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骼肌肉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骨骼肌肉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 线、CT 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 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 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 线表现。 (二)熟悉: 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 1、骨骼和关节CT、MR 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内容: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 (1)骨折:1)长骨骨折X 线平片、CT 2)脊椎骨折X 线平片、CT、MRI。(2)椎间盘脱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 线平片2)、CT、MRI。(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 (2)软组织感染:CT、MRI (3)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平片 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 (1)脊椎结核:1)X 线平片2)CT、MRI (2)关节结核:1)X 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 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X 线平片、CT 表现。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 线、CT 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 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 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 线表现。 (二)熟悉: 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 1、骨骼和关节CT、MR 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内容: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 (1)骨折:1)长骨骨折X 线平片、CT 2)脊椎骨折X 线平片、CT、MRI。 (2)椎间盘脱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 线平片2)、CT、MRI。 (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 (2)软组织感染:CT、MRI (3)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平片 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 (1)脊椎结核:1)X 线平片2)CT、MRI (2)关节结核:1)X 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 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X 线平片、CT 表现。

6、代谢性疾病:维生素D 缺乏佝偻病X 线表现。 (二)详细讲解内容: 1、骨、关节正常X 线表现: (1)长骨的发育(2)正常脊椎骨X 线解剖(3)小儿、成人长骨 的不同点(4)关节正常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平片1)四肢关节2)、脊椎 5、肿瘤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和X 线鉴别要求。 (三)一般介绍内容: 1、骨骼与关节检查技术: (1)骨骼系统检查技术 1)X 线检查:平片、血管造影。 2)CT:平扫、增强扫描。 3)MRI:平扫、增强扫描。 (2)关节检查技术。 2、骨折愈合及并发症。 3、全身性疾病的骨骼改变:侏儒症、肢端肥大症、类风湿关节炎。 