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北碑南帖论》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史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摩习。唐人修《晋书》,南、北《史》转,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善隶书为尊。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成书家矣。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惟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盖太宗亦不能不沿史家书法以为品题。《晋书》具在,可以覆案。而羲之隶书,世间未见也。隶字书丹于石最难,北魏、周、齐、隋、唐,变隶为真,渐失其本。而其书碑也,必有波磔杂以隶意,古人遗法犹多存者,重隶故也。隋、唐人碑画末出锋,犹存隶体者,指不胜屈。褚遂良,唐初人,宜多正书,乃今所存褚迹,则隶体为多,间习南朝体书《圣教序》,即嫌飘逸,盖登善深知古法,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真石也。宫殿之榜亦宜篆隶,是以北朝书家,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今榜不可见,而瓦当、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布袋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今《阁帖》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且以南朝敕禁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绝少。惟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即以焦山《瘗鹤铭》与蓬莱郑道昭《山门》字相校,体似相近,然妍态多而

古法少矣。《阁帖》,晋人尺牍,非释文不识,苟非世族相习成风,当时启事,彼此何以能识。东晋民间墓砖,多出于陶匠之手,而字迹尚与篆隶相近,与《兰亭》迥殊,非持风流者所能变也。王献之特精行楷,不习篆、隶,谢安欲献之书太极殿榜,而献之斥韦仲将事以拒之,此自藏其短也。夫魏之君臣失礼者,在凳悬仲将耳。若使殿榜未悬,陈之广厦细旃之上,敕文臣大书之,何不重礼之有?岂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笼鹅耶?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本是南朝王派,故有所书碑碣不多。若欧、褚则全从隶法而来,摩崖巨石,照耀区夏,询得蔡邕、索靖之传矣。北朝碑字破体太多,特因字杂分隶,兵戈之间,无人讲习,遂致六书混淆,向壁虚造。然江东俗字,亦复不少,二王帖如“禊”、“智”、“体”、“ ”等字非破体耶?唐初破体未尽,如虞、欧碑中“笑”、“ ”、“准、”“煞”等字非破体耶?唐太宗幼习王帖,于碑版本非所长,是以御书《晋祠铭》笔意纵横自如,以帖意施之巨碑之间者,自此等始。伺候李邕碑版名重一时,然所书《云麾》诸碑,遂字法半出北朝,而以行书书碑,终非古法。古开元间修《孔子庙》诸碑,为李邕撰文者,邕必请张廷珪以八分书之,邕亦谓非隶不足以敬碑也。唐之殷氏、颜氏并以碑版隶楷世传家学。王行满、韩择木、徐浩、柳公权等,亦各名家,皆由沿习北法,始能自立。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宋蔡襄能得北法,元赵孟頫书摹拟李邕,明董其昌楷书脱迹欧阳询,盖端书正画之时,非此则笔力无立卓之地,自然入于北派也。要之汉、唐碑版之法盛,而钟鼎文字微;宋、元钟鼎之学兴,而字帖之风盛。若其商榷古今,步趋流派,拟议金石,名家复起,其谁与归?《南北书派论》元谓:书法迁

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书,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洎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北派余风焉。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而蔡邕、韦诞、卫觊、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元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其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今近年魏、齐、周、隋旧碑,新出甚多,但下真迹一等,更可摩变而得之。窃谓隶字至汉末,如元所藏汉《华岳庙碑》四明本,“物”、“亢”、“之”、“也”等字,全启真书门径。《急就章》草,实开行草先路。旧称王导初师钟、卫,携《宣示表》过江,此可见书派南迁之迹。晋、宋之间,世重献之之书,右军反不见贵,齐、梁以后始为大行。梁亡之后,秘阁二王之书初入北朝,颜之推始得而秘之。加以真伪淆杂,当时已称难辨。僧智永为羲之七世孙,与虞世南同郡。世南幼年学书于智永,由陈入隋,官卑不迁,书亦不显尔。时隋善书者为房彦谦、丁道护诸人,皆习北派书法,

