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瓜类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瓜类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瓜类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瓜类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论坛

综述

瓜类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金扬秀, 谢关林*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杭州 310029)

摘要:瓜类枯萎病是国内外重要的土传病害,本文就抗病育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该病的防治研究进展。目前各种防治方法对该病均具局限性,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防治才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综合防治; 瓜类枯萎病

中图分类号: S436 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2)06-0043-03

瓜类枯萎病(Fusar um oxysporus Schl.f.sp. cucumer irum Ow en.)又称蔓割病、萎凋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主要危害西瓜、黄瓜和甜瓜,冬瓜、南瓜、瓠瓜、葫芦等其他葫芦科属植物也有发生。1894年Smith首次报道西瓜枯萎病。我国近几年由于瓜类栽培面积扩大,瓜类枯萎病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吉林、辽宁、山东、湖北、北京等18个省市许多地区发生严重[1,2]。瓜类枯萎病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0年以上,离开寄主的情况下也能存活5~8年。在长期种植感病植物的情况下病原菌大量累积;重病田连续种植非寄主作物辣椒、茄子、玉米、大豆等能使病原菌数量下降。病菌主要存在于瓜类作物根表及根围土壤中,从根尖或根部伤口处侵入植株,可与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发生复合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由于瓜类枯萎病菌的上述特性,对该病的防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人们曾以多种方法控制枯萎病的发生,但仅为抗病育种、嫁接换根、轮作、土壤消毒等方法对枯萎病的防效较为显著,现分述如下。

1 瓜类枯萎菌专化型与抗病育种

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瓜类枯萎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理想途径。瓜类枯萎病菌在全世界分布广泛,目前报道的有8个专化型,即黄瓜专化型,西瓜专化型,甜瓜专化型,还有丝瓜、葫芦、苦瓜、冬瓜专化型[3]。各专化型的菌株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小种分化现象,目前西瓜共有3个生理小种[4],1963年Crall首次指出佛罗里达州存在2个生理小种[5];意大利的Cirulli把西瓜枯萎病菌划分为生理小种0和1;1973年在以色列报道有致病性更强的小种2[6]。我国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以生理小种1占主导。野生西瓜材料PI29634是国际上公认的唯一1份抗西瓜枯萎病3个生理小种的抗源[5];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将瓠瓜DNA导入西瓜选育出了抗枯萎病种质资源[6],通过进行抗性研究和利用培育抗西瓜枯萎病良种。高抗西瓜枯萎病的品种有美国Summit、Charleston Gray等品种和我国的西农8号、京抗1号等。1978年Armstrong等提出甜瓜专化型有8个生理小种[7];黄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至今已鉴定出4个,在美国、以色列和日本分别鉴定了生理小种1、2、3。我国翁祖信和罗希成命名了生理小种4[8]。近年来培育出的甜瓜抗枯萎病品种有美国U.CPmR4s和法国M17-18等[9];黄瓜抗枯萎病品种国内有长春密刺、津研6号、7号等[9]。这些抗瓜类枯萎病品种在生产上起到了一定的防病效果。但是抗病育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种质资源比较缺乏,抗枯萎病品种资源更为稀少,收集和筛选困难,是育种工作的一大障碍;其次,一般抗病育种工作拟采用常规育种方法,新品种的培育需要较长时间,而瓜类枯萎病菌包括许多专化型和小种,而且不稳定,易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品种抗病性在短期内很快丧失;此外,瓜类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比较复杂,多由隐性多基因控制[4,9,10],抗性利用有一定难度,而且抗性水平易受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再是抗性鉴定方法多采用田间鉴定,工作量大,周期长。采用离体鉴定方法可以缩短育种周期,但只是在黄瓜上进行了研究[10]。因此单一利用抗病品种,在不少情况下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收稿日期: 2002-06-10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2 农业防治

2 1 轮作

轮作是防治瓜类枯萎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日本枥本县报道与百合科的大葱、大蒜、十字花科的甘蓝等轮作或混植对该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瓜类连年种植的情况下,枯萎病亦不发生[11]。在国内也提倡与葱属植物轮作或混植,可以减少其后茬土壤中枯萎病菌的数量,减轻病害的发生。另外水旱轮作,土壤淹水能够大大降低病原菌数量。但是轮作需要年限时间长,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大面积推广。

