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两栖纲(Amphibia)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两栖纲(Amphibia)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两栖纲(Amphibia)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两栖纲(Amphibia)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两栖纲(Amphibia)

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这一类群包括大鲵、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和日常可见的青蛙、蟾蜍等无尾两栖类。现存的两栖类,从机能结构和个体发育上均能反映出它们的过渡性质。从机能结构上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特征,同时又获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居于中间地位;从个体发育上看,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则能上陆生活,从而也反映出它在系统发育中所处的中间过渡地位。

生物学特征

z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z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

z具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z心脏的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z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犁鼻器;

z原脑皮;

z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z皮肤较薄,由多层细胞组成的表皮和真皮组成。

z皮肤表面处于裸露状态,并已出现蜕皮现象;

z真皮较厚而致密,表现出陆生动物真皮的特征;

z表皮衍生大量多细胞腺体(粘液腺、毒腺)和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虹膜细胞和黄色素细胞);

z皮肤与皮下肌肉组织连接疏松,其间分布大量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与皮肤呼吸功能有关(图)。

2.不完善的肺呼吸及不完全双循环的出现

(1)呼吸的多样化

z肺呼吸具一对结构还十分简单囊状的肺(陆地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肺囊壁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由肺动脉将回心脏的缺氧血送入肺,而由肺静脉将交换后的

多氧血送出肺部返回左心室。由于没有胸廓,其呼吸动作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

降,将空气压入肺部来完成呼吸动作(咽式呼吸)。与肺呼吸相适应的是内鼻孔的

出现。声带位于肺前部、短的喉头气室中(陆生脊椎动物特征之一)。

z皮肤呼吸皮肤湿润,皮下血管丰富。尤其在冬季蛰眠期,皮肤呼吸对生命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z鳃呼吸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吸器官。

(2)不完全的双循环(由于肺呼吸的出现,循环系统发生相应的显著变化,不完全双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

z心脏由2心房、1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图)。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形成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和右心房(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心室内壁具肌肉小梁,且和动脉圆锥中的螺旋瓣能够对血液进行分流,但由于心室不分隔,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这种循环是不完全的。

z循环系统循环路线由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即体循环和肺循环)。主要动脉系统包括颈动脉、体动脉和肺皮动脉。静脉系统与鱼类的差别较大,由一对前大静脉和一支后大静脉组成,收集全身血液回右心房。有发达的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图)。

1.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动物的模式

(1)骨骼系统(图)

z脊柱有了较大的分化,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和荐椎(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动物的特征),使整个脊柱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愈合形成棒状的尾杆骨)4部分。颈椎与头骨的枕骨髁(1对)相关节,从而头部有了上下运动的可能性;

荐椎与腰带的髂骨连接,从而后肢获得了稳固的支持。

z首次出现了胸骨,但成体无肋骨。

z脊椎骨的椎体除少数水生种类为双凹型外,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椎弓的前后方具有前、后关节突,这是四足类动物的特征。

z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骨化程度较低(无尾类尤为明显)。颌弓与脑颅为自接式连接(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

z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出现。四肢位于躯干侧面,其骨骼中多有愈合现象。由乌喙骨、肩胛骨、上乌喙骨、锁骨组成的肩带不在与头骨愈合,从而使前肢的多样性活动有了可能;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的腰带与股骨形成髋关节,并与脊柱的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2)肌肉

z部分肌肉保留原始分节现象。无足目和有尾目躯干肌肉分节现象明显,无尾类仅轴下肌的腹直肌保留分节。

z轴肌的比例发生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小,轴下肌比例加大,且分化无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保护和支持内脏。

z具四肢肌肉,且变得强大而复杂。

z鳃肌退化。少部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

2.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z具结构完全的消化器官(口、口咽腔、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大肠、泄殖腔、

殖腔孔、消化腺)。

z牙齿与鱼类相似,为同型、多出齿,可能出现在上、下颌骨及犁骨等处,无咀嚼功能。

z出现了能动的肌肉质舌和口腔腺(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

z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脏。

5.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图)

z脑的5 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但神经物质开始向大脑顶部转移,即原脑皮出现。

z中脑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z已具备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z脊髓与鱼类无显著区别,但有缩短的趋势。

z肩与腰部脊神经集聚成神经丛。

6.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z听觉:除内耳外,出现中耳。内耳结构与鱼类相似,但出现了真正感音的部位瓶状囊(图)。

