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崇西中学黄德飞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出自新版高一历史教材第二分册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第七课“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秦统一以后,他自称“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还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修建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又滥用民力、实施严刑苛法、焚书坑儒等,违背了民意,超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因此,秦始皇是一个功过是非都非常突出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我设计了“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今天我们又学了由于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通过学习大家已经对秦始皇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对秦始皇作一番评价。

生1:我认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的。

生2: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又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秦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但是,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和直道、戍五岭等,征用数百万劳动力,耗费了大量的民力。

生4:我也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秦始皇实施一系列暴政,沉重的赋役负担、严酷的刑罚已超出了当时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生5:我不同意以上两人的观点。虽然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征发数百万劳动力,大兴土木,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秦始皇修驰道、直道、筑长城、开边移民,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师:以上几位同学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作了一番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全面考察,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功过是非。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超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同时,秦始皇为推行其政策,达到其政治目的,采用了极为残酷的手段,如“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违背了民意失去了民心。

今天,我们对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的问题讨论到此为止,以后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时要注意,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民族的融合。要客观的全面地去分析历史人物。

三、教师说课

这一节课,通过教师提出问题,经过师生间的讨论,同学们对秦始皇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初步掌握了有关评价历史人物的尺度: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全面考察。培养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的是学生讨论得不够充分和热烈。

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堡镇中学杨云云

一、研究背景

本课专题出自2007年10月第一版上海市高级中学《历史》课本(实验本)第二分册第二单元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自称秦始皇。建国之后的秦始皇为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同时,为了巩固这套新的体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因而一直有“秦皇汉武”的说法;但是同时,由于统治期间所采取的暴政,又使得秦始皇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中学历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并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本专题研究的出发点就在于此。一方面,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客观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但是对长城、文字、兵马俑等等与秦始皇有关的知识并不陌生,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他们收集资料和进行思考,便于教师的引导。

二、研究过程

师:通过对第6、7两课内容的学习,我们详细介绍了秦始皇其人其事。究竟应如何评价秦始皇呢?大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是否对此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呢?下面,请各学习小组代表发表本小组讨论结果。

A组:我用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来表达我对秦始皇的看法。我眼中的秦始皇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就,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这是何等的气魄!秦始皇的功绩还体现在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套体制成了后世封建社会政

治制度的蓝本。正因为有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我国一些大型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才能得以进行,才能屡次联合国家的力量抵御外辱、维护社会稳定,并进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融合。

B组:我们小组非常同意A组的看法,并想做个补充。秦始皇的伟大功绩还在于他为巩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这些措施,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统一文字,不仅利于文化交流,而且加强了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加强。可以说,文字是凝聚中华文明的纽带与桥梁。

C组: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暴君,他的统治给人民带来了很深的苦难。在统治期间,他不断征发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陵墓等,征用的劳动力以百万计;在男子不足的时候甚至征用妇女运输物资,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我们认为,贾谊在《过秦论》对秦始皇的责骂非常有道理:“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正是由于秦始皇的暴政,使得秦短命而亡。

D组:秦始皇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还销毁了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有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咸阳将460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这两个事件合称“焚书坑儒”,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自由。

E组:我们小组跟其他小组的角度可能略有不同。我们认为,不论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作为“家天下”的帝王,他也不希望国家灭亡。站在他的阶级立场,他有理由焚书坑儒;不能只看到他修建长城浪费了无数人力,修建长城,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正因为修建了长城才有利于抵挡外族入侵,保护群众的生活安宁;他征发兵力戍五岭,也是为了统一大业。在征战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交通补给,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师:看来我们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地对待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得相当不错。通过这节讨论课,我希望大家记住以下几点:应当历史地看

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避免绝对化,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在以后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大家一定要记住你们在今天这节课中所学到的方法。

三、教师反思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教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习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区别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塑造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强调收集资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所掌握的历史材料的正确理解,从而形成客观、公正的看法。

历史教学案例

——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

民本中学陈玉清

案例背景:

刚刚学习过《秦末农民战争》这一课,对这节课我印象深刻,因为这是我的一节公开课,本来我胸有成竹的走进课堂,对这节课的内容作了很充分的设计,也相信一定会受到我理想中的效果,但没想到发生了意外,

在讲授新课以前我出示了几张图片给同学们,有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还有骊山陵墓以及阿房宫的复原图,然后让同学畅所欲言,谈看过图片后的感受,其目的是要让同学们由此得出结论——秦始皇时代,百姓沉重的负担(赋税和徭役),但是没有想到有一个同学果然“听”了我的话,他说在图片中他看到的是让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

上的八大奇迹,由此,他的结论是古代劳动人民真是伟大,但我们更应该感谢秦始皇的英名,没有他,我们就看不到这些图片。虽然他的回答出乎了同学们的意料,但是,大家的表情似乎都很买账,我的笑容有点尴尬,但很快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我必须抛弃原先的计划,而要被他牵着鼻子走了。于是,我重新确定了我的主题,即如何正确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并由此展开对秦始皇的评价,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将一个活生生的、全面的秦始皇展现在大家面前,当然也包括让他们“亲眼目睹”秦始皇的暴政,由此,既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对秦短命而亡原因的分析,同时大家又学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教学过程

首先就请大家谈谈你心目中的秦始皇是什么样子的吧!“你们可以引经据典,畅所欲言,我们的课堂绝对不搞思想统一、打击不同政见者”听了我的话,大家笑了,课堂的气氛开始轻松许多。以下引用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发言。

第一个发言的是我的课代表,她说“老师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阿房宫赋》,里面描述了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据说,这个阿房宫的宫殿多得秦始皇每天住一处,一辈子都住不完,还有,项羽入咸阳放了一把火,大伙三月而不灭,所以,秦始皇为了自己贪图享受,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一定不是好皇帝。”

同学2、“还有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遏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自然不说,所用手段实在是残忍之极,历史上的汉武帝也要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家怎么就那么高明,由此看来,秦始皇就不仅仅是残暴,而且还很无能。“同学3、“对,秦始皇的确是暴君,听说他发明了很多死刑,秦朝的死刑种类是最多的,有抽筋、扒皮、活埋、还有活活把人给煮死了的,听起来就毛骨悚然,比夏桀商纣恐怕都暴虐多了。”