方严遒劲,不类世南。世南入唐,高年宿德,祖述右军。太宗书法亦出王羲之,故赏虞派,购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纸,为八十卷,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夫以两晋君臣忠贤林立,而《晋书》御撰之传,乃特在羲之,其笃好可知矣。慕羲、献者,唯尊南派,故窦《述书赋》自周至唐二百七人中,列晋、宋、齐、梁、陈一百五十人,于北齐只列一人,其风流派别可想见矣。羲、献诸迹,皆为南朝秘藏,北朝世族岂得摩习!《兰亭》一纸,唐初始出,欧、褚、奉敕临此帖时,已在中年以往,书法既成后矣。欧阳询书法,方正劲挺,实是北派。试观今魏、齐碑中,格法劲正者,即其派所从出。《唐书》称询始习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尝见索靖所书碑,宿三日乃去。夫《唐书》称初学王羲之者,从帝所好,权词也;悦索靖碑者,体归北派,微词也。盖钟、卫二家,为南北所同,托始至于索靖,则唯北派祖之,枝干之分,实自此始。褚遂良虽起吴、越,其书法遒劲,乃本褚亮,与欧阳询同习隋派,实不出于二王。褚书碑石,杂以隶笔,今有存者,可复按也。褚临《兰亭》,改动王法,不可强同。虞世南死,太宗叹2无人可与论书,魏征荐遂良曰:“遂良下笔遒劲,深得王逸少体。”此乃征知遂良忠直,可任大事,荐其人,非荐其书。其实褚法本为北派,与世南不同。此后李邕、苏灵芝等,亦为北派,故与魏、齐诸碑相似也。唐时,南派字迹但寄缣楮,北派字迹多寄碑版,碑版人人共见,缣楮罕能遍习。至宋人《阁》、《谭》诸帖刻石盛行,而中原碑碣任其薶蚀,遂与隋、唐相反。宋帖展转摩勒,不可考诘。汉帝、秦臣之迹,并由虚造,钟、王、郗、谢,岂能如今所存北朝诸碑,皆是书丹原石哉?宋以后,学者昧于书有南北派之分,而以唐初

书家举而尽属王羲、献。岂知欧、褚生长齐、隋,近接魏、周,中原文物,具有渊源,不可合而一之也。北朝族望质朴,不尚风流,拘守旧法,罕肯通变。唯是遭时离乱,体格猥拙,然其笔法劲正遒秀,往往画石出锋,犹如汉隶。其书碑志,不署书者之名,即此一端,亦守汉法。唯破体太多,宜为颜之推、江式等纠正。其书家着名,见于《北史》、魏、齐、周《书》、《水经注》、《金石略》诸书者,不下八十余人。此中如魏崔悦、崔潜、崔宏、卢湛、卢偃、卢邈,皆世传钟、卫之法。齐姚元标亦得崔法。周冀俊、赵文渊,皆为名家,岂书法远不及南朝哉?我朝乾隆、嘉庆间,元所见所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种。其尤佳者,如《刁遵墓志》、《司马绍墓志》、《高植墓志》、《贾使君碑》、《高贞碑》、《高湛墓志》、《孔庙乾明碑》、《郑道昭碑》、《武平道兴造像药方记》,建德、天保诸造像记,《启法寺》、《龙藏寺》诸碑,直是欧、褚师法所由来,岂皆拙书哉?南朝诸书家载史传者,如萧子云、王僧虔等,皆明言沿习钟、王,实成南派。至北朝诸书家,凡见于北朝正史、《隋书》本传者,但云“世习钟、卫、索靖,工书、善草隶,工行书、长于碑榜”诸语而已,绝无一语及于师法羲、献。正史具在,可按而知。此实北派所分,非敢臆为区别。譬如两姓世系,谱学秩然,乃强使革其祖姓,为后他族,可欤?其间惟王本属南派,褒入北周,贵游翕然学褒书,赵文渊亦改习褒书,然竟未成。至于碑榜,王褒亦推文渊。可见南北判然两不相涉。《述书赋注》称唐高祖书师王褒,得其妙,故有梁朝风格。据此南派入北,唯有王褒。高祖近在关中,及习其书。太宗更笃好之,遂居南派。渊源具所在,具可考已。南、北朝经学,本有质实轻浮之别,南、北朝史家亦每以夷虏互相垢詈,

