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2.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虚词,会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过程

一、依据考点,例题分析(本课每一考点讲解中又包含总结规律,习题训练)

考点一:文言词语的含义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

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2.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考点二:文言语句的翻译题型:准确、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句中关键词语解释准确,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式特点,

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技巧:留、补、调、删、换例如:(师生共议)

1.弗食不知其旨:不吃,就不知道他的美味。

2.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是在译不通,才能选择意译。

考点三,如何整体感知理解文章

命题重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及写作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思想

题型: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

简答题的答题要领:带着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注意研究文章所提的信息,找准中心词、句,形成答案。

简答题: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同学们整体感知文章的时候,要做到:根据文章,简释生发。联系实际,言之有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技巧讨论作答练习

总结规律,积累方法

学生质疑,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复习,你学到了哪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本课的复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二、迁移训练,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研究》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虽有嘉肴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够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解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e)。命,《尚书》中的一种文字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

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着作,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着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表示推测。 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虽有嘉肴》教案(2)(可编辑修改word版)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 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 《虽有嘉肴》节选《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 (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 (一)读 ----- 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 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 读后师再点评。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 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 《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

(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 (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 (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 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 (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以句号为准,第一句到第三句分别是一至三组,剩下的三小句由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同桌互相讨论。最后各组推荐一个代表来翻译。比比哪组最准确) ②准确翻译文句 ⑴任务平分到各组,可以采取本组同学读一句,代表来翻译的形式来完成。最后师生点评)⑵学生代表翻译完后,老师再把准确的译文重述一遍,语速不要太快。 ⑶老师再来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思路,同时板书文章层次图。 (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再齐读一遍以熟悉内容) 读完后,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问题: (三)研讨 ----- 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这一目标 【提出问题】1、你觉得课文哪句话是在下结论?(你能否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旨在把握短文核心观点)

(完整版)《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永荣中学汪金秀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 义;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翻译课文,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了解《礼记》《学记》 (二)读清句读 1、请听范读,看学案,给加点的字注音,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完整版)【教案】《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 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

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xiào )学半 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3.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强调重点句子的翻译。】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学习类比法,并初步学以致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四书五经”导入,了解《学记》(点出《大学》《中庸》《学记》三篇文章与 《礼记》的关系,不做重点识记)。板书课题并解题(虽,佳肴-嘉肴)。 二、明确学习目标:我会读——我会译——我会说——我会背 三、我会读 1、读准字音(学生讲应注意的字音——正音——齐读) 2、读准句读(个别读,引导关注语言特点并板书:语言工整对称骈散结合) 3、读出韵律(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四、我会译 1、教师误译——学生合作纠错 2、小结易错点——归纳(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异词同义,特殊句式) 3、验证——反馈:依据原文串译课文(学生开火车一人一句翻译) 五、我会说 1、结构主旨:填空、谈启示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述问题的,文章集中论述了和的关系,得出了的结论。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总结性词汇(“是故”“故”),得出启发:a实践出真知(结合小故事加深学生印象) b教学相长(学生结合实际谈启发)。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古今“教学相长”的区别。】 2、既然文章是讲述学习问题的,为何开头从食物写起?聪明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 知识小链接:类比(类比、比喻、对比的区分)及其作用;示例分析。 类比小练习:说话练习——运用类比法把句子补充完整。(略) 六、我会背(指导背诵方法) 1、根据译文背原文 2、依据对称背原文 3、按照逻辑背原文

公开课《虽有嘉肴》教案.doc

虽有嘉肴 《礼记》 明确: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是故 / 学 / 然后知不足,教 /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 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 / 此之谓乎 【教学目标】 2.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节奏鲜明,层次清晰。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疑难处做上标记。 2.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 4.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5. 理解全文内容。 【教学重点】 四、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4 年 10 月 30 日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正确认读字音,初步朗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 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2.深入分析,领会这个道理。 3.体会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说起的用意。 4.文章引用《兑命》的话作结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六、课外拓展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 , 或失则寡 , 或失则易 , 或失则止。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2.熟练背诵全文。 3.课外推荐阅读《玉不琢,不成器》←← 虽有嘉肴 《礼记》 引出学:自反引用——→ {}教学相长←—— 类比教:自强强调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虽有嘉肴》(公开课) 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导学案 学案设计:拉萨江苏实验中学钱维胜 学习目标:用“/”标示课文的朗读停顿节奏;联系书下注释弄懂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如文中的“虽”“嘉肴”“强”“至道”“长”“兑”“是故”“学”等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教学相长”道理;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学习过程: 一、查找资料,完成下列填空题 1、《虽有嘉肴》选自,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朝代)(人名)编撰。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3、孔子,名,字,(朝代)鲁国人。 4、“四书五经”中“四书”是指;“五经”是指。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嘉()肴()自强()弗食()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 三、注音并组词 嘉(); 强();() 长();()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五、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 ..()善.()

