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课题: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2、课题:集合的运算

教学目标: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能利用数轴文氏图进行集合的运算,进一步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交集、并集、补集的求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3、课题: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目标:掌握一些简单的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重点:解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去掉绝对值符号,将其等价转化为一元一次4、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方程、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综合问题,会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及高次不等式.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研究对应不等式解集的方法.

5、课题:简易逻辑

教学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互相关系;反证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的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

6、课题: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意义,能够判定给定的两个命题的充要关系

教学重点:充要条件关系的判定.

7、课题:映射与函数

教学目标: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能根据函数的三要素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而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函数的三要素中对应法则是核心,定义域是灵魂.

8、课题: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

教学目标: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常用方法:待定系数法、配凑法、换元法,能将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解析式表示出来;掌握定义域的常见求法及其在实际

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函数所具有的某些性质或所满足的一些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要对字母参数分类讨论;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满足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9、课题: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教学目标:理解函数值域的意义;掌握常见题型求值域的方法,了解函数值域的一些应用.教学重点:求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的基本方法。

10、课题: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掌握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及图象特征,并能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奇偶性,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及应用.

11、课题: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会用函数单调性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12、课题:函数的周期性

教学目标:掌握周期函数的定义及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具有周期性的抽象函数

13、课题:反函数

教学目标:理解反函数的意义,会求一些函数的反函数;掌握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利用)(x f y =与)(1x f

y -=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反函数的求法,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

14、课题: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能利用二次函数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

分布条件;能求二次函数的区间最值.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灵活转化.

15、课题:指数式与对数式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重点:运用指数、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求值、化简、证明,指数及对数方程的解法 16、课题:指数函数

教学目标:1.掌握指数函数;2.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简单应用.

17、课题:对数函数

教学目标: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2.能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题. 教学重点:运用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解题.

18、课题:函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1.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能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恰当的函数关系.

19、课题:数列的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理解n a 与n S 的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化归

能力.

教学重点: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求法,n a 与n S 的关系及应用.

20、课题:等差数列

教学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的公式以及等差数列的相关性质,

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判断,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的性质应用. 21、课题:等比数列

教学目标: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的公式,掌握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

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判断,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的公式以及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的应用.

22、课题: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能运用倒序相加、错位相减、

拆项相消等重要的数学方法进行求和运算;3.熟记一些常用的数列的和的公式.

教学重点:特殊数列求和的方法.

23、课题:数列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等差(比)数列的基本公式和一些重要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性质解决

有关的问题,培养对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比)数列的性质的应用.

24、课题:数列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1.理解“复利”的概念,能解决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方法;

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列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数列模型解决数列实际应用问题.

25、课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学目标:1.掌握角的概念的推广,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2.掌握弧度与角度的转化关系,扇形面积及弧长公式;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线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公式、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运用.

26、课题: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与诱导公式

教学目标: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及诱导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求值、化简与证明.

教学重点:公式的恰当选用及利用公式时符号的正确选取.

27、课题: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教学目标: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掌握二倍角公式;能运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

化简,求值等有关运算问题.

教学重点:公式的灵活运用.

28、课题: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与证明

教学目标:能正确地运用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重点:有关公式的灵活应用及一些常规技巧的运用.

29、课题: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

教学目标:了解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的画法,会用“五点法”画正弦、余弦函数和函数sin()y A x ω?=+的简图,理解,,A ω?的物理意义,掌握由函数sin y x =的图象到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的变换原理; 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或对称中心.

教学重点:函数sin y x =的图象到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的变换方法.

30、课题: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

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法;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会求经过简单的恒等变形可化为sin()y A x ω?=+或tan()y A x ω?=+的三角函数的周期. 教学重点:求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是研究其它一切性质的前提.

31、课题: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三)

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三角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及三角函数单调区间的求解及其应用.

32、课题:三角函数的最值

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函数最值的常见求法,能运用三角函数最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求三角函数的最值.