书派攸分何独不然?元、明书家,多为《阁帖》所囿,且若《禊帖》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哉?元笔札最劣,见道已迟,惟从金石、正史得观两派分合,别为碑跋一卷,以便稽览。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观,寻魏、齐之旧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祎欤!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着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阮元《摹刻跋》全文三国吴《天发神谶碑》,旧在江宁,毁于火。人间拓本,皆可宝贵。元家有旧拓本,合之繁昌鲍氏旧拓本,共得二百二十一字。十四年春,属长洲吴国宝摹刻,以昭绝学。按:此碑张勃吴录以为皇象所书;张怀瓘《书断》以为官至侍中,八分亚于蔡邕,《梁书》、《南史·皇侃传》并云青州刺史,惜《吴志》不为立传。此碑始末见于王司寇《金石萃编》等书,其字体乃合篆隶而取方折之势,疑即八分书也。八分书起于隶字之后,而其笔法篆多于隶,是郎中所造,以存古法,惜人不能学之也。北碑碑额往往有酷似此者。魏齐诸碑出于汉魏三国,隋唐之后欧褚诸体实为魏齐诸碑之苗裔。而《神谶》亦开其先,学者罕究其原流矣。皇象,字休明,广陵人,因刻石置之北湖家塾《华双碑》之后,以存古乡贤之矩镬也。《天发神谶碑》建于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又名《天玺纪功碑》、在宋以前已断为三石,故又名

《三断碑》。传为华(核)文、皇象书,又传为苏建所书,因碑文残缺,无从考证。旧在江苏江宁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书法非隶非篆,篆书的笔意重一些。雄伟劲健,锋棱有威,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结体上紧下松,字形修长,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是研究东吴石刻文字的重要资料。由于原碑早毁,流传拓本很少。尤以断裂之前的宋拓本极为珍贵。这里所选的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孤本,字迹清晰,墨色醇古。《天发神谶碑》册(宋拓本)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的原石宋拓传世孤本。剪条装,共36页,每页2行,行3字,纵32.2厘米,横20.6厘米。此碑书法奇特,以隶书笔法作方整篆字,结体以圆驭方,笔意在篆隶之间,下笔雄强截斩,收笔出悬针垂脚,锋利刚劲,气势雄伟,险劲峻拔,作风独特。此本为白麻纸重墨精拓,纸墨陈古奇肆,字神充沛显露,中段14行,“敷垂亿载”的“敷垂” 2 字完好,中段末“吴郡”的“吴”字“口”部稍损,“郡”字完好,其余各处较明拓本少损笔划甚多,称“敷垂亿载本”。此本有宋“北海开国陆伀之印”及“永保万年”等藏印210 方并罗振玉、朱翼盦跋,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着录。现藏故宫博物院。《天发神谶碑》因碑断为三,或以为原是三石相累而成,故又名《三段碑》。吴天玺元年(276)立。碑文篆书,上段21行,行5字,“诏遣”一行6字,“大吴”一行7字;中段17行,行7字;下段10行,行3、2、1字不等,上段有宋人胡宗师、石豫及明人耿定向刻跋,下段刻“北平翁方纲来观”。碑为幢形,原建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

