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1.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 态度(名词解释,选择题):

含义:态度是指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赞成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构成:认知,情感,行为。

1)认知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情感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指个体以某种行为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3. 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名词解释、简答题或选择题):

含义:工作满意度是指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影响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

◆事件或条件:

1.工作:工作本身

2.奖励:报酬,数量,公平性,依据合理性;

晋升,机会,机会合理性;

认可,表扬,赞誉,批评等。

3.工作背景:工作条件,时间长短,休息多少,设备,空间宽敞,气温,通风,厂

址等。

◆人物:

1.自己:价值观,技巧,能力

2.单位其他人:领导(管理风格,管理技能,行政技能)

同事(权力,友好态度,合作互作)

3.单位外其他人:顾客(技术能力)

家人(支持,对职务的理解)

其他(按职位划定)

4. 人格(名词解释):

含义: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人格是决定人们的心理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的一套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大五模型

①外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程度

②随和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③责任心:这一维度是对信誉的测量

④情绪稳定性:这一维度是个体承受压力能力

⑤经验的开放性:这一维度针对个体在新七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5.知觉(名词解释,简答题或选择题):

含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者: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

2.知觉情境:时间,工作设置,社会设置;

3.知觉目标:新奇,运动,声音,规模,背景,类似,靠近。

6.群体(名词解释):

含义:它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分类:1,正式群体(包括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2,非正式群体(包括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

7.团队(名词解释):

1,定义: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P,分别为目标、人、

定位、权限、计划。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

2,工作团队与工作群体的区别:

8.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

1.含义: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的体系,它使组织具有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或者: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2.七项主要特征:

1)创新与冒险: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鼓励进行创新和冒险。

2)注意细节:员工在多大程度上被期望做事缜密,仔细分析,注意细节。

3)结果取向: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重视的是结果和效果,而不是为了实现这些结果

所使用的技术与过程。

4)团队取向:工作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以团队而不是以个体进行组织。

5)进取心:组织成员的进取心和竞争性的程度如何。

6)稳定性:组织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强调维持现状而不是成长和发展。

9.动机(简答题):

含义:为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1.早期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ERG理论;麦格雷戈——X/Y

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2.当代动机理论:麦克莱兰——需要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布罗德沃特——目标设置理

论。

3.目标管理:目标设置理论的实践:自我效能感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10.如何建立高效的工作团队(简答题,重点记忆):

一、外界条件

1、具有充分的资源;

2、确保有效地领导;

3、营造信任的氛围;

4、设立科学的绩效评估

与奖励体系。

二、团队构成

1、搭配不同能力的成员;

2、包容不同的人格特点;

3、吸收不同角色配置;

4、允许团队

的多样化;5、确立团队的规模;6、鼓励队员灵活性工作;7、容忍队员的偏好。

三、工作设计

确保团队一起协调工作,共同承担工作责任,发挥每个队员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激励队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过程

1、明确共同的工作目标;

2、设立具体而实际的目标;

3、树立团队信心,搭建团队功效;

4、正确认识冲突,并转化冲突为团队的活力;

5、分析每个队员能力,并共同承担工作责任,防止社会惰化。

11. 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简答题):

优点:1、提供了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2、能够给决策过程带来异质性,增加观点多样性;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缺点:1、浪费时间,成本高;2、可能被少数人控制局面,尤其被中低水平成员控制,导致总体效率受到不利影响;3、责任不明确。

1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及其运用(案例分析,灵活运用):

一、主要内容:

1)基本观点:一个人做出成绩取得报酬以后,不仅关心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相

对量。进行比较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2)主观评价和相互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考察:

个人对自己所得感觉 /对自己投入的感觉=个人对他人所得感觉/个人对他人投入的感觉

二、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1、横向比较:将获得“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投入”(包

括教育、努力及耗用在职务上的时间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相等时

认为公平。

2、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所获

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

例:程序公正

启示:制度不完备----案例法的精神(陪审团,社会价值观原则,谨慎适应性),积累与修正程序制度逐步完善与例外管理

三、公平复杂性

1、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无论是自己或他人的投入和报偿都是个人感觉,一般人总对

自己投入估计过高,对别人投入估计过低。

2、与个人所持公平标准有关。公平标准可以是贡献率,也有需要率、平均率。

3、与绩效评定的指标有关。

4、与评定人有关。不同的评定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四、公平理论的启示

1、影响奖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2、激励时应力求公正,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3、注意引导其正确的公平观: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不要盲目攀比,盲目性起源于纯主观的比较,多听别人看法,也许会客观一些;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会造成恶性循环。