33、课题: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应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正、余弦定理及其变形;2.能够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题.教学重点:正、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

34、课题:向量与向量的初等运算

教学目标:1.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法则,理解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2.会用向量的代数运算法则、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解决有关问题.不断培养并深化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加法和减法法则.

35、课题: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教学目标: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性质和运算率,掌握两向量夹角及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和向量数量积的简单运用.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应用.

36、课题: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会用坐标形式进行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的运算,掌握向量坐标形式的平行的条件;会利用向量坐标的定义求向量的坐标或点的坐标及动点的轨迹问题.2.学会使用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向量的坐标运算.

37、课题:线段的定比分点及平移

教学目标:1.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并能灵活应用于解题.

2.理解将一个点按定向量平移的平移公式,会将一个曲线按定向量进行平移.

3.掌握函数的平移法则与按向量平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定比分点公式,按向量平移曲线.

38、课题: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1.掌握并能运用不等式的性质,灵活运用实数的性质;

2.掌握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性质的灵活应用与两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9、课题: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教学目标:1.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的定理,并会简单运用;

2.利用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相等”.

教学重点:均值不等式的灵活应用。

40、课题:不等式的证明(1)

教学目标:掌握并灵活运用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会利用

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教学重点:灵活作差比较法、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能合理进行作差(作商)后的

变形、配凑,会灵活应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41、课题:不等式的证明(2)

教学目标:了解用反证法、换元法、放缩法等方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教学重点:证题思路的探求.

42、课题:整式、分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目标:在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的基础上,掌握某些简单的不等式的解法.

43、课题: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掌握不等式的各类综合问题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建立不等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利用不等式讨论函数的最值,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44、课题:直线的方程

教学目标: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掌握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并会灵活的应用于求直线的方程。

教学重点:根据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的使用条件与范围及题目条件选用恰当形式的直线方程解题.

45、课题: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理解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直线的夹角公式、到角公式

教学重点:会灵活应用两直线平行、垂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直线的夹角公式等解决相关问题

46、课题:直线系与对称问题

教学目标:1.掌握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2.会求一个点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的求法;3.会求一条直线关于一个点、一条直线的对称直线的求法.

教学重点:对称问题的基本解法

47、课题:线性规划

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方法:直线定界,代点定域;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图解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

48、课题:曲线与方程

教学目标: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掌握用定义法和直接法求曲线的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

(一)主要知识:

1.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2.用直接法求曲线的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主要方法:

1.掌握“方程与曲线”的充要关系;

2.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轨迹法、定义法、代入法、参数法、待定系数法、直接法和交轨法、向量法.要注意“查漏补缺,剔除多余”.

49、课题:圆的方程

教学目标: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参数方程等形式,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的方程

教学重点:圆的三种形式的方程的灵活运用.

50、课题: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代数判定方法和几何判定方法,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代数判定方法与几何判定方法。能够利用上述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51、课题:椭圆

教学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应用.

52、课题:双曲线

教学目标:掌握双曲线的两种定义,标准方程,双曲线中的基本量及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的几何性质及应用.

53、课题:抛物线

教学目标:理解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教学重点:抛物线的定义、四种方程及几何性质;四种方程的运用及对应性质的比较、辨别和应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应用.

54、课题:抛物线

教学目标:理解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教学重点:抛物线的定义、四种方程及几何性质;四种方程的运用及对应性质的比较、辨别和应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应用.

55、课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直线与圆锥曲线公共点问题、相交弦问题以及它们的综合应用.

56、课题:轨迹和对称问题

教学目标:掌握轨迹问题及对称问题的基本解法

57课题:圆锥曲线的定点、定值、范围和最值问题

教学目标:会处理动曲线(含直线)过定点的问题;会证明与曲线上动点有关的定值问题;会按条件建立目标函数,研究变量的最值问题及变量的取值范围问题,注意运用“数形结合”“几何法”求某些量的最值.

