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中文)

--------------------------------------------------------------------------------

作者:科斯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棗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5

一、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8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当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正如D·H·罗伯逊所指出的,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9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

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为什么会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呢?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

当然,价格机制能被替代的程度有很大差异。在一个百货商店中,各种柜台在大棱里的空间配置既可以由管理当局决定,也可以是为场地进行竞争性价格招标的结果。在兰开夏的棉纺织业中,一个纺织商能靠信用租到动力设备和店铺,获得织机和棉纱。11

然而,这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通常是在没有价格机制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显然,作为替代价格机制的“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在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差别悬殊。

我认为,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当然,正如罗宾斯教授所指出的:“(企业)与外部的相对价格和相对成本的网络有关,”12可重要的是发现这种关系的真正性质。莫里斯·多布先生生动地描述了资源配置在企业中和在经济体系中的区别。他在讨论亚当·斯密的资本家概念时写道:“人们开始看到存在着比承包商主持的每一个工厂或单位的内部关系更加重要的事情;承包商与在他的直接活动空间之外的经济世界存在着联系……承包商亲自忙于每一个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并且他自觉地进行着计划和组织,”但是“他是与更大规模的经济专业化相联系的,在那里他自己不过是一个专业化的单位。可见,他在一个大规模的有机体中发挥着他作为一个单个细胞的作用,他几乎是不自觉地担任着一个重要角色。13

就事实而言,虽然经济学家们将价格机制作为一种协调工具,可他们也承认了“企业家”的协调功能,研究为什么协调在某一情况下是价格机制的工作,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企业家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理论的一个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这个鸿沟出现在这样两个假设之间:一个假设(为了某些目的作出的)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假设(为了其他一些目的作出的)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我们必须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14

二、

任务是试图发现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价格机制(单纯从资源导向的方面考虑)可以被替代,假如替代价格机制的关系正是其自身所期望的话。

例如,如果一些人愿意在其他一些人的指挥下工作,这一情形就会出现。这些个人为了能在某个人手下工作会接受低报酬,企业便由此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但这不能成为企业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由,似乎更确切他说,还有一种相对立的倾向在起作用,如人们通常趋向于寻求“成为自己的主人”的好处。15自然,如果这种愿望不是被人控制,而是控制别人和指挥别人,那么,人们为了能指挥别人可能会愿意放弃某些东西,那就是,他们将愿意支付给别人多于这些人在价格机制下所能得到的报酬,目的是为了能指挥这些人。但这意味着他们是为了能指挥别人而付钱,而不是以指挥别人而赚钱,在大多数情形下这显然是不真实的。16如果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企业也可能存在;可是,即使在这种偏好(假如它们存在的话)的重要性可以忽略不计的范畴内,在现实世界中企业仍然存在。17因此,必定存在其他相关的因素。

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

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和。18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19再者,在某些市场中(如农产品交易)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的成本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这种成本。确实,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当然,如果这种合作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一个直接结果,一系列的契约就是必需的。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在此阶段,重要的是注意契约的特性,即注意企业中被雇佣的生产要素是如何进入的。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它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浮动的)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20契约的本质在于它限定了企业家的权力范围。只有在限定的范围内,他才能指挥其他生产要素。

然而,利用价格机制也存在着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或成本)。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供给签订长期的契约可能是期望的。这可能缘于这样的事实:如果签订一个较长期的契约以替代若干个较短期的契约,那么,签订每一个契约的部分费用就将被节省下来。或者,由于人们注重避免风险,他们可能宁愿签订长期契约而不是短期契约。现在的问题是,由于预测方面的困难,有关物品或劳务供给的契约期越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而买方也越不愿意明确规定出要求缔约对方干些什么。对于供给者来说,通过几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来进行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井没有多大差异,可对于物品或劳务的购买者来说就不是如此。但由于购买者不知道供给者的几种方式中哪一种是他所需要的,因此,将来要提供的劳务只是以一般条款规定一下,而具体细节则留待以后解决。契约中的所有陈述是要求供给者供给物品或劳务的范围,而要求供给者所做的细节在契约中没有阐述,是以后由购买者决定的。当资源的流向(在契约规定的范围内)变得以这种方式依赖于买方时,我称之为“企业”的那种关系就流行起来了。21因此,企业或许就是在期限很短的契约不令人满意的情形下出现的。购买劳务棗劳动棗的情形显然比购买物品的情形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购买物品时,主要项目能够预先说明而其中细节则以后再决定的意义并不大。我们可以将这一节的讨论总结一下。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这是鉴于如下的事实:他可以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因为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通常也能够再回到公开市场。不确定性问题常常被认为是与对企业均衡的研究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不确定性,企业的出现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是,那些认为支付方式是企业的特征的人(如奈特教授)棗一个接受剩余的和浮动的收入的人保证那些参加生产的人有固定的收入棗似乎提出一个与我们所考虑的问题无关的观点。一个企业家可以将他的劳务出售给另一个企业家以获得一定的货币收入,而他支付给雇员的钱则主要或完全是其利润的一部分。22重要的问题看来是,资源的配置为什么没有直接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

另一个应该注意的因素是,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常常对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区别对待。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销售税的课征就会看到,显然,它是一种有关市场交易而不是在企业内部组织的同样交易的税收。既然现在有两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组织”方法棗通过价格机制或通过企业家,那么这样的政府管制便会导致企业的存在,不然企业的存在就没有任何理由和目的。这为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企业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理由。当然,对于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形而言,诸如销售税这样的措施只不过会使企业变得比原来更大。同样,意味着定量配给的配额和价格控制的办法对于那些为自己生产产品的企业是没有作用的,这等于给那些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而不通过市场的企业以好处,必然鼓励企业规模的扩大。但是,上述这些作为监督、管理的措施会导致企业的出现,这一点是令人难以

置信的。然而,如果企业的存在没有其他理由,那么这些措施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因此,以上这些就是在一个通常被假定由价格机制“组织”资源分配的专业化交换经济中,诸如企业这类组织存在的原因。所以,当资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

这种初具轮廓的观念看来会有助于对企业规模扩大或缩小的含义作出科学的解释。当追加的交易(它可以是通过价格机制协调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研究决定企业规模的力量是否有可能。为什么企业家不少组织点或多组织点交易呢?注意一下奈特教授的观点是有意义的:

“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关系是最严肃的理论问题之一,从本质上讲,就一个工厂的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关系而言,其在相当程度上与其说是取决于智力的一般原理,不如说是取决于个人人格和历史机遇。但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垄断收益的可能性对企业不断的和无限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激励,而这种力量必然被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使效率下降(在货币收入的生产中)的一些同样强有力的力量所抵销,所有这些即使在有限竞争时也存在。”23

奈特教授似乎认为科学地分析企业规模的决定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将在上述企业概念的基础上,试图完成这个任务。

前已论及,企业的引入基本上是由于市场运行成本的存在。一个与此相关问题是(远非奈特教授所提出的垄断问题),既然通过组织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且事实上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24为什么所在生产不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对这一向题,看来确有某种可能的解释。

首先,当企业扩大时,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25自然,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其次,当组织的交易增加时,或许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再者,交易增加必须达到这一点,即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亏损。最后,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可能会上升,因为小企业的“其他优势”大于大企业。26当然,企业扩张的实际停止点可能由上述各因素共同决定。前两个原因最有可能对应于经济学家们的“管理收益递减“的论点。27

上文已经指出这样一点: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但如果企业在低于公开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这一点上或在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这一点上停止其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联合”28的情况除外),这将意味着在这两个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市场交易,其中每一方都能在低于实际市场运行成本的水平上组织生产。如何解决这个悖论呢?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定A向B购买产品,且A和B都能在低于其现在成本的条件下组织市场交易。我们可以假定,B不是组织生产的一个过程或阶段,而是组织许多个。假如A由此希望避免市场交易,那他将不得不接管所有由B 控制的生产过程。除非A接管了所有生产过程,否则市场交易将依然存在,尽管市场上交

易的是不同的产品。但我们前面已经假定,每一个生产者的扩张会导致效率降低;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附加成本会上升。A组织先前由B组织的交易的成本可能会大于B做这件事的成本。只有当A组织B的工作的成本不大于B的成本且数量上等于公开市场上完成同样交易的成本时,A才会由此接管B的所有组织。可一旦市场交易变得经济时,以这样的方式将生产分开也要付出代价,即在每一个企业中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是一样的。

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假定通过价格机制发生的市场交易是同质的。事实上,没有一件事能够比我们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实际交易更多样化了。这似乎意味着通过价格机制完成交易的成本是彼此差异很大的,而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亦如此。因此,即使撇开收益递减问题,在企业内部组织某些交易的成本似乎也有可能大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交易的成本。这必然意味着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交易是存在的,但这意味着必须存在一个以上的企业吗?显然不是,因为在经济体制中,凡是资源导向不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的所有领域,都能被组织到一个企业中去。本文早先讨论的因素看来很重要,尽管难以断言“管理收益递减”或要素供给价格上升是否看起来更为重要。

