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文化传播—不确定性降低理论案例分析

跨文化传播—不确定性降低理论案例分析

跨文化传播—不确定性降低理论案例分析
跨文化传播—不确定性降低理论案例分析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的案例研究

张宏莹

推荐阅读:A test of 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context (跨文化适应语境下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检验)

Mitchell R Hammer ,Richard L Wiseman ,J Lewis Rasmussen ,Jon C Bruschke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Summer 1998 46(3) 309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roQuest)

推荐理由:

(1)论文对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的生成发展脉络梳理清晰,并最终以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完整理论框架放在跨文化适应语境下进行研究,适用于周老师的课程主题;

(2)研究方法规范,案例典型,方差分析,信度分析,路径分析等程序标准,示范性强;(3)论文形成的概念框架非常动态清晰,利于理解论文的研究架构。

(4)研究结果在对研究的概念框架做出修正的同时,讨论了对原理论公式进行重构。(5)建设性地为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指出三条路径:跨文化适应的预测因素和解释力研究;社会互动、心理健康、任务绩效研究;对社会适应进行系统的动态的纵向研究。

理论发展路径:(文献综述)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1、最早提出:(Berger, 1979, 1987; Berger & Bradac, 1982; Berger & Calabrese, 1975)伯格最先发现不确定性降低是解释传播(沟通)行为的核心的中介机制。并将不确定降低界定为认知过程。原始概念公式中出现了7个公理21个定理,大多用来界定不确定性降低与信息量,非语言表达,信息搜索,亲密度,互惠,相似度和吸引力之间的关系(Berger & Calabrese, 1975)。

2、框架被不断扩展和修正,如:

不确定降低部分的扩展研究:

Berger (1979)验证了三个重要的影响不确定性降低的信息收集策略:被动策略(如观察);主动策略(如,向他人询问目标个体的信息);和互动策略(与对方面对面交流);

Berger and Bradac (1982)将语言和普遍相似性加入到不确定性降低框架中;

Parks and Adelman (1983) 证明了共享网络对不确定性降低所起的作用;

Berger & Gudykunst(1991)在对这一研究的回顾中指出,对欧裔美国人的实证研究表明不确定性降低是人类传播的一个坚实理论;

同样地,Gudykunst, 1983; Gudykunst & Nishida, 1984, 1986; Sanders, Wiseman & Matz(1991)在他们的一系列研究中也为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的普适化提供了最早的跨文化研究支撑;Gudykunst, 1988; 1993; 1995; Gudykunst & Hammer, 1987a, 1987b,将不确定性降低理论延伸用来解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际沟通行为,既研究了最初互动也研究了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3、焦虑降低部分的扩展研究及AUM理论的形成:

Gudykunst and Hammer (1987a)将焦虑降低过程与不确定性降低理论同时采用来解释跨文化适应;

这一扩展理论被最终命名为: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UM). 这一理论延伸是同时采用认知维度(不确定性降低)和情感维度(焦虑降低),并认为这两个过程维度是跨文化适应的关键中介变量。

这一扩展理论包括了7个假设,24个公理和50个定理。这些公理和定理勾勒出了不确定性

降低和焦虑降低这两个因果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这两个因果变量的一些辅助变量。这些辅助变量中有八个被认为是对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都有影响:刻板印象、共享网络、适宜的接触条件,文化认同,文化相似性,群体间态度,对东道国文化的了解,第二语言水平。该理论最初认为,亲密度,吸引力,非语言表达,信息收集策略(主动、被动、互动)只影响不确定性降低,而焦虑降低被假设为与寄居者动机、东道主对寄居者态度和心理差异有关。

4、Gao and Gudykunst (1990) 采集了121个在美国西南某大学就读的国际学生样本,来检验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这两个因果变量和16个辅助变量中的三个辅助变量,即社会接触、感知到的相似性及文化知识。第六个变量,适应是用这些寄居者的满意度和体验难度来评估的。研究表明,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这两个因果变量不是显著相关,而且上述三个辅助变量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是通过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这两个中介过程实现的。Gao and Gudykunst (1990)的研究对影响因素的贡献值比例作出了最初贡献。

这也是本次研究的目的:进一步研究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UM)的概念框架模型的准确和可靠程度,测量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强弱稳定性。

研究假设:

基于这一理论,本次研究的相关因素及其辅助因素假设如下:

假设1:

不确定性和焦虑是跨文化适应的两个相互依存的影响维度。

假设2:

对当地人有较强的人际沟通显著性与寄居者的不确定性降低相关。

假设2a:

较高的关系亲密度(intimacy)与寄居者的不确定性降低相关。

假设2b:

较高的吸引力(attraction)与寄居者的不确定性降低相关。

假设3:

对东道国有较强的群际沟通显著性与寄居者的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皆为相关。

假设3a:

寄居者较强的文化认同与寄居者的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相关。

假设3b:

对东道国文化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寄居者的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相关。

假设3c:

主客双方文化的高度相似性与寄居者的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相关。

假设4:

与当地人的信息交换水平的提高与寄居者的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皆为相关。

假设4a:

信息收集策略(被动、互动、主动策略)水平的提高与寄居者的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相关。

假设4b:

语言熟练水平的提高与寄居者的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相关。

假设5:

较好的与当地人接触的条件与寄居者的焦虑降低相关。假设5a:

当地人对寄居者的积极态度与寄居者的焦虑降低相关。假设5b:

与当地人的良好联系与寄居者的焦虑降低相关。

研究假设的概念框架图(见Fig.1);

研究方法:

样本采集:

美国东西海岸大学各取一个,共291名在校的国际学生

调查问卷:评估本研究中各变量的问卷,上面附有人口统计信息表。

样本来自36个国家,其中5个国家较多:Taiwan (8.9%), Saudi Arabia (7.2%), Thailand (7.2%), Germany (6.9%), and Japan (6.9%).

从人口统计表中看出:男性占52%,平均年龄25.3 (sd = 6.3)

学业上,样本平均分3.30 (sd = .47),托福成绩563.4 (sd = 71.8)

变量操作:

量表(问卷)的信度分析

数据分析:路径分析(从中介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分析开始)

研究结果(见Fig。2):

路径系数(P)显示

该研究假设1成立,并对Gao and Gudykunst (1990)的两个中介变量各自独立提出反证。(P = .13)

假设2成立

假设3部分成立,群体间显著性与焦虑降低不显著相关

假设5成立

意外的是,假设4,信息交换策略与两个中介因素: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都不显著相关,因此该项假设不成立。

另外,在四个潜伏因素中群体间显著性的文化认同一项,路径系数(P = -.14)显示出现了负值,即民族身份与对东道国的文化适应可能是负相关。

假设4的不成立证明信息交换策略不直接影响不确定性降低和焦虑降低都不显著相关,应该将其视为人际显著性和群体间显著性的前提条件。

未来研究方向:跨文化适应其他方面的预测因素和解释力研究;

社会互动、心理健康、任务绩效研究;

对社会适应进行系统的动态的纵向研究:例如,当寄居者初到异国时,焦虑

降低可能对跨文化适应影响更为显著,但当焦虑降低后,可能通过不确定性

降低产生的影响就会更为强烈。

本研究在跨文化语境下,对焦虑/不确定性降低的理论框架进行支持验证,有肯定部分也有不支持的部分,对该类研究,样本应在继续涵盖移民和难民类样本。

广告案例分析—以雀巢咖啡为例

雀巢咖啡广告案例分析 一、雀巢最新广告 1、广告简介: 2011年11月,雀巢咖啡启用韩寒作为首个国内代言人,携手奥美广告公司、创作全新广告片,以“活出敢性”的广告语取代原来耳熟能详的“味道好极了”。这支广告片由香港导演关锦鹏执导,用韩寒最为人熟悉的两个角色诠释雀巢咖啡的新理念,激励年轻人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2、广告内容: 首先是“印有雀巢咖啡LOGO杯子”的镜头,画面下方介绍韩寒:作家、车手、博主。接着韩寒喝口雀巢咖啡,继续写作,手轻轻一挥,稿纸顿时四散飞扬。旁白:写作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让作品成为阅读者心中的光芒。一串一闪而过的镜头之后,韩寒放开双手从摩托车上站起来,展开双臂,巧妙的表现出了“敢”的主题。 接着是韩寒边喝咖啡边回忆自己对“勇敢、梦想、希望”的理解,穿插着残疾人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镜头、小女孩在观看追梦女孩的表演、自己去希望工程做志愿者奉献的画面。而雀巢咖啡总是陪伴左右,它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后韩寒说道:只要你敢,总会有光芒指引你。活出敢性,雀巢咖啡。 3、案例评析: (1)广告创作背景 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雀巢咖啡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消费者忠诚度较高。在速溶咖啡消费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建立了速溶咖啡市场领导者地位。味道好、提神、缓解压力的功能性诉求已深入人心,红黄暖色的包装、充满人文情怀的广告宣传满足了消费者的感性诉求。 劣势(weaknesses) 品牌形象仍不够清晰,广告核心诉求于竞争对手没有明显的差异。广告宣传强调着重口味,但忽视了目标消费群的个性化特征。雀巢奶粉的负面新闻也为雀巢咖啡减分不少。 机会(opportunities) 经过多年的努力,雀巢咖啡转化了一部分习惯喝茶的中国消费者,中国咖啡消费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形成巨大消费潜在市场。目前在宣传上没有很清晰的品牌特质区隔。广告中仍主要以咖啡的功能性需求为主,努力将其打造成品质生活的必备品。 威胁(threats)