z视觉:角膜凸出,晶体稍扁平,晶体距角膜较远,适于远视。具有泪腺,下眼睑可活动,以湿润眼球。

z嗅觉: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特征:内鼻孔(嗅觉及空气进出通道)和锄鼻器(鼻腔腹内侧一对盲囊,能感知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

z侧线:水栖类型、蝌蚪以及少数无尾类具有侧线器官。

7.排泄器官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性

1对肾脏是其排泄器官。排尿管道在雄性兼输精,并具有由泄殖腔壁突出形成的泄殖腔

膀胱。当两栖类处于水中时,肾脏通过泌尿功能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但在上陆时,肾脏就不能很好解决失水问题,而还要靠泄殖膀胱一定的重吸收水分功能来解决,但泄殖膀胱不能补偿体表水分蒸发造成的失水,因而两栖类虽然上陆但不能长时间离开水源。

8.离不开水环境的生殖方式(图)

z生殖器官:雄性由精巢和输尿兼输精的管道组成;雌性由卵巢和不与卵巢相连的输卵管组成。精子和卵子均通过泄殖腔排出体外。

z受精一般在体外和水中进行。雌雄两性在生殖季节具有抱对现象,精子和卵子同时排在水中,并完成受精作用。

z受精卵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受精卵在水中发育,孵化出结构与鱼类相似的蝌蚪(无四肢、鳃呼吸、单循环等)。在生长到一定阶段开始变态,各个系统进行深

刻变化,由适应水生转变为初步适应陆生的成体阶段(具四肢、肺呼吸、不完全

双循环)(图)。

分类

全世界现存两栖动物约4300种。分为3个目:

z无尾目(Anura):是成体无尾的两栖类。蝌蚪状幼体实现成熟必先经过变态。

z有尾目(Urodela):蝾螈以及它们的近缘种都具有用于游泳的尾。通过兼性幼态成熟,有的种类在幼体已经性成熟,而仅因为干旱或甲状腺的刺激才发生变态,而

有的种类终生具鳃,因而从未发现它们有变态现象。

z无足目(Apoda):是没有四肢,穴居生活的两栖类,生活在热带或南温带。幼体阶段可能在卵中度过。

起源和进化

两栖类是在泥盆纪早期由总鳍鱼目的鱼类进化而来:这些早期的两栖动物被称为迷齿亚纲(Labyrinthodontia),名称源于它们牙齿的结构。现代两栖动物合起来成为无甲亚纲,它们与迷齿亚纲具有争议的关系。

至石炭纪,两栖类得以迅速地辐射发展,产生了多样化的种类,总称为坚头类(Stegocephalia),分为迷齿类和壳椎类(Lepospondyli),在三叠纪前绝灭。在侏罗纪出现的现生两栖类,据推测可能是从坚头类中的迷齿类产生。

小结

z是具有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是低等四足类动物。

z大多以肺作为呼吸器官,但同时辅以皮肤呼吸,有的终生水生的种类终生具有鳃。z发展了陆生动物所具有的骨骼结构,包括在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z嗅、视、听器官的变化和脑的相应的发达有利于在复杂的陆生环境中生活。

z由于结构的不完善,至少在繁殖期要走向水中,因而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

z现代两栖类包括3个主要类群,在体型、行为、栖息地及适应性方面具有多样性。z大多数在其生活史中具有变态阶段,幼体以鳃呼吸,经变态后产生陆生的以肺呼吸的成体。

z雌雄两性有抱对现象,体外受精。

水产动物病害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 (3)组织损伤:是组织的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变化。(4)贫血:贫血是指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5)最小有效量:指药物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出现有效作用或出现药理效应的剂量, (6)半数致死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7)保虫寄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8)再生: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 (9)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10)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1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 (12)最大耐受量:指药物在除急性毒性动物实验外的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13)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 (14)专性寄生:寄生物一旦离开宿主生物就不能继续生存的现象。 (15)渔药: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水体质量,以及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所使用的物质。” (16)积水:积水是指体液在体腔内积聚的现象。 (17)代偿: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18)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二、填空题 1、引起病理性萎缩常见的原因有:营养不良萎缩、压迫性萎缩、 缺血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和废用性萎缩等。 2、黄鳝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锥体病、毛细线虫和棘头虫。 治中常用的给药方法有挂袋挂篓、注射、内服、浸浴、涂抹 、全池泼洒和浸沤等。 4、复口吸虫典型的生活史有七个阶段:卵→毛蚴→胞蚴→ 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5、目前,主要养殖品种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 寄生性疾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等。 6、鱼类疾病的发生需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和充分发展期三个时期。 7、代偿是机体的重要损伤反应,主要有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和结构性 代谢等三种表现形式。 8、鲤春病毒主要危害一龄以上(多大规格)鲤鱼,主要流行于

