墓之术。由于古人相信建筑的“风水”会直接影响家族的兴旺和发达,因而他们在建屋之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风水”的好坏,以“风水”之说来指导基址的选择、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等。 北京四合院 是一个封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多按一条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开在东南角,按风水学说和八卦方位,这是吉利的“坎宅巽门”,可以带来财运。进门后迎面是一堵饰有精致砖雕的影壁,古代使用影壁的主要目的是避邪。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四合院内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长辈住正房,当中的堂屋供奉祖先牌位;正房两侧的厢房供晚辈居住。各房以游廊相连。其它房屋不论开间、进深尺寸还是高矮、装修做法等方面都低于正房。 四合院大门 位于中轴线上,前檐左右两根柱子不落地而垂在半空,柱下端雕成花形,因而称作“垂花门”,大都非常华丽,是宅院中的装饰重点。垂花门是分隔内院与外院、内宅与外宅的一道分界门。旧时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二门”即指此垂花门。 垂花门柱上刻有花瓣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这些雕刻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窑洞 窑洞民居广泛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黄河中游有大片黄土层,易于挖掘,并具有防寒、保暖的特性,在黄土断崖处挖掘横向穴洞的居住形成了窑洞。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 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 徽州民居 徽州的民居村落,依山傍水布局,环境优美。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在明清时代,风水是徽州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所谓“吉地不可无水”,每个村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调研背景分析 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青海河湟民俗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在青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青海在长期封闭和自我发展中保持了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河湟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极高,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现已成为青海旅游市场上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之一。在河湟民俗文化体验中,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体验,并给消费者留下难以忘去的愉悦记忆,消费者消费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在消费过程中的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也必然走向体验的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旅游者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满足于得到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是希望参与到消费活动中,亲身经历产品消费的全过程,获得体验的经历,旅游体验是这种特定的体验活动是旅游者一系列特定体验活动的产物。在一个特定旅游地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所形成的,是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综合体,这些因素包括个人感知,地方印象以及所消费的产品等。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出游的动机都是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为目的,为旅游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河湟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 1.1.1 调研目的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也越来越感性化、个性化、情感化。其需求重点已由追求实用转向追求体验,作为重要的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及其他活动场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借助旅游这样一种轻松、自然、深受人们喜爱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们走进青海河湟地区,了解丰富多彩的河湟民俗文化。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民俗文化需求,为青海河湟地区的旅游业作出贡献,增进全国各族群众对青海河湟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而旅游者正是需要通过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河湟民俗文化的了解、认知、参与过程,获得对旅游目的地河湟民俗文化的体验。 1.1.2 调研意义 通过对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体验,深入分析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在现代市场消费中逐渐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民俗文化行为,游客可以以自己个性化方式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的体验方式,能够给旅游者更深、更