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分析

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分析 ——从美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方面宣传广告看 其中的跨文化传播体现因素 前言: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其鲜明的政治特性、经济实力以及文化色彩在世界上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而在这么一个全球化大潮的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影响,联系紧密,所以广告输出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不同国家的广告输出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特性。我就简单以美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方面体现出的广告跨文化传播为例进行分析,兴许能从中可以窥见全球当今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第一元素: 美国的政治活动广告宣传在基于跨文化传播基础上对其本国公民的影响和对世界他国的影响 每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大选总是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阵波澜。两大党派的相互竞争,为达到目的不惜大量的人力、资金的投入,最终角逐出赢家。当然在竞选总统这一过程中,参选者需要不断去游说,演讲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那么美国总统参选的政治广告是什么样的呢?两党之间又会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跨文化传播的元素是什么呢?可以举例说明 民主党奥巴马竞选:

共和党希拉里竞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两者的竞争宣传海报。民主党人奥巴马主张改变,我们相信改变。而作为较为传统、实力雄厚的共和党派希拉里只是简单地声明自己入主白宫,简单而霸气。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其中不少的跨文化传播的元素。奥巴马是非裔美国人,他是美国的第一人黑人总统。他的成功不仅可以影响美国的政治氛围、经济与文化,而且给全世界占弱势的黑人群体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同时对解决种族歧视、民族仇恨等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奥巴马成功竞选后,他的祖籍肯尼亚的街头也出现了大量的励志广告,相信你自己,奥巴马能做到,你也能够做到。政治宣传中的广告由于带上了种族的色彩,那么其在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传统的共和党派的政治观点较为僵硬,代表的只是美国私有的一些利益。所以奥巴马领导下的民主党有着更为强烈的全球影响。 第二元素: 美国的经济环境,在繁荣中竞争,对世界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华尔街、硅谷、这些我们熟悉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背后体现的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经济全球化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对文明与发达的追逐加强了我们对美国经济的了解。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变的我们的认知观念。广告作为经济社会最有力的推销员和体现者。让我们看看美国的相关广告。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 2014年03月11日10:45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作者:单波字号 内容摘要: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围绕文化与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他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包括文化与传播的同构、人是传播关系的总和、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意义的必备要素。本文认为,文化与传播同构是用来观察文化的偏向与传播的偏向的理论命题,我与他者的关系根本不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差异性,在差异中理解自我的意义,在对话中建立互意性理解。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他者;传播关系 基金项目:教育部211工程项目“社会转型与中国大众媒介改革” 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的难题(problems),以及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需要质疑的问题(question)。当我们寻找解决这些难题和问题的可能性时,跨文化传播理论也就被我们创造出来了。不过,跨文化传播研究史表明,所有的理论都只是一种相对的解决方案,而且每一种理论都与现实的其他问题相冲突,也与其他理论相矛盾。于是,我们感觉到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很不可靠,又回到文化、传播、语言、社会、陌生人、文化认同、文化多元化、文化适应等概念里寻找基础。其实,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不是什么概念化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创造的东西。世事变幻,我们不可能固守某种概念以及由概念形成的理念、规则去进行跨文化传播,否则就是“缘木求鱼”。我们只能创造彼此交流的基础,即共同面对跨文化传播的难题和可质疑的问题,形成可讨论、争辩的对象性问题(issues)。本文试图提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些集problems、question与issues于一身的基本理论命题,它们围绕文化与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他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辨析这些问题,才能发现跨文化传播的可能路径。 一、文化与传播的同构 文化与传播的同构通常表述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这一观点被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表述过,也在爱德华?霍尔的《沉默的语言》一书中出现过[1],他们之后的许多学者也多次重复这一表述。有人据此从传播的角度把文化定义为:由特定传播媒介所负载、并由人们设计的传播结构加以维护、推行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以及由传播网络限定的社会行为模式;与此同时,又相应地把传播界定为: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通讯、交流形式和文化的信息储存、放大、删减、封锁的活动机制[2]。这种定义并不周全,可它让我们建立起一种真实的想象:传播既是文化画面展开的形式、又是文化生产的“工厂”。当我们注意画面时,必定会看到传播的偏向;当我们走进“工厂”时,可感受到传播创造文化以及文化间的关系,体会到在传播中按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去设计文化。这样一来,“文化与传播同构”所表现的难题就在于,当文化的偏向与传播的偏向互现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就会显得相当艰难。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文化与传播同构”的实际意义就变得非常可疑。 1.传播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 把文化与传播扯在一起曾经受到雷蒙?威廉姆斯和斯图尔特?霍尔的质疑和反对。特别是

跨文化传播失败案例

跨文化传播失败案例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立邦漆"龙"广告起争议网友:中国象征被戏弄[图] 今年9月份的《国际广告》杂志第48页,刊登了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但龙紧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龙却跌落到地上。 画面旁附有对作品的介绍,大致内容是:右立柱因为涂抹了立邦漆,把盘龙都滑了下来。评价称:“创意非常棒,戏剧化地表现了产品的特点……结合周围环境进行贴切的广告创意,这个例子非常完美。” 然而,就是这样一则广告,几天来却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几天来一直是各BBS上的热门话题。 网民 难以接受 网民小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乍一看还觉得挺有意思,可仔细一