所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企业在如下情况下将趋于扩大:

组织成本愈少,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多,成本上升得愈慢。

企业家犯错误的可能性愈小,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多,失误增加得愈少。

企业规模愈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得愈大(或上升得愈小)。

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除了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千差万别外,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

空间分布、交易的差异性和相对价格变化的可能性的增加,组织成本和失误带来的亏损似乎也会增加。29当更多的交易由一个企业家来组织时,交易似乎将倾向于既有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位置。这为企业扩大时效率将趋于下降提供了一个附加原因。倾向于使生产要素结合得更紧和分布空间更小的创新,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30倾向于降低空间组织成本的电话和电报的技术变革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一切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的变革都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31,32

应该注意到,上面给出的企业的定义能被用于对“联合”和“一体化”33作出精确的解释。当先前由两个或更多个企业家组织的交易变成由一个企业家组织时,便出现了联合。当所涉及的先前由企业家之间在市场上完成的交易被组织起来时,这便是一体化。企业能以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同时以这两种方式进行扩张。整个“竞争性产业的结构”便能用通常的经济分析方法来处理了。

前一节中所考察的问题井没有被经济学家们所完全忽视。现在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上述关于企业在专业化交换经济中出现的原因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可取。有人说,企业存在的原因可以从劳动分工中发现。这是厄舍教授的观点,这一观点已被莫里斯·多布先生接受和扩展。企业是“劳动分工日益复杂的结果……经济分工程度的增长需要一定的一体化力量,没有一体化力量,分工将导致混乱;而且正是因为在分工经济中存在一体化力量,产业形式才富有意义。”34这一答案的结论是明显的。“分工经济中的一体化力量”已经以价格机制的形式存在了。经济科学的主要功绩或许是它已表明没有理由认为专业化必然导致混乱。35莫里斯,多布先生给出的原因因此是站不佳脚的。必须说明的是,为什么一种一体化力量(企业家)会替代另一种一体化力量(价格机制)。在奈特教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可以找到已有的说明这一事实的最有意思的(也可能是最广为接受的)理由。他的观点将

详细说明如下。奈特教授从不存在不确定性的体制开始说明:

“个体在绝对自由而没有合谋人的情形下的行动,应该是通过劳动的一级和二级分工及资本的使用等来组织经济生活,这在今天的美国已发展到广为人知的程度。能唤起人们想象力的基本事实是生产团体和行政机构的内部组织。当不确定性完全不存在时,每个个人都能够掌握有关势态的全部知识,任何责任管理的性质和对生产活动的控制就都没有必要了。甚至任何现实意义上的市场交易也将不复存在。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和生产服务流向消费者将完全是自动的。”36

奈特教授说,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协调是“单靠试错法发挥作用的长期实践过程的结果,”没有必要“去想象每个工人处于与他人的工作有关的‘事先建立起的和谐’气氛中在恰当的时间里准确无误地做着恰当的工作。那里或许有旨在协调个人活动的管理者和监督者等”这些管理者仅承担单纯的日常职能,“没有任何性质的责任。”37

奈特教授接着说:

“把不确定性棗无知的事实和只靠判断而不靠知识进行行动的必要性棗导入伊甸园式的情形中,其特征会完全改观……伴随着不确定性的存在而行事,行动的实际执行在现实意义上变成生活的次要部分了,而首要的问题和职能是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去做。”38

不确定性的事实带来了有关社会组织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

“第一,物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其基础是完全非个人的需求预测,而不是为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生产者承担了预测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预测工作和与此同时的对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控制的大部分会进一步集中在一小部分生产者那里,由此出现了新的经济工作人员棗企业家。……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任务相对于其实施处于支配地位,生产团体的内部组织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和机械性的细节。决策和控制功能的集中化是亟需的,一个‘头领化’的过程不可避免。”39

最根本的变化是:

“在这种体制下,自信者和冒险家承担风险或保证动摇者和胆小鬼获得一定的收入,以此作为对实际结果进行分配的交换……出于人类的天性,我们知道,一个人保证另一个人行动的特定结果而没有赋予其支配他人工作的权力是不现实的和非常罕见的。另一方面,没有这样的保证,后者不会将自己置于前者的指挥之下……功能的多层次专业化的结果是企业和产业的工资制度,它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不确定性这一事实的直接结果。”40

这些引语表明了奈特教授的理论的实质。不确定性的存在意味着人们不得不预测未来的需要。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向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动。因为良好的判断力通常与一个人对其判断力的自信心相联系,所以这个特殊阶层起着作用。41

奈特教授似乎给自己留下了几个需要商榷的题目。首先,正如他自己指出的,某些人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和知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从亲自参加生产中获得收入。他们可以出卖建议和知识。每-个企业都买下了一大帮顾问的劳务。我们可以想象-个所有的建议和知识

都是按需购买的体制。其次,通过与正在进行生产的人缔结契约而不是主动地参加生产也能以较好的知识和判断力获得报酬。商人购买期货即为一例。但这只不过说明,给予完成的某些行为以报酬保证而没有去指挥这些行为的完成,是完全可能的。奈特教授说“基于人类的天性,我们知道,一个人保证另一个人行动的特定结果而没有赋予其支配他人工作的权力是不现实的和非常罕见的,”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大部分工作是根据契约去做的,就是说,契约保证给缔约人的某些行为以一定的收益。但这并没包含任何支配。然而,这确实意味着相对价格制度发生了变化,并将出现生产要紊的重新安排。42奈特教授提到的“没有这样的保证,后者不会将自己置于前者的指挥之下”这一事实与我们正在考察的问题无关。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奈特教授认为“即使在不存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体制中,仍存在协调者,尽管他们仅承担日常工作的职能。奈特教授迅速补充说他们将“没有任何性质的责任”,于是问题出现了:谁给他们报酬?,为什么?奈特教授似乎从末说明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

进一步说明这一点看来是重要的,那就是上述讨论与“企比成本曲线”的一般问题的相关性。人们有时假定,如果企业的成本曲线向上倾斜,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在规模上会受到限制;43而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在规模上受到限制是因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不愿意付出大于产出的生产代价。44但显然企业可以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品,所以,没有显而易见的原因说明为什么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成本曲线向上倾斜和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边际成本通常不低于边际收益的事实会限制企业的规模。45罗宾逊夫人46作出了仅生产一种产品的简单假定,但研究企业生产的产品种数是如何决定的,显然是重要的,同时,没有一种假定实际上只生产一种产品的理论会有非常大的实际意义。

有人或许会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既然生产的每一种产品都能按照通行的价格出售,那么就没必要生产任何其他产品了。但这一说法忽视了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可能存在这一情况:组织一种新产品的交易较之继续组织老产品的交易成本要低。这一点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加以说明。根据冯·屠能的思路,设想有一个小镇,是消费中心,还有一些产业分布在这个中心的周围。这些情况可用下图说明,其中A,B,C表示不同的产业。设想一个企业家从X开始控制交易。现在,当他在同一种产品(B)上扩大其生产经营活动时,组织成本会增加,直到它等于邻近的其他产品的组织成本为止。随着企业的扩张,企业生产由此将从一种产品发展到多种产品(A和C)。这样处理问题显然是不全面的,47但对于表明仅仅论证成本曲线倾向于向上不能得出企业规模会受到限制的结论,则是必要的。至此,我们只考察了完全竞争的情况,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确定企业的规模,我们不得不考虑市场成本(即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不同企业家的组织成本,而后我们才能确定每一个企业生产多少种产品和每一种产品生产多少。因此,肖夫先生48在他的关于“不完全竞争”的论义中显然提出了罗宾逊夫人的成本曲线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上面提到的因素似乎是与此相关的。

现在唯一剩下的问题是,看一看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概念是不是与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一致。通过考虑通常被称为“主人与仆人”或“雇主与雇员”的法律关系,我们能很好地研究现实中企业的构成问题。49这种关系的实质列举如下:

“(1)仆人必须向主人或主人的其他代理人承担提供个人劳务的义务,而契约就是有关物品或类似物品的出售的契约。

(2)主人必须有权亲自或者通过另一个仆人或代理人控制仆人的工作。有权告诉仆人何时工作(在服务时间内)和何时不工作,以及做什么工作和如何去做(在服务范围内),这种控制和干预的权利就是这种关系的本质特征,它从独立的缔约人或从仅向其雇主提供其劳动