天禧寺,宋时移至筹思亭,后又移至江宁府学尊经阁,嘉庆十年(1805) 校官毛藻印刷《玉海》不慎失火,此石尽毁。

阮元对联欣赏

阮元对联欣赏 三朝阁老,百副佳联1 ——阮元对联欣赏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江苏仪征人,是位“身经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的大学者。阮元为乾隆进士,历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谥文达。阮元博学多才,通经史、小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勘等,能书法,擅联语,他的许多妙对佳联为后世传诵。 阮元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教识字,六岁就外傅。”他八岁即能作诗,常常大发诗兴,朗诵己作.令同伴羡慕不已。他的老师起先对此有点怀疑,就命他即席赋诗。阮元诗成后,其中有一联令先生惊叹。句云: 雾重疑山远; 潮平觉岸低。 阮元幼时酷爱读书.常到当时仪征城内的名屋书店“买书”。因家境贫寒.他往往读而不买。据传,有一天书店主人问他:“你看了许多书,难道一本都不中意吗?”阮元答:“看过的书我都已记住,不用买了。”原来阮元能过目不忘。店主有点不信阮元的话,顺手拿出阮元看过的《易经》,让他背诵开头几句,哪知阮元一口气背了五页。店主大为惊讶,又让他以买书为题作副对子,阮元稍作思索,道: 难付千金,诸子百家仍躺架; 纵观万卷,一目十行已藏胸。 店主听后连连称赞,知其前途无量,便将那部《易经》送给了阮元。 乾隆五十年,阮元参加科试,为一等第一名;乾隆五十四年,阮元参加会试。钦取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第二年散馆考试,列一等第一名。乾隆五十六年大考翰詹,又取得一等第一,升少詹事。依照惯例此时应该设宴庆贺。于是阮元邀同衙坊局诸君在“一枝轩”把酒赏菊。席间文远皋庶子出一上联云: 墙上竹枝书个个; 请座中各位对之,阮元应声对道: 盒中棗子叱来来。 有人初不以为工,后查《汉书》才知下联为东方朔故实,乃极口称赞。

阮元与《积古图》-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元与《积古图》 袁玉红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收藏宏富,《积古图》就是藏品中的一件珍品。 《积古图》为手卷装,通长2640厘米,高38厘米,引首卷端翁方纲隶书题“积古图”三大字,右钤“长毋相忘”印,落款“嘉庆癸亥夏六月朔为云台中丞题并记于后北平翁方纲”,下钤“潭溪”、“翁方纲”印。其后是工笔彩绘绢本“积古图”。图长67.5厘米,高34厘米。钤“积古斋”、“文选楼”、“仪征阮伯元”印。再后为阮元手书《积古斋记》。此记文收入《揅经室集》三集卷三,相校后发现文字略有差异。经文为正书,书写在刻印佛经旧纸之背面,凡35行,348字。卷心是阮元手拓家藏的历代钟鼎彝器镜、洗、泉布及砖砚等91件金石文物的铭文拓本和91方秦汉印符的钤印。这些拓本剜裱在手卷上,钤“阮伯元藏钟鼎文字”、“八砖吟馆”、“琅嫏仙馆”印。铭文拓本下是阮元手书释文和考订文字。卷心长2135厘米,前钤“可园珍祕”、“第二品”、“积古斋印”、“阮伯元所藏钟彝吉金”等印,后钤“研经堂”、“积古斋”、“阮伯元手拓本”三方印。卷尾是翁方刚手书《积古图记》和陈文述书与法式善等十六人同观题款及伊秉绶、赵魏手书题记识文凡四则。 《积古图》的作者,据《积古斋记》可知是周卣。周氏名瓒,字秬卣。《履园丛书》载:“周瓒号采岩,吴县横塘人,工山水人物,细逾毛发,用唐、宋人法,识者谓自仇十洲后无此种笔墨矣。阮芸苔宫保为浙江巡抚时,常在幕府,然吴门士大夫鲜有知其者也。”《扬州画舫录》中记:“周瓒,字采岩。吴县人。少学花卉,既成,学界画白描人物,而大幅工笔山水,出奇无穷,遂成名家。”《积古图》是周瓒受阮元之嘱而绘。创作背景是壬戌腊日,即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初八,阮元邀其同好朱右甫为弼在积古斋与其子赏鉴所藏金石文物。图中所绘三人,中坐为阮元,对坐是朱为弼,阮元后立者是阮元之长子阮长生。手卷中,阮氏私藏金石铭文拓本的器物全形在图中都有图绘。所画钟鼎彝器用透视法,立体感极强,器物上的纹饰都能依稀可见,十分逼真,充分展示了画家工笔绘画的技艺和对青铜文化造型艺术的理解。 阮元生于清乾隆二十九年正月二十日,卒于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享年八十六岁。字伯元,号芸台,晚年号颐性老人、经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高宗亲擢第一。历官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拜体仁阁大学士。提倡朴学,精于考据,为乾嘉考据学著名学者。在金石文字研究方面,平湖朱为弼是其得力助手。朱为弼,字右甫,浙江平湖人。嘉庆十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迁员外郎。为弼精研金石之学,佐阮元纂《钟鼎彝器款识》。 阮元是清代一位杰出的经学名臣,同时也是清代学术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阮元喜藏金石文物,尤重铭文,而证史实。拓本中“禄康钟”、“虢叔大林钟”、“父乙鼎”、“太祝鼎”、“陶陵鼎”、“师酉敦”、“诸女”等器物铭文都收入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内,并附铭文考证。阮元在铭文考证上独有心得。如在“齐宝货”刀币拓本下,有阮元书“歙程易田以为宝字非吉字。”程氏名瑶田,字易畴,又字易田,清经学家,江永的弟子,多与阮元有文字研究。在这里,阮氏显然同意程易田之说。冯云鹏所辑《金石索》“金索四·齐刀”图下也将面文识“齐宝货”,并注文:“此钱往往得于章邱、临淄等处。《嘉祐杂志》称为齐太公杏九,今人呼为齐吉化,皆非也,缘不识古文宝货字耳。”后来学者多将“齐宝货”三字识为“齐法化”。“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在“即墨之宝货”拓本下,阮氏书“据此知即墨古本作节墨,其作即者省文也。今即墨县当读为节墨县。”《金石索》“金索四·即墨刀”图旁注:“金石志云,‘节’‘即’古字通,据此齐即墨正当作节,今作即者,省文耳。”此文与阮说类同。先秦时代刀布币文涉及的地名很多,有的沿用至今,如邯郸、离石、节墨(即墨)等。阮元对所藏青铜酒器不仅考其铭文,视重宝之,而且还实用之。例如嘉庆八年(1803)二月二十六日,阮元父七十寿辰,阮选商周十三酒器在