同学4、“我觉得你们太小题大作了,历史有几个帝王不贪图享受,不贪图享受谁还当皇帝,又有几个不动用酷刑,没有点个性,怎能成就一番伟业。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并发兵南征北讨,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并且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2000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这样一位皇帝,在世界上都是响当当的,可在中国却让人骂成了暴君,而且,一骂就是几前年,今天我就要为这位千古一帝喊冤平反。”这位同

学看上去很激动,仿佛也感染了大家

同学5、我觉得我们的确不应该再叫秦始皇“暴君”了,在毛泽东的诗词里都把秦皇汉武放在一起,足以说明他的历史地位绝对不是简单的“暴”字能概括的。在我心里,秦始皇是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他,能有我们今天的世界奇迹么,他留给今天的我们太多太多珍贵的东西了,所以,毛泽东说“秦始皇是位厚今薄古的专家”。

同学6、老师,我觉得他们把秦始皇说的太完美了,而实际上,他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知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短命的王朝,在秦始皇时期农民起义就初见端倪了,农民为什么好好的要冒死起义,还不是因为活不下去,因为秦始皇太劳民伤财了,修长城、筑驰道、南征越族、北击匈奴、造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这些工程需要多少人啊,有多少人最后死在上面,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就是对秦始皇时期徭役繁重的控诉,在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里,让那么多的人长期的脱离农业生产,这个帝国就失去的存在的基础,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后面发言省略

……………………

教师总结:

老师:“今天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太精彩了,而且历史知识那么丰富,你们像个律师,说出的问题都有证据支持,“论从史出”的基本素养大家都具备了,我很感谢大家带给我惊喜。“

“其实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立体的,你们呈现的是他的不同侧面,所以,你们说的都对;但是他的任何一个侧面也都是和他分不开的,所以,你们说的又不完全对。大家同意我的观点么?”

同学齐声“同意”

那好,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才算正确,才算公正?我觉得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其次根据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要知道历史人

物的功过相比,哪一方面是更主要的。

第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人物本身置于其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不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苛求于古人。打个比方,

你不能苛求孙中山提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实行提出改革开放,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伟大。

那么课下请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来重新写一篇评论文章《我心中的秦始皇》。

课后反思:

这一课上完以后,我特别兴奋,不是因为课后各位听课老师反映很好,而是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但没有成为障碍,反而有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而更重要的是,这节课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更深切的体会了课改的新理念——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教会他们运用史学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这才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大公中学龚藕菊

一、研究背景

本课专题出自2007年10月第一版上海市高级中学课本《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试验本)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形成”和第七课“秦末农民起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政局动荡,到了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加剧烈,弱肉强食,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其中的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以后由弱变强,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王嬴政在10年的时间里陆续吞并了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史学界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我在备课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查阅了有关资料,认真研究了一番,认为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地方,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最佳切入口。

二、研究过程

教师:经过二节课的学习,有关秦朝的历史我们已经学完了,同学们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那么,怎样来评价秦始皇呢,同学们回去收集了一些资料,现在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1: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对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秦王嬴政结束了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顺应民意的。

学生2:我也赞同这一观点,秦始皇的贡献的确很大。政治上,他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创设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尽管这种制度有它的局限性,但它却成为我国列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学生3:我反对你们的观点,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十足的暴君。他的暴政主要体现在繁重的徭役负担和沉重的赋税负担。当时农民要把三分之二的收入上交国家,同时还被大批征用。修长城征用50万,戍五岭50万,造阿房宫70万,建骊山墓70万等等,短短十几年间就征用劳力三百万人,而当时秦朝总人口也只有2000万人。所以往往丁男不足,就征发女子承担转输的苦役。

学生4:我同意这一观点。秦始皇时的法律也是名目繁多,酷刑有死刑、徒刑、连坐等

12种,光死刑就有车裂、枭首、蒸煮等20种。期间还出现了“焚书坑儒”这样的悲剧。

学生 5 :我认为当时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防止匈奴的进攻,戍五岭是保卫边疆,他的问题就在于过分了一点。至于造阿房宫之说,我国科学家最近称五年考古没有发现传说中的阿房宫,它的真实性还有待研究,别的更是无从谈起。就此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有些断章取义。

学生 6 :我还想补充两点,就是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秦统一以后,秦始皇下令制定出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化的文字,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与统一文字之同时,秦始皇颁行统一的货币制度。规定圆形方孔钱成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货币的统一,一方面方便了中央政府对各地财政的管理,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各地的商品交流。与此同时,秦王朝又把原来商鞅变法时所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全国,并颁发诏书,强令统一度量衡。所以说秦始皇是有功劳的

教师:上述同学的评论相当精彩,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评价历史人物我们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防止以偏概全;要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我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总体评价是肯定为主。秦始皇对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一中国;二是开创了中央集权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秦始皇的“过”主要体现在滥用民力,超过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由于不堪忍受无休止的徭役、兵役和苛捐杂税的压迫,人民必然会产生反抗的情绪,而秦始皇一律采取重罚,这是他的另一过,也是人们称他为暴政的原因,但是根源则在滥用民力。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中说:“秦代政治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以使民力之逾量。”所以总的说来,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秦始皇是成功的,是功大于过的。同时,秦始皇为推行其政策,达到其政治目的,采用了极其残酷的手段,确实是一个暴君。

三、教师说课

研究性学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师生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展开专题讨论,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冲动和创新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还须进一步培养。

“百家争鸣”教学案例

城桥中学金菊香

一、背景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士、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课文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主张。关于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主要代表,很多同学对“百家争鸣”的各个流派的主张产生了兴趣,于是很想更多地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教师借助这股热情也不失时机的提出这样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分子,面对“百家争鸣”的局面,你会选择加入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假设你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统治者,你将采纳谁的思想?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可以作为学生课外探究的活动内容,布置给各合作小组,使学生通过选题、收集资料对“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然后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过程:

学生1:我赞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

学生2:我赞同法家思想,治国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就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国,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国讲求待人温和,这种治国之道我不赞成,如果对待每个人都那么温和,那么坏人呢,社会上的恶势力呢?能因为你的温和对待而变性,改邪归正吗?