成果的雇员中区分出了仆人。在后一种情形中,缔约人或执行人不是在雇主的控制下做工作和提供劳务,而是他必须计划和设法完成他的工作,以便实现他答应提供的结果。”50

由此可见,指挥是“雇主与雇员”这种法律关系的实质,这正是上文所提出的经济概念。巴特教授的话是值得注意的

“代理人与仆人的区别并不是存在或不存在固定工资或由企业专门委员会决定的报酬,而是代理人有就业的自由。”5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给出的定义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是非常接近的。因此,我们的定义是现实的。那么,我们的定义能应用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当我们考虑企业应多大时,边际原理就会顺利地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始终是,在组织权威下增加额外交易要付出代价吗?在边际点上,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或是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的组织成本,或是等于由价格机制“组织”这笔交易所包含的成本。实业家们不断地进行实验,多控制一点或少控制一点交易,用这个办法来维持均衡。这就为静态分析提供了均衡状态。但显然,动态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一般只有对引起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和市场成本的变化作了调查,才能说明企业规模为什么扩大或缩小。我们因此有了滚动均衡理论。上面的分析也似乎澄清了经营和管理之间的关系。经营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订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实业家们通常具有这两种功能是上面所讨论的市场成本的明显结果。最后,这样的分析就使我们更准确地叙述企业家的“边际产品”的含义。但对这一点的详细描述会使我们远远超出相形之下较为简单的定义和分类的任务。

注释:

1 Joan Robinson,Economics is a Serious Subject,p.12.

2 N. Kaldor,“The Equilibrium of the Firm,”Economic Journal, March,1934。

3 Op. Cit. ,p.6.

4 J. M. Keynes,Essays in Biography,pp.223一4·

5 L. Robbins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p.63·

6 Allied shipping Control,pp.16-17。D. H. Robertson,Control of Industry,p.85,and Professor Arnold Plant,”Trend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conomica,February,1932·

7 F. A. Hayek,“The Trend of Economic Thinking,”Economica,May,1933。

8 F. A. Hayek ,o p. Cit。

9 Op.Cit. P. 85。

10 在本文的以下部分,我将使用企业家这个概念,并称在一个竞争性体制中替代价格机制指挥资源的人或人们为企业家。

1 1 Survey of Textile Industries,p. 26。

12 Op. cit.,p. 71。

13 Capitalist Enterprise and Social Progress,p. 20.cf. , also, Henderson,Supply and Demand,pp. 3-5。

14 不难看出,在计划经济中,当国家接管一个产业时,正在做的事情实际上已被价格机制预先做掉了。通常人们所没有认识到的是,任何一个实业家在组织他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时,也做着能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事情。因此,在德宾先生的回答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他强调包含在经济计划中的问题,而同样的问题必须由竞争性体制中的实业家来解决。(参见“Economic Calculus in a Planned Economy,”Economic Journal,December,1936)这两种情况之间的重要区别是,由于企业代表了一个组织生产的更有效的办法,所以当企业自发地出现时,经济计划就强加给产业。在一个竞争性的体制中,存在着一个计划工作的“最优”数量。

15 Harry Dawes,”Labour Mobility in the Steel Industry,”Economic Journal,March,1934,p. 86.他谈到,“对于零售商店和保险公司而言,起因于无须为生计奔波的愿望(这常常是工人生活的主要目标)而给业务熟练的人以较多的报酬是很困难的。”

16 尽管如此,这也全然不是虚构出来的。据说,一些小店主赚的钱就比他们的店员少。

17 G. F. Shove,“The Imperfection of the Market:a Further Note”,Economic Journal,March,1933,p. 116,note 1.文中指出,这样的偏好可以存在,尽管他给出的例子几乎是与本文中给出的例子相对立的。

18 N. Kaldor,“A Classificatory Note of the Determinateness of Equilibrium”,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Feberuary,1934.“对所有个人而言,所有相对价格都是已知的,”这是静态理论的一个假定。但这显然不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

19 厄舍教授在讨论资本主义发展时注意到这种影响。他说:“部分成品不断的买和卖完全是浪费能源。”(“Introduction to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England”,p.13)但他没有发展这种思想,没有思考买和卖的进行为什么依然故在。

20 对企业家权力没有限定是有可能的。这将是自发的奴隶制度(参见professor Batt,The Law of Master and Servant,p. 18),这样的契约将是无效的,是不能执行的。

21 当然,对于企业是否存在划出一条严格的界线是不可能的,指挥可以或多或少地存在。它与是否存在主人与仆人或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这样的法律问题是相类似的。参见下文对

这个问题的讨论。

22 奈特教授的观点下面将更加详细地阐明。

23 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Preface to the Reissu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Series of Reprints,No. 16,1933.

24 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只有通过取消“消费者选择”才能消除,这些是零售的成本。可想而知,这些成本或许是如此之高,以致于人们被迫打算接受定量,因为获得的额外产品是相当于其选择损失的价值的。

25 该观点假定市场交易可以认为是均质的,显然,这事实上是不真实的。该含义下面考虑。

26 对于企业的不同规模生产要素供给价格的变化的讨论,参见 E. A. G. Robinson, The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Industry。有时据说,因为人们宁愿做小型的、独立性的公司的头,而不愿做大公司中某些部门的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才能的供给价格也增加。参见Jones,The Trust Problem,p. 531,and Macgregor IndustriaI Combination,p.63.这是那些提倡合理化的人的共同观点。据说,大型的单位会更有效率,但由于少数企业家的个人主义精神,他们宁愿保持独立性而显然不管在合理化的可能之下他们的效率增加带来的高收入。

27 当然,这样的讨论是简单的和不完全的。更进一步讨论这个特殊问题,参见N. Kaldor,”The Equilibrium of the Firm”,Economic Journal,March,1934,and E. A. G. Robinson,”The Problem of Management and the Size of the Firm”,Economic Journal,June,1934。

28 这个名词的定义下面将给出。

29 N. 卡尔多强调该问题的这个方面,见上引文。E.A.G.罗宾逊已明确注意到它在上下文联系中的重要性,参见The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Industry,pp.83-106.该假定是,价格运动的可能性增加意味着在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的增加会大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的增加棗这是可能的。

30 这似乎对说明技术单位是重要的,参见E.A.G. Robinson,op.cit.,pp.27-33.技术单位增大,要素集中程度增大,由此企业很可能变大。

31应该注意到,大多数创新将使组织成本和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形中,创新趋向于使企业变大还是变小将取决于这两种成本的相对影响。例如,假定电话降低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大于它降低的组织成本,那么它将对降低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32 对这些动态力量的说明是由莫里斯·多布提出的,参见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p. 68.“既然企业的工作是在监督人员的鞭子之下被组织的,工人劳动的进一步结合便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直到1846年以后它由强有力的机构来指导,这才得以恢复。”认识到由家庭制度到工厂制度的变迁并不单单是个历史的偶然,而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这似乎很重

要。事实表明,由工厂制度到家庭制度的变动是可能的,如俄国的例子,反过来也一样。价

格机制不能运行是农奴制的本质。因此,那里不得不由一些组织者来指挥。当然,当农奴制过时了,价格机制就能运转起来了。直到强有力的机构安排工人进入某一工作位置,它才智代了价格机制,而且企业再度出现。

33 这常常被称为“纵向一体化”。联合实质上则是“横向一体化”。

34 Op. cit.,p.10厄舍教授的观点出现在他的Introduction to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England,pp. 1-18。

组织理论”。

35 J. B. Clark,Distribution of wealth,p.19,他谈到交换理论本质上是“产业社会的

36 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p.267。

37 Op. cit. ,pp.267一8.

38 Op. cit.,p.268。

39 Op. cit.,pp.268一95。

40 Op. cit。,pp.269一70。

41 Op. cit.,p. 270.

42 这表明,不存在企业的私人企业家制度是可能的。可以料想到,在实践中,企业家的两种职能,一种是通过预测需要和根据这样的预测的行动来现实地影响相对价格制度,另一种是按照既定的相对价格制度的管理:常常由同一些人来实行,可在理论上保持两种职能的分立性似乎是重要的。这一点下面将进一步讨论。

43 Kaldor,op. cit.,and Robinson,The Problem of Management and the Size of the Firm。

44 罗宾逊先生称这是残存着小企业的不完全竞争状态。

45 罗宾逊先生的结论似乎是定义错了。怀特先生说:“企业规模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受到限制是显然的。”(Horace J. White,Jr.,”Monopolistic and Perfect Competio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1936,p. 645,note 27.)