4、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第一节骨与软组织 一、检查技术 1、X线检查:普通X线检查是该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最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2、CT检查:分辩力高,无影像重叠,对骨内小病灶和软组织的观察远较X线检查为佳。 对骨骼解剖结构较复杂的部位,如骨盆、脊柱检查,可首选CT。 3、MIR检查:三维成像,对软组织和骨髓病变的分辨力比X线和CT更优。如膝关节半 月板、韧带损伤。但对钙化和细小骨化显示不如X线与CT。 二、正常影像表现 1、长骨: 1)小儿长骨:掌握小儿长骨特点,包括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及骨龄的概念、应用 2)成人长骨:骺与干骺端已愈合,骺线消失 2、脊柱:由脊椎和椎间盘组成,脊椎分椎体和椎弓(C1除外)。椎弓由椎弓根、椎弓板、 棘突、横突、关节突组成。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组成。 3、软组织:以CT跟MRI观察为主 三、基本病变表现 1、骨质疏松: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肌肉骨骼系统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肌肉骨骼系统 局部制动(包括关节固定和神经瘫痪)对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影响最大。骨折或骨关节手术后均采用不同方式的关节固定,由此导致相当数量的患者在固定去除后发生肌肉、关节障碍,造成新的残疾。康复医学工作者必须致力于积极参与早期康复治疗,避免这类残疾的发生,并促使其康复。 1、骨骼肌 (1)肌肉废用性萎缩全身或局部制动均可造成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固定2周以上均可造成肌肉萎缩。石膏固定后肌肉萎缩比卧床休息要明显得多。正常人卧床时使用背肌和下肢肌肉翻身,就可以减少肌肉萎缩。而瘫痪和老年患者则会出现更多的肌肉萎缩。健康人卧床休息卧床7天,大腿肌肉容积即可降低3%,一个月肌纤维横断面积减少10%~20%,二个月可能减少至50%。采取单下肢悬吊,另一下肢负重作为模型,制动4~6周,大腿中部肌肉横断面积减少7%~14%。石膏固定131天之后下肢体积减少12%,而肌纤维横断面积减少42%。等长收缩运动可以减轻这种肌肉萎缩,但不能消除。承担体重和步行的主要肌肉制动后萎缩最明显。伸肌萎缩超过屈肌。有研究发现17周卧床肌容积降低为踝背屈肌30%,股四头肌16%~18%,背肌9%,上肢肌无变化。另一组研究证明35天卧床休息使下肢跖屈肌横截面减少12%,而背伸肌群则无明显变化。下肢悬吊6周的研究发现伸膝肌的萎缩几乎是屈膝肌的2倍。而上肢固定9天造成的肌肉萎缩仅为4%。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肌肉横断面积减少,肌肉长期保持在缩短状态可导致肌节缩短,致使肌纤维纵向挛缩,这在制动后的关节功能障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还有肌肉-肌腱结合部的强度降低。 制动后慢肌纤维减少7.5%,而快肌纤维减少14.7%。萎缩的肌肉蛋白合成能力降低,脂肪和结缔组织相对增多。超威结构的改变包括:细胞水肿、纤维结构紊乱、细胞线粒体增大、钙激活蛋白酶增高等。肌肉处于缩短位增加肌肉萎缩程度,因此肌肉牵张或者将肌肉置于延长位有利于减少萎缩。等长或者等张运动可维持肌力。早期站立也有利于减少肌力下降。肌肉电刺激可以减轻制动导致的肌力下降。 (2)肌力下降制动后姿势肌(背肌)或者抗重力肌(下肢肌)影响较大,上肢肌力损失较小。卧床导致肌力完全卧床休息肌肉力量降低速率为每天下降1%(0.7%~1.5%/天),每周10%~15%,3~5周内肌力下降可达20%~50% (平坡)。健康人卧床休息一个月最大伸膝力矩降低21%。石膏制动6~7周,肌力下降为:屈肘肌6.6%,屈肩肌降低8.7%,踝背屈肌降低13.7%,跖屈肌降低20.8%。膝关节手术后27~43天股四头肌肌力降低40%~80%,在主要肌群中,腓肠肌力下降最为明显(20.8%), 其次为胫前肌(13.3%), 肩带肌(8.7%)和肱二头肌(6.6%)。肌力下降不仅与肌肉横截面减少有关,也与肌肉的神经支配有密切关系。制动后定量运动负荷时运动单元募集明显减少,EMG显示肌电活动减弱。肌力和神经功能减退造成步态不稳和运动协调性降低。恢复活动1周后肌力恢复50%,肌电恢复正常。(3)肌肉血管密度降低30天卧床休息可以造成腓肠肌的毛细血管密度降低38%。实际上维持毛细血管密度的运动量可以很小,高度训练的运动员在停止训练84天后,毛细血管密度并没有减少。 (4)肌肉代谢障碍卧床休息30天后腓肠肌和股外肌β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和鞠缘酸合成酶显着降低,但糖酵解酶无改变。卧床42天使肌肉线粒体密度减少16.6%,氧化酶活性降低