58、课题: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教学目标:能够解决解析几何的综合问题.

59、课题:平面、空间两条直线

教学目标:1.理解并会应用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证明关于“线共点”、“线共面”、“点共线”的方法2.公理4及等角定理.3.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且只有三种,即平行、相交及异面.4.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及距离,求作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时,往往取题中的特殊点.

5.会作几何体的截面图;

6.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60、课题: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教学目标:掌握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解决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问题.

61、课题: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教学目标:掌握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并能熟练解决相应问题.

62、课题:空间的角

教学目标:掌握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的计算方法,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熟练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掌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解方法,熟练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求解.

课题:空间距离P

教学目标: 1.理解点到平面、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距离的概念

2.会用求距离的常用方法(如:直接法、转化法、向量法).对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学生掌握作出公垂线段或用向量表示的情况)和距离公式计算七种距离(球面距离此课时不讨论)教学重难点:点面距离.

63、课题:棱柱与棱锥

教学目标:了解棱柱、棱锥的概念,掌握棱柱、正棱锥的性质,绘画直棱柱、正棱锥的直观图.

教学重点:掌握棱柱、正棱锥的性质及性质的运用

64、课题:多面体和球

教学目标:1.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的概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知道欧拉公式+-=和五种正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及棱数

V F E

2

2.要使学生理解两点的球面距离,掌握球的表面积及球的体积公式、求球面面积、球的体积及两点的球面距离.

3.球是最常见的几何体.高考对球的考查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1球的截面的性质;()2球的表面积和体积;()3球面上两点间的球面距离;()4球与其他几何体的组合体.而且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第(4)方面有时用综合题进行考查.

65、课题:立体几何综合问题

教学目标:能够熟练解决折叠与展开问题;立体几何内部的综合问题;立体几何与数学其它分支的综合问题.

教学重点:如何解决综合问题.

66、课题: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

教学目标: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2.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计数问题的基本原理,体现了解决问题时将其分解的两种常用方法,即把问题分类解决和分步解决.

教学重点: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计数问题的基本原理,它贯穿于全章学习的始终,体现了解决问题时将其分解的两种常用方法,即把问题分类解决和分步解决,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67、课题: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1.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2.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3.掌握有关排列、组合综合题的基本解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类讨论的思想.4.使学生掌握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一些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排列组合综合题的解题思路的形成

68、课题:二项式定理

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二项式定理,能准确地写出二项式的展开式2.会区分项的系数与项的二项式系数 3.掌握二项式定理在近似计算及证明整除性中的应用.

4.熟练掌握二项式定理的基本问题――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利用二项式展开式可以证明整除性问题,讨论项的有关性质,证明组合数恒等式,进行近似计算,代数式求值,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69、课题: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目标: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解决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问题.

70、课题: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教学目标: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71、课题: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教学目标: 1.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2.会计算事件在n年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72、课题: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教学目标: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73、课题: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教学目标: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方差.

74、课题:统计

教学目标:1.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3.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4.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

75、课题:数学归纳法

教学目标:1.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熟练表达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2.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不断深化.3.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应用:①证恒等式;②整除性的证明;③探求平面几何中的问题;④探求数列的通项;⑤不等式的证明.

76、课题:数列的极限

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2.会通过恒等变形,依据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依据极限为0的几种形式,求数列的极根.3.会求公比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77、课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2.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3.了解函数连续的意义;4.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78、课题:导数的概念及运算

教学目标: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2.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3.理解导函数的概念熟记基本导数公式;4.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5.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6.会求“过点A的曲线的切线方程”和“在点A处的切线方程”.