学生3:儒家和法家虽各有所长,但处于两个极端:儒家处于礼教极端,而法家则处于暴力极端。而道家,不会太礼教,也不会太过于暴力,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无不为”。它既不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像法家那样刻意强求,武力维护,只有取法自然,和谐发展,决不是消极避遁,因其终极目标仍是“治”。

学生4:过去、现在无处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虽说法治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国统一六国的呢?是法治。如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们一样是没有自由。因为毕竟每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样野性难驯的人,他们愿意服从儒家的“仁”和“礼”吗?再说说道家。虽说道家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还是在“治”。但是怎么治呢?这样顺其自然,分明是消极避遁。不用法,怎么去治理那些害群之马呢?顺其自然,你难道让那些不法之徒逍遥法外吗?

学生5:有的人说,法家的治国方法是站在暴力上,只会让国民遭受皮肉之苦。不见得吧!你不制定严格的法律管理百姓,做错了事无所谓,杀了人可以逍遥法外,偷了东西没人理睬,那样才真正让百姓叫苦不迭呢。要是用儒家那种仁慈的办法,有可能改变得了所有的人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可能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吗?

老师总结: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实行

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

《秦末农民战争》中的一个案例

崇明县三烈中学黄永超

一、研究背景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普通中学,受地理环境和近几年中招制度变革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养成一种发展的、动态的、务实的历史眼光,并以此关注现实,审视自己。

二、研究过程

我在讲述高中历史“秦末农民战争”这一课时,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供学生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秦的暴政,从而归纳出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利用历史地图,讲述了秦末农民战争和西汉建立的经过,最后设计出这样

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题:你们从本课内容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经过准备,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抢先回答: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极其伟大,但制定的法律制度过于严厉,刑罚过于残酷,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对人性的践踏和摧残。

这位学生的发言,引得全堂哄堂大笑,学生思维被激活了,想象的空间被打开了。

又有学生说:刘邦利用张良的谋略、萧何的后勤保障、韩信的善战,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这是刘邦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结果。只有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人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人性才会得到健全和发展。

第三个学生说:秦始皇在位十余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修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动力数百万人,而当时的总人口只有2000万人。可以说,秦始皇是个滥用民力的典型的反面教材,用儒家学派的说法是“仁义不施”,用现在的话说是对劳动力的极大浪费。爱惜民力,是一个统治者实施有效统治的底线,怪不得秦朝很快灭亡了。

还有同学说:“前几天的《文汇报》上说,秦始皇没有建造过阿房宫……

我想,前面三个学生的回答,和我们学校正在开展的生命教育活动有某些暗合之处(也许是无形之中的渗透吧),就把它记录下来,供大家指正。

三、教师反思

本案例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拓展了教材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批判、质疑和思辨能力。在教学中,师生都会发现许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因为学生只会对那些能够发表自己观点、展现自己独到见解,有发挥余地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作为研究性课题展开教学,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命教育案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生命教育”之花让历史课堂芳香四溢

上海市崇明中学朱幸福

(案例背景)

许久以来,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历史学科在民族精神教育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至高的“主角”地位,而往往忽视了历史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显性地位和功能。《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教育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初中的生命科学、科学、思想品德、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高中的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纲要”的颁布肯定了历史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崇明中学作为上海市生命教育的实验示范基地,更注重研究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作为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历史教师更应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这场大研讨中来。

(案例过程)

2007年12月10日,朱老师在高一某班执教《秦末农民起义》。

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自称“始皇帝”,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其一手创建的王朝却“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昙花一现,综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讨论)

师: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1:我们小组认为,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不会审时度势。

师: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采用法家的治国主张,使秦国迅速强大,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商鞅虽死,其法尤存”,所以说法家理论适应并促成了秦灭六国,然而秦朝建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可秦始皇却不会变通,焚书坑儒,一味信赖法家的集权、专制和严刑峻法的主张,结果引发民怨,加剧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淹没。

师:史论结合,分析得很透彻,还有别的更多的思考吗?

生2:我们小组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秦朝统治者横征暴敛,滥用民力,施行暴政。

师:能用史实说明吗?

生2:修长城、筑驰道、守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

师:能有具体数据说明“滥用民力”吗?

生2:具体数据没有,工程这么浩大,其征用的民力可想而知!

师:我查了些资料能帮助你说明这个问题。出示材料:

赋税:田赋+户赋+杂税;丁役:“十五始,六十免。”;一生中“正率一年,屯书一年。”;一年中“更卒一个月”;“丁男被甲,丁女转输。”

——参阅《汉书·食货志》阿房宫征发70万人、骊山墓征发70万人、长城征发50万人、守五岭征发50万人、蒙恬北击匈奴征发30万人、杂役征发30万人

——参阅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师: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获得哪些信息?

生:统治者横征暴敛、奢侈无度、不顾百姓死活;民不聊生、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师:秦朝的暴政还有别的体现吗?

生3:刑法严酷

师:能举些例子吗?

生3: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派人修订了《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

生4:秦朝的死刑很多,我记得有车裂,商鞅就是被车裂而死的。还有腰斩,把人拦腰砍断。

生5:还有刺字。

生6:还有枭首,把头砍掉,然后把头挂起来给人看。

生:哇,好残忍阿……

师:还有比这更残忍的吗?出示材料:

秦朝刑罚有:死刑徒刑肉刑笞刑连坐等12种。死刑有:戮弃市枭首车裂腰斩剖腹剥皮蒸煮等近20种。

——参阅《中国法制史》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行至搏浪沙,为盗所掠,乃会天下大索十日。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遇盗,关中大索二十日。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儒生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坑杀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有人在东郡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尽取石旁居者诛之。

——参阅<<史记·秦始皇本记>> 师:解释弃市、剥皮、蒸煮。

生:啊!……啊!……

师:看了以上材料,大家有何想法?

生7:秦始皇是个暴君,太残忍,真不愧“千古暴君”的称号!

生8:太残忍了,草菅人命,秦朝的老百姓太可怜。

师:由于统治者的一己私欲,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最终天怒人怨,大家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生:哦!听过!