2 2 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在日本利用蟹壳、堆肥、石灰等有机物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轻枯萎病的危害,在重病田效果尤佳[10]。马利平等利用家畜沤肥浸渍液防治黄瓜枯萎病,其中猪粪沤肥浸渍液防效可达92 5%[11]。土壤添加剂是一种有机、无机营养混合物,我国台湾中兴大学研制的S-H混合物可抑制西瓜枯萎病菌厚垣孢子萌发,促进瓦解芽管,诱发土壤细菌分解菌丝[12]。近年日本在夏季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并结合增施有机物的综合防治方法已经很快推广[10]。希腊用太阳能暴晒土壤结合覆膜高温处理连续14d,大大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然而在我国由于土地及栽培管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方法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2 3 嫁接换根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结果证明,采用抗病砧木嫁接换根,可以有效地防治瓜类枯萎病,克服连作障碍,增加产量。在日本主要采取嫁接法防治瓜类枯萎病,以切断胚轴扦插法为好。西瓜的砧木以葫芦和南瓜为主,在我国一致认为瓠瓜是西瓜的最适嫁接砧木。黄瓜的砧木以黑仔南瓜为主,甜瓜以南瓜为主。嫁接换根方法成本低,效益高且简便,但由于需要一定的技术,在我国集约化栽培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有些地方尚未大面积推广。

3 生物防治

采用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等拮抗微生物降低病原菌的密度或削弱病原菌的致病力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其防治机理主要包括产生嗜铁素抑制病原菌的增值、与病原菌之间的位点及营养竞争、诱导寄主产生抗性及交叉保护作用。Park等从健康黄瓜根中分离非致病性Fusarium oxysp orum菌株C5和C4,当和Pseudomonas p utida一起加入土壤时,可以有效的抑制黄瓜枯萎病菌在根围或根表的定殖[13];Robert等从西瓜根际分离的非致病性F.oxysporum在大田土壤处理中能降低病害发生率35%~75%[14]。生防真菌研究较多的有Tr ichoder ma har z ianum、T viride 及Gliocladium virens等,作用机理主要是竞争、抗生及寄生作用。P.f luorencens、P.p utida、Serr atia marcescens和Ar thr obater sp.是比较好的生防细菌,能很好地定殖在作物根际,通过产生荧光嗜铁素或几丁质裂解酶等细胞壁降解酶阻碍病原菌在寄主体内的增殖和扩展。Singh等利用几丁质裂解细菌Paeni-bacillus sp.300和Strep tomy ces sp.385单独或者混合施入可以很好的控制黄瓜枯萎病[15]。国内生物防治的研究多是筛选在根部有定殖力且无致病性或弱致病性菌系,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农抗120抗菌素通过抑制病原菌和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对西瓜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逐步深入,利用细菌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生防微生物的遗传改良,构建新型高效生防菌。M aurhofe等将融合质粒pM E3090导入P.f luorencens CHA0获得融合菌株,大大提高了对黄瓜枯萎病的生防能力[16];Chen Wen -shaw等利用花粉管基因转导技术获得10株抗西瓜枯萎病植株[17]。瓜类枯萎病生物防治因生防因子具有防治效果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抑菌范围窄等缺点,而尚未成功地应用于大田,然而就其防治潜力而言,仍不失为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有效途径。

4 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瓜类枯萎病,在苗期主要是用多菌灵盐酸加平平加或高锰酸钾溶液浸种处理,用多菌灵进行苗床消毒和利用溴甲烷、棉隆等进行土壤熏蒸处理等预防措施。在发病初期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绿亨一号等药剂喷洒发病植株或灌根,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绿亨一号对西瓜和黄瓜枯萎病田间防效达80%以上,同时具有增产作用。用化学药剂如敌克松等进行土壤消毒,效果也较好。但是化学防治由于缺乏高效、低毒、无环境污染的杀菌剂,易造成农药残留,对人畜有伤害,而且由于枯萎病为土传病害,难以实行大面积的土壤药剂处理。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各类防治措施对瓜类枯萎病都有其局限性,采用一种方法控制枯萎病比较困难,所以应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Booth C.陈其瑛译.镰刀菌属[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2] 黄仲生,杨玉茹 中国黄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防治[J].

华北农学报,1994,9(4):81~86

[3] 戚佩坤 瓜类枯萎病菌专化型研究简介[J].华南农业大学学

报,1995,16(4):110~114

[4] 许 勇,张海英 西瓜抗枯萎病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

[J].遗传学报,2000,27(2):151~157

[5] 肖光辉,吴德喜,刘建雄,等 外源DNA导入创造抗枯萎病西

瓜种质资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25(6):453~454 [7] 孙玉宝,张国桥,杜念华,等 甜瓜抗枯萎病的遗传与育种[J].

长江蔬菜,2000,2(2):1~3

[6] 冯东沂,李宝栋 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研究及抗病育种进展[J].