13. 双因素理论及其运用(案例分析,灵活运用):

一、内容:

1、四种状态: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对立的观点不正确。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保健因素: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由外界环境引起。改善这些因素只能消除职工不满意,不能使职工满意、激发积极性。(只能防病治伤,但不能提高体质)

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基于工作本身。改善这类因素能激励工作热情,提高生产率;处理不好也引起不满,但影响不大。

二、保健与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环境)

薪金;监督、管理方式;地位;安全;工作环境;政策与行政管理;人际关系

激励因素(工作本身)

工作本身;赏识;进步;成长的可能;责任;成就

三、双因素理论的启示

1.双因素理论的局限

调查取样数量较少,仅203人;缺乏代表性----工程师、会计师,不能代表一般职工。赫兹伯格调查问卷的方法和题目有缺陷。把好结果归于自己努力,把不好结果归于客观或他人是人的一般心理,他的问题无法反映这点。其次,赫兹伯格没有使用满意尺度的概念。认为满意和生产率提高必然联系,实际不然。

将保健、激励因素截然分开不妥的。他们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2.双因素理论的贡献

说明了激励措施并不一定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提高。

满足不同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不一样。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安排、精神鼓励等内在因素。

3.对双因素理论的借鉴

实施激励时,注意区别保健、激励因素,前者满足消除不满,后者可产生满意。

双因素理论产生在美国。当前中国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工资和奖金不仅是保健因素,运用恰当也有激励作用。

注意激励深度问题。外在激励缺乏深度,持续时间也短暂。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重要应用“工作丰富化”,扩大工作内容,将工人由从事单一工作变为多种工作。

14.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及运用(案例分析,灵活运用)

一、内容:美国管理学家David C. McClelland强调人的基本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与激励工作有特别联系。

?权力需要:想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想要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愿望或驱动力。高权力欲者喜欢承担责任,倾向于寻求竞争性和领导地位取向的工作环境,力求影响他人,对权威和影响力的关心胜过有效的业绩表现。健谈好辩、头脑冷静、善于提出要求、喜欢演讲,爱教训别人。

?归属需要:从友爱中获得快乐,喜欢保持友善关系,愿意安慰和帮助危难中的伙伴。

高归属需要者注重保持融洽的社会关系,渴望他人喜爱和接纳,喜欢合作而非竞争性职位。

?成就需要:超过或达到一系列标准,希望把事情做得比以往更好,愿意为成功而努力的驱动力。高成就需要者,对成功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同样也强烈担心失败;宁愿为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后得到的奖赏而奋斗。

二、激励需要与工作的关系

1、高成就者:有个人责任、获得工作反馈和适度冒险性(成功可能0.5)的环境,激励水平高。创造性活动更易成功--经营自己的公司;销售,管理大组织中一个独立部门。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源于自己努力的成败。

2、高权力需要者:责任,影响他人,处于竞争性和重视地位。与绩效相比,更关心威望和影响力。管理有效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关系

最优管理者:高权力需要,低合群需要

三、激励需要理论的启示

1、高成就需要者喜欢独立负责,可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风险的工作环境。独当一面可以被高度激励,在经营自己的企业、管理组织一个独立部门以及处理销售业务等方面颇有建树。

2、对较大规模组织,高成就需要者不一定是优秀管理者。大型组织的优秀管理者,也未必就是高成就需要者。

3、通过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管理者可以直接选拔找到高成就需要者,可以通过培训对自己原有的下属进行培养。

15. 冲突、冲突观念的变迁(名词解释,简答题):

含义:冲突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影响。

冲突形式:

1)目标:各方具有不同的目标或者结果

2)认知:各方所持观点或者看法互不相容

3)感情:各方的感情不一致

4)行为:一方所作所为不能为另一方接受

变迁:

A,传统观点----冲突的早期观点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不良的,消极的,它常常与暴乱,破坏和非理性同时使用,以强化其消极意义。

B,人际关系观点----对于所有群体和组织来说,冲突都是与生俱来。

C,相互作用观点----它鼓励管理者要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从而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推陈出新。

16.学过组织行为学对管理学的意义(论述题)(建议参考每章节后“本章小结及对管理者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