骨骼肌肉系统考题

骨骼肌肉系统护理常规考题 —、填空题 1.骨折专有体征:(畸形、假关节活动(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2.下肢牵引时,床尾抬高(20---25cm ) 3.牵引分(皮肤)牵引、(骨)牵引 4.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5.骨折的早期并发症包括休克(血管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内脏损伤脂肪栓塞,感染开放性骨折可并发化脓性感染和厌氧菌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 6.骨折的晚期并发症包括(压疮)坠积性肺炎(缺血性肌痉挛)骨化性肌炎(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 7.膝关节置换术后,口服止痛药后(_60分钟)_观察止疼效果。 8.膝关节置换术后,当引流量过多时,每小时大于(100ml)时,需通知医生。 9.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体位应是(外展中立位)。 10.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严禁(内收),(外旋),患髋屈曲小于(90)度 11.足下垂是由于损伤了(腓总)神经。 12.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宜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 13.膝髋关节置换术后,为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避免过度负荷,应控制(体重)。 14.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为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应进行的静态功能锻炼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15.骨科术后留置导尿管期间,应间歇夹尿管,训练(膀胱功能),一天(2)次会阴护理。 16.脊柱肿瘤患者出现感觉障碍时,应避免(热敷),以免烫伤。 17.颈椎骨折或脱位的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颈部制动),(颈托固定)或颌枕带牵引。 18.颈椎骨折病人翻身应确保(头、)(颈、)(肩)一条直线,轻微轴线翻身。 19.患者感觉异常,肌力下降,需注意安全,防(坠床跌倒)、避免(热敷),防(烫伤)。 20.长期卧床患肢保持踝关节在(90度)左右,防止足垂 21.长期卧床患者初次下床应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22.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局部症状有:(进行性疼痛)、(活动障碍)、(肿胀)、(压痛)及(肌被动牵拉疼)。 23.骨科术后患者为预防肌肉萎缩,根据患者的能力尽早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和(踝蹦运动)。 24.分离型骨盆骨折避免单纯牵引,必须加以骨盆悬吊。下肢牵引时髋关节屈曲(20度),(腘窝处)垫软枕。 25.髋臼骨折牵引时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 26.膝关节炎急性期患膝(抬高伸膝放置),患肢禁负荷,患膝(制动)。 27.膝关节急性损伤(48小时内),可以冷敷。 28.膝关节置换术前要及时处理脚癣、下肢溃疡、感染,保护好膝部皮肤。 29.大腿截肢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展挛缩,小腿截肢要防止膝关节屈曲挛缩。 30.观察血运情况应注意(足背)或(桡动)脉波动情况、指端(皮温)、(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二、单选题 1.按骨折的程度来分类,可以把骨折分为 A.损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B.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骨折 C.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 D.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正确答案』C 2.下列哪些不是骨盆骨折本身的并发症E A、神经损伤 B、血管损伤 C、直肠损伤 D 肾脏损伤 『正确答案』D 3.骨折病人的功能锻炼,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锻炼贯穿骨折愈合的全过程 B.范围由小到大 C.包括固定范围内的肌原位收缩 D.所有关节应禁止活动. 『正确答案』D 4.下列哪项不是血运障碍的表现 A.指尖青紫色 B.肢体肿胀 C.指尖温度升高 D.局部麻木刺痛 『正确答案』C

骨骼肌肉系统考题

骨骼肌肉系统护理常规考题 一、填空题 1.骨折专有体征:(畸形、假关节活动(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2. 下肢牵引时,床尾抬高(20---25cm) 3. 牵引分(皮肤)牵引、(骨)牵引 7.膝关节置换术后,口服止痛药后(_60分钟)_观察止疼效果。 8.膝关节置换术后,当引流量过多时,每小时大于(100ml)时,需通知医生。 9.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体位应是(外展中立位)。 10.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严禁(内收),(外旋),患髋屈曲小于(90)度 11.足下垂是由于损伤了(腓总)神经。 12.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宜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 13.膝髋关节置换术后,为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避免过度负荷,应控制(体重)。 14.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为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应进行的静态功能锻炼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15.骨科术后留置导尿管期间,应间歇夹尿管,训练(膀胱功能),一天(2)次会阴护理。 16.脊柱肿瘤患者出现感觉障碍时,应避免(热敷),以免烫伤。 17.颈椎骨折或脱位的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颈部制动),(颈托固定)或颌枕带牵引。 18.颈椎骨折病人翻身应确保(头、)(颈、)(肩)一条直线,轻微轴线翻身。 19.患者感觉异常,肌力下降,需注意安全,防(坠床跌倒)、避免(热敷),防(烫伤)。 20.长期卧床患肢保持踝关节在(90度)左右,防止足垂 21.长期卧床患者初次下床应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22.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局部症状有:(进行性疼痛)、(活动障碍)、(肿胀)、(压痛)及(肌被动牵拉疼)。 23.骨科术后患者为预防肌肉萎缩,根据患者的能力尽早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和(踝蹦运动)。 24.分离型骨盆骨折避免单纯牵引,必须加以骨盆悬吊。下肢牵引时髋关节屈曲(20度),(腘窝处)垫软枕。 25.髋臼骨折牵引时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 26.膝关节炎急性期患膝(抬高伸膝放置),患肢禁负荷,患膝(制动)。 27.膝关节急性损伤(48小时内),可以冷敷。 28.膝关节置换术前要及时处理脚癣、下肢溃疡、感染,保护好膝部皮肤。 29.大腿截肢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展挛缩,小腿截肢要防止膝关节屈曲挛缩。 30.观察血运情况应注意(足背)或(桡动)脉波动情况、指端(皮温)、(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二、单选题 1.按骨折的程度来分类,可以把骨折分为 A.损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B.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骨折 C.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 D.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正确答案』C 2. 下列哪些不是骨盆骨折本身的并发症E A、神经损伤 B、血管损伤 C、直肠损伤 D、肾脏损伤 『正确答案』D、 3.骨折病人的功能锻炼,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锻炼贯穿骨折愈合的全过程 B.范围由小到大 C.包括固定范围内的肌原位收缩 D. 所有关节应禁止活动. 『正确答案』D 4.下列哪项不是血运障碍的表现 A.指尖青紫色 B.肢体肿胀 C.指尖温度升高 D.局部麻木刺痛 『正确答案』C