中国蔬菜,1994,(5):56~58

[7] 黄秀娟,吴定华.黄瓜抗枯萎病离体鉴定技术的研究[J].华南

农业大学学报,2001,22(1):39~41,45

[8] Yoshih i sa Homma.日本土传病害防治现状(下)[J].世界农

业,1993,(6):41~43

[9]马利平,高 芬,乔雄梧 家畜沤肥浸渍液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及

作用机理探析[J].植物病理学报,1999,29(3):270~274 [10] 郝秀娟,王万立,刘耕春,等 土壤添加物防治作物土传病害

研究概述[J].天津农业科学,2000,16(2):52~54

[11] Robert P,Larkin,Donald L,et al.Suppression of Fus arium

w i lt of w atermelon by nonpathogenic Fusar iu m oxyspor um and other microorganisms recovered from a disease-suppressive soil [J].Phytopathology,1996,86(2):812-819

[12] S i ngh P P.Biologi cal control of Fusarium w i lt of cucum ber by

chitinolytic bacteri a[J].Phytopathology,1998,89(3):92-99 [13] M aurhofer M,Keel C,H aas D,e t al.Influence of plant species

on disease suppression by Pseudomonas f luor encens CHA0w ith enhan ced anti biotic production[J].Plant Pathology,1995,44

(1):40-50

[14] Chen Wenshaw,Ch i u ChienC hih,L i u HoYih,et al.Gene

transfer via pollen-tube pathw ay for anti-Fusarium w ilt in water-melon[J].Biochemistry and M olecular Biology International.

1998,46(6):1201-1209

植物他感化合物在植物保护上的

应用研究及展望

张 强1, 罗万春2

(1 天津市农药检定所,300061; 2 山东农业大学农药毒理与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泰安 271018)

摘要: 植物他感化合物对昆虫具有引诱、驱避、拒食以及毒杀、增效等作用,利用植物他感化合防治害虫和抗虫育种在植物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在植物保护上的研究、应用现状进行概述。

关键词: 植物保护学; 害虫综合治理; 植物他感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 S43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2)06-0045-03

他感化合物(allelochemicals)属于信息化合物的一类,是指在两个不同生物个体相互作用时传递信息的化合物[1]。植物中存在的对昆虫具有引诱、驱避、拒食、毒杀及对化学杀虫剂起增效作用的植物他感化合物成为许多昆虫毒理学家颇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探明植物他感化合物的性质及其作用机理将有助于我们探索并最终提出新的害虫防治策略,在利用他感化合物防治害虫和抗虫育种中具有积极意义,也是进一步实施基因工程手段防治害虫的基础。在农药污染和抗药性日益严重的今天,利用他感化合物防治害虫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1 应用于植物保护的他感化合物研究现状

利用他感化合物防治植物病虫害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在希腊民间,人们将谷物种子同捣碎的柏叶混在一起防治霉变;中世纪,曾经使用过制作橄榄油所剩的残渣,称之为Am ur ca防治害虫;在17世纪,将含有尼古丁的烟叶提取物来防治梅象虫和网蝽科害虫。M cCallan,S.E.A.指出两个真正来源于植物的杀虫剂大约出现在1950年,鱼藤酮(来源于鱼藤根)和除虫菊(来源于除虫菊的花),到目前仍在使用。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天然产物中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是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他感化感物。直到近代,人们才把注意力转移到研究这种他感化合物的产生、作用机理及其与生物群体之间的关系上,开始着手探讨利用他感化合物调节生物群体的结构,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1 利用他感化合物调节天敌的行为反应

天敌对他感化合物行为反应的差异基于生物先在遗传特征及其后天的学习行为。昆虫(植食性昆虫及天敌)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能导致其对他感

收稿日期: 2002-06-07

苦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苦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摘要:苦瓜是江西省蔬菜产业的重要种类之一,但其产量和品质受到枯萎病的严重影响。该病害是由尖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维管束病害。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方法,但化学防治易产生环境污染、农药抗性及农药残留等问题。笔者综述了苦瓜枯萎病的发病规律、抗性鉴定、致病机制、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苦瓜枯萎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苦瓜;枯萎病;致病机制;综合防治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属葫芦科,原产于南美亚马逊地区,喜温惧寒,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以及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深受人们喜爱。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雨充沛,无霜期较长,十分适合苦瓜生长。2016年,江西省苦瓜总栽培面积逾12000hm2,总产量约为27万to苦瓜枯萎病是由尖抱镰刀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fom)[1]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发病时可引起苦瓜整株萎蔫死亡,并能在任何生育期进行侵染并造成毁灭性危害。近年来,由于种植苦瓜地块连作障碍严重,以及苦瓜栽培面积的盲目扩大,苦瓜枯萎病带来的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了苦瓜产业的发展[2]。 1 苦瓜枯萎病的发生及危害 1.1 病害症状 苦瓜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任何时期均可发病。苦瓜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后,叶缘卷曲,叶脉黄化,植株从下到上逐渐枯萎。苗期发病时,子叶萎蔫下垂,植株生长停滞,严重的会导致植株死亡。多数枯萎病在植株坐果期显症,初期植株下部叶片褪绿,出现黄色网纹状且