阮元 性命古训

揅經室一集卷十 性命古訓 阮元 性命之訓起於後世者且勿說之先說其古者古性命之訓雖多而大指相同試先舉尙書召 誥孟子盡心二說以建首可以明其餘矣召誥曰節性惟日其邁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又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厯年又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按召誥所謂命卽天命也若子初生卽祿命福極也哲與愚吉與凶厯年長短皆命也哲愚授於天爲命受於人爲性君子祈命而節性盡性而知命故孟子盡心亦謂口目耳鼻四肢爲性也性中有味色聲臭安佚之欲是以必當節之古人但言節性不言復性也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卽性之所以節也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賔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趙岐注曰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耳之樂音聲鼻之喜芬香四體謂之四肢四肢懈倦則思安佚不勞苦此皆人性之所欲也得居此樂者有命祿人不能皆如其願也凡人則任情從欲而求可樂君子之道則以仁義爲先禮節爲制不以性欲而苟求之也故君子不謂之性也仁者得以恩愛施於父子義者得以理義施於君臣好禮者得以禮敬施於賔主知者得以明智知賢達善聖人得以天道王於天下此皆命祿遭遇乃得居而行之不遇者不得施行然亦才性有之故可用也凡人則歸之命祿任天而已不復治性以君子之道則修仁行義修禮學知庶幾聖人亹亹不倦不但坐而聽命故曰君子不謂命也按孟子此章性與命相互而爲文性命之訓最爲明顯趙氏注亦甚質實周宻豪無虚障若與召誥相並而說之則更明顯惟其味色聲臭安佚爲性所以性必須節不節則性中之情欲縱矣惟其仁義禮知聖爲命所以命必須敬德德卽仁義禮知聖也且知與聖卽哲也天道卽吉凶厯年也今以此二經之說建首而次以諸經再隨諸經古訓比而說之可以見漢以前性命之說未嘗少晦詩曰古訓是式威儀是力此之謂也唐李習之復性之說雜於二氏不可不辨也。 尙書臯陶謨臯陶曰愼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 禹曰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 懷之 臯陶曰亦行有九德 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亷剛而塞 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祇敬六德亮采有邦無敎逸欲有邦 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 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北碑南帖论》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史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摩习。唐人修《晋书》,南、北《史》转,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善隶书为尊。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成书家矣。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惟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盖太宗亦不能不沿史家书法以为品题。《晋书》具在,可以覆案。而羲之隶书,世间未见也。隶字书丹于石最难,北魏、周、齐、隋、唐,变隶为真,渐失其本。而其书碑也,必有波磔杂以隶意,古人遗法犹多存者,重隶故也。隋、唐人碑画末出锋,犹存隶体者,指不胜屈。褚遂良,唐初人,宜多正书,乃今所存褚迹,则隶体为多,间习南朝体书《圣教序》,即嫌飘逸,盖登善深知古法,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真石也。宫殿之榜亦宜篆隶,是以北朝书家,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今榜不可见,而瓦当、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布袋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今《阁帖》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且以南朝敕禁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绝少。惟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即以焦山《瘗鹤铭》与蓬莱郑道昭《山门》字相校,体似相近,然妍态多而