师:最终孟姜女投海自尽,随丈夫而去!长城也为之动容,不满统治者的暴政!在这种暴政的统治下,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命权都很难保证,何谈安居乐业?!最终官逼民反!首先揭竿而起的是谁?

生:陈胜、吴广!

师:出示材料: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生9:陈胜、吴广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来人民不满暴政的强烈愿望。

生10:这句话表达了陈胜、吴广不满现实,敢于同命运抗争!

生11:我认为陈胜、吴广太过理想化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似乎不太可能,他们最终还是被秦二世给绞杀了。

生1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正因为当时等级森严,似乎不可能改变命运,然而更体现了陈胜、吴广史无前例的抗争精神,何况历史一再证明:幸福从来都是靠自己争取的!虽然他们最终失败,然而毛主席也教导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秦朝还是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生:大笑

师:星星之火,你指的是?

生12:继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各地反秦起义闻风而起,六国贵族后裔也纷纷拥兵称王。

师:在众多的起义大军中,哪两支最为突出?

生:刘邦和项羽!

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曾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起之秀刘邦和项羽又有何惊人之语呢?

生13:教材32页有记载:刘邦“大丈夫当如此”;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师:很好,雄心壮志可见一斑阿!最终谁取而代之?

生:刘邦!

师:刘邦还有一句名言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知道吗?

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师:出示以下名字:秦始皇、胡亥、赵高、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你最愿意自己是他们当中的谁呢?

生14:我想做秦始皇!

生:啊?哈哈……

师:贪图他的权势?

生14: 不是,如果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我就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爱民如子,做个流芳百世的好皇帝,成为以后各朝帝王的典范!

师:我还以为你贪图他的权势的,没想到你还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啊!

生:随后同学兴致高涨,纷纷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很好,大家都讲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强烈愿望,有人要做秦始皇;有人要做刘邦;有人要做项羽;有人要做陈胜、吴广;连赵高都要有人做:让他“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可是,我发现咱们班有几人同学,始终没有举手表态,我想知道他们的想法?

师:走进一个未发言的同学。你能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15:老师,你给的那些历史人物要么是帝王,要么是将相,都是载入史册的,名见经卷的。然而,不管在哪个时代,更多的不是这些少数的杰出的人物,而是那些平凡的名不见经卷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当帝王将相,我觉得当个平凡的人也挺好,所以我没做出选择!

师:哦!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问题吗?

生:若有所思……

师:我很同意他的观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固然杰出人物可能贡献更大。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封王拜相,现实社会需要分工。将来在座的各位有的可能从事高级行政领导,有的可能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但是不管做什么,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当皇帝者当如何为?当将相者当如何为?当百姓者当如何为?这才是历史的真谛所在啊。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啊!远大的理想固然可贵,可立足现实也同样弥足珍贵啊!

……

(案例反思)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他坚信人类的生命情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作出结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历史知识的传递与情感、态度的培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实现情感目标的渗

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情感。

反观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从历史学科角度还是从渗透生命教育的角度而言,本节课都是十分不成功的:形式过于僵硬,为了“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摆脱不了说教的窠臼,因而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第一、教师要牢固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自觉的日常教学行为。第二、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课程资源,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第三、教师要善于拓展生命教育的学科渗透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在体验与感悟中让学生获得生命教育,克服单一而枯燥的说教渗透。

两纲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重大的研究课题,期望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同仁能总结出更多的可供参考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从而很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更好地凸现历史学科的价值。

昭君出塞之我见

崇明县大新中学顾勤凯一、研究背景

2007版上海高一历史新教材第二分册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第9课《汉武帝时代》中有秦、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但不完全。课上我作了一些补充。刚介绍完“昭君出塞和亲”同学们就七嘴八舌议论开了。王昭君,一个宫廷女子,主动请缨与匈奴和亲,远嫁塞外后两民族竟然化干戈为玉帛,往来频繁而密切,边疆获得了60年的和平。原中国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作诗一首:“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昭君出塞和亲与汉初和亲的结果怎么会有天壤之别呢?昭君真的那么神奇、那么伟大吗?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觉得这是一个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时机。学生素质还不错,有不少学生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经常翻阅历史资料,写的历史小论文也很有质量。而且高一年级也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因此,我想把“历史”与“研究性学习”这两门学科进行整合与渗透,设计了《昭君出塞之我见》这个课题,想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研究过程:

师:上节课同学们对昭君出塞和亲的成功议论纷纷,下课之后又搜集了许多资料,这节课就请同学们畅所欲言阐述各自观点。

生1:我们几个同学一致认为昭君出塞和亲是成功的,昭君很伟大,很了不起。

一、据《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载:"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以良家女入选掖庭的王昭君得知此事后,"乃请掖庭令求行"(《后汉书·南匈奴传》)。"自愿请行"这一超出一般人想象的举动,惊呆了后宫佳丽。王昭君以一个弱女子的远见卓识、胸襟抱负,以一个女子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和平使者”使命,其勇气与胆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起。二、昭君出塞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按照胡俗,单于死后,为了政权的正常延续,其妻应嫁代立皇位的前阏氏之子。昭君当时不愿意,因有违汉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所以上书求归,汉成帝接奏后复旨"敕令从胡俗"(《后汉书·南匈奴传》)。于是昭君领旨,复为后单于阏氏。从这一事情可以看出,昭君的和亲对她而言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肩负着国家的利益和汉匈两个民族永结和好的崇高使命,她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重,才有二嫁匈奴的和亲。这一举动了不起。原中国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作诗一首:“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和亲",在汉朝是一件常事。在昭君以前有,在昭君以后也有。尽管有的也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基本上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能长治久安。唯独王昭君和亲后"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语)。

生2:我也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昭君容貌美丽、举止大方、通情达理,深得呼韩邪单于敬重,被封为“宁胡阏氏”,表示通过这次和亲将与汉朝建立永远安宁的关系。汉元帝也很高兴,特地将年号改为“竟宁元年”,表示从今以后汉匈两族永远和平相处。和亲效果果然不错,自昭君出塞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王昭君,和平的使者;王昭君,和平的象征。