鱼病复习题

?鱼病复习题 ?一、简答题(共20分,每题5分) ?1、简述鱼体检查的基本步骤。 ?答:鱼体检查的顺序是先目检再镜检,其顺序分别是: ?(1)体表:按顺序从头部、口腔、眼睛、鳃盖、鳍等仔细观察,检查是否有大型病原体寄生在体表;然后观察粘液、皮肤和鳍、肛门等处有无充血、出血、炎症、溃疡等。 ?(2)鳃:重点观察鳃丝,首先观察鳃片颜色是否正常(鲜红色),其次观察粘液是否增多,再次看鳃丝末端是否肿大或腐烂。 ?(3)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 ?(4)肌肉:撕开皮肤,检查肌肉有没有寄生虫的孢囊,有没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斑块等。 ?2、镜检隐鞭虫病时,如何区别鳃隐鞭虫与鱼的红细胞? ?答:两者大小相似,镜检时区别主要有两点: ?(1)红细胞从血管中流出时,大量红细胞是按一个方向流动的,而鳃隐鞭虫是借波动膜不断地起伏颤动,虫体缓慢的扭动前进,而绝不会虫体按一方向流动。 ?(2)仔细观察时,鲤隐鞭虫可以伸长、缩短,当运动缓慢时,可见虫体后面拖一条伸直的后鞭毛。?3、简述卵甲藻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方法 ?主要症状:疾病初期病鱼体表黏液增多,并有少量白色小点;严重时白点连片重叠,像裹了一层“米粉”,“粉块”脱落处发生溃烂,并常有水霉继发感染。 ?防治:鱼池全池泼洒生石灰,既能杀灭嗜酸性卵甲藻,又能使池水呈微碱性。 ?4、细菌性肠炎病和肠炎型草鱼出血病的症状有何区别? ?细菌性肠炎病: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肠炎型草鱼出血病: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和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 ?5、比较室外池塘全池泼洒法和浸洗法的优缺点。 ?(1)全池泼洒法优点是操作简单,可以杀灭水中和养殖个体体表的病原体;缺点是用药量大,成本高。常常破坏池中饵料生物。 ?(2)浸洗法的优点是对养殖个体消毒效果好,用药量少,成本低,对池中饵料生物危害小;缺点是操作复杂,操作时易损伤养殖个体,浸洗时间难掌握,对池水中的病原体无作用。 ?6、简述九江头槽绦虫的生活史。 ?卵,(水中孵化)——钩球蚴(中间寄主),被剑水蚤吞食——原尾蚴(终末寄主),鱼类前肠——裂头蚴——发育成成虫。 ?7、浅谈三代虫和指环虫在形态上的差别及物单殖吸虫病的防治。 ?(一)区别:三代虫:有1对头器(2个突起),没有眼点;后固着器有1对中央大沟、8对边缘小沟、2根连接片;胎生,一般为3代同体,有时还可看到第4代。 ?指环虫:前端有2对头器(4个突起),4个黑色眼点,呈方形排列;后固着器上有1对中央大沟、7对边缘小沟、1~2根连接片。 ?(二)防治: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提高鱼体抗病力。 ?治疗措施:1、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0.5~0.7 g/m3;2、晶体敌百虫与面碱合剂(1:0.6)全池泼洒,浓度为0.2~0.3 g/m3、鱼种下塘前用高锰酸钾药浴,15~20g/m3,15~30分钟。 ?8、简述水产动物病害的预防方法。 ?水生动物疾病的预防要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1)改善生态环境。设计和建筑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要求;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采用生物方法

寄生虫复习题及答案精编版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带虫者 伴随免疫夜现周期性生物源性蠕虫疟疾复发生物性传播 二、填空题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包括、、、。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为、、。 3、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有、、。 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为、、。 5、常见蠕虫卵的形态结构,有波浪状蛋白质膜的是,外形两侧不对称的是,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6、写出下列寄生虫的寄生部位: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和。 7、写出下列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 8、取痰液检查的寄生虫病有、、。 9、可致肝、肺、脑同时损害的寄生虫有、、、。10、填中间宿主。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有、,卫氏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姜片虫的中间宿主。 11、典型疟疾发作的三步曲是、、。 12、人体寄生虫学内容包括、、。 13、建国初期的五大寄生虫病,在长江以北流行是。 14、线虫的发育过程中有、、三个阶段。 15、蛔虫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在于成虫有乱窜、钻孔的习性,由此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丝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16、蛔虫病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主要用于的检查。 17、送检标本需注意保温的原虫有与,需在晚间采集血液标本检查的寄生虫是。 18、能以引起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是、、。 19、猪带绦虫感染人体的方式有、、。 20、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主要危害是,其方式有与。 三、单项选择题 1、联合国倡议重点防治的6种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5种是寄生虫病,它们是: A、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 B、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锥虫病 C、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蛲虫病、蛔虫病 D、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痢疾阿米巴病 2、人体寄生虫学的范畴不包括: A、医学原虫学 B、医学蠕虫学