古镇观民居

看变化爱潼南之 古镇观民居 张渝扬 位于重庆西北,距潼南县城10公里,地处涪江下游的双江古镇,是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原中共重庆地委(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烈士的故乡。距今有400年的历史。镇外浮溪、猴溪环绕,双江因而得名。镇内古街石板铺路。街道两旁一排清代民居,青瓦盖顶,园木为柱,白灰勾线,垂花柱,开花窗,立板门,安腰枋,一色檐下外廊,显得古朴端庄,自然美观。今存有中街、东街、上西街、下西街、南街、北街、兴隆街、水巷子、老猪巷9条古巷。 许多年来,凡来潼的客人都要到双江参观古民居,感受体验这古镇的悠久与沧桑。古镇是古老的,走进了双江,仿佛走进了古老的记忆。漫步古镇,保存完好的“禹王宫”、“清代民居”、“兴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邮政局大院”(即杨闇公旧居)、“长滩四知堂”、“惠民宫”等规模宏大,凝聚着清代建筑风格的大型古民居达20余座;这些被参加第二届全国民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们誉为“价值极高,全国罕见”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是双江古镇的精华,也是前来游览双江的客人必看的亮丽景观。 走进北街口那座写有“双江”的古牌坊,沿北街一路前行。在长约700米的“清代一条街”上,看楼台错落、庭院深深;访古探幽,古色古韵。尤其让你流连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氏民居”(即“田坝大院”)以及杨尚昆主席出生地“长滩四知堂”和“禹王宫”,在众多古民居中显得别具特色。 走进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60平方米的“杨氏民居”,它那布局灵活,不拘一格的建筑风格和那极具变化,层次丰富。外虚内实的建筑效果,无不显现出古镇特有的历史风貌和巴渝遗韵。这座大院为原双江首富杨守鲁所建、因民居地基原是平坝良田,故又称“田坝大院”。田坝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时15年。这座清代建筑是南北横向长方形,与涪江岸边的“金龙,”“银龙”二山古寺遥相对峙;高低层叠的马头形山墙。精美的正脊垂脊,瓷片起线与周围的溪河山色浑然结合,呈现出古朴的自然美、建筑美。在这座封闭的四进四合院院落中,有大小房厅51间共108门,每进均有天井、栏杆、回廊、花台,宅后还有对称花园和小姐楼。建筑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院落中以抬梁式与穿逗式相结合的手法设计敞厅。宅外的风火砖墙逞猫拱背驼峰形,线型优美简洁。宅内各进既独自成院,又能通过廊道与其余各进相通。建筑设计科学,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在这里,你可玩味那雕琢精美,栩栩如生的隔扇、漏窗。柱础、斜撑、云托、挂落、垂柱的图案精美,门窗、隔扇的做工考究,令你惊叹。尤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历史戏剧人物、花卉图案最为精致。因其古典精致,故被不少影剧院导演选做外景拍摄地,电视连续剧《凌汤元》《故乡的足迹》《雾都》《母亲、母亲》等电视剧纷纷在此拍摄,深受导演、演员和游客的青睐。如今,经过全面的维修,更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更为独特的是尚昆主席的出生地“四知堂”的建筑,虽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这座位于猴溪上游,依山临坝而建的四合院,为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占地1290平方米。院前猴溪水清,院后竹木青翠,左右群山环抱。因猴溪水急滩长,故又名“长滩子”。其建筑设计采用“步步递进,层层高升”的传统习俗,建筑布局更独具匠心。“四知堂”之名取于尚昆先祖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该室以“四知”的“四”字作为建筑布局的组合形式,前后厅面阔五间,之间于东西两侧建厢房,面阔四间,形成一个大四合院;东西厢房外侧,又各建一通外厢房,皆面阔八间,长32.5米,深7.4米,内外厢房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研究

湘西凤凰古城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研究 背景简介: 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县治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凤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 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 美丽的小城。作为一座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 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 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 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自然形态和人文地理环境 空间凤凰城紧邻沱江而建,城的四周青山环抱,沿沱江风土圈,由自然风景,古建筑以及风土陈迹组成。凤凰古桥石造粗犷,雄浑简朴,是进入凤凰城的门户。沱江似巨龙蠕动在黛色山峦间。 在灿烂的阳光下,清澈的江 水泛着涟漪,闪烁着翡翠色 的光芒。两岸一排排灰色的 吊脚楼倒映水中。在浅蓝色 的炊烟中,凤凰城城楼的剪 影显得庄重神奇。在晨曦和