46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47 就像上面已经表明的,区位仅仅是要素影响组织成本的一个方面。

48 G. H. shove,”The Imperfection of the Market”,Economic Journal,March,1933,P.115.有关在边缘地区需求的增加与价格变化供给者影响的关系,肖夫先生问:“……为什么老企业在边缘地区不开分部呢?”假如这个观点在主题上是正确的,那么这是罗宾逊夫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49 “雇主与雇员”的法律概念和企业的经济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企业含有由别人的财产或他们的劳动控制的意思。但这两个概念的一致性是完全存在的,因为在评价经济概念的价值时,法律概念的检查是有意义的。

50 Batt,The Law of Master and Servant,p. 6。

51Op. cit., P.7。

思雨的签名

明德格物求真务实

学无新旧,学无中西,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

——王国维

需要真正倔强的知识分子,需要真正的精神领袖,需要真正能用自己的肋骨照亮社会发展前进道路的人。

--------------------------------------------------------------------------------

思雨

查看公开信息

发送悄悄话给思雨

查找思雨发表的所有帖子

添加思雨到好友列表

04-02-01, 22:Feb 第2楼

No506xieyongxia 注册用户

帖子: 8

精华: 0

现金: 5 NV元

资产: 5 NV元

来自: 山东菏泽

注册日期: 2003-07-28

字体大小10pt 11pt12pt13pt14pt15pt16pt

一评《企业的性质》

--------------------------------------------------------------------------------

一评《企业的性质》:概念、推理与方法论

科斯《企业的性质》影响之大,可以说不让《国富论》、《资本论》。沉睡三十余年,一经被人发现,竟能够成为诺贝尔奖金获得的主要依据,真可以说史无前例。但如果静下心来,放弃迷信炒作,放弃盲目跟风,我们就可以发现,科斯《企业的性质》逻辑混乱,概念不清、推理欠严格,并且存在着方法论错误。实是严重误导后人,很有必要彻底清算。

一,概念不清

“企业的性质”,固名思义,应该重在说明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但读过该文,我们可以发现,科斯在其文章中并未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企业的性质。科斯在文章中只不过是论述了:“组织为什么存在?”,“我们的任务试图发现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研究决定企业规模的力量是否可能。”等等。即使科斯在文章第一段提出的要“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也未得到明确的回答。仔细品味品味,正是对上述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科斯严重混淆了企业的性质、产生、存在、企业规模边界确定以及企业的定义的概念,或者说科斯并未严格区分这几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区分这几个概念是必要的。不要说企业的性质不同于企业的产生、存在以及企业的规模边界的确定,他也不同于企业的本质性质。

要谈企业的性质,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性质,《辞海》谓之为事物所具有的特质。考察其日常应用,任何事物在其存在和运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属性我们均可称之为性质。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是多种多样,其物理性质又可具体表现为聚集状态、密度、沸点、熔点、电导率等等,化学性质其具体也可以包括酸碱性、化学稳定性等等。同样,企业的性质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存在、运行的本质属性、状态属性、组织属性、结构属性、规模属性、目的属性等等都是企业的性质。科斯此处的企业的性质似乎应该指企业的本质属性,或正如篇首所谓“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的那一种性质。

企业的本质属性,是企业一个质的界定,应该回答企业是什么,其并不等同于企业的产生与存在的性质,更不应该等同于企业规模边界决定的性质。企业的产生是出于人们为获得更大利益或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利用集体力或协作力共同组织起来的结果;而企业的存在,则是指企业产生以后,如何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概括地讲,主要决定于企业的实力,企业实力强,在竞争中能够战胜对手,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企业规模边界的确定则主要决定于产业的性质或生产能力,如手工业组织的大小与航天事业的组织的大小的不同,刺绣业的规模什么时候能够和轮船制造业的规模相比呢?而生产能力包括资本、生产工具、管理组织能力,也是企业规模大小的另一重要决定因素,比如农业产业的规模重在生产工具的提升使个人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的结果,而同行业的企业有大有小则多在于个人的资本、管理组织能力等。而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缩小是否必需则是市场需要的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产生、存在与规模的大小其概念是不相同的,应该区别对待。而科斯本文的分析是比较笼统的,并未对其做出明确的区分,这是严重违犯逻辑规律的。二,逻辑混乱:

上述对概念的混淆显然说明科斯的逻辑是混乱的,但更混乱的是科斯的推理。

第一,企业替代市场的理由不充分:科斯得出企业替代市场的结论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只是从简单的类比中就轻率地得出了结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理论的一个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这个鸿沟出现在这样两个假设之间:一个假设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

另一个假设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就这样都替代了,过于简单了吧!张三打球,李四也打球,我们是否就可以说张三与李四相互替代呢?显然不行。张三与李四有三种关系:1,替代,张三与李四同在一个球队打篮球,同为中锋,可能有时发生替代;2,互补,张三与李四同在一个球队,一个是前锋,一个是后卫,则可能发生互补;3,无关,张三是南非某体育俱乐部的球员,而李四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菏泽市某俱乐部成员,其关系可能微乎其微。由此可见,单凭都打球就说明张三与李四可以相互替代没有道理的,而仅仅因为市场与企业都能够配置资源就确定企业与市场可以相互替代,论据也是很不充分的。有人说科斯得出企业替代市场的理由是企业能够节约交易费用,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企业替代市场的命题在科斯论证企业能够节约交易费用前就已经得出了。恰恰相反,科斯企业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结论是建立在企业能够与市场可以相互替代基础上的。

第二,对企业性质的论证不严格:"当存在企业时,契约……大大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如果签订一个较长期的契约以替代若干个较短期的契约,那么,签订每一个契约的部分费用就将被节省下来"。这是科斯企业节约交易成本的主要论据之一,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能否说明企业就能节约交易费用。其实,一个契约和另一个契约的成本是不相同的,有时可能相差数百倍、上千倍,多个契约被一个契约所替代,怎么就能够知道节约交易成本了呢?或者,由于人们注重避免风险,他们可能宁愿签订长期契约而不是短期契约",那么,我们不免要问,长期契约和短期契约那个风险大?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市场的不确定性,长期契约可能比短期契约的风险更大,用一些不确定的命题作根据是不可能得出严格的结论的。另一个根据更可笑:"另一个应该注意的因素是,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常常对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区别对待。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销售税的课征就会看到,显然,它是一种有关市场交易而不是在企业内部组织的同样交易的税收……那么这样的政府管制便会导致企业的存在,不然企业的存在就没有任何理由和目的。这为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企业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理由。"

第三,企业规模扩张的同义反复:科斯对企业规模扩张的论述也同样表现出其推理是不严格的,比如:“这种初具轮廓的观念看来会有助于对企业规模扩大或缩小的含义作出科学的解释。当追加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当先前由两个或更多个企业家组织的交易变成由一个企业家组织时,便出现了联合。当所涉及的先前由企业家之间在市场上完成的交易被组织起来时这便是一体化。企业能以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同时以这两种方式进行扩张。”这显然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废话,无怪乎科斯的理论是最有解释力的,也是“引证多而运用少”的必然所在,同义反复,只能引证,无法操作。

三,方法论错误

科斯不仅存在着概念不清、推理有欠严格,还存在着严重的方法论问题,科斯考察企业,并不是从历史的、现实的、本体的方法去解析企业,既没有详实的统计分析,也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而是从简单类比、例举中凭主观臆断取得的结论。

第一,简单类比:比如科斯对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的考察:企业能够协调资源配置,市场也能够协调资源配置,所以就得出企业能够替代市场。这理由显然不充分,因为这毕竟与你选的参照物有极大的关系。因为,能够配置资源的手段相当多,比如家庭、社会、宗教团体、政府等。当然,科斯选择了市场,都是协调资源配置的手段,所以得出企业替代市场,又由于

市场交易是有成本,从而得出企业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但如果科斯选择了政府,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可以节约制度成本的企业来,其实,后世的交易费用学者已经得出了这一点,认为政府、企业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

第二,例举混乱:科斯为了说明的便利,举了几个例子,如兰开夏的企业,雇主与雇员的契约,兰开夏的租赁是企业形式吗?雇主与雇员的存在都是企业形式吗?这显然太随便了。张五常擦皮鞋、拉纤的分析,铺地板的分析,哈特建房屋的分析等,这些都是企业形式吗?他们所具有的性质与企业的性质是同一的吗?这些显然都取决于科斯的误导。

第三,主观臆断:上述关于企业与市场的替代、企业的本质在于节约交易费用等等的分析显然与科斯的主观臆断有直接的相关性,科斯的主观臆断更为严重的还表现在其后来对其《企业的性质》的评价和解释中。如下述所说:

1:“在主流经济理论中企业曾经常被描述为一个‘黑箱’,现在也是如此。”传统经济学对企业的分析果真是“黑箱”分析吗?其实,传统经济学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也有具体的分析,如斯密、马克思对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的分析;潘罗斯的企业知识积累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与梅奥的霍桑实验等等,怎么就看不出“黑箱”在什么地方。科斯批判传统研究是一种黑箱研究,而科斯在本文中是怎样打开黑箱的呢?输入交易费用不仅得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而且能够得出企业的本质属性,这就打开了黑箱吗?