2021年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题: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欧阳光明(2021.03.07) 授课人:辛磊洋授课时间:9月18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并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了解青蛙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结构特点; 通过阅读了解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探究青蛙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导,三层训练 五、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授课类型:新授课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第一层次训练 无脊椎动物是指____________,脊椎动物是指____________。 鱼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板书课题 (三)展示目标 (四)自学指导 默读课本P25-P29的内容,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乌龟、鹅、鸭等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它们都是两栖动物吗? 2.人们把壁虎、蜥蜴、蛇、龟和鳖等都叫作爬行动物,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五)先学 1、自我阅读:默读课本P25-P29的内容。(3分钟) 2、自我检测----第二层次训练 【两栖动物】 1)青蛙的发育 蝌蚪:有尾,用_____呼吸,只能在_____生活。 青蛙:_______消失,生出_____,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鼓膜:_______。 鼻孔:呼吸时_______。 四肢:前肢短小,可______;后肢_____,趾间有___,既能跳跃也能____。 呼吸:用____呼吸,同时,____辅助呼吸。 皮肤:裸露,能____,湿润的皮肤里密布_____,可进行_____。 3)生殖:青蛙将卵产在____,在____完成受精过程。 4)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20XX年) 一、大纲综述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及林学和农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报考动物学类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动物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绪论 了解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动物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动物学的基本内容与任务;掌握动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等。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掌握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功能以及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等。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系统分类与各类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中的意义。了解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等各类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了解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的证据,理解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及生物发生规律。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即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生物发生规律。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了解海绵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原始性及其在动物系统进化上的意义。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辐射对称;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等基本概念。了解腔肠动物分类;水螅纲、钵水母和珊瑚纲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与起源。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掌握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与起源。理解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皮肤肌肉囊;原肾管系统;梯型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分类;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动物的生活史及其对人与动物造成危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水处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与水中的污染物迁移、分解及转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微型水生动物和水生/湿生植物,特别是应用于水处理工程实践的生物种类。细菌等原核微生物在水处理工程中通常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2 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有哪些? 水中的主要微生物分为非细胞生物(病毒)和细胞生物两种类型。在细胞生物中又分为古菌、原核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又可细分为藻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分为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微型后生动物。 3 微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 微生物除了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种类多。 (2)分布广。微生物个体小而轻,可随着灰尘四处飞扬,因此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环境中。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 (3)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经过10h就可繁殖为数亿个。 (4)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能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 细菌的大小一般是用什么单位测量的? 细菌的大小一般只有几个μm,故一般用μm测量。 2 以形状来分,细菌可分为哪几类? 细菌的形态大致上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弧菌及螺菌)3种,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是细菌的基本形态。自然界中,以杆菌最为常见,球菌次之,螺旋菌最少。 4 什么是革兰氏染色?其原理和关键是什么?它有何意义? 1884年丹麦病理学家Hans Christian Gram提出了一个经验染色法,用于细菌的形态观察和分类。其操作过程是: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蕃红或沙黄复染。这就是最常采用的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一般解释为: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的细胞壁及膜上结合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在酒精脱色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发生明显收缩。再加上它不含脂类,酒精处理也不能在胞壁上溶出大的空洞或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阻留在细胞壁内,使其呈现出蓝紫色。与此相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肽聚糖位于内层且含量低和交联松散,与酒精反应后其肽聚糖不易收缩,加上它的脂类含量高且位于外层,所以酒精作用时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空洞或缝隙,这样,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就很易被溶出细胞壁,脱去了原来初染的颜色。当蕃红或沙黄复染时,细胞就会带上复染染料的红色。 酒精脱色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可误染为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5 简述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或内膜,是一层紧贴着细胞壁而包围着细胞质的薄膜,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 整体细胞膜的结构,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是"镶嵌模型",其要点是:①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膜的基本骨架。②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以多种方式不断运动,因而膜具有流动性。③膜蛋白以不同方式分布于膜的两侧或磷脂层中。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为:①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和交换。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③合成细胞壁组分和荚膜的场所。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许多代谢酶和运输酶以及电子呼吸链组成的所在地。⑥鞭毛的着生和生长点。 7 什么是菌落? 将单个或少量同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层)时,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光照等),该细胞会迅速生长繁殖,形成许多细胞聚集在一起且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合体,称之为菌落。准确地讲,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特征的子细胞团。 8 什么叫菌胶团?菌胶团在污水生物处理中有何特殊意义? 当荚膜物质融合成一团块,内含许多细菌时,称为菌胶团。菌胶团是活性污泥中细菌的主要存在形式,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说,处理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其性能的好坏,主要根据所含菌胶团多少、大小及结构的紧密程度来定。 9 简述放线菌的特点与菌落特征。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它的细胞结构 1 / 7