A卷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2、正式组织 3、激励 4、团队情商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3、晕轮效应及启示 4、简述组织文化 三、论述题:20分 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B卷 一、名词解释 非正式组织 第一印象效应 从众 组织文化 二、简答题 组织存在的条件 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高效团队的特征 公平理论的启示 三、论述题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组织行为学考试A卷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一群人的集合、有机系统、共同的明确的目标、整合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集合体。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这三个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组织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们经

常将“正式”与“不变”、“稳定”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正式组织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现和使用人才,并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调整正式组织的结构。 3、激励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4、团队情商 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团队是由个体结合而成的,但它不是简单的人群组合,它是由一群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目标上有共同向往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由此,我们可以将团队情商理解为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荣誉感和使命感。现代组织中的许多工作都是由各种团队去完成的。为此,团队的工作气氛以及凝聚力对工作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团队能否和谐,不仅取决于其中每个成员的情商,更取决于团队整体的情商。高情商的团队,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团队显示出高涨的士气;低情商的团队,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因而所在单位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不同组织对环境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组织(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称为利益相关者。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才能获得发展。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感知环境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本身就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要为优化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马斯洛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具有连续性。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即物质需求,这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人们才会不断的寻求更舒适的物质享受,物质社会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

期末考试考务会议

期末考试考务会议 老师们下午好: 按市教科所安排期末考试高一全市统一组织、统一阅卷,其他年级学校自己组织考试阅卷,我校初二、高一年级6月 28、29日考试,高二年级定于6月30号、7月1号在北校统一考试。 老师们,自郭校长上任以来,无论是教师上课还是学生纪律上都有非常明显的改变,学校各个环节管理正在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同样,对于考试将会更加的严格要求,在考试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学生将来参加诚信中、高考打下基础。所以我们的监考也要规范化,监考状态也要有质的提高,让学生在老师的监考态度上体会学校的严谨治学态度。 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布置期末考试工作: 首先考试期间对监考老师提出以下要求: 1、遵守时间,考试期间每天上午、下午,提前20分钟到教务处签到、领取试卷,不迟到,学生不准提前交卷,监考教师不得随意离开考场。 2、监考期间,监考教师不准接打电话,不准在考场内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比如读书、看杂志、看手机、说话聊天等),我们对学生要求不准带手机,那么,希望我们监考老师也能在监考期间将手机关掉。关于说话聊天,我多说一句,监考其实很枯燥,一场下来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确实 很累,但,希望老师克服一下,两天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3、监考期间提醒监考老师不准睡觉,有些老师可能到教室后边监考,坐在那里一会就打盹,有的甚至就趴在后边桌子上睡着了。所以,如果困了可以站起来走走。 4、监考教师在发卷子之前,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核对考生是不是按规定位置坐,是不是有坐错考场位置的,发完卷子后,核对考生填涂的信息,每个考场都发有考场座次表,监考教师要对学生信息逐一核对,尤其是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初二学生是不习惯用答题卡,高一年级学生卷子和答题卡都要

组织行为学

1. .如何进行情感的培养? 答:1、刻苦学习、勤于思考;2、投身实践、积极工作;3、兴趣广泛、业余充实;4、广交朋友、珍惜友谊;5、乐善好施、善解人意;6、用于探索、大胆创新;7、善待挫折、百折不挠;8、皈依信仰、淡薄名利。 答:1、认识自身情绪;2、妥善管理情绪;3、自我激励;4、认识他人情绪;5、人际关系的管理。 3. 主管人员了解人、了解人的个性和他们的品格所能起到的作用的重要性?37 答:在一个组织里,如果领导者不知道怎么去领导别人,不了解在经营活动中去调动人的因素已达到预期的效果,则所有的管理职能都将收效甚微。显然,在不同的组织里,目标可能有所不哦那个,但组织中没一个人,都有对它们来说特别重要的需求和目标。每个领导者就是要通过领导行为,帮主人们看到在他们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并施展他们的潜在能力。因此,主管人员就要了解人、理解人的个性和他们的品格所能起到的作用。 4. 激励的含义? 答: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 5. 心理学家提出的激发动机的理论范围哪四种? 答:1、激发有一定的被激励对象;2、激励是研究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3、是什么因素把人们已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的方向上去的;4、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与延续。 6. 4.自我实现需要的含义?。 答: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达到所追求的宏大目标,取得一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7. .运用双因理论进行激励管理的措施包括几方面? 答:运用双因理论进行激励管理的措施包括:1、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尽量将员工安排在其喜欢的工作岗位上;2、管理者首先要注意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3、管理者要使员工的工作丰富化,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4、管理者要注意正确发放工资和奖金;5、管理者要注意运用表扬激励。 8. 何谓ERG理论? 答:美国克雷顿.奥德弗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他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因而被称为ERG理论。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组织行为学学习总结