2:认为传统经济学“被研究的东西是经济学家心目中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体系。我曾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而称自己的为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其实,近期关注现实、政策的经济学不用说,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庞大经济体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等等无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传统经济学家研究的无不是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只不过不像科斯把别人的都称为黑板经济学,而称自己的为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自己的经济学果真是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吗?企业的存在在于节约交易费用吗?问一问企业家,有一个这样回答的吗?

3:说传统经济学认为交易费用为零,纯粹是无稽之谈。传统并不认为零交易费用,传统经济学并没有忽视成本,交易成本已包含在成本里面了。运输费用、订合同的费用无不在成本中显示。传统经济学强调成本更强调效益,而不如科斯的“盲人摸象”,抓住了“市场是有费用的”就认为掌握了企业的全部。人们生活在有摩擦力的世界,但克服摩擦力绝不会是人们行为的对象和目的,也不是人们行为的必要条件,太空中的摩擦力几乎为零,可人们仍还要上太空遨游。

很显然,以上几个问题只不过是凭着科斯的胆量作出的结论,对传统的批判缺乏举证,对自己的观点既没有统计分析,也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纯属贴签的方式。

四,结论

单纯的简单类比、猜测和例举并不是考察本体的有效方法,而不明确企业的本质属性与其它属性的区别更容易产生误导,再加上推理有欠严格,因此,科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交易费用学派学者没有一个同一的企业的性质与定义,与上述几方面有着极大的关系。鉴于科斯《企业的性质》在企业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地位,很有必要彻底批判之。本文是对《企业的性质》的概括性质批判,对其具体结论的批判将分为以下三种,“二评《企业的性质》:企业与市场”、“三评《企业的性质》:本质论与交易费用”、“四评《企业的性质》:手段论与科斯逻辑”

--------------------------------------------------------------------------------

二评《企业的性质》:企业与市场

科斯《企业的性质》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甚至新的起点。然而,其理论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错误,严重误导了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企业和市场可以相互替代就是其中之一。该假定已被科斯及其以后大多数经济学者所认可并经常作为结论来应用。近期虽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如张维迎、黄桂田等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互补的,但至今仍得不到学术界的重视。鉴于《企业的性质》在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地位,很有必要深究之。

一:逻辑不严格

科斯得出企业替代市场的结论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只是从简单的类比中就轻率地得出了结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理论的一个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这个鸿沟出现在这样两个假设之间:一个假设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假设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就这样,两个假设,一个命令取代交易就能说明企业替代市场吗?很显然,科斯的替代理论是建立在企业与市场都能够协调资源配置基础上的,但都能够配置资源是否就可以说企业和市场相互替代了呢?其实,资源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经济单位,能够协调其配置就被认为能够相互替代理由是不充分的。任何组织或团体甚至包括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都可以配置资源,比如家庭,难到我们能够说家庭和市场也能够替代。举例说: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都是蛋白质存在和实施功能的场所,可以说对蛋白质的活动都具有协调功能,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人体和各器官、组织、细胞等均可相互替代呢?恰恰相反,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可见,含有相同的组成要素和功能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究竟是替代还是互补。科斯的典型例子是"在兰开夏的棉纺织业中,一个纺织商能靠信用租到动力设备和店铺,获得织机和棉纱。然而,这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通常是在没有价格机制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纯属无稽之谈,首先,纺织商租赁动力设备和店铺是企业交易还是市场交易,其次,这个纺织商再有信用,其在租用前也必定会参考市场价格讨价还价,根本不会出现纺织商给多少是多少或业主要多少是多少的局面,再者,纺织商既然是租赁的动力设备和店铺,他就不能成为兰开夏企业中的成员,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未组成企业。可见,它根本无法确定企业是替代市场的。

有人认为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是科斯得出企业替代市场的理由,但我们通读一遍即可以看出,科斯在没有论及交易费用时即已得出企业替代市场的结论了。其实,即使把能够节约交易费用作为理由,也同样不严格。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货币、交通工具以及商贸产业的产生,是否都是对市场的替代。

二:前提有错误。

传统企业是生产的工具,市场是交易的场所,至科斯则完全把它们搅在了一起。企业与市场都能够生产产品,企业与市场都是交易的场所,这是科斯企业与市场能够替代的大前提。1,生产的市场决定与企业决定

"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在企业之内,……企业家指挥生产……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会存在?”这是事实吗?在这里,科斯显然并没有明确生产的价格变动的决定和企业家指挥的真正意义。第一,所谓的价格变动决定生产,其只能决定生产的信息,市场自身不会生产。亦即市场只能说明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无论品种和数量均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要的信息,是无形的。第二,企业则不然,它却具有生产能力,能够直接进行

生产,其生产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其既可以决定生产什么、也可以决定生产多少,当然如果其忽视市场需要的话。第三,市场决定生产与企业决定的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传递着人们需求,企业必须根据人们的需求去生产。

在上述假设中除市场能够协调生产外还隐含着没有组织——企业,个人同样能够生产,如其所谓的“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生产还是必须的。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是否可以没有企业呢?如果抛弃组织生产,只剩下个人生产,那么个人能够生产什么?汽车、轮船还是航天飞机。其实,这一点是科斯混淆了个体手工业生产和集体大工业生产,他的航天飞机个人是可以生产出来的,没有企业制造人们可以去市场上买。"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如果不是“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以上论述后人给其翻译成“当人们在市场上买较贵时,就会组成企业生产”,“对于企业来说:客观上存在着‘是从市场上买产品,还是自己生产产品’的成本约束问题。”。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如果没有企业的生产,人们如何到市场上去买汽车、电视或者一部电影,他自己能造吗?不偏爱能够吗?即使生产完全由价格机制调节,生产也必须由企业来进行生产。如果没有企业生产,那么,还要倒退到前资本主义社会。

2,市场交易与企业交易

一般来说,市场交易就是市场内生的买卖,无论是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还是技术市场。但无论产品、劳动和技术的交易其进行都是在市场进行的。而企业交易则完全不一样,其买卖完全是外生的,企业只有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技术、资本或原材料产品等,其进入企业后交易的本质都变了样,他们只能从创造中来进行交易,这个交易可以说是贡献与报酬的交易。张五常所谓的以劳动力市场替代产品市场也是错误的,劳动力市场在企业之外的市场上,在企业内,无论是劳动力,还是技术、资本都只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是工具,而并不是市场。如果企业是劳动力市场,那么企业就不需要在劳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

3,计划与市场

其实,科斯的企业替代市场主要来源于计划替代市场这个框框。这一点,他曾明确地说明是受当时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列宁说过,俄国的经济可以像一个大工厂那样运行……如何使经济学家关于定价体系角色的观点和集中经济计划不可能成功的观点,与管理的存在和这些在我们自己经济中运行的显然的计划性组织——企业的存在吻合起来呢?”就是这个问题引导着科斯去寻找企业的性质。但那个计划是政府计划,其与企业计划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计划的性质不同。计划经济是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计划,而企业计划只能是对产品生产的计划,而对产品的分配无能为力,还必须依靠市场来分配。企业分配的只能是货币收入,并不是具体的产品。计划经济的产品通过直接分配而进入消费,不经过市场,所以是对市场的替代,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则必须经过市场去卖,因此,是对市场的依赖,卖不出去则无利润可得,很容易导致企业倒闭。第二,计划的对象不同,政府计划是对整个市场的计划,计划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市场自由交换范围的缩小,而企业计划则是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计划,是组织内部的计划,其计划性强弱并不影响市场的自由属性。第三,计划的层次不同,政府计划属于宏观计划,政府计划内也必须有企业(有人称之为工厂),而企业计划则属于微观计划,微观计划是宏观计划的补充。政府计划与企业计划是完全不相同的两种计划,根本不能等同,因此,用政府计划替代市场来说明企业计划对市场的替代是没有根据的。

三:走进了误区

得出企业与市场替代的主要原因是科斯误解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本质及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1,企业与市场的区别

从发生学角度来说,企业是人们生产方式由自然生产、自觉生产经过分工、专业化生产从而

演化到合作化生产的产物。而市场则是人们消费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从现实中看,企业是价值的生产场所,企业并没有一刻脱离生产,只不过是由原来的自足式生产转化成了社会化合作生产的缘故罢了,这一点,迪屈奇有过明确的说明“不存在公司意味着没有生产”,我国学者黄少安也曾说:“企业主要是生产组织而非交易组织。”张维达教授也曾说:“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决不仅仅是因为企业可以节省市场交易费用.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离开生产功能而谈企业的性质和起源,是难以使入折服的。”而市场则是人们交易的场所,其功能只能是交易。从理论上讲,企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创造价值,而市场不存在价值创造。第一:人们如果想在市场上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它必须首先通过企业生产创造出价值,获得收入,然后再拿出自己的劳动所得去换取别人的产品;第二: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企业生产的产品,人们拿钱能够买什么?电视机、冰箱还是汽车,那一样不是企业生产的。可见,企业是人们创造价值的工具。仍是一个生产的单位,而市场才是以交易为目的的,两者根本无法替代。