晚霞的辉映下,沿江常有妇女在洗衣裳,棒槌声此起彼伏,合成了动人的乐章,传送者生活的安宁和温馨。 出北门经长条青石阶至江岸,一条古梁桥,划破沱江,把两岸联系贯通。经梁桥过江东行,一路饱赏沱江两岸景色。在弯曲的沿河小径上,分设几座关门,关门造型质朴厚重,对景线起到引导和限定段落的作用。再往东行,沱江的转弯处,在一群古建筑中矗立一座三层重檐的八角楼阁。若驻足在梁桥中段往东看,八角楼便是河轴的底景。这一切形成没有建筑师的杰作,渲染了小山城特有的宁静气氛,呈现小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一致,可谓城在景中,景即是景。 古城民居居住空间的民族差异 居住空间的民族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家族和苗族之间。从外观看, 古城民居中的吊脚楼虽基本相 同,但空间的组织却完全不同。 土家族一般是在室外设楼梯上吊 脚楼,而苗族需进堂屋,转而至 火塘间,再进吊脚楼。 从单体住宅的布局上,土家族和苗族也不相同。土家族常较分散,且沿沱江两岸布置;苗族相对集中,布局紧凑,一般是合族聚寨而居。 社会文化与民俗风情 凤凰山川秀美,更是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的分布多为适应聚族而居的家族生活的需要,从同族村落、坞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都是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由于中国人有敬祖的传统,供奉祖先的祠堂成为村落的中心建筑物。中国伦理讲究的是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表现在建筑布局上,首先就是父母居住的正房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上,位置居中,子孙辈居住正房前面左右对峙的东西厢房;父辈与子孙辈的居室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等级之分。男女之别则强调限制和规范妇女行为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就是男处外庭、女居内室。“风水”之说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相宅、相墓之术。由于古人相信建筑的“风水”会直接影响家族的兴旺和发达,因而他们在建屋之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风水”的好坏,以“风水”之说来指导基址的选择、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等。 北京四合院 是一个封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多按一条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开在东南角,按风水学说和八卦方位,这是吉利的“坎

宅巽门”,可以带来财运。进门后迎面是一堵饰有精致砖雕的影壁,古代使用影壁的主要目的是避邪。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四合院内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长辈住正房,当中的堂屋供奉祖先牌位;正房两侧的厢房供晚辈居住。各房以游廊相连。其它房屋不论开间、进深尺寸还是高矮、装修做法等方面都低于正房。 四合院大门 位于中轴线上,前檐左右两根柱子不落地而垂在半空,柱下端雕成花形,因而称作“垂花门”,大都非常华丽,是宅院中的装饰重点。垂花门是分隔内院与外院、内宅与外宅的一道分界门。旧时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二门”即指此垂花门。 垂花门柱上刻有花瓣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这些雕刻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窑洞 窑洞民居广泛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黄河中游有大片黄土层,易于挖掘,并具有防寒、保暖的特性,在黄土断崖处挖掘横向穴洞的居住形成了窑洞。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

西宁市商业地产调研报告——西宁概述

西宁概述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讯中心。全市常住人口万人,增长%,其中,城镇人口万人, 乡村人口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市区人口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市区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毫米,年平均日照为小时,年平均气温摄氏度,最高气温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西宁历史悠久。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会省会。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