生3:我不完全同意两位同学的观点。诚然,昭君出塞和亲后是出现了两族友好和平的局面,对昭君出塞的作用应肯定。但这一局面的取得并非昭君一人造就的。经过汉初“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了,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三次反击战,最终基本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匈奴再也没有多大力量南下骚扰了。

所以我认为不应以昭君出塞的作用来贬低或抹杀西汉军队战场上的功绩和前人的功绩。

生4:我也认为不应过分夸大昭君出塞的作用。经过汉武帝三次打击后匈奴力量已大为削弱,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没有彻底解除。在汉宣帝时期,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权,无疑这又进一步削弱了匈奴的力量。呼韩邪单于在汉朝政府支持下夺得了政权。此后,呼韩邪主动归附汉朝并提出做汉朝女婿的意愿。就是在这种匈奴衰落主动和亲的历史情况下才出现昭君主动请缨出塞和亲的。因此,匈奴的衰落为这次和亲成功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时势造英雄,时势造美女,即使没有王昭君,也会有张昭君、李昭君去和亲的,和亲的结果也会是一样的。

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非常激烈,对昭君和昭君出塞作了详尽地分析和评论。接下来我谈一下我的看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评判它。昭君出塞和亲的成功跟昭君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这是和亲成功的主观因素。昭君人美,心灵美,办的事更美。她自请出塞和亲,面对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与匈奴人民一起构建美好的家园,表现出了勤劳、勇敢、正直、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她带着对祖国和汉匈两族人民的爱而走出汉宫,以自己的善良、真诚与爱心,融化了异域的隔膜,获得了人民的尊重,表现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少数民族的博大爱心和宽广胸怀。出塞和亲,使汉匈化干戈为玉帛,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但历史不是个人创造的。我们在肯定昭君英雄人物功绩的同时,还应看到和亲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客观因素。一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三次反击战。正由于三次反击战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使和亲成功才有了可能。二是匈奴内讧而衰落。汉宣帝时期,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互相残杀,力量大大削弱。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主动归附汉朝,亲自到长安朝见宣帝。汉元帝时期,呼韩邪主动提出和亲,汉元帝为了两族友好顾全大局同意和亲,于是就有了这一段佳话。所以,匈奴的衰落,汉朝统治者的明智为和亲的成功提供了条件。因此对昭君出塞和亲应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因为时间关系,这一次讨论就到这里,同学们下课后可以再做认真思考,把你的所思、所想写成历史小论文,互相交流。

三、研究反思

历史问题的发现来自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系、比较和思考。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广了、深了,探究的能力也有了提高。但学生的相互合作交流还欠缺些。

汉武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帝王?

上海市崇明中学陆菊花2007年12月20日,在崇明中学教学月公开展示课上(我上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9课《汉武帝时代》),当我讲到长期以来对于汉武帝的评价可谓是众说纷纭时,顿时课堂上热闹了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们小组认为,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颁布推恩令,巧妙地解决了困扰汉王朝多年的同姓诸侯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发动大规模对匈奴作战,有效缓解了匈奴对汉王朝边境地区的威胁,为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适应加强统治的需要,改变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效率;扩大了国家的疆土和统治范围,历史上第一次将西域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范围。

生2:我也同意他们的观点,汉武帝的确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有史为证,请大家听好,我读给大家听一段史学家班固的评价:“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 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生3:我们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暴君,他穷兵黩武,在位54年,与匈奴战争44年,导致汉武帝晚年,国力消耗殆尽,人民起义不断爆发。再有他的统治非常残暴,汉武帝一朝一共用了13位丞相,6位死于非命。封建社会当官的人,一生中能做的最高的官,就是相国。但是汉武帝中后期,要谁当相国,谁都吓得要死。公孙贺是汉武帝时期的抗匈名将,他的妻子是卫子夫的姐姐,既是高官、又是名将、还是皇亲,汉武帝任命他做相国,他竟然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他的哭声也让汉武帝潸然泪下,当然,汉武帝最后还是一咬牙走了。干了十几年,公孙贺全家灭族。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 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随时调动。中央政府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但是一个人有功就会有过,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作为一个专制主义的统治者,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他焚书坑儒,刑法苟暴,滥用民

秦始皇功过辩论赛-功(1)

秦始皇功: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 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 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1班 姓名:龚坤 学号:2010011378 2011年5月21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在满清快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充满了历史争议,是非功过都有人评议的人物,他就是曾国藩。在满清的最后岁月里,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广大人民与清王朝的矛盾,其中又还夹杂着清朝内部自身的矛盾,而我们在评议各种历史的时候,都无可避免地谈到曾国藩。 首先看一下曾国藩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大事件。第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历史的背景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农民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具有正义性,因此我们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来评论曾国藩的时候,他首先就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给人一种“刽子手”的形象。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就算曾国藩不出面镇压,仍然会下一个曾国藩出来,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因此在这件事上对曾国藩的批判和怪罪是不公平的。第二,他是中国近代史的发轫者。他最初发起洋务运动,他说:“发展洋务,制造炮舰为中国自强之本”。他开设中国第一家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他与李鸿章合办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同时还派员出洋购买制造之械,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同时派人出国深造,积极建设海军,是我国海军空前强大,可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不可非议的领军人物和先锋。第三,在对外关系上。这也是现在史学界争论最大的地方。首先是“借夷兵助剿”,实际资料显示当时的曾国藩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说:“外夷之助中国成功后,每多意外要求”才使开始清政府勾结英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成功,只是后来形式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可见勾结外国镇压一

论曾国藩的功与过

(个人原创,完成于2006年11月29日) 浅谈曾国藩的功与过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在仕途上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功过让世人争论不休。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民族罪人,好名失德的伪君子。但也有人对他的评价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不过在还没有定论之前,让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曾国藩进行分析吧: 在思想文化方面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但曾国藩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那群愚昧无知、痴人说梦的顽固派面前,则算是一个有识之士了。他不仅看到了西方的长处,而且敢于承认,敢于学习。他虽然出于儒者的本质及对清王朝的尊重,说:

曾国藩之数字箴言精华版

曾国藩之数字箴言精华版 曾国藩是位杰出的理论家,他一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修身 四课: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慎独”指一人独处,无人管束时尚能严格要求自己。曾曰:“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主敬”讲人的精神状态,状态好坏,直接决定事业的成败。“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求仁”在儒家极为重要,曾曰:“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习劳”与勤劳而后憩息同样内涵,即以劳动来换取社会的认同,抨击不劳而获。“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天道三恶: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贰。 为人之道四知:知命、知礼、知言、知仁。 知命,就是懂得命运,告诉人要识时务,面对现实,要了解与顺应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而不应与之违背,明确人生的道义与职责;知礼,就是懂得礼法,维护社会秩序,然后才能立足于社会;知言,就是如果不懂得分析辨别别人的言论,就无法认识了解他人;知仁,曾国藩自己解释: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也。立者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达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诸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故吾于三知之外,更加“知仁”。 凉德三端:闻人有恶德败行,听之娓娓不倦,妒功而忌名,幸灾而乐祸,此凉德之一端也;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君,子受命于父,而或不能受命,居卑思尊,日夜自谋置其身于高明之地,譬诸金跃冶而以镆邪干将自命,此凉德之二端也;胸苞清浊,口不臧否者,圣哲之用心也,强分黑白、遇事激扬者,文士轻薄之习、优伶风切之态也,而吾辈不察而效之,动辄区别善恶,品第高下,使优者未必加劝,而劣者几无以自处,此凉德之三端也。 课心课身六法:敬、恕、诚、静、勤、润。 曾讲:德成,以谨言慎行为要,而敬、恕、诚、静、勤、润六者,缺一不可。敬,是庄敬,恕,是宽恕、仁厚之意,诚,是诚信,静,是心静,无私心杂念之意,勤,是勤劳,润,无

论秦始皇为政的功过得失

论秦始皇为政的功过得失 法律与行政学院15法学02 林子铿 秦始皇其人其政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为政的其功其得 用一句从初中就在历史课本出现的一句话来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了人民的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必修一岳麓书社),不得不说秦始皇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其功德不可埋没。 首先,秦皇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中国,“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杜牧),秦始皇扫六合,从此把像《左传》所记载的“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那般的争夺领土,甚至“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的地步。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意义就是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秦始皇的第二个功劳莫过于“废封建,置郡县”。封建,也就是封邦建国。一改宗法分封制为郡县制。秦始皇所创新制,可以说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的宗法制的羁绊和模式,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张传玺)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在地方的行政区域分为郡县两级,基层分乡、亭、里。这种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以后西汉武帝的推恩令、宋代的杯酒释兵权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提供了借鉴。 秦始皇的第三个功劳就是他设立的专制主义。皇帝制,皇帝是国家的元首。秦始皇认为他自己功过三皇五帝,因此称为皇帝。三公九卿制,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检察百官,九卿分管庶政。秦始皇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大大的加强了专制主义,一定程度稳固了当时的政治,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也为日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等提供了借鉴。

浅谈曾国藩

浅谈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也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1999年第3期(总第86期) 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马植杰 (河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要: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中国,并非个人才能所致,不过是/续六世之余烈0而已。秦统一后,虽颁布了在全国推 行郡县制的政令,但面对当时中国仍保留着封建割据状态的现实,他没有采取与民休养生息和稳定政局的措施,而 是进行史无前例的大役使、大榨取、大刑杀、大巡游、大求仙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疾苦。秦始皇的骄奢淫暴、喜阿 谀奉承的品性与/雄才大略0、/千古一帝0之称的确不相符。所以,对他的评价不宜过高,还应当更低些。 关键词:秦始皇;功绩;过失 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44(1999)03-0051-04 一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贡献 众所周知,统一国家的出现,不是只凭个别英雄人物就能做到,它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做基础的。秦中央集权封建皇朝的建立,正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春秋时期,由于铁工具的使用日益广泛,农业、手工业和交通相继发展起来,人民的经济生活自然也日益密切,这就为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强,各国统治者争夺土地、人民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兼并战争因之日益剧烈地展开。春秋时,中国还有数以百计的诸侯国,另外,散居着不少的少数民族,可是进入战国时,就只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而且在各国内部也大致消灭了旧日卿大夫专权世袭的局面,成为具有君主集权性质的新型王国。国家大了,战争规模也日益扩大,最后势必是由一个最为强大的国家统一中国,哪个国家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呢?秦国僻处西陲,经济、政治原来比较落后,可是它所受旧传统保守势力的阻碍较少。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建立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政体,变法积极推行富国强兵的耕战政策,不仅奖励本国人民积极生产,并且招徕三晋人民到秦开垦荒地,还设立军功爵,鼓励战士杀敌立功。另外,秦也招揽国外有识之士担当国家重要职任,秦官吏比较忠于职守,结党营私的现象较少,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都较东方各国缓和,所以秦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居六国之前列。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时,秦的疆域已接近其他六国疆域的总和,连当时执政的丞相吕不韦都/欲以并天下0[1],公元前237年,嬴政亲政时,李斯建策说:/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0[2]。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也说:/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0[3]可见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吞并六国,主要还是由于秦国长期以来积累的总体优势,并非秦始皇个人才能所致。 郭沫若早在1943年就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作出论断:/中国自春秋以来,由十二诸侯而成七国,无论在政治上与思想上所走的都是趋向统一的路线,而始皇乘六世的余威,处于居高临下的战略地位,益之以六国诸侯的腐败,故他收到了水到渠成的大功。0[4]这个说法是极有见解的。历代创业国主如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都善于用人驭将,身经百战,摧破强敌,平定天下。秦始皇则一直深居朝堂,从未参加过实际战斗,就此而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不过与司马炎之灭吴相类似。就他在统一前的表现而论,他一直到22岁平定嫪毒之乱后,才开始亲自处理政务。由是以观,秦始皇早年表现并非突出,他亲政以后至统一前虽有些较好表现,如虚心纳谏,择善而从,谦恭下士,遇事能讲策略,分别缓急等,但很难就此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特别是他统一之后,把历代人民用血汗和泪以及先王艰苦创业换来的统一大业,全部说成是他自己的功德,将自己吹捧为旷古未有的超级皇帝,这种表现只能显示他器小识短。1995年白寿彝等主编的5中国通史6中说:/一般对秦始皇在统一上的作用,多推崇过高,秦 收稿日期:1999-04-20 作者简介:马植杰,男,1922年生,汉族,河北定洲人。研究员,从事秦汉三国史研究。 ) 51 )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崇西中学黄德飞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出自新版高一历史教材第二分册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第七课“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秦统一以后,他自称“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还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修建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又滥用民力、实施严刑苛法、焚书坑儒等,违背了民意,超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因此,秦始皇是一个功过是非都非常突出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我设计了“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今天我们又学了由于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通过学习大家已经对秦始皇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对秦始皇作一番评价。 生1:我认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的。 生2: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又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秦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但是,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和直道、戍五岭等,征用数百万劳动力,耗费了大量的民力。