《组织性为学》学习总结 为期一个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了,在感受到一种失落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与充实。通过这门课程,让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的管理与通的能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诙谐幽默的上课方式,他的知识渊博他的有才都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这也是我在大学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期待的心情去上课的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在此期间我们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再到群体沟通、谈判与冲突到激励,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学习,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老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情景游戏,我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 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期末考试考务工作培训动员会主要内容

期末考试考务工作培训动员会主要内容 2007年7月4日下午3:30期末考试考务工作培训动员会在大阶梯召开,现将主要内容公布如下,其他相关事宜请参照《北京物资学院本科考试工作条例》和本学期考务工作统一安排执行。 一、监考人员工作程序和职责 1.监考人员考前20分钟到指定地点领取试卷。 2.监考人员领取试卷时,检查考试试卷份数及草纸、答题卡及监考记录情况,如缺少请立即索取。如考场上发卷时发现试卷或答题卡缺少,请到相邻教室相同课程的考场索取,如无监考记录,请务必向考务人员领取,不得找其他纸张代替。 3.监考人员到指定考场监考,在黑板上写明考试课程名称,起止时间,考试总页码,考试前清场,提醒学生关闭手机,并检查学生证件,提前5分钟发试卷,并按《监考人员职责》要求监考。 4.考试开始15分钟后,拒绝迟到考生入场,按缺考处理;考试开始15分钟,让学生在监考记录上登记姓名和学号;考试开始30分钟以后才能允许考生交卷出考场。考试结束前10分钟,监考教师应提醒考生考试即将结束,考生不得交卷出场。 5.考生在交卷前原则上不允许离开考场,如有特殊情况,须经监考教师同意后,由另一名监考教师或巡视员跟随,且一次只允许一名考生出入考场。 6.监考人员如发现学生有违纪或作弊的苗头,应立即果断地予以制止,并给予口头警告。如已发现违纪和作弊的事实,监考教师应(1)立即没收试卷及违纪或作弊的物证材料,终止该考生考试,在其试卷上注明“违纪”或“作弊”字样,(2)在《监考记录》中填写违纪或作弊的考生院系、班级、学号、姓名和违纪作弊的主要情节等,(3)违纪或作弊学生签字后令其退出考场。考试结束后立即将监考记录、试卷和物证材料报教务处。 7.考试结束,监考教师清点试卷份数,并在监考记录上签字。如发现有缺少试卷的,应立即查明不交卷学生的姓名和学号并追查回试卷。

组织行为学

一、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1)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人在组织中很多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主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密切注意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原因的某些线索。 2)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降低组织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察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一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一些消极组织行为。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示。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模型的结构: 1)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 2)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的变化的特征,关于人的行为变量通常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a)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 b)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 c)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 d)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3)关系:在确定了目标及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说被认为是行为科学的开端,梅奥是人际关系运动的带头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二四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实验中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工人不是被动的,鼓励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由此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 1.人格: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

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 1、什么是组织 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是由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面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第一:把组织看成是个人的集合: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上,研究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如规范、凝聚力、士气、沟通、人际、合作与竞争等。第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气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主要学说受到哪些学科发展的影响 答: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年),受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二)人力资源理论,受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受哲学思想发展与社会学发展的影响;(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 2、21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答: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二、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三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中的原则 答:1949年,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的四项决定: 1、理论的肯定和证明必须靠公众都能够观察了解的客观事实,不能单凭学者个人的经验; 2、尽量使用数理化的方式来说明假设,以便精密地测试和修正; 3、尽量使各种论述精确,以便能用严密的试验予以肯定或否定; 4、使用自然科学所惯用的“厘米—克—秒”制作为度量工具。 2、实验法中的变量有哪些 答: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个案研究中的例与弊。 答: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期末考务实施方案