瓜类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论坛 与 综述 瓜类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金扬秀, 谢关林*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杭州 310029) 摘要:瓜类枯萎病是国内外重要的土传病害,本文就抗病育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该病的防治研究进展。目前各种防治方法对该病均具局限性,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防治才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综合防治; 瓜类枯萎病 中图分类号: S436 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2)06-0043-03 瓜类枯萎病(Fusar um oxysporus Schl.f.sp. cucumer irum Ow en.)又称蔓割病、萎凋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主要危害西瓜、黄瓜和甜瓜,冬瓜、南瓜、瓠瓜、葫芦等其他葫芦科属植物也有发生。1894年Smith首次报道西瓜枯萎病。我国近几年由于瓜类栽培面积扩大,瓜类枯萎病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吉林、辽宁、山东、湖北、北京等18个省市许多地区发生严重[1,2]。瓜类枯萎病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0年以上,离开寄主的情况下也能存活5~8年。在长期种植感病植物的情况下病原菌大量累积;重病田连续种植非寄主作物辣椒、茄子、玉米、大豆等能使病原菌数量下降。病菌主要存在于瓜类作物根表及根围土壤中,从根尖或根部伤口处侵入植株,可与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发生复合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由于瓜类枯萎病菌的上述特性,对该病的防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人们曾以多种方法控制枯萎病的发生,但仅为抗病育种、嫁接换根、轮作、土壤消毒等方法对枯萎病的防效较为显著,现分述如下。 1 瓜类枯萎菌专化型与抗病育种 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瓜类枯萎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理想途径。瓜类枯萎病菌在全世界分布广泛,目前报道的有8个专化型,即黄瓜专化型,西瓜专化型,甜瓜专化型,还有丝瓜、葫芦、苦瓜、冬瓜专化型[3]。各专化型的菌株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小种分化现象,目前西瓜共有3个生理小种[4],1963年Crall首次指出佛罗里达州存在2个生理小种[5];意大利的Cirulli把西瓜枯萎病菌划分为生理小种0和1;1973年在以色列报道有致病性更强的小种2[6]。我国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以生理小种1占主导。野生西瓜材料PI29634是国际上公认的唯一1份抗西瓜枯萎病3个生理小种的抗源[5];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将瓠瓜DNA导入西瓜选育出了抗枯萎病种质资源[6],通过进行抗性研究和利用培育抗西瓜枯萎病良种。高抗西瓜枯萎病的品种有美国Summit、Charleston Gray等品种和我国的西农8号、京抗1号等。1978年Armstrong等提出甜瓜专化型有8个生理小种[7];黄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至今已鉴定出4个,在美国、以色列和日本分别鉴定了生理小种1、2、3。我国翁祖信和罗希成命名了生理小种4[8]。近年来培育出的甜瓜抗枯萎病品种有美国U.CPmR4s和法国M17-18等[9];黄瓜抗枯萎病品种国内有长春密刺、津研6号、7号等[9]。这些抗瓜类枯萎病品种在生产上起到了一定的防病效果。但是抗病育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种质资源比较缺乏,抗枯萎病品种资源更为稀少,收集和筛选困难,是育种工作的一大障碍;其次,一般抗病育种工作拟采用常规育种方法,新品种的培育需要较长时间,而瓜类枯萎病菌包括许多专化型和小种,而且不稳定,易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品种抗病性在短期内很快丧失;此外,瓜类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比较复杂,多由隐性多基因控制[4,9,10],抗性利用有一定难度,而且抗性水平易受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再是抗性鉴定方法多采用田间鉴定,工作量大,周期长。采用离体鉴定方法可以缩短育种周期,但只是在黄瓜上进行了研究[10]。因此单一利用抗病品种,在不少情况下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收稿日期: 2002-06-10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瓜类枯萎病

图15-2 瓜类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 1.大型分生孢子; 2.小型分生孢子; 3.厚垣孢子 瓜类枯萎病 Cucurbits Fusarium Wilt 瓜类枯萎病又称蔓割病、萎蔫病,是瓜类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黄瓜、西瓜、冬瓜发病最重,甜瓜次之,南瓜很少发病。黄瓜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80%~90%,对生产造成的损失据病情轻重和发病期早晚不同而异。 症状 幼苗发病,子叶变黄萎蔫,重病株枯萎,茎基部变褐缢缩,多呈猝倒状。成株期发病一般在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初期病株叶片从下向上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更为明显,早晚尚能恢复,经数日后整株叶片枯萎下垂,不再恢复常态。茎蔓基部稍缢缩,常纵裂,溢出琥珀色胶体物。在潮湿环境下,茎基部表面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将病茎纵切剖视,维管束呈褐色。 病原 瓜类枯萎病是由半知菌镰刀菌属真菌侵染所致。经鉴定我国有两个种: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我国大部地区的瓜类枯萎病由此种引起。主要特征:气生菌丝白色,绒毛状,在PDA 培养基上底部呈淡黄或淡紫色;小型分生孢子无色,产生快,量大,长椭圆形,单胞,偶而有双细胞,大小为5.0~12.5μm×2.5~4.0μm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产生慢,量少,纺锤形或镰刀形, 1~5个隔膜(多为3个隔膜),顶端细胞较长,渐尖,足胞有或无,大小为15.0~47.3μm×3.5~4.0μm ;厚垣孢子产生慢,量少,顶生或间生,淡黄色,圆形,直径5~13μm 。根据对不同瓜类的侵染力差异分为4个专化型:①黄瓜专化型: F . oxysporium f.sp. cucumarinum Owen. 主要为害黄瓜,人工接种对甜瓜有较强的致病力,能轻度感染西瓜、冬瓜。②西瓜专化型: F . oxysporium f.sp. niveum (E.) Syn.et Hens. 主要侵染西瓜,也可侵染甜 瓜,很少侵染黄瓜。③甜瓜专化型: F . oxysporium f.sp. melonis (Leach) Syn. 侵染甜瓜,也侵染黄瓜。④丝瓜专化型: F . oxysporium f.sp. luffae 主要侵染丝瓜。