79、课题:导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1.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2.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3.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80、课题:复数

教学目标:1.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及复数的代数表示和几何意义;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3.了解从自然数系到复

数系的关系及扩充的基本思想

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总结(完整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 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 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体系及重难点分析

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及重难点分析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学习差异 一、知识的不一样 初中数学知识面少、难度小,高中知识面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高中数学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还将学习“排列组合”知识,以便解决排队方法种数等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对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高中数学却把数的概念进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 二、学习方法不一样 A、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教师通过课堂较慢的讲解速度,争取让同学们全面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课程开设多,各科平均学习时间较少,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对大大减少,进而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快的消化掉新知识。 B、模仿与创新的区别,初中学生模仿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随着知识的难度增加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面模仿,现在高考数学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而学生恰恰在初中养成了模仿和定势思维,封闭了学生的丰富和创造能力,典型的是:学生对分类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能力。 三、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低,大凡考试中的解题方法和教学思维,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要把学生自己深刻理解的问题,都几种表现在他的耐心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听课只需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要教师训练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教典型的一两道题讲解如何融会贯通这一类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做题和阅读理解,将会是学生失去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另外,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国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入,教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今年来提出了应用题型、探索题型和开放题型,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四、思维习惯上不一样 初中学生由于教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题,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收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三位空间,但初中只学习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局限在实数范围内思考,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跟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是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高素质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递进性。 五、定量与变量的不同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知识点总结大全(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集合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 ?? ?? ?? ?????????? ???????? ?????????????????????? ??????????????????????=???????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把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叫做集合.

【人教A版】高中数学重点难点突破: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同步讲义

【人教A 版】高中数学重点难点突破: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同步讲义 (学生版) 【重难点知识点网络】: 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2sin cos 1θθ+=,tan θ=θ θ cos sin , 2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3 和角与差角公式 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 ±±= .ααααcos sin 21)cos (sin 2 ±=± ?由点(,)a b 的象限决定,tan b a ?= ). 3 二倍角公式及降幂公式 sin 22sin cos ααα=. 2222cos 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 22tan tan 21tan α αα = -. 221cos 21cos 2sin ,cos 22 αα αα-+= = 4 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sin()y x ω?=+,(A,ω,?为常数,且A ≠0)的周期2|| T π ω= ; 函数tan()y x ω?=+,,2 x k k Z π π≠+ ∈(A,ω,?为常数,且A ≠0)的周期|| T πω= .

三角函数的图像: 【重难点题型突破】: 一、和差公式的化简及求值 例1.(1)(2019·山东高一期末)10208020cos cos cos sin ?-??=( ) A . 2 B . C . 12 D .12 - (2).(2018·广东高一期末)sin 49sin19cos19sin 41??+??=() A . 1 2 B .12 - C D . 【变式训练1-1】、(1).(2019·兰州市第五中学高一期末)sin15 =( ) A . 4 B . 4 C . 24 + D . 4 (2).已知()2tan 5αβ+= ,1tan 44πβ??-= ???,那么tan 4πα? ?+= ?? ?( ) A . 1318 B . 13 22 C . 322 D . 518 例2.(2020届甘肃省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已知tan 3α=,则sin 22πα? ? + = ?? ? ( ) A .45 - B . 35 C . 35 D . 45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难点分析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 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集合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集合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 2.关于集合的概念分析

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 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集合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3.关于自然数集的分析 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 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早日与之接轨,另一方面,0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 仍属于自然数,其中.因此要注意几下几点: (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 数集包含0;

高二会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1 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2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y=f(x)的自变量x 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

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3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高中数学定义大集合

数学定义 一.集合与函数 1. 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和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文氏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 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例如:.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 作差, 判正负)和导数法 11. 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 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 (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字母底数还需讨论 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 二.不等式 18.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19.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20.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21.解含参数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的单调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22. 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定义域及值域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用不等式表示. 23. 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即a>b 三.数列

高一数学下难题突破

选择题难题突破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函数6(3)3,7, (),7. x a x x f x a x ---≤?=?>?若数列{}n a 满足()()n a f n n N *=∈,且{}n a 是递 增数列,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9,34?????? B .9,34?? ??? C .()2,3 D .()1,3 试题分析:因为()()n a f n n N *=∈,{}n a 是递增数列,所以函数 6 (3)3,7(),7.x a x x f x a x ---≤?=?>?为增函数,需满足三个条件 () ()30 178 a a f f ?->? >??