2010年秋大寨完小、永祥完小、电光完小 期末交换监考考务工作实施方案 大寨完小、永祥完小、电光完小: 为了切实加强考试管理,严谨有序开展各项考试工作,确保期末考试顺利进行,结合各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考试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容。端正考风,严肃考纪,不仅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关系到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各教师要提高认识,严肃对待,坚持“公平、公正、诚实、严谨”的原则。确保期末考试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本次期末考试的管理,决定成立考试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冉启安(大寨完小校长)、洪(永祥完小校长)、加利(电光完小校长) 副组长:王浩(大寨完小教导主任)、邹强(永祥完小教导主任)、罗向阳(电光完小教导主任) 三、交换监考年级科目及考试时间 (一)年级 五、六年级由板场教辅站安排;一至四年级由三所学校共同安排 (二)考试科目及时间: 四、巡视及监考教师安排 (一)大寨完小 巡视:冉启安

(二)永祥完小 巡视:洪 (三)电光完小 巡视:加利 五、阅卷安排 1月7日三所学校的一至四年级教师在大寨完小集中流水阅卷,并做好成绩登记及质量分析。 六、注意事项 1、其他未安排的科目由三所学校自行组织考试。 2、各教师监考时7:30在教辅站领卷,考试完毕后把试卷密封好上交到教辅站进行,1月7日阅卷时再由三所学校的组长到教辅站领取。 3、各校指定专人敲钟(如未指定专人,则由各校校长负责),要求至少要敲预备时间、开考时间,结束时间。 4、监考教师考前10分钟听铃声统一发卷,告知学生开始答题,并监督学生写好学校、班级和(必须)。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组织 1、识记: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领会:说明组织涵义的六个要点 1)组织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二)行为 1、人的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侠义的行 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2、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 行为 实质 (三)组织行为学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 工作的心理活动 ....规律性的科学。 ....和行为反应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 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原理,说明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性 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的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展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简单的说就是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是由组织行为学的实质和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做决定的。 (1)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是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

期中考试考务会议讲话稿

期中考试考务会议讲话 稿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期中考试考务会议讲话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 终于又到学期中了,首先要感谢大家,因为要大家在忙碌中辛苦奋战了两个多月! 大家都知道,考试工作是我们常规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整个考试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包括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包括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提高、包括对学生诚信教育等。 我们知道这样一句话:考风直接影响学风。如果期中考试风气不好,学生就不会认真对待平时的学习,认为平时学不学无所谓,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的教学效果怎样我们应该怎么改进提高实践证明:越是可信度高的考试越能给我们好的答案。所以严肃考纪、端正考风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我们必须把这个教学常规工作做扎实。 一、考前工作做细致 1.重视学生考试前的辅导:包括对学生知识点的梳理,对学生考试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考前心理的辅导,对学生复习考试的动员工作,对考场的一些纪律要求,不能提前交卷等,教育学生考试严肃的事情。尤其,要注意学生考试的心理辅导,既要给压力太大的学生减减压,又要给那些毫不在乎的学生打打气,保持适度紧张才能发挥好的水平。