瓜类蔬菜病害防治技术(蔬菜种子之瓜种子类)

瓜类蔬菜病害防治技术(蔬菜种子之瓜种子类) 瓜类蔬菜的病害有多种,防治方法如下。 1、霜霉病 霜霊病是瓜类的重要病害,可侵染黄瓜种子、节瓜种子、丝瓜种子、冬瓜种子、苦瓜种子、白瓜种子、南瓜种子、甜瓜种子等瓜类作物。英病原为霜霍菌科多种真菌,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多始于下部叶背,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被感染发病。初期病斑是水渍状淡黄色小圆点,无明显边缘,持续较长时间后,叶背病部湿度大或有露水时长岀白色至灰白色签层。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严重时病斑连成片,病叶呈火烧状。如不及时防治,会导致植株早衰,严重影响产戢。 霜靈病的发生流行与温、湿度特别是湿度有密切关系,在气温稍低(15-20-0而又忽寒忽暧或昼夜温差大、多雨髙湿的春季,或秋季从白露开始容易发生流行。定植后浇水过多或上地粘重、植地低洼、排水不良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适时喷药防治,喷药要均匀,着重保护中下部叶片。防治霜霉病的化学药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保护性杀菌剂如波尔多液、氧氯化铜、代森锌、代森帝锌、百菌淸等,这类杀菌剂主要作用为杀死表而病菌防止病菌的侵入,但对已侵入植株的病菌效果很 差; 另一类是内吸性杀菌剂如金雷多M尔、杀毒矶等,这类杀菌剂能被植物体吸收,是有防病和治病的双重效果,对已侵入植株的病菌起到抑制和杀火作用。

因此,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喷施保护性杀菌剂75%达科宁(百菌淸)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发病初期起,喷施内吸性杀菌剂58%雷多M尔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金雷多M尔600-800倍液: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阿W1西达悬浮剂2000倍液,以上农药交替使用,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2-3次。 2、疫病 瓜类疫病又称死藤,从苗期开始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不但为害叶片、茎干,而且为害果实,是毁火性病害,其病原为瓜疫霍。苗期感病多从嫩梢发生,茎、叶、叶柄及生长点呈水渍状,暗绿色,最后干枯、秃顶、死亡。 成株感病多从嫩茎或节部发生,初在节间岀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病部失水缢缩,叶片由下而上失水萎焉:叶片受害是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大为近圆形大病斑,呈艳红状,边缘不明显,阴湿时易腐烂并着生白色赛状物,干燥时易破裂:果实感病病斑初呈水渍状,后病部凹陷,溢出胶状物,病斑扩大引致果实腐烂,表面生白霉。 疫病病原菌最适温度为28—32°C,潜伏期一般2-3天,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连作、降雨量大、雨次多、空气湿度大,大暴雨后易发生流行。 防治描施: 选用抗病品种如2青黄瓜、七量节瓜等:实行3-4年的耕作,初发病时摘除脚叶,使植株通风减湿,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化学防治方法是发病前用杀菌剂58%?雷多M尔600-800倍液或金雷多M尔600-

