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

(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

(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

(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

(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1.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

(2)教育功能

(3)社会管理功能

(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

(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

(2)费用较低

(3)可研究历史现象

(4)适合做纵横分析

缺点:(1)许多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

(2)受隐私和保密等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

(3)部分文献资料缺乏标准化的资料,难于编录和比较分析

5.统计调查需要遵守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2)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3)完整性原则,数字与情况要相结合

6.普查的原则:

(1)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

(2)正确确定调查期限、选择登记时间,并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3)严格筛选调查项目,定义明确

(4)普查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于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及期规律性

7.普查的优缺点:

(1)优点:在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资料全面系统,数据一般较准确

(2)缺点:工作量大,时间性强,组织工作复杂,调查内容有限,易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

8.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1)优点: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事物作教深入的研究

(2)不足:典型的选择容易受主观意识的诱导,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易收到较多的质疑

9.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选择研究题目、初步探索、建立研究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工作)

(1)实施阶段

(1)总结阶段(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10.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

(1)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2)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

(3)为深入的统计分析作准备

(4)便于保存调查资料

1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1)着重点不同

(2)依据不同

(3)手段不同

(4)学科基础不同

(5)结论表述不同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人口:是指特定区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4.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5.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6.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7.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8.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9.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10.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吸收的过程。

11.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与心理上的震撼。

12.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

13.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14.文化自觉性: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1.社会的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本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自然资源的无限性

(3)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4)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

3.环境的功能:

(1)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2)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

4.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5.我国人口问题: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6.文化自觉的内容:

(1)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2)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

(3)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3.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4.再社会化: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5.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6.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成为文化反哺。

7.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8.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9.互联网:是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信息系统。

10.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11.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1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或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14.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15.开放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16.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17.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利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18.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

1.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

(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2.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

(2)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3)有助于青少年更好的了解社会规范

(4)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

3.社会角色的涵义: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3.社会角色的类型:

(1)根据人们获得角色方式的不同分为:先赋角色(先天性)与自致角色(后天努力)

(2)很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分为: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3)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4.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2)中国人的社会化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2.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以暗示者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3.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4.交换: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5.合作: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6.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形式。

7.冲突:是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8.调适:是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境加以适应的过程。

9.符号: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的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

10.语言: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

11.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12. 强关系网络: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13.弱关系网络: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14.社会资本:指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

二、填空

1.暗示的分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2.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3.交换的构成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

4.交换的类型:物质的交换、非物质的交换。

5.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契约式合作。

6.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

三、简答

1.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模仿可以让个体较为方便地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景

(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2.调适产生的原因:

(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3.社会网络的形态:

(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4.社会资本的分类:

(1)以布朗为代表分: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2)根据社会资本的性质分:同质性社会资本和异质性社会资本

(3)罗伯特·科利尔把社会资本分为: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婚姻:是家庭建立的基础,家庭一般是从婚姻开始的。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3.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4.主干家庭:指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5.联合家庭: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6.“失独”家庭:指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

7.同性恋家庭:指同性恋者因婚姻压力选择同性婚姻的家庭。

8.丁克家庭:指“无孩家庭”,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人群。

9.留守家庭:指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

二、填空

1.家庭的基本关系: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2.婚姻和家庭一样有它自身的自然属性,婚姻又是一种社会行为。

3.家庭的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

4.家庭的特殊类型:重组家庭、“失独”家庭、同性恋家庭、丁克家庭、留守家庭。

5.符号标识:△表示男性,○表示女性,=表示婚姻关系。

三、简答

1.家庭的特征:

(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即他们并不都干同样的事

(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即他们相互为对方办事

(4)他们分享许多事物,如吃饭、性生活、居住

(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某种权威,又对孩子有义务

(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相互保护、相互帮助

2.家庭的功能:

(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人口再生产功能

(4)精神生活功能

(5)教育功能

(6)抚养、赡养功能

3.家庭形态的变化:

答:从总体上看,家庭形态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作为补充的格局。在城市夫妇核心家庭比重上升,就全国而言老年人夫妇核心家庭增幅加大,主要表现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离婚率上升、家庭类型多样化。