医院开展肌肉骨骼系统手术的项目

---------------------------------------------------------------最新资料推荐------------------------------------------------------ 医院开展肌肉骨骼系统手术的项目医院开展肌肉骨骼系统手术的项目 1. 脊柱骨关节手术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 1 经品咽部环枢椎肿瘤切除术 2 颈 37 椎体肿瘤切除术(前入路) 3 颈 17 椎板肿瘤切除术(后入路) 4 胸椎肿瘤切除术 5 胸椎椎板及附件肿瘤切除术 6 前路腰椎肿瘤切除术 7 后路腰椎椎板及附件肿瘤切除术 8 经腹膜后胸膜外胸腰段椎体肿瘤切除术(胸 11腰 2) 9 经腹膜后腰 24 椎体肿瘤切除术 10 经腹腰 5 骶 1 椎体肿瘤切除术 11 骶骨肿瘤骶骨部分切除术 12 骶骨肿瘤骶骨次全切除术 13 骶骨肿瘤骶骨全切除及骶骨重建术 14 腰骶髂连接部肿瘤切除术 15 半骨盆切除术 16 半骨盆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不含加输血和脉冲器的使用 17 髂窝脓肿切开引流术 18 髂腰肌脓肿切开引流术颈椎间盘切除术 19 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 20 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 21 颈椎钩椎关节切除术 22 颈椎侧方入路枢椎齿突切除术 23 后入路环枢椎植骨融合术 24 后入路环枢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包括环椎后弓切除减压、枢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固定 25 后入路枢环枕融合植骨固定术不含枕骨大孔扩大及环椎后弓减压26 环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包括前路或后路 27 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28 胸椎融合术含前入路开胸、植骨 29 胸椎腰椎前路内固定术含脊髓神经根松解、间盘摘除、钩椎关节切除、脊髓探查、骨折切开复位 30 胸椎横突椎板植骨融合术不含椎 1 / 10

130系统精讲-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第一节 腰腿痛和颈肩痛病人的护理2

1.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多见的原因是 A.损伤 B.腰骶椎先天异常 C.遗传 D.年龄 E.妊娠 【答案】:D 【解析】:考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记忆性内容,需掌握。好发年龄为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在腰4~5与腰5~骶1间隙。 2.患者女性,43岁,弯腰持物时致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无既往史。首选的治疗措施是 A.避免负重 B.绝对卧床休息 C.口服止痛药 D.局部注射醋酸泼尼龙 E.手术治疗 【答案】:B 【解析】:考察治疗原则。对于年轻、初次发作、症状较轻或病程较短的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方法为绝对卧床休息。 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是 A.腰僵硬 B.腰部活动受限 C.双下肢发紫 D.腰痛伴腿痛 E.大小便失禁 【答案】:D 【解析】:考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腰腿痛。 4.患者男性,5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摘除术。术后为预防神经根粘连,应指导病人