想就觉得别扭了。龙是中国的象征,怎么能遭到这样的戏弄!这个创意应该赶快改掉。” 更多的网民则认为,“发布广告者别有用心”,而且“恶劣程度比‘霸道广告’有过之而无不及”。 专家 忽略了文化因素 广告专家认为,从广告本身的三个因素考虑,这个创意没有问题。但是,广告设计和发布者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广告与文化的联系。 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翔在接受采访时说:“龙是中国的图腾,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个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同,在我国的文化中,龙的内涵非常丰富。广告一旦忽略了与文化的联系,就会使受众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厌恶。” 杂志社 有创意才予刊登

《国际广告》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天已经有一些读者打来电话询问此事。 “广告的设计单位是李奥贝纳广告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杂志上刊登的介绍和评价,是该公司自己做的点评。” 工作人员表示,刊登这篇广告绝没有任何特别的想法。“编辑部看了这个投稿后,觉得广告有创意,所以才予以刊登。” 广告公司 影响始料不及 昨天,该广告公司北京分公司公关部很快给记者发来了关于此事的声明,并表示希望通过媒体向公众做一个解释。 声明说,这个广告是为立邦涂料广东有限公司生产的“木器清漆”设计的。这种油漆的最大特点就是保持木器表面光滑,防止产生小刺。广告希望借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产品功能。

测量不确定度案例分析

标准不确定度A类评定的实例 【案例】对一等活塞压力计的活塞有效面积检定中,在各种压力下,测得10次活塞有效面积与标准活塞面积之比l(由l的测量结果乘标准活塞面积就得到被检活塞的有效面积)如下: 0.250670 0.250673 0.250670 0.250671 0.250675 0.250671 0.250675 0.250670

0.250673 0.250670 问l 的测量结果及其A 类标准不确定度。 【案例分析】由于n =10, l 的测量结果为l ,计算如下 ∑===n i i .l n l 1250672 01 由贝塞尔公式求单次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差

()612 100521-=?=--=∑.n l l )l (s n i i 由于测量结果以10次测量值的平均值给出,由测量重 复性导致的测量结果l 的A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6 10630-=?=.)l (u n )l (s A 【案例】对某一几何量进行连续4次测量,得到测量 值:0.250mm 0.236mm 0.213mm 0.220mm ,

求单次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差。 【案例分析】由于测量次数较少,用极差法求实验标 准差。 )()(i i x u C R x s == 式中, R ——重复测量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极差系数c 及自由度ν可查表3-2

表3-2极差系数c及自由度ν 查表得c n=2.06

mm ../mm )..()x (u C R )x (s i i 018006221302500=-=== 2)测量过程的A 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对一个测量过程或计量标准,如果采用核查标准进行长期核查,使测量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则该测量过程的实验标准偏差为合并样本标准偏差S P 。 若每次核查时测量次数n 相同,每次核查时的样本标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总学时: 36 学分: 2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先修课程:无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 交际意识。 通过中外文化异同分析,正确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影响。了解跨文化交际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晓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提高理论水平与思辨分析能力。 通过对文化态度、文化观念,以及跨文化交际心理的探讨,使 学生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形成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跨 文化观念。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对外交际的能力和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促使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所谓双向沟通是指我们的学生和所在国的人们的沟通和他们所教的学生将来和中国人的沟通。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着这双向沟通而展开。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两种案例让学生分析,一种是他们在生活中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案例,另一种是在课堂上、在文本中的中国文化问题的案例。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在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时能顺利完成任务。 主要章节: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二章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1 价值观中的文化冲突 民族性格 案例分析 2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1)语言的习得与发展

(2)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 (3)定势与偏见 3 自然环境、空间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4 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隐私 案例分析 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1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2角色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3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第四章规范系统与跨文化交际 1 关于规范和规则 2 规范系统的层次性 3 中外规范系统的不同 案例分析 第五章符号、代码系统、编码和译码与跨文化交际 1 符号 2 代码系统 3 代码系统的不同层次 第六章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1什么是“文化附加意义” 2“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 3 中外语言中文化附加意义的不同 4 词汇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案例分析 第七章交往规则与跨文化交际 1 社会语言差异 2 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3 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案例分析 第八章社会礼仪、社会习俗与跨文化交际 1 送礼 2 禁忌 案例分析 第九章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 1 称呼 2 邀请 3 拒绝 4 招呼 5 请求 6 恭敬 7 道歉与感谢 案例分析