困.()是故 ..() ..()自强 自反 ..()《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故曰:教学相长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七、尝试翻译课文 八、思考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选做) 九、拓展延伸 李明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可当同学们学习上有疑难问题问他时,他因担心花费时间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不情愿回答。假如你是李明的好朋友,如何结合《虽有嘉肴》一课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他乐意解答同学们的疑难问题呢?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⑴,”其此之谓乎?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命()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也()⑴然后能自强.()⑵学.学半() ⑶其.此之谓乎()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 ()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 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

虽有嘉肴 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2.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给加点字的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章开头从“虽有佳肴”引申到“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2.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畅谈。 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 明确: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五、梳理归纳,盘点提升 几种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虽有嘉肴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够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解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e)。命,《尚书》中的一种文字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着作,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着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表示推测。 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宋登水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完整版)《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2.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虚词,会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过程 一、依据考点,例题分析(本课每一考点讲解中又包含总结规律,习题训练) 考点一:文言词语的含义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 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2.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考点二:文言语句的翻译题型:准确、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句中关键词语解释准确,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式特点, 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技巧:留、补、调、删、换例如:(师生共议) 1.弗食不知其旨:不吃,就不知道他的美味。 2.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是在译不通,才能选择意译。

考点三,如何整体感知理解文章 命题重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及写作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思想 题型: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 简答题的答题要领:带着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注意研究文章所提的信息,找准中心词、句,形成答案。 简答题: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同学们整体感知文章的时候,要做到:根据文章,简释生发。联系实际,言之有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技巧讨论作答练习 总结规律,积累方法 学生质疑,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复习,你学到了哪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本课的复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二、迁移训练,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研究》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佳肴 一.教学目标: 1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艺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1.复习《礼记》相关知识。 “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确定的字词。 读准字音 嘉肴(yáo)弗食(fú) 自强(qiánɡ)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 3.了解《礼记?学记》: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4.朗读课文,并注意课文停顿及语气。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示课文停顿划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张立军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

虽有嘉肴 复习提要

《虽有嘉肴》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朝代)戴圣(人名)编撰。 2、“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二、注音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a)学.学半(xiào ) 三、划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重点翻译 1、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所“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重点字词解释: (一) 1、虽有嘉肴 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旨:甘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长:促进,增长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二) 1、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虽有佳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订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 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 一、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一词多义:(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公开课《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 《礼记》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 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教学重点】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间】2014年10月30日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正确认读字音,初步朗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节奏鲜明,层次清晰。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疑难处做上标记。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5.理解全文内容。 四、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2.深入分析,领会这个道理。 3.体会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说起的用意。 4.文章引用《兑命》的话作结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六、课外拓展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2.熟练背诵全文。 3.课外推荐阅读《玉不琢,不成器》←← 虽有嘉肴 《礼记》 引出学:自反引用 ——→{ }教学相长←—— 类比教:自强强调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 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 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朗读法,品析语言法、研讨探究法 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

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在《论语》中,孔圣人曾经告诉我们一些让我们终生都可以运用的学习方法,比如(学生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再一次聆听有关学习的至理名言。这些经典如同一盘盘美味的饭食,滋养醇厚,令人受益终生。儒家经典礼学方面的论述《礼记》其中的《学记》第一则,就是今天要端出来的学习盛宴《虽有嘉肴》。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能否告诉我题目是什么意思?(板书解文题:即使有美味的饭食)“虽”是“即使”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即使有美味的饭食”这种条件,下文怎么样呢?看来文章内涵丰富,话中有话哦!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得拿梨子尝一尝。那我们就尝尝今天这道有关怎样学习的《虽有嘉肴》吧! 二.读课文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将课文分三层让三个学生读,学生读后,教师小结可能要板书的内容有: 生字词: 嘉肴弗食 教然后知困自强 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通句子 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