古法少矣。《阁帖》,晋人尺牍,非释文不识,苟非世族相习成风,当时启事,彼此何以能识。东晋民间墓砖,多出于陶匠之手,而字迹尚与篆隶相近,与《兰亭》迥殊,非持风流者所能变也。王献之特精行楷,不习篆、隶,谢安欲献之书太极殿榜,而献之斥韦仲将事以拒之,此自藏其短也。夫魏之君臣失礼者,在凳悬仲将耳。若使殿榜未悬,陈之广厦细旃之上,敕文臣大书之,何不重礼之有?岂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笼鹅耶?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本是南朝王派,故有所书碑碣不多。若欧、褚则全从隶法而来,摩崖巨石,照耀区夏,询得蔡邕、索靖之传矣。北朝碑字破体太多,特因字杂分隶,兵戈之间,无人讲习,遂致六书混淆,向壁虚造。然江东俗字,亦复不少,二王帖如“禊”、“智”、“体”、“ ”等字非破体耶?唐初破体未尽,如虞、欧碑中“笑”、“ ”、“准、”“煞”等字非破体耶?唐太宗幼习王帖,于碑版本非所长,是以御书《晋祠铭》笔意纵横自如,以帖意施之巨碑之间者,自此等始。伺候李邕碑版名重一时,然所书《云麾》诸碑,遂字法半出北朝,而以行书书碑,终非古法。古开元间修《孔子庙》诸碑,为李邕撰文者,邕必请张廷珪以八分书之,邕亦谓非隶不足以敬碑也。唐之殷氏、颜氏并以碑版隶楷世传家学。王行满、韩择木、徐浩、柳公权等,亦各名家,皆由沿习北法,始能自立。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宋蔡襄能得北法,元赵孟頫书摹拟李邕,明董其昌楷书脱迹欧阳询,盖端书正画之时,非此则笔力无立卓之地,自然入于北派也。要之汉、唐碑版之法盛,而钟鼎文字微;宋、元钟鼎之学兴,而字帖之风盛。若其商榷古今,步趋流派,拟议金石,名家复起,其谁与归?《南北书派论》元谓:书法迁

阮元对联集

阮元对联集 三朝阁老;一代伟人。--自题故居 三朝阁老;九省疆臣。--题扬州新宅。阮元因上谕有“显亲扬名,为国宣力,成为一代伟人”之语,因出门联为:“三朝阁老;一代伟人。”后告老还乡,回顾一生,觉得自己根本算不上“伟人”,遂在新宅落成之时更换了门联 文秉枢衡;武存嗣荫。--题邗江阮氏宗祠 恩传三锡;家衍千名。--题邗江阮氏宗祠 琴尊无俗韵;图史见遗文。--赠孟坚世兄 以众华为物事;作双树之道场。--题浙江天台山 从古桑田沧海;自然仙鹤梅花。--题镇江焦山 凌万顷以茫然;障百川而东之。--题镇江焦山 采南皮之高韵;补东观之阙文。--隶书联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题杭州张苍水祠 事业已为前辈录;典型留与后人看。--题杭州张苍水墓 月似丹光出高岭;鹤因梅树住前山。--题杭州葛林禅院 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题沈阳故宫衍庆宫 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题扬州听鹂馆 扬子江头万里浪;滕王阁下一帆风。--题首创之红船 此真净绿唾不可;我实薄才歌奈何。--题衡州石鼓书院 但是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题杭州白公祠