跨文化传播

2016年春季跨文化传播期末考试 共五道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5分,第三题20分,第四题15分,第五题25分,满分100,鼓励参考课件、笔记、节选教材、参考资料以及其它(网上)资料,也可以互相讨论,但答案内容,如措辞表达和例证论述,必须用自己的语言,绝对不能与其他同学雷同,也不能从网上或其它任何文本粘贴和照抄任何内容,否则按零分计算。 请合理利用3小时时限,在今晚22:00前发到haibind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7520897.html,。 请将此文档另存为(请不要空格):学号姓名广告IC期末 邮件主题应与文档标题相同。 一、简答题(共15分) 老子《道德经》33章与我们所说的“文化智慧”有何联系。 答:分析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最起码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搞清楚这两个事物自身的含义才能讨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解答这个问题最先要阐释《道德经》第33章和“文化智慧”的含义。 《道德经》第33章原文是这样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能够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了解自己是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气的。 不丧失本心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文化智慧在我所理解的范畴下是一种在语言非语言以及人际传播环境中的通过文化来展现出的智慧。 知人者智,是表现出人在社会中拥有的人际技能,了解别人,是一种所需要掌握的大众的社群文化,帮助人们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在建设性互动中建立起信任尊重的关系。胜人者有力表现出文化身份的一个显性的力度。是个体性的表现。自知者明和自胜者强是自我觉悟的表现,通过自行自控来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拥有自尊和自信并且做到自我认同。知足者富展现了一个人的自控性,表达出人的一种觉悟,一种文化觉悟以及自我批评的意味。剩下的话语基本放映的都是文化的精神性,表达一种人所需要的意识形态,拥有的信仰决定这个人的生活状态,生活属性,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带给人们比生存更大的意义,达到超验。 所以,不论是道德经也好,文化智慧也好,都在告诉人们生活以及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把生存变成生活,通过对自我的认知以及觉悟使自己变成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增加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努力变成像鲁迅先生一样的那种:“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那种人。 二、简答题(共25分) 谈谈你对文化身份认同复杂性的理解。 答:文化身份通常来讲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具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这是百度百科所给出的文化身份的解释。不同的文化当然就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 文化身份认同中首先存在自我身份的问题,即self concepts 个人自我人认识自我觉悟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导致在同一圈层中的个体自我和个成员身份存在差异,以及人的主管

环境系统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与发展

环境系统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与发展 陈吉宁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100084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环境建模理论在表象上呈现了两种发展趋势。其一是寻求更加友好的模型使用界面, 包括应用空间定位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其二是新的数学理论、控制理论在环境系统的认识中被不断尝试, 包括专家系统、非线性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大系统理论以及冲突理论等。尽管前者极大地推动了环境模型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但它并没有带来对环境系统认识的质的变化。相反,环境模型使用的世俗化却使人们易于忽略模型应用的精髓-结 果与内在因果关系的解释,从而带来模型滥用的风险;虽然第二个方面从新的视角去研究环境系统,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并没有突破和超越传统的机理模型的认知,这些技术本身的可用性也存在着明显的障碍,因而目前各类环境模型的主体依然是建立在常规自然定律基础上的机理模型,包括复杂的全球气候变化模型、生物圈模型和生态风险模型等。尽管如此,我们今天对环境模型与环境系统的认识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事实上,在环境系统分析领域的前沿,一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探究模型的本质以及模型与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些非常理论化的工作,导致了对环境模型不确定性问题的普遍性和不可回避性的认识,并由此推动了环境建模理论的发展。 从模拟的角度来看,环境系统无疑是个病态系统。由于环境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空间多样性、时间动态性以及表征水平上的多重性,导致观测数据和系统认知上的双重局限性,使对它的认识始终存在着显著的不确定性。尽管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环境系统的观测数据在微观和宏观上均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我们在关键或适合数学描述水平上的观测数据仍远远不足,我们仍缺乏有效的工具去转化大量的表象观测数据(如遥感数据)使其成为认识系统的深层信息。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复杂的模型结构将会最终减少模型的误差,基于经典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定律建立的环境机理模型因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宏观集成趋于全面而微观描述则趋于细腻。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却无法逃避这样一个规律,模型复杂性所导致的模型参数的增加强化了参数的不可识别性,从而增大了参数的不确定性。由于环境模型的非线性性,参数不确定性的增加往往带来模型预测误差更为显著的增加。即使在并不十分复杂的地表水质模型中,研究表明参数的误差可高达1000%,而预测误差则可达700-2000%。显然,模型的复杂化并不能解决模型的不确定性,认识环境模型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并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环境系统的内在规律因而成为近三十年来对环境系统认识与预测的重大科学问题所在,成为环境模型理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今天的环境系统模拟中,忽视不确定性分析将使模型的结果被认为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甚至具有欺骗性的嫌疑。 自从O‘Neill 七十年代初提出模型的不确定性思想之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即引起了不同背景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从而推动了对过程辨识理论、滤波理论、时间序列分析以及灵敏度分析等方法在环境系统中应用的探讨与融合,并产生了不确定性分析的可行工具。事实上,至八十年代初,在建模理论的思想前沿,对不确定性的探讨已经成为模型开发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 点在地表水质模拟中尤为突出,包括著名的区域灵敏度方法的提出,构架了不确定性分析的基本思想框架。Beck 在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框架,进而形成了今天环境系统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体系。不确定性分析的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河流水质与湖泊富营养化,扩展到环境政策的制定、空气质量(如酸雨)的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 理论上,模型的不确定性来自两个方面,即对系统认识的缺陷和系统观测数据的不完善。前者导致了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而后者产生了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在模型的实际应用中,很难区别模型的不确定性是产生于结构还是参数误差。一般地,在模型的率定中参数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反映部分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如此,机理模型的参数在本质上并不完全代表模型概化时的物理意义;同样,现场独立测定的参数直接带入未率定的模型中时, 往往带来较大的预测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i t y w a t e r .o r g 中国城镇水网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地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地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地交流活动.影视作为大众文化地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地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地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地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地跨文化传播手段. 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地中国文化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地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地中国形象相去甚远.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地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地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地干瘪动物.花家地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地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祖先在祠堂议事地格局俨然就是西方地圆桌会议.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地凝重、严肃.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地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中美两国地文化就在这样地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地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地梦,却又好吃、懒惰.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地外形,更有典雅深邃地内涵.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地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地“美国功夫”.每逢格斗地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地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一桥段地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地“无为”思想.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地启示是“相信自己”.当太郎发现龙之典里什么都没有地时候非常愤怒,阿宝反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第一次打开地时候也没有领悟,而且他还告诉太郎,没有什么绝密地奥义,而只是你自己.《功夫熊猫》中有熊猫、功夫、道家语言、金元宝、山庄布置、碗筷、福字等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然而在这华丽地元素外表下,蕴含地是美国“相信自己”地精神.相对于《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与美国文化结合地更为精致.这也是《花木兰》一直没有在中国获得市场而《功夫熊猫》却在中国获得高票房地一个原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以《卧虎藏龙》为例分析电影地跨文化传播 《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地典型符号:京鼓、琵琶、二胡、笛汇成地东方天籁,江湖侠士,神奇玄妙地中国武术等等.然而影片着意表现地并非是表象上地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地反思.《卧虎藏龙》地片民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地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地东方气质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地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地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地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自由生活.这一人物地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崇尚地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通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地剧烈冲突,以及对自由地追求,和自由被禁锢带来地痛苦与矛盾.遵循传统礼教地李慕白悲剧地死去,而跳出传统礼教追求绝对自由地玉蛟龙最终也走向毁灭.在快意恩仇之间,影片向人们抛出了究竟用什么样地信仰才可以走出迷雾地人生拷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观众可以从电影设立地东西两种文化形象中看到自己和他者,既在对照之中凸显了本国文化地文化特性,又通过共性地挖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地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地接受认同.影片既没有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也没有对异国文化无原则地曲意逢迎,而是通过对