2,企业与市场的联系

认为市场与企业可以相互替代是因为科斯并没有明确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正如后人所说的:企业并不是市场的主体,市场的真正主体同企业一样是“拥有企业投入要素的经济个体,资本家、工人、地主或企业家、经理等。而企业与市场一样不过是他们联系的纽带,或者说,是他们进行要素交易的场所。”所以,两者是可以替代的,其实这是错误的。首先它没有明确要素主体在市场和企业中的功能、目的不同,各主体在企业中目的并不是为了交易,交易只是企业要素引进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获得收入,人们在市场上的目的才是交易。其次,市场主体并不单纯是拥有企业投入要素的经济个体,也可以是各种组织,黄少安教授曾说:“一个企业、一个社团、一个国家或地区等,都是一个组织,他们常常成为合作的主体。”是市场主体进化的结果。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性的。能够以个体形式参与一切市场活动,无论买还是卖,从原材料的购进,到成品的供给,无不体现出了企业市场活动的独立性。市场是交易的场所,而企业是交易的主体。

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仍然是演员与场地的关系,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所谓“将企业视为市场主体将导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黑匣子’……会阻碍人们对企业真相的认识……”是完全缺乏依据的。承认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并不妨碍人们打开企业这只“黑匣子”,主体仍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属性。发动机是汽车的主体,难到我们就不可以问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和属性了吗?此时,并不妨碍我们打开发动机。钢铁虽是汽车包括发动机的主要结构要素,但那是一堆死物,汽车只有以发动机为主体才能够跑起来。同样,市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够活跃、增长。市场是企业创造的价值的交易场所,没有市场,企业的社会化生产将无法进行,市场与企业是同步发展的,相辅相成的。

四: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笑话:“企业减少了,各要素所有者还会以‘个体户’身份进行市场交换,因此,企业减少不但没有使市场缩小,反而使市场扩大了。”这首先是由于他们并没有明白市场大小的界定标准,市场大小历来都不是以市场中主体个数为标准的,而是以交易额为指标来确定的,在现代化社会生产中,人们在退出企业后就有可能同时也退出市场,不要说破产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量问题,就其“个体”会因工资没有着落,市场活动也将无法进行,没有收入,人们靠什么来进行市场交换。其次,他们尚没有明白企业内部的各个主体仍然没有脱离市场,他们在企业中的目的虽然是生产价值,但他们在企业中得到的只是一种名义价值——货币,因此,他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也不能直接消费,必须再次进入市场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因此,企业的存在正是市场存在的基础,只有企业兴旺企业的员工们才有货币可得,才能更多地进行市场交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所谓的企业和市场可以相互替代是完全错误

的。但他为什么能够导致这么多人可以不顾常识、不顾现实地为其寻找依据。而却不能对其进行反思呢?

字体大小10pt 11pt12pt13pt14pt15pt16pt

三评《企业的性质》:本质论与交易费用

--------------------------------------------------------------------------------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对企业的阐述是很混乱的,可以分为本质论与手段论两种观点,本文对其本质论作一剖析。科斯开篇即认为有必要“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所谓企业的定义,其实就是回答企业的本质,是企业质的界定,应该回答企业是什么。但读过该文,我们可以发现,科斯在其文章中并未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企业的本质,也未明确交待什么是企业,或者企业的定义是什么。由于定义在于提示概念的内涵,而内涵又是随事物的产生而存在的,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我们通过科斯对“企业的性质”的论述可以窥得一二: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在于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然而,这是错误的。

一:理由不充分

我们先逐条分析科斯对企业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论述。科斯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即谓“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在这个前提下科斯得出企业的存在关键在于企业能够节约交易成本。他列举了多个理由以说明之。

第一,"当存在企业时,契约……大大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如果签订一个较长期的契约以替代若干个较短期的契约,那么,签订每一个契约的部分费用就将被节省下来"。这是科斯企业节约交易成本的主要论据之一。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能否说明企业就能节约交易费用,其实,一个契约和另一个契约的费用是不相同的,有时可能相差数百倍、上千倍,多个契约被一个契约所替代,怎么就能够知道节约交易成本了呢?其作为节约交易费用的论据是很不充分的。"或者,由于人们注重避免风险,他们可能宁愿签订长期契约而不是短期契约",那么,我们不免要问,长期契约和短期契约那个风险大?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市场的不确定性,长期契约可能比短期契约的风险更大,用一些不确定的命题作根据是不可能得出严格的结论的。

第二,"另一个应该注意的因素是,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常常对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区别对待。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销售税的课征就会看到,显然,它是一种有关市场交易而不是在企业内部组织的同样交易的税收……那么这样的政府管制便会导致企业的存在,不然企业的存在就没有任何理由和目的。这为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企业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更是荒唐。政府无意这样做也不会这样做,我们没有发现人们的交易税什么时候比对企业征收的收入税、销售税更高。税收是政府收入的来源,它的使用并不是为了遏制市场而设的。可见,这一点也不足以成为企业存在的理由。

第三,企业的一体化似乎能够说明交易费用存在的重要性:"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但如果企业在低于公开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这一点上或在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这一点上停止其扩张。"后人对此阐述颇多,然而,这一观点是以企业能够节约交易费用为前提的,是一种逻辑循环,用其做证据更是没有意义,下一节将对该论据做重点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本质悖论

第一:顺着科斯的论述向后看,就可以发现问题,他并没有从企业是如何节约交易费用的方

面去论述,而是从组织费用与交易费用的大小比较来论述,“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但如果企业在低于分开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这一点上或在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这一点上停止其扩张,”由科斯的论述可以看出:科斯的企业并不如本质上的节约交易费用,其关键在于组织成本的大小,因为市场的交易成本是外生给定的,其存在或产生关键在于其内生的组织成本与外生的市场成本的比较,如果其内生成本大于外生成本,企业就存在,否则,企业就要倒闭,但由于外生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因此,企业的成败不在于交易成本,而在于内生的组织成本。

第二,企业,节约交易费用是否是有界限呢?从理论上讲,作为本质属性,其节约交易费用是不能有边界的,不存在什么样的交易费用不能节约,也不存在只能节约多少,因为如果有交易费用的存在,就会有企业的产生,正如如果有房屋建设,建筑工就会去干,如果房屋建设的活太多,就会有更多的建筑工产生一样。车床是加工零件的工具,如果它能正常运转,它加工零件是没有界限的。而企业这种本质上在于节约交易费用的工具,却需要这么多限制呢?科斯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前已述及,企业的引入基本上是由于市场运行成本的存在。一个与此相关问题是(远非奈特教授所提出的垄断问题),既然通过组织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且事实上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为什么所在生产不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其以下的解释又钻进了比较成本的悖论中,这明显是科斯缺乏对本质概念的明确认识,又进入手段论的误区。

第三,企业的一体化能够节约交易费用并不能说明企业的本质是节约交易费用,因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是企业在一体化之前已经存在了,那么,一体化之前的企业是否是企业呢?三:批判

无论其交易费用的概念如何,企业节约交易费用的命题都是错误的。

第一,科斯颠倒了生产与交易的因果关系。交易是人们行为社会化的产物,它能够在不改变物质质和量的情况下增加人们需要的满足,也能够利用人们资源和能力的优势大大的提高个人或社会生产的能力,相对或绝对节约人们的生产成本。很显然,交易是社会化生产的必要前提,也是人们大大提高生产能力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交易能够节约生产费用还是生产能够节约交易费用,谁是因谁是果必须分清。科斯不是把交易作为一种能够节约生产、经营和管理成本的手段,而是把其作为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目的来解释,真是不可思议。把企业生产说成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其实颠倒了因果。

第二,人们进入企业并没有减少交易费用。企业是人们社会化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社会化生产,固名思义,企业的生产不可能只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生产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产品的,其生产的产品必须拿到市场上去卖,而不能自己直接享用。因此,企业的员工在企业中得到的并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收入。如果员工们想得到他们想要的物品,他们必须首先买回原料,通过生产出成品,然后再卖出成品,卖了成品后再分配收益,再后才能在市场购买满足个人需要的物品。显然,其并没有因为进入企业减少了交易,而是增加了交易。它不仅增加交易的次数,也增加了交易费用,因为个人直接生产自己的消费品是不需要进行交易的,有交易总是要有成本的。

第三,在宽泛的意义上应用交易费用,科斯节约交易费用的命题也是不成立的。企业内部的监管成本、组织成本是企业自身造成的,它只能增加,而不会节约,如果不成立企业此费用从何而来;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交易费用,我们就可以推出企业的交易费用是反企业的,因为个人生产其组织成本、监管成本就不存在,交易费用会更节约。