欲共山水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题西湖孤山苏公祠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集唐诗题南昌水心观音亭 春花细读欧阳谱;秋色闲吟靖节诗。--题扬州餐英小榭 庾匡千里开生面;章贡双流照此心。--题江西藩署 须知天地长生育;总要人家善护持。--题钱塘护生庵 甓社湖光从北至;甘泉山色自南来。--题邗江湖光山色楼君子来游贯及柳;牧人乃梦众惟鱼。--集句题万柳堂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天一水楼。--题昆明大观楼 六年积久奇峰面;五度来乘读画舟。--题广西阳朔画山 古籍待刊三十载;旧闻新见一千年。--赠某盐商 江乡仁惠传荒政;岭表恩威播外夷。--赠梁章钜抚广西 异书远购吾妻镜;好古常携己子彝。--赠杭州汪小米中翰。吾妻镜:日本书名。己子彝:古代文物 两袖清风廉太守;二分明月古扬州。--赠魏成宪 海天飞炮亲挝鼓;夜月扬帆坐读书。--赠浙江总兵李长庚菊花潭里人同寿;扬子江头海不波。--贺但云湖寿 满架图书小邹鲁;一家和气古唐虞。--墨迹联 尊前俱是蓬莱守;笔下还为鲁直书。--墨迹联 公羊传经,司马纪史;白虎德论,雕龙文心。--题广州海学堂 巴蜀西来,潮头几许;金焦北固,鼎足三分。--题镇江甘露

清代阮元题联题款端砚赏析

清代阮元题联题款端砚赏析 摘要:清代阮元书刻双联及款识的端砚,是古代案几造型、前后两面浮雕双夔龙戏珠纹饰的端溪子石砚。它的材质罕见、纹饰古朴、造型优美、整体设计巧妙,双联及题款的内容丰富、书刻得别具一格,不仅为文房艺术百花园增添了光彩,也为客观研究及评价阮元的政治态度、处世观念和学术思想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阮元;题联;题款;端砚 中图分类号:J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03)01-0028-03 阮元堪称清代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他仕宦一生,学习一生,著述一生,以“经术文章主持风会"五十余年。面对他亲手书刻双联和题款、古代案几造型、前后两面浮雕双夔龙戏珠纹饰的端溪子石砚台进行赏析,这的确让人喜出望外。 其一,砚是在文房四宝中最为讲究、最具工艺美术特点,最受文人重视并留有文人风格的器物。端砚被称为四大名砚之首。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其《砚谱》中指出:“端石出端溪,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子石者,在大石中生,盖石精也。”看这方砚台的选材,正是古今难得一见的端溪水下沉积岩类变质大板岩中的子石。其长度达23厘米,宽度达14厘米,高度也达7厘米,可谓子石中的大材。再看砚台的质地极为坚实细腻紫色发黑带青,砚堂表面呈现微尘青花及青花结等端石非常名贵的石品花纹,温润如玉并泛有磷光。并且贮水不耗、亲墨异常、磨墨无声、发墨迅速、墨汁细腻、书写流畅、不伤笔毫。墨汁在砚中久贮不涸,上浮光泽,书于纸上鲜艳夺目。 其二,这方砚台前后两面浮雕的是罕见的双夔龙戏珠纹饰,其古朴高雅之气势先声夺人,引人注目,令人浮想联翩,激发人的才思更加敏捷、创作热情进空前高涨,禁不住摩拳擦掌,挥毫泼墨,大显身手。 其三,这方砚台的造型极为少见。其采用的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案几造型,生动不失稳重、沉静不失优美。由于它的赏心悦目,又拉近了与人的距离,具有亲和的