动物学:11两栖纲

第十六章两栖纲 第一节两栖纲的主要特征P254 两栖类是首次登录的脊椎动物。是一类繁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后成体可在陆地生活,用肺和皮肤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 第二节两栖纲的形态结构 一. 外形 1.蚓螈型(蠕虫状)无足目,如鱼螈 2.鲵螈型(鱼形)有尾目,如大鲵(娃娃鱼) 3. 蛙蟾型(蛙形):无尾目,如蛙、蟾蜍 以蛙为例: 头部:三角形,眼、鼻、口、鼓膜、声囊(雄) 躯干部:较短而宽,末端为泄殖孔 四肢:五趾型,前肢4指无蹼,后肢5趾具蹼 成体尾退化,颈部不明显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特点:皮肤裸露,表皮外有一层薄的角质层。 富含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使体表润滑和改变体色。 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三.骨骼系统 特点: 头骨:宽而扁,脑腔狭小,具2个枕骨髁,颌弓发达,鳃弓退化,部分转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 脊柱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及尾椎组成 典型的五指型附肢骨骼 腰带与荐椎(脊柱)相连接 五指型附肢:包括上臂(股)、前臂(胫)、腕(跗)、掌(跖)和指(趾)等五部分的成对附肢。 意义:动物借助五趾型附肢将身体支撑起来以抵抗重力,同时还可以推动物动物躯体在地面移动。它的出现使动物的登陆成为可能。 从两栖动物开始,肩带不附着于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椎紧密关节。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 四.肌肉系统 主要特点: 1.原始的分节现象大部分消失,改变成纵列或斜行的长肌肉群。 2.四肢肌肉强大而复杂。 3.鳃肌退化。少部分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

五.消化系统 消化道:口、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1.口腔的结构较复杂 齿:包括颌齿、犁骨齿等 舌:肌肉质,舌尖可翻出口腔外捕食。 口腔内增加:内鼻孔和喉门、耳咽管孔 2.肠:分化为小肠(十二指肠、迴肠)和大肠(直肠)。 3.泄殖腔:大肠后端通入泄殖腔,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 4. 消化腺:肝脏、胰脏和胃腺 肝脏→胆汁→胆囊→十二指肠 胰脏→胰液(消化酶) 胃腺→胃蛋白酶及盐酸 六.呼吸系统 主要特点: 1.幼体鳃呼吸,成体肺皮呼吸 2.肺为薄囊状,喉部及气管有环形软骨支持 3.皮肤:薄而湿润,皮下有丰富的血管分布,可进行气体交换。 4.呼吸方式:咽式呼吸P428 七.循环系统 1.心脏: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 2.动脉:从心室发出的动脉圆锥分出2条动脉干,再分出3对动脉弓,即颈动脉弓、体动脉弓和肺皮动脉弓。来源于鱼类的第3、4、6对动脉弓。 3.静脉:静脉窦收集2条前腔静脉和1条后腔静脉的回心血通入右心房;肺静脉通入左心房 4.不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类的血液循环已发展成为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但尚不完善。心脏中的血液为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血。 八.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排泄器官主要为肾脏(中肾)。皮肤具有辅助排泄的功能。 肾→输尿管→泄殖腔→体外 ↓↑ 膀胱 排泄物:尿素 膀胱有重吸水的功能。 九.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输精小管(穿过肾脏)→输尿管→泄殖腔 (雄性的输尿管兼有输尿和输精的作用)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一、名词解释 1.养殖和增殖 养殖: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 增殖:指对水体中原有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保护,使其形成渔业产量。 2.仔鱼和稚鱼 仔鱼:指刚从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苗。 稚鱼: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苗。 3.鱼苗和鱼种 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 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4.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 鱼苗培育:指将鱼苗经15~20d的饲养,培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 鱼种培育:指将夏花分塘继续饲养2~5个月,使其长成全长10~20cm的幼鱼。 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6.增养殖水域和水域环境 增养殖水域:指所有适宜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 水域环境: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7.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 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8.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 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殖: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9.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 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10.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 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11.水生生物资源和渔业资源 水生生物资源:是指以水域、滩涂为主要栖息、生长、繁衍场所的生物物种(生物多样性)资源和它们的生物量(渔业产品)资源。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Amphibia)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三.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 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 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 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 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 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 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 ;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