环境不确定性分析

环境不确定性分析 [编辑] 环境不确定性的涵义 有许多环境因素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其影响可能并不明显。企业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并处理好环境不确定性,方能保持其高效率。 不确定性意指在没有获得足够的、有关环境因素的信息情况下必须做出决策,而决策人很难估计外部环境变化。 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各种战略失败的风险,使企业很难计算与各种战略选择方案有关的成本和概率。 企业试图通过分析使某些不确定因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力求将许多环境影响减少到使人们能够理解和可操作的程度。下面将介绍环境不确定性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并分析企业各种可能的对策以削减某些不确定因素的负作用。 显然,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尽相同,不同环境所呈现出的不确定性也有高低之分。这些不确定程度可以由下面两个特性来划分: [编辑] 环境不确定程度两个特性

美国学者邓肯认为,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确定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一是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动态性,二是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 ①环境简单或复杂的程度;复杂性程度可用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和种类来表示。在一个复杂性环境中,有多个外部因素对组织产生影响。通常外部因素越少,环境复杂性越低,不确定性越小。 ②事件的稳定或不稳(即动态)程度。即组织环境中的变动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它不仅取决于环境中各构成因素是否发生变化,而且还与这种变化的可预见性有关。 环境条件越多变和越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环境条件的多变性意指变化的速度和频率。 1. 简单与复杂程度 简单与复杂程度意指那些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外部因素的数量和不相同性。在一些复杂的环境情况下,许多种类不同的外部因素对企业产生牵制和影响。复杂程度可能来自企业面临的环境因素的多样性(例如在不同国家经营的跨国公司),也可能来自处理环境影响所需的知识多寡(例如对一家航天公司的要求)。 下面是我们选择的两家企业: (1) 简单环境——油漆商店 有一定实际重要性的外部环境因素不过是一些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政府监管是极少的,风俗上的变化对油漆商店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2) 复杂环境——大学 大学往往横跨不少技术领域,是文化和价值交流的融汇点。大学与政府和赞助机构、专业和科研组织、校友会、家长基金会、公司等相互影响,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外部因素和复杂的环境。 2. 稳定与不稳定程度 稳定与不稳程度是指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某些外部环境因素变化速度明显超过其他因素。 一般来说,计算机公司处在极不稳定或称多变的环境中。而许多政府部门则处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见下图)。