瓜类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是瓜类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它主要发生在黄瓜、西瓜上,常年损失以死株率计算,在10-30%左右。枯萎菌的生理分化现象明显,中国、日本、美国等都已鉴别出数个生理小种。我国已经从黄瓜上鉴别出与原有小种不同的新的小种。鉴于黄瓜是枯萎菌的主要受害者,而且大部是受一个强致病力的生理小种制约,因此,本节的重点就放在黄瓜上。(一)病原反侵染 黄瓜枯萎病是受尖孢镰刀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上属于半知菌亚门尖镰孢属,它以产生的大量絮状菌丝为害寄主,成熟后产出大量镰刀状孢子为主的镰刀状分生孢子和蝗卵状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侵染。在病原菌的一生中,可经过菌丝、厚垣孢子、菌核、分生孢子等几个存在形态,周而复始的进行越冬、侵染、为害、传播。寄主不存在的,它以茵丝、厚垣孢子或菌核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和粪肥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来临,温度回升,寄主的种子和幼苗出现在土壤中,这些越冬病菌就成为田间寄主的初侵染来源。它通过根部的伤口或从根毛顶端的微孔中侵入寄主组织,在根部细胞内外经过一定繁殖活动,随着根部液态养分的体内输送,而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继续繁殖、发育,而导致维管束的阻塞。同时,分泌一些酶来消解细胞、破坏和堵塞寄主的辅导组织,造成寄主秧蔓的萎蔫和死亡。黄瓜枯萎菌是很顽固的一种菌,在遇不到寄生活体时,可以在土壤中离体存活5-6年,其厚垣孢子或菌核,即使通过了牲畜的消化道,还可以继续保持侵染活性。土壤中存活的菌原是使黄瓜受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上也带有菌原,但带菌率较小,仅有0.5-3%的机率。 由于侵染途径不同,从侵染到发病的时间相差很大。据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试验,用同等浓度的孢子悬浮液进行不同方式的人工接种,其潜育期很不一致。用胚根法浸种接种的幼苗7-10天即可发病,用菌液膜入根周土壤接种的,则要16-25天才见发病,用菌土播种接种的,达一月以上。将种子插入菌土的试验方法,更有实践意义,其抗病品种发病株率为10-20%、感病品种为20-30%。另据试验,离体保存的病菌孢子悬浮液,在16个月之内,其侵染率可达90%以上。 病菌侵染寄主受一些条件的制约,主要的环境条件有:(l)温度。病菌的发育和侵染适温为24-28℃,高于30℃,或低于18℃明显受影响。(2)酸碱度。PH值4.5-5.8最适合病菌发育。也就是说,枯萎菌适合在酸性土壤环境中,而不适合在碱性土壤环境中生长、发育、侵染。(3)土壤通气性。土壤松散、通气性好,发病轻;土壤粘重、通气性差,发病重。此外,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的死株率可相差一倍以上,同一品种种性的强弱对发病程度有明显形响,据我们试验,选用8个不同来源的"长春密刺"品种,进行接种试验,其死株率可相差一倍以上。(二)微公害、无公害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传统性的地方品种,如长春密刺、北京小刺、叶儿三等,近期选育成功的抗病性超过长春密刺的有山东的87-l、87一2、黑龙江的龙杂黄3号、北京的中农5号、广东的夏青4号等。 2.注意轮作最好与非瓜类作物间隔5-6年轮作。至少也要间隔3年。在有条件种植水稻的地区,与水稻间隔一年轮作,有明显的效果。 3.改变土壤酸碱度在重茬栽培黄瓜的地区或重发病地块,结合播前整地,每亩施入热石灰粉80-100公斤,改变土壤PH值。 4.椎广嫁接防病措施黄瓜属浅根作物,抗病性差,可采用南瓜作砧木的方法,在苗前进行嫁接,成活后定植,病情可明显降低,用瓠瓜作砧木也有良好的效果。大棚栽培者尤宜。 5.药剂防治重病地块,可在定植前按药、土比例1: 100,选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农药配成均匀药土撒入定植沟内,按每亩药土100公斤施用。另据甘肃省植保总站1988年试验,用48%瑞枯霉水剂800倍液防治,最终防效为81.49%。河北容城植保公司用2000倍液进行西瓜浸种6-8小时。水洗后播种平均防效达88.4%。

植物病虫害诊断和防治大全

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大全(留着珍藏,慢慢看) 一、望:从远处一眼望去,判定是成片发生还是点片发生 1、成片发 有机肥害:有机粪肥在腐熟发酵过程中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引起烧根,僵苗不阿发,叶片畸形,严重时蔬菜逐渐萎蔫枯死。 无机肥害: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溶液浓度高,土壤中水势降低,导致根系中的水分倒流进土壤,也就是根系吸水困难,进而出现肥害,俗称“烧苗”。沤根:由于土壤温度低、湿度大等因素导致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根皮发锈后腐烂,致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地上部叶缘枯焦;严重时,成片干枯,似缺素症。 缺水: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过强的蒸腾作用而导致蔬菜暂时缺水萎蔫,若及时补水,则可恢复正常。 高温障碍:果实上发生日灼,初期受害果实表皮呈灰白色革质状,表面变薄、皱缩,细胞组织坏死、发硬,好像被开水烫过一样;花芽分化差,雌花数量明显少,开花节位提高,有些甚至直接没有雌花;畸形果多,西葫芦、黄瓜等极易出现把长、嘴尖、大头等畸形瓜或者色泽不好等问题,降低或失去商品价值。低温障碍:植株遭受寒害或冷害,造成连片症状。顶芽受冻,生长点遭危害,顶芽冻死,生长停止;叶片受冻,边缘上卷,失绿,甚至发黄或发白,严重时干枯,叶柄和茎杆部位在冻害初期常常出现紫红色,严重时变黑枯死;果实受冻,通常会出现着色不均匀、畸形果和心腐果,茄果类蔬菜还会出现僵果;根系受冻,生长停止,并逐渐变黄甚至死亡,阻碍了养分和水分的正常吸收,造成营养缺乏。 温室气害:由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气体)或碱性气体(氨气等气体)造成的萎蔫、变色、坏死等症状,通常是由于不恰当施肥造成。温室、大棚内有害气体的检测一般以检测棚室露滴作出判断。露滴酸碱度的检测通常在早晨换气前取样进行,检测方法可用精密pH试纸,根据露滴pH的检测结果,判断气体的种类及伤害程度。如pH值为4.6以下,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严重超标。 药害:一般药害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药害是在喷药后几小时至3-4 天出现,如烧伤、凋萎、落叶、落花、落果,幼嫩组织上出现斑点,如褐斑、黄斑、网斑等,在生长中较常见。慢性药害是在喷药后,经过较长时间才出现明显症状,