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在《曾国藩家书》中遇见曾国藩——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在那个还叫大清的时期有着一条触目惊心的伤痕,这道伤痕之大之怖,总是会让人下意识地去躲避,而躲避的最好办法就是否定。比如当时的国人,有像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奔走孙文等人,也有像呼喊着民主与自由,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热血青年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即使时至今日,还在学着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我,在每一次看到清朝晚期的历史,也会选择性的跳过或者迅速的掠过。 或许正是因为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爱着这片土地,爱着她的历史和未来,所以才会在她受到屈辱的时候难受得不能自己,所以也才有人,会去选择背负她的苦痛,在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黑暗中追根揭底,以求深爱的祖国的将来,不再走上曾经的荆棘之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翻阅距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晚清,开始去了解我们的历史。资料还原了我们真实,让我们看到晚清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的微弱的星光。那段历史原来不仅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不仅是失败的太平天国匆匆的捻军鲁莽的义和拳,不全是咸丰帝外逃慈溪卖国求荣袁世凯两面勾结,也还有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洋务运动带回来的詹天佑,中华民国总理唐昭仪,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当然,也还有那个站在历史后面的帝国一等侯爵,文学大家,思想大儒——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出生,湖南长沙湘乡人。父亲曾麟书是书塾秀才,爷爷曾玉屏虽然不是饱读诗书却也是视野开阔,曾家虽然是农耕与教书之家却也算是富裕,幼年的曾国藩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青年的曾国藩在不断地应试中考中进士来到京城,成为一名低级别军官。在京城多纨绔的环境中,曾国藩也是年少气盛,经常和一帮同学在一起吃饭闲聊,到处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差点就因此无所事事,只做京中小吏,再无所作为。后来曾麟书从家里致信曾国藩,提出了节欲,节劳,节饮食的三节要求,这才点醒了曾国藩。壮年的曾国藩拜师理学大师唐鉴,向他学习修身之法,并在大师的建议下开始了记日记。期间,他开始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步步高升。晚年的曾国藩经历了天津教案等事之后,虽然政治上有所前进,但在民间声誉上有所不齿。在他61岁那一年,有一天散布在南京西花圃的时候身感不适,由次子曾纪泽扶回书房,不久逝世。 大概总结曾的一生,少年的曾国藩活在教育书中,青年的曾国藩活在励志书中,壮年的曾国藩活在厚黑学中,晚年的曾国藩活在修身养性的书中。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银锋冷画一色天,惯看戎马笑狼烟,是非功过谁堪论?无名冢上祭流年”。曾国藩的历史功过自由历史学家,人民大众来梳理定性,而我也是只是希望能从他的人生中获取一些感悟,看到一些道理罢了。 我选择通过《曾国藩家书》来阅读曾国藩这个人,大概是觉得家书真切实际,“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以下便是我个人的一些节选和我个人的理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人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国藩自幼熟读经书,善学之理便是再明白不过了。曾之所以为大儒,大师,他较之常人不同的就是“知行合一”。其实向他人学习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能够平衡自己心态,虚心求学的人确实不多。且不论能不能够扯下面子虚心向别人请教,有时就连面对自己的老

《曾国藩传》读后感

作业题目:《曾国藩传》读后感 专业及班级:纺织1302班,纺织1304班 姓名及学号:周炎华(1310150403) 李宇江(1310150413) 具体的分工:李宇江写读后感,做PPT 周炎华课堂演讲

《曾国藩传》读后感 借着这次马克思主义概论课课外实践的机会,我和小组成员认真阅读了《曾国藩传》。作者:何国松;出版时间: 2010-01-01;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们眼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呢? 一,读书 作为曾子的后人,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生子。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在辩论中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一课的案例 【背景说明】 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功与过都非常突出的历史人物,同时还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正确认识秦始皇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第三单元专门设置了一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可以课前准备,课堂辩论;也可以课堂即兴发言式辩论。通常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是把它放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结束时进行简短的辩论,由于是在临下课前进行的,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充分的准备,内容局限于照搬教材,缺乏过程,只有结论。导致辩论流于形式。达不到通过辩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此我专门拿出一节课组织一次正式的辩论赛。这样既能够完成知识层面的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剪辑】 第一步:课前准备 一、分组 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二、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 前准备工作。 三、确定辩论过程和评价标准 1、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2、辩论的规则(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2)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3)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5.评判标准:(1)将聘请学校五位历史教师和班级中由同学们推选出的五位同学担任此次评委,评委将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程评议和监督。(2)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多媒体课件显示:上面是主题: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左边是秦始皇的画像,右边是李白《古风》中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2、把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的形式,在桌上摆上“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字样。 3、一位同学扮演秦始皇,自制冕冠,着宽大衣服,腰带佩剑 【活动开始】 秦始皇目光炯炯、威严而傲慢的走来,神采飞扬的自述:我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王泽明指导老师:党庆兰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理学大师。他以儒学思想为根基治军,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其治军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仁”,“礼”为治军之源,“忠”“信”为行军之本;二是以“勤”“恕”“廉”“明”为将帅 的武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三是“训”与“练”相结合的练军方法;四是讲求“慎战”“以主 待客”“正奇互用”的战略战术。他以思想治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蔡锷、蒋介石毛泽 东等后世革命家的治军思想都深受其影响,他们治军思想的很多方面都直接与曾国藩的治军 思想有着渊源关系。 [关键词]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熟读经史,立志要做“末世扶危救难的英雄”,更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座右铭。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实力很快发展壮大,清朝政府朝野震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临危受命,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曾国藩分析认为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弊端就是“败则不相救”。针对这一弊端,后来他以自己所学理学思想为基础,并结合军事实践建立了一支异于八旗绿营的军队—湘军。湘军在于太平军作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稳定了统治局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所以其治军思想也受到后世学人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深。曾国藩以思想之军,可谓是一种独创,与现在所提倡的创新思想相吻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一、曾国藩以“仁”“礼”“忠”“信”为治军的根本,后世革命家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治军思想深受其影响。 曾国藩为了改变八旗绿营在于太平军作战中节节败退的局面,在湘军建立之初就强调要把湘军建成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忠义之军”。○1要想使湘军内部“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就必须找到一套合理的治军方法来协调好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曾国藩以此出发,结合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礼”为治军思想之源,以使湘军有礼有序,内外和谐。他说:“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最新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毕业