第四,从现实中看,货币、市场的产生给交易提供了无限的方便,特别是自工业化推进以来,交通工具的机械化,交通系统的网络化日趋提高,其单位市场交易的费用必然日益降低,可企业的规模从业主制、合伙制到股份制却日益扩大,特别是股份制,较高的代理成本并没有

最新企业的性质科斯(中文版)

企业的性质 作者:R.科斯陈郁译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性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5

1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6“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7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8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 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

论企业的性质-中文版

科斯:企业的性质(厂商的性质) 在过去,经济理论一直由于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性,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 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

济体制的描述。“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 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当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

《企业的性质》内容概要

《企业的性质》 文章序言部分指出了作者要从现实的和易于处理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概念,同时提出了该文的理论假设,即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边际替代概念作为本文的分析工具。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的性质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传统理论学家例如文章所提到的阿瑟·索尔特爵士和一位不知姓名的经济学家等认为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但作者不以为然。作者认为这一说法在企业之中并不适用,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代替,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作者因此提出了该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同时引出了本文所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企业规模的边界。 文章第二部分则是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作者指出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完成这一工作需要进行搜集信息、谈判、签约等任务,而企业的出现则大大减少了这些成本。同时利用价格机制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除此之外由于政府常常对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组织同样地交易区别对待,例如政府对市场交易征收销售税,而对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则没有该税收,这一举措必然会鼓励企业规模的扩大。 既然企业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那么为什么所有的生产不是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市场交易为何还会存在?这是因为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是逐步提升的,任何企业规模的扩大都有一个临界范围。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

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为什么作者对企业出现的原因的解释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可取。作者对该部分的论述是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来完成的。厄舍和莫里斯·多布先生认为企业存在是因为劳动分工的需要。他们认为价格机制的存在会导致分工的混乱,因此需要企业的作用。但这一说法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奈特教授认为(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那些具有较好判断力和知识的人成为企业家来预测风险,他们向工人支付工资并控制他人行动。因此企业家这一特殊的阶层便诞生了。但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因为这部分人可以通过出卖建议和知识获得报酬,不一定亲自参加生产以获得收入或者可以通过与正在进行生产的人缔结契约而不是主动地参加生产也可以以较好的知识和判断力获得报酬。 文章第四部分进一步论证从交易成本角度解释企业规模的合理性。以前传统理论探讨企业规模主要从生产成本的角度予以考虑,得出企业规模受到限制是因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不愿意付出大于产出的生产代价。该理论在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时具有适用性,但当企业生产两种甚至更多的产品时,若按照该理论的假设则企业的规模会无限大。这种解释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原因是未能考虑到企业的管理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管理成本也会上升,因此确定企业的规模必须考虑市场成本和管理成本两个因素。 文章第五部分说明了本文企业概念是与现实世界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是依靠契约固定下来的。这种契约明确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雇主依靠他的权利支配和指挥雇员,雇员则依靠他的义务服从雇主的控制和支配。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企业性质在现实世界中具体体现。

浅谈科斯企业的性质

浅谈《企业的性质》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我终于读完了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虽然不能很精确地了解该文章的具体内容,但也大致了解其表达的意思。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来谈谈我读完《企业的性质》之后的感想。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当时的背景。《企业的性质》在发表之初受到了冷落,然后在它被埋没了三四十年之后,终于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科斯引领了人们用经济方法研究制度问题,并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关键概念。沟通了经济学和法学两大科学之间的关系。科斯的这篇论文通篇没有复杂的模型和过多的数理演绎,但是却清晰的指出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以往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科斯《企业的性质》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在科斯看来,一种现实的和易于处理的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而运用的分析工具是边际替代概念。传统的经济学说认为,经济体制是自行运行的,是由价格机制来决定的,但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发现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在整个社会运作层面是有效地,而在企业内部是无效的。所以科斯要论证“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作用是消失的,是被另外一种力量或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易被取消的企业(组织)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从而引导出了企业产生和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二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科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的边界问题。对于这篇文章,我认为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科斯指出了当时经济学界对企业的观点。当时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经济计划(组织内部)为了对此进行解释,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则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他们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但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但科斯认为:他们并没有解释,既然生产和管理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组织为什么还要存在了?并提出了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一论断。 第二部分,科斯首先列举了几种企业出现的理由。1是相对独立性或是指挥欲的倾向的存在,造成了企业的存在,但认为这不很真实。2是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企业也可能存在,但这种情况很少。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当存在企业时,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其它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的数目大大减少了,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关于企业存在的原因,较早之前的奈特教授给出了说明,他认为,企业至所以出现,是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生产者需要预测未来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新的经济工作人员——企业家,企业家预测从而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向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动”。很显然,科斯认为,奈特教授并没有指出价格机

科斯论文《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注解 赵永安 原文: ①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②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③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④“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⑤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⑥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⑦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⑧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注解】1: ①西方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理论过程中普遍利用“假设”对需要研究的问题给予命题,也就是首先设定“提问”,可是过去的经济理论或经济学家们没有很好的说明这种假设,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时候,设定一系列“假设”又是非常必要的。 ②指出很多经学家对自己设定的“假设”通常并没有深入到社会、行业、产业中进行考察导致这种“假设”出现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 ③明确提出考察对解决误解和争论以及对“假设”的推论是非常重要的。 ④科斯在切入主题时候采取不经意的做法,他用“例如”方式点出了主题,提出“企业”这个词汇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说明过去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本文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 ⑤科斯在此处明确了他到底要干什么的问题,他准备做两件事:第一件给出关于“企业”这个词汇的真实含义;第二件是将推论出来的“企业定义”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对比,进而论证他们之间是否完全相吻合。 ⑥罗宾逊夫人: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夫人是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琼·罗宾逊夫人虽然未能获得经济学界的这一最高荣誉,但她被世人公认的最高成就是在J.R.沙克尔顿和G.洛克斯利合编的《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一书中榜上有名。 按照罗宾逊夫人的说法,经济学家在研究经经济理论之前对一系列“假设”要给予研析,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这种“假设”能够容易处理吗?另一个是这种“假设”与现实世界能够相吻合吗?

企业的性质

●国有企业: 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资产的投入主体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就是国有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形式之一。 ●联营企业: 联营具有法人型联营、合伙型联营和合同型联营三种形式。"企业之间或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法人条件的,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称为联营企业。 ●三资企业: 通常把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统称为三资企业。 ●私营企业: 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一、非公司企业法人:最低注册资金3万元人民币基本要求:(l)有符合规定的名称和章程;(2)有国家授予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或者

企业所有的财产,并能够以其财产承担民事责任;(3)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构、财务核算机构、劳动组织以及法律或者章程规定必须建立的其它机构;(4)有必要的并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设施;(5)有与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其中专职人员不得少于8人;(6)有健全的财会制度,能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编制资产负债表;(7)有符合规定数额并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注册资金,企业法人的注册资金不得少于3万元,国家对企业注册资金数额有专项规定的按专项规定执行;(8)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 二、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基本要求:(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即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需50万元人民币以上;以商品批

科斯《企业的本质》中文版

科斯《企业的本质》中文版 企业的性质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 科斯/文陈郁/译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琼?罗宾逊】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性2【尼古拉斯?卡尔多】,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罗宾逊夫人】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凯恩斯】,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5【L?罗宾斯】 1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士对经济体制的描述。6【D. H.罗伯逊】【阿诺德?普兰特】“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

科斯 企业的性质

企 业 的 性 质
原著 .科斯 陈郁译
过去 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在建立一种理论时 经济学家 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然而 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 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 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 值得一提的是 “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 1 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 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 2 开始分析的倾向钉 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 而且要弄清它与“现 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棗假如存在的话 就应该搞清楚 罗宾逊夫人曾说过 “对于经济 3 学中的一系列假设 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 它们易于处理吗 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 ” 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 “较通常的是 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 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 ” 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 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 又是现实的 下文将表明 一种不仅是 现实的 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 而且是易于处理的 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 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 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 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 4 概念和替代概念 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 当然 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 5 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1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 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 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 6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 “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 它的日常 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 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 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 供给 根据需求而调整 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 这个过程是自动的 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 ”一位经 7 济学家认为 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 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 经济体 制“自行运行” 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 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 假如 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 这就是不可或缺的 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 格机制 确实 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 8 由 然而 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 在 企业中 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 例如 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 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 如果要素 A 的价格在 X 比在 Y 高 则 A 就会从 Y 流向 X 直到 X 和 Y 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 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 然而 在现实世 界中 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 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 Y 流向部门 X 他这样做 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 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 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 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 对于这种观点 应该指出 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 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 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 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 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 当然 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 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 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 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 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 用 正如 D·H·罗伯逊所指出的 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 9 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 ” 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 来实现 那么 为什么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 为什么会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呢 在企业之 外 价格变动决定生产 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在企业之内 市场交易被取消 10 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 企业家指挥生产 显然 存在着协调生产的 替代方法 然而 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 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 行 面对这一事实 我们要问 组织为什么存在 当然 价格机制能被替代的程度有很大差异 在一个百货商店中 各种柜台在大棱里的空 间配置既可以由管理当局决定 也可以是为场地进行竞争性价格招标的结果 在兰开夏的棉纺
130