2.考试铃声由曹老师于今天考务会后设置。注意的是周五下午物理考完后,要及时恢复原有上课作息铃声。 3.重视考场布置工作: 保持考场美好环境卫生工作,一定要打扫卫生,把教室座位摆放整齐。 请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上相关提示语、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座位单人单座,书包统一放在前面。具体的考场布置于这次会后进行,不再进行演练。 4.英语听力播放工作: 由顾老师负责,安排相关人员于周五早上到教导处复制录音,用电脑播放。 二、监考工作做严格 1.监考准时到。请各位领取试卷提前十分钟领试卷,提前5分钟到教室发试卷,发试卷后提醒学生填写相关信息。(周四、周五原有点名时间不变。) 2.对考生考试号负责。请各位老师在考试前5分钟提醒督促学生完成,而且要注意检查每个学生填写到位。 3.监考要严肃。老师不要聊天、打手机、看书、读报等。老师要严肃认真,不要交头接耳,小声聊天,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还是很重视考试的,特别是对于不认真的学生,可以提醒认真完成试卷,避免影响别的同学,禁止提前交卷。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一、组织行为学的2 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使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二、组织的重要性:组织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广泛地影响.从最基本的家庭组织到最复杂的行政或企业组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 (1)行为科学产生于科学管理高度发达之后,是五六十年前兴起的学科。 (2)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 (3)人际关系学派-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的态度;人际关系学说认为“非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行为科学的先驱——人际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是将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必然产物 2、理论基础 (1)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进而研究群体的行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3)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3、方法基础 (1)心理分析技术-用于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即人机协调的问题。 (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人都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人的心理行为不仅取决于人的内在需要,而且取决于所在的组织环境,是内在需求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社会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方法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发展内容 (1)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组织行为学它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恢复力等 五、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方法与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桥梁,学好、用好组织行为学,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组织行为学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考试试题 一、判断对错题(每小题1分,共6分。对题中的说法做出是“正确”或还是“错误”的判断,并将判断的结果写在答题纸上) 1.组织行为学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Y 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等)的反映。X 3.根据波特——劳勒模型,激励的程度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的吸引力。Y 4.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密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的影响不断扩大。X 5.领导连续流理论认为:很难判断哪种领导方式是正确的,哪种方式是错误的,领导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某种领导行为。Y 6.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的关键是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直接的交流渠道而形成的联结关系。X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写在答题纸上) 7.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 B ) A. 观察法 B.调查法 C. 实验法 D.测验法 8.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C) A. 能力低下 B.一般能力 C. 天才 D.才能 9.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着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 B ) A.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 B. 升华的行为反应 C. 反向的行为反应 D.放弃的行为反应 lo.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C) A.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B.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 低凝聚力高生产率 D.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11.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 B )提出的。 A.勒温 B.坦南鲍母和施密特 C.利克特 D.豪斯和沙特尔 12.某公司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制定了重组计划,该计划准备在全国六大地区设立经销办事处(营业所),所有办事处都用电脑直接与中央数据库联网。这意味着该公司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 B) A.集权化 B.分权化 C.部门化 D.矩阵化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写在答题纸上) 13.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ABD ) A. 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 C. 组织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 E.多层次性 14.人的行为特征有(ABCDE ) A.自发的 B.有原因的C. 有目的的 D.持久性的 E.可改变的 15.以下做法中,属于自然消退强化方法的有(BDE ) A.员工出现失误时,给以记过处分 B.对爱打小报告者采取冷漠态度,使之因自讨没趣而放弃这种不良行为 C. 员工表现出色时,给他发奖金 D.对请客送礼者,拒之门外 E.对喜欢奉承拍马屁者,冷脸相待 16.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ABCDE )

期末考试考务工作安排 20136.

期末考试考务工作安排 2013.6. 一、调研年级和科目: 五年级语、数、英;四年级数学;三年级语文为全区调研。其他学科为片区调 研。 二、考试时间:2013年6月25日(周二 午别时 间时间 信 号 年级 科 目 上午8 :00—9:00 60分钟 哨 声 一、二年级 数 学 8 :00—9:30 9 0分钟 铃声 三 —五年 级 1 0:00—11:00 6 0分钟 铃声 一 、二年 级 语文1 0:00—10:40 4 0分钟 哨声 三 年级 英语1 0:00—11: 6 0分钟 铃声 四 、五年 级

00 下午1 3: 40—15:00 80分钟 哨 声 三、四年级 语 文 1 3:40—15:10 9 0分钟 铃声 五 年级 每场考试提前5分钟发卷,考试结束前15分钟提醒学生“本场考试还有15分钟结束,请同学们抓紧时间”。 三、具体考务安排: 1、1—5年级期末考试试卷由培训中心研训处统一提供。除全区调研年级,其他年级试卷由研训处发至各片长学校。 2、全区调研年级的考务工作由研训处统一安排,其他年级由各片区统一安排。 3、学生在教室内考试时要做到单人、单桌、单行,考桌原则上一律背向考生,座位间距应不小于60厘米。 4、监考人员安排: (1一、二年级校内推磨监考。 数学: 一(1班:陶德帅一(2班:李赟 二(1班:董璐二(2班:王健铭 语文:

一(1班:谭顺娣一(2班:戴翠 二(1班:施丽二(2班:江娟(2三—五年级区内统一安排监考。 我校由朱方路小学教师进行监考。 (3外出监考人员。学校:镇江实验学校 午 别 三年级(3 四年级(2 五年级(3 上午 冯美娟、丁赵鑫、华 传会 徐义云、孙蓓 张鸿文、刘艳、李 忠明 下午 王琛、全晓莹、冯 琛淋 王挺、崔红艳 陈丽红、朱春芳、董 婷婷 四、考务要求: 1、监考人员于当天上午7:40前,下午1:20前到达指定的监考学校,7:50(下午1:30领取试卷进入考场,7:55(下午1:35分发试卷,学生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监考教师要服从监考学校安排,认真履行监考职责,在监考时手机不带进考场,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每场考试结束后,用双层A4纸订5颗订进行密封试卷并装入试卷袋。 2、巡考人员于考试当日6:40前在培训中心领取被巡考学校调研试卷,于7:40前到达指定的被巡考学校,查看被巡考学校的考场布置,协助被巡考学校做好考务工作。每场考试结束后,巡考督促监考人员按要求封好试卷,当天考试结束后,巡考人员将调研年级试卷送到指定的阅卷地点:三、五年级语文试卷送到宝塔路小学;四、五年级数学试和三—五年级英语试卷送到穆源民族学校。同时将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年级学生人数统计表(见附件2交穆源阅卷点杨惠俊处。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第1套

组织行为学往届考试试题 全国2012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把组织看作是一个( ) A.封闭的社会组织 B.无机的社会组织 C.静态的社会组织 D.开放的、有机的社会组织 2.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或说明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案例研究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所谓的“态度对象”是指态度的( ) A.社会性 B.针对性 C.稳定性 D.间接性 4.创造性行为是指人的创造性能力、创造性需要和动机与所处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函数,这是创造性行为的( ) A.有用性 B.自创性 C适应性 D.主动性 5.根据霍兰德的观点,适合于从事涉及人际间的活动的职业的人,其个性定向是( )

A.现实操作型 B.管理型 C.常规型 D.社会型 6.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是( ) A.利益型群体 B.任务型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友谊型群体 7.群体规范能起到界定群体成员行为范围的作用,这是群体规范的(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是( ) A.角色期待 B.角色知觉 C.心理契约 D.角色定式 9.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是( ) A.社会惰化效应 B.责任分摊效应 C.群体促进效应 D.群体转移效应 10.希望与他人来往、结交,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这种需求是( ) A.包容需求 B.控制需求 C.感情需求 D.交往需求 11.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冲突( ) A.有害无益 B.有利无害 C.保持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D.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2.以下不属于领导的功能的是( )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员工自觉从事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 成功的组织需要那些愿意比通常工作职责做的更好的员工——他们的绩效水平会高于预期。在当今社会,动态的工作场所中有两个特点:一是灵活性成为关键;二是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地在工作团队中进行。此时,组织更需要那些表现出“好公民”行为的员工,这些员工对工作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提供帮助,主动多做工作,回避不必要的冲突,恪尽职守,容忍工作中偶尔发生的不快和麻烦。 二、工作满意度 通过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工作满意度不仅与缺勤率和流动率负相关,而且作为组织来说,有责任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但是组织行为研究者仍然把它看成重要的因变量。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一、态度 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认知成分:对事物方式的一种描述或信念。 情感成分:情感是态度中的情侣或感受部分。 行为成分: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认知=评估 我的主管晋升了一个能力不如我的同事。这不公平。 情感=感觉 我讨厌我的主管! 行为=行动 我要换工作。我向任何一个可以听我诉说的人抱怨我的主管。

二、P-O-X平衡理论 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代表认知主体,O为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则为P与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 -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综合言之,海德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①三边相乘为正-态度平衡-稳定 ②三边相乘为负-态度不平衡-变化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①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②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③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三、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个体寻求的是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 四、组织承诺 在组织承诺中界定了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组织成员的身份。 组织承诺包括三个独立的维度: ①情感承诺。情感承诺是对组织的情绪依赖以及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 ②持续承诺。持续承诺是指,与离开组织相比,感受到的留在组织中的经济价值。员工或许会因为高工资和离开组织会给家庭带来伤害而向组织承诺留下来。 ③规范承诺。规范承诺是基于道德及伦理而产生的留在组织中的责任感。某个新活动方案的关键人物会因为担心他的离开可能“使雇主陷入困境”而选择留下。 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之间似乎正相关,但这种联系并不强。 不同形式的承诺对行为有不同的影响。一项研究发现,管理中的情感承诺与组织业绩的关系比持续承诺与组织业绩的关系更密切。另一项研究显示,持续承诺和较低的离职一员有联系,但它同缺勤和较低的组织绩效之间有更密切的联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