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 析毕业

Foshan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 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号: 2011114101 学生姓名:丁伟昌 指导教师:马蔚彤讲师 二〇一五年五月

摘要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传统儒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成功实践者。他以宗教徒般虔诚的殉道精神去践行传统儒家修身理论,并由此养成了坚忍的性格。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将儒家思想与自己的生活感悟体验相结合形成了性命并提的天人观和格物穷理的理气观,并用来指导修身实践,最终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大业。本论文从曾国藩的修身思想及其实践入手,试图通过探讨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其实践与儒家传统修身思想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曾国藩修身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曾国藩;儒学;修身;内圣外王;践行

The analysis of the Confuc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hengGuofan thoughts Ding-Weichang Abstract ZhengGuofan is a master of China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is a successful practitioners of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outside". He takes the devout religious spirit of a martyr to the 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the ultimate success of the"three stratum Liyan immortal" big industry. Key words:Zeng Guo Fan;Confucianism;Training;Saint and Emperor;Practicing

秦始皇功过辩论

功: 1.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

中国历史人物鉴赏之论曾国藩

中国历史人物鉴赏 之 论曾国藩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班级:B10521班 学号:20104052125 姓名:刘冲

论曾国藩 曾国藩简介: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 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 著作:《曾国藩家书》,《冰鉴》,《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求阙斋文集》、《诗 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关键词:太平天国,晚清?第一名臣? 曾国藩历来是被很多人极力推崇,又被很多人所唾骂。越是有争议的人物都是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曾国藩事迹:23岁考取秀才,25岁会试落第,28岁会试中贡士,29岁谒 杜工部祠,31岁入翰林院,33岁升翰林院侍讲,35升翰林学士,37岁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39岁升礼部侍郎,42岁任江西乡试正考官,44岁任兵部侍郎,50岁任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51岁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52岁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54岁大败太平天国,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55岁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师剿捻,60岁办理天津教案,62岁卒自幼被视为神童,在朝廷为官官运亨通,从得罪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无论是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还是最后的围剿,办理天津教案,他都表现出天才的胆略与智慧,忧国忧民,是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易溺心丧志。

[作文范文]论秦始皇之功过

论秦始皇之功过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十三岁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他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名族国家;他征用民夫,修筑了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这个人,是很有争议的,有人说他好,也有人说坏。我认为,他有功,当然,过也是逃不掉的。自从秦始皇亲自处理政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就完成了灭六国之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兼并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有不少周朝诸侯,他们都不听天子号令,割据一方,互相残杀,民不聊生。于是秦始皇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面再分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由于地域差别,各处的文字、车辆大小、尺寸、升斗和斤两全不一样,秦始皇将车轮距离一律改为6尺,将文字也改革成了简便的写法,又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这些一连串的改革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贸易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人无完人,秦始皇的一些事表现出了他的残暴统治。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征用民夫,把原来的燕、

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长城,这便是万里长城。但为了修筑长城,秦国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死伤无数。后来又有两个方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批儒生也议论过他,秦始皇便把他们全部抓来审问。 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460多个儒生尽数活埋。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这件事遭到了全国人们的反对,他的残暴因此而出名。 纵观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我对秦始皇只能做这样的一个

功过是非曾国藩

功过是非曾国藩 ---读曾国藩有感 [内容摘要] 中兴名臣曾国藩,生时叱咤风云,功勋卓著;死后却成为数百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是什么让他飞黄腾达,成就一生?是什么让他大权在握,傲视群雄?又是什么,让这位不可一世的文臣名将惹来永不停息的争论?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玩笑?让我们解读这位一生传奇的人物。 [关键词] 中兴名臣太平天国是非功过 清朝末年,列强侵略,社会动乱,百姓暴乱,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风雨飘摇.中国历史运行的巨轮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一个新兴的时代呼之欲出. 正是这样的时代也是出英雄的时代,“时势造英雄”。在中国历史的这个转折点上就走出了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他们生前叱咤风云,死后亦是风光无限。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物。 “满清重臣”,“中兴名臣”,这些便是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若左宗棠是“焊将”、李鸿章是“名臣”、那么曾国藩便是“圣相”!一个“圣”字,道尽了他一生的荣耀。他之于大清便是半个江山,应该说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他的时代。那么,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名子城,又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他科甲出身,后又授翰林院检讨,开始了漫长的仕宦生涯。1847年即超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又升

授礼部右侍郎,此后九年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机枢军政大事,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而铸造曾国藩政治生涯顶峰的就是剿杀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严格砥砺自己,他一面笃于修身,精研理学,格物致知,雅好诗文,自成一格;一面又适应时势的要求,探讨解决内忧外患的治国方略,同时接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倡导洋务。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分不开的,他1853年借助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作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他治军有方,率领着他的湘军与太平天国军交战无数,终于战胜了这个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农民起义,从此名望大增,一度成为满清政府举足轻重、响当当的人物,就连李鸿章、左宗棠都喊他老师。应该说曾国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而理应为人称道的。然而似乎所有的英雄都会受到非议,曾国藩也不例外。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