传播学理论第八讲跨文化传播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理论第八讲跨文化传播测试题与答案 总计: 4 大题,48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1.失语群体理论的提出者是?() A.切瑞斯·克莱默雷 B.Edwin Ardener C.Shirley Ardener D.南希·哈特索克 2.下列哪项不是立场理论的前提假设?() A.物质生活(或阶级地位)建构或限制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B.当物质生活被分化为两个独立的群体时,任何一方的理解都会与对方完全相反 C.处于统治地位的群体的观点决定了物质关系的结构 D.被压迫群体很难拥有自己的观点 3.失语群体理论的中心主张是()被迫沉默,并被认为是无法清晰表达自己思想的人。 A.男性 B.女性 C.少数群体 D.弱势群体 4.下列哪些不是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基本特点?() A.生物性别或社会性别是理论的关注焦点 B.理论的目的是理解性别与不平等和矛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生物性别或社会性别关系是无法改变的 D.如果现状贬低或贬损女性,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用来挑战现状 5.下列哪个不是立场理论的关键概念()。

A.立场 B.适应性知识 C.劳动的性别分工 D.社会等级 6.提出立场理论的学者是()。 A.黑格尔 B.卡尔·马克思 C.南希·哈特索克 D.唐娜·哈拉维 7.在传统的婚礼中,女性经常处于()地位。 A.主导 B.统治 C.从属 D.平等 8.南希·哈特索克提出的立场理论是为了研究哪类议题?() A.阶级 B.性别 C.种族 D.年龄 9.失语必须通过有权者和无权者双方的社会理解才能够达成。下列哪项不属于权力分配结果和失语的方式?() A.嘲笑 B.打断 C.插话 D.安慰 10.立场理论对其他的主流理论和研究进路的态度如何?()

第12讲:不确定性分析(二)

二、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预测项目主要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项目评价指标(如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的影响,从中找出敏感因素,确定评价指标对该因素的敏感程度和项目对其变化的承受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有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通常只要去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教材第一章案例九】 背景: 某投资项目的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0万台某种设备,主要经济参数的估算值为:初始投资额为1200万元,预计产品价格为40元/台,年经营成本170万元,运营年限10年,运营期末残值为100万元,基准收益率为12%,现值系数见表1-25。 表1-25 现值系数表 【问题】 1.以财务净现值为分析对象,就项目的投资额、产品价格和年经营成本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2.绘制财务净现值随投资、产品价格和年经营成本等因素的敏感性曲线图。 3.保证项目可行的前提下,计算该产品价格下浮临界百分比。 分析要点: 本案例属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另一种方法——敏感性分析的案例,它较为全面地考核了有关项目的投资额、单位产品价格和年经营成本发生变化时,项目投资效果变化情况分析的内容。本案例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掌握各因素变化对财务评价指标影响的计算方法,并找出其中最敏感的因素: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投资额、单位产品价格和年经营成本等影响因素对财务评价指标影响的敏感程度。 【参考答案】 问题1: 1.计算初始条件下项目的净现值: NPV0 =-1200+(40×10-170) (P/A,12%,10)+100(P/F,12%,10) = -1200+230×5.6502+100×0.3220 = -1200+1299.55+32.20= 131.75(万元) 2.分别对投资额、单位产品价格和年经营成本,在初始值的基础上按照±10%、±20%的幅度变动,逐一计算出相应的净现值。 (1)投资额在±10%、±20%范围内变动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手段。 一、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的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的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的干瘪动物。花家的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的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祖先在祠堂议事的格局俨然就是西方的圆桌会议。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的凝重、严肃。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的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中美两国的文化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的作用。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的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的梦,却又好吃、懒惰。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的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的“美国功夫”。每逢格斗的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的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一桥段的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的启示是“相信自己”。当太郎发现龙之典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非常愤怒,阿宝反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第一次打开的时候也没有领悟,而且他还告诉太郎,没有什么绝密的奥义,而只是你自己。《功夫熊猫》中有熊猫、功夫、道家语言、金元宝、山庄布置、碗筷、福字等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然而在这华丽的元素外表下,蕴含的是美国“相信自己”的精神。相对于《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与美国文化结合的更为精致。这也是《花木兰》一直没有在中国获得市场而《功夫熊猫》却在中国获得高票房的一个原因。 二、以《卧虎藏龙》为例分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京鼓、琵琶、二胡、笛汇成的东方天籁,江湖侠士,神奇玄妙的中国武术等等。然而影片着意表现的并非是表象上的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反思。《卧虎藏龙》的片民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的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的东方气质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的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的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自由生活。这一人物的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崇尚的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通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