4.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1)性观念多元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

5.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社会舆论压力导致离婚人群增多

(3)离婚手续的简化

(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不能认可和接受忍让、郁闷过日子

(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

(6)在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离婚低龄化和结婚时间不长就离婚的“昙花婚姻”明显增多

(7)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由于夫妻一方网恋对婚姻的破坏作用继续显现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参照群体: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3.大群体: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

4.小群体:指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5.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制度化的群体。

6.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

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7.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行为。

二、填空

1.初级群体的类型:家庭、邻里、伙伴群体。

2.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3.合法性统治类型包括:超凡魅力型、传统型、法理型。

4.集体行为的特征: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非制度化。

三、简答

1.群体的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初级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

(2)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组织沟通形式:

(1)从沟通信息的方向上看,分为:纵向沟通、横向沟通

(2)从沟通的性质上看,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4.科层制的特征: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5)照章办事

5.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

优点: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缺陷有:(1)形式主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境

(4)人情味欠缺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6.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2)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人际关系,反对把人看作“会说话的机器”。

7.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

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形式、领导当时和行动方式。

8.超“Y”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

(2)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教育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知识技能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2.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变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劳动。

3.福特主义:指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

4.后福特主义:指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

5.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6.失业率: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是准确描述就业形势的关键性指标。

7.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

8.炫耀性消费: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二、填空

1.教育类型:(1)从教育发生的场所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分:生存教育、地位教育

2.劳动的类型:(1)根据是否有劳动报酬分为:有薪劳动、无薪劳动

(2)根据消耗体力还是脑力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3)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分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3.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残余性失业

三、简答

1.学校教育社会功能:

显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选拔的功能、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潜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减少就业压力、社会控制的功能

2.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1)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互相隔阂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

(2)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它要求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在教师的监管下整天学习强制性的课程,是“没有快乐的机构”

(3)除常规的至少传授之外,学校还传授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宣讲——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成长为社会人做准备,学校中不传授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校外学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4)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与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本来的意义3.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的基本观点:

(1)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并非一定存在较低的职业预期和自我能力认知,即心甘情愿的成为社会的下层(2)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通常拥有不错的实际生存能力

(3)由劳工子弟组成的男生群体(哥们儿)拥有自己的亚文化

(4)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劳工子弟们也不认同学校的主流社会价值,而是欣赏蓝领文化,并选择其作为求职意向

(5)他们在成年后可能意识到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意义,并开始教导下一代接受主流教育观念

4.劳动的意义:

(1)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劳动具有经济意义

(3)劳动具有社会意义

(4)劳动具有文化意义

5.影响求职成功的因素:

(1)人力资本(2)社会网络(3)社会制度(4)社会偏见

6.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

在现实中,从来没有真正产生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完整、统一、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往往呈现出一种分割状态,常见的一种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高收入、高福利、职业发展前景好,教育回报率高,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几乎没有福利待遇、流动性大、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教育回报率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市和农村,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城市职工。

7.消费社会的特征:

(1)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

(2)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

(3)消费主义盛行

8.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

目的:(1)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作准备

(2)配合学校教育,使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正常发展

内容:培养卫生习惯、传授基本的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发展语言能力、发展个性、兴趣和爱好等。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3.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4.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结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二、填空

1.同心圆理论:伯吉斯把城市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第一环是中心商业区,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较高级住宅区,第五环是高级住宅区。

三、简答

1.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2.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首要)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的功能

3.农村社区的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4.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能利、理性化和肤浅化

(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5.社区发展的原则:

(1)民主的原则

(2)民众需要的原则

(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6.当前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章城镇化

一、名词解释

1.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使城乡融合的过程。

2.城市群: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二、填空

1.

2.