高中数学重难点总结(强烈推荐)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前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高三数学知识点重难点梳理最新5篇

高三数学知识点重难点梳理最新5篇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高三复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_.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 则am+an=ap+aq(m,n,p,q∈N_.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_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_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

高中数学重难点图表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 以上必修是高中生必学的,选修部分安排如下: 理科学习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文科学习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最新高中数学难点突破_难点28__求空间距离

1 难点28 关于求空间距离 2 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3 面的距离为基础,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 4 ●难点磁场 5 (★★★★)如图,已知ABCD是矩形,AB=a,AD=b,PA⊥平面ABCD,PA=2c,Q 6 是PA的中点. 7 8 求:(1)Q到BD的距离; 9 (2)P到平面BQD的距离. 10 ●案例探究 11 [例1]把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AC折起成直二面角,点E、F分别是AD、12 BC的中点,点O是原正方形的中心,求: 13 (1)EF的长; 14 (2)折起后∠EOF的大小. 15 命题意图:考查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解决 16 立体几何问题,属★★★★级题目. 17

知识依托: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及数量积公式. 18 错解分析:建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必须保证x 轴、y 轴、z 轴两19 两互相垂直. 20 技巧与方法:建系方式有多种,其中以O 点为原点,以、、的方21 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最为简单. 22 解:如图,以O 点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设正方形ABCD 边长23 为a ,则A (0,- 22a ,0),B (22a ,0,0),C (0, 22a ,0),D (0,0, 2 2a ),E (0,-24 42a , a ),F (42a , 4 2a ,0) 25 21| |||,cos ,2||,2||8042)42)(42(420) 0,4 2 ,42(),42,42,0()2(23 ,43)420()4242()042(||)1(2 2222-=>=<== - =?+-+?=?=-==∴=-+++-=OF OE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EF a a a a a 26 ∴∠EOF =120° 27 [例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A 1C 1与AB 1间的距离. 28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求法,属★★★★级题目. 29 知识依托: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可求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或转化为求线30 面距离,或面面距离,亦可由最值法求得. 31 错解分析:本题容易错误认为O 1B 是A 1C 与AB 1的距离,这主要是对异面直32 线定义不熟悉,异面直线的距离是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相交的直线上垂足间的33 距离. 34