论企业的市场性质

论企业的市场性质 1 企业成立及存续的市场性 资本、劳动力以及管理者才能是企业生产的必备三大要素,作为这三大要素所有者的资方、劳方以及管理方以何种方式组建一个企业有两种选择,一是由三方中的任一方充当买者;二是三方合作共建企业,分享企业的所有权。究竟采取那种方式取决于社会制度,取决于三方市场力量的对比。但不管怎样,企业肯定是资本、劳动力以及管理者才能的所有者三方之间交易的产物,是以上三方间的长期性的市场契约。长期性是企业这一市场契约的特别之处[1]。承认企业是一种特别的市场契约事实上就打破了将企业区别于市场,企业从根本上不同于市场的坚固认识,迈出了在性质上将企业与市场统一起来的第一步。传统上,资本要素在企业的三大生产要素中最为稀缺,企业形成因此遵循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资本在企业内的盘踞是长期性的,劳动者及管理者与企业的关系则是短期的或临时的。资本在市场力量上的绝对优势以及劳动在市场力量的长期弱势使人们忽视了企业是一种长期的市场契约这一客观事实,强化了资本的主宰性,淡化了劳动的主体性。如果我们将视野拓宽,注意到现实中资本的稀缺性在降低,管理才能以及高素质员工的稀缺性在提高,并进一步设想,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资方、劳方以及管理者将合作治理企业,三方在与谁签约上都有充分的选择权,并在市场上受价格机制的调节,如此,企业是一种特别的市场契约的理念就会成为常识,企业形成中的市场性就会充分显现。 企业不仅在形成上具有契约性,而且在存续上(仅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三方继续合作)也具有契约性。企业在存续上的契约性使得企业在成立中的市场性质进一步向企业内部延伸。流行观点认为企业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究竟依靠企业制度还是依靠企业制度,决定于交易费用[2]。这显然是认为企业制度不同于市场机制。这一观点对什么是企业制度并没有做出明确解释,很可能是将企业制度直接对应于现实中企业的运行方式:企业家作为资本的代理主导企业运行,而出让劳动力所有权的劳动者听从于管理者权威。如是,则企业内部就不存在交易,企业不同于市场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观念同样是受到了历史的局限,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科斯在解释企业的产生时,舍去劳动分工、生产协作等因素[3],假设有原子式个体业主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庞大的交易费用才导致了企业的产生。这常引起人们的误解,似乎企业的出现既节约了交易费用,自然也完全替代了价格机制。事实上,企业的存续仍然是受价格机制的约束的。企业合约的长期性虽然固定了长期性的交易伙伴关系,但并不排斥其它交易条件达成上的市场性,企业内各要素价格的形成同样是在各交易伙伴间

科斯:《企业的性质》.pdf

科斯:《企业的性质》 R.科斯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钉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枣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6“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7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8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当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正如D?H?罗伯逊所指出的,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9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为什么会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呢?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10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

论企业性质的三个维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7549622.html, 论企业性质的三个维度 作者:杜国用杜国功 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2期 摘要:文章首先按照传统经济学、新制度学派、企业能力理论和马克思的研究等学派对企业性质研究进行理论检索。然后,通过对这些已有研究的述评,得出生产性质、交易性质 和异质性是构成企业性质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最后,论述企业性质和企业成长间存在辩证 统一的相互联系,明确指出企业性质研究对企业理论发展以及推动企业成长所具有的理论价 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企业性质生产性质交易性质异质性企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2-222-02 企业本质问题研究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涉及到企业内涵确定、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制度变迁、企业基本功能等诸多内容。解答企业本质问题集中体现在对 企业基本性质的认识及其概括性描述方面,并且必须要排除主观臆断、意识形态和制度差别 等因素的干扰。关于企业基本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散见于理论演进的长 河之中。通过这一过程中代表性研究的深入解读与思考,能够得到具有价值的科学启发,挖 掘并提炼所有企业共同具有的性质,在清晰明确企业性质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为理解企业本质、把握企业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企业性质研究的理论检索 1.传统经济学的研究。19世纪末,马歇尔开辟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社会分为纯粹的消费者和纯粹的生产者两个部分,从而将经济研究从古典经济学的分工和效率转到了企业组织内部 的资源配置。作为传统经济学组成内容的古典和新古典理论,几乎将研究视野全部集中到企 业生产这一基本性质上来。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忽略企业存在原因的认识,将企业的预先存 在视为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条件。类似于消费者在给定收入和价格约束下追求自身的效用最 大化,企业被认为在技术和市场给定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生 产单位,仅仅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品或劳务的最 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函数关系。因此,传统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充其量是在给定企业条件下,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中文) -------------------------------------------------------------------------------- 作者:科斯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棗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5 一、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8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当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正如D·H·罗伯逊所指出的,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9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读书报告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开创了制度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分析的先河。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主要思想是御用马歇尔的边际分析工具,通过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解释企业的规模。在文中,科斯首先起初企业的概念,然后分析了企业出现的原因,并讨论了关于企业的其他一些观点(例如奈特教授的观点),最后考察了经济学家考察的企业概念是否与真实存在的企业相一致。科斯证明企业的存在是通过对比市场来完成的。其逻辑是:利用市场交易可能支付额外的成本,所以需要替代市场的组织——企业;反过来,由于利用企业进行交易也需支付额外的成本,所以需要替代企业的组织——市场。当企业的边际交易成本和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组织均衡出现。我是从两重角度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感想。 一、框架解读 科斯沿袭了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的角度,从制度方面重新定义了企业性质。在正式论述企业的性质这一问题之前,科斯首先讨论的是企业为什么出现?全文的前三部分主要了企业产生的三个要素:第一是因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对于市场替代的组织,由企业家来分配资源,在这种组织中运行的成本低于在市场中利用价格机制运行的成本时,企业就会出现了;第二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他认为由于市场在很多方面的运行是时常变化的,变化就产生了不确定性,遵照不确定性本身会造成多方面的不便利和损失,因而一种固定的契约,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契约的出现将会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而契约的运行载体则是由企业家管理着的企业;第三十由于有管制力量的支付和其他一些机构对于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区别对待,会造成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而不通过市场组织更为有利,从而造成了企业的扩大。“当资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 为了便于理解,科斯在讲述企业为什么出现时首先分析了经济学家们通常研究的经济体系。Arthur salter爵士所描述的经济体系是:正常的经济体系自行运转。就他的日常运行而言,它不受任何中央控制,它也与需要中央的监督。在他们眼中经济体系由价格制度协调,社会不是一种组织而是一种有机体,经济体系是自行运转的。但是科斯认为Arthur salter 爵士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其后Marshall 又引入了组织的概念,把它作为第四种生产要需;J.B.Clark 富裕企业主协调职能;Kninght教授引入了负责协调的经理。D.H.Robertson指出在企业外部,价格变化之道生产,这是一系列交易协调;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被取消,进行这些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主取代,后者指导生产。经学家把价格机制看做是一种协调工具,他们同时也承认企业主的协调功能,经济学理论中,在资源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的假设和资源配置依赖与企业主的假设之间存在一些分歧。而科斯写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构建一座桥梁来沟通这两种假设。 科斯在定义企业时,首先向我们描述的原假设的市场体系是一个全自动调整的过程,然而在现实中,经济则存在着计划。在企业之外,价格主导生产;在企业之内,企业家指挥生产,命令取代了价格来协调生产。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替代价格机制。科斯认为一个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其成本,他认为有发现价格的成本,专业出售这类信息的人就出现了,当然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但是不可能取消成本,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易通过价格机制会有成本,而通过企业主来交易会降低这一成本,当然人会选择后者,于是企业存在了。到这里,科斯给出了企业的完整定义:企业是和市场并行的组织和协调生产的经济体系,企业取代了市场进行资源配置。那企业为何出现,企业的边界在何处,科斯在以下部分给出了解答。 既然企业已经出现,为什么不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所有的市场交易呢?这就是关于企业边界的问题。科斯做出这一解释:首先企业的规模变大,在企业主的职能上,可能存在收益递减,就是说,在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越多成本就越多。其次,随着被企业的交易的增加,

科斯 企业的性质(完整版)

企业的性质 R.科斯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钉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棗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5 1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6“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7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8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 比在Y高,则A就会从Y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当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正如D·H·罗伯逊所指出的,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9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

相关文档