瓜类病虫害防治手册

瓜类病虫害防治宝典济南春秋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市场部 2007年元月

一、霜霉疫病类(黄瓜霜霉病、丝瓜霜霉病、西瓜疫病、甜 瓜疫病、丝瓜疫病、瓠瓜、葫芦疫病图)防治方法:(1)50%霜品1500倍液喷雾。 (2)64%阿米安400倍液喷雾。 (3)58%霜必康500-600倍液喷雾。 以上药剂在发病初期喷洒,视发病程度一般7-14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二、白粉病类(黄瓜白粉病、西葫芦白粉病图) 防治方法:(1)美世1000倍液喷雾。 (2)维安500-800倍液喷雾。 (3)70%好白津600倍液喷雾。 (4)12.5%比锐3000-4000倍液。 以上药剂在发病初期喷施,间隔7-14天喷1次,根据病情决定喷雾次数,几种药剂交替使用可延缓抗性形成。 三、炭疽病类(黄瓜炭疽病,西瓜炭疽病,甜瓜、哈密瓜炭 疽病,丝瓜炭疽病,瓠瓜、葫芦炭疽病图)防治方法:发病初期(1)炭星2000倍液。 (2)好白津600-800倍液。 (3)一世功500倍液。 (4)美世1500倍液。 (5)80%果丽奇500-800倍液。 以上药剂最好交替使用,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四、黑星病(黄瓜黑星病、甜瓜黑星病、丝瓜黑星病图) 防治方法:(1)10%美世1500倍液。 (2)12.5%腈菌唑4000倍液。 以上药剂在发病初期使用,隔7-10天1次,连续喷 3-4次。 五、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病、西瓜病毒病、甜瓜病毒病、 丝瓜病毒病图) 防治方法:(1)吸杀3000倍液防治蚜虫,防止传毒蚜。 (2)发病初期使用20%毒泰500倍液喷雾, 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六、蔓枯病(西瓜蔓枯病、甜瓜蔓枯病图) 防治方法:发病前(1)10%美世1500倍液。 (2)洁斑3000倍液。 (3)希克600倍液。 根据病害轻重程度,隔7-14天喷一次,连续2-3次。 七、其它病害 1、甜瓜叶枯病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3%的希克拌种。 (2)10%美世1000倍液喷雾,喷雾防治应掌握 在发病初期,隔7-10天视病情再喷一次。 2、瓠瓜、葫芦黑斑病 防治方法:(1)种子用美世800倍液浸种2小时,晾干播种。