潜水运动中的应用 2. 皮肤 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 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 表皮 皮肤生发层 疏松层 真皮 致密层 皮肤的衍生物 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 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

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 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 留 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 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 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 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 外 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 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 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 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名词解释) 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 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 称为逆行变态。(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代表动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和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水生生物学 一、绪论 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体(淡水或海水)中的各种生物。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体中(淡水或海水)生命科学现象和生物 学过程、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和利用的一门科学。 二、水资源与环境 1.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数量上:“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时间分配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变化大”2.天然水的主要化学特性 成分:常量成分、溶解气体、营养元素、有机物、微量元素、有毒物质。 1. 天然水是一个多组分、多相的运动变化着的混合体系 2.不同形态的天然水含盐量悬殊 3.天然水都具有一定的酸碱性 4.天然水都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5.天然水都具有一定的硬度和碱度 6.天然水都具有一定的氧化还原能力 7.天然水都具有水生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8.天然水都具有水生生物呼吸作用所需的O2和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CO2 9.天然水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10.海水常量成分具有恒定性的特点

3.透明度?补偿深度?(浮游藻类的悬浮机制) 透明度:测定时将圆盘沉入水中,在不受阳光直射条件下,圆盘刚刚看不见的深度,即为透明度 补偿深度:有机物的分解速率等于合成速率的水层深度称为补偿深度。 4. 阐述北方典型淡水湖泊温度的四季分布特点。 春、秋季全同温;夏季正分层;冬季逆分层 5.天然水的混合作用有哪些? 水的混合作用对水中溶解气体、营养盐类、主要离子的分布、变化等都会产生影响。对于一般的湖泊池塘,引起水体混合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风力引起的涡动混合,一是因密度差引起的对流混合。6.水生植物的营养元素 常量必需元素:N、P、K、Ca、Mg 、S、C、H、O 微量必需元素:Fe、Mn、Cu、Zn、B、Mo、Cl等 7.Redfield比值?C:N:P=106:16:1 106CO2+16NO3-+HPO42-+122H2O+18H+(+微量元素+能量)→C106H263O110N16P+138O2 C106H263O110N16P所表示的并不是分子式而是化学式,也可表示为(CH2O)106(NH3)16H3PO4。 三、藻类 1. 浮游生物:在海水或淡水中能够适应浮游生活的动植物群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6306)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主要特点是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不深。因是本专业的基础课,故基本技能不多。课程内容中提到的动物种类很多,只能按分类等级才能找出其规律性和异同点;只能在学习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其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的联系规律。学习方法应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个性到共性,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与考核点,为今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与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等专业的起步基础课,必须在学好该门课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一步掌握其他基础课与专业课。该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各分类阶梯中的动物形态结构、繁殖与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三)课程基本要求 总的要求是掌握动物躯体形态结构、细胞构造、繁殖与遗传等基本知识;一般掌握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能综合应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抬头课。对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家畜中毒及毒物检验,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等专业课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作用。故是本专业首先要开考的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 本课程重点是: 1、各门动物主要特征与代表动物。 2、动物和人的关系 本课程难点是: 1、动物的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 2、多种动物同种结构的特点 本课程的疑点是:同门动物各纲及各目的异同点。 -1-

水生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类型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 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3. 机体自身因素 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 (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 (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两栖纲至爬行纲自测题