三、简答

1.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

(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

(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2.城市群的分类:

(1)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分为:超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三级城市群

(2)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

(3)从中心城市的角度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多核城市群

3.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为平稳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1958-1977)为大起大落阶段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4.中国城市群演进中面对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5.小城镇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2)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

(3)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不平等:广义是指社会差别,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狭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2.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3.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的社会等级制度。

4.种族:又称人种,指在体制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

5.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

6.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7.社会分层: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不均等分配。

8.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外一种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二、填空

1.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卢梭。

2.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分层研究。

三、简答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1)上层有产阶级,即在财产占有上具有巨大优势的阶级

(2)优势职业阶级,即在市场处境中具有优势的阶级

(3)小资产阶级,即在财产和市场处境这两个方面具有一些优势但又不明显的人

(4)工人阶级,他们从事的工作往往只需要非常简单的技能培训,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市场处境居于弱势。

最新自考社会学概论00034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全国2015年10自学考试00034《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答案请私信我或者百度搜自考一点通 一、单顶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A. 社会和自然 B.秩序和进步 C.结构和稳定 D.发展和变迁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3. 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社会批判理论 B.激进主义理论 C.社会有机体理论 D.后现代主义理论 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A.米歇尔。福柯 B.尤尔根·哈贝马斯 C. 皮埃尔·布迪厄 D. 艾尔弗雷德·舒茨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 A. 个案研究 B.文献法 C.实验法 D.统计调查 7. 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三个步骤是 A.审查、分类和汇总 B. 汇总、分类和审查 C.审查、汇总和分类 D.分类、审查和汇总 8.人口的双重属性是 A.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 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 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 9.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为 A. 文化整合 B.文化交流 C.文化合作 D.文化结构 10.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被称为 A.附属文化 B.边缘文化 C.副文化 D. 亚文化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新)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转移。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再社会化是指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式要求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之上,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社会变迁是指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努的政府组织。 社会控制(广义)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或影响。具体来说社会风险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社会结构:所谓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P77 社会: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P76 江村经济:30年代,费孝通在抗战爆发前一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后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期间,利用这些资料写出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名著《江村经济》。这本书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波动对这个乡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社会化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包括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 交换: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P115 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定量方法:定量方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P73 社会问题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角色: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成吸收的过程。 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组织: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什么事情,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观察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国家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孔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A)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孔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D ) 1-42 A.马克思 B.孔德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2019年4月答案

2019年4月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答案 1-8ACDCCDBA 14-21CBDCABAC 24-30CABAACA 31bcd 简答题 36标志着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里已有独立地位和作用的事实有(1)社会学队伍的形成。(2)学校教育的制度化。(3)学术团体的建立。(4)期刊和论著的出版。 37、6项工作:选题目、收资料、建立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培训、协作沟通 38、(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39无 40、任何社会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一个社会可以离开社会控制而求得生存和发展。(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论述题 41、从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角度看待《爸爸去哪儿》,《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类节目,在探索父母如何与儿童初期的孩子怎么相处,如何教育,一方面考验孩子在环境之中的适应能力,一方面,也考验这些初为人父的明星教育和沟通能力。角色冲突更多的是自己承担同一角色是存在的矛盾,又称为角色紧张。初为人父母,按照角色要求应当对自己的孩子给予生活照顾和价值观教育,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历程之中,起到的是基础性作用,对个人性格养成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很强作用。角色距离指的是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和角色扮演者的世纪表现常常有些差距,社会角色的内在调试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创造情景、教会其基

本知识,进行训练其社会技能。 42、(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大中小城市还比较少,缺乏连接中心城市与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之间的中间环节;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产业结构重叠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观念和实践上进行探讨和缓解。 43、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第三,发展科学技术第四,完善社会保障,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 2.1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被称为“社会学之父”。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孔德曾认为,社会现象有着自然的客观规律,但他没有将这一观点坚持到底,特别是在后期更多地从思想原则出发说明社会演变的根源,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2.2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1)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他的《法兰西内战》、《资本论》等著作都是依据直接观察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与统计资料写成的。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的重要构成,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许多西方的社会学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被可作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3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斯宾塞的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原理。(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思.韦伯。 3.1 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如下:(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理论。涂尔干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社会;(3)失范理论。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社会失范的出现,一是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二是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三是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4)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涂尔干提出五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一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二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三是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四是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五是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既要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3.2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 (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 (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 (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 (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1.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