瓜类病害

瓜类病害 1、猝倒病:子叶期幼苗易真菌,育苗期低浊高温易发病3片真叶后发病少防治床土消毒药剂喷洒,浇灌表现在茎下近地处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促茎基部变细线状。 2、立枯病:出苗一段时间后易发真菌高温高湿已经病种子土壤流水,有机肥农具等传染表现在茎基部出现褐我色椭园形病斑且。逐渐凹陷进一步扩大到绕茎一周,促茎部萎综合治理叶片凋萎。 3、霜霉病:整个生长期表现在叶片上适温在10~26低于15℃高于30℃病受抑制,在多雨多露多雾空气湿在85℃以上时易发病种子风传播男间通风不良湿度大植株生长不良,叶大而薄黄矿应进行咱子消毒加强管理,喷药心治表现在初期叶有水膜可看到针刺状水浸斑点水蒸发看不到病斑中期形成多角形病斑严重时叶背有紫灰色霉状物最叶片干枯由下抽上发展真菌。 4、细菌性角斑病湿度大多雨委节易发适温为25~27℃但低于至7~8℃高至30℃也可发病条件是相对湿度90~100%表现在叶片叶柄卷须果实上茎不易表现与不同,但有乳白色浊水珠状粘液菌防法:种子处理,土壤消毒药剂防治,含铜后有后期病部质脆穿白病幼苗期真菌高温高湿33℃伤口入根茎部对颈部受伤损易生土壤酸性大也易表现有白色。 5、炭疽病: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在10~30℃均可发病24℃湿度大时发病严重尤其在95%以上湿度小于54%温度大于30℃以上不发病子叶期叶边缘现黄褐色半园形病斑梢凹陷成株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后为近园形棕袍色外圈有一圈黄晕斑10~15mm病斑多时速片为不规则斑块湿度大时病斑出橘红色粘质物干燥时,则出现星状裂或穿孔脱落叶柄或茎上的病斑常凹陷表面有粉红色小点病斑由淡黄变褐灰色至绕蔓一周瓜上染病初呈淡绿水浸状斑点很快变黑且扩大凹陷,后期出现粉红色粘稠物果开裂,真菌。 6、白粉病:主要叶片后为茎叶柄真菌在20~30℃均可以病适温为20~25℃温度25~85%传播初病湿度低35~40%高温高湿高温干旱交替昴发病蔓延表现为叶片正反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成白粉状茎叶柄同样。 7、枯萎病:又称蔓割主要为茎基部幼苗呈黄褐色重者缩病株茎期表皮粗糙变黄褐色潮湿时长出白色至粉红色车船费层流出松香状胶状物最后干缩表面易纵裂发病温度以24~28℃最低4℃最高34℃在建茬偏酸土壤,粘重低洼积水,地下害虫多有机腐土壤消毒加强栽培措施,药剂零点菌。 8、疫病:真菌,各生育期各部均可染病幼苗嫩尖呈暗绿色水浸况软腐枯死后秃顶近地基部发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基上叶片枯攻湿度小时病斑边缘为绿色申部淡褐色子枯易脆裂嫩茎也染病同样为绿色腐烂明显缢缩瓜病在花上,暗绿水浸状园形凹陷斑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瓜表面皱缩腐烂有醒嗅味。 9、里星病:真菌除根外均可发病,幼苗子叶上常有黄白色园形斑点烂掉心叶发病诏变黑溃烂叶病初为退绿色园形小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图形干后呈黄色色至穿孔,孔边缘呈芒状果实初呈景缘色园形至椭园病斑,继而溢出白色透明胶状物似小水滴(星)后为斑白色凝成块于枯易脱与径2~4mm果实中内凹陷龟裂呈痂状湿度大时呈煤烟状霉在9~30℃湿度>90%发病,80%时病班止扩展田间通风透光差阴雨光照少连作植株长势弱时病重风雨中子农具带菌传染。

瓜类病害及防治

瓜类病害及防治 进入春末夏初后气温开始回升,天气晴朗,空气会比较干燥些,对于保护地及露地瓜栽培来说,是一年中最宝贵的时间。此时的气候条件最适宜作物的生长。但是与此同时,几种易发生的病害也有可能大规模的发生,而且病虫害发生的情况比较复杂又不易辨别,造成生产栽培中极大的损失,直接影响到我们瓜农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严格的加以预防,将病虫预防工作做在发生这前。 1、猝倒病 - 1 - 俗称绵腐病、卡脖子、小脚瘟等,是瓜类苗期重要的病虫害之一。在吉林各地育苗棚中发生较多。严重时幼苗成片倒伏死亡,甚至全部毁苗。苗期发病,苗子露出土表的胚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渍状,后慢慢变成黄褐色斑,病部迅速发绕茎一周,逐渐湿较软缢缩成线状,表皮脱落,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最后病苗腐烂或干枯。当苗床温度高时,病苗或临近土表出现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白毛)。如幼苗未出土前染病,易造成烂种、烂芽。在幼苗期温度过大,播种过密光照不足、分苗过晚及管理不当等都易得猝倒病。 此病害属于土壤传播,防治方法多采用综合防治的措施。首先根据发病原因加强栽培管理措施,避免造成易发病的条件,床土选用无

- 2 - 病新土等。如用旧园土,应进行苗床土消毒。可以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每平方米用药8~10克,加拌细土0.5~1.5公斤,或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土4~5公斤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17~20厘米深,水渗下后,用于播种时上盖下铺,一般上盖药土量1/3,下铺药2/3,发病初期常用的药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7~10天喷一次,共喷洒2~3次。除上述办法外在苗期将苗床及时通风、降湿、尤其是在阴雨天气要适当的防风排湿,严防苗子徒长染病。在发病重的地区,要采用高畦,防止雨后积水,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注意及时插架,以减轻发病。 2、立枯病 俗称死苗、霉根。老苗床常见,苗床多在床温较高而引起苗子徒长,播种过密分苗不及时等多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地下根部,初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规整暗褐色斑,逐渐向里凹陷,边缘较明显,扩展后绕茎一周,致茎部萎缩干枯,后苗死亡,地上部茎叶枯死,但不折倒。在苗床内开始时只有个别苗子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过数日反复后,病株萎蔫枯死,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