阮元《北碑南帖论》译解

【原文】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 【译文】古代石刻旨在记录帝王的功德,或为大臣铭记德行官位,以佐证史学,所以古人书法没有不借助金石来流传的。 【原文】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 【译文】秦代石刻铭文记:“撰铭刻碑就是让前人功绩流传后世,后人知道前人的功绩德行的。”按,秦代刻石《琅琊台》、《泰山》、《峄山》碑均有“金石刻因明白矣”句。 【原文】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 【译文】西汉、东汉时期隶书碑刻盛兴,擅写隶书的书家云集。东汉山川(摩崖)、庙宇、墓志没有不凿刻石碑书写铭文的,这个时侯的碑刻铭文也是最符合铭刻体制规范的。 【原文】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摹习。 【译文】到了西晋、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流传的汉碑(汉制以隶书体刻石碑)很多,学习的人追慕而来,相互临摹研习。 【原文】唐人修《晋书》、南、北《史》传,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隶草,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 【译文】唐朝人修撰《晋书》和南北朝《史》传,涉及到品题名家书法时,或者说擅长隶书,或者说擅长隶草,或者说擅长正书(隶书)、擅长楷书,擅长行草,而都以称擅长隶书为尊贵。 【原文】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不成书家矣。 【译文】那时候的风尚是:如果不称擅长隶书,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书法家的。 【解读】古人讲“物勒功名”,刊石立碑,以求流传后世。以篆隶书体书丹,实为“善史书”之功用。秦用篆书,乃统一后标准秦篆,应为“书同文”之样式;两汉隶书又有古隶、八分之别。西汉碑刻少见,东汉碑刻多为八分隶书。加之书者姓名无考,虽有士大夫书碑之制,终无法一一对应。故后人于史书中寥寥数语,认为篆隶书碑是其定制,不知是书体演进规律和铭刻制度使然。所以后人以为那个时候的书家如果不称其“善隶书”就不是真正的书家。

《清史稿·阮元传》观后感

《清史稿·阮元传》观后感 阮元,江苏扬州人,袁波人,清代道光年间名臣。清稿《阮元传》有“三朝旧阁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臣”的美称。以下是由YJBYS 编辑的《清代阮元传》的样本。请参考它! 《清史稿·阮元传》第一印象 XXXX是清代儒生阮元诞辰250周年。除了政府举办的纪念活动外,阮氏子孙还准备在家族寺庙举行祭祖仪式。 扬州阮氏是明神宗时期从淮安迁入的。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他有18代子孙,可以说是扬州最著名的姓氏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有着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家族,100多年前修订的《扬州阮氏族谱》至今仍下落不明,原始谱也难以找到。一百多年来,氏族没有聚集,家谱也没有延续,阮氏子孙散布在全国各地。他们大多数都没有血缘关系。 从传说到真实光谱 扬州阮家谱抄本 由于没有发现原始光谱,许多关于这个光谱的说法是不同的。谁第一次编制了这个光谱,是什么时候?你之前和之后做了多少修改,谁会继续修改?百度阮姓词条说扬州有一个阮家的家谱,没有分卷。提交人正在等待检查。手稿现在保存在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犹他家谱协会。《唐磊朱安弟子录》和《阮元年谱》记载阮元甘龙六十岁(1795年)回浙江学习政治。”晚上,他待在正义之桥,回民被分成了几个家族.”然而,根据后人的记忆,他们亲眼看到了阮元宗璞的版画。

阮延云,阮氏第16代的孙子,说他见过他的祖父,他的祖父是阮氏第14代的长子。春秋祭祀时,阮氏家族在扬州的所有分支和血脉都聚集在他家中,所以他家中有一套完整的“阮氏家谱”,这是文革前夕扬州仅存的一套家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家人担心遭到袭击,于是将家谱暂时存放在对面的杂货店里。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店主撕掉了所有用于包装的页面。当地文化官员还认为,阮家祖祠、阮家祖祠的修建与早已失传的阮元祖谱直接相关。”在这两次主要的宗族祭祀活动中,《阮家祖谱》也作了相应的修订.”可以证明的是,根据有关记载,阮元的父亲在修建了合理的阮家祠庙“捐钱建庙祭田”后,阮元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是“文炳叔恒、吴尹”和另一副是“恩川三、颜倩家族”。这样,扬州阮氏家族从第三代开始的十六代排行就正式确定了。 经过多年的挫折,一位在日本的中国游客终于在日本博物馆找到了一份扬州阮氏家谱的手抄本,并成功地复印回家,这样就能看到全图,解开许多谜题。 《扬州阮氏族谱》载有四个不同时期的序,包括第一代至第十三代谱系的完整列表,以及不同世代和房屋的详细注释。从序言中可以看出,该谱已修订了四次,其中后三次都是阮元亲自修订的,但从内容上看,该谱应该是第五次补充。 第一次是在公元1700年(康熙39年),由阮氏在扬州的第六个祖先阮氏石亨修订和下令。阮·在《北湖小志》中写道:“兄弟不在异乡,子女不轻狂。”阮氏第六代移居扬州。阮氏只知道阮琰(153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