跨文化传播—不确定性降低理论案例分析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的案例研究 张宏莹 推荐阅读:A test of 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context (跨文化适应语境下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检验) Mitchell R Hammer ,Richard L Wiseman ,J Lewis Rasmussen ,Jon C Bruschke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Summer 1998 46(3) 309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roQuest) 推荐理由: (1)论文对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的生成发展脉络梳理清晰,并最终以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完整理论框架放在跨文化适应语境下进行研究,适用于周老师的课程主题; (2)研究方法规范,案例典型,方差分析,信度分析,路径分析等程序标准,示范性强;(3)论文形成的概念框架非常动态清晰,利于理解论文的研究架构。 (4)研究结果在对研究的概念框架做出修正的同时,讨论了对原理论公式进行重构。(5)建设性地为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指出三条路径:跨文化适应的预测因素和解释力研究;社会互动、心理健康、任务绩效研究;对社会适应进行系统的动态的纵向研究。 理论发展路径:(文献综述)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1、最早提出:(Berger, 1979, 1987; Berger & Bradac, 1982; Berger & Calabrese, 1975)伯格最先发现不确定性降低是解释传播(沟通)行为的核心的中介机制。并将不确定降低界定为认知过程。原始概念公式中出现了7个公理21个定理,大多用来界定不确定性降低与信息量,非语言表达,信息搜索,亲密度,互惠,相似度和吸引力之间的关系(Berger & Calabrese, 1975)。 2、框架被不断扩展和修正,如: 不确定降低部分的扩展研究: Berger (1979)验证了三个重要的影响不确定性降低的信息收集策略:被动策略(如观察);主动策略(如,向他人询问目标个体的信息);和互动策略(与对方面对面交流); Berger and Bradac (1982)将语言和普遍相似性加入到不确定性降低框架中; Parks and Adelman (1983) 证明了共享网络对不确定性降低所起的作用; Berger & Gudykunst(1991)在对这一研究的回顾中指出,对欧裔美国人的实证研究表明不确定性降低是人类传播的一个坚实理论; 同样地,Gudykunst, 1983; Gudykunst & Nishida, 1984, 1986; Sanders, Wiseman & Matz(1991)在他们的一系列研究中也为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的普适化提供了最早的跨文化研究支撑;Gudykunst, 1988; 1993; 1995; Gudykunst & Hammer, 1987a, 1987b,将不确定性降低理论延伸用来解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际沟通行为,既研究了最初互动也研究了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3、焦虑降低部分的扩展研究及AUM理论的形成: Gudykunst and Hammer (1987a)将焦虑降低过程与不确定性降低理论同时采用来解释跨文化适应; 这一扩展理论被最终命名为: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UM). 这一理论延伸是同时采用认知维度(不确定性降低)和情感维度(焦虑降低),并认为这两个过程维度是跨文化适应的关键中介变量。 这一扩展理论包括了7个假设,24个公理和50个定理。这些公理和定理勾勒出了不确定性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 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 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 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 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 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其空间行为模式(proxemics)把空间当做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认为来自不同的感官世界中,一种文化中的人根据其文化感知模式而获得的体验会完全不同于其他文化。同时,在文化身份确认笼罩下的人们往往把他者视为他们自己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交流障碍,为此,必须超越文化,把自己从潜意识中的文化网络中解脱出来。 2、霍夫斯特德的“文化差异的维度” 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Greet Hofstede)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调查了66个国家117000位IBM员工

第一题 综述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uncertainty analysis )是指对决策方案受到各种事前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变化与影响所进行的研究和估计。它是决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该分析可以尽量弄清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预测项目投资对某些不可预见的政治与经济风险的抗冲击能力,从而证明项目投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投产后不能获得预期的利润和收益,以致使企业亏损。 简介 由于不确定因素变化对项目投资效益影响程度的分析与计算。通过该分析可以尽量弄清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预测项目投资对某些不可预见的政治与经济风险的抗冲击能力,从而证明项目投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投产后不能获得预期的利润和收益,以致使企业亏损。不确定性分析所作出的比较可靠、接近客观实际的估计或预测,将对决策者和未来的经营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常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一、盈亏平衡分析,二、敏感性分析和三、概率分析。 一、盈亏平衡分析 它是根据项目正常生产年份的产品产量(销售量)、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税金等,研究建设项目产量、成本、利润之间变化与平衡关系的方法。当项目的收益与成本相等时,即为盈亏平衡点(BEP)。 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盈亏平衡点(BEP)分析项目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关系的一种方法。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投资、成本、销售量、产品价格、项目寿命期等)的变化会影响投资方案的经济效果,当这些因素的变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影响方案的取舍。盈亏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这种临界值,即盈亏平衡点(BEP),判断投资方案对不确定因素变化的承受能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定义 盈亏平衡分析又称保本点分析或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据产品的业务量(产量或销量)、成本、利润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综合分析,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判断经营状况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一般说来,企业收入=成本+利润,如果利润为零,则有收入=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而收入=销售量×价格,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这样由销售量×价格=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可以推导出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为: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每计量单位的贡献差数企业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销售收入是产品销售量与销售单价的乘积;产品成本包括工厂成本和销售费用在内的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盈亏平衡分析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