A.术后1周开始腰肌和臀肌等长收缩锻炼 B.作直腿抬高活动 C.做飞燕动作 D.加强膝关节活动 E.及时拔除引流管 【答案】:B 【解析】:考察护理措施。手术后应指导并督促、鼓励病人逐步练习直腿抬高动作,防止神经根粘连。 5.患者男性,28岁,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开始下列哪些锻炼 A.腰背肌锻炼 B.直腿抬高练习 C.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D.转移训练 E.下床活动 【答案】:B 【解析】: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后第1天,患者应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防止神经根粘连。 6.患者男性,34岁,出现右下肢放射性疼痛5个月,体检:右足底针刺觉减退,跟腱反射未引出,小腿二头肌肌力减退,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椎管内肿瘤 B.末梢神经炎 C.腰椎滑脱 D.L4/L5椎间盘突出 E.L5/S1椎间盘突出 【答案】:E 【解析】:考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出现右下肢放射性疼痛、右足底针刺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小腿三头肌力量减弱等表现。

骨骼肌肉系统

如何看破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骨骼肌肉系统(下文简称骨肌)病变是临床常见疾病,MRI可敏感显示骨(尤其是骨髓)及软组织的病变,准确地评估病灶范围,反应病变组织的病理变化,是软组织肿瘤及关节炎症性病变最为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除能反映病变的一般形态学特征及血供外,还可进一步反映组织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由于骨肌良恶性肿瘤、活动性及非活动性炎症在微血管的形态、密度及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DCE-MRI即具备了帮助判断病变性质、病灶活动性、治疗后改变及鉴别肿瘤复发等功能,在骨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DCE-MRI vs. 骨肌肿瘤 鉴别诊断:DCE-MRI中,肿瘤的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三种因素,即肿瘤的血管化程度、血管内皮对小分子对比剂的通透性及肿瘤组织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骨肌肿瘤里侵袭性程度高的恶性肿瘤(如骨肉瘤),强化程度往往很高,而且呈现早期快速强化,随后快速廓清,表现为“快进快退”的强化方式,反映病灶具有较高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较强的微血管通透性及较大的微血管表面积。而良性肿瘤,往往表现为轻度至中度强化,反映了肿瘤组织较低的MVD、较弱的微血管通透性及较小的微血管表面积。 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时,需将MRI形态学表现与DCE-MRI相结合。对于形态学表现独特的病变,以形态学表现为诊断依据;对于没有特征性形态学表现的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可分析DCE-MRI获得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TIC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通常,Ⅱ型(流入型)、Ⅲ型(平台型)及Ⅳ型(流出型)TIC曲线反映病变恶性的可能性依次升高。 此外,骨肌良恶性肿块之间的早期增强斜率(Slope)值有极显著的差异,恶性肿瘤的Slope 值明显大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活性部分及肿瘤浸润的肌肉组织早期常快速增强,其Slope值往往较高,而良性病灶、水肿区域Slope值较小。 化疗评价及复发判断:DCE-MRI可在肿瘤大小改变之前,早期对肿瘤治疗后的反应进行评价。TIC的形态由IV型(流出型)曲线向Ⅱ型(流入型)或Ⅴ型转变,提示肿瘤组织的血供及通透性逐渐降低,肿瘤化疗效果较好。而化疗后肿瘤组织TIC持续表现为Ⅲ型(平台型)或IV型(流出型),反映肿瘤组织的血供及通透性改变不明显,肿瘤化疗效果欠佳。同时,化疗敏感的大部分肿瘤化疗后其Slope值均能降至40%/min或以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