2021年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

第1章集合与函数 欧阳光明(2021.03.07)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 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 概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 集与并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 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 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2.1函数的概念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 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定义资料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集合的含义 一、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元素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或数学表示。 2、集合的定义: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 3、准确认识集合的含义 (1):集合的概念是一种描述性说明,因为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这与 我们初中学过的点、直线等概念一样,都是用描述性语言表述的. (2):集合含义中的“元素”所指的范围非常广泛,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 的、触摸到的、想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或一些抽象的符号等,都可以看作“对象”,即集 合中的元素. 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常用数集的记法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 (2)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 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1)自然数集:N(2)正整数集:N*或N(3)整数集:Z(4)有理数集:Q (5)实数集:R 3、对∈和?的理解 (1)符号“∈”“?”刻画的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两种结果. (2)∈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形如R∈0是错误的. 题型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例1](1)下列各组对象:①接近于0的数的全体;②比较小的正整数的全体;③平面上到 点a的距离等于1的点的全体;④正三角形的全体;⑤2的近似值的全体.其中能构成集 合的组数是(B) A.2B.3 C.4 D.5 [解析](1)“接近于0的数”“比较小的正整数”标准不明确,即元素不确定,所以①②不是集合.同样,“2的近似值”也不明确精确到什么程度,因此很难判定一个数,比如2是不是它的近似值,所以⑤也不是一个集合.③④能构成集合. [活学活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小明身高 1.78 m,则他应该是高个子的总体这一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B.所有大于0小于10的实数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该集合有9个元素 C.平面上到定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__函数中的综合问题含答案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 函数中的综合问题 函数综合问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内容之一,一般难度较大,考查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本节课主要帮助考生在掌握有关函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基本解题技巧和方法,并培养考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难点磁场 (★★★★★)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对任意实数x 、y 都有f (x +y )=f (x )+f (y ),当x >0时f (x )<0且f (3)=-4. (1)求证:f (x )为奇函数; (2)在区间[-9,9]上,求f (x )的最值. ●案例探究 [例1]设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其图象关于直线x =1对称,对任意x 1、x 2∈[0,2 1 ],都有f (x 1+x 2)=f (x 1)·f (x 2),且f (1)=a >0. (1)求f ( 21)、f (4 1); (2)证明f (x )是周期函数; (3)记a n =f (n +n 21 ),求).(ln lim n n a ∞→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函数概念,图象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以及数列极限等知识,还考查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依托:认真分析处理好各知识的相互联系,抓住条件f (x 1+x 2)=f (x 1)·f (x 2)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错解分析:不会利用f (x 1+x 2)=f (x 1)·f (x 2)进行合理变形. 技巧与方法:由f (x 1+x 2)=f (x 1)·f (x 2)变形为) 2 ()2()2()22()(x f x f x f x x f x f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 解:因为对x 1,x 2∈[0,21],都有f (x 1+x 2)=f (x 1)·f (x 2),所以f (x )=)2 ()22(x f x x f =+≥ 0, x ∈[0,1] 又因为f (1)=f (21+21)=f (21)·f (21)=[f (2 1 )]2 f (21)=f (41+41)=f (41)·f (41)=[f (41)]2 又f (1)=a >0 ∴f (21)=a 21 ,f (4 1)=a 41 (2)证明:依题意设y =f (x )关于直线x =1对称,故f (x )=f (1+1-x ),即f (x )=f (2-x ),x ∈R . 又由f (x )是偶函数知f (-x )=f (x ),x ∈R ∴f (-x )=f (2-x ),x ∈R .

全国百强名校 ”2020-2021学年高三数学重难点训练 (91)

第一讲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高考导航] 1.对等差、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考查,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利用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建立方程组求解. 2.对等差、等比数列性质的考查主要以客观题出现,具有“新、巧、活”的特点,考查利用性质解决有关计算问题. 3.对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主要出现在解答题的第一问,是为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而准备的,因此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考点一 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 a n =a 1+(n -1)d ; S n =n (a 1+a n )2 =na 1+n (n -1)2d .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 a n =a 1q n -1(q ≠0); S n =????? na 1(q =1),a 1(1-q n )1-q =a 1-a n q 1-q (q ≠1).

1.(2019·大连模拟)记S n 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a 4+a 5 =24,S 6=48,则{a n }的公差为( ) A .1 B .2 C .4 D .8 [解析] 由已知条件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可列 方程组,得????? 2a 1+7d =24, 6a 1+6×5 2d =48, 即?? ? 2a 1+7d =24,2a 1+5d =16, 解得?? ? a 1=-2,d =4, 故选C . [答案] C 2.(2019·济南一中1月检测)在各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中,S 2=9,S 3=21,则a 5+a 6=( ) A .144 B .121 C .169 D .148 [解析] 由题意可知, ?? ? a 1+a 2=9,a 1+a 2+a 3=21,即?? ? a 1(1+q )=9,a 1(1+q +q 2)=21, 解得?? ? q =2,a 1=3 或????? q =-23, a 1=27 (舍). ∴a 5+a 6=a 1q 4(1+q )=144.故选A . [答案] A 3.(2019·广东珠海3月联考)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a 2+a 7+a 9=15,则S 8-S 3=( ) A .30 B .25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