两栖纲至爬行纲自测题 一、填空(44分) 1、蛙的发育要经过变态,其幼体称,完全生活于水里,以 等为食。 2、蛙的身体区分为、和三部分。吻端有一对外鼻孔,其上有能开闭的。头的两侧具一对眼,具上下,下眼睑的上方有折叠着的透明的,它能上下移动,这是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眼的后方有一圆形的为的一部分。 3、蛙的前肢短小,具四指,无,后肢长大具趾,趾间具,适于游泳,指趾间无。特别是生殖季节,雄蛙前肢第一指内侧膨大加厚为或称,与抱对有关。 4、两栖类的皮肤,富有回厚。 5、两栖类皮肤由表皮层和真皮层组成。真皮层源于胚层,是由组织构成的。分二层,上层为分布有、 、和;下层为、 组织构成,内有数月非常多的,能够吸收溶解于皮肤表面的,所以具有功能。蛙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未固着的地方称。 6、黑斑蛙具枚颈椎,放荐椎。 7、黑斑蛙属枚椎骨的椎体为型,第8椎骨的椎体为。 8、尾蛙骨愈合成,不分节。 9、黑斑蛙的肩带(上肩胛骨)通过与脊柱相连,而鱼则不同,鲫鱼的肩带直接与相连。 10、从两栖类开始有胸骨,它由、、和软骨质的组成,无,故虽有胸骨,但不与脊柱形成胸廓。 11、腺带通过和脊柱相连。 12、黑斑蛙整个肌肉系统的分布现象已经消失,只在,仍可见到分布现象的痕迹。 13、黑斑口咽腔的结构比较复杂,具有,口腔顶有两行,都齿,咀嚼机能,只有防止食物外滑的功能。舌类分叉伸向后方。

14、口腔内有分泌粘液的腺有而无消化功能,口腔内还有1对,1对,1对(雄性)和绦纵裂的。 15、初形蝌蚪用呼吸,后来用呼吸,成体用呼吸,(称式呼吸),另一种方式,即在和暖的季节,用呼吸。 16、黑斑蛙的心脏,位于内,由、、和四部分组织。 17、黑斑蛙的心房接受由肺静脉返回的血,右心房接受由返回的缺氧血。 18、动脉圆锥偏于心室右边,在其基部和心室相接处,有三块其作用可防止从心室压出的血流逆流,动脉圆锥内有一纵行的。在分配由心脏发出的含氧量不同的血液流入起着重叠的作用。 19、两栖类具条体动脉号。 20、门静脉包括和。 21、蛙的淋巴系统很发达,包括有、和等结构,淋巴管是输送的管道。淋巴液是血液的部分血浆透过血管壁滤入组织间隙去(红细胞不能透过)的液体。 22、脾脏虽位于肠系膜上,但其功能是属于范围。其主要功能是破坏,吸收和驱除混入血液中的以及产生等。 23、两栖类大脑半球的顶部,底部和侧部神经细胞构成的大脑皮层,但其作用主要司,称为。 24、蛙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间脑底部有明显,其下为有,小脑。 25、蛙的视觉调节较为完善,具有,能于晶体向前移动,以调节焦距,这与高等脊椎动物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以改变焦距的方法不同。 26、蛙的中耳开口于眼后的表面上,其上盖有一层薄膜,称,其内侧为腔,(),腔向内的一端借狭窄的管(管)与口腔相通。其主要功能是。 27、蛙鼻腔的鼻粘膜上有,嗅神经分布上膜上,鼻腔以与外界是相通,以与口腔相通,因而鼻腔不仅是器官,而且又是空气进出的通道。 28、雄蛙的中肾管有功能。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复习大纲 一、教材一:“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刘凌云等编,高教出版社 教材二:“普通动物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北师大、南京大学合编,高教出版社二、考试范围:绪论;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概念);原生动物;海绵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进化基本原理:动物地理分布 三、考试类型:名词解释;填空、填图;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 四、要求: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主,稍偏重于与水产、海洋生物方面有关的内容;要 求掌握各门、脊椎动物各纲、无脊椎动物中与水产有关各纲的拉丁文名称 五、名词解释 无脊椎动物部分: 1.刺细胞 2.马氏管 3.书肺 4.书鳃 5.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7.多态现象8.物种9.世代交替现象10.开管式循环11.闭管式循环12.两侧对称13.两辐射对称14.辐射对称15.合胞体(共质体)16.原体腔17.真体腔18.浮浪幼虫19无节幼虫20牟勒氏幼虫21.担轮幼虫22.钩介幼虫23.异沙蚕相24.后口动物25.原口动物26.细胞内消化27.细胞外消化28.散漫式神经系统29.梯式神经系统30.链式神经系统31.完全消化系统32.原肾33.后肾34.同律分节35.异律分节36.细胞器(类器官)37.皮肌囊38.变形运动39.血窦40.围血系统41.水管系统42.呼吸树(水肺)43.孤雌生殖44.包囊45.绿腺(触角腺)46.组织47.器官48.系统49.完全变态 50.不完全变态 51.羽化 52.接合生殖53. 裂体生殖54.外骨骼 55.颚舟叶 56.疣足 57.皮鳃 58.晶杆 脊椎动物部分: 1.肾小体 2.逆行变态 3.适应辐射律 4.平行律 5.趋同律 6.不可逆律7.次生颌8.次生腭9.髋臼10.肩臼11.综荐骨12.纹状体13.大脑脚14.原脑皮15.新脑皮16.胼胝体17.膜迷路18.肾门静脉19. 肝门静脉20.异型齿21.同型齿22.休眠23.膜骨24.软骨化骨25.泄殖腔26.咽式呼吸27.完全双循环28.不完全双循环29.脊索30.胎盘31.同源器官32.同功器官33.双源器官34.双重呼吸35.颞窝36.反刍37.羊膜动物38.羊膜卵39.有头类40.无头类41.恒温动物42.变温动物43.有颌类44.无颌类45.两接型46.舌接型47.自接型48植物性神经系统49.闭锁式骨盆50.开放式骨盆51. 鳞式52.内分泌腺 六、问答题 无脊椎动物部分: 1.什么叫世代交替现象?举一例说明(图示生活史) 2.比较原体腔和真体腔。 3.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简述两侧对称体制在进化上的意义。 5.浮浪幼虫、牟勒氏幼虫、担轮幼虫、无节幼虫、羽腕幼虫它们是什么门、什么纲、 什么动物的幼虫? 6.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原生动物有哪几个类群?各具有什么特征?并请说明原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关 系。 8.什么是“自然分类系统”,动物的分类系统由大而小主要分为哪几个重要的阶元? 9.试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0.试述猪绦虫的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两栖类与爬行类特征总结:

两栖类与爬行类特征总结: 两栖类爬行类 主要特征现生两栖类的成体虽已具有陆生的身 体结构,但繁殖和幼体发育仍必须在淡 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 有侧线,无附肢,靠尾鳍游泳,发育中 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 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羊膜动物的卵 膜和胚胎与无羊膜动物有显著不 同,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确保 了在干燥的陆地上繁殖成为可能。 外形身体分头、躯干、尾(无尾两栖类成体 无尾)和四肢(蚓螈类四肢退化)。被 覆光滑、多粘液的皮肤,有的种类背部 有纵行的皮肤褶。大蟾蜍皮肤粗糙,并 有毒腺。 头:扁平而吻端尖的三角形,口裂宽阔 吻端两侧有一对外鼻孔,有可开闭的瓣 膜,经鼻腔,以内鼻孔开口于口腔前部。 鼓膜一对,圆形,位于眼后方,覆盖在 中耳外。蟾蜍的鼓膜后方有一对耳后 腺。声囊:雄性的咽部或口角有1—2 个内声囊或外声囊。外声囊是由咽壁扩 展形成的皮肤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 状。鲵螈和蟾蜍无声囊。 躯干:是颅骨后缘至泄殖孔间部分,附 有前后2对附肢。蛙蟾类的躯干短宽, 前肢短,四趾,趾间无蹼,主要用于撑 起身体。生殖季节雄性第1、2趾内侧 膨大加厚成棕黑色,叫婚垫,抱对时对 雌性个体有刺激排卵作用。后肢长,五 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和陆地上的跳 跃。有的种类趾端形成吸盘,吸附在攀 爬物上。附肢在蚓螈类中退化。 尾:泄殖孔以后的身体。蛙蟾类无尾; 鲵螈的尾侧扁,适于游泳;蚓螈的尾蚯 蚓型。 体表被有鳞片,体形差异很大,可 分为蜥蜴型、蛇型、龟鳖型,分别 适应于地面爬行、树栖、穴居、水 栖等不同生活方式。 除蛇类外,身体可明显区分为头, 颈,躯干和尾部。有可活动的眼睑 (壁虎科例外),鼓膜下陷与外耳道 的深处;四肢强健有力(蛇类例外), 五指(趾)型,末端具爪,善于攀 爬,疾驰和挖掘活动。 皮肤综 述 古两栖动物的体表被鳞,有些种类的头 部和背部还覆有骨板。现生两栖类的皮 肤裸露富含腺体,鳞退化,仅穴居生活 的蚓螈保留有真皮性骨质鳞。皮肤由表 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 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 留 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 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 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 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 外 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 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 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 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名词解释) 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 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 称为逆行变态。(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代表动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和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内柱等构造。文昌鱼靠轮器和咽部纤毛的摆动,使带有食物微粒的水 流经口入咽,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而水则通过咽壁的鳃裂至围鳃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