双江古镇观民居

看变化爱潼南之 双江古镇观民居 张渝扬 位于重庆西北,距潼南县城10公里,地处涪江下游的双江古镇,是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原中共重庆地委(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烈士的故乡。距今有400年的历史。镇外浮溪、猴溪环绕,双江因而得名。镇内古街石板铺路。街道两旁一排清代民居,青瓦盖顶,园木为柱,白灰勾线,垂花柱,开花窗,立板门,安腰枋,一色檐下外廊,显得古朴端庄,自然美观。今存有中街、东街、上西街、下西街、南街、北街、兴隆街、水巷子、老猪巷9条古巷。 许多年来,凡来潼的客人都要到双江参观古民居,感受体验这古镇的悠久与沧桑。古镇是古老的,走进了双江,仿佛走进了古老的记忆。漫步古镇,保存完好的“禹王宫”、“清代民居”、“兴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邮政局大院”(即杨尚昆、杨闇公旧居)、“长滩四知堂”、“惠民宫”等规模宏大,凝聚着清代建筑风格的大型古民居达20余座;这些被参加第二届全国民居学术古研讨会的专家们誉为“价值极高,全国罕见”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是双江古镇的精华,也是前来游览双江的客人必看的亮丽景观。 走进北街口那座写有“双江”的古牌坊,沿北街一路前行。在长约700米的“清代一条街”上,看楼台错落、庭院深深;访古探幽,古色古韵。尤其让你流连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氏民居”(即“田坝大院”)以及杨尚昆主席出生地“长滩四知堂”和“禹王宫”,在众多古民居中显得别具特色。 走进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60平方米的“杨氏民居”,它那布局灵活,不拘一格的建筑风格和那极具变化,层次丰富。外虚内实的建筑效果,无不显现出古镇特有的历史风貌和巴渝遗韵。这座大院为原双江首富杨守鲁所建、因民居地基原是平坝良田,故又称“田坝大院”。田坝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时15年。这座清代建筑是南北横向长方形,与涪江岸边的“金龙,”“银龙”二山古寺遥相对峙;高低层叠的马头形山墙。精美的正脊垂脊,瓷片起线与周围的溪河山色浑然结合,呈现出古朴的自然美、建筑美。在这座封闭的四进四合院院落中,有大小房厅51间共108门,每进均有天井、栏杆、回廊、花台,宅后还有对称花园和小姐楼。建筑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院落中以抬梁式与穿逗式相结合的手法设计敞厅。宅外的风火砖墙逞猫拱背驼峰形,线型优美简洁。宅内各进既独自成院,又能通过廊道与其余各进相通。建筑设计科学,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在这里,你可玩味那雕琢精美,栩栩如生的隔扇、漏窗。柱础、斜撑、云托、挂落、垂柱的图案精美,门窗、隔扇的做工考究,令你惊叹。尤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历史戏剧人物、花卉图案最为精致。因其古典精致,故被不少影剧院导演选做外景拍摄地,电视连续剧《凌汤元》《故乡的足迹》《雾都》《母亲、母亲》等电视剧纷纷在此拍摄,深受导演、演员和游客的青睐。如今,经过全面的维修,更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更为独特的是尚昆主席的出生地“四知堂”的建筑,虽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这座位于猴溪上游,依山临坝而建的四合院,为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占地1290平方米。院前猴溪水清,院后竹木青翠,左右群山环抱。因猴溪水急滩长,故又名“长滩子”。其建筑设计采用“步步递进,层层高升”的传统习俗,建筑布局更独具匠心。“四知堂”之名取于尚昆先祖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该室以“四知”的“四”字作为建筑布局的组合形式,前后厅面阔五间,之间于东西两侧建厢房,面阔四间,形成一个大四合院;东西厢房外侧,又各建一通外厢房,皆面阔八间,长32.5米,深7.4米,内外厢房

西宁市地理位置演变调查分析报告

西宁市地理位置演变调查分析报告 一、实践目的:1.培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培养网络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 3.活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实践步骤:1.根据调查对象拟好提纲 2.收集相关资料 3.整理资料和报告编写 西宁市地理位置 西宁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北纬36°34′3〃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市区内海拔2275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8.9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 西宁市人口与民族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全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9.24万人, 乡村人口86.12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市区人口107.17万人。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市商业地产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07 西宁市商业地产调研报告 1.基本概况 西宁简介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总面积7665 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 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 平方公里。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讯中心。全市总人口万,城镇化率为%。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 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 万人,占总人口25.55%。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西宁 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 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 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郁佥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6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1.61 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04 亿元,增长21.98%;地方 一般预算收入14.15 亿元;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11.16%; 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99 元,增长13.8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51 亿元,增长14.5%。 西宁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人口占全省的38.84%,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3.93%,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33.6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6.35%。“十一五”时期,我们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做强西宁,服务全省,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区域内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房地产现状综述 2006 年西宁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施工面积、销售面积等三大主要指标,从统计数据